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

时间:2019-05-14 10: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

第一篇: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

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刘澜

13设计学

1305404006一、一首《虢国夫人夜游图》道尽唐朝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生动的写实效果对当时的绘画起到引导作用,张萱是工笔画人物样式的确立者之一,从画面中就能看出其绘画的精妙之处,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匠心独运,游春而不画春,并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摘要

表现画的主题。此绘画风格对当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关键词

作者、唐朝统治,绘画风格、美学思想

三、正文

虢国夫人夜游图

苏轼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美人亲自驾着皇帝的宝马玉花骢,风度翩翩的样子好像受惊的飞燕踏着飞龙。金鞭在手,将道路霸占,与公主争道,公主受惊下马,宝钗坠地,是什么人先进入到宫殿之中。此时宫中正作“羯鼓催花”之戏,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羯鼓争催,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乘车缓缓而行,惊尘不动,素妆淡雅。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是放慢了。到如今,虢国夫人美丽的容颜谁又能看得见,只有看完这幅画才知道她的美貌,剩下的只是斑斑点点的泪痕。在人间,俯仰之间就是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变化,物是人非的悲哀,将这种彷徨与无奈演绎得如此形象。雷塘路掩埋着过去吴公的尸骨。当年曾笑陈叔宝、张丽华奢侈淫逸的生活,却不知道韩擒虎就在门外等着。“金鞭争道宝钗落”表现虢国夫人的狂傲,为了早先到达宫殿,与公主争道。后面两句都有表现虢国夫人骄奢的心态,别出心裁的出场,更显其平时养尊处优的生活。而笔锋一转“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昔日美丽的倩影如今却只能在画中捕风捉影。“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张丽华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陈宠爱张丽华,经常让张丽华坐在其大腿上,一起批阅奏章,最后都还不知道韩擒虎就在门外,兵临城下,陈国灭亡。此句意在说,唐玄宗、杨贵妃正在重蹈覆辙,荒淫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不变的就是国家的灭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值得深思的。

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苏轼。我们从小读着他的诗长大,所以大家对他还是很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多才多艺的大诗人对书画的论述,东坡先生在中国书画理论、美术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诗与画的结合是伴随着书与画的结合出现的,书法了得的人,会画画又有才情作诗,所以他们把诗画结合在一起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古代绘画史王维是创始者,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苏轼非常赞同并且积极倡导诗画的结合,后来也有人评论了苏轼:“以诗为有声画,以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声,二者同体也。”这样的评论对苏轼也是极高的赞赏。苏才子现在仅存的一幅画作就是《枯木怪石图》,米芾在《画史》中说: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一枝枯木,以虬屈生长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又怪又丑,还有旋转之势。此图表现了东坡先生的哲学观点,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怪石中的枯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苏轼不屈的精神。

诗与画的结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独立的画,可以观赏,具体而真实,便于领略,但是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只能表达一瞬间固定的画面,一刻的感受,而诗是不会受这样的限制的。所以诗画的结合,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绘画。从诗中领会到绘画的真谛,这成了很多人对绘画的切入点。而这幅《虢国夫人夜游图》则是唐朝宫廷画家张萱的杰作,长期生活在宫廷之中,对宫中生活十分了解,善画人物,还以点簇笔法表现亭台、花鸟、树木。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评价他:“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一时。”这幅具有写实意义的图画题材与杜甫的《丽人行》的史诗交相辉映,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的嚣张跋扈,杨氏一家世倾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此画创作背景是开元天宝年间,早年唐玄宗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后来宠爱杨玉环,不理朝政,并封杨贵妃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由此唐朝开始走向衰败,“安史之乱”加剧唐朝衰落,最后杨贵妃及三姐虢国夫人赐死与马嵬坡下,一代佳人至此香消玉殒。

这首诗是东坡先生在汴京任职的时候看到张萱的图,油然而生写下来的。苏轼虽然画作比较少,但是对书画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其中有许多名句。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讲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生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谩狂,小姑当年嫁彭郞。”《长江绝岛图》可谓是李思训的得意之作,搭配上苏轼的小诗,正是恰到好处,干柴烈火完美地演绎。苏轼的美学思想与他狂放不羁的气势还是有点接近的,虽然有点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都比较注重观赏时的感受,偏重于主观感受,这样的感情引导了题画诗写意性的产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诗从肺腑出”必当是苏轼当时看此画有所感悟才写下来的。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坎坷多难,总是郁郁不得志,一贬再贬,压抑在心中多少悲怨只能在诗词中得以展现,当然豪放的他只在触景生情时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有着超然物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许多诗中都表达想要归隐的心态,《题王维画》:“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开重帷。”王维画中的自然风光却是苏轼的心声,这种主观情感的体现表明他的决心。他提倡“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推崇重感情,重在自我表现的文人画。与杜甫在“诗画本一律”的观点上达成一致。写实也是杜甫的诗歌的精髓,杜甫也有许多题画诗,《画鹰》中:“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一出,肃杀之气全然跃然纸上,借鹰言志表现其不平凡的志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不禁让我们折服于他高贵的品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又表现其豪放的风格。

