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txt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这本书中苏老采用提“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在全书的上篇,关于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议归纳成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二,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第四,必须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五,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比如书中第六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十五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的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看来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别。”苏氏在他的建议中这样说。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是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是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动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有一种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那么与新授的这部分相联系的内容学生怎么获得呢?一部分靠得是他的生活经历的积累,一部分就要靠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去让学生看一些这方面的书,或参加一些活动,总之,要让他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觉。这样的话,我们在课堂上再讲的时候“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这种方法也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和课业负担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怡安希望小学
陈艳芳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淡淡的道理皆来源于生活,这是我们年轻教师最快进入教师角色的必备书,有了它,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以个真正的老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的渗透,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点读书感悟:
第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第二,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做一名宽容的老师。
做一名宽容的老师。“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到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
还有,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能说这样做的人,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凝视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居于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粗姆林斯墓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人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僧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墓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在第七十八条里,苏霍姆林斯基讲述了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孩子,进学校时,活泼开朗,但后来不爱学习,变得胆小、孤僻,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没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知识的渴望。被他的老师鉴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虽然老师们也利用一切时间帮他补课,让他脱离以分数成绩为标杆的差生行列,但效果甚微。一直到了五年级,有了“奇迹”,这个孩子有了喜人的变化,是被他的自然老师慧眼识珠,用他的话说“他的智慧,表现在他的指尖上”。这个孩子喜欢做实验,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因为有他感兴趣的知识,吸引他要探索研究的,他开始“思维的觉醒”,潜心学习,完成了老师都无法完成的实验。后来,这个孩子中学毕业,上了农业大学,成了一名成功的农艺师。就是这个刚开始被认为“差生”的孩子却也有他自己可取的一面,后来成为这一方面成功的人。
初读文题,就被这个强烈、不一般的字眼刺痛:“差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让老师头疼,让家长忧心„„读着这个故事,我们要庆幸巴甫克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深深被这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所吸引,是他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天赋,是他发现这一棵完全可以茁壮成长的幼苗,及时向他播撒阳光,是他唤醒了这个孩子生命里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在沉思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不禁汗颜,我们许多老师在对待这些自以为“笨”“无可救药”或调皮懒惰的所谓“差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一,他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定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也认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不能说“三分”的学生就是“差生”,就无可救药,要激发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能,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
第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国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第三,针对“差生”进行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他主张让“差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搜集针对“差生”的妙趣横生的习题集和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对于转变“差生”十分重要。此外,对“差生”思维的萌芽进行及时的表扬,可以治疗“差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有利于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这对于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
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我们只有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差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医家治病的诊疗记录形成的医案,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医学经验财富,也会留下一些让自己津津乐道的案例故事。教师常被人们喻作辛勤的园丁,他们面对着一批比花还鲜活的少年儿童,如果具有园丁的心态,保持医生的工作习惯,经常观察、思考、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将会获得宝贵的教育智力财富和事业成就感,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充满乐趣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开始教育工作的第一天,看到自己村子里一位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体重,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他翻阅医士的记录,惊奇地发现医生保持写这种记录27年了。苏霍姆林斯基不解地问:“这些记录有什么用处呢?”医士说:“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了4.5公分。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苏霍姆林斯基深受感动和启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智力发展情况。后来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便把自己的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种记日记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了30多年。这30多年的教育日记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让我们欣赏一下他日记中的一点资料:“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数到20(8岁入学),35人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并能描述日出的景象。”“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24人能数到100,其余12人能数到20、30、40(7岁入学),36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和日出。”“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步减少。”当我们看到他这种毅力和他这些教育领域中这么精微的“细节”关注和发现时,你还能感觉教育工作的简单和枯燥吗?留心事事有乐趣,留心事事有学问,这正是一个人职场保持优秀的根本所在。
