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新高考闹乌龙,十年寒窗高分却只能上三本,责任究竟在谁?
浙江新高考闹乌龙,十年寒窗高分却只能上三本,责任究竟
在谁?
今年是浙江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不分文理科,不分一本二本三本,全部在本科批次录取。分80个专业平行志愿,来进行志愿填报。然而,第一年招生,浙江高考志愿填报以及录取就发生了严重的事故!有网友爆料,新的填报志愿的系统格式有问题,看不到后缀,家长也马虎,导致许多原来报本部的高分考生却报成了本部下面的独立学院的悲剧!对此,你想说些什么?一共有8所“三本”独立学院分数超过600分(注:今年浙江高考满分750分),他们分别是: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独立学院)646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独立学院)637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独立学院)631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独立学院)617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独立学院)61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独立学院)609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独立学院)609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独立学院)609 其中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独立学院)646分的分数高于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中国一流名校,只比浙江大学低4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独立学院)的最低分637分比四川大学的最低分620分高出整整17分。而以上这些三本学校的投档分数线也已经比很多211高校的分数还高了。
而实际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独立学院)只是民办三本院校。这个学校在浙江招生80人。民办的就是收费很贵的,他们在浙江高考没改革之前就是民办本科,那个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和同济大学上海那个没有关系,和武汉那个更加没有关系。但是有的高分同学却误报了民办学校,主要由于今年浙江省实行新高考改革,志愿填报方式改为“不分批次,专业平行投档”。首先“不分批次”,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的区分,但是《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一书中在每个学校后面,都标注了了“学校所在城市,985、211高校,独立学院,民办学校”等内容。可是如果太大意,就有可能导致部分考生错填原三本甚至专科学校。其次,虽然不分批次,但今年是新高考第一年,为了平稳过渡,考试院仍然实行“分段填报”,在每段投档结束之后,公布剩余计划。第一段是排名前20%的考生,第二段是排名20%~60%的考生,第三段是排名60%~90%的考生。截至目前,只进行了第一段考生的志愿填报,第二段要等到22号,第三段8月3号。图中是第一段考生平行志愿填报的结果,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浙江省出档分并不是646分,而是“在第一段考生中”,出档分为646分。这两者的概念绝不能混淆。第二段、第三段,也必定会有考生填报该校,那么该校的出档分就会相应降低,直至寻找到最低分为止,所以图中的出档分只是暂时的。理论上来说,北京大学没有报满,被二段考生填报,最终出档分低于一段线也是成立的。浙江省第一年实行新高考改革。①学校不分批次,②考生分段填报,志愿填报流程上的两个原因导致原来报本部的高分考生却报成了本部下面的独立学院的悲剧,但这应该只是个别考生填报失误。另据了解,今年全省还有87位志愿填报失误,投档进入专科专业。其中一名考生分数高达632分,却投档进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专科);南昌大学更有12个专科专业收获了第一段线上56名考生,其中5个专业投档线超过600分。“乌龙事件”事出原因为何?
高分考生投档进“三本”专科?出现了这样的乌龙事件,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在于学校,学校没有做好志愿填报辅导工作;有人认为是xx大学xx学院的锅,根本就不该设立什么二级学院;有人将其定义为“浙江省新高考元年的事故”,质疑高考改革;也有人认为责任要考生承担,因为考生自己不够谨慎。
一些网友提出了部分志愿填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因素,比如报名系统设置不合理(条框里的“独立学院”被遮住),考生自己没有仔细对照学校号和专业号,部分偏远地区信息渠道不通、考生与家长缺乏经验指导,甚至还有部分网络言论,指出背后原因是江浙地区考生“恋家”,不愿填报其他地区高校等。但是,除了乌龙事件以外,还有一些投档线分数的变化也值得关注。比如有的“二本”专业投档线分数超过“一本”专业,部分专业甚至已经招满了计划名额,这就意味着想填报这些专业的第二段考生已经没有机会了。这引发了不少第二段,甚至第三段考生的担忧。而今年的复杂情况,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志愿填报错误而导致的”复读生,也让一些下一届考生及家长忧心忡忡。浙江省今年投档不分批次,只分阶段。