《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对盛唐文化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工笔画样式的一个代表作,真实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是历史的再现。揭露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续丽人行》杨贵妃当时到处游览,百姓不得抬头“只许腰支背后看”,让人联想到“君不见孟光举案与齐眉,何曾背面伤春啼。”诗随情迁,诗中有画,自然流露的感情,更显苏轼悲愤的心情。

结论

唐朝写实的绘画艺术对后来的写实风格的画作起到引导作用,工笔画人物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唐朝风采。苏轼的题画诗对绘画艺术进行概括,其扩大的胸怀,自然感情的流露,将绘画的意象毫无余地地展现出来。开阔旷达的胸怀,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随性自然成为他写诗作画的出发点。水墨空灵的境界,他的灵魂与之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苏轼与书画文献集》李福顺编著、荣宝齐出版社,2008年版

2、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3、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

第二篇: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内容摘要: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关键词:苏轼 题画诗 雅俗人生 媒介

题画诗,狭义的定义,即画幅完成之后,题写在画上的诗作;广义的定义则既包括在画内的题诗,也包括画外因画作引发的评论、记事、抒怀等各类诗作。按广义的分法,苏轼的题画诗,计102题157首。

苏轼的题画诗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等各类,内容丰富,素来颇受人重视。最早的一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收录唐宋以来咏画之作近八百首,其中以苏轼最多,共146首;清陈邦彦等编选《历代题画诗类》录诗8962首,其中两宋题画诗1189首,114人,而苏轼居冠,109首。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主要从苏轼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审美等层面做了诸多阐述,然对绝大多数文人而言,功名、仕途,或者说治国平天下才是士大夫文人的最高理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是文人调剂生活、修生养性、抒发情感的工具与载体。看苏轼的题画诗,倒也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生活中士大夫文人的交际、雅趣与情感情绪,从这些题画诗去窥见苏轼生活的另一面。

一、赏画题诗――文人高雅的艺术爱好

琴棋书画,无疑是高雅的兴趣爱好。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消遣方式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却反倒是显得高雅有追求得多。大量的时间,会被文人用来研究琴棋书画,亦或者品茶听曲、游览山水、吟诗作词。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旧时的文人也是在阶级批判论中应该遭到批判的特殊的贵族层,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出仕官员,他们既不从事农业劳动,也不考虑生计手段,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便是读书做官,获取功名利禄。而在中国旧社会,这些追求功名的男子们应该也是与家务活完全无缘的,他们可以说是彻底的脑力劳动者,这也使得他们需要不断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以满足生命的归属感与意义感。

宋代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时代,使得宋代文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与使命感,从而也会有文人的优越感,这优越感会令文人要记得保持自己的崇高与脱俗。琴棋书画,会成为文人身份的标志,也成为了真正的爱好、习惯,深入进宋代文人的骨髓。

绘画,最初该是有天赋的人对现实事物的某种模拟,也以此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产生了艺术,产生了绘画。这些特殊的艺术才能总是能获得众人的羡慕与尊重,也由此绘画会被更多的人去模拟去学习去欣赏。或许不善绘画,但起码可以品画,当然会欣赏也是绘画的基础。题画诗,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画诗,抒写诗人对画面的感受、理解,亦或者表达对画家的赞誉与欣赏。品画,也是需要有艺术的感受力与鉴别力的。或许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文学造诣颇深的诗人们,也似乎很快就能对绘画有独特的审美眼光与较高的鉴赏水平。

苏轼的题画诗,表现出了较高的鉴赏水平。高以致远,苏轼对绘画的鉴赏水平源于他对艺术领悟的深度。诗画同源,不是苏轼开创的,但无疑苏轼的题画诗将这一思想理论完善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苏轼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他艺术上的天赋与造诣,使得他很自然地将以老庄玄学的“玄”、“象”、“意象形”、“神”等理论观点融入进对绘画的鉴赏中,丰富了诗画美学理论体系,并创作出具清真之美的题画诗与绘画。

