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的双重性格(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0:3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的双重性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的双重性格》。

第一篇: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的双重性格

THE ELEGY OF LOVE AND HATE——ANALYSIS OF THE DUAL CARACTER OF HEALTHCLIIF IN “WUTHERING HEIGHTS”

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

克里夫的双重性格

SUBMITTED TO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BACHELOR’S DEGRE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MARCH 2010

Acknowledgements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 who read through this thesis and offered enlightening suggestions and constructive criticism.Without hi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devoting work, this paper would never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I am also very grateful to other teachers in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who helped me find out problems in my thesis and offered me many precious suggestions.My sincere thanks then go to my roommates for their help,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those who kindly helped me in one way or another collect reference materials.And I am also grateful to those authors or writers whose works have been referred to and whose words or ideas have been quoted.i

摘 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描写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作者对神秘主义哲学观的阐释;是对自由的呐喊和追求;是穷人对富人的斗争;是情欲压抑的爆发。这部小说写的是发生在荒野山地上的爱情悲剧,以及坐落在这荒野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户人家前前后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这部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异教徒精神。

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在1847年出版的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刚刚问世时极受冷落,更遭到了评论家们的漫骂和讽刺,甚至被称之为“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由于写作上的失败,还有由此所带来的巨大舆论压力,艾米丽最终死于肺病。作者因为《呼啸山庄》而被戴上荣耀的桂冠是在她的作品发表近半个世纪之后,那时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作者非凡的创作天才,这部巨著也被公认为英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奇书。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希思克里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希思克里夫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命运揭示了环境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物性格变化的真实轨迹。

关键词:希思克里夫,双重性格,爱恨

ii

ABSTRACT

“Wuthering Heights” is the Flower of English literature;it is a romantic work which describes a thrilling love story;and it is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My Philosophy and the call of freedom and love;and there are numer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s well as the conflicts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The story started from the wildness and ended as a tragedy, in which we see the long lasting revenge and hatred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The novel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in the rebellious spirit against the social convention.“Wuthering Heights” is the only long novel published by Emily Bronte in 1847.When it came to public, it was ignored and even been criticized as abusive and satirical.Some critics called it as “a horrible, disgusting novel”.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novel and monstrous public pressure, Emily Bronte died of lung disease.About half a century later, the public began to be aware of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of Emily.Since then, “Wuthering Heights” is considered as the masterpiece in British Literature.“Wuthering Heights” is a tragedy, demonstrating the seamy side of the society, which entails the abnormal cruelty of the Hero Healthcliff.The change of Healthcliff from benevolent to evil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umanity reflects the effect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eople’s character.Key Words: Healthcliff, dual character, hate and love

iii

致谢---------------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录---------------iv

1.引言-----------1 2.成长经历决定了性格---------------------2 2.1 希思克里夫的成长环境-------------2 2.2 希思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3 3.人性的扭曲和爱的复苏------------------5 3.1 人间炼狱:人性的冻结---------------5 3.2 人性的复苏------------------------------6 4.结论-------------9

参考文献---------------10

iv

1.引

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为希思克里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在主人死后,亨德雷为了报复把希思克里夫贬为奴仆,并且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却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山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思克里夫因此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此时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思克里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他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醉酒而死,他的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而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思克里夫又施计于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使其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后来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思克里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却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山庄安了家。这部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呼啸山庄》部分地继承了描写恐怖、暴力和神怪的哥特小说的传统,但它却远远地超出了哥特小说,并且它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有很大的不同,而当人们认识到它的所有价值的时候,已是半个世纪以后了。无论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特别是小说主人公希思克里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2.成长经历决定了性格

2.1 希思克里夫的成长环境

希思克里夫是个被剥夺人间温暖的弃儿,他是贫穷的。后来他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欧肖收养,这才改变了他贫穷的生活。老欧肖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也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接受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非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却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即使永远生活在凯瑟琳的阴影下,被她的哥哥亨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

