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0:4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第一篇: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经典瞬间回顾

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闭幕,还记得那些经典的瞬间吗?

最励志瞬间:中国女排力克巴西

里约奥运女排1/4决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淘汰东道主巴西队,胜利的时刻女排姑娘们哭了,郎平哭了,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也哭了。这场堪称中国军团在里约“最漂亮一仗”点燃了国人的情绪。

巴西女排是出了名的“中国女排克星”,过去8年曾让中国队遭遇18连败。这次在里约遇到东道主巴西队,中国女排更是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整场比赛,“慢热”的中国女排大比分丢掉首局,但随后,姑娘们奋起直追,最终以3-2拿下比赛。在阔别8年后,中国女排再次闯进奥运会四强。

拿下巴西之后,中国女排又在半决赛中战胜荷兰女排,报了小组赛不敌对手的“一箭之仇”,时隔12年再进奥运会决赛。

当地时间8月8日,在2016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决赛上,中国选手傅园慧以58秒76夺得铜牌。

最魔性瞬间:“洪荒少女”傅园慧的采访

8月8日,里约奥运最搞笑的一幕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上演,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搞笑才能”。来到记者面前,傅园慧得知自己游出个人最佳成绩后,一脸惊讶,眼珠子瞪得圆圆的,并说自己已经“使出洪荒之力”。

凭借这段魔性采访,傅园慧一夜之间粉丝暴涨,而她也凭借镜头前的表现,引发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被亲切地称作“洪荒少女”。

此后,但凡傅园慧登场,大家对她赛后接受采访的期待不亚于对比赛本身的期待。而她也在随后的采访中频现金句。在100米仰泳决赛中,傅园慧落后第二名0.01秒,她的解释是 “可能是我手太短吧!”“今天是用生命在游泳!翻着白眼游到了岸边。”

在傅园慧接受采访的视频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后,她的“洪荒之力”迅速波及全球,外国媒体赞誉她是里约奥运会“最可爱选手”。

8月14日,里约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牙买加“闪电”博尔特以9秒81的成绩获得冠军。

最吸睛瞬间:博尔特百米夺冠

奥运赛场上最吸睛的当属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虽然博尔特夺冠毫无悬念,但无疑大家都想知道,博尔特还能刷新人类百米极限吗?同时,大家更想见证他创造历史,成为奥运百余年历史上首位连续三届蝉联男子百米跑冠军的选手。

比赛在北京时间8月15日举行,枪响后起跑反应速度历来不快的博尔特明显落后,美国名将加特林一路领先。但在最后20米,博尔特迈开大步加足马力,轻松超越了加特林,又一次率先冲过终点线。9秒81,风驰电掣之后,博尔特成就历史。

在最后20米超越对手之时,博尔特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在镜头前挤眉弄眼、手舞足蹈,把跑道当成表演的舞台。对于博尔特来说,夺冠易如反掌,里约的百米决赛就是他的“表演时间”,在最受瞩目的赛场上,他当然要更完美。

当地时间8月14日,2016里约奥运女子三米板决赛赛后,中国跳水运动员秦凯向刚刚获得银牌的何姿求婚。

最浪漫瞬间:全球直播秦凯求婚何姿

北京时间8月15日早,里约奥运最浪漫的一幕上演。在女子单人3米板颁奖典礼后,中国跳水队男运动员秦凯向刚刚在比赛中获得银牌的女友何姿求婚,这一浪漫场景经由转播画面传遍全世界,感动了亿万观众。

在当天的比赛中,何姿收获一枚银牌。就在颁奖典礼后,秦凯手持一份礼物走到何姿身后,叫住了何姿。然后,秦凯拿出戒指单膝跪地向何姿求婚。通过转播镜头,观众们听到秦凯大声问何姿:“你愿意嫁给我吗?”何姿一边落泪一边点头答应并戴上戒指。

为了这次求婚,秦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差点就放弃了,我紧张地抖”。

秦凯、何姿的恋情曝光于2012年伦敦奥运赛场。当时丢掉男子单人3米板金牌的秦凯在池边失声痛哭,这时,何姿走到秦凯身边并将他抱在怀中安慰。秦凯则紧紧拥着何姿,在她的肩头继续哭泣。

最解气瞬间:孙杨200米夺冠显雄心

8月8日,在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孙杨逆转获得冠军,这是本届奥运会孙杨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五枚金牌。

以微小差距错失400米自由泳金牌,又在赛后遭遇挑衅。但几天后,在200米自由泳中夺冠的孙杨再次证明,没有人能在泳池里轻视他。

夺冠后,孙杨没有落泪,只是大啸三声,双手指天,长吐压抑心头的不快。

熟悉孙杨的人都知道,200米并非他擅长的项目,这场比赛他赢得也是惊心动魄。入水后,孙杨处于落后位置。在最后一个转身后,孙杨起腿发力,从第三一路追到首位,并以1分44秒65勇夺金牌。

赛后孙杨说,这是他最想要的一枚金牌。“我一直是第二,这次是个突破,短距离项目我也更有信心了。”

与伦敦奥运的两金一银一铜相比,里约的一金一银稍显黯淡,但对24岁的孙杨而言,里约是一个新的开始。拿下200米自由泳冠军之后,孙杨显示出了更高远的雄心。

最感动瞬间:对手互相搀扶跑向终点

里约奥运的田径赛场,上演了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在女子5000米预赛中,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被新西兰选手汉布林绊倒受伤,达戈斯蒂诺起身后,并没有急着跑走,而是转身将汉布林扶起,两人互相鼓励着完成了比赛。

在当天的比赛中,汉布林突然摔倒,随后连累紧跟其后的达戈斯蒂诺。达戈斯蒂诺迅速起身,反身轻拍汉布林的肩膀将她扶了起来。汉布林起来后也没有独自跑开,而是一边跑一边为达戈斯蒂诺加油。经历这次意外后,两人已经落后其他对手很远。但她们都没有放弃,互相搀扶着完成比赛。

最终两人以倒数一、二名的成绩回到终点,但在奥运精神面前,她们的成绩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遗憾瞬间:克罗地亚选手

0.001秒丢金

在奥运赛场上,千分之一秒就能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里约奥运男子单人双桨赛艇比赛,克罗地亚选手马丁和新西兰选手特拉斯戴尔就为观众上演了这一幕。

比赛中,两位选手几乎同时撞线,肉眼根本无法分辨谁更胜一筹。以为自己夺冠的克罗地亚人开始欢呼,而新西兰人则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名次如何。

尽管两人的成绩都是6分41秒34,但最终凭借高科技手段,新西兰人戴尔以0.001秒的优势夺得金牌。成绩公布的瞬间,马丁四肢发软、瘫倒在地,一副“生无可恋”的神情!

最悲情瞬间:吕斌梦想破灭亲吻拳台

奥运会四年一届,很多选手苦练多年为圆梦而来。但在赛场上,梦想破灭的方式有很多种,哪一种最残忍呢?在里约,中国拳手吕斌就被裁判偷走了“梦想”。在49公斤级比赛中,吕斌占尽优势,但最终却被判定输掉比赛。赛后,吕斌双膝跪地亲吻拳台,这一幕让人不禁流泪。

当天的比赛中,吕斌占尽优势且一度把对手肯尼亚老将皮特·姆盖打蒙,在等待宣布结果时,以为自己一定获胜的吕斌异常兴奋,在台上不时挥舞着拳头。然而就在此时,裁判却举起了皮特·姆盖的手,宣布吕斌输掉了比赛。

不敢相信这一结果的吕斌眼神里充满了迷茫。走下拳台前,他双膝跪地亲吻拳台。下台后,他用毛巾盖住了那张嚎啕大哭的脸。

没有家国担当的网红都是浮云

里约奥运会,众多奥运健儿一面为国争金夺银,一面圈粉无数,成为新的“网红”:阳光帅气的宁泽涛,呆萌爱哭的孙杨,没睡醒的boy张继科,更有“使出了洪荒之力”的搞怪少女傅园慧……奥运“网红”正成为网红界的“一股清流”,为广大网友津津乐道。

不同于一般网红,颜值担当的外表、强大的实力以及本真而自然的情感流露,让奥运“网红”瞬时成为亿万青年竞相追逐的榜样和偶像。热爱祖国、才华横溢、个性突出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而他们又用自觉的家国担当标注了新时代网红的真正内涵和高度。

正如张继科在接受一次采访中所说,打球不是为了钱,竞技体育拿了冠军,会升国旗、奏国歌,这是竞技体育给大家带来的独有的荣誉感,这些东西是拿钱买不到的。奥运“网红”为国家荣誉、为家国担当而拼搏奋斗,国旗为其升起,国歌为其奏起,这样的荣誉何尝不是身为一国国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瞩目奥运“网红”,不仅因为他们迸发洪荒之力的拼搏,也不仅因为他们浑然天成的优秀、自信与真实,更因为他们怀抱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红”以及由此衍生的“网红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观念改变正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成为网红,渴望名利双收。然而,反观当前一众“网红”,或为了赚眼球搏出位,或庸俗媚俗,或哗众取宠秀下限……他们满足的是单纯的感官娱乐,却永远触及不到人们的内心和灵魂。没有了精神特质,缺乏家国担当,即便是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在历史的浪潮中终将黯然失色,像没有根基的浮云一般,不留下一点痕迹。

