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风险控制
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风险控制
13财1作者:顾晨妃05/翟成喆44/徐莹莹41 【摘要】:
存款保险制度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稳定金融秩序,但其本身是有成本的,可能诱发道德风险,并使银行承受更多风险。因此,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日渐成熟的过程中,风险控制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日渐凸显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和对策,以及作出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控制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目前,银行业是整个商品经济发展,企业运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我国的企业融资已经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使得企业的投资发展风险很大程度上转移到银行身上,此外,我国银行体系本身就脆弱,自身也存在例如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盈利模式太差等风险。如果银行业发生风险问题,就容易唤起社会金融风险和信用的关注,引起储户对存款银行挤提的恐慌心理。
不过,即使银行业长期存在着巨大风险,在银行面临危机是像严重的挤提事件还真是鲜有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政府会对所管辖范围内的银行提供一定的保护政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种。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保障银行的生存,防止恐慌性挤提。有了1997年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海南发展银行以及广州国际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被迫停止营运,政府不得不出面全额偿还所欠自然人的本金和利息这样的例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就渐渐存在了。国务院发展中心范建军指出:“如果我国不存在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那么银行挤提和破产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至少在城市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就会是这样。”因此,政府至今是扮演着母亲一样的角色,不断为银行业的风险担保,并提供一张安全防护网。
但是,在金融改革加速发展的今天,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银行业的实际需要了:
首先,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没有法律说明或者正式的保险机构提供保险,银行倒闭后的最终损失都是由政府来买单,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据测算,自1998年以来,政府为银行提供的隐性存款保险,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了3万亿。
其次,正因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没有明确的法律程序制定,以及没有在法律上的权利 与义务,所以无法给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提供完整的、系统的法律层面的保障。况且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超过一定程度的风险损失,政府可能无法弥补。
再次,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其实换句话说相当于政府供应给银行业的“免费午餐”,使得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力,根本就像一个个“长不大的孩子”,遇到棘手问题时,政府就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不断助长了银行“不思进取的道德风险”。
最后,由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导致银行缺乏竞争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能力,当银行业遇到风险时不能以自己的“能力”化解,不能为自己承担损失,需要政府一直作为其坚实的后盾。就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不能在一次次摔倒过程中领悟正确的走路方式,不能自己爬起来,却老是想要伸手依靠父母的搀扶。
因此,基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我国的银行业需要的其实是政府建立明确的,公正的制度,那么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就尤为必要。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稳定金融秩序金融保障制度。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于2015年3月31日正式出台,5月1日起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会发生三件大事:
1、大规模存款分散
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出台,就在侧面说明了在银行存款并不是毫无风险,那么存款数额较大的储户就会选择将自己的资金分散存入不同的银行。
2、银行声誉显得更为重要
存款是一个银行立身的基础,存款涉及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而对于储户来说,选择哪一个银行来存款关键看的是银行的信誉。存款保险出台前,由于政府或央行的金融压制,几乎所有银行的信誉都是处在一个同等水平(主要指同等级的银行间)。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就逐渐激烈,信誉良好的中小银行会在储户资金分散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存款,那可想而知,声誉不佳的银行能够揽存的难度加大,面临巨大的压力。
3、银行破产法出台
存款保险确立兜底机制的出现为银行破产法的出台扫除障碍,使银行破产在我国能成为可能。
目前,央行测算,存款保险制度下的存款保险机构的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当投保 银行发生风险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偿付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但这个限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央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最高偿付限额。
二、提出风险问题与设计风险控制对策
目前,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而我国在筹备了20多年后的今年5月才正式施行,还没有什么经验,因此,笔者主要从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的一些经验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提高银行间的竞争、保障储户利益以及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身是有成本的,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并使银行承受更多风险。
(一)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合同签订以后的信息不对称,合同可能对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造成损害,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包括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存款银行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1、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在存款保险出台以前,储户存款时对于存入银行虽然可能不甚了解,但储户会产生一种监督意识,监督存款银行利率的变化,考虑存取款时间和期限,因为若是发生了银行倒闭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损失巨大,甚至可能血本无归。那么在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储户可以通过保险机构了解到关于存款银行的更全面的信息,此后在选择存款时便择优选取,选择倒闭风险小的银行,但从此可能失去了监督的动力和积极性,因为有了存款保险就像有了后路,即使银行倒闭,存款无法收回,还是能获得保险赔偿的,这样就产生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2、存款银行的道德风险
在上述存款人道德风险中已经提到,当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储户会更加谨慎地其选择银行,那么对于一些声誉不高的中小型银行,它们的揽存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那它们继续营运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这对于银行的高层管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果银行发生像资不抵债情况,管理层作为保险委托人和保险机构即保险代理人提供不对称的信息,使银行的一部分风险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保险机构的身上,形成了存款银行的道德风险。
3、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其是存款人道德风险和存款银行道德风险共同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储户将对存款银行的监督转移给了存款保险机构,另一方面银行倒闭的风险也转移 到了存款保险机构。那么存款保险机构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要防止银行倒闭,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很多情况下就会监管从宽,掩饰问题,造成巨大损失。