一个身材矮小学习上感到非常困难的学生米嘉,苏霍姆林斯基对其进行了半年的观察、记录,在他的作文得了“四分”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点燃起他的欢乐火星后,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米嘉写作更努力,听课更用心,植物栽培更起劲了,为此他深深地感叹:“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我深信,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这种理念对我们现在怎样认识“差生”和怎样改变“差生”有着多么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不单单在学习上,在分数上,在准备功课上表现自己,人还应当有表现自己的其他领域”。让我们再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记述的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的教育故事。小学时的巴甫里克是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差生”,一位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校务委员会上她抱怨说:“他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对他得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道应用题,或者一个最基本的依存关系,他思考的时间要比别的孩子多2、3倍。”然而另一种情况却是巴甫里克到野外和树林里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他能讲述许多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故事,并能觉察到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就是这种巴甫里克对动、植物能精细观察的能力被老师们忽略了,他是十分艰难地从小学毕业的。中学后许多课程发生了变化,已不像小学时那样只要求听讲和记忆,而且还要求动手做一些事情,这给巴甫里克带来了欢乐。特别是植物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巴甫里克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他确实是一位“聪明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好学生,成了学校生物实验室里植物嫁接和栽培方面的佼佼者。正是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在课堂上他学会了怎样思考,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们讲课,课后再努力地弥补自己过去荒疏的东西,中学毕业巴甫里克考入了农业学院,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农艺师。这则教育故事对我们今天认识当前的素质教育,如何正确评价认识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重复。那些教书10年、20年、30年感觉如一年的教师,一定是在过着与庸碌结伴的工匠生活。看一看教育名家的成长史和他们的著述,我们会更多地发现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细和多彩。着力记好我们教育生活中的日记,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会让我们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重要的是在不断地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那些记载着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意、失意之处的日记反思,也不再把我们曾经获得的教育智慧、灵感、经验变成过眼云烟。试想当老师在结束自己教育生涯时,能积累有许多许多本记录自己长年劳动和探索的教育日记,闲时早晚翻一翻、看一看其中记载的时间距离上的“细节”和故事,岂不激起我们幸福的回味和感叹?尽管不成名不成家,她也会让我们因为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财富而自豪。
第一,热爱源于兴趣要想学生热爱你的学科,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每位教师都应该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着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首先,教师要有激情,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使学生去思考,去发现。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但是如果不给他提供机会,这种需要就会萎谢,其对知识的兴趣也就会随之灭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联系到自己的英语课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精心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猜词游戏、英语采访、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曲、英语演讲、表演英语短剧等,给学生提供语言应用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其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与需求就会更高。第三,把学生的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为自己认真思考、好好学习感到自豪,使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和尊严,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第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里所提到的让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关键并不在于提高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提高教师驾驭孩子们心灵的能力,使学生喜爱教师而进一步喜爱你所教的学科,才是最重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艺术性。这一艺术性是通过教学语言来体现的,因此,语文教师研究并掌握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教师在课堂上的良好语言艺术会像吸铁石一般,把学生深深吸引住。形象的语言,能将抽象的具体化、深奥的浅显化、枯燥的趣味化。正如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非常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一样,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充分发挥语言的生动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能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时而春风拂柳,姿态优美;时而小桥流水,自然恬静;时而大海扬波,汹涌澎湃;时而莺歌燕语,美妙动人;时而缥缈隐约,如梦如幻⋯⋯教师以形象的语言解读课文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感染学生的思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的气氛始终保持和谐、热烈、活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富于情趣、理趣,现代教学论的一个趋向就是探讨如何把苦学厌学变为乐学,其中就涉及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而且还要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语言艺术家们总是善于运用饶有趣味的语言,使人感受到其中潜存的寓意。