奥运“网红”逆袭了旧“网红”娱乐和吐槽的倾向,赋予其更深刻的含义。看似轻松的语言背后,凝结的是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斗注脚了成功;站在赛场,不仅代表13亿多中国人民,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锐气拼搏,昂扬向上,怀抱真实厚重的家国担当,新式“网红”真正走进了广大青年人的心中,让“依靠才华和努力才能成功”的主流价值观深入青年,让个人梦与中国梦唇齿相依的理念直抵人心。

正能量若是内心底色,国家必大有希望。不仅有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傅园慧们,还有守卫祖国边疆的杨明鑫们,用品质为中国赢得世界声誉的任正非们……自觉负起家国担当,正是这样的网红,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正能量,推动着中国轰然前行的步伐。而他们,恰似一杯清茶,意蕴悠远,即使岁月流逝,依然成色十足。

中青报:所有的挫折和委屈都是成长

新生来了!同往年一样,随同“小鲜肉”来到大学的,是大批的家长,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加入了送学生的队伍。校园里,时常看到家长们拿着行李、忙前忙后;儿女尽管上了大学,是成年人了,可家长们就是不能放手。从高考,填志愿,到读大学,找工作,似乎一路都有家长全程陪伴。大学生真的失去独立性了吗?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大学期间,他们应该具备精神独立的能力,并习得经济独立的技能。大学教育是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脱离家人和校园的庇护,走向真正的自我独立。

徒步行军20公里,绝对的淬炼,相信绝大多数18岁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这是清华大学给3000余名新生上的第一堂课。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太需要类似的第一课了。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下,伴随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都成了“直升机”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高的同时,在生活照顾上无微不至,备加呵护。因此,孩子基本生活能力退化,骄娇二气旺盛,自私,几乎成为普遍特点。更麻烦的是,一直被父母捧着,学校里也少有惩戒,孩子们越来越娇气,受不得委屈,挨批评遇问题时,非常容易发生极端事件,以至于校园里的自杀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日前,我跟一个大学学生处长聊天,谈到现在大学生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他脱口而出:宿舍矛盾。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全家围着他转,他学习了,家里就关电视;他睡觉了,家里人就大气不能出,以免影响他的休息。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大家配合他的节奏理所当然,突然变成6个人住一间房,不同生活习惯马上就导致了严重的冲突。因为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失眠、抑郁已经成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道关,一些新生不得不退学。

大学是孩子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做重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更需要做社会化的淬炼:如何独立生活,解决自己吃穿住行;如何在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人协作、妥协,解决所有面临的复杂问题,甚至“斗争”。它是一个人成长独立的关键阶段,正因为此,即使在美国这样讲究“自由”的国度,一些大学一年级新生被要求住校,目的就是强化人的社会化。

18岁,从法律意义上说,是完全独立行使民事法律责任的开始,这从一个侧面提醒家长,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孩子们的人生已经开启,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放手,过往的“直升机”只能开到这里了,孩子们也必须经历他该经历的一切淬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孩子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你不再只是一个孩子,你需要去解决一切你将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放手并不是简单地将孩子们一脚踹进社会里,家长与学校有责任协助他们尽可能平稳地渡过这一重要的关口。

去年我送儿子去美国读书,对美国大学这方面的做法印象深刻。

一般美国大学对新生都有一周时间的入学辅导(类似我们的新生教育),其内容涉及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系统介绍学校的生活与服务、安全与医疗、学习方法等,学校还会给每一个新生安排一个高年级学长,以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与新生活。

同时,学校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这个过程。一般的新生辅导教育中,对父母也有3天的配套辅导课程,除了介绍学校情况外,还会安排一些具体的课程,有一些新生活动则是和孩子一起参加。为支持父母参加,有很多免费服务,新生的饭卡上,也赠送了大约三天的免费餐食。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父母放心放手的同时,也让父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但是,无论做多少,学校和父母也只能协助你过渡,最后还需要你独立面对新生活。我想特别提醒新同学们,很多人都有着“骄娇”二气,无论什么原因带来的,这都是一份负资产。大学,这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给了大家一次修正的机会,把你遇到的每一份不愉快、委屈,都当成锻炼淬炼的机会,因为不管你成绩有多好,多有知识,如果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那些知识与分数都将一文不值。

我也想特别提醒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找你这支拐杖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协助他,但绝不能再替他包打天下,因为我们无法替代他的成长。所有的挫折委屈都会成为孩子的财富,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这恰恰是他们这代人最欠缺的,我们必须放手!

莫让抑郁症成为戕害青春健康的头号杀手

7月,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即将奋身投入新角色,在离别的喧闹声中,有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这是高校中不断增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正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孤独与隔离。写完毕业论文,找份像样的工作,对此刻的他来说,着实艰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7月4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北京、著名高校、硕士或博士、有才华又勤奋……一长串耀眼的光环往往让外人投来赞赏和羡慕的目光,鲜有人注意到他们难以言说的孤独和痛苦。

我国抑郁症的病发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平均每年都有5%—10%的增长,已有接近10%的都市人饱受抑郁折磨。当前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超过2600万。公开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至少是13万,而其中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由此可见,抑郁症夺命威胁不逊癌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增大,一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出现愈来愈多的问题。央视名嘴崔永元曾公开宣布自己患有抑郁症,并说“抑郁症病人有多苦,不说也罢”。不难看出,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和危害之大。

另外,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这种严重心理创伤,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未成年人的后半生。

据在京著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粗略统计,5年前,10个咨询对象里平均一两个有抑郁症,而现在则上升到3—4个。可见大学生是患有抑郁症的占比较高的群体,硕博士抑郁已呈现升高趋势,但从北京市综合医院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看: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过专科诊治。相关数据反映出的现象必须予以重视。

有悖于“学习好心理就好”惯常想法,成绩优秀的重点大学学生在抑郁群体中已经占有一定数量。他们对自我极其严苛,常流露出内疚和自责的情绪。“病耻感”让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觉,加之对相关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耽误了其主动就医的效率,大多数都在对生活失去兴趣、“人前坚强,人后沮丧”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直至病情加重不得不休学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自杀倾向。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排头兵,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对于日趋高发的抑郁病大学生群体,主动干预、积极治疗是抵御病魔的关键。故此要让抑郁症患者彻底走出泥潭,救命更要救“心”。首先当然是社会救助。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加大抑郁群体的关怀和援助力度,大力强化高校的心理教育及干预疏导工作,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最大程度调动个体的潜能和乐观情绪。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危机干预和医生的配合治疗,做到抑郁症防治工作的专业化、及时化。

其次,提升大学生患者的“自救”能力更为关键。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高校人群,需要警惕失眠成为抑郁症的先兆。而学生和家长也要正视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或回避抑郁症,及早发现,及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在社会的重压和人生的挫折面前,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适当的运动锻炼,改善睡眠障碍。当受到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不妨向家人朋友或专职机构倾诉,不要淤积在心里,使之成为一碰即炸的“地雷”;遇到自己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尝试向外界求援,逐步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唯此,方能驱散抑郁的乌云,迎来生命的阳光。(南方网斯涵涵)

沉迷刷手机莫刷掉宝贵青春流量

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36.28%的大学生受访者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不少大学生在课堂上都难遏刷手机冲动,老师想方设法、费尽心机都难阻刷手机热情,暑假期间过半大学生表示将宅在家里刷手机度过的调查结论,可信度显然毋庸置疑,对此大家也许并不感到意外。既然是放假回家,是休闲、放松还是实习、兼职,大学生们无疑有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利,刷手机作为一种个人暑假打开方式自然也无可厚非,只是有必要提醒的是,大学生群体多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无论是校园学习还是暑假生活,都应该做出理性、适当的规划,避免沉迷刷手机刷掉宝贵的“青春流量”。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刷手机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虚拟社交方式,年轻群体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从中也能获得不少有用知识、信息和乐趣,要求大家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完全拒绝刷手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甚至于不合理。但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度,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刷手机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就业,更不能成为一种事业,利用闲暇时间偶尔为之无可厚非,投入过多热情和精力沉湎于“刷、刷、刷”,至少显得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缺失起码的生活理性和智慧,难免白白浪费美好时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宽裕,或者没有就业竞争压力,但从自我成长、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角度来考量,我们也没有权利挥霍自己的青春,更何况未来职场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一味痴迷于刷手机、追网剧,在与那些善于规划、早作行动、奋发努力者的PK中,势必可能陷于被动和劣势,对社会的贡献同样可能逊于他人,入学后才启动学习模式、走出校门后才进入工作状态既不明智也不可取。

笔者有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不久,上学期间曾经提示其是不是利用假期考驾照,却一直在“抓紧时间”刷手机而没有上心,参加工作之后迫于工作安排和职场压力,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学驾驶,后悔当初没做“该做的事”。很小的细节足以说明“青春流量”刷不起。我们常常拿“手机依赖症”替自己辩解,实际上是缺失克制力和驾驭自我能力的表现,说得不客气点无异于自欺欺人,倘若有抱负有追求怎么会轻易被百无聊赖的刷手机“套牢”?(南方网范子军)

逼着孩子“抢跑”是一种拔苗助长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满脸童真童趣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日前,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称,中国许多家长正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只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8月22日人民网)

事实表明,育人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务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尤其不可缺失。学什么、怎么学,都应当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都应当符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否则,就可能减弱孩子的成长后劲,甚至贻误孩子一生。

然而,却有不少家长“心急如焚”,过多干预孩子学习、过度开发孩子潜能,不顾实际盲目“恶补”,“随大流”疯狂报班,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据报道,湖北武汉的一名家长,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虽然我们理解家长的一些想法,但如此“着急”抢跑真有必要吗?