(二)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交易双方达成交易之前,信息的非对称性就已存在,信息优势方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使合约签订有利于己方。存款保险制度将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关系,变为银行,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的博弈。那么在整个博弈关系中,处于信息弱势的那一方就会承担信息弱势带来的风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分界点是合约的签订。一旦签订了存款保险合约后,存款人会认为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疏忽对银行的监督,商业银行会存在风险转嫁心理,而开始非审慎经营,认为即使出现风险也会有存款保险公司买单。逆向选择问题在存款保险制度里面并不多见,但在我国金融体制内设立存款保险制度,极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内部信息传递的有效程度会被大大削弱,使存款保险公司无法真正了解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从而导致存款保险公司的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致使存款保险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问题发生。但是,因我国银行业市场属于国有银行主导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运行相对安全,而由于中小银行的运行制度和市场操作模式相对单一,凭借努力获得银行的真实资信情况并不会特别困难,因此,仅仅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来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不全面的。
1、我国银行业结构不平衡
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长期封闭产生了大规模的、非正规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在没有严格约束的环境中从事金融业务,这些银行长期的不规范经营及高风险的操作模式难以被存款保险公司所接受,它们更愿意在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不愿意接受存款保险体系的监督,使得存款保险公司面临非正规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双重逆向选择排斥。
2、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局限性
存款保险制度有起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能会引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问题。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但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存款保险制度不能解决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许会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如果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存款保险制度往往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并且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事后救助,不能预防风险和危机的发生,也不能够改变银行固有经营模式的问题。
(三)风险控制
建立符合我国自身情况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在借鉴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成熟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存款保险制度作出完善,更加合理地控制风险。
1、加强监管
现在我国国有银行的竞争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采取强制措施,赏罚并行,才能避免大型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是银行之间的竞争相对平等些。加强各级监管,使各级银行约束自身行为,防范逆向选择问题。
2、明确定位
存款保险制度不是万能的,准确地定位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尤为重要。存款保险制度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更为细致,更为专业,注重效率,避免其职能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重叠,造成相互推诿,或者隐蔽问题,纵容错误存在等的机构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
3、引导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退出银行市场
如果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退出市场,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广与发展就难以进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利于金融市场机制完善,还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金融监管制度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日渐成熟,这些都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退出创造了条件。只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合理的退出方式,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退出市场,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让路。
4、利用网络技术使存款保险制度大众化
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开发一套能够同时为储户和银行提供服务的系统,储户可以模拟存款游戏,以银行提供的信息模拟设置银行倒闭发生的情景,让储户事先感受存款保险制度的服务,并且设计多种选择方案,当储户能够在游戏中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方案,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同时将模拟的结果在一段期间内报给银行,让其作为参考。这样可以达到信息对称的要求,预防逆向选择,并且即控制了存款人道德风险,又防止了存款银行道德风险和减少了存款保险机构道德风险三种风险。
三、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未来展望
综上而言,存款保险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风险必然存在,那么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存款保险制度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推行了一定的时间,因不同的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异,在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控制风险的同时,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预期它未来的发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
站在不同的角度,存款人,银行,存款保险机构,政府,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期望不同。储户希望在这个制度下,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了解存款的利弊风险,自己的利益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从银行的角度,是要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动下,更好地解决营运中的风险问题,为经济的发展做好“桥梁”的角色;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执行者的存款保险机构,是需要在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逐渐强化金融监管,以及监督一职,为存款人及各银行提供完美的服务。政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定,维持金融秩序。
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良好时期,银行监管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因此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谓是水到渠成的。
参考文献
【1】 龚国秀.我国银行业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四川大
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5.(1):17-21
【2】 李晓红.关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思考.《经济论坛》
2012(6):102-104
【3】 安勇、裴金仙.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 【4】 邱兆祥.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第二篇: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难以推出的原因,在于制度和协调层面,而非技术层面。
首先是保费率的比例难题,这牵扯到银行的具体利益。
除了保费率,各类银行对参保的意愿也不尽相同。
而且从整个银行业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需要拿出一笔钱,但现在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压力、收费业务合规调查压力以及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再拿一笔钱就又是一笔新压力。
[1]行政还是商业运作?
