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19-05-14 10:0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第一篇:陈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论 文

浅谈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策略

名: 单

位: 联系电话:

——阳光成长 促进和谐

陈 倩

阜阳市颍上县八里河镇明德小学 ***

浅谈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策略

(阜阳市颍上县八里河镇明德小学,372604182@qq.com)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下子女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障碍

特点 策略

一、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偏僻农村,实在是太匮乏了,根本无法跟上当今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心理需求,当今的社会化心理问题诸多,学生家庭问题、学校的教育等各种新时代所出现的问题,都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3)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4)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5)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因此,留守儿童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典型。

2.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1)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

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尽管大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2)隔代教育不能满足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有近半数的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缺少对孩子精神的约束。另外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承担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都显得力不从心。(3)家庭和学校配合不够。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上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了解情况,但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教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去年我班有一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领到学校对我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没有时间管,不听话你就打!这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从哪去配合?

(4)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二、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多方面的共同关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彼此信任、协同作业、完美链接,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1.首先,关爱留守儿童是每个社会人的共同职责。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娱乐场所的文明、健康程度又是令人堪忧的。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特别是娱乐场所的业主,不能只顾个人私利,不能蒙着眼睛赚昧良心的钱,应以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着眼点,以学生心理能健康发展为目标。美化社会环境,规范娱乐场所,引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每个社会人的共同职责。2.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在学校,因此学校更应该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学校应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除了相关的自然情况外,还要统计留守儿童现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多长时间回来一次,每月与父母通几次电话,父母除了给孩子寄生活费外,是否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等,相关材料应一式三份,班主任、心理教师、档案室各备一份。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让孩子们能够有另一个家的感觉,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和安全感的缺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设立亲情热线,孩子经常跟父母打电话或视频聊天,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3)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课,成立定期召开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省教育厅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有专职教师,定期聘请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开设相关专题的讲座,特别是要针对留守儿童在特定时期所特有的心理障碍,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教育。

(4)重视个别咨询指导。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于个别心理已有较严重障碍的学生,学校要派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根据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分别采取诸如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叙事疗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直至学生完全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学校千万不要将这类学生推向社会。

3.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

(1)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家长应该转变观念,留守儿童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2)家长应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定期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认 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家长会之类。孩子尽量不要送给他人抚养,外出打工者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至少父母有一方能在孩子身边,即使父母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也不能只知道定期往家里寄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成长,应定期给孩子以各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并定期给班主任老师通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哪一方的职责,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社会更要响应三农政策,真正关心外出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尽快解决留守儿童在异地上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5。

[2] 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吴飞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4] 朱芳红,.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2):21~22

第二篇:论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很多学校存在着大批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很难和他们见上几次面,这些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情感丰富而脆弱——— 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⑴、缺乏父慈母爱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缺乏家庭温暖的人, 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 缺少父母的呵护, 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 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父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主动关心儿童在做什么,喜欢接近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代价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而其值也是无法计算的。

⑵、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 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 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 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 但由于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同时, 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子, 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 不能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 在我校一些留守家庭中,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由于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大多数老师会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较少考虑。“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若不引起学校、老师足够的重视,也不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样其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

3、学生自身素质差 ⑴、自我调控能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⑵、“自我认定”不成熟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 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 有一个女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少言寡语, 与别人不沟通, 常遭一些调皮同学欺侮, 就以暴制暴, 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 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 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 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 又由于没有主见, 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 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 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根据我校初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统计,上学期, 800多位学生中, 其中近326人属“留守儿童”, 占学生人数的40%多, 他们中有101人或多或少在自我认定上出现问题, 占“留守儿童”的31%。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看不起老师,看不起学习。有些村、有些家庭,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需要培养的素质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加强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校是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因此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1.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 学校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各班班主任建立辅导档案, 将这部分孩子状况: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父母姓名, 外出时间,外出地点, 工作方式, 临时监护人姓名, 与儿童关系, 联系方式,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心理品质, 学习行为, 生活习惯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地联系交流;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给教师的建议》)心理辅导师和各班主任关心留守儿童,有责任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快乐成长。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选聘心理辅导教师,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通过个别咨询, 对个体进行指导, 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议,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 静下心来, 克服困难,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 学校还要建立“倾诉信箱”, 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的疏通引导。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如: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另外,班主任教师还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要教育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第四篇:朋辈心理论文陈倩

考试序列号79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课程名称 朋辈心理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班 学 号 3208006235 姓 名 陈 倩 教师姓名 徐 剑