话说古代宋国有一个农夫,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他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逼着孩子“抢跑”,看似多识了几个字、多算了几个题、多会了几件乐器,却让家长“心苦”,孩子辛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拔苗助长呢?

逼着孩子“抢跑”,折射出成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现象何以屡屡出现呢?始作俑者主要是家长,一是渴求子女成才,在“不输在起跑线”的期待下,不惜竭泽而渔;二是盲目从众,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反正“多学比少学好,早学比晚学好”。而遍地的培训机构、辅导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等,“放大”了家长的焦虑,显然成了戕害孩子的“帮凶”。

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大代表曾呼吁:“不要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学过多知识,却在大学里弥补童年!”因而,政府、社会和家长要积极行动起来,既重塑育人理念、狠抓综合素质,又改革选拔制度、均衡教育发展,不能让逼孩子“抢跑”的问题再延续下去。

有一种拼搏叫“谦虚” 当记者一次次地问夺冠之后的中国女排队员:“你所理解的女排精神主要是什么?”多数人回答是“拼搏”。三十多年来,拼搏成为中国人民对逝去的那个时代最经典的记忆;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以小组第四的身份连克强敌登顶,再次为拼搏二字诠释其内涵。

不止一个才华横溢的媒体人觉得此刻无法用言语褒奖这一次气势如虹的夺冠,我如苔花,不敢学牡丹,但有一种主流讴歌之外的冲动不得不表,那就是拼搏的女排有一种伟大的“谦虚”。

在里约的深夜,脱下决赛战袍的中国女排郎平教练带领五名队员来到前方演播室接受主持人的集体采访。当主持人请教练和女排姑娘们可以就“朱婷能否出任即将闭幕的中国代表团旗手”发表看法时,郎导果断认为中国女排没有这个特权。她说:“我们服从代表团的决定,我尊重其他项目的每一块金牌,他们都很不容易。”当主持人试探郎平是否能够遂国人的期待,继续带队出现在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时,郎导不赞成这个想法。她说中国女排在其他教练的带领下也很好地发挥了女排精神。朗平曾说过这样一层意思,四年后不论自己在不在中国女排,希望女排也能雄踞在东京赛场。

不要以为这是明星人物在国际赛场上的外交辞令,或者仅仅是具有国际范的郎导面对公众的媒体素养,这是郎平骨子里的一种谦虚、内敛与低调,也是另一种自信与强大。作为一种宝贵元素,她在带这支队伍的过程中,不仅化为一切重大比赛的谋篇布局和技战术的运用,而且深深地滋养了这一群姑娘们的职业人生与精神世界。

打造这支女排,郎平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着眼于东京奥运,之前的里约之行,本意是锻炼队伍,争取奖牌。跌跌撞撞进入淘汰赛,郎导公开说,四个队我们是老四。首先碰到了苦主巴西队,郎导要求队员当最后一战打,决不让巴西队轻易过中国队这一关。每一场艰苦的比赛,赛前总是预设大比分落后怎么办?零比二怎么办?对方首先拿到赛点怎么办?她要求核心进攻队员要包容其他队员的失误,要全队努力编织一张互补漏洞的迎战之网。郎导和队员在夺冠后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与心理现象:重大比赛前,多设计过程,少设计结果;多准备艰苦,少臆想胜利。“想赢想多了就会走神”。总之,真正把姿态放低,就可获得巨大的提升空间;把拳头收回来,就可更加有力地出击。靠汗水收获的金牌,它一定是沉甸甸的低头穗。

谦虚和谦让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当记者请郎导将今日的朱婷与当年的郎平作比较时,郎平说,朱婷比当年的我综合素质强。而朱婷面对记者忍不住称她为“小榔头”时,她惊恐地直摆手。郎导自己如何谦虚,无法否认女排精神的背后其实存在着“郎平精神”,不管郎平是不是在执教这支队伍。当年,郎平称自己不是当官的料,逃离万人膜拜,到美国当穷学生,她本来年轻时就可以很富贵,却有强烈的饥饿感学英语、学体育管理,学国际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尽管郎平在执教现女排时总是讲陈中和时期的“黄金女排”,很少提她当年的老女排,但真正算得上“不忘初心”的郎平,她低姿态的进取人生已经成为影响国人给当今社会注入正能量的一段传奇。

如果说,高度的专业精神支撑着中国女排精神,那么,谦虚精神已成为女排拼搏精神的一种可贵的附加值,它让郎平坚韧地走到职业生涯新的高度,也让打不死、冲不垮、压不倒的中国女排再次笑傲世界排坛。

第二篇: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

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对于这起事故,舆论一波三折,讨论的焦点在于比亚迪车主是否“故意撞车”(3月21日《南方日报》)。

你强行变道,我霸气撞飞——这是网友对相关视频给出的“阅读理解式”答案。胡乱变道,胆子不小,发生事故,该负全责。舆情发生逆转的是“撞翻变道车”的车主在微信群发出了惊人之语:该大众朗逸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否则不会撞。之前开比亚迪S6时,已经撞了2辆凯美瑞,2辆锐志,1辆CRV,1辆RAV4,全是完胜,没有输过一次。”随后,东莞交警成立专案组,重新启动调查。结论还是认定大众车负全责,因不存在斗气开车的事实行为。

通常,面对强制变道,大多车主尽管深恶痛绝,但为了保证驾驶安全,除了紧踩刹车、打轮躲避,似乎也无计可施。而今,比亚迪车主据说不仅两次成功阻止大众车主强行变道,还给这个不守规矩者一个大教训——被撞翻车四脚朝天,这让饱受多年塞车之苦者拍手称快。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马路侠客”光荣加冕。

变道引发意外,好在没有性命之虞,四脚朝天似乎活该。不过,有两点需要厘清:

一是从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规定,违反禁止标线强行并线的,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只是,“变道车辆必须避让直行车辆”,不代表直行车辆可以罔顾前车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换言之,在风险因素瞬息万变的马路上,“撞翻变道车”的后果是不可预估、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放纵了“直行可以撞变道”的逻辑,法律就算正义,也是面目狰狞的正义。当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车,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责”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法律从来就没有支持过“对方违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说法。

二是从道义来说,以如此方式惩戒强制变道车辆,不仅游走在人性边缘,也是不折不扣的丛林逻辑。去年引发全民热议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机任意变道。用人命关天的代价,去惩戒不守规矩的车主,这力度残蛮而血腥。除此之外,难道没有别的选择?眼下,不少车主已经为爱车装了车载行车记录仪,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监控等技术也完全可以还原强制变道的是与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济的马路惊悚剧?

车在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状况,比之于动辄就“撞翻”的暴脾气,慢一点、谦让一点,可能更是当务之需。“撞翻变道车”的快意,于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为快递小哥期待“依法处理”击节叫好

近日,一段“车主掌掴快递小哥”的视频刷屏了。并非因为热闹而被围观,而是一个频频动手打人、一个没有任何反抗的对比反差,让一场看似是非分明的纠纷变了味。被打的快递小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经报案了。对于期待的结果,这位小哥回答了四个字:“依法处理”。目前,殴打快递员的出租司机因寻衅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蹭坏了他人爱车,双方应负有何种责任,需要专业鉴定,最终由法律说了算,不是谁富有、谁气势大,就可以任性动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用粗暴的手段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人都说,遇事要讲理。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识意义上判定对错,有些看似“理”气十足的事,往往在当事人心中有一个结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饶人”,像那位车主一样揪住不放并施以暴力;也不能“理亏心虚,任人欺负”,像快递小哥一样如绵羊般被随意打骂。实际上,所谓的“理”,也只不过是一个不成文守则,关键还是靠法律。

其实,施暴打人的背后,也凸显出对规则的不尊重、对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没有受到他人来自生命的威胁,为何要选择先动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责任,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处理?如果心中有对规则制度的基本遵循,为何还会轻易地当街撒气?可见,表面上是在释放心中的不满,实际上是在践踏社会普遍形成的对法律制度的守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法律保护下的个体,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随意破坏必将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没有更公平正义的解决方式,更何况是一件小纠纷?