其次,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与归属成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又一核心难题。存款保险模式的争议主要在存款保险公司是行政性还是纯商业化运作。如果是行政性管理的,有两种选择,一是行政性监管部门模式,一是公司制模式。后者的难处在于公司化如何运作,要不要赋予其监管职能。如果有监管职能是独立于一行三会还是放在其中某个部门之下?
第三篇: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渊源)
存款保险制度指一国货币主管部门或金融监管当局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制定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存款人可以从保险机构获得一定补偿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制度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为防止银行挤兑而在美国首先建立起来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80年代陆续建立了该制度,目前已有72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设置的目的是银行破产后能对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存款人进行保护,因而成为对银行安全进行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线.
银行作为协调储蓄和投资、执行货币政策、提供支付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银行本身的一些特点却使得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倒闭破产.首先,按照经济学原理。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的结构上不匹配,库存现金不足,资本充足事低,经济周期波动以及其它突发因素等等都可能造成银行流动性困难.其次,银行倒闭产生巨大的外部性,其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Pl起金融器慌,导致更多的银行倒闭.银行体系的魄弱性必然产生了对银行进行保护的需要。同时为避免保护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引入了对银行的监管.保护和监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存款保险制度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合约安排.
二、存欺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重要性)
1、保护存款公众的合法利益.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当一家银行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造成支付困难破产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支付公众存款,其客户的存款基本上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并且其它在银行有存款的社会公众反应平稳.有了存款保险制度,还可以监督银行业务。及时提出警告,甚至把行将倒闭的银行并人另一家可靠的银行或向面临倒闭的银行提供巨额贷款,使这家银行得以渡过难关.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防止个别银行因倒闭造成的体系性金融危机,在稳定市场、避免金融风潮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公平和效事原则.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淡化国有银行的竞争优势,弱化银行市场的过度集中趋势,促进公平竞争,从而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确保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
3、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辅助和补充,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正因为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出现风险时承担有保证支付的责任,所以存款保险机构将时刻关注投保银行的经营与安垒.并有权对银行进行监管,以确保各银行都会合规稳健经营.存款保险机构的存在,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监管网,由干其着重于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处理.因此可作为一国中央银行进行金磁监管的补充手段和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有助于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金融监管的目的.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效应
l逆向选择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逆向选择表现:在自愿投保的情况下,风险越大的金融机构越有参保的积极性,安全稳健的金融机构则不愿投保;而且监管机构本身也存在发生逆向选择的可能,在投保机构发生危机的初期,监管机构在当前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采取宽容政策,错失处理良机.
2道德风险问题.
存款保险最严重的弊端来源于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泛指在不同的交易过程中从事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它主要由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引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存款人——投保银行——存款保险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三者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1)从存款人方面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因存款被保证兑付,就会失去对银行进行谨慎选择、监督的积极性,市场自身的监督机制随之消失,这会激化银行管理者的风险偏好;(2)从投保银行方面来说。银行在签定存款保险合约获得对存款人的支付保证后,尤其是保险制度采取单一保费率时,其缴纳的保费与该行资金运用风险没有挂钩,加之没有来自存款者的监督和约束,银行受高收益的驱动势必选择高风险投资,这种道德风险增加了银行破产的可能性;(3)从存款保险机构方面来说,存款保险部门可能有监管宽容的道德风险,即可能把自身的利益置于存款人利益之上,如掩盖推迟处理银行的问胚,或在考虑整个银行业的利益而忽略了对个别银行的处理,甚至迫于政治压力而作出对整个银行业不利的事情,从而难以正确地履行监管职责,导致风险不断累积,最终损害整体经济利益.
