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小锐家访手记
家访手记
一起书写这本书,精美而朴实
青曲中心小学 王小锐
大把的阳光透过窗户撒进教室,楼下的玉兰树上偶尔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我站在讲台边看着端坐的学生们,这教室里每一张桌子上正打开着一本本书,都有着无比朴实的封面,都有着无比精美的内芯,都有着值得无限期待的空白页,都洋溢着青春的蓬勃朝气。
为了更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家长建立战略联盟,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对我来说,家访是必不可少的葵花宝典。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长“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
有一个学生是叫周心林,学习成级一直不理想很差,性格较粗野,不服老师,愿意和学生交头接耳。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后进生的闪光点。他喜欢跳绳,在操场上表现不错,其他同学都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父亲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让孩子出来。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看看。”气氛缓和了。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近期期末考试。在我的鼓励下,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六年来,我接触的后进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鼓励、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老师去家访,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更利于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学生在学校如何表现,在家又如何,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对症下药。在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对面的时候,这种直接的交流更容易使师生间产生了信任感,沟通就进入了良性的快车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经长时间的接触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里什么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做,甚至学生自己的事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只要孩子开口没有不答应的。这样的学生在学习、劳动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懒惰。通过对学生的家访,使家长的某些观点悄悄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而使家庭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会化为另一种教育行为,它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家访时,我也注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
这次家访,我走出了教室和学校,穿梭于亲情与希望之间,深入了学生家庭,深深地感受到天下父母心,令我甚为感动的是家长们表现出的对学校、对老师真诚理解的平和心境,特别是源自家长的那份信任,那份发自内心的渴求和敬意,深感到自己肩头的重任。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精彩的书,我们一起用朴实的心奋笔疾书。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要学会欣赏,不仅陶醉于他们美丽动人的内页,还要找出疵瑕和稚嫩之处,使之日臻完美。我们还要了解成书背后的重要因素,帮助分析排解干扰,使得这本书写得更加的流畅、精美。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学生本人,还有老师和家长,还有孩子的亲友团,社会这个大家庭。
第二篇:家访手记 王闯
家访手记 王闯
谈到“家访”,我的思绪立即联想到时间——空暇时?地点——某位同学的家,人物——父母和老师,表情——意外惊喜。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十个手指伸出总有长短。因此,在班级中转化后进生成了每个班都会遇到的问题。自然,借着这次机会,我去采访了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武玉皓。
说实话,和他爸妈很少有接触,父母是农民,两人学历都很低,平时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也总是通过电话联系或者成长记录沟通。
在这次家访中,我从表扬孩子优点开始。皓皓待人热情,有礼貌,热爱劳动,家长听了也点头认同。可是,字迹不端正,作业拖拖拉拉,总喜欢管着别人做什么„„当我告知这一切时,孩子的妈妈已经意识到“我那孩子又不听话了,这孩子又惹老师生气了。”家长说:“我们有时间也管,会看他的作业,可是总管不好。”他妈妈告诉我,奥铭平时在家里很调皮,到了双休日基本找不到人,有时还要撒谎,而她最讨厌的就是孩子说谎,每当孩子说谎的时候,她都会严厉地批评,而批评孩子的方式就是打,有时火一上来就拿尖皮鞋狠狠踢孩子,当他逃出家门后就随便找个地方躲起来,然后全家去找他。这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专心地聆听着家长叙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心里倒抽了一口气。原来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妈妈,让她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尝试着与孩子沟通,经常打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坏的影响。他妈妈一直点头,嘴巴里附和着。
家访过后,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看着天边那剩下的一缕阳光,我的心平静了许多。家庭的教育对一个步入三年级的小孩来说是很重要,会在小孩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固然不可少,但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呢?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启示:
老师要爱自己的职业,更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对于班级里的学困生,更需要爱心的呵护,“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真诚地赏识他们。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的各种问题,琐碎的小事也会变得富有诗意。低年级孩子是有直觉的,他们往往很难体会到责任和压力,却很容易体会到老师的情感,爱他们还是讨厌他们。只有真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才有了丰富的内涵。
第三篇:家访手记 王必海
阳光伴我行
——2011年11月1日家访手记
文化中学 九三班教师:王必海
地点:秭归县郭家坝镇夫子头村
走访学生:文化中学九三班 王雪梅 屈会 王小林 李川鄂 鲁建平
金秋的阳光洒在挂满橙黄的脐橙树上,洒在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我们踏着阳光,走向即将家访的家庭。
走访的第一家是屈会的家,哇!好大的小洋楼哦!具屈会家长介绍,他们家的房子,今年刚盖好,共花了近40来万。只有她母亲一人在家,父亲在新疆打工。具她母亲讲,她父亲对她很严厉,所以,该学生就有点与众不同: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不能接受批评意见,思想也不够单纯,在八年级时有谈恋爱倾向。她母亲说她自进九年级后,就再没有与其他男孩子来往了。我们同时也向她母亲介绍了他在学校的状况:上课较认真,能主动学习,有上一中希望。家长最后希望,学校老师不要生孩子的气,见孩子的怪。对她多管教管教。希望考上一中。
随后我们来到王晓琳的家,这家与刚访的那家截然不同,土木结构且有点破败的平房,母亲耳有点聋,跟她交流很困难,她父亲的身体样子不是很好,家里还有个小妹妹。尽管有脐橙收入,但产量不是很高。总之家境一般。
亲生父亲早年病逝,年仅三四岁的他跟着母亲嫁到了这个家,一晃十年。母亲怕孩子在新家得不到完全的关爱,所以再婚之后没有再要小孩,继父王士银膝下无亲身子女,下定决心把全部心力放在带来的小孩身上。说到这里,我看到那个朴素的男人眼里有一丝落寞。早年继父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料他的生活,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特殊的性格让母亲无法招架,更重要的是田里的活计母亲一个人拿不下来,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两个换了“岗”,母亲去外地打工,父亲回家照料王岩和70岁的奶奶,顺带挑起田里的活计。临走,妻子交代丈夫,要多加管教孩子。也许在我看来,这是个很奇怪的安排:亲生母亲外出打工,让继父来照料孩子的生活?想到这里,我对他起了一丝敬意。我是王岩的语文老师,一年多以来性格乖张的他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单从他的穿着来看,绝对不像一个没有母亲照顾的孩子。恰恰相反我觉得他看上去非常得体,衣服也比班上很多同学漂亮„„
或许幼年的遭遇给他的心灵蒙上了抹不去的阴影,继父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王岩丝毫的回报。他在家里几乎不与父亲做任何交流,甚至动辄出言不逊,几天前奶奶在屋里洒水不小心把水溅到了他的鞋子上,年少的他竟然对奶奶动了手,这也终于导致继父对他的为数不多的一次愤怒,看得出来他是个好脾气的人,但是遇到了这样的孩子也着实让他伤透了脑筋„„今年开学的时候,王岩开始厌学,他说他不想读书了。经过学校家庭的多方劝解开导,他终于做出了“让步”,即要变“住读”为“走读”,由于离校较远,于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送他上学,晚上下自习后从小路上接他回家„„
这样一个家庭,虽然有良知,但是却让我看不到希望。这是谁的错呢? 站在王岩的立场来看,他是受害者,害他的是他幼年不幸的遭遇,是他自己执拗乖张的个性。父亲早早病逝,幼年的他随母亲改嫁,三四岁正是一个人开始
记事懂事的时候,记忆的最初就是一种死亡的气息,如何能让他以后的漫漫人生在这十来年间变得明朗?父亲是儿子人生的导师,在王岩的生命中,这个导师的位子却一直缺席着。是谁,在不断提醒他他的父亲已经死了?这个人,我想是不可原谅的!然而父母天伦之乐,终不是善良,不是一碗饭也不是一件衣服就能弥补得了的„„
站在父亲王世银的立场看,他已经算做得很好了。为了这个孩子,他放弃了自己的骨肉。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即“养儿防老”,养别人的儿自然是没办法为自己作长远筹谋的,从这点看,他是个真正善良豁达的人。他冷静克制,说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的。这点在家庭生活中究竟是好还是坏,让我思考良多。他的冷静克制让王岩的童年没有暴力,但是似乎也缺少了一些父子之间应该有的温情,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这样一种“礼遇”是否也让他找不到在这个家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呢?他说王岩“吃软不吃硬”,但是很多习惯很多个性并不是用温言软语就能培养起来的,孩子往往不具备那样一些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他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甚至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叛逆,他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即将转化为绝望„„
王岩,实际上是众多单亲家庭或者组合家庭的一个典范。父母一方的缺失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完整,心灵个性也不再健康。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目标,对自己极度失望,对任何人都缺乏信任,然而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他们,怎么能够少了“希望”少了“健康”这一类的字眼儿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要完成他们必须的课程,那就是保持一种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夫妻感情稳定,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校和家庭是促成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板块,当孩子和家庭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的时候,学校应该从中扮演一个导师的角色,用第三人的身份,关爱孩子,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庭,重新审视自己成长的道路,在家庭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样一种现状,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而更多的像王岩这样因为父母一方缺失而缺乏幸福感的孩子,我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养育之恩重于天。让他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良知懂回报的人。惟其如此,迷路的阳光才能重新照进他的生活!