与施暴打人者对比,受委屈的快递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的处理结果是“依法处理”,值得我们击节叫好。尊重法律,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当强势主体遇到弱势群体、当有权有势者遇到普通老百姓、当“土著老炮儿”遇到“外来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职业的贵贱、姿态的高低,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也不能变成颐指气使、欺软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别让你的情绪冲破法律框架,别让我的权利受到无情践踏。我们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进步的终将是整个社会文明。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19日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截止去年底,我国网民已达到6.88亿,我国网络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网民带来了“红利”,也成了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并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创造新的业绩。

但是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为牟取非法暴利,而罔顾道德法纪、背“道”而行。如近期遭曝光或关闭的一些网站,由于他们财迷心窍、疏于管理,或不善不会管理,致使部分网站或网络欺诈,或淫秽低俗,或扰乱秩序,或为了迎合点击量,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等。对于这样的不法商人,故意扰乱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人人共起而诛之。广大网民应自觉行动起来,加强监督、加强举报,发现一个,举报一个,曝光一个,让有关单位加以严惩,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穷追猛打,打得让他们不敢、不愿再破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止。

我们不仅要捍卫好、爱护好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用好这个“精神家园”,时刻为我们自己“充电”、“补钙”。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这个“渠道”,而今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特别是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执政法治化的今天,互联网信息量大、即时性好、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将越来越被大家所默认与运用,其价值和重要性不仅被广大网民所认可,也被越来越多的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所感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新闻信息,有利于“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使我们想办法、办事情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急事。作为普通网民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搜集整理些相关资料,以便更有力地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更好地补充自己知识与阅历的“短板”。“网络民意”在问政、监督、反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必将日益显现,并将越来越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网络七条底线”。让我们携起手来,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问题、反

映民生,更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真正担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惟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具有力量。惟如此,才能让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天朗气清,越来越生态良好,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惟如此,才能更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培养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放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加迷人的光彩。

消除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上周末,广东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发声,言辞极为严厉地愤然回应了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段名为《火灾拍摄者残忍42秒》的视频,拍摄于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场火灾。当时火灾中的罹难者趴在着火房间的窗台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视频的拍摄者却对此袖手旁观,反而无动于衷地稳稳拍下了这残忍的42秒,视频中呼救的男子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听闻这样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不为之寒心,但类似的事件在近期却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人们就震惊于为何在酒店这样封闭且管理严格的空间里,居然会出现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没人阻拦的咄咄怪事。更有网友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社会实验,以模拟街头绑架儿童试探路人反应——结果竟然在9次测试中没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时间如此集中爆发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冷漠呈蔓延之势,而且不少当事人还自觉理所当然。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复杂因素,但国家和社会对于见义勇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当前,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条例还难以做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帮了人却要自己承担损失,甚至帮了人反倒要被人讹诈,于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泪”越频现报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对全社会都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国家力量的介入,一个社会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事实上是更为根本的。人们之间解困济厄的守望相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暖暖的温情,而且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生活纽带。反之,对于他人困境的漠不关心,总有一天也会应验在自己身上,这种人们社会关系之间的支离破碎,将慢慢腐蚀社会道德的基础,进而引发大量我们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正如花都火灾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吁要对见义勇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认为囿于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社会的道德感和安全感会为此产生危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此类的呼吁显然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为见义勇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将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规定为人们的法律义务固然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但为见义勇为提供组织、人员、资金、荣誉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却并不过分。

为见义勇为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是为引领社会风气做出示范。我们常常讲要“惩恶扬善”,其实“惩恶”与“扬善”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备受排挤,那么各种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就必然会乘虚而入,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增加。消除社会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5

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

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 6

压力。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有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25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个社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未来越来越多“4—2—1”的家庭结构下,面对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利益矛盾的增大,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声音更小。因此,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抚养比的问题,更关乎年轻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问题。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

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呼喊“大圣归来”绝不是为了起哄

一夜之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龄童刷屏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网络热搜。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视春晚的邀请,但看到大家对他的支持,让他非常感动。(1月28日《成都商报》)

如何看待“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刷屏,这只是网友任性或对春晚不满的一种发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背景:随着诸多与西游有关的图书、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出现,孙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IP”,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并且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就是一明证,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游记》播出30周年,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几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网友太任性,而是情怀这东西太微妙。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

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

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 9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人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爸爸去哪儿了”?孩子的日记中,爸爸成为了“工作狂”,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连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年也只两三次,孩子上兴趣班也只送过一次。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无没有多少机会了。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警察的工作的确很忙,这一方面与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与警力不足有关。其实,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农民工难道不忙吗?而无法陪伴孩子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于“留守儿童”,报道中的那位孩子还是幸运的,这个孩子至少还能够见到经常性地见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儿童”却几乎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能够见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陪孩子”没时间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手机上。前几天,有调查表明,家长玩手机成所有“陋习”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在那些“过劳死”的人群中,恐怕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

“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 10

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

毋庸置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

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

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庸俗化的横幅是校园文化颓敝的直接体现

3月7日,据说是属于女生的节日,叫做女生节。于是乎,各大高校团体纷纷用横幅表达他们对女生的关心和爱护,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贴出了一组内容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横幅,被网友直斥“性骚扰”。据华农大官方回应,这些横幅都是由学生社团私自挂上去的,目前已全部撤下。(3月8日《广州日报》)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场所,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同时存在。但常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兼容并包并不等于一味纵容,更不等于滥俗、伪劣的东西可以在这里“招摇过市”。女生节这天,男生们通过挂横幅的形式向女生表达情感,透露心声,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横幅的内容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涉及到了人生攻击,那便是赤裸裸的侵权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横幅明显属于后者。这些噱头感十足的横幅,看似抓住了大学生“爱新鲜、爱刺激、喜欢搏出位”的心理,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但本质上,它却是在以秀底线的形式将庸俗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看起来创意满满,但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平庸之恶,却又无处不彰显着他们对女性权益的轻蔑与不屑,透露着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亵渎与误解。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这类平庸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是由于学生社团不遵守学校关于横幅悬挂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督查不力造成的。这样的回应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实质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轻举妄动”固然和横幅乱挂有关,但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足够强大,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那些滥俗文化的侵染,想必这样的乱象也不会有滋生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看,庸俗横幅的最终指向,其实是高校校园文化日渐颓敝的沉重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一现象也是感同身受。就我这几年有限的观察看,当下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要么认为只要将教学质量搞上去,校园文化就会顺势得到提升,要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搞一些音乐晚会,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够将校园文化营造起来,唯独不知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在大学之魂的基础上,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延续开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 14

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雷锋是我们时代的“超级英雄”

在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中,雷锋精神和雷锋的各种经典镜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定格”,尤其是雷锋身穿冬军装,头戴“火车头”帽,手握钢枪形象,更成为了这一群体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青一代人的心目中,雷锋又变成了阳光、帅气甚至有些“文艺青年”气息的解放军小战士形象,但无论怎么变,雷锋精神体现的爱国爱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优秀品格却始终如一,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更是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感动,人们学习雷锋并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正是希望用雷锋精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输入更多道德正能量。

勿容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人文素质提升和文明进步的相对迟缓,社会形成了一种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紊乱的极不正常现象,人员人之间信任感滑坡,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的趋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但人们希望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好人难当”居然成了尴尬的社会现实。据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雷锋、做好人居然成了一种“风险”。尽管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雷锋情节”,却因为有这些顾虑而难以释放,人们更迫切希望用雷锋精神来“拯救”时下的社会。

显然,人们心里都清楚,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富有而失去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非但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变得和谐文明,反而会使社会更加堕落,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而雷锋精神正是改变和“拯救”社会这一现实尴尬无可替代的“良药”,人们渴望时时刻刻有雷锋,社会处处有雷锋,只有雷锋精神常伴,社 15

会才更有温度,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以外,才能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才能固守人性最本质的善良。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救人英雄乃至救火英雄等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谱,但从出生到殉职没做一件风风烈烈壮举的雷锋,却以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以点点滴滴的“好人好事”成为国人最为怀念的伟大英雄,成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连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为之敬仰。因此,雷锋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超级英雄”。

同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受追捧塑造的虚幻“超级英雄”不同,雷锋既没有“拯救地球”的超能量,更没有“拯救人类”覆灭的超能力,甚至无法凭一己之力就能“维护世界和平”,但雷锋不只是和这些“超级英雄”一样,按照报道中志愿者的话说,都是在传递正能量。雷锋的做人品格更显得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特别是雷锋以他平凡中的伟大更激励人们去学习和践行。崇尚雷锋精神、追求雷锋的做人品格。能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文明、温馨与和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从自身点滴行为开始,为社会持续释放温暖的正能量,因此,雷锋精神比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超级英雄”更具“超正能量”,更能感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请大家别再捐款”也是一种爱心互动

3月4日晚11时5分,一篇《你的春天,我的生命》的微信在肇庆市民的朋友圈中传阅。肇庆中学高二(13)班的学生李思欣因患血癌,躺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出了求救信号,肇庆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5日下午,李思欣再次发出微信,对大家的帮助表示感谢,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3月6日《广州日报》)

在这个充满爱和善的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坏事变成好事,从来都不缺现实的佐证,广东肇庆女孩李思欣,便是典型的一例。其因患血癌在网上发起众筹,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爱心的簇拥,慈善的伟力,不仅洗涤了女孩心中的阴霾,而且给她带来了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感动。同时,也激发出了其善良、质朴的情怀,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

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首先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姿态,不贪占公众的爱心,不奢享慈善资源。就是这种姿态,一名高中女生做到了,但我们的一些市民却做不到,甚至我们的一些官员也做不到。正因为有一些市民为贪图蝇头小利,而失去道德和良知,才会众筹善款后去奢侈消费;也正因为有一些官员为侵占公共资源,去铤而走险,才会沦为贪官污吏。从这一点来看,血癌女孩表现出来这种姿态,值得许多人效仿。