比如说“这件事是多余的”,在莎士比亚笔下这样表达:“给金子再镀上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往往别具一番情趣,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就是利用编口诀、歌谣、顺口溜,穿插小故事、摹态拟声,夸张戏剧性的冲突,烘托小说性的情节,演染诗朗诵的激情,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学起来欲罢不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是教学的趣味性的最好注脚,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说起话来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如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他说:“拿洗脸来作比方,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仅洗一次,洗完以后还让人拿来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听众大笑)。”为什么听众会大笑呢,就是因为他把“调查研究”这个词巧妙地用在洗脸照镜子上,把党八股的作者们轻重倒置的可笑行为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为了趣味而趣味。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提醒教师:“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闷得发慌,但是要记住,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应当教导儿童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所以,教师不应为趣味而追求噱头与掌声,以及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而应将趣味性与科学性、教育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健康的趣味语言中掌握知识。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总是包含了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使深奥的道理浅析化,庄重道理风趣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学生在欢乐中感知,在感知中回味,从而进入感想、联想和理性思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好的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生动、具体、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其语言功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语文教师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应该从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技巧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国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说要成长离不开阅读。每个老师都知道,也常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但要有一碗水,更要有长流水。然而,要做到却未必容易。我们的读书常常不是出自于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求,不是主动地去读书,而是被动地去读书。那样的读书,不但收效甚微,而且累人,因为我们把读书看作了一种负担。那样的话,我们又怎么会有如同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精彩课堂呢?又怎么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我们的课堂上的精彩,和我们课后的努力分不开。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也听了很多的课。那些课有的花哨,有的实在。然而,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些特级教师的课。那些课流畅自然,看似随意,却环环紧扣。课堂上总是激情四溢,每有精彩亮点让我们为之叹服。一节课下来,总可以感受到学生收获甚多。然而我们更知道,那些流畅的语言,标准的发音,不是一日之功,是很多年的积累。他们每个人的共同点就是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有一天,也能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的教科书上的一点知识,变成我们对那门学科的知识的一点最基础的入门知识,那么我相信,我们在课堂上就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做准备,也一样可以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精彩纷呈,让每一节课都变成是学生享受知识大餐的一道佳肴。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正行走在阅读之路上„„
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对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针对后进生来说,他们多数因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而产生自卑、压抑的心理状态,总以为老师看不起、同学看不起!因此,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让他感到与别人平等,受到重视,从而内心得到满足,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师德修养内容。那么,怎样用爱唤起学生求职的激情,让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的学生呢?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信任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要尊重后进生人格,切实关爱帮助他们。许多学习上的后进生,原因并不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学习的积极性或学习方法方面的影响。在教育过程若能够尊重和关爱信任学生,学生就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切忌歧视责骂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后进生。即使教师的用意是好的,但学生不理解不接受,或许会是后进生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脉络,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教学上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二,要循序善诱,耐心引导后进生。中学生学习后进的主要原因是上课自控能力差,易开小车,违反课堂记录。如果采用传统的批评批评再批评,肯定是收效甚微的,所以要改变后进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应深入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复抓,反复抓,循序善诱,耐心引导后进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我除了注意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外,还注重对后进生进行电访,甚至家访,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共同教育,督促后进生,同时针对后进生自控能力差,课堂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一个严肃的眼神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采用直接点名批评,学生就不会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而会认为教师是关爱他们,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提示式的善意批评,就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学习中。
第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给学习的方法。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受益终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良好保证。而后进生往往不具有这种品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增强后进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醒他们听课要专心,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学会听老师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表意见,学会跟着教学思路回答问题等,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明白,做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提高差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培养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后进生学习成绩与他们写作业马马虎虎,自己检查作业走马观花有关,只有他们自己明白,认真检查作业,一丝不苟才能完成自己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