诗人在品画论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理性的认识,他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也就是说诗与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摹写。而且苏轼认为诗画的构思形成过程其实也是相通的,“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比如《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中写道:“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这样的绘画过程无疑与作诗的心理过程是一致的。

除了题材、心理机制的相通之外,苏轼也认为诗画在艺术风格上也应该是同源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绘画与诗歌一样,都应崇尚艺术的自然与清新。在这一思想观点的指导下,苏轼表现出对风格自然清新绘画作品的独特偏爱,比如《王维吴道子画》,他赞曰“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他在很多题画诗中都以自然清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次韵水官诗》)、“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次韵滕大夫三首99雪浪石》)。

在苏轼看来,最优秀的绘画与诗歌一样,也是讲求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的。《王维吴道子画》“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他还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艺术的魅力在于可以让我们以超越于现实的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去体味我们的世界,它无疑可以使人获得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取更美好的人生体验。品画论画,所以也成为旧时文人士大夫业余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二、论画赠画――文人的交际应酬

雅俗从来都不可以简单彻底区分开的,也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高雅的艺术爱好,也并不妨碍艺术行走在红尘俗世间。事实上,人生始终是丰富的,人性终究是复杂的。我们的肉体让我们会尊重生活的繁琐与平庸,我们的精神会崇尚高雅与自由,以摆脱现实物质肉体的束缚,人生也因此变得如此纠结不清又如此趣味盎然,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我们亦永远无法停止内心对挣脱束缚的渴望,雅与俗也就有此相伴而生了。

旧时文人间的交际,既有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愉悦与享受,也有社会人所必须的表达需求与认同需求,当然也包含着更广泛意义的交际应酬内容――人际圈。诗词唱和书信往来,是文人间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拜会声名显赫者,往往以诗词文章奉上,不凡者必然会得到青睐,所谓“谒见”便是如此。说惺惺相惜也好,说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而建立的社交圈也罢,总之,文人总会有一个社交圈朋友圈的,不少人总会以可以与名流交往为荣的,能进入名流名士圈,无论自己算不算有名,但至少也可以证明算是个不俗之人。如今我们对旧时文人的研究中也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从其交游中去了解其人,而他的交际应酬中,名人越多也就会表明此人非同一般。

苏轼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宋史》上评价苏轼曰:“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也有评价说苏轼是中国文人成熟了的标本,是中国文化熏陶下文人最典范的代表。这样一个苏轼,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睿智的,既通晓人事,也保持脱俗品质的文人。苏轼豁达开朗,他的朋友很多,从王公贵族到走卒乞丐,似乎都可以成为朋友。每个人都会有其特别的地方,可以让苏轼坐下来倾听交流。不过苏轼最主要的人际圈,应该还是在士大夫文人间,因为这才是他主要的生活内容所在――文学艺术、官场仕途。

与苏轼赏画论画的,是一群绘画爱好者或者画家。比如李伯时、文与可、惠崇等等,皆是画家,苏轼与之的交往,显然是一个画家与一个绘画爱好者或者说鉴赏家之间的交往,高山流水遇知音。其中,苏轼题李伯时的画最多,有《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17马》、《和王晋卿题李伯时画马》、《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可以看出苏轼对李伯时话的欣赏。

还有另一类情况,彼此都是书画爱好者,共同的爱好,而往来酬答。比如刘景文、章17等,这类诗作《书刘景文所藏宗少文一笔画》、《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且贶嘉篇次韵为谢》、《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等等。从这些诗还可以看出,因为知道苏轼喜欢书画,故而有名画好画,邀同道中人一起赏玩,亦或者寄上名品以饕友人,亦或者投其所好,送出字画礼物,是很好的交际手段与方法。

书画也就成为了文人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与载体。赏玩之余,以诗词相唱和,无疑更增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题画诗也就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意义。黄庭坚、李之仪在文学史上也享誉盛名,也名列于“苏门四学士”中,《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他们的交往从文学的研讨,显然也进入了兴趣爱好的领域,并因为这些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使得他们有各自独到的艺术见解,产生思想的碰撞与火花。与苏轼观念相似,黄庭坚也强调绘画的神似,而且黄庭坚还有着情感的融入与“真趣”――“有情着物抵死争,谁能有形而无情”(《题安石榴双叶》),“成子写涪溪,下笔便造极。空17得真趣,肤寸已千尺”(《浯溪图》)。

