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把孩子的朋友关在门外(写写帮推荐)
别把孩子的朋友关在门外!
好久没有回婆婆家了,今天爱人回家,于是我们决定一家三口回去探望一下双亲。一到家,女儿便张开双臂,像终于自由的小燕子一样飞进了那个她无比留恋的家。在这个家里,有爷爷奶奶的娇宠,有叔叔婶婶的放纵,更有萌萌妹妹的陪伴。在这个家里,不用练琴,不用完成我给规定的作业,女儿好快乐,好欢喜。看着她如此快乐,我心里却真的有一点点失落和酸楚。
中午吃完午饭,我在厨房刷碗,女儿和小妹妹正玩得高兴。突然听到婆婆告诉两个孩子不要大声,因为外面有两个孩子来找小妹妹玩,婆婆不太喜欢这两个孩子。因为他们一来这玩就不走,都到晚上八点多了还不走,害得家长到处找他们。小萌萌的身体不太好,不能做剧烈的运动,和他们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玩,还得看着他们,挺麻烦的。女儿和萌萌都像小特务一样悄悄地藏起来。我听见外面婆婆告诉那两个孩子萌萌不在家,可是那两个孩子明显地不相信,在房前屋后转了好几圈,最后才悻悻地走了。看着那两个孩子远去的身影,女儿和萌萌像得到特赦一样,到外面开心地大玩起来。对于婆婆来说,也许这样做很正常,然而我的心却揪在了一起,难过得很。对于婆婆的做法,我不能多说什么,我只能弱弱地说一句:让他们在一起玩呗,都是小孩子。可这心里却翻江倒海一样的痛心,瞧我们大人都做了什么!我们让孩子痛失了与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我们剥夺了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权利,我们侵犯了孩子在与伙伴玩耍过程中的自然成长。我曾经一度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把我磨得不喜欢孩子,甚至有点想远离孩子的可怕想法。可是当我看到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的放纵欢笑,恣情淘气,我心海里却是那么高兴,那么兴奋。只要他们玩的游戏没有危险,他们想上天,我都觉得完全可以接受。我喜欢孩子们在一起嬉戏、放肆,尽显他们的童真本色。也许我的如意没有那么多时间玩,但在我的心里,我是多么渴望自己的孩子能玩得过瘾,玩得尽兴。每当女儿有机会和别的小朋友玩,我就告诉她:随便玩,高兴点!那时的女儿大叫着亲我,都快爱死妈妈了。从这里我知道了,自己注定是个孩子王,因为不论自己怎样显得“冷酷”,其实在我骨子里对孩子们的那份爱是抹杀不掉的,我既然那么真诚地希望孩子们快乐,我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喜欢孩子,不爱和孩子们在一起!
今天看到孩子们又失去了一次玩得高兴的机会,我心里在隐隐作痛!而痛的原因,还不仅仅因为如此!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特别强调“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就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们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一个人有良好的社会情感,才会更好地发展自己。任何伟大的成就,甚至人的能力的任何发展也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并朝向社会情感的方向实现的。有语言障碍或与别人有交流障碍的儿童通常缺乏强烈的社会情感。因此,就人来说,我们最好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发展和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因为他们这时最无助,而且成长最缓慢。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正是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的最好的时机。在这种儿童世界的交往里,他们学会了彼此谦让,遵守游戏规则,互相理解对方。任性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会宽容,胆小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会勇敢。孩子们的游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他们最初的社会情感被培养起来。为了快乐地玩,他们互相交流,他们寻找玩伴,并为此学会了合作互助。这种儿童生命中的自然成长正是培养孩子社会情感的关键期。换句话说,不会和小朋友玩耍、交往的儿童,进入学校后他们会孤僻冷漠,到社会上会离群索居,不会与人相处,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经验。
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父母活忙,我要照顾弟弟妹妹,帮妈妈干活,很少有时间出去玩。有一次因别人误解我们姐弟偷了他家葡萄,(其实我们真的没偷,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冤枉)母亲就更不让我们出去玩了。记得我已经上四五年级了,有一次班级朋友来家里玩,被暴躁的父亲一顿严厉的斥责赶走了。从那以后,我就更少和别的孩子接触了,所以我从小就不会与其他孩子玩,更不会与人交往。我上初中时就很少和同学交往,但内心却渴望像其他同学那样拥有很多朋友。这个弊端直到上师范时才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有一次,我的同桌和我开玩笑,拿一把小刀对准我,我没有躲,竟坐直了在那儿等着,就好像等待就义的勇士一样。结果把我同桌吓了一跳,他抛下一句:吓死我了,连玩笑也不会开。当他转身和别的女生这样做时,那个女孩却大笑着躲开了,他们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依然快乐地说笑着。当时我真的很伤心,因为自己就像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童。从那以后,我的同桌就从不和我说笑了,班级里基本上没有人会和我开玩笑,他们都把我当成一只勤奋学习的丑小鸭。幸亏我还有几个境遇都差不多的姐妹能倾心相诉,否则我一定会孤独寂寞无耐的。当时弄不懂自己为什么会那样,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是因为在我的童年里就缺乏这种社会情感的培养,我像缺课的孩子一样,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必然要面临着缺课所带来的交往能力低下。