2009-11-1 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社会各个角落都涌动着变革的浪潮、孕育着变革的力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剧增。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然而这些天之骄子们的精神世界往往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无法匹配。尽管在许多方面诸如接纳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等等大学生群体明显优于其它群体,但是在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则远远落后。据中国青年报某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14%的大学生有抑郁症状,17%的人有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近年来频繁的关于高校学生的负面报道不仅仅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这样严峻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普遍低落。大学生一般面临着来自情感、学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情绪极易波动而不懂得自我控制。此时的他们非常需要心理的关怀和支持。由于社会传统认识使得人们不愿承认自己或家人存在心理问题,于是大学生对传统的SOS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有一种很强的拒绝感。如果大学生不能主动寻求心理辅导与帮助,又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麻烦,那么就容易被迫走向极端。当今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非“郁闷”、“崩溃”莫属,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轻生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令人心寒。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科层管理制度和辅导员-学生一对多的辅导方式已经难以应付各种延伸至校园内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加以变革,寻找替代模式。当代高校已逐渐摆脱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而形成一种新的心理辅导——朋辈辅导。朋辈辅导即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工作者就来访者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来访者一起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以帮助来访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朋辈”意指“朋友”和“同辈”,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就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一类人群。辅导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帮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全面均衡发展人生的服务。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身边的例子,我觉得朋辈辅导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1.生活向导——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管理模式等都产生了变化。朋辈辅导能够帮助朋辈尽快了解周围的环境,在生活方面起到向导的作用。通过朋辈辅导员的关怀和指导,更快地融入到了大学生活之中。2.学习辅导——从高中进入大学,同学们普遍在学习上遇到一定的困难,表现为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内容不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这些问题,朋辈辅导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让同学尽快确立新的目标,也能给予他们学习内容上的具体帮助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考试前,为他们指点迷津、解惑答疑。3.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初出茅庐”的大学新生对此容易感到困惑。进入大学校园,人际关系重新确立,一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在同学中表现得沉默、离群,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较多孤自一人。有些独生子女则更多地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忽略了同学的需要、相互之间的感受,在交往中产生问题。还有的由于经济的困难、身体的缺陷等原因畏惧与同学交往。这时,朋辈辅导员作为有经验的学长,可以给同学们提出建议、指正不足,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相对复杂的社交环境。4.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就要求朋辈辅导在同学们中间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训练与辅导活动。朋辈辅导给予同学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有时比教师更重要。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的不正确训练方法,会纠正别的同学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朋辈辅导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是为学生提供经验帮助,消除心理困惑,释放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团队意识,为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我坚信,随着朋辈心理辅导这种新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重见曙光!

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影片拍的有一种平凡的特殊,特殊是因为他的视角不像其他电影那样,各种衔接啊,镜头啊都做的很好,这部电影好像就是一个人拿着摄像机,随意的拍一样,电影中还会有镜头的抖动;影片里面也仅仅出现了几个人物。但对Ben的描述却又让我觉得很亲切,我甚至觉得自己身上有不少他的影子,我们一样有着爱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着看似稳定的事情在做,一样有时候会迷茫,会不自信,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可能这就是没有信仰的人的通病。

Ben后来去旅行,找到了最能感动他内心的东西,但遗憾的是他只剩最后一周了。难道我们的一生就是遗憾吗?如果不是剩下最后一周,Ben会这样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疯狂一把吗?而如果真的去了,如果去的时候不像Ben一样是最后一周,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又将会怎样。人生可能就是这么个遗憾,你不到最后的时刻你没有机会体会到你的梦想,但你真的觉得要到最后一刻了要追求你的梦想的时候,你却到了最后一刻了。这么说可能Ben又是幸运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顾忌,也就这样顾忌了一辈子.而“最后一周”里的配角们是很重要的,他们让本有信心继续走下去。两个孩子可以为了一箱啤酒就骑着单车穿越沙漠,这么一想,本又为什么不能继续前行。陌生旅馆里的陌生男人,让本明白了自己对萨曼莎的,那不是爱情,当一个人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算是爱了的时候,答案显而易见:你根本就没爱!他想取消婚礼,但他那时候还抛不开世俗灌输给他的思想。遇上德瑞克-文森特,亲吻斯坦利杯的冠军奖杯让他度过了最美好的一天。但最美好永远和最坏很近,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驴友一族的女孩给了本最美好的一夜,同时也更让他坚定人活着唯一需要的不是人生养老保险基金,而是让人做现在正想做的事。在海边拍照的男女见证了人类相依相偎的爱情,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相守到老。这也是本想要的,也是他怀疑的或最怕的。但本是人,所以他需要。因为爱情和亲情是人活着或存在过得证据!