在苏轼的题画诗中,也可以看到苏轼对后起之秀的某种提携,换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看见无名之辈的“谒见”――以画为媒。

比如《赠写真何充秀才》一首,我们可以读到,如今我们无法考证生平的一个叫做何充的秀才,画了一张苏轼的画像,大约赠予苏轼,苏轼写诗作答。这个故事的结局我们已经无从了解了,但起码何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秀才,因为苏轼而被人谈及。再比如我们知道在宋代还有过这么一个喜爱画山水的秀才,便是因为苏轼有一首《李颀秀才善画山水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可见这位秀才曾以山水画寄予苏轼,并有诗附其中,苏轼作诗以答。再比如《次韵周17寄雁荡山图二首》,我们从题名便可知周17曾经寄给苏轼一幅《雁荡山图》,而且在苏轼诗集中还有几首与周17的唱和之作,于是因为对苏轼的喜爱,人们开始探究周17是何许人也?渐也探明,此人或许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也并非凡夫俗子,曾任钱塘令且不说,他是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叔叔。书画,是艺术,是爱好,也是生活。书画是媒介,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亦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

三、题诗抒情――宋代文人的现实人生

琴棋书画,是文人的高雅的兴趣爱好,亦是我们摆脱现实人生烦恼的手段。烦恼人生,文人们需要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琴棋书画便是一剂良药,可以平复某些伤痛与烦忧。绘画世界的优美风光,亦或者作品中传递出的精神美感,都是让人放松心情、消解烦忧的好的方法。而题画诗,或描绘美丽图画,或抒发内心情怀,也折射出现实人生中的种种状态。旷世奇才的苏轼,为人所敬仰更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思考人生哲理,以思想的深广度来看清生活的本质与复杂,从而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苏轼的题画诗虽然很多从画面实景出发进行摹写,但其实更多的传递“意”,这正是与苏轼崇“神似”的诗画理论是一致的。比如《王伯扬所藏赵昌画四首》,“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泣”(《梅花》),“幽凄强一笑,英景迫催倒。凄凉似贫女,嫁晚警丧早”(《芙蓉》),“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山茶》)。与其说诗人在叹息梅花、芙蓉和山茶的遭遇,还不如说在写诗人坎坷的一生,借花木之形,写人我之心。

怀才不遇是旧时文人时时感叹的主题,这并不是他们喜欢抱怨际遇不平,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很难说由自己掌握,被束缚在科举仕途这一条出路上的中国文人,永远在等待着伯乐,也有着一个不老的话题――怀才不遇。关于怀才不遇,韩语的《马说》无疑是其中经典的代表,于是马与伯乐与怀才不遇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苏轼有十四首关于马的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他摹写了马的动态与风姿、意态,更是借助,更借助这些马的生动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情―――“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仅仅只是借物象写自己的身世之感,或者感慨怀才不遇,这显然不足以成为苏轼过人之处,苏轼对人生有着超乎常人的圆通与豁达,只因其思想的深度与睿智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广度。有一句脍炙人口的题画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江晓景》之一),自然妥帖,摹写画面上青翠竹丛之外几枝横斜艳丽的红桃花,春水碧波,鸭子悠然游来游去,一幅春天的美景。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却又包含着哲思,一种对生命生活的领悟,比之于“一叶知秋”之类的成语来得更丰富更有诗意。这便是天才的苏轼深刻的苏轼!

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对人生命运的体悟时时也会在苏轼的题画诗中表现出来,“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虢国夫人夜游图》);“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续丽人行》);“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柏石图诗》)等等。

品画论画,是宋代文人的高雅爱好,也是现实人生情感的抒写,所以从苏轼的这些题画诗里也能窥见宋代文人日常生活,那个时代的某种风尚与特点。

宋代文人趋于理性、崇尚平淡,是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的结果与体现。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其重视文人的国策密不可分,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影响着时事。有着更高地位的文人,也因此有着更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不再是青春梦想激情澎湃的青年,而是担负着重责沉稳徐行的中年人,时代要求他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更趋理性与成熟。于是我们看到宋诗不同于唐诗的另一种风貌――理性,看见宋代文人不同于唐人的另一种审美倾向――平淡。