也就是说,第一段考生(前20%)可以填报所有高校的志愿,而这些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名额的专业将再次开放给第一段未投档成功的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往后依次类推。“如果用吃饭比喻填报志愿,以前考生是分3桌,按批次吃不同的菜。新高考改革后,第一段考生先上桌,可以吃3桌上所有的菜,接着第二段考生再上桌,在剩下的菜中挑选心仪的,最后才轮到第三段考生。”这就意味着以上这些“三本”院校及专科专业目前的投档线只是它们在第一段考生中的投档线。如果填报这些院校专业的第一段考生人数没有达到它们的计划招生名额,这条投档线就很可能并不是它们的最后投档线。646上下,省内有哪些高校可以选?相比一流高校的分数线,646分区间的考生,在省内还是有从容挑选专业的余地。温州医科大学:最高分眼视光医学(“5+3”一体化)648分,大多数专业可以就读。浙江工业大学:最高分是健行学院实验班类630分;浙江师范大学:最高分是初阳学院试验班1(师范)630分;宁波诺丁汉大学最高分:数学类(中外合作办学)(2+2)623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最高分是理工类实验班625分。浙江财经大学最高分:会计学(含CPACanada、ACCA、U.S.CPA方向)622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培养),宁波大学英语(师范),浙江工商大学历史学、会计学类,浙江理工大学理工实验班的最高分都在607分至618分之间。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嘉兴学院、绍兴文理学院都在589分以下。
综上分析填报失误原因:1.学生填报志愿对大学认知度不高,缺乏报考大学经验指导。2.家长亲人以及周围人对大学不了解,填报志愿没有起到辅助作用,也未及时发现问题。3.人家确实就想去这个学校,学校给一定福利或者其他交易,保送出国,或者全额免学费奖学金等等。我的建议:如果是填错了,能复读就复读吧。毕竟一本和二本三本差太多了,否则可能遗憾一辈子。
如果是3的情况的话,遵循本心也可以。但还是劝告复读一年。很多人拿这个事情当新闻,笑话看,这点笔者很不解。我们总以自己的角度看这件事情,可是否想过,可能填错志愿的那个人或许是山里的穷学生,根本没机会了解大学,也不知道清北,985,211,一本,二本,三本的差距。
我心疼那些报错志愿的学弟学妹,我知道你们一定很难受,但希望你们振作起来,想想未来如何做,静下来想想,然后再做决定——复读还是上大学?如果复读,问问自己“我是否能承担复读压力,是否会拿这一年青春努力,为未来奋斗,是否会成为家里的负担?”如果选择上大学,那就想象一下自己在大学里要成为怎样的人,想想心中的梦想,然后去践行。看看网友怎么说
我觉得这种叫什么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北科技天津学院的,以后就严格规定,后缀必须说明,挂羊头卖狗肉嘛,很多农村孩子家长根本没接触过大学,也看不懂和其他什么自动化 管理学院啥关系,容易误导,这打600多分,去个三本,以后怎么办,憋屈死不,这很明显就是教育部不作为 十年寒窗苦,六百多分,本可上个重点一本,却只考个三本,伤心。谁之过?这是浙江考试院之过!你把一、二丶三本混在一起,鱼目混珠,鱼龙混杂,肯定有考生分不清。浙江考试院不负责任,渎职,坑害了多少考生!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令人愤怒,葬送了学生一辈子前途!
首先,考试院应该严格区分公办或民办院校;其次,考试院应当严格独立学院与公立本科院校的关系;最后,考试院应该严格审查学生志愿填报,包括高中老师,责任到人,做好学生志愿填报的清理工作。现在有些院校为了钱,什么事情做的出,误人子弟。我觉得浙江这次事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考试院、中学均有责任。
赖考生自己,因为他对自己不负责任,报志愿之前学校肯定给他们讲了今年报志愿的注意事项,他没有好好做足功课。我就不相信从拿到各院校招生简章的书后就不看。分数下来也不好好分析,觉得自己分数高万事大吉了。家长干什么吃的。不过这样也好,是人生道路上坎,以后就不会发生类似这样的问题了。
主要怪学生自己,根本不知道学校的情况下,听着名校的名号就报了,其实是一个自费本科,浙江省二本三本已经合并,稍微百度下的人就知道这是独立院校,私立的。但有些人就是为了名号的。自己的青春自己买单,怎么怪别人,怪政策呢!
这就是坑爹的表现,现在孩子的家长,你给他们动辄几千页的报考书,他们要看懂的十几天,而且又没有明码标注,他们只看前边标签,某某大学而忽视了后边的某某学院,他们压根就没有一点关系,而且有将近80个志愿,这些东西决策者们应该思考一下,希望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 本人就是同济的(上海的,不是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我在此有必要为母校正名,那个浙江学院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打着旗号招生罢了,也不属于同济管理,至于那些报错志愿的我们深感遗憾。
个人认为,责任完全在于报考系统。显示名称不准确不完整,这是问题的根源,一个人报错了可能是马虎,10个人都报错了那就是有问题。不信可以问问,这样连名字都显示不全的系统,哪个app会用,产品经理不疯了?
一项政策或规则的制定,是经过推敲论证的,是针对所有人的。当然,可能确实存在漏洞、不合理性,缺乏公正性。你现在所能做的,看事情能不能有转机和调整,或者联合其他人一起去申诉、去向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反映,以期得到满意的结果。我看的惋惜的牙疼,这不是扯淡吗?考生怎么能详细了解全国的所有高校情况?就哈工大每年坑了多少学子,好多人说是学生的事,高中几年出过几次学校门口的他们又能咋分辨这些模棱两可,混淆视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