所以,相信你相信的东西,做好你认为该做好的事情,就不算浪费时间。如果你明知道这件事你不会好好做,但你还是在做,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其实想一下我的生活中还真有很多这样的事,明明自己已经在抵触,但或是因为道义,或是因为枷锁,又不得不这样来做。如果真的像影片说的那样,把每周都当做最后一周,说出所有的秘密,实现所有的梦想就好了吗?那么一周后不就没有秘密和梦想了?

第五篇:留守儿童——论文

亲爱的孩子,谁为你撑起一片蓝天!

04秋教管

仇传红

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文老师,让孩子成长快乐何其容易。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很是揪心。这归根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力”“为生计奔波”“九年义务实施不完善”“家长的教育意识”“农村的学习风气”等等。这些都是产生这种现象的致命点。

首先,这种监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很难克服的问题。第一,父母为给孩子更舒适的环境,才双双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解决生计问题。把孩子留给上年纪的老人,而老人多是对孩子溺爱,不停的给予生活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过多的放纵,万事顺着孩子心,也就造成孩子自由散漫,目中无人,无视老人的管教。第二,祖孙辈的年纪相差较大,有不可逾越的代沟,孩子正巧处于叛逆时期,老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这样就更不合孩子口味。现在的孩子大胆开放,见多识广,追求新潮,寻求刺激的创新,和老辈教育思想格格不入。通常,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这些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对我镇小学的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有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各班倒数几名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双差生”、“问题儿”。

根据权威调查我国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更有79.7%是有爷爷奶奶等抚养,13%是托付给亲朋好友,7.3%为不确定或是无人监护。多么庞大的数字,多么令人寒心的数字,父母外出打工,和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之又少,对孩子教育照成很不理想的状况。如何让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地成长、成人、成才,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留守儿童的群体特点及个性特征作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对策。这种状况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让留守儿童能像向日葵般对着阳光,对着鲜艳地红旗快乐成

长,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我们教育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插上梦想的翅膀,脸上露出天使般的笑脸。让他们也听听乐声的婉转,听听林中的鸟语花香。

一、留守儿童表现的突出问题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孩子的教育投入已不再是问题,即使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帮助照看的孩子,生活上都很殷实,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的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对其他学生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品德差,甚至敲诈勒索,结帮打群架,对社会构成了危害。具体现象有:

1、生理发育超前,心理素质滞后

社会发展的前卫,儿童身理发育明显提前,加上一些食品内含一些激素,儿童经常食用也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身体过早的发育。但是,心理发育却没有跟上,另外,网络媒体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加之好奇心的驱使,往往过早的误入了早恋。在暗访中,我们发现五、六年级学生对男女问题讨论的较多,留守儿童谈恋爱的也不乏其人。我镇一个六年级女学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结果孩子早恋了,在班级无心听课,本来成绩很好的,后来成绩一落千丈,不得不中途退学。像这样的现象,在初中生中存在较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形成诸如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对社会缺乏信任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这些学生的心理脆弱、不健康,很容易走向极端和歧途。

2、缺乏自信心,学习没有兴趣

父母也许工作不顺心,境况不好,而且是常年在外,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不开朗,很少给孩子细致地关爱,孩子缺少亲情的呵护。在这样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对学习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自暴自弃,成绩会越来越差。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境地。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不愿意同学和老师问他的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种类型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

渴望亲情、温情。二年级学生朱某,在他母亲在家时,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不错,结果等母亲去上海打工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少言寡语,跟他的奶奶、同学、老师很少讲话,作业也不做,有时到学校就要跑出去,成绩越来越差。几次不吃饭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他奶奶在门外哭,求他把门放开也不理,最后,他奶奶只好到学校请领导和老师去,好话歹说他才把门放开。这样的情况一连发生了几次。从学生的言语中明显感觉到他是想母亲能陪着他。

3、消费意识强,节约意识淡薄

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外出务工的时间较长,总觉得对孩子有一种歉疚!于是总在经济上或物质上给予满足或补偿。主要体现在每次的寒暑假,或者每次回家这些时间里,他们会给孩子买许多好吃的好穿的,再给上一些零花钱;有的家长还经常汇款给孩子,可以说是孩子有求必应。长期下来,孩子学会了不正当地消费,学会了攀比,不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养成了爱花钱,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坏习惯。上一学期我班一学生带来了一个“随身听”,结果在两周时间里,我班有23个“随身听”出现,其中留守儿童占了七成。他们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不懂父母劳累是为了什么?节约观念淡薄,这种现象很是严重。