第四,点亮信念之灯,树立学习信心。要帮助后进生进步,仅仅从知识上去帮助他们,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明显。如果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常常事半功倍,成绩令人鼓舞,因为内因不起作用,外因的作用能有多大效果呢?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失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以首先应该消除他们的思想负担,使他们丢下包袱,轻装前进,否则就会是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对此我采用各种方法,教育引导他们,并让他们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经过努力我也能学好,增强了学好功课的信心和勇气。
第五,确立一个近期学习目标,浅尝成功喜悦,相信自己是块读书料。这是关爱后进生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我注重改变方法、教育方式外,更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后进生确定一个学习奋斗目标,并热情鼓励学生;‘你一定能达到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老师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关爱他们,学习有了动力,更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边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又进一步增强了信心,这时他们又会不满足于现状,又会继续向想出的新目标前进。大多数后进生并非智商不高,而是由于贪玩,有些知识不过关,使前后知识脱节,以致辩题能力差,成绩落后,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辅导。任何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成功的鼓励下,一个人的才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要让后进生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六,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人们通常有个习惯,乐于做自己熟练的事、自己感兴趣的事,反之则不乐意做,所以要让后进生真正学好知识,就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亲近理解后进生,多关心学生,多跟学生聊天,建立友情,忌打骂学生、忌说伤自尊心的话,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常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该门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些孩子,他不是畸形儿,它是人类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在每个班级里或多或少存在些成绩不尽人意的后进生,由于学习的失败他们遭到了不少白眼和歧视,同时也早早的被老师和父母看做差孩子、笨孩子······在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却开始承受着一次又一次被噩梦纠缠的痛苦。很庆幸,能够在这个阶段接触到这本好书,为我下学期去支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老师的推荐下,带着好奇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其中的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工作颇有感触。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无非是教学中最难又最重要的一块,就好比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在一个班级里面总会存在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我想,怎样做好对后进生的工作成了每一位教师肩上的重任。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
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认为后进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也就是说要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反复性的巩固性练习。其次,不能把对后进生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认为这样做是特别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也就是说让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这提醒我们未来之师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另外这些书刊最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这样能使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询问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他还说了“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并指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研究得出的理论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在文章中他特别指出他对他的学生费佳的教学指导方法,并成功运用这种方法帮助费佳完成后进生的转化并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最后还说了多阅读能激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样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也获益匪浅,深刻体会到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包含的难度,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一,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室要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各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尤其对差生,不能有“厌恶和惩罚”之行,对表现好一些的学生不能有“偏爱和纵容”之意。要一视同仁地、公正评价地对待每一学生。特别是当差生有点成绩的时候要及时地表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差生也不例外,利用后进生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让那颗自卑的心灵免受更多的伤害,在关爱与鼓励中重拾信心,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习、爱学习的源泉,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辅导后进生关键环节。教室要注重由感兴趣的事情迁移到抽象的、枯燥的学习上来,要了解后进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做感兴趣的事情,再由感兴趣的事情激情迁移到抽象的、枯燥的学习上来,这样才能产生学习激情,强化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后进生努力学习。
第三、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除此之外,作为教师也要坚持读书,不断学习。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
为自己的履历工作
“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是干什么的?我在为谁工作?从表面上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在为幼儿园工作,为薪水工作,其实你更是在为自己工作。有的教师说: “我在为幼儿园工作。”有的教师说:“我在为园长工作。”而我要对大家说:“请记住:在幼儿园这个校园里,你们与幼儿一起成长,你们不是为园长工作,而是为自己的履历工作。”