三、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特征和趋势
在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多年实践基础上,我们从机构加入方式、存款保险类型、保险额度、保险基金、保险费的基数和费率评估方式等不同因素考察后,我们可以得出当前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和趋势。
1.多数国家并不保险所有类型的存款。从理论上看,存款保险应该保护所有存款人利益才能避免挤兑,但在各国实践中,由于存款保险弱化了市场约束,许多国家为了降低这一道德风险,通常都是只对小额存款人进行保护而要求大额存款人和金融机构、政府对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
2.设定保险额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目前普遍流行的看法认为,对单个存款人或存款帐户保险金额设定上限,能够起到在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同时,促使大额存款人积极参与对银行经营风险活动的监督作用。
3.设立存款保险基金是一般做法。目前大多数国家设立存款保险基金,对于经营失败银行存款人赔付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存款保险基金。多数国家一般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这种基 金,少数国家则设立多个基金。
4.存款保险基金的设立方式和融资渠道。存款保险基金有事前设立和事后收费两种方式。到1999年底,全球有58个经济体采用事前设立基金的方式,但也有部分国家采用事后收费的 制度建立基金(即在银行经营失败后需要对存款人进行偿付时才向成员机构征收基金)。从发展趋势看,新近建立存款保险的国家则普遍采取事前建立基金的制度。目前大约有80%的国家采用该制度。从基金融资渠道来看,存款保险基金资金的融通方式体现了多样化。主要有:
(1)政府提供初始资本;(2)中央银行或政府提供贷款;(3)政府提供担保;(4)政府承担损失;
(5)政府发行特殊债券;(6)从他国获得资源。
5.保险费的基数争费率评估方式各国不统一。目前的趋势是:(1)评估基数倾向于被保险存款,而非总存款。(2)评估费率倾向于风险费率,而不再仅仅采用统一的费率。(3)费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存款保险基金的法定规模与实际规模之间的差异,并定期做出适度调整。从一些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的实践看,该制度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国外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该制度也会带来不少负面效应,如存款保险增加了银行体系脆弱性。另外如何降低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以及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和委托——代理问题都是今后急需解决的。
四、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认清中国的现实,并从中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1、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现实条件还不是很成熟。金融机构市场运行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尽管银行体制改革正在稳步进行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直是国有独资的四 大商业银行为主, 金融业呈现过强的垄断性。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几乎没有破产的可 能,否则破的也是国家的’‘ 产” , 或是存款保险机构的“ 产” 在这种情况下, 强制它们参加存款保险缴纳高额的保险费, 无疑是等于用这笔资金去扶持中小银行的发展, 与公平原则不相符。
2、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堪忧。由于历史的原因,1997 年6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5.86%, 若在资本净额中扣除呆帐部分资本充足率仅为3.3%,即使一些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其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长期积累下来的经营风险指望新建立的存款保险来全部化解, 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
3、努力减少银行经营风险和逆选择。
(1)今后只建立一家全国性的存款保险机构并在投保方式上采用强制方式, 避免其消极退出, 产生逆选择。
(2)实行共同保险。共同保险是保险公司鼓励防灾防损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即只对存款的一部分承担风险, 如90%。储户将同储蓄机构一样可能遭受一定比率的损失二由于银行破产时储户会受到损失他们将有监督银行经营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银行降低风险。
(3)建立科学的资信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通过科学评级, 对存款机构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不同的保险合同, 即不同的保险率。每年或每隔几年根据对其评级结果, 调整保险合同, 同时对评级下降的机构予以惩罚。这是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问题,如美国的FDIC就根据巴塞尔协议订立的资本要求创造了著名的骆驼评级法人(CAMEL)。
4、要以保护小储户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我国人口多, 且居民从众心理普迫, 风险意识还很淡薄, 因此保护普通居民储户的利益是必要的。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有些学者汰为保险额应为10万元人民币, 有些认为应为1万元。中国人的传统是家庭统收统支家庭为居民存款的基本单位, 现代家庭一般为3到5人, 1997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为3762.36元, 兼顾其他因素, 我认为1万元是比较合理的。
5、及早出台中国的存款保险法规。国外许多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都是以存款保险法规的出台为正式确立的,如美国1993年6月银行法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存款制度的正式确 立;加拿大1967年通过的“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法”标志着加拿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属于政策性保险范围,但决不能只用行政手段,必须立法先行。因此必须及早出台中国的存款保险法,依法构建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
6、合理设置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DIA)。国外存款保险机构设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创办并管理(如美国FDIC、加拿大CDIC);二是政府同银行界共同创建和管理,如日本存款保险公司(JDIC)就是由日本政府、中央银行和非官方金融机构共同出资4.55亿日元组建而成;三是行业性的存款保护体系(如德国)。根据世界各国DIA 的运作绩效来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应由政府创办并管理存款保险机构,必须独立运作,同时妥善处理好存款保险机构同中央银行的关系。在组织安排和具体运作上可以参考加拿大和印度 的DIA,从运作绩效看,这两个国家的DIA是比较成功的。作为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日本的JDIC运作绩效比较差。以我国目前法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也不适合德国式的DIA运作模式。