4、享受意识强,劳动品质差

这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的在祖父母身边带大,由于隔代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溺爱,养成了孩子的一种惰性,养成了贪图享受的思想,缺少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平时很少参加劳动锻炼,常常以自我为核心,没有服务他人的品德,缺少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如每学期的开学初,总有学生姗姗来迟,走访学生才知道,学生是怕来早了老师会叫劳动。结果只能像温室里的鲜花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次,我们学校在操场上举行教学楼奠基仪式,30分钟时间里,有几个学生因为身体素质差而晕倒被送进医院。在初中生军训时这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5、盲目模仿强,遵纪守法差

由于受到一些影视、书刊以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暴力、色情、盗窃往往刺激着这一留守群体,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常年不在身边,对孩子缺乏有效地管教。特别在孩子节假日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和监督孩子。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放学后就会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偶尔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

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对策

今年的“两会”期间,部分代表们就留守儿童问题做了分析,他们认为,留守儿童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学、犯罪等,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一些地方的留守儿童人数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七成,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只有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立体的教育网络,才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现在很多社会人士很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社会支持,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民工子弟就学的门槛。把民工子弟的入学纳入当地的各类教育管理中去。一些城市应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新闻媒体要帮助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动态,建立亲子网站、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以便利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沟通,让留守儿童更多地去体验亲情的温暖。要所有的中国人相信世间自有真情在。

根据我们几老师研究综合这几决策。⑴、建立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小组。要像重视农业生产、计划生育一样关心起留守儿童的生活,建立一支热心于儿童工作社会团体,破除儿童教育就是学校责任的陈旧观念,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责任到户,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⑵、增加经济投入,兴建少儿活动场所,如社区儿童娱乐园、少儿图书馆、体育馆等。要多给孩子亲情的关爱,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实际证明,长期的亲情和监护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表现在心理和人格的养成上。⑶、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要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给以亲人般的关怀,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美好!因此,外出务的父母别只把眼睛盯在“钱”上,在挣钱的时候,别忘了尽到抚养小孩的责任。多与孩子沟通,加深亲情的培养;多与老师联系,即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立即配合学校解决处理。这样,对于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溺爱是温柔的陷阱。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能答应,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求孩子用钱时留有记录,以便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情,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做,培养其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的品德,养成独力自主的本领。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

时管教,要注意教育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切忌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是孩子的父母,更要做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于说话、敢于争辩。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千万别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个人的智慧、品格、成绩受到合理的正当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是激发人积极向上的内在的动力,是人积极进取的源泉。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去比,不要认为别人的孩子就是天才,自己的孩子就是蠢才,不要认为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每一个孩子都要自己的个性,都应该在他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你就要去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父母要做孝敬老人、不赌博、讲文明、遵纪守法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和影响最大。

学校理应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要着重对有问题苗头的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助;1,要把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列入学校的日常管理。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⑵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询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⑶扎实搞好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学校要借助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晚会、队会、晨会等活动,利用板报、广播,校电视台宣讲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多表扬一些留守儿童孝亲敬长的典型事迹,树好正面形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德育教育要注重体验,避免空头说教,要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搞好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养成教育。

⑷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观看法规宣传片。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犯错误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在犯错误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要有宽容心,要相信孩子都是会开花的幼苗,只要等待就会绽放美丽的。老师要特别有耐心、恒心。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特别有效。如果在办公室,有许多的老师,学生站着,老师坐着,这种场合和方式方法的谈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有可能就不说话,更不肯说心里话。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谈话摆明是教训人,加上还有别的老师也帮助一起批评他。最好的谈话场合不要在办公室,就老师和学生两人,面对面地坐着。老师不要用教育者的口吻来说话,而是和蔼可亲的态度,跟学生像拉家常一样,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放松警戒、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

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常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当然,生活是变化的,孩子更是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积极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学生,去面对将承担祖国未来建设重任的这些留守儿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的有力推动,需要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共同来关心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安全保护意识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撑起和形成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他们在祖国同一片美好的蓝天下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既想让孩子领略多彩的世界,又怕他受到伤害;既想让孩子品格高尚,又担心他受委屈;既想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又忧虑他在当下的竞争中失败„„在保护与放手之间,在理性与宠爱之间,在快乐与烦恼之间,孩子就像金矿一样,是那么丰富,那么值得探索。让孩子带着父母给他们的祝福、肯定、欣赏与赞美,欢欢喜喜地与人分享他们的生命!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

下载陈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论文大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也随之增长,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农村留守儿......

    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

    留守儿童论文

    学校家庭社会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使进城打工......

    留守儿童论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作者:李萌萌 单位:马坊镇中心幼儿园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

    留守儿童论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期间,我担任学校教务干事与班主任,对学校里的大多学生及自己带班的班级学生情况较了解,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更......

    浅谈留守儿童论文

    浅谈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留守......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大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留守家庭中,隔代教养、单亲照顾、亲朋监护、无人监护, 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

    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 山市一小 龙君 一、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