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解决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老师,孩子他爸妈不在家,出门打工去了,您的多关照关照啊,”。“老师,我不认识字,孩子的学习就麻烦您了”。“老师,孩子要是调皮了,您可得帮我们管教管教,爷爷奶奶的话不听啊,我们也愁着呢”······。貌似这样的问题无数次的冲击着我们的头脑,怎么办,班上五十多号学生,N个问题需要解决,多少个日日夜夜,都在思绪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在改革的教育道路上,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就留守儿童的现状做出一下分析: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
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2.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
3.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问题的建议(一)政策方面的引导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制定政策,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
其次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城市可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最后乡镇应加强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家庭方面的教育
改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现状,家长尽量就近就业,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其次,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在德育上 的指导很重要,让学生在一个祥和温暖,有道德的家庭成长,不在身边的父母应该常回家看看,通过书信,打电话的方式和孩子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家庭的孩子亲情不缺失。
(三)学校方面的教育
积极组织家校联系的活动,让家长时常了解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孩子家长,紧密创建家校联系,让留守儿童感觉与其他儿童一样的爱,其次,学校邀请心里辅导教师,给留守儿童上心里辅导课程,弥补留守儿童心里的缺失,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类孩子,给予他们父母般的爱,学校就是家。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来助力,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问题涉及到学校,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资溪县高阜中心小学
尹 黎 2016.3.10
第二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富裕县富海镇中心学校
郑凤国
写在前面的话: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我是一名有12年教龄的乡镇小学教师并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大都具有: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
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
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恶作剧”等。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
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结题论文
留 守 儿 童 教 育 之 我 见
富裕县富海镇中心学校
郑凤国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摘要: “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他们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这些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教育这部分学生,是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努力,引导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特点
教育
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这些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
“缺失”的家庭教育,“错位”的隔代教育,“不到位”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都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与引导者,班主任应把对留守儿童的爱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应该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矫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做好留守生工作?如何让留守生像非留守生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抚平他们心理的创伤?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是本人几点做法:
一、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由于“留守学生”最缺乏的是亲情,班主任是“留守儿童”在校的特殊监护人,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师爱。
在生活上,作为班主任除负责平常教育管理外,平时在还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做到有目的的个别谈心,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根据语文教学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开展“我的理想”等演讲比赛。活动开展之前,放手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收集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就受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比起教师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在演讲比赛时,告诉学生要将远大理想同现在的学习结合起来,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某种技能,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则组织献爱心活动,给他们适当的资助;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在学习上,作为班主任要尽心尽力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由浅入深地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多发言、多表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后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检查与辅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多加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不断进取、自尊自强、开拓创新;创设情境,让他们多充当“小老师”或“小小学生”的角色,使他们从中体验成功或同伴互助带来的快乐,感受班集体的温暖。
在对待留守生的错误上,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同时要有耐心。当他们犯错误时,除了耐心给他们讲道理,还要善于挖掘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改过自新、积极向上,如在面对他们的不守纪律时,班主任除了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外,可以给他们委以“班干部”、“课代表”或“小组长”等官职来约束他们,善于抓住时机对他们的小进步或闪光点进行大肆渲染烘托,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三、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注重德育教育。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严重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再加上当前农村出现的“读书无用”的说法影响,留守儿童开始出现逃学甚至是放弃学业的念头。
作为班主任,应当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一方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到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制定短期学习目标,每天督促其实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不管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让同学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发挥他们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再次,除了在学习方面的提高以外,班主任应注重贯穿德育教育,合理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他们能理解父母,就能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动力,进而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孝顺,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这样也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作为班主任还得发动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帮助这些留守生的行列中来。他们毕竟是同龄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些学生更容易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为此本人选配了本班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相帮助,成为知心朋友。许多学生还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父母和监护人的共同努力。一般来说,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易形成两种极端:“放纵和严暴”。许多老人在监管过程中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到年底还给其父母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而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则是不便管,也管不了。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单方面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所以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时要注意收集家长和监护人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教育方式、收入情况、和谐度等),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邀请来校等方式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经常联系,向他们及时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并通过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合并两方面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情况,作出合理判断,并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家长或监护人要主动多与学校、老师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真实情况,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只有家校的教育达成一致,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六、抓好心理疏导。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班主任要把这些留守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护,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及时与家庭联系,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施教者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关心他们各个方面,使他们得到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育好他们尤为重要。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用我们满腔热情、科学合理方法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当然,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光靠班主任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2、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陈 晓 红