记得在每次的校长或园长会议上,我每次都有很多思想表达,但总是不肯积极主动发言。我给园内全体老师讲话语言通畅,说话流利、表达自如,不需要准备,更不需要看稿,我轻轻松松地就能把我想要表达和需要表达的内容讲清楚,而我面对上级领导或者是大型正式场合就总是不愿表达。我本来是思路清晰,胸有成竹的,但一想说的多了让人讨厌,所以尽量少说话,一切听领导的。因为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 使得我们许多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传统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使得我们许多人忽视了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传统教育体制影响着人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使得我们许多人养成了被动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束缚着一代又一代人。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上学期间,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大,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在本地还是在外地上学,大多数孩子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上班期间,那些事情是应该做的?那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那些是“重要事”和“紧要事”?那些是“不重要事”和“不紧急事”?如果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大多数人可能也习惯于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而缺乏自主和选择。特别是我们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在餐厅就餐“请问你想喝些什么?”我们的回答往往是两个字“随便”。周末出去郊游“请问你想去那里?”回答也是“随便”要不就是回答“你看吧!”暑期或节假日值班“请问安排你在什么时间值班较为合适?”回答还是“随便”。殊不知,一个“随便”,一个“无所谓”,一个“别人怎样我就怎样”,使得许多的人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李开复教授说得好:“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合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从2004年9月到现在,我参加太原市名校长工程培养对象活动以来,通过和中小学校长的频繁接触和交往,我和众多优秀校长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每次活动倾听大会代表发言,我感受很深。我发现不论是学校先进独到的办学思想,还是办学业绩,不论是丰硕的教研成果,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一定的知名度,中学、小学、幼儿园校长的文化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站的高度也就不同。我作为太原市124名培养对象中的一个,虽然我们来自幼教的声音很微弱,虽然我们幼儿园园长占的比例很小且仅有10名,但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要充满自信,要多给自己打气,因为平凡的工作同样催人上进,平凡的生活同样使人舒心,平凡的工作同样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的我们同样自信。
为薪水工作,固然没错,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也是基本条件,但仅为薪水工作必然是索然无味;有的老师问:我可不可以这样做?也有的说:忙,没来得及去做。也有的说:忙,我根本就没去做。在工作中教师常常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试问自己:我能干什么?我都干了什么?我还能干什么?为自己的履历工作,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处处学点新东西,天天垫高你自己。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人生人人是我师.我们多次对外接待公开教学观摩和特色教学展示获得肯定和好评,我们多次承担国家级实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嘉奖, 我们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和奖励.当我们手捧鲜红的证书和金灿灿奖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充满激动,充满感激和自豪,我们则愿意投入并自得其乐,且周围的人也会因此而佩服你、尊重你,因为你的付出使别人获得益处,给别人带来快乐,你创造了价值。你为幼儿园工作其实也就是为自己工作。作为新教师,我希望你努力学习,成长为一名“入格”教师;作为青年教师,我希望你勤奋学习,成长为一名“升格”教师;作为优秀教师,我希望你发奋学习,成为一名“风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从入格到升格,从升格到风格,每名教师都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关键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为自己的履历工作,工作必然是充实的更是提升的。因为工作不仅仅让你获得薪水,更重要的是它还教给你经验、知识,通过工作,你能够提升你自己,从而变得更有价值。一个好的机制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懒惰者变得努力,让平庸者变得优秀,让驻足不前者找到前进的信心和希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尽情发挥,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让教学精彩,学习精彩,工作精彩,生活精彩,人生更精彩!
为自己的履历工作,工作必然是勤奋的更是快乐的。如果你永远保持努力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就会赢得领导的器重,同事的肯定,家长的认可,同时也会获取一份最可贵的资产——自信。如果你永远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你的业绩就会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你就会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幸福的教育。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为自己的履历工作,工作必然是主动的更是积极的,努力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作为一名教师一是要懂得勤奋学习,时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你自己的前途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读书。二是要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要学会用心做事,用情做人。三是心中要有大目标,生活要有大格局。俗话说: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是成为那种人的人。塑造生命,让追求优秀成为习惯。你可以不优秀,但不能不追求优秀。要追求每天做一件小事,每天进步一点点,在生活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有用的东西,在优秀的习惯中获取幸福。
不要躲在别人身后[h2]
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
申芸
一生都躲在别人身后生活的人,注定一生都看不到自已的影子,也注定吸引不了别人的眼光,人们看到的只是站在前面的人,渐渐地,躲在后面的将失去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生存的价值,最终被遗忘。
一名幼儿教师如果不自信,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调岗位,明天调工作,总是羡慕别人,总感觉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尽管他实际上可能是有能力的,但他的表现也确实不如别人,因为思想主宰行动。躲在别人身后,一是看不见,二是听不见,更不要说留下其深刻印象。不要躲在别人身后, 作为幼儿教师就是要敢想、会想;敢做、会做;说你想说的话,做你想做的事。跟着别人跑,永远慢半拍。
不要躲在别人身后,就是要永远站在别人前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要敢为天下先。“团队”是什么?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讲话。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台上的教师演讲到精彩处台下会爆发出经久不衰的热烈掌声,当台上台下互动需要你即兴发言的时候,多数教师马上会低头不语,有言不发;即使主持人点名,你无奈起身发言,你坐在台下想好许多话要讲,但上台讲完后又不是很满意总是留下许多遗憾。其实一名教师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行为就会反应出来,没有任何伪装能够把这种感觉长期遮盖起来。也就是说,一名幼儿教师如果觉得自己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不可能超越其他的人,那么他就真的不会思考,只能跟在别人的身后。相反,一个真正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某事的人,他确实有这种能力。有感欲发,有感而发,有感即发。别人身上的不足,可能就是你存在的价值。“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我自信!我成功!”一名幼儿教师要敢想、会想,你才有可能成功。敢做、会做、大胆放飞自己的思想,做你想做的事,你才有可能达到成功。语言是培育表达能力,科学是培育思维能力,社会是培育交往能力,艺术是培育创造能力,健康是培育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那么世界上第二座高的山峰是什么?我们却回答不上来。在我们的人生记忆中,“第一”、“最大”“最好”的往往记忆忧新,而排在“第二”或“较大”或“较好”等人们常常忽略不记。在轰动全国的春晚节目“千手观音”表演之后,给全国亿万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邰莉华的名字流传甚远,家喻户小无人不知,而站在邰莉华身后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演员的名字„„我们一个也说不上来,更不知道他们是谁,难道不是吗?