同时,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也是对爱心和慈善的一种良性互动。其一,期待由自己发起的这起网络募捐活动,始于慈善,终于爱心,能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其二,在接受爱心援助的同时,向爱心人士表达感恩之情。其三,对过剩的爱心,懂得及时喊停。其四,希望人们不要把关注和爱心聚集于她一人身上,社会上还有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不能止于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对爱心和慈善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反哺爱心和慈善。具体来讲,既然筹到的善款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那么,血癌女孩不妨将接受的部分善款捐献出去,去救助那些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才更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善“回流”的温暖力量;也只有这样,一场网络募捐活动,才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结局。

这些“科学流言”你相信了几个

3月1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2月科学流言榜”,“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引力波辐射真会伤人”等8项“科学流言”上榜。(3月2日《京华时报》)

科学是科学,流言是流言,如果一定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天生扮演着流言终结者的角色,是阻止流言传播的头号敌人。但是现实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旦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就摇身一变成了迷惑性十足的“伪科学”,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一些流言打着科学的幌子到处传播,不但阻碍了真正科学与真理的传播,而且还会对公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困扰。

网络时代,流言并没有地域性,不管这则流言是从多么穷乡僻壤的一台电脑前发出,它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科学流言榜”,辟谣的显然就不仅仅只是首都北京的科学流言,而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科学流言辟谣。这同时也就赋予了这样的官方辟谣以不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不妨对照辟谣平台发布的“2月科学流言榜”看看自己相信了其中的几个,上了多少当。这些科学流言轻则虚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重则浪费我们的钱财,还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人相信了小孩戴大人口罩也能防雾霾,结果强迫孩子戴上大人口罩出门,不但不防霾,还容易导致孩子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还有人相信更加时髦的科学流言,也就是引力波辐射会伤人,结果纷纷去购买所谓的“防引力波服”,浪费了钱财不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还容易捂出一身痱子。

正如前面所说,当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往往就会具备十足的迷惑性。在在这样的科学流言面前,绝大多数的普通网友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更不用说去主动辟谣了。当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科学流言,那么就势必会造成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去影响和困扰更多的人。打击网络流言,维护网络生态健康与良性发展自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作为网友同样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工作者,理应在狙击科学流言方面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主动辟谣,普及科学,传播文明,发动群众的力量展开对科学流言的围追堵截,压缩其生存空间。即便是普通网友,没有辟谣的条件和能力,也应该主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尤其是要避免处于好心去传播科学流言,拒绝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

毫无意外,缺少“美猴王”的猴年春晚,已沦落为纯粹的红包春晚。20:

36、21:05、22:

12、23:11四轮“咻一咻”,以及五福红包,几乎霸占了春晚的所有黄金时段;微信在继续“摇一摇”、群红包的同时,再一次祭出了朋友圈“毛玻璃”的杀手锏,维护自己“红包界”的江湖地位;QQ“刷一刷”也在除夕夜刷回了自己的存在感。加上360和百度的搅局,在除夕夜,几乎不到10分钟,就有一大波红包来袭,让人抢得不亦乐乎。

与商家的“撒红包如土”相比,公众的热情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在寻常百姓家,“咻一咻”、“摇一摇”的“吸睛度”,远远盖过了春晚的小品、歌舞节目。据统计,在20点40分,支付宝春晚第一轮咻一咻的互动次数就达到677亿次,是去年春晚红包全场互动次数(110亿次)的6倍,在20点38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177亿次/分钟。而微信红包的数据,也不逞多让。截止除夕夜晚间22:30,微信用户一共发送68.4亿个红包,微信用户一共摇走1.1亿个红包,红包互动总量8000万次。公众的参与热情可见一斑。

随之而来,抢红包也成功的抢了春节的“戏”。年轻人聚在一起,“摇一摇”“咻一咻”“刷一刷”,而老人和孩子被晾在一边的场景,在除夕夜屡见不鲜;父母辛辛苦苦张罗一桌年夜饭,而年轻人却不领情,只顾低头“咻红包”;看朋友圈“毛玻璃”的兴致,远远高过听父母倾述一年的“心路”......说实话,这些不过是抢红包的必选动作,抢的人不会感到有多另类。但给旁人带来的,却是强烈忽视感和疏离感。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假如春节是一台大戏,那么,“抢红包”充其量只是一个暖场歌舞。可以活跃气氛,可以凝聚人气,甚至可能风光一时,但终究只是配角。而对于春节来说,真正的“正戏”是贴对联、拜大年、述亲情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年俗。通过贴对联,感悟古代的“微传播”,承袭文化的力量、传统的力量;通过拜大年,亲朋好友之间促膝长谈,增进感情,共享团员喜气的年味;还有在正月十五看花灯、闹元宵,感受喜庆、共享团员等等。我们不能让“暖场舞”抢了“正戏”的风光。

春节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坐标,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抢红包虽然好玩,但终究只是一场游戏,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和传统。而且,随着其它“新年俗”的到来,抢红包终究会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被公众遗忘。但无论新年俗如何更迭,贴对联、拜大年这些春节的“正戏”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和尊重的文化向心力。少咻几个红包,多秀一下亲情和年味儿,正当其时!

第三篇:最新原创时事评论文章

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只因权力充当保护伞

近来,从巡视反馈情况中可以看出,领导干部亲属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成为反映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多名领导干部落马的重要线索。“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导致腐败的重要隐患,已经引起了中央纪委等监督执纪部门的高度重视。(人民网,1月13日)

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不是什么新生的腐败现象,自古至今,有权力腐败的地方,就难免伴随家族式腐败。在中国数数千年的官本位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戕害下,残留的这种扭曲权力观仍然深深的左右着如今一些官员的为官施政用权的思维。

事实上,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在其管辖范围内的违规违法从事商业活动谋取非法利益伸出保护伞,甚至为了避嫌,通过向其它领导干部“打招呼”有意将安排经商亲属到对方主管地方和行业,或彼此心照不宣。有了权力的纵容和保护,违规经商的领导干部子女自然无所顾忌,见利趋势,哪里存在暴利的可能,便以领导权力的便利和在官场商场的影响力粗暴野蛮开路,随意插手土地开发、工程建造、招标投资等存在暴利的领域。其手段,不过是虚报招标项目价格,从中吃取巨额回扣,官商从中“分赃”。一些官员利用经商子女为中间人从不法商人获取钱物进行权钱交易,这已然成为一些官员腐败的重要形式,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执纪中,也越来越引起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视,成为侦查经办腐败案件的重要突破口。

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只因权力充当保护伞。事实上,中央和各级地方对领导干部子女违规经商现象早已出台系列针对性的规定,要求从严规范、从严惩处。但长期以来,这样的执纪从未彻底落实,让这一腐败现象也越演越烈,群众要求从严打击的呼声也越加强烈。缘何如此?一则领导干部基于对亲属信赖,不会彼此出卖,更与其它同类腐败者形成利益同盟,彼此“照顾”。二则权力随意干涉商业活动的正常秩序,却无相应强力制约和纠偏机制。要禁绝领导干部亲属子违规经商办企业除了从严执规,严防领导子女亲属借势敛财,还需从规范领导干部用权机制的构建和监督着手,加强对违规违法滥用职权的惩处。作者:轩辕 扣扣2733740549兼职代笔此类文章。

第四篇:时事评论文章集锦一

时事评论文章集锦一

开学的行囊,当盛放开阔的人生

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入学的行囊,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

又是一年开学季,数百万学子将踏入大学校门。新生入学报到画面,不仅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别致风景,也勾连起不少“过来人”的岁月记忆。50、60后大学生开学,一床被褥几乎是全部家当,70后带来的是随身听、BP机,而电脑和手机则是80后的新宠。如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三件套”,担纲了新一代大学生的行囊主角。开学季循环往复,新生行囊却在不断翻新,从中足以窥见时代变迁、观念革新乃至风尚改易的脉络。40年前恢复高考之初,上衣口袋插一根钢笔就是流行的时尚,手表、皮鞋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但从那时起,先前大家眼里的奢侈品,隔上几年就会成为下一个时期新生们的标配。一代代人的行囊串联起来,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升级的“文明辙痕”。

行囊里的物件在与时俱进,行囊里的感情却从未更移。从过去乘坐一二十个小时的绿皮车,到现在乘飞机坐高铁开自家小汽车,“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惜别中有父母的眷恋和期望,也有子女的不舍和成长。辣椒酱、腌黄瓜、咸鸭蛋,带着妈妈的“味道”去上学,将亲情包裹在行囊里;亲人殷切的嘱托、乡邻热切的盼望、恩师真切的祝福,把感恩铭刻在心间,带着乡愁走进大学,莘莘学子自会用奋斗书写青春时光,把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

也有人透过新生行囊发现,“开学经济”已经成为商家必争的节点。学生实际需要、父母关爱、市场促销等各种因素叠加,催生了开学前后的消费浪潮。有人背着一袋苹果上学,也有人集齐“苹果”3件套;有人置办行囊只花几百块,也有人“一掷万金”,随便一个手提包、几瓶化妆品可能就要数千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不想让孩子过苦日子,为孩子添备高档生活学习物品,无可厚非。但也不可否认,个别新生行囊里也潜伏着一些虚荣和跟风心理。而过度热衷名牌,以奢侈品为孩子壮行,让开学季异化成了“烧钱季”,也难免会埋下攀比炫富、奢侈浪费的种子。让孩子过一过紧日子、养一养艰苦奋斗精神,应是家长主持的“开学第一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种自卑感油然而生,但也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梦想。”一位网友回忆起入学场景,写下了这样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行囊可以说是家底和“身份”的外衣。走入校园意味着走出家庭,但毕竟没有完全脱离家庭的援助和父母的扶持。理性看待家庭背景的落差,对学生而言,是一堂心灵必修课,也都是一次成人礼。一位新生说得实在:“去大学重点是学习,哪有时间攀比。”放下攀比,放下自卑,拥抱学业,比拼梦想,校园里的青春时光定会五彩缤纷。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行囊,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的行囊。盛放着开阔人生的所有可能,孕育着一生念念不忘、汲取力量的精神磁场,“象牙塔”里所有的欢笑与泪水、不舍与瞩望汇集起来,就是一幅亿万人追求梦想、尊重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画卷。