第四篇:王万清家访手记
教育更需要家庭的配合
苏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要有阳光!”
我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开始以来,我和小组成员一起走村入户,访家长,了实情,收获颇多。上个周末,天空下着雨,我们又深入学生家中进行了走访。
家访的第一站是郭玉婷同学家。“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难。”在我们走访的学生中,郭玉婷是令我们最心酸的一个。在家访前,我只知道课堂上的郭玉婷是少言寡语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有时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是什么原因呢? 带着这种想法,我来到了她的家---一个不大的农家小院,与邻居家的楼房形成极大的反差,家徒四壁,门窗不全,四处漏风,一贫如洗。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
刚见到我们时,老人一怔,我们赶忙解释来的缘由。郭玉婷的爷爷连忙倒水,被我们婉言拒绝了。老人说起了郭玉婷身世,他一脸的伤感和无奈。他说,几年前,郭玉婷父亲与母亲离婚。再后来,她父亲再婚并长年外出打工,留下了郭玉婷和她的哥哥。现在,就凭他爷爷干点儿农活,维持生计。老人说,要说这孩子,也真是懂事,从不乱花钱,也不要好吃的,只要在家,就帮着干这干那。她原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自从父亲再婚以后,她就变的很少说话,很少有笑容了。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也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学习,学习怎样也不清楚,只是保证孩子能吃上、喝上,穿的不破不烂也就行了。听着老人的叹惜,我眼里有东西在涌动。悲苦的老人,可怜的、缺少爱的孩子。或许是很长时间没有人和老人拉家常了,老人说了很多。说到高兴处,喜悦挂在老人脸上;说到伤心处,老人也会抹上几把眼泪。在交谈过程中,家长也谈及了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做作业有点拖拖拉拉,不能及时完成;学生的胆子较小,在公共场合不善于表达,希望教师能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等等。随后,我把郭玉婷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告诉两位老人。
通过这次家访,我感触很深:“只有走进学生的家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第二站是陈海鑫家。他家离学校不远,出校门1千多米就到了,我远远地就看见陈海鑫正在楼下打闹呢?走到近前,陈海鑫看见了我,他赶忙停下来,问:“王老师,您去哪里?”,我笑着说:“去你家。”他忙在前面带路,(这个孩子生活中比较顽皮,不过在学习上的问题很大,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和讲话,影响别人听课,学习自觉性较差,时刻需要老师监督。)走到家门前,陈海鑫高声喊:“妈妈,徐老师来了”,他妈妈闻声走了出来。陈海鑫的妈妈很客气把我让进屋,我说明了来意。
与妈妈的交谈中得知,陈海鑫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日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交流,缺少对孩子学习习惯的教育,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他爸爸在十堰打工,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行为规范的养成放任自流,从来不过问。而母亲虽然在家,却也忙于工作——三班倒,同样没有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也没时间陪孩子看看书或检查孩子的作业,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包容,因此,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养成,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结合。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我们的学生怎能进步?所以我很担忧。
所幸我们及时进行了家访,对家长晓之以理,教之以法,家长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表示愿意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临走时,家长一再挽留我们吃饭,我们婉拒后回家了。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而已,每一个晨起日落的日子里,都会有酸涩的回忆和幸福的点滴,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细心去揣摩、真心去体味,就会成为工作的主人,在教育这方沃土上诗意的栖息,勇敢的面对,快乐的生活!