我们每位幼儿教师都有愿望,我们都想有朝一日成为什么样的人物,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因为没有勇气而违背了它,我们常用下面的理由扼杀自己的愿望:“我不会说,你说吧!”“时间不早了,下次我再说吧”“ 口才,口才,才在口里吐不出来,我表达不行”“我做不到”、“我反应迟钝,缺乏头脑”,这种消极的自我降低是导致我们永远站在别人身后的罪魁祸首;让自己仅是跟在别人身后的理由真是太多了,但是如果没有敢于创造的勇气,不做自己想做的事,只会成为平庸者。而敢想就会有欲望,欲望一旦利用就是力量。精力就是生命力。人贵在有进取精神。一个成功的幼儿教师,传统是性格,是气质,是灵魂。作为幼儿教师,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
不要躲在别人身后,让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做一个真实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你如何思维决定你如何行动。你如何行动将决定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给孩子一个疑问比答案更重要[h3]
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
申芸
一次,我从报纸上读到一个美国人写的故事:一天,他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一把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爸爸,您知道苹果里面藏着什么?”他不以为然,“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通常的方法是从苹果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然后举着切开的苹果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个美国人沉默了,他一生中吃过多少苹果,然而就在举手之间却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我从这则故事中受到深刻启发:给孩子一个疑问比答案更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提问题而不要急着给答案,让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在这个启发之下,我对老师们说,在幼儿园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游戏中,我们教师要经常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大胆去思考。如:“鸡有耳朵吗?”“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怎样根据树木辨别方向?”“蚯蚓有鼻子和眼睛吗?”“飞得最远的是什么鸟?”“世界上哪种树木最大最高?”“企鹅为什么不怕冷?”“世界上哪种鸟最小?”“鸡为什么要吃小石子?”等等,在让幼儿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应鼓励幼儿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事物。通过观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或与父母一起查找有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然后幼儿来园教师再组织幼儿一起进一步讨论,让幼儿充分发言,并说出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让老师与小朋友和他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申芸园长特别向老师们强调,要无限的相信孩子们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老师们的正确引导,孩子们发现的目光越来越敏锐,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稀奇古怪:“下雨太阳到哪儿去了?”“天热时狗为什么总是将舌头伸出来?”“母鸡下蛋以后为什么会咯咯地叫?”“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狗为什么四处撒尿?”“为什么月亮星星总是晚上出来,太阳总是白天出来?”„„老师们随时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详细地记录下来,新的园本课程于是又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首先,对幼儿能认真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其他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第二,开展“每周小问号”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第三,倡导家园同步教育,鼓励更多的家庭参与,为幼儿建立人手一本“小问号”,将幼儿的日常提问随时记录,比一比,看谁记得多,看谁提得好!