苏轼是宋代文化的标本与代表,其诗也是宋诗中的典范。看苏轼的诗,其实从题名,便能看出与唐代文人不一样的个性特征。苏轼的诗很多都交代清楚了写诗的起因,唱和或者因何事有感,诗歌是日常生活的点点反映,其题画诗亦是如此,《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复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作诗谢之》、《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诗起因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苏轼诗中经常出现的序言,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显然不同于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纯粹抒写情感看不出具体事由的题名不同。

与唐诗绚丽的色彩、飞扬的情感不同的是,宋诗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平实的描述,体现着宋代文人审美风范,除去繁枝绿叶鲜花,只剩下峥嵘的枝干,只保留着生活的真实,而从这些平实里,却也可以体味出更丰富的意蕴、更醇厚的人生内涵。

题画诗是诗画艺术的结合,一定意义上是我国传统精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媒介,赏诗品画,体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感受着那些久远年代的文人生活状态,从而我们看见生命的丰盈与人性的奇妙,艺术的魅力大抵也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M]、香港,香港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3]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4]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J],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2)、[7]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J]、文学评论,1987,(4)、[8]陈才智、苏轼题画诗论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

第三篇:苏轼与妹妹的对诗

苏轼与妹妹的对诗,堪称经典。兄妹二人都饱读诗书,才思敏捷。苏小妹额头高,苏轼脸长,二人因此吟诗戏谑。不仅见其诗词功力,更见心胸豁达与幽默开朗。

苏小妹笑话苏轼的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东陂先生诗曰:“未出闺阁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古代未出阁的姑娘是住在后花园的,从闺房到前面的画堂,还要经过一个院子。这可够损的,得多高的额头啊。

苏小妹很生气,立刻回应:“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大哥,你脸够长!

苏东皮也不是吃干饭的,妹妹额头不仅高,还有高颧骨深眼窝呢:“几回拭脸深无底,留却汪汪两道泉。”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别之后,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四篇:诗的意境—浅析李白与苏轼诗之豪放意境之不同

诗的意境

——浅析李白与苏轼诗之豪放意境之不同

作者:陈晓霞

自古至今,诗一直是文人雅士推崇及追求的,先秦时就已经告诉我们“诗者,志之所知也”。人们很早就借用诗来表达自己感情和想法,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抱负。欣赏者通过诗的背景及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或人生理想。一首好的诗是通过它的意境体现出来的,诗人的人生抱负也是通过意境来体现出来。因此,一首诗的意境很重要。那么,何为诗的意境呢?

所谓诗的意境,是指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一种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它的发展经过了先秦时的“意象论”、魏晋时的主情理论等,及一直到王国维的“意境论”,其中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深邃悠远的意韵美三个方面。其中情景交融还包括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式三种方式。大体比较广泛的意境的分类,将意境分为两类,既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形式。豪放派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简练精致的文字,激荡豪迈的情感,悲壮宏大的气势,在其中读者似乎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心情,和读者有种心理上的契合。

意境中的豪放派是指它有悲壮宏大的意境美。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题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志向高远,力拔山河;就客体而言,具有较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壮美及崇高。但追其豪放派的渊源,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主要以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发豪放之先声。奠基阶段:北宋词人苏轼提倡写壮词,奠基阶段由此开始,当时只有少数的是人学写苏词。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转,豪放词派得以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为延续发展阶段。北宋豪放派的代表也是豪放派中最据代表的人是苏轼,苏东坡。但在北宋之前,唐代时,虽然李白的诗歌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的诗歌,但其中就已经包含豪放的要素,李白的诗歌中尽显着浪漫的豪放,他的浪漫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而苏轼的词虽然被很多人称为豪放,但在后期的创作中,豪放中有隐隐藏着一种哀痛和人生的无奈及惆怅。因此这两位大诗词家的豪放各不同。