可没过多久,生活却又和希思克里夫开了个玩笑。老欧肖死了,亨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思克里夫从养子降为了仆人,他再次贫穷。但不同的是,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却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她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思克里夫的爱则像树下面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1相信当希思克里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思克里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2时,用肝肠寸断这几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也并不过分。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思克里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意铸就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上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这也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在整部作品里面,对自然的描写也着墨颇多,作者常常用荒原上的暴 12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第121页

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第122页

风雨衬托人物内心的变化,比如用铺满天空的乌云来暗示人物内心的黑暗。神秘的原野,泥泞的沼泽,空旷的坡地,寒冷原始的气息,都是作者所熟悉和亲近的,同时这也让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深深眷念和倍感阔达,它们营造出一片让主人公释放胸中感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奔驰的自然天地,与呼啸山庄内封闭压抑的氛围形成鲜明突兀的对比。希思克里夫和凯瑟琳性格中叛逆,倔强,野性的一面与自然中的旷野相似相容,相映生辉,这让读者更能感受那份渴望自由的心声。

希思克里夫由善到恶,由恶到善的命运揭示了生活环境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物真实的行动轨迹。爱米莉.勃朗特在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遵从了希思克里夫本人的生活法则,毫无自己的主观臆造。对于这一点,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谈到:“你将不是要求诗人忠于他所强加于诗人的倾向,而是要求他忠于他自己的倾向,不要违背他自己的天性,不要逃避他的天职”。

2.1 希思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结在了对希思克里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爱与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是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的。于是,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正是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思克里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而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思克里夫,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自幼相爱。凯瑟琳的爱,对于希思克里夫来说就像溺水时的救命稻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依赖越来越深。这时的希思克里夫爱情与归属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因此他是幸福的。正是出于对凯瑟琳的爱,他才能顽强地忍受暴君亨德雷的殴打和侮辱。然而不幸的是,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虽然在感情的本质一致,但在认识上却有差异。对凯瑟琳来说,世界是广阔的,希思克里夫是她生活的提纲契领,如果没有他,这个世界则没有意义。而希思克里夫的世界却只有一个凯瑟琳,除了她什么都没有失去了意义。这种认识上的不同是由于凯瑟琳的性格缺陷——虚荣、无知和愚蠢所造成的。她意识到她和希思克里夫之间地位悬殊,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顿的富有来帮助希思克里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在希思克里夫听从她的话伤心出走之后,凯瑟琳最终还是嫁给了林顿,而她自己性格所承受不起的现实与理想的重负最终导致了凯瑟琳自身的毁灭——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同时也毁了对她一往情深的希思克里夫。他俩本来就是一个!灵魂中的另一个我(凯瑟琳)走了,希思克里夫的爱与归属的天堂塌陷了。但是他身体健壮,却不能追随凯瑟琳,又不能选择自杀,因为按基督教教义自杀者无法升入天堂。既然不能和凯瑟琳相会天堂,还不如赖活至死!没有商量余地的生命选择,使希思克里夫必须反抗一切毁灭他内在的需求和渴望的东西,通过行动显示自己的人性。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思克里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便如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思克里夫的目的最后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和对凯瑟琳的爱,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思克里夫的爱情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思克里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3.人性的扭曲和爱的复苏

3.1 人间地狱:人性的冻结

《呼啸山庄》中反复说明希思克里夫像一个食尸鬼恶魔地狱的子孙,他那冷酷的心和残忍的复仇行为以及暴风雨般复仇式的爱情使每一个接触他的人都感觉到乐地狱的存在。他让刮着强劲北风的大荒原上燃起了熊熊的“恨”的烈火,每个人都是他燃烧的对象。洛克乌只是一个寻找世外桃源的厌世者,是希思克里夫的房客.他与希思克里夫并没有任何感情纠葛。但是他也自我感觉与他的房主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抱着很大的希望去拜访他.“我凭着本能,知道他这种矜持,是出于厌恶别人的卖弄感情,厌恶人们彼此之间表示的那种亲热劲儿3”。可到头来他彻底的失望了。希思克里夫对他的招待是禁闭的栅栏和门窗,一群露着白亮尖牙的恶狗,还有那见死不救的冷嘲热讽。洛克乌惊惶失措、坐立不安、不能容忍这失去人性的世界。