鼓励孩子大胆的发现问题,并且尝试探索解决问题,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什么我国到现在为止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和勇于质疑的精神。造成这一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生活在思考中,为你,为我,为他,为昨天,为今天,为明天。惟有思考,才能辨别是非,真假,曲直,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提问,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智慧,多一些创新。
前不久,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公布了他的《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力和幻想科研成果》:千余名小学生在回答“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的问题时,竟有99的孩子说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只鸟也没有,因为都吓跑了。” 仅有一名小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他说:“还有3只,因为5只鸟是一家人,猎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剩下3个不会飞的鸟宝宝。”
面对孩子们几乎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得出的答案,她感到十分困惑。她说,当学生们在回答“树上有几只鸟”的时候,我们往往容不得他们有另外的“无稽之谈”,我们的老师常常会急不可待地将答案一五一十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就有了这唯一的正确答案。我们成人常常喜欢将自己思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则强加给孩子,使孩子自由探究的需要受到伤害,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悲哀!悲哀!过分的追求整齐划一,教育的结果可能适得起反。造成几代人沿袭一个方式去寻求的“标准答案”使多少人丧失了创造思维的火花。在我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孩子的回答本来是多种多样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但我们的老师千问万问,最后总要归纳到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老师问,幼儿答”的有序式交流。反思我们的教育,在鼓励幼儿探索和提问方面,究竟还缺少了什么?有句传统的礼貌用语是:“我有一个问题不知该不该问?”话未开口,已经失去了提问的勇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知道,中美儿童的差异在于面对老师的讲解,中国儿童用“没问题”表示自己已经听懂了,而美国儿童不断发问则表示自己不但听懂了,而且还能提出问题来。的确,在幼儿园一个看起来是幼稚的问题,往往是创新意念的开始。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财务长凯来·马里科维奇博士在谈到亚洲和中国的教育时指出:只有在培养了“自由和开放式的追问”风气后,中国才能有世界一流的学府出现。这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吗?童心无忌,童心无拘,纯真中包含着天然的智慧之光。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思考中,为你,为我,为他,为昨天,为今天,为明天。惟有思考,才能辨别是非,真假,曲直,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提问,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智慧,多一些创新。
读书 反思 写作 [h4]
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
申 芸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请问你有读书的习惯吗?你有思考和反思的习惯吗?你有写教育随笔的习惯吗?你最近读了多少本书? 你最近发表了多少文章?在什么地方发表的?你最近写了多少随笔?有何收获和感悟?
这是爱上教育的王三阳老师在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讲座时向教师提出的会前三问。我听了以后我也反问自己:你做到了吗?你做得好吗?说实话,参加工作当了27年的教师,我也是在近几年,通过参加太原市名校长的系列读书与培训活动和注册登陆教育在线后,读书反思写作才悟出了其中成功的奥秘。读书
王三阳老师说:“恶者因读书能善,愚者因读书变慧,弱者因读书变强,贫者因读书变富,富者因读书变贵,贵者因读书能达,达者能治天下。姚晓静老师说: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
书,只有读,才能读出书香;诗,只有品,才能品出韵味;读书可以造一份温馨的心境,可以辟一块清净的乐土。我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培训,特别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性地读书,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使我多年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读书使我的兴趣更加广泛,捕捉信息更加积极主动;人际交往更加有品位,精神生活更加快乐充实。在实践中产生思想,在体验中生成智慧。读书成为我自主学习的习惯,更成为我内在的需要,同时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成为我的一种信仰,一种生命的支撑。
反思
懂得反思的人,才能不断成长。我喜欢读书,更喜欢思考。书的最大好处不总是在于我们所记得的内容,而在于它们给我们最大的启迪以及对我们塑造性格的巨大影响。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坚持读一篇名篇和转帖一篇经典文章,每一天都珍藏一个有启发性的思想和收获,每一天都记录下自己思想、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试想一年365天我们将会有多么大的收获和提高!无论教学管理还是园务管理,我们都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们园的教育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我们园的亮点精彩处在那里?我们园的特色和品牌又是什么?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园本培训有没有学到新东西?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没有新的长进和提高?我们能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如何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教师?让反思成为一种动力,成为一种精神,成为我们每个教师良好的习惯。
用李镇西的话说:“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写作
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当真要改进自己,我们就必须养成新的习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性格不过是我们习惯的累积,我们的习惯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记得朱永新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状态,态度决定一切。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虽然我学识很浅,能力有限,但我努力使自己保持一个前行者最好的姿态!我随时随地专心学习,处处在意积累经验。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育我都细心观察,留意研究,注意学习别人新的思想,掌握新的思路和经验,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在我看来,学会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积累知识要远胜于金钱。我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来梳理自己白天的所见所闻和所做的每一件有益的事情,我觉得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整合,从中得到的益处,要远比白天所获的高出百倍。因为我明白:由工作所积累的学识正是自己将来成功的基础,是我一生最有价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