辽宁省凌源市三家子中心校 辽宁凌源 12251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早已抛弃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抛家弃子”大量涌入城市,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为了“淘金”,多数农民工,常年出门在外,甚至多年不回家。其子女或留给老人照料,或托给亲戚管护。这些被留下来的特殊“人群”,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几亿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农村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分离,出现了高达几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父母远离,亲情残缺;隔代监护,溺爱有加;性格孤僻,道德欠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育他们,十分棘手。
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管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罪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滋生。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成立 “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建立起了“爱心图书室”,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并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我们着重强调了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在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二、多与管护人交流。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一些爷爷奶奶找到学校反映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不做作业,管不住,让老师在学校多管管。这些同学往往由于其爷爷奶奶忙于农事或与孩子很少交流,不知孩子之所想和所需,因此老师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与管护人交流,从而使老师、管护人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
三、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四、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探索多种渠道,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大力营造关爱的社会氛围。除电视台反复播放公益广告外,我们的政府还要积极向社会宣传“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积极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就是关心家庭,关心下一代”的理念。同时不定期举行公益活动,突出“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影响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大造声势。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各级政府等积极运作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心呵护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总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和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法、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美的教育。确保他们和同龄人一道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老师有尽起“留守学生”临时父母的责任,与“留守学生”建立起在课堂上是老师,心灵上是朋友,在生活上是“父母”的关系。让农村劳务大军安心在外挣钱,为民致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各级各部门还要把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村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农村学校开展各种情亲关怀活动。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让广大“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家庭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留守儿童将和所有少年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本人联系电话:*** 邮寄主题:留守儿童教育 本人姓名:陈晓红 增刊投稿
第五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之我见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之我见
班主任如何做好在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呢?我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了解留守儿童,深入研究留守儿童,作为班主任了解和研究这些儿童是整个工作顺利与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和研究这些儿童个体和集体两方面,了解个体也就是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学习成绩、个性特征、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也就是全班儿童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总情况。班级的学习氛围如何,班级整体倾向和存在的问题等,那么,这些工作如何下手呢?我认为:一是勤观察,观察是作为教师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二是谈心。班主任通过谈心,可以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中易观察到的情况,使犯错误的儿童勇于承认错误,正确对待错误,另外还可以家访或他们的外出打工父母电话联系了解,其效果颇佳。
二、对留守儿童多些“情感管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使他们“情动于衷”,长善救失,激励上进。我们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随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公平参与教育活动,尝到成功的喜悦,鼓舞信心和勇气,用留守儿童的闪光点照亮其面。促其内因转化。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些儿童长期得不到自己父母的温暖,不肯说话,性格孤僻,自尊心特强,如果班主任对他们动辄训斥、挖苦,必须使其内心日渐形成与周围对立的情绪,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他们固有的上进心就会泯灭尽。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留守儿童,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业余时间多和他们参加有益活动,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多关心他们,使其树立自信。同时班主任还应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这些儿童从心养成一丝不苟,认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留守儿童特长,现在农村每所学校每班上都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存在着明显差异,他们的成绩参差不齐,作为班主任,我就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做好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利用班会经常性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班级与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班规,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求他
们牢记条文,自觉执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检查评比,作为“三好生”、“优干”评选的先决条件,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从而使班内形成一股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向着的方向发展。班主任既要看到留守儿童的进步,也要看到留守儿童的反复现象,不断地纠正其缺点和错误,不断鼓励他们上进,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把留守儿童引上前进之路。
幸福的班主任
今晚的月光很美。月影潜入窗户,悄无声息。月光温柔,温柔得不像是寒冷的冬夜。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我的思绪超越了时空。我在想,同样是一轮明月,张九龄会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会说:“露从今夜白,月事故乡明”,苏轼饮着饮着,会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李白饮着饮着,又会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忽然,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遐思,噢,一定又是哪位粗心的孩子忘了作业了。一想到班上的58个同学,微笑和甜蜜顿时溢满我的心田。
学期还未结束,突然有着一种想提前给孩子们写评语的冲动。58个孩子,个个可爱。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端端正正的字迹是赵锦然、姚谦志的可爱;像模像样的表演,笑得灿烂如花是唐亦晨、吴若彤的可爱;调皮好动,课堂上爱插嘴是夏坤、张树智的可爱;美丽文静是陈瑶佳、陈哲彧的可爱;而王荣、邓之骏的可爱又在于他们的粗心马虎,爱提问题;吴慧、佘慧敏的可爱在于她们工作认真,劳动积极;马骥的可爱则在于他胖乎乎的身子,做操时显得有些笨拙的动作。。。
跟这一帮可爱的孩子相处已经一年多了,我真的越来越喜欢他们了。即使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却始终微笑着面对他们,我要让他们每一天都很灿烂。是啊,他们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他们更多的阳光。跟孩子们交往过程中,我总是喜欢和他们融为一体,为他们系一系鞋带,理一理头发,戴一戴发卡。。。而他们也总喜欢围拢在我的身边,拉一拉我的手,牵一牵我的衣角。。。
偶尔,在教室里走动的时候,我一发现过道上有碎纸片等杂物,就会立即弯下腰捡起。这时,我总会看到一张张充满羞色的小脸,还有从小脸上流露出对集体的责任感。马克。吐温说过:“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只有人才有文化,羞色就是文化的色彩。
同样的道理引导,老生常谈的说教与别致的启迪,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没有批评,没有指责,班中现在很少有乱扔垃圾的现象了。
不久前,班中的王云豪同学送我一只自己叠的纸船,在上面写道:“。。。老师,我把这船送给你,让它带着你走近夕阳。”同事看了,都乐了起来。有个同事故意问他:“王云豪,你知道夕阳是什么意思吗?”他摇摇头,天真地说:“不知道,反正我知道夕阳很美。”我恍然大悟,原来,《夕阳真美》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多可爱的孩子,他们总是在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爱。谢谢你们了,好孩子。其实,走近夕阳,又有什么关系?不是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吗?更何况,在孩子们的眼中,我是有激情的、有理想的老师,这就够了。
我爱花,也爱养花。于是,我的办公桌上总是鲜花不断。孩子们会在不同的季节送来不同的鲜花,这些花给小小的办公室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谢谢你们,孩子们,是你们使我成为了一名幸福的班主任。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面对这浮躁纷繁的世界,我会心态平和,守住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这份幸福。前路漫漫,我要一路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