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背景[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0:0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案例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案例背景》。

第一篇:德育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

李某,女;12岁,母亲病故,父亲外出打工,由姐姐照看。

其表现如下:不遵守校规校纪,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差,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粗心大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和同学相处不和,爱理是非,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经常顶嘴,我行我素。

问题分析: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母亲病故,父亲外出打工,由姐姐照看,致使李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没在身边,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即使托付于姐姐,也只能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4)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目前小城镇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2、案例过程

进入初中后,李某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想法偏执。班主任,科任老师多次联手,耐心做工作,但始终收效甚微。刚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开家长会,李某的家长没有来,她来给我请假说:“老师,今天我姐姐没空,不能来开家长会。”我很好奇问道:“你爸爸、妈妈怎么不来呢?为什么是姐姐来?”她低沉地说:“我爸爸在外面打工,妈妈早就死了,我住姐姐家。”我心里顿时感觉隐隐作痛,赶紧说:“对不起,老师不了解你的情况,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家长会后我单独找到李某了解了她的情况,对她进行了鼓励,用“爱心”换起信任。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孩子还小,对父母的依赖更强烈,然而,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孩子的心灵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为了让李某对我有依赖感,我经常和她谈心,了解她的心理变化,给她力所能及的关爱,让她那颗孤独的心得到安慰。渐渐地她对我解除了戒备心理,把我当成了朋友,可以信赖和依赖的人。李某也渐渐适应了初中生活,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了明显的改变,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在我们班66人中,名列前十五名,可喜可贺啊!

可是到了第二学期,李某请了两天假没来学校读书,她打电话给我说她病了,不能来学校上课。晚上我打电话给家长才知道,她说谎了,原因是她不想读书了,又不好给老师说,只好撒谎。不想读书的原因是因为偏科,学校管理严格,不自由。后来在家长和老师的劝说下,李某两天后来到了学校。李某的这次辍学念头让我深思,她想辍学是因为觉得自己学习上不能上进,用耐心督促进步势在必行。作为留守儿童,是家里近乎于无人管理的真空,更何况她住在姐姐家。姐姐要为生活忙碌,没时间管教她。所以他的自由空间太大了,作业常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很难保质保量。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是在教室组成接对子的活动,想搞“一帮一一对红”,没想到李根本不把帮他的同学放在眼里,一周下来,涛声依旧,一次作业都没完成,害得帮她的同学很生气。没办法,干脆把每天叫她放学后到办公室完成作业再回家,我每天坚持检查耐心讲解纠错。这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她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改观,学习习惯也有所改变。用读书促其成长;“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的精神食粮”、“读书使人明智”„„有关读书的名言太多,但李某从小就在离开父母的环境中疯跑,她不能沉下心来读书,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决定试试。我在家里找了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看的书,没想到,她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在英语方面很有天赋,每次测试都是优秀,但理科偏科。下午放学鼓励她去留守儿童活动室参加活动、看书、看电影等等。在初二上学期的时候,李某的表现都很优秀,性格也乐观了不少,原来李某的爸爸结婚了,新妈妈对她很好,各方面都很关心她,她终于体会到了家庭带给她的温馨和快乐,我们都为李某高兴。

但幸运之神并没有青睐李某多久,初二下期开学不久,李某的新妈妈出了车祸,丢下她们父子离开了这个不幸的家庭。这对李某和她父亲都是沉重的打击,李某这学期的表现都很沉默,上课精力不集中,课后懒散,好不容易培养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了„„,多次的说服教育这时候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了。真让老师们着急啊!真的希望时间是治愈伤痕的良药,一学期过去了,李某的学习成绩还是保持在中等偏上,说明这孩子虽然沉浸在悲痛中,但学习上还是挺用心的。这学期开学了,报名那天李某没有来,听同学说她去县城打工去了,打电话给家长属实了同学们的说法。本着不放弃一个学生的信念,本着不放弃一个学生的信念,政教处会同老师、家长一起分析研讨对策,决定:第一,暂时满足她他的要求,让她自己去找工作;第二,如果找到工作,家长就告诉老板孩子未成年,不能雇佣。一周过去了,李某打电话给我,说想回来读书,我们心中一喜,不过考虑到她的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再看看她复学的决心有多大,毅力有多强,便严肃地告诉她:学校不是任她随意进出的,不能想走就走,想来就来。若她真心悔过,再给她一个机会,写一份思想认识;将开学以来的各科作业补起来,交给任课老师,等所有老师都认可了,才能进教室。她同意了,并做到了所有的要求,第三周李某又坐进了熟悉的教室里。