7、存款保险的限定。首先应该限制参加存款保险的存款人种类和存款种类,这样能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参加保险的存款人在存款机构风险增加时就会挤兑,这会约束银行管理者的行为。在存款人种类方面,我国存款机构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外资银行中国分支机构和邮政储蓄局五类。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建立除外资银行中国分支机构外,其他存款机构实行强制性投保,辅之以外资银行中国分支机构自愿参保的原则。存款种类方面,各国一般对保险的存款种类都进行了限制,实际上只有哥伦比亚、墨西哥、日本、韩国、泰国等10 个国家对所有种类存款和其他负债进行全部保险。20世纪90 年代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却刚刚好主要发生在以上一些国家,我们应当避免这些国家的做法。其次应该设定保险额度。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认同,对单个存款人或存款帐户保险金额设定一个上限,能够起到在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同时,促使大额存款人积极参与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作用。
8、费率的适度确定。目前国际上费率有两种形式:统一费率和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从各国存款保险实践的趋势来看,大多数国家有从统一费率转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的趋势,但考虑到中国目前缺乏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机制,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建议应该采用统一费率的形式。当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运作一段时间,并伴随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再过渡到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的形式。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适度的费率水平。费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应取决于存款保险基金的法定规模与实际规模之间的差异,并定期做出调整。当实际储备率低于或高于法定储备率时,通过提高费率或者将部分保险费返还给被保险机构,以使保险基金维持法定目标。
第四篇:存款保险制度
自从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局(FDIC)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然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危机使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暴露无遗。通常人们将这次危机主要归咎于存款保险制度导致的道德风险以及保险机制的“监管宽容”。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选择“监管宽容”的主要原因:一是它缺乏充足的保险资金来关闭无力偿债的储贷机构并偿付存款;二是其监管人员同监管对象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三是保险机构宁愿掩饰问题,期待问题会自行消失。其实,这些因素几乎困扰着所有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它们不仅加剧了道德风险,而且削弱了存款保险的效能。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道德风险
一是存款保险有时会导致金融风险积累。众所周知,银行倒闭往往是由于经营者的操作失误造成的。假如金融监管当局在有问题银行还未完全破产之前就予以关闭,便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但是,有些负责人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往往倾向于拖延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理。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如果银行的问题未明显暴露,他们便尽可能地把它延缓下去,因为他们认为纳税人是分散的集体,难以有效地采取集体行为。有些监管者故意混淆其代表的利益,把自己看成是银行业的监护者。个别监管者认为,把自己监管的金融体系弄得风平浪静,最能提高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声誉。因此,他们尽量不让自己监管的地方暴露很多问题,并千方百计给有问题银行以更多的喘息时间,最终损害国家利益。二是存款保险可能会降低存款人的自我保护激励。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但却由此使他们无积极性去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安全性,没有必要对银行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对存款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也会掉以轻心,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中取出。因此,由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降低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的自我保护激励,这样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中所谓的“僵尸银行”。这些“僵尸银行”从其竞争者手中吸走了存款,并以较低的贷款利率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
三是存款保险制度容易诱使投保银行高风险经营。对投保银行来说,存款保
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的挤兑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这将诱使投保银行提高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依赖度,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如以较高利润吸收存款,从事风险较大的贷款,从而加大了投保银行承受的不适当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众对金融机构风险的识别,降低了社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程度,保护了无能者、落后者,放松了金融风险对投保银行冒险经营行为的抑制,投保银行由此获得承担更大风险的激励机制。没有了存款人挤兑的影响,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总是倾向于用银行资产去“赌博”。如赌赢了,这些投保银行将获大利;若赌输了,大部分损失将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特别是对风险等级不同的银行收取统一的保险费率,就意味着同样规模但风险较大的银行并不需付出更多的保险费用,这将鼓励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资产组合增加其预期收益,它承担的风险将由经营保守的银行补贴。因而,尽管存款保险制度旨在保护投保银行的存款人而不是投保银行本身,但却引发出了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二、西方国家对道德风险的反思及改进措施