别担心儿童读不懂古诗文

据媒体报道,语文“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对此,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会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而低年级学生又难以理解古诗文的含义。这种担忧过虑了。少年儿童完全可以读古诗文,这种阅读并非机械地读,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文化感受。

明代王士禛7岁入家塾,学《诗经》,已能领会诗情。诗人臧克家童年时喜欢听祖父读诗,他在《我是怎样成为诗人的》中说:“有时,他突然放开心头的铁闸,用湍流的热情、洪亮的嗓音朗诵起《长恨歌》来,接着又是《琵琶行》,他的声音使我莫名其妙地感动。”作家张恨水9岁时对《孟子》产生了兴趣。幼时便喜欢阅读古文经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七八岁以及十来岁的孩子,对古诗文自然不能有理性的认识,但他们是有感受的。这种感受,也可以说是儿童的“懂”。文学家金克木曾提出,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有一些书是必读的,如“五经”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他在《书读完了》一文中分析说,这些书,除《易》《老》以外,“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这是很深刻的见解,也是过来人的经验总结,值得重视。“从前的孩子们”能做到的,今天的孩子也能做到。笔者在批阅研究生试卷的作文题时,有一位考生写的是初遇《论语》的感受:“我依稀记得,当我翻开《论语》时,仅仅上小学的我便被其中简短却又复杂深刻的句句箴言所吸引。虽然并不懂其中的奥义,但它有力和缓、抑扬顿挫的韵脚语调,磅礴大气或内敛平实的语言氛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儿童完全可以读古诗文,而且会有自己的感受。儿童读古诗文产生感受的过程,即是激发情感和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的过程,这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及语文教育,都应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懂”有正确的理解,给予儿童必要的指导。自然,儿童对古诗文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感受强,有的孩子感受弱一些,这也没有关系。孩子们只要是认真读了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农村日常”直播唤醒返璞归真

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洗漱后直播:扫地、做饭、喂猪、插秧、打鱼、捉黄鳝„„90后四川泸州农民刘金银从今年2月起直播“农村生活的日常”,半年内收获近10万粉丝,打赏8万多。刘金银用真实、质朴的直播打动粉丝成为一股清流。(8月30日《成都商报》)农民网络红人在网络直播火热背景下,已经屡见不鲜。在很多短视频研究者眼里,农村题材的小视频早已声名狼藉,为博眼球,自虐、低俗,甚至各种荒诞和怪异场景和行为越来越没有底线,乌烟瘴气、不堪入目。农民刘金银选择直播“农村日常生活”,朴实不加任何修饰,用最直接的方式让热爱直播的观众们看到了新农村积极的一面,正能量爆棚。

农家乐,乡村游的兴起,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纷繁庸扰的生活中开始向往返璞归真。儿时简单的生活往往是最让人怀念的,铁道旁赤脚追晚霞,玻璃珠铁盒英雄卡,玩皮筋迷藏石桥下,姥姥又纳鞋坐院坝。曾经的生活并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夜不闭户也并不只是个“神话”,质朴的生活永远是我们印象中农村生活的主流,也是如今最为难得的一股清流。“农村日常”直播获赏,打赏者并不仅仅是为了鼓励刘金银敢于讲真话,热爱生活,也是为了“弥补”已经渐行渐远的那份久违的情怀。

刘金银父母不能理解这种不务正业是正常的,其实这种不理解又何尝不是对“城里人真会玩”的一种“讽刺”?朴实的农民或许不能理解端坐高楼各捧手机四目不视的尴尬,不能理解“王者荣耀”与生存之道的巨大反差,更不能理解屏幕前倍受观众青睐打赏的妖娆,到底是新潮还是“好逸恶劳”?反过来,既然在镜头前跳一跳舞,唱一唱歌,不必大费周折便能“火热”,那么直播一下农村真实的生活又有何不可?刘金银从不对直播进行美化,自己也不浓妆艳抹,规律又充实的“简单”生活或许才是当前许多“套中人”可遇而不可求的。

粉丝经济邂逅农村生活,是退后还是突破?“金牛”哥希望有一天能去大城市,开拓眼界的同时,将农村题材与城市接轨,这种转型升级的探索实为难得。不可否认,个体经济持续走红确实困难,“走得出来”也“回得去”的专家建议,为刘金银孤独的探索掌起了舵,如何将已产生的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协同关注,为直播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肃清道路,不要让这难得的一股清流无奈地走向干涸。

“指示”孩子闹机场,家长行为不应当 8月23日,因台风原因,南宁机场一航班无法起飞,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起了游戏。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发原因是因航班受台风影响后,旅客不满航空公司安排,在未经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允许情况下,强行让孩子进入柜台内。最终,警方赶到现场,劝离进入柜台内的孩子,并对孩子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8月31日新华网)飞机误点是航空公司与旅客都不愿意遇到的事情,事情发生了,就要理智分析原因,冷静下来商量对策,调整后面的行程,尤其是天气原因更是无奈。大家的急躁情绪与行为都应当合理合法宣泄。作为家长更应当在孩子面前保持“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的优雅与大方。

可惜的是南宁机场的旅客,竟然让孩子充当自己不当维权的工具,真是不该!文明出行,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与规则,爱护文物、自然环境,市民不能扰乱公共汽车、火车、航空器等等交通秩序,更不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等。身教大于言传,旅行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机会,家长的行为应当时刻约束自己,旅行中给孩子作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举止优雅修养良好的示范。

未成年人的孩子,本来就是一张白纸,对于是非的判断与规则的遵守还不成熟,作为家长应当用实际行动与言行,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规则意识。不能将错就错“指示”孩子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影响航空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家长这些作为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的行为,是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一张白纸上作画,一定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慎重落下每一笔。孩子是祖国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一定要随时保护孩子稚嫩心灵不被我们大人的失误所玷污。这种任性的“指示”孩子行为,不该!这里我们不好分辨航空公司与旅客纠纷的责任,但是家长指示孩子进入柜台的行为的确是对孩子的伤害,是家庭教育的失误。保护孩子的心灵,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爱“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方才知晓: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诚信缺失、社会凶险、世态炎凉,笃信“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讲话”,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怀疑、拒绝的态度,不敢轻易接纳,更不必说冒着被欺骗、惹麻烦的风险去主动温暖他人。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也快速变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相对静止的结构到快速流动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副产品。因此,既不必过度反思人心,也无需刻意放大人与人之“远”。最重要的,当是透过社会运行的表象,去直面现实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事实上制度层面也已经多有建构,比如《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公正的法律能够激发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也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博士生帮父母扫街,不该问值不值

这两天,同济大学博士生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引发关注。面对记者,小伙子很坦然:“他们在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嘛!”父亲也很淡定,认为儿子帮忙干点活理所当然。可是,网友们却炸开了锅,有人点赞,认为博士生放下身段,扫出孝心。有人认为不值,博士生扫马路,掉价。还有人提出质疑,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考博,不早点挣钱孝顺父母? 孩子假期替父母工作,减轻老人的负担,父慈子孝,人之常情,这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大力倡导的。而此事引发的争议如此之大,无非是因为贴上了博士生、环卫工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标签。人们争议的聚焦点不是该不该,而成了值不值? 先说该不该。答案毋庸置疑,帮助和孝顺父母,当然应该。正如小田自己所说,“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我是我父母的儿子”。学历和尽孝没有半点关系,尽孝和父母职业也没有关系。不少中小学都给孩子留过这样的作业:帮父母洗脚或是做饭,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孝顺和感恩。如果因为儿子是博士,父母是环卫工,这样做反而成了不应该了,岂不是很荒谬? 再看值不值。值和不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学生牺牲自己救80岁的老人值不值?为了两三个孩子坚持办一所学校值不值?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处境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会以值不值来看待博士生帮父母扫马路的,是以“利”为衡量标准的,他们会因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博士生的时间价值比环卫工更高,认为博士生以扫天下之手来扫马路,是大材小用,不值。可是,帮父母,尽孝心,恰恰不是一个可以用“利”来权衡的行为,而是发自于“情”。正因为这样,小田朴实的行为和感情才更值得点赞。父母种地,就帮着种地,父母扫地,就帮着扫地。在不少人眼中,环卫工是低人一等的,而他不仅尊重父母的职业并为他们分担劳动的辛苦,是真正对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深情体谅。而且,也许博士生勤工俭学的报酬会比扫地更高,但很显然,在他心目中,亲情和孝顺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一家人相互陪伴、相濡以沫的时光,比赚钱更值。相信就算博士毕业了,他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仍会抽时间来陪伴父母,帮父母干活。