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这种前不见个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浪漫来自于他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李白的想象可以使他“神游九天梦境”气势更是有如海雨天风,李白抒发感情的方式异常热烈奔放,但同时他的豪放里有着自然清新的元素,“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沧海云海间。”字句毫无华丽,毫无雕琢,浑然天成,朴素的字句融合在文章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澎湃的激情,又可以领略到宏达美丽的景象。李白在浪漫中透出豪放。例如《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点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的题目似乎已经交代了有关“难”的程度,但在整篇的诗中,是人并没有告诉读者路有多么的难,开篇就“斗酒十千”彰显了是人豪迈的气质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是人在最久的兴头上拔剑四顾,才知道行路难,自问道:“多歧路,今安在?”,但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就告诉了读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心中的豪迈的气势尽显其中,全诗在用字上“十千”、“万钱”、“沧海”等字眼也已经彰显了是人的风格,诗的通篇没有提及到路有多么的难,只是告诉了读者长风破浪会有时,浪漫中显着豪放不羁的性格。再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雅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想想独特但又没有脱离实际,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又不失豪迈的气势,全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三拖得气质,不与权贵争斗。这首诗的意境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开篇就将读者带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是一种虚写。再后来,又回到现实中,其实是借以表达诗人不愿和这个社会同流合污,过自己洒脱中的生活,是人营造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豪放的意境,其中诗的最后几句更能体现出了诗人的思想,诗人通过这种诗的意境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诗的意境极其重要。但李白的时始终始终浪漫主义的豪放派,浪漫中透露着豪放,豪放中体现着是诗人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弄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自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整首诗豪气奔放,诗人的感情激荡,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绪悲愤而作狂放,语言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但在李白诗中的始终似乎没有那种豪放的悲。相比之下,北宋词人苏轼的诗虽然豪放,但在豪放中透着一种悲惋,虽然一直以来苏轼被大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但没有看到在苏轼后期的诗作中豪放激荡的字词下掩盖着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奈。

苏轼的词有“纯粹的豪放”到“豪放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词中悲的成分加深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许多人仅仅打着看做是一种自嘲的说法,但是其实这是苏轼对人生及创作道路的回顾后做出的深刻的认识和总结,来表达他内心的的悲痛。这些创作凝聚了苏轼更多的无奈地叹息,但又不失其豪放达观人生态度,将人生的痛楚转化为没的快感,诗人用其娴熟的技巧将及更多乐观的成分掩盖了那份悲凉。苏轼的早期的豪放派的代表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出猎时写的,词中抒发了诗人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一个“狂”字贯穿全文,接下去的四句又写了出列的宏大场面,变现了出猎者豪迈的气概,这里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全诗的场面宏大,志向高远,力拔山河,从诗的意境中表现出了诗人豪放激荡的性格,从事的意境中可透露出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在“乌台诗案”后,诗人的诗句没有了那种早期诗的洒脱不羁,似乎诗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例如《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被好多文人雅士定为豪放派的诗,尤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被看做是豪放之举,然而没有深入了解词人写词的深刻意义。表面看似豪放不羁,但仔细品味诗的已经,会不觉得发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无奈和叹息,别人笑我痴,是因为我真的痴吗?只是用这种痴的状态来掩盖我的无奈而已。试想,一个孤苦的老头在雨中蹒跚,竹杖真能轻胜马吗?只是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诗的意境中透显着一种悲叹,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再例如另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诗作于东坡黄州被贬的第三年,全诗的风格清旷而飘逸,但其中透着悲,“家童鼻声已雷鸣”、“倚杖听江声”起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一位遗世独立的老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词人喟然长叹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突起的深然喟叹,直抒胸臆又满含哲理,既包含哲理又一任性情,表达的是一种无法解脱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

因此。读苏轼后期的诗作总能从中感受到另一种情感,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伤,豪放洒脱中略带悲凉,只是自我安慰到用一种潇洒的性格来掩饰心中的感伤,诗的整个意境虽然在字面上仍然是豪放不羁的,但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感情的变化和抒发,这种豪放派的诗虽然在题材上是一种飘逸洒脱,豪放不羁的形式,但在其中都包含着诗人们的志向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通过时的意境比较了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李白的诗以浪漫为主,浪漫中带着洒脱,洒脱中带着豪放,是李白真性情的写照,读李白的诗从中能感受到李白是一个个性鲜明、豪放不羁的诗人,诗的意境中透露着自己满腔热血和抱负,怀才不遇时也能一杯酒下肚而那些怅然若失早已烟消云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和霸气,种种豪放只能在李白的笔下写出来,别的诗人的没有李白的这种才情。苏轼的诗在后期豪放中略带悲,与自己人生遭遇有关,但仍旧是那种洒脱。

诗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书法是人的志向,彰显诗人的个性,欣赏者往往通过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的个性及他们的远大抱负,所以说,诗的意境对诗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抒发着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人生态度,一首诗是一个诗人灵魂的体现,诗以言志,正是这种表达。李白和苏轼的诗的豪放的不同也正是从这种独有的意境中得到的,就是一首诗的灵魂之所在。较之二者之间诗的意境的比较,喜欢李白诗的那种洒脱不羁,但更喜欢苏轼诗豪放中呆的人生的思考和哲理。

下载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