第五篇:家访手记[小编推荐]
家访——我将坚持到底
今天是十五周星期四,我和数学周老师决定:去班上男孩胡金沅家家访。孩子家住金银村2社,离学校大概有两公里多点的路程。放学前我叫孩子留下与我们同路,孩子茫然地看了看我,点点头没说话。
从学校出发时间是下午四点,我们还特意邀请学校王校长一同前往。一路沿着公路走,只是快到家时走了一程斜坡小路,因为天气晴朗,到孩子家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钟时间。出发前我们给孩子母亲去了电话,母亲说她在街上帮馆子,下班就立即回家。快到孩子家时,母亲闻声出来,见了我们很是客气。本想招呼我们进屋坐,可狭小的两间瓦房实在腾不出地方,于是在孩子伯妈家端了凳子招呼我们在屋外的坝子上就坐。
我们说出了今天家访的目的:孩子这段时间上课老走神,总是一副茫然的样子。也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笑容,小小年纪却心事重重。作为孩子老师的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8、9岁的孩子,原本是天真快乐的儿童,却为何挂着一脸的忧伤。
听了我们家访的缘由,孩子妈妈苦叹一声,哎……
接着她向我们讲起了她家近期遭遇的不幸:他们家原本有四口人,父母及两个孩子。去年,女儿在十七岁时生了一场病,那场病让女儿的脑子出了问题,女儿竟在一个深夜离开了家,至今杳无音讯,听来简直不可思议,可现实就是这样。父母为此找了很多地方,可最终是毫无结果。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孩子的父亲在女儿离家半年后病倒了。说到这儿,孩子母亲指了指堆放在我们眼前的那些红色泥砖,她说这些砖是去年买回来准备修房子的,那时一家人都好好的,女儿正念高中,孩子父亲也在外打工挣钱,为了修建砖房,她一个人请人从砖厂买砖运到公路边,再花钱请人工搬运下来,这些耗费了他们一家的大半储蓄。可没想到,建房还没开始,女儿却病了。女儿还没下落,父亲又住院了,更令她不能接受的现实,医生告诉她,孩子父亲已是肝癌晚期。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孩子母亲根本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可事实就是如此,你不接受它也不可能改变,现在家里除了8岁的小儿子,她该要去依靠谁,找谁商量,跟谁诉苦。她抹干眼泪,强迫自己振作起来。她把儿子寄放在孩子伯妈家,自己去医院照顾孩子父亲,可已是癌症晚期的孩子父亲,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于几个月前离开了他们……
听到这里,我们几位老师都沉默了,眼前这个穿戴干净整洁四十左右的母亲,在一年多时间里却经历了人生多么悲痛的生离死别呀!原本和睦幸福的四口之家,如今就只有小儿子依偎在她怀里。孩子静静地听着妈妈的诉说,眼里闪烁的泪花早已控制不住,凝结成泪水顺着孩子的小脸蛋滴落而下。母亲紧紧地搂了搂孩子,说:“元宝,别哭,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永远陪着你。”那一刻,我的眼泪也不由我控制,我不曾想到,今天的家访会是这样的场面。
也无需多说,我们也已经明白了孩子的忧伤是为何了。那么幼小的心灵,又怎能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失去了最疼爱他的姐姐,失去了最关爱他的父亲,同时失去了两份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多么让人揪心残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家庭,面对孩子和母亲,我们除了安慰,别无它言。
眼看天色已晚,我们起身告别,送行出来,孩子母亲说了一句:老师,你们放心,再苦再累我也要供儿子上学。我也叮嘱孩子母亲,希望她多给孩子鼓励,多讲开心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早一些走出生活的阴影。再现一张天真快乐的笑脸。
家访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老师几度感慨,如果不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家庭,我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健康的心灵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我们希望培养出身体和心灵同时健康的孩子,所以,对于家访,我将一直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