第三周星期二班会课我们全班欣赏了电影《风雨哈佛路》,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时间进度跳的比较快,小小的利兹,生长的环境可谓是绝对的逆境,但她却从社会的最底层不断奋斗直到进入了哈佛,这种身陷逆境却永不轻言放弃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电影结束后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启发:这世上没有谁可以不经历风雨就能见到彩虹。我们总会遇上那些人生路上必备的绊脚石,而大多数人都会向苦难,向当下的生活妥协,极少数人则会跟利兹一样,选择继续前进,他们不愿认输,不愿低头,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不是尽力,而是要拼命,只要这么去做了,他们就能够改变自己当下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命运。所以,这世界上有了失败,平庸和成功这三种人,所以,失败平庸占多数,而真正成功的人,占极少数。观赏完电影后再次找到李某谈了感受,“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的最底层,我不能终日沉静在迷茫彷徨之中,认定我现在的生活,如果,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别人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呢,人生是可以选择的!”这句台词给了李某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影片中主人公利兹尽管身处逆境,但却仍能有如此坚定的志向与理想。而我们呢?环境比她优越百倍,但却没能有如此坚定的目标与志向,虽说能像利兹一样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但是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不正是想她一样坚定的信念吗?虽说做到像她那样强烈的目标感很难,但我们至少可以试着去学习,去模仿,去尝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追求的力量。”这是李某周记写的。

尽管她是自己主动要求复学的,但我们担心她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反复,所以一直密切关注着。果然,一星期后,上课时一些老毛病开始复发。这时,班主任及时找她谈话,敲敲警钟;任课老师也都经常给她提个醒;同学们鼓励他、督促她。慢慢地,她的心定下来了,行为规范起来了,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半期考试有希望考到前十名。

3、案例反思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教育手段和目标应紧紧围绕社会和市场的变化,紧紧围绕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不能始终让“德育”游离于教育教学,甚至游离于社会。12—15岁属于少年期,又称“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总的说来,学校德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信息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影响、教育可能比书本知识、老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李某因受到家庭中和社会上过多的不良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偏差,但同样是现实生活教育了他、纠正了他,令他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因而,我们现时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建构基于生活、社会的开放型活动德育模式,借鉴、运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重组”教育思想,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社会,拓展教育时空,以生活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构筑校内外相互沟通,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篇:案例背景《尊严》

案例背景: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8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品词品句细细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并积累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材简析:

《尊严》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的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本文尊严的内涵十分深刻,学生在理解上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比较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训练他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时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尊严,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教学难点: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谈话导入法

2、自读品悟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哈默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四、课例设计过程:

(一)、入情入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四幅非洲难民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些人的家乡遭受了一场灾害,他们长途跋涉逃到这里,此时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看到他们的衣服都破烂不堪,精神非常疲惫。学生2:我想他们一定都饿坏了。

学生3:我想他们以后可怎么生活呀!……

师:正如大家所说,他们流离失所,缺衣少食,生活极其艰难。南加州的沃尔逊小镇上,也来了一群逃难的人,在他们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尊严》。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难民的外貌及生活环境,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的语言引导,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难民的生存状态,有助于对文中“骨瘦入柴、疲惫不堪、脸色苍白”等词的理解,为理解人物性格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你们在读书,老师在读你们。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

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听边想,这群逃难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读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完成板书:饥寒交迫)

5、师:在这群人当中,哈默与众不同,你知道杰克逊大叔怎样评价他的? 生: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板书: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利用表面上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也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三)、阅读研讨,体会尊严。

1、教师过渡:哈默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还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从哪里看出他很有尊严?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做简单的批注。有所感悟后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然而他却要检查用劳动换取,从这里看出哈默有尊严。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谁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哈默有尊严呢?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师:三个不字更加加重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教师范读,生模仿老师练读。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我认为年轻人是非常讲原则的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师读年轻人,学生来读杰克逊大叔。师生互评。师: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讲原则,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的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的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的对待。

师:年轻人还有哪些动作?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他这样有志气、自强不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师生互评。

4、理解“富翁”,突破难点。

师:即使饥饿到了极点,也要先干活再吃饭,真有志气!杰克逊大叔正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出示杰克逊的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用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勾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中心有条理,凸显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围绕主题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全文

师: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也要坚持做人的原则。愿同学们都能像哈默那样作一个有尊严的人!(完成板书)

(五)、课外延伸

师:故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尊严给我们的启示将延续下去。关于尊严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投影出示老师推荐的故事名称:《鹰王的尊严》、《妈妈的爱》、《一堆柴》 [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尊严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理解尊严的含义,同时锻炼学生学以致用。]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本文讲述的是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时候还坚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并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后来还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尊严。只要拥有了尊严,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立足于“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结合课堂实际,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3、初步领会做人要有尊严的人生哲理,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深刻道理;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逃难到沃尔逊小镇,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的事。)(师板书:哈默)

2、说得简单、明了,有条有理,很好!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而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随机出示幻灯片: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3、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都没有什么呢?(出示幻灯片:那时的他没有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吗?(如:没有房子,没有金钱……)(板书)

4、是呀,这时的哈默别说房子、金钱,就连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食物与水都没有。他是一无所有呀,(板书:一无所有)可杰克逊为什么说他是个“富翁”,而且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文章,走进哈默,去探个究竟吧!