女儿的课外班也换了好几个,我曾经担心女儿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缺少朋友,让她不快乐。可让我幸福地是,女儿每换一个课外班,第一天上课她都会交到一个好朋友。看着女儿兴奋地告诉我“妈妈,今天我交了一个好朋友。”我心里好高兴,这种宝贵的社交能力会让女儿在未来的生活路上有朋友相伴,不凄凉,不封闭自己。每当女儿交到新朋友,我都会赞赏她,鼓励她。女儿也乐意交朋友,在很多陌生的环境里,她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朋友。这种能力恰恰是我小时候所不具备的,这种社会情感的缺失到现在也影响着我的交际能力。
社会进步了,高楼大厦阻隔了人们的相识。我们的孩子因此缺少了玩伴,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我真的很羡慕农村生活,家家都敞开大门,孩子们可以随意寻找自己的伙伴。可是,我更希望家长们都能打开心中的大门,真诚地欢迎孩子的朋友,是这些小伙伴让我们自己的宝宝健康成长,变得更可爱,更自信。别给孩子关上那扇交际的门,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替代不了孩子们玩耍中增长的智慧。
别把孩子的朋友关在门外,别把孩子的幸福关在心外!
第二篇:别把错误关在门外的美文摘抄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它向世人揭示出令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7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解说词。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妙!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点的好东西,而既然放错了地点,就不妨重找个地点放,谁找准了这个地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市,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假医假药陈列馆,被揪出示众的全是坑人骗人害人的玩意儿。参观者睹物反思,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打假教育,并在感慨万千后切实提高了识别假货的能力。正因为展览会的设计者们为假货这个垃圾找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好地方,他们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率的灯丝材料,做了1200次试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取笑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
“不!”爱迪生反驳道,“我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正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大科学家以无用的材料作为无可辩驳的反证增强继续实验探索的自信。
有位哲人说,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失败就是一种高明。关键是,你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使他很快地成了富翁。
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的人、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识它的人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
第三篇:别把朋友当棋子美文
一次和同事去外地学习,同事忙着四处和别人交换电话号码,他乐滋滋地对我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将来说不定哪块云彩就能下雨呢!”后来,我发现他的搭讪是有选择性的,他觉得有用、有前途的人,他才交往,那些看着即将退休或职位不高的,他连招呼都不打。
原来,他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每个所谓的朋友,他都会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衡量一下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如果利用价值大,就开始情感投资,主动与别人联系,直到两人成为朋友。
这位同事以精明著称,他把朋友当成了棋子。我知道,他不止一次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把朋友掌控于股掌间,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把自己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一次,为了一单生意,他把一个失散多年的同学从人海里捞出来,又千里迢迢跑去联络感情,最终胜利而归。而有的朋友因为生活变迁,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有事倒求于他,他就干起过河拆桥的事。
他兴致勃勃地教育我:“人生在世,只要能把你的社会关系盘活,就能下一盘精彩的棋。”我不由心里一阵发冷,他是不是把我也当成了棋子?和这样的人交往,是一定要设防的,不然自己被利用还蒙在鼓里。
我对这位同事的交友目的不敢苟同,虽然他现在朋友遍天下,但他的这些所谓的朋友,有几个是真心的?