关于存款保险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大量银行破产后,很多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进行了深刻反思。
有的学者认为,当今金融市场提供了足够多的安全投资机会,小储户的安全根本不必由专门的存款保险来保护。他们认为,保护小额存款而排斥大面额短期存单与存款保险的另一目标——稳定金融系统相矛盾,而稳定性目标才应该是存款保险的主要目的。因此建议存款保险范围应该以存款期限为标准,而不能以存款的资金规模为标准。关于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传染效应的产生主要出于信息的不充分,并不能就此确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然性。有的学者强调,信息不对称才是产生银行恐慌的真正原因,因而以提供流动性为主要的措施的存款保险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长期问题,阻止银行危机扩散的有效手段就是提供更多的银行特有信息。另有学者认为,虽然存款保险确实能够降低传统性效应,但同时被金融机构承担更大风险的激励机制所抵消,以致使监督的成本非常高,甚至高过传染性效应所引发的预期社会成本。
与上述观点相对的是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的学者认为,银行向存款人提供的风险分担服务只有伴随着政府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有效地完成。对于银行挤兑可以采用三种办法,即中止存款变现、存款保险和最终贷款人来解决。由于中止变现对存款人而言损失过大,而政府作为最终贷款人有可能影响其信誉,故存款保险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折中办法,而且控制货币同样需要保留存款保险。还有的学者认为,私人保险者可能因追求私利而提前关闭尚有清偿能力的银行,不能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利益。因此,无法授权私人保险公司对金融机构的关闭权。有的学者认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所有保险行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存款保险制度。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破产并不必然来自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有更大的可能是来自无能的管理者。存款保险只是保护了这些管理者远离管理者竞争的环境,使其无法正确估价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
基于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反思,西方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比较集中的建议是改革保险费率。事实上,当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银行危机后,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而不是废止。1989年和1991年,美国分别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加强法》(FIRREA)和《联邦存款保险局改善法》(FDICIA),其中《联邦存款保险局改善法》对解决银行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规定了四项措施。
一是严格限制对大银行的保护政策。这项措施要求存款保险局放弃“大而不败”(即大银行不容易倒闭,即使出现什么问题,政府也不会坐视不救)的教条,提高了存款人,尤其是大储户的损失风险,使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加强。
二是采取及时纠正行动条款。这一条款要求:当银行的资本比率不足时,监管机构应尽早干预,在银行的资产净值达到零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局就有权关闭银行,及时纠正行动限制了监管者对银行的宽容政策,旨在减轻保险人与存款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条款中要求对所有构成联邦存款保险局损失的关闭银行进行强制评估,所有的国会议员和公众都可以得到这种评估报告,总会计署必须对这些报告做评论。监管行为接受公众监督使监管宽容不再对管制者有吸
引力,从而弱化了保险者与存款人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
三是实行与风险相关的保险费率。资本充足率低或资产风险高的银行要缴纳较高的保险费率。与风险相关的保险费增加了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成本,抑制了其道德风险的动机。但如何确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监管而言仍是个难题。
四是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法案要求监管人员至少每年对银行进行一次现场检查,监督银行是否遵守资本要求和资产限制要求。与此同时,银行要遵守更严格、频繁的报告制度,以便使监管机构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的成本分析
存款保险在我国是否可行,首先要分析和比较实施存款保险的成本与没有存款保险而要保证金融稳定的社会成本。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道德风险问题还是诸如委托——代理等问题,都无法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相比。我国的金融改革是与整个经济改革紧密相联的,因此,防止经济转轨时期的过度市场波动和由此而可能发生的银行危机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银行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专有价值较高和利率管制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并不是十分严重。银行为了保有较高的专有价值不会去冒过高的风险,同时也无法随意提高或压低利率以吸引客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银行专有价值会随着管制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有所降低,利率也将有步骤地放开,这些变化会使道德风险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分析和比较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的成本时,要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慎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任务。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十五”期间我国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和调控高效有力,金融企业经营机制健全、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显著改善,金融市场秩序根本好转,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面增强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加强监管和保持稳定是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渐进为特点、把稳定作为核心的。与此相适应,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金融改革的关键所在。银行机制本身的传染性效应使其较其他行业更脆弱。我国目前银行结构的特点是数目小、规模大、国有银行占主体,这种银行结构虽然相对稳定,但却容易给经济造成更大的波动。不可否认,由金融风险导致社会混乱的代价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稳定所无法承受的。