二、感受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相同与不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画一画描写他的语句。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2、反馈相同之处

①(出示一幅画面,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无情的损害、灾难。人们背井离乡、携儿带女沿街乞讨,这样可悲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灾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可能哈默就是其中的一员,谁来说说,这些逃难的人,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从课文里找出一两个词来形容。(他们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a、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饥寒交迫,在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他们可能没食物,没水,没地方休息,没有地方睡觉,没衣服穿。)

b、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寒冷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板书)

c、理解“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②他们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他们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的。)a、勾画出描写逃难者和哈默狼吞虎咽的句子。b、“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

c、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他们都很饿。)

d、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描写哈默和这些逃难人外貌的句子,想象一下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吧。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指名读。

3、反馈不同之处

a、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其他人都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而哈默坚持先干活后吃饭。)b、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出示:此时他需要_________,需要_________,需要________。)(随机板书)c、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三、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

1、自由朗读课文的2~~5段,注意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把自己的看法与同桌交流。

2、“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句话中体会到哈默一定要先干活再吃饭。

a、(出示这句话)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哈默反复的在运用,哪个字?(“不”用了3次?)b、(句中三个“不”变红)读一读,从这三个“不”中你读到了什么?生朗读体会。(哈默很坚定,坚持自食其力)(板书)c、指导朗读。请你坚定地读一读。

师:哈默的语调并不激昂,可能还有些虚弱,却字字透露着坚定,谁再来读读。

3、透过哈默的语言(板书: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你们注意到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了吗?(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a、师:猜想一下,此时他可能在想什么?

(很失望,因为杰克逊大叔说没活给他做,那样他就不能吃饭了。)师:你从哪感受到他很失望? 生:目光顿时灰暗了

b、看来人物一个神态的变化(板书:神态)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内心。你们注意他的动作了吗?(喉结上下动了动)

师:什么时候你会做这样的动作?(很饿时)师:你觉得此时哈默怎么样?(很想吃这些东西)

师:人物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板:动作)

4、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你们可以说个个是哈默的知音那!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哈默此时的感受吧!

四、体会人物自尊自强的精神

1、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饿晕、病倒、死亡)师:他知道这些吗?

师:他对这些心知肚明,可尽管他那样渴望食物,尽管他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可他依然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耐力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因为他有尊严。)(板书:自尊)

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人的尊严与气节支撑和鼓舞着他!我们再次朗读整句话,去体会哈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吧。

2、在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哈默的坚决。)师:那就请你坚决地读读。(生朗读)

师:从哈默的话中我们听到了哈默一定要先干活再吃饭,哈默没有金钱,没有权势,没有地位,可他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板书:自强)

3、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其他逃难者的食物是别人白给的,而哈默的是用劳动换来的。

师:其他逃难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施舍,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

(出示:他拥有_________,以及别人对他的__________。)谁能说? 生:他拥有了尊严,以及别人对他的尊重。(板书)……

五、理解“富翁”的含义,感悟镇长的人格

1、师:回过头来再读这句话,(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还有疑问吗?

2、师:你觉得“富翁”指什么样的人? “富翁”指像哈默这样有尊严的人。……

3、杰克逊能这样评价一无所有的哈默,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a、有眼光,懂得尊重别人

师:杰克逊在评价一个人时看中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贫穷与富有,而是这个人的人品。

b、善良:杰克逊蹲下来让哈默捶背,因为只有杰克逊蹲下来,哈默才能蹲下来捶背,他是想让哈默休息一下。(师板书:善良)

c、懂得尊重别人,他称呼哈默为“您”(师板书:尊重别人)d、师小结:哈默自尊、自强,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一种尊严;杰克逊善良,尊重别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是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

4、出示资料:哈默全名亚蒙?哈默,在20岁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就已经是百万富翁。23岁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的亲切接见。81岁高龄时,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他与美国历届总统,比如: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深交,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他不仅是闻名世界的石油大王,而且涉足制酒、制药、养牛等诸多产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的他,还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勇敢的人——哈默传》。

a、听了老师的介绍,此时你最想说什么?(佩服、了不起……)(板书)

b、师:看来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感想,老师将这节课你们学习的足迹记录了下来,试着读读。(出示:

那时的他一无所有,没有食物,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需要食物,需要休息,需要安慰。可他意志坚定,坚持自食其力,于是他拥有了尊严,以及别人对他的赞赏与尊重。哈默,你真了不起,我很佩服你!)