我们身处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对同一件事情,多元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不同的判断和行为。同济博士生帮父母扫大街的正常行为成为新闻,引起争议,正是反衬出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偏见、对亲情的淡漠和利重于情的功利心。对那些以忙为借口一年都很难回家看看父母的人来说,对于习惯以物质和财富来进行情感表达的人来说,同济博士生的举动值得他们反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父母的责任都承担不了,又何以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学会感恩,敢于承担,不仅仅是个敬老孝老的家庭问题,博士生帮父母扫大街给我们上了一课。外卖小哥成“马路公害”,安全意识待加强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戴上头盔一顶,身披红黄蓝制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或骑摩托,或驾电瓶,车后总有一个附着大大logo的方形保温箱。没错,这个来来往往不愿停留的群体,就是外卖小哥,与时间赛跑就是他们的谋生姿态。是他们拯救了无数宅人足不出户享用美食的平凡理想,也撑起了一个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的外卖市场。(8月29日 新华每日电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都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餐饮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尤其夏季高温时期外卖生意更是火爆。有人下单,那么就必然需要有人送餐,现如今骑着电动车或摩托车的送餐员是随处可见,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在马路上上演着“速度与激情”,逆行、低头看手机、超速等违规行为随处可见,俨然成了新的“马路公害”。

诚然,外卖送餐员每天风吹日晒,无论天气如何,只要有人点单他们就要风里来雨里去。对于外卖送餐这份工作,可以说是只有跑得快,才能挣得多。很多时候外卖送餐耽误在路上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是在店里等待,送餐员到了店里,可顾客的餐品还没做好。而送餐时间如果超过顾客预订的时间送餐员就可能会受到差评,进而影响收入,而差评对于店家却没有任何影响,所送餐员就要在路上将时间“抢回”。由此看来,一些送餐员会无视交通规则,随意行走、逆行也就变得“情有可原”。对于送餐员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可是为了抢单就将安全置之度外真的值得吗?近年来,外卖送餐员发生交通事故不在少数,等到除了事故之后再来后悔为时已晚。笔者以为,提高送餐人员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需要交通部门加强对电动车的管理,加大对遵守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面对送餐人员的违规行为严格执法,为他们敲响警钟。另一方面作为送餐平台更应该加强对送餐人员的就业培训,不能只顾利益而罔顾送餐员的生命安全,除了配备送餐车辆更应该“配备”安全意识。

工作虽重要,但生命价更高,还希望外卖送餐员能够从一起起交通事故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正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自身开始提高安全意识,千万别心存侥幸,把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当回事。

“十岁小侄子”,教育焦虑应成改革动力

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是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这么优秀的孩子,当然是父母的骄 傲。但是,小侄子竟吐槽自己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十岁小侄子”火了,家长们炸了锅。一个对自己家庭分析得一针见血,对人生道路规划得极其清楚的孩子,身上完全看不到童真和感性,让不少网友觉得“冷汗直冒”。

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网络热帖不排除伪造的可能,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帖子可以引爆舆论热点,因为在字里行间确实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状,戳中了现实教育的痛点。

从客观层面来讲,这个孩子的想法没有一处错误,甚至比许多大人更深思熟虑和自律:学英语是为了以后能出国留学;学围棋是为了锻炼自己大脑;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缚。这位网友10岁的侄子知道光靠聪明还不够,要从体能到思维上都彻底蜕变,他已经认清当下教育的本质了。这样一位看似逻辑正确,思想成熟的孩子,不能不说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哀。

孩子会清晰映照出成人世界的问题,很多家庭普遍存在一种逻辑:让孩子接受好教育,找份好工作,稳固现有的小资状态,或者改变人生进而改变家庭的处境。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提升。如果把所有精力资源都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中,那么毫无疑问,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谁也不可能是人生的赢家。小到一个健全的家庭,大到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惟阶层论,惟功利论,为名利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价值观必然会扭曲。这个孩子内心充斥着出身论、阶层论留下的各种后遗症,而孩子的功利心何尝不是大人的映射?没有了基本的人伦道德,没有了家庭情感的羁绊牵挂,没有健全的人格,再优秀也只是成才不成人。

当我们集体陷入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时,当全民都在吐槽教育现状时,我们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前进,家长在集体焦虑中往往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家长的焦虑产生于教育,但根本上是社会因素所致。

但或许,这种社会集体情绪可以是变革的动力。群众情绪是一种要求改造社会的自发性,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但也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破坏性;善于引导这种自发性并使之成为自觉性,它就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否则就有可能对社会发展带来破坏。

重要的是,问题存在之后,我们有没有回顾和反思,有没有尝试修复和改善。当焦虑情绪蔓延开来,我们更应警惕这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说,首先是爱的教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教育好的家庭,父母会把爱和信任给孩子,孩子会把爱和信任给父母。一个教育不好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情感的空虚,心理的失落。他们会把这种不满和失落带给他人,带给社会。好的教育改变一个人的状态,而更好的教育是让人超越阶层,看到比地位、财富、受人尊敬等更重要的东西。

第五篇:时事评论文章——思想汇报

时事评论文章

灾难是真实的、悲剧是真实的、需求是真实的,人们可以放心地投入金钱、热情,乃至鲜血。

曾有人调侃说:天天泡微博,不免让人忧心忡忡甚至灰心丧气;反之如果三天逃离微博,会觉得世界和生活其实都还不错。

任何调侃都难免偏颇,却又往往敏感地切中某种真相。作为最随性表达的平台,微博从登陆中国开始,就部分地扮演了“减压阀”的功能,微博上集中表达的偏执、极端的不信任情绪,恰恰是最容易喷薄而出的那部分“戾气”。如果仅仅以这股气流的强度、成分,判断当下中国社会的整体民意指向,则可能偏颇地陷入绝望,这或许就是有些人宁肯逃离微博的原因。

然而,越是极端的表达,越可能是冰山上最尖的锐角,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虽然可能比较敦厚,却可能为露在水面上的锐角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同样值得高度重视。因此,不管微博上表现出来的不信任情绪显得多么极端、偏执,都不能单纯地看成一小撮人的故意找茬,也不该悲观地认定活跃于微博的群体,就是一群对社会、对他人彻底失去了信任,甚至刻意摆出“我不相信”姿态的情绪狂徒,却必须仔细分析支撑着这种不信任情绪的社会成因和社会情绪,并找到逐步化解的途径。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的发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过微博重新观察中国人信任机制、信任现状的契机。微博所具有的传播、动员功能,不仅使其成为“7·23”事故第一信息的发布者,还迅速凝聚起全国公众对死伤者的关心,并动员起实际的救助行动。两天来活跃于事故救援现场的志愿者,及在医院里排成长龙等待无偿献血的温州市民中,很多都是透过微博获知消息并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的。而他们的行动,则又反馈到微博的虚拟世界中,引发又一波动员、赞美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充盈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救助和信任。

失去信任的社会是脆弱而危险的社会,失去对他人信任的个人,则是痛苦和无望的个人。从这个角度观察,一个在微博上宣泄着对他人、对社会不信任情绪的网友,其实都被他所宣泄的情绪所啮噬和伤害着,他未尝不期待着有一件可信之事、一个可信之人,帮助他恢复对他人的信任。也恰是从这个角度观察,才能体会到“7·23”事故后的一条求救微博,何以引来那么多的响应——灾难是真实的、悲剧是真实的、需求是真实的,人们可以放心地投入金钱、热情,乃至鲜血。

可见,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任,至少没有失去信任的愿望和能力,只是由于太多腐败、虚假、欺骗,让我们的信任暂时无处安放。每个表达着不信任情绪的人,或许都在渴望着有更多的机会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重建信任。

必须承认,彻底破坏一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而重建信任基础,却又难过十倍。正如两列动车的追尾,几乎彻底粉碎了此前铁路官员、专家有关高铁安全的所有承诺。要恢复公众曾经有过的对高铁的脆弱的信任,仅靠专家们的再次论证,或铁道部发言人再次宣称“我相信”显然远远不够,只有高铁今后长时间的安全运营,才可能说服公众逐渐恢复对高铁的信心。至于让公众从头建立对铁路官员、专家们的信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他们曾经就高铁安全所做出的承诺,使他们比高铁本身更难以自证清白。

“7·23”事故和温州医院里排队献血的长龙,是两个不同的缩影,代表着中国人信任机制的两个不同走向。

上周六晚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事故,成为国人揪心的重大新闻事件。截至昨晚,有关方面发布的消息称,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35人,约200人受伤。现实是残酷的,也再一次把公共安全问题摆到我们面前。

重大灾难面前,总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事故发生后,由于当地医院一度血液告急,当地市民纷纷自发赶赴医院无偿献血,现场排队的场景令人动容;而一些当地义工组织也第一时间组织车队协助死伤者家属赶赴现场。此外,微博也在行动,无数寻人信息在微博上广泛传播,以乘数效应发挥着信息沟通的作用„„第一时间的救援,第一时间的关爱,让“抢救生命”成为各方不约而同的本能反应,“生命至上”理念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高效的救援固然令人欣慰,先进的技术固然值得自豪,但发生乘客重大伤亡的惨剧更让人警省。近期,一些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让一些鲜活的生命猝然消逝、为人们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痛,这种现实警示我们: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不仅应体现在事后救援中,更应体现在行业运行的理念中,落实于每个具体行动,从安全规章的严格遵守、监督检查的细致落实,到隐患问题的彻底排除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体现出这种“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唯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杜绝侥幸心理,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工作。正如事故发生后新华社记者所指出:纵观近期各类安全事故中,或现极端天气下应对不力的影子,或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监督疏漏的隐患,最终无不导致严重后果。这种提醒,触及实质,发人深省。