房客与希思克里夫是不相干的人。对他,希思克里夫也要如此恶毒,那么对他的“仇人”的心态我们就可想而知了。但他那复仇手段可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得出的。希思克里夫不仅自己心中充满仇恨,他还力求使每个人都生活在仇恨中,使整个世界也充满了“恨”。

希思克里夫最仇恨的对象是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对于他,希思克里夫除了肉体上的折磨外,更主要的是精神折磨。他使亨德雷自甘堕落,欲罢不能。除此之外,亨德雷的全部家产都被希思克里夫用欺骗的手段夺去了。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丧失在他的手里。亨德雷的宅子、连同他的无依无靠的孤儿最后全部落进了仇人的手里。如果希思克里夫能就此住手,人们也许会原谅他.但他的复仇行动却远没有就此终止。对着失去世间一切的小哈里顿,希思克里夫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更恶毒的打算:“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3 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一章 第6页

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如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曲它的树枝树4干!”。终年不断的呼啸的狂风,无情地把树木的躯干和枝条扭曲得歪歪斜斜:性格正在发展中的小哈里顿无疑就是那株幼小的树苗,而希思克里夫为这幼苗准备好的却是长年累月的精神上的无情摧残。本来聪慧的小哈里顿在这个失去人性的人间地狱里成了一个浑浑噩噩、粗暴无理、满口脏话的小蛮子。它的心灵被长期地搁置在愚昧的黑暗中。而那个罪魁祸首希思克里夫却从中得到了复仇者的满足: “我从他那得到一种乐趣,„„如果他是个天生的傻子,我就连一半的乐趣也没有啦。„„以后还有他痛苦呢,这不过是刚开个头罢了。他永远也别想从他那粗野、愚昧的泥沟里爬上来了.我把他抓在手里,„„我教导他:凡是兽性以外的东西都是傻的,不中用的,都应该瞧不起。”5

于是本来应该受到良好教育的哈里顿从刚开始懂事直到他二十四岁爱情扣开它的心扉时,它的人性一直受到了希思克里夫的压抑、摧残和扭曲。

希思克里夫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正如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天生孤僻的希思克里夫越来越变得不知好歹、脾气暴躁、不近人情、谁都不理睬了。然后他从中获得一种变态的恶意的快感。人性就这样逐渐在狂暴中被扭曲了。这又不仅让我们想起在呼啸山庄受尽希思克里夫不公平待遇的小凯瑟琳。女管家齐拉这样说到她:“在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爱她或是喜欢她,她也不配:只要谁对她说半句话,她就转过脸去,一点都不客气。„„而且她越是吃苦头,越得变得凶狠.”6可见,这同样是无辜的人在重压下的一种心态,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反抗。外界仇恨的风暴吹动了希思克里夫心灵深处那一棵“恨”的种子,它从此萌芽,并迅速生长。

3.2 人性的复苏

爱,属于人性最美好的部分;恨,是人性的扭曲,是人性的堕落。恨,想在人间建立绝对统治,不管它似乎多么强大,但最终还是不能够战胜爱的。这个世界是爱的归宿,爱又是恨的归属。

45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十七章 第165页 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二十一章 第192页 6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章 第258页

希思克里夫一手建立了人间地狱。他统治了那里,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友善都降到了冰点。这地狱在人间存在长达18年之久,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和什么事可以改变它,人们的反抗也都是徒劳的。当纳莉间:“可是你所谓的变化是什么呢?希思克里夫先生。”他也只能回答:“在它来到之前,我也不会知道。现在我只是隐约地意识到它而已。”

希思克里夫到底意识到了什么呢?当他动手打小凯瑟琳的时候,爱他的哈里顿出来帮她的忙,这不禁会让希思克里夫想起他自己和凯瑟琳。这一对反抗者让希思克里夫意识到“自己面对的被压迫对象并不是那些接受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社会标准的人,而是面对着那些在很小程度上和他同样地为了坚持自己权利而做出疯狂的努力的人”7。