六、总结、作业

1、同学们,自尊者自信,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把它在日记本中写下来好吗?

2、如果感兴趣请利用电脑网络或图书资料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也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和同学交流。还可以阅读《勇敢的人——哈默传》,进一步了解哈默。

尊严

(人教版四年级下)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大家拿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有谁知道什么是尊严?

生:承诺

生:自己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完成。

师:什么是尊严呢?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后能找到答案。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的同学思考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还没有读完的同学抓紧时间。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刚才的同学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但地名没有读准,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提到了两个人名,一个是哈默,一个是杰克逊。师:哈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生读

师: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时候小镇上来了一群什么样的人? 生读

师:这些逃难的人显然怎么样? 生读

生: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生:他们面呈菜色

出示卡片读“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理解 师:“堪”什么意思? 生:能忍受。

师:“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什么意思? 生:吃得很猛。生:吃得很快。点生读这个词。

师:我们把这个词送回句子中,再读一读,看看这些逃难的人怎么样? 学生读。

师:哈默跟这些人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地方。

学生勾画

师:我发现细心的孩子已经找到好几处了。勾画完的孩子细心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来说说?

生:我从哈默的语言感受到的。师:哈默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什么? 生回答

师:谁来读哈默第一次说的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他想靠劳动得到食物。出示当镇长……

师:从扬起头看到什么? 生:他一定要干完活吃东西。生:哈默很坚强。

师:孩子们,让我们像哈默这样礼貌地问问大叔。学生读哈默的话。师:听了大叔的话,哈默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生: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生体会读“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点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你的坚定。师:男孩子试试。

师:好坚决呀。女同学再来。女生读

师: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练习读哈默的话,体会语气。生:我认为是激动的。

师:这个年轻人的目光灰暗了,你感到什么? 生:感到很失望。

师:喉结上下动了动体会到什么? 生:他的肚子非常饿。师:还从哪里发现哈默很饿?

生: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年轻人。出示“骨瘦如柴”,学生练习读。师:这个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生读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同学们,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很有自尊。师:他的态度非常坚决。生自己练习读哈默的话。师:谁体会到了还有什么不同? 生:他很激动。

师:哈默就是这样真心诚意地为大叔打工干活。

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再来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

生:要吃自己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靠自己劳动换来的食物是非常有意义的。师:其实这也是哈默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了生字词的意思,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和外貌来体会人物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哈默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及杰克逊大叔善良真诚待人的可贵品质。这篇课文是学生从读学写的好范本。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文本,体会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的人文内涵,同时渗透如何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语言表达。

“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它的意思比较抽象,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因此,引导学生由人物的言行,推想其内心世界,进而感知尊严的意义和可贵,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课文2—5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三篇:德育案例

让百分比告诉你水资源的可贵

课题:六年级数学,百分比的应用

作者:市西初级中学,陈玮祺

教材简析:百分比的应用是和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紧密的一节知识点,生活中很多数据都是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军训时每个班级的出勤率、期末考试的合格率、某个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等等。将这一节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上的探究活动“用百分比看水的世界”,可以发现许多与水资源有关的数据同样可以通过计算然后用百分比来表示。透过这些数据,我们能更深切地了解到水资源的宝贵,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更要懂得珍惜。从而让学生可以从数字直观地体会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计算,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好习惯就可以为国家、为全人类节约许多宝贵的生活用水。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只有亲身得到这些数据,学生们才会懂得珍惜,自觉自愿,也会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情境描述:

1.教材中在探究活动中用数据简述了世界及我国淡水资源的稀缺。课本中主要通过百分比来揭示这些数据,而百分比恰好又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而将其与我们所关心的水资源问题结合之后,就能成为一次更深刻的德育教育。地球上淡水只占全部水资源的2.5%,而这2.5%的淡水中,99.66是冰冠、冰川水以及深层地下水,只有0.34%是可以采用的淡水,而在这0.34%可以采用的淡水中,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6%。让学生分别计算人类可以采用的淡水占地球水资源的百分之几以及中国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的百分之几。然后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对来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更少了。粗略地认为全球人口60亿,中国人口13亿,然后让学生计算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百分比。给出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的人口和淡水资源的数据,通过计算人均占有量,让学生体会中国的淡水资源是否足够丰富。