朋友不是棋子。
朋友是旅伴。真心去交几个真正的朋友,感受友情的温暖和慰藉,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孤单。有朋友陪我们一起笑,陪我们一起哭,再长的路也会充满温情,再艰难的坎也有人搀扶我们一起走过。
朋友是亲人。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有的朋友甚至会与我们一生相伴,一直陪在我们左右。他熟悉你的喜怒哀乐,了解你的脾气秉性,多年的陪伴让心与心多了一种默契。朋友既能够为我们锦上添花,更能给我们雪中送炭。彼此间的相互给予不是利用关系,而是相互扶持和鼓励,真诚相待,情比金坚。
朋友是知音。如果一生中能够遇到一位知音,是人生的幸事。知音懂你,他能跟着你心灵的鼓点起舞,他也能读懂你所有的语言,这样的倾心交流,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如果不是真心交朋友,是很难遇到知音的。
把朋友当棋子的人,可能会在生意的棋盘上赢。但是,在感情的棋盘上,他会满盘皆输。
第四篇:别把孩子养得不知感恩
别把孩子养得“不知感恩”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子,发帖人小A10岁时父母相继过世,年长他20岁的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供他上了大学,后来他考上了公务员。姐姐在工厂上班,姐夫在学校门口摆一个小摊。现在姐姐退休了,退休金每月1800元。姐姐的儿子--小A的外甥考上了外地某个大学的建筑专业,学费比本地大学其他专业贵。姐姐家收入锐减,开支突增,财务突然紧张起来。
姐姐想让小A每个月给她1000元作为养老费(实际应该是补贴外甥上大学的生活费),小A不干,并劝说姐姐不让外甥读学费昂贵的建筑专业。姐姐一气之下,扬言小A不给抚养费就要将他告上法庭。小A问,如果姐姐将他告上法庭,他需不需要承担抚养费?会不会对他的前途造成影响?他特别强调,姐姐只是将他养活大,对他没有对外甥好,至于如何不好,他举例说2003年上大学时,姐姐每月仅仅给他300元的生活费。言辞间很多对姐姐的不满,毫无感激之情。
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送去上大学,小A本应心怀感激、知恩图报,他却认为姐姐姐夫做得还不够。我不熟悉法律,不知法律上这位弟弟有没有义务赡养姐姐。但从朴素的人情道义来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抚养自己十几年,还送自己上大学的姐姐,在她遇到困难时,有什么理由不帮帮她呢?
我替这位姐姐感到悲伤,带着弟弟出嫁本已不易,多年辛苦竟养出一只白眼狼。我可不想将女儿养成白眼狼。我养育她是我做为母亲的职责,不图她的回报,但是如果她长大后认为我替她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我哪天做少了,或者不做,她就怨恨我„„如果发生这些,那是我的悲剧。
于是,我告诉她,妈妈刚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饭,使你觉得为你盛饭是妈妈应该做的。我觉得到这样很不好。从今天开始,盛饭就是你自己的事,应该由你自己盛。
从那以后,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内的事情,并将一些家务分配给她,让她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在我们劳动的时候,邀请(并要求)她帮忙,让她体会我们劳动的辛苦;教导她表达感谢,如果她表示了感谢,她会得到更多,如果她没有感激之心,下次我不再替她做那件事;物质方面减少满足,让她懂得并不是她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得到。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三年前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来出。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他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24岁的青年本应自立,靠自己打工解决(或部分解决)留学费用。但他心安理得享受着母亲含辛茹苦提供的温室生活,当母亲拿不出钱,他不念亲恩,那满腔怨恨化作9刀。
这个案件让父母们警醒,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我们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第五篇:《别把孩子逼急了》——读后感
《别把孩子逼急了》——读后感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因此,我读了孙云晓撰写的《别把孩子逼急了》此书使我受益非浅,深有感触。
一个一无所知、活泼可爱的宝宝每天围绕在你身前,就像一张洁白无暇的纸,等待着你去启蒙,教育他,你束手无措过吗?你焦急过吗?你心疼过吗?你后悔过吗?„„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块神齐的土地,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便是送给孩子终身受用的一笔宝贵财富。我相信如何教育好孩子恐怕是一道难题,怎么办?读 书求知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在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到《成功其实很容易》这一幕,我们都知道成功说的容易做的确实难,当我们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优势潜能得失后,他才能够自信,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只要你所从事的职业让自己感到满足、快乐,为社会做出贡献,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对父母而言,面对未来,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所在,学习用积极的方式克服自身的弱点以平衡自己,最终能够成就自己!做到这一切仅仅靠帮助孩子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书中告诉我们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告戒各位父母、教师也好的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请你们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去强迫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走自己的路,只要能够正确的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书中告诉我们自信心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有为成功人士曾这样诠释成功:人生是一个很大、很复杂和常变的课题,我们用追求卓越及激发自强的心灵智能去超越问题,我们发现成功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情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所从事的事业必能成功。因此,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能付出全部精力。排除一切艰
难险阻,直到胜利!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御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通道,是左右“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机的发源地。什么时候孩子感到自己很棒,充满自信心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做自己最喜欢与最擅长的事情时,他们才是自信的。当然一个人态度也是可以改变的。改变观念与态度是由为重要的。让我们大家也都去试着做做:
1、了解孩子的需要: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获得欣赏与尊重;获得鼓励与支持;充满爱的关心与引导;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活动。
2、我们应该常说的话:你真棒;你能行;咱们来试试;你就是你。
3、我们不该说的话:你真笨;你什么也干不好;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呢?„„这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话尽量避免,成功是一种个人感受,让我们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拥有成功感吧。最后我想说的是自信而快乐能让孩子走的更远。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老师的帮助。
梅山二幼张 雯20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