再有,无论是哈里顿还是小凯瑟琳的眼睛都酷似希思克里夫以前的恋人。他们俩的眼睛长得一模一样,都是凯瑟琳·欧肖的那双眼睛。面对这样的眼睛,希思克里夫曾无数次毫不留情地举起过罪恶的拳头。纳莉这样描述他最后一次殴打小凯瑟琳的场面:“他一把抓住了她的头发,„„那双黑眼睛射出了凶光—他仿佛恨不得把凯瑟琳撕个粉碎。„„不料他的手指忽然松开了;他那一只紧握着的手,从她的头上移到了她的胳臂上,一眼不眨地凝视着她的脸儿。接着,他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8毫无疑问,恶魔般的希思克里夫并不是出于胆怯。

希思克里夫由一个倍受欺凌的被压迫者变成压迫者的是代表,同时也是人性被无情地扭曲的一个典范。所以他的心中完全清楚在压迫下的哈里顿的心态。巧合的是,哈里顿性格当中那为爱而抗争的成分与当年的希思克里夫十分相象,这就唤起了希思克里夫内心的共鸣。他甚至把哈里顿看作是自己青春的化身。所以心情激动的希思克里夫毫不掩饰地表明说 “嘿,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一个幻影—是我不顾一切地想保护我的权利的一个幻影—是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我的痛苦的一个幻影。” 9希思克里夫失败了,他所建造的“人间地狱”终于瓦解了。他拼了命把两个人家摧毁,但却看到一种“人家的爱”在复归。

78阿洛德·凯特尔: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951)《勃朗特姐妹研究》,第398页 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三章 第280页 9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三章 第278页

一个恶魔终于改变了,冻结的人性复苏了。他失去了兴高采烈地看着他们毁灭的机能了。但这并不是借助于那个他所痛恨的世界,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为自由和权利抗争;他看到了无所畏惧的爱在萌生,他意识到了他深爱的凯瑟琳在向他召唤。

作者艾米莉以她天才的想象的独特性——强烈性、实在性、自然性创造了独特的希思克里夫。他说明了一种不断遭受不公平待遇和欺压凌辱的生活对于一个生来刚强、记恨、不屈的性格所能产生的作用。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希思克里夫爱和恨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到不平等的社会使爱情建立在了金钱和地位的基础上,无产者只能通过自我抗争去保持自由和爱的权利。但希思克里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他不但使自己获得了相当的金钱和地位,还以一种甚至连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来回击他们。

我们虽然并不赞成这种复仇的暴行,但却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残暴无情。经过一场紧张、残酷、漫长的爱、恨搏斗,我们可以总结出,恨是希思克里夫人性扭曲的原因。而他的一切恨的最终根源是爱的丧失。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但又可以相互转化和统一。女作家通过希思克里夫的几次转化,向读者表明:无论恨多么残暴,恨也消灭不了爱,爱比恨更有力量。

4.结语

无论如何,希思克里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思克里夫,直到希思克里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这当然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正如作者最后写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10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学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而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便由于她这部唯一的作品,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永远放出独特的、闪着异彩的光辉!

10艾米丽 勃朗特 《呼啸山庄》 第三十七章 第331页

参考文献

1.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刘再复(1986)。《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3.邱梦蕾(1987)。《世界文学名著大观》。作家出版社。

4.王国富、谬华伦(1987)。《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四川文艺出版社 5.杨静远(1983).《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袁翠珍(1992年2月10日)。“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厉夫”。淮阴师专学报。

7.侯翠霞(1992年1月8日)。“善与恶相共,美与丑转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8.陈昆(1980年3月)。“峥嵘倔强的叛逆精神-谈谈对《呼啸山庄》的理解”。译林。9.陶勇、沈建青(1998年)。“勃朗特姐妹研究新发展”,《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第二篇:《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4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5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7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 12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4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 16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17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9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20 《雨中的猫》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22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2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24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人物性格分析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2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28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3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31

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33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35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7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 39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论《红字》中的象征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李尔王和格勒旺布王比较研究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浅析英美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87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89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 91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 93 《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95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98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99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101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102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04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05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06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108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109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