第三,要明确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我们知道,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无论是充分发挥银行的重要作用,还是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都必须下大决心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其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要使这一市场化顺利进行,必须有足够市场监管经验的银行管理者和成熟的金融消费者。因此,伴随市场化的过程,既需要更严格的监督,也需要一定的安全保障。
第四,要正视金融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尚不够完善,金融市场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还不够发达,难以提供足够多的低风险市场工具供存款人分散风险。大多数居民的资产结构十分单一,主要集中在储蓄存款人,因而对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储户的保护更加重要。
第五,对公众风险意识的培育要有足够的耐心。虽然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公众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承受风险的能力并没有同步增加。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和不良资产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持续走高,这说明公众的信心不是来自银行而是政府。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随着政府的退出,又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极易造成存款人的信心崩溃。因此,由政府支持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对于树立存款人的信心将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四、我国控制道德风险应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首先,在存款保险的制度设计中要尽量控制银行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
度是对存款人的保险,不是保护低效率的银行。在保护存款人和保证市场效率之间存在着制度的两难选择。在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风险并不普遍,但随着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问题会日益加剧。因此,在制度设计中不能忽视道德风险问题。
其次,在保险费率的设计和征收中,应尽可能地考虑风险因素。由于对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测算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将保险费率的征收完全建立在风险基础上,至少在短期内不现实的,但不能就此放松对此方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无论如何,我国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时至少应该实行差别费率,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步过渡到风险费率。
第三,在设计和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要注意克服诸如委托——代理等与道德风险有关的问题。要加强各项金融法规的制定和整个社会的法制与民主建设。在监管的条款中不仅要设立银行的报告制度,也要设立存款保险机构、监管机构的报告制度,利用信息的披露机制抑制道德风险等负面影响的发生。
第四,存款保险的实施要伴随着有效的银行监管。存款保险制度仅仅是抑制银行恐慌的一个保护网,虽然具有一定的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督权力和制约能力,但从总体上看毕竟是有限的。加强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督,还必须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进一步完善银行的内控机制和央行的外部监管结合起来。
第五篇: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implicit)存款保险和显性(explicit)存款保险两种。
1、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
2、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
1)明确银行倒闭时存款人的赔付额度,稳定存款人的信心。
2)建立专业化机构,以明确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处置有问题银行,节约处置成本。
3)事先进行基金积累,以用于赔付存款人和处置银行。
4)增强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明确银行倒闭时各方责任.中国目前是属于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历史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对中国的金融系统注入资金,补充资本金,进而保护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最大的一次注资是在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制中.当时,中国的整个银行系统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国际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的一行系统技术上已经破产,并且他们认为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率高达百分之五十.后来央行发布报告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率为25%.央行累计为四大国有银行冲销坏账,扩充资本金提供了高达1.4万亿的再贷款和再贴现.试想一下,假设一个银行有5元资本金,有20倍的杠杆,则有100元的资产,存贷比为75%,假设存贷利率分别为3%,6%.则利差收入为75*6%-100*3%=1.5元,中间业务收入1.5元.则收入为3元.当不良贷款率为4%是,银行处于盈亏平衡点(3-75*4%=0).彼时,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为25%(央行公布!).央行每次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将会增加其资产负债表,央行负债的增加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货币的发行,过多的货币发行无疑会加剧通胀,损害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损害居民的切身利益.财政部为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发行的数千亿的特别国债,其最终也要纳税人来承担,还是损害了居民的利益.央行用外汇储备向四大银行注资,其本身更不具有法理.如果银行没有自己的风险防范措施,没有自己的风险隔离墙,自己坏账增加,最后想政府求助,最终还是要纳税人埋单.中国建立自己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很有必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