第一篇: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的人生,刘余莉老师《心态改变命运》讲义.每天进步一点点.耐心地学习.
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的人生,刘余莉老师《心态改变命运》讲义.每天进步一点点.耐心地学习.刘余莉老师《心态改变命运》讲义
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第18届(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
刘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价值,尤其是先秦儒家伦理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于心理学、伦理学方面更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曾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作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
《心态改变命运》课程提要
这是一套解析心态,引人哲思的课程,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普通的心理学教材。本课程就像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让您在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企业、家庭的经典案例中反观自省并收获人生的意义。刘余莉教授用平易温和的话语为您解除生活中的烦恼,告诉您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如何使家庭其乐融融,如何成为丈夫最爱的妻子、父母的孝顺子女,如何成就一份长久的家业、事业。在企业中,如何调试自己的心态,用“中国式管理”铺就成功之道……
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的人生,而真正的幸福是心灵开出的花,其过程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刘余莉教授用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带着您在人生的旅途上收获幸福、感动与成功!
第一讲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健康是1,金钱、地位、事业、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
“怨 恨 恼 怒 烦”——人生 五 毒 丸
第二讲 心理失衡严重危害与调适原则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第三讲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上)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四讲
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试(下)
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了死胡同。
第五讲 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上)
担忧的事情有40%永不会发生;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而做出的批评;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8%的忧虑可列入“合理”范围
第六讲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下)
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快乐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第七讲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卡耐基 第八讲多疑心理和挑剔心理及其调试
“雇佣比你聪明的人,他可以加强你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认为部属比你聪明,就觉得受到威胁,那就太荒谬了。因为能与一个聪明人共事,毕竟表示你一定也不错。”——盛田昭夫
第九讲 抛却无谓的恼恨
一个人从众多的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经验,而在于他是否具有谦虚、毅力、勇于承认过错等品格。
第十讲
幸福人生拒绝恶言
看过“爱”与“感谢”几个字的水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并形成花朵绽放般的模样。水结晶都更加喜爱美好的语言,何况样人呢?
第十一讲 夫妻和谐相处之道
夫妻和睦相处的箴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
要知道:唠叨、挑剔带给家人的不幸,比奢侈、浪费来得大,也会增加家庭的痛苦。第十二讲教育孩子的正确原则
教育的次序:首孝悌,次见闻
先培养品德,后学习知识技能等——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刘教授的人生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庄重而专注的做事,所以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优雅的东西。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第一讲: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名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这个话题。
在中国的童蒙经典《弟子规》上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在和别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又深又圆。也就是说至少要90度角。在给别人礼拜的时候呢,也要表示出自己内心的恭敬。当时我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想这是古人的礼节了,我们都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些古人的礼节呢,但是当时学《弟子规》的老师告诉我,说中国传统文化你只有去力行了,去实践了,你才能够明白它其中的深意。那我想老师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在学习《弟子规》,也学的很认真,那么我走上台去,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者,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也深深的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在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所以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呢,这个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这个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中,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那我们这个躬鞠下去,从内心表达出对观众的这种敬意,那么大家再听取我讲课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那么后来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它非常深刻,比如说我们一个人,即使是贫穷得如乞丐他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在哪里表示出来呢,比如说他走在大路上,看到有一些富贵人家的车子走过,他都会“哼”一声,然后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嘛!”,我们想即使是贫贱得如乞丐的人,贫呢,是没有财富,贱呢,是没有地位,那么即使是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乞丐的地步,他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一路走来可以说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处处都活在别人的赞叹中,那么在我们这一路上,也会有傲慢之心不断的滋长,可能我们还不知不觉。所以我在刚刚学《弟子规》的时候觉得这个躬很难鞠得下去,因为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恭敬,这个头是低不下去的,所以在力行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体会,觉得这个礼实际上是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那么《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它说“过犹待,百步余”,也就是告诉我们送一个客人走了之后,我们要等他走到百步之外然后自己才回去。那我们现在人看了,就有点不明白,觉得这不是繁文缛节吗,实际上我们应该体会,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个交通都不便利,一个人去看自己的朋友啊,可能要换上几种交通工具,可能做了马车,又要座帆船,那么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两个人相谈甚欢,恋恋不舍,所以在朋友离去的时候呢,他会恋恋不舍的送了又送。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我们看李白他送朋友走的时候,他看着朋友的帆船渐行渐远,慢慢的都走出了自己的视线,再也看不到了,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望着、望着,久久的不肯离去,实际上这个就是“过犹待,百步余”,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深情厚意的自然流露。那我们现代人可能交通比较便捷,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深情厚意却很难能够体会到了,所以说,科技的发达并没有把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拉近,而是变得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讲座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那就是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人的心态上,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一般讲健康的人都不陌生这样一个公式,就是一个数字前面有一个1(1,000,000),后面有一串0,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什么呢,说人的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