公众的如潮爱心与各种角度的关注,表明这一事故非比寻常,它不仅再次激起人们的爱心,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高度诉求。失去的生命无法重生,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一次次的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风险总是累积于麻痹大意时,只有从理念上重视起来,把问题隐患发现在前、解决在先,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让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尽一切可能避免惨剧发生。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后续救援、善后处理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事故原因也在一步步查找之中。我们发自内心地祝愿伤者尽快脱离危险、早日康复,发自内心地希望相关部门认真查找事故原因,有效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毕竟,生命无价。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放慢脚步不是减少事故的惟一办法,我们必须用如下方式告慰温州动车事故遇难者。改变行政垄断市场诞生的摇摇欲坠的经济奇迹,让市场的归市场,行政的归行政。高铁是中国集全国之力打造的奇迹,是新时代的卫星工程。不论资金多寡、不论投资效率,在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推动下,高铁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的推手。

中国的工程建设体制是最糟糕的行政集权下的局部市场化。

市场化以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为标志,中国高铁融资、建设方面以市场化为名集聚社会资源,却没有让市场主体进行公平竞争,更没有向市场让度红利分配权、管理权,一切利益在体制内部分配。

一位资深铁路工程师表示,工程建设的模式无非两种,市场和计划。中国没有实行市场化,却有自己的质量保障方式。以往靠部门内部的官僚程序进行制衡,铁道路内部的规划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互相箝制,往上一层各部委之间出于权力考量、出于本部门管理范围的扩张互相箝制。但目前却陷入非市场与非计划的尴尬境地,市场化改革没

有根本推进,而部门内部的各种子公司、孙公司如各大设计院、施工公司以及监理公司都需要去铁道部竞标,以市场化为名坐收垄断红利。

温州动车事故中饱受质疑的行车安全监控由四家公司各据一方。铁道部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铁路部门对行业产品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生产企业的规模、经营实力等方面„„还表现在对行业企业、行业产品进入国家铁路市场采取了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并通过一些行业管理政策来调节行业产品的供应。”跨入门槛之后的高利润,使得铁路各分拆项目的招投标常常变成各企业的勾兑狂欢。据媒体披露,依靠垄断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进入资本市场的A股上市公司世纪瑞尔,其高层有着不小的来头,与铁路部门和央企等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据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预测,2008年至2012年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投资规模继续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08%,整个“十一五”期间,铁道部针对铁路信号和通信系统的投资在450亿元左右。450亿都将是名单上的企业的囊中之物。

告慰遇难者,我们还应改变官僚式的管理体制。

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系统却有全球落后的管理系统,其结果必然是脱轨、沉沦,见证人间悲剧。

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称为安全可靠的高铁具有多重安全装置,既有防止列车追尾的闭塞区间,也有负责列车运行监视、车次号追踪、列车运行计划调整和临时限速设置等功能的铁路调度指挥中枢,铁路,针对雷电气候在车体上装上避雷针。全部电子装置可与航空安全媲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则是监控列车安全运行的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自动运行系统(CTCS)自动监控系统(ATS)、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TP)、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三个部分。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像是一只独立的眼睛,全程监控以上信号系统发生的所有过程。即便电子系统失灵,还有手动装置,但在此次事故中,却令人惊奇地全部失灵。

碑,在我国,有特定的含义。树碑,本身就带有这样一种价值判断:所刻之人、所记之事,有意义,应当铭刻,值得颂扬。正因此,哈尔滨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引来广泛质疑。

和平共处是外交政策,善待友邻是文化传统。不仅是对开拓团,即便是对日本兵,收拾残骨、善加埋葬,也是从对生命尊重出发的应有之义。建立公墓等,足以显示我们以德报怨的胸襟,足以彰显我们和平友好的姿态。

对于开拓团,历史早已辨明,他们是随日本武装侵略而来,行的是食利侵略之举。虽然很多成为“失败又悲剧的移民”,然而将这样实为殖民者的开拓者,铭于“纪念石碑”,已经超出了尊重生命、记录历史之意,反而有了颂扬的意味,实在于理有悖、于情难容。

当地相关负责人称,这不是碑,是记载亡者名录的“墙”。碑,原本就不只有一种形式。更何况,判明一个建筑的性质,不在其形态,而在其功能。刻上名字、记上事由,本身已有纪念之义,况且还有送花、悼缅之举。不承认是碑,难以服众。

铭刻于石,是为永志不忘。德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位于柏林市中心,2700多块水泥墩,占据1.9万平方米土地。按照德国官方说法,这不仅是纪念600万犹太亡灵,而且提醒所有人记得当年的黑暗,永远对法西斯幽灵保持警惕。我国很多地方,也都有意在牢记历史、矢志复兴的“九·一八”国耻纪念碑。然而,在为开拓团所立的碑上,却难以见到这样的意象和意向,反而是壮丽堂皇到了让人不舒服的地步,难免会让人猜测其后的动机。

对于立碑的初衷,不便妄加揣测。但这一举动背后,却是如何认识历史的大问题。我们对生命表示最高的尊重,这也是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特征,但对于个体生命背后的行为和选择,我们却不能不保持警醒。

为开拓团立碑之事,在某种程度上越过了边界。在辩称尊重生命、和平意愿的同时,是否有意选择忘记所铭刻的这一群人曾有违国际社会基本伦理、现代文明基本原则?对此举,可以有各种辩解,也能做不同解读,但最基本的,却是历史观念的混乱、底层价值的迷失。的确,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模糊了历史的价值取向,丧失对历史的基本判断,只会混淆视听,丢掉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将实为殖民者的开拓者,铭于“纪念石碑”,实在于理有悖、于情难容。在辩称尊重生命、和平意愿的同时,是否有意选择忘记所铭刻的这一群人曾有违国际社会基本伦理、现代文明基日本满洲开拓团是日本军国主义造的孽,无需中国人来纪念他们。

黑龙江方正县政府在一片日本人公墓旁,投资建了一块不小的碑,中国传统的琉瓦结构,碑的上首,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下面是密麻麻的日本人名字。据说,这是日本投降时,集中在方正的5000死亡的开拓团成员的一小部分名单。

当然,死去的人,拥有一块刻有其名字的石碑,并不过分。但是,这些人的身份有些特殊,他们是当年的日本满洲开拓团的成员。日本的满洲开拓团,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由日本关东军组织实施的武装殖民团体。开始几批都是武装团,后来虽然号称从复员军人为主的“武装团”转为农民为主的“农业团”,但开拓团始终都是军事化的编制,一直拥有武装。

他们在殖民过程中,不仅掠夺了中国人的大量田产,而且变成了所谓满洲国的统治者、上等人,高度参与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民众的压迫,一直就是日本军队控制东北和镇压民众反抗的辅助力量,可以说属于一种半军事化的侵略团体。他们中间,有的人还参与过对抗联的围剿。

尽管日本战败之后,开拓团的团民,尤其那些老弱妇孺,境遇很悲惨,大量死于非命,但是,就像死于中国战场的日本士兵一样,都是日本军国主义造的孽,不能把账算到中国人头上,也无需中国人来纪念他们。

作为一个在这场延续了14年侵略战争的受害国,当然不可能、也不应纪念侵略一方在自己国土上的死难者。况且,这些人还属于一个准侵略团体。尽管死者中,有些人只是妇孺,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罪过,但即使要纪念,也是日本方面的事。即便如此,如果日本方面高调地把他们侵略中国的战犯的牌位,供奉在靖国神社,中国人依然不能容忍。

作为中国人来说,由政府在自己国土上立这样一座碑,带有明显的纪念色彩,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战争死难者来说,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方正县说,立碑带有反思战争向往和平的意思。但从看到的照片上,我们没看到有这样的说明。而这座碑,又足够高大宏丽,让人看了不舒服。

下载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事评论类作文素材[★]

    扶贫不能搞平均主义 山西一个贫困村去年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本打算分给贫困户,让他们养羊脱贫,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新......

    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

    高考作文素材集锦

    高考作文素材集锦--励志类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感恩 【原题再现】 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训练【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把握中心主旨立意 2、把握主要角度立意 3、把握关键句立意 4、注意辩证思维立意 6、注意寓言及比喻性材料与事实材料的不同 7、注意......

    高考作文素材[合集]

    历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而对于所有考生来说,考前只需做到心平气和,正常发挥即可!作文写得好或不好,是功夫在平时,甚至是从小学就开始锻炼培养的! 有高考教育专家研究......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轶事(一) 豁达 ‖四人帮‖倒台了。艾青被错划为右派的问题终于得到纠正。诗人感慨地说:‖‗搞错了‘3个字来之不易,每个字代表7年!但是,黑暗的一页毕竟结束了。......

    高考作文素材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例文及经典语句 一、话题设计 有一次,某学校的校长在操场上巡视,当走到操场上的花坛池旁,他看到在花丛中有一张巴掌大的废纸,便向前走了两步,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