The Way to Succ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eat Gatsby and Bill Gates 1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12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13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 11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15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 117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 11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论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死亡结局与唯美主义 120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21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2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125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126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28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12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130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 132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 134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35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36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 137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138 《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139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41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 143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45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147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14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51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152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153 《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 15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55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6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157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5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159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160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161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62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163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164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165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 166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167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68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69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70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71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72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73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74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175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176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177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78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179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

180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181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82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183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84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185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 18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 187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88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189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190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19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192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193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4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 195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96 目的论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推广资料的英译

197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198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199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20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Talk Shows

第三篇:“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问题创设之思

“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问题创设之思

摘 要:“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卓越教师倡导下,以“问题”为引导,在传统预习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在高师院校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益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其核心是“问题”,所以在运用时“问题创设”尤为重要。本文以从问题创设原则、问题解决方法以及问题设计之思三方面阐述此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计。

关键词:“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问题;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26-002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卓越教师倡导下,以“问题”为引导,在传统预习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在高师院校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益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其核心是“问题”,所以在运用时“问题创设”尤为重要。本文以“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从问题创设原则、问题解决方法以及问题设计之思三方面阐述此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计。

一、思之源:问题创设原则

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曾说:“儿童天生就具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到问题的边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下一番功夫,主要原则如下:

1.基础性原则

所谓基础性原则,是指设计最低层次的问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记忆、掌握,为高层次问题的理解、学习打基础。这一类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最基础的内容扎实掌握。如在“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中,有关“教学设计”内容学习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有哪些设计要素?”这一问题解决好后,才能去探究一些较高层次的问题。如“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教学难点如何解决”等等。

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问题设计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知识性问题、认识性问题、方法性问题。[2]以“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在讲解“导学案”教学方法时,针对理论内容的讲解可在课前提出“导学案的含义、编制原则”等基础性问题,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点拨。在实践课上,如“《渐进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这一内容,可以提出“设计《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的导学案”这类问题。学生设计完后,可以根据设计成果检测学生是否会设计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类具体针对性的问题,可以立足学生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便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

3.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如果问题的解答不需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设计意义不大。以“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此门课程以设计高中历史教材为主。因学生每天有晨讲,对高中教材熟悉,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时兴趣不高。因此,课堂上就要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提起学生兴趣,学会从不同角度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分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同学们都知道本课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设计。但在讲解“影响”时不会引导学生,多数是直接呈现五四留下的精神。这时就需要展示一些好的案例让学生找出设计差距,并提起探究兴趣,思考“历史影响问题如何分析、讲解?”只有多设计这类探究性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探之解:问题解决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自己去感受、体验学习内容。这种“感受、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观察点拨”三个方式完成。

如“教学设计中过渡的处理”这一内容,在“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可以这样讲解。关于理论内容的学习,“过渡的功能与作用,过渡的分类与技巧”,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资料,把不会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便课上探究。课上,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如“过渡的技巧及应用”,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这种合作探究,逐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展示交流,学生在预习、讨论基础上以讲解、复述、推理等形式展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自己的看法。如“设计《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五四精神的过渡”,通过学生的成果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应用。在这种以“问题”为主线,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展示机会,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学习收获颇丰。

三、悟之设:问题创设之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著名的“产婆术”,即通过不断地提问、追问,逐渐呈现学生回答中的缺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己结论中的荒谬,从而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3]“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与其类似,都是以“问题”为核心,而且问题尤为重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师要坚持进行反思,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完善问题创设及解决。

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实践中要学会审视学生,也要审视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模式中问题运用。对于问题的创设要从两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学生自身特点,二是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寻找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并加以提升,提高问题设计水平。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心理动态、认识水平等,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认知进行问题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设计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只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增强,才能达到“职前教育”的目标,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卓越老师培养下‘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编号:JG20130103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杜,1998年版,第69页

[2]杜芳,刘汝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4页

[3]王仲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2011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袁从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第四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a)、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b)、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c)、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

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

说点什么呢?”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三、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临下课,我的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本质。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智力活动的主导,是学习者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应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换位思考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而通过换位思考训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语文学习角度说,运用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披文以为情”,“破文悟道”,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好范文整理)

下载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的双重性格(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与恨之绝唱——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的双重性格(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