2.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在课堂上还能继续生成与学生更为密切相关的德育教育。从水资源的稀缺,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联想到如何去保护水资源,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做到节约用水。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好的节水习惯能节约的水资源的量以及不良的用水习惯会造成浪费的水资源的量。首先是关紧水龙头的必要性,据统计,“连续成线”的小水流1分钟可收集的水是0.3升,我们饮水器上用的是19升的桶装水,让学生计算一桶桶装水占一个月收集的小水流的水的百分之几。然后是洗漱时一些没必要的用水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洗脸时不关水龙头的话一次会浪费约0.3升水,刷牙挤牙膏时不关水一次会浪费0.1升水,按每天刷两次牙洗两次脸算的话,依然让学生以桶装水为参照,计算一下一桶水占一个月在洗漱上浪费的水量的百分之几。之后再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用淘米水来洗碗。如果是洗碗机的话洗一次碗需要用水8升,1升淘米水的话就足够洗干净碗筷了。让学生计算用淘米水代替洗碗机的话,能节约百分之几的水。发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找家庭生活或者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节水的措施,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通过估算,来说明节水的重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讨论与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会对节水的印象更为深刻。育人反思:在这个案例中,会发现课本中其实有很多内容都是和德育教育直接相关的,这些内容经常藏于一些阅读材料或者例题之间,需要老师去发掘。有时一个例题就当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很快就讲完过去了,如果能对例题的内容深入挖掘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专题,变化出很多道例题。在教学上,这些题目肯定依然是为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服务的,但是可以给这些题目加一些特定的背景,赋予它们新的使命,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形成需要他们形成的观念。这堂课通过加上水资源的背景,让学生在做题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水是如此宝贵,然后当他们自己计算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数据的时候,会被这些答案震撼,此时不需要老师特地提出节水,学生自己也会有要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其实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数据是感兴趣的,比起抽象的概念他们更喜欢实际真实的数字。比如再将圆周率是如果能写出小数点后100位的话学生会很兴奋,甚至会主动去背;在讲素数时我曾经向学生介绍了至今为止找到的最大的素数以及这个数的数位之多多到用标准字号打印有60多公里之长,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了。关于水资源水上本身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数据了,应该加以应用。此外对于一些节水的数据的估算,作为引申向学生提出,在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资料。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灌进了很多德育的思想,这样效果是不理想的。而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启发,让他们自己通过计算、研究、讨论、探索,自己体会到一些德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只有学生自己提出并计算得到的一些好习惯,才会是他们更愿意去奉行和宣传的。德育不能流于表面,必须发自内心。

第四篇:德育案例

德育案例

后进生更需要激励

我发现每次所带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非常听话,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很淘气。如果解决好这几个学生的教育问题,那全班的纪律就会好转。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观察班上的每个学生,尤其是那几个淘气的学生,我不时地盯着他们,去发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我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更多地激励他们,要给这些学生一些事做,不能让他们闲着,不能让他有过多的时间来犯错误。

学生自尊心强,不喜欢批评,喜欢让老师表扬,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欲望更强烈。就拿我班的高傲来说,说实话,这是个让人一看就会很喜欢的孩子,可是,他的纪律却真让人头疼,上课好说歹说就是不能坐好。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发现他也是爱听好话,爱表现的。我班有个规定,每天由老师和同学一起挑选一个表现好的同学担任值日班长。一天,他老是缠着我,问第二天的值日班长是谁,按照他的表现,可能他总也当不上,我转念一想,何不给他这个机会,也好借此教育一下他呢?于是,我宣布由他来当值日班长,不出我所料,所有的同学都反对,高傲就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小声嘟嚷:“老师让我当的。”看到此情此境,我就大声的对同学们说:“高傲最近进步很大,大家就给他一次机会吧。”学生们勉强同意了。事后,我又个别找高傲谈话,教育他今后要好好表现,否则,就没办法再为他求情了。从那以后,高傲真的进步了许多:上课时,不再扭脸说话了,也不再和同学打架了。由于我的这样“略施小计”,不仅避免了让高傲出丑,保护了他幼小稚嫩的心灵,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和帮助。

德育案例

新村镇新村小学

2007年7月

后进生更需要激励

第五篇:德育案例

后进生也能变先进生

——小学生德育案例启示

某某小学 某某某

小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我们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精心谋划,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每一个生动的实例来不断提升德育能力,这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教育工作,下面就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一则案例谈谈自己对德育工作的看法。

案例回放

我班有个学生叫小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要么抓头、抓鼻子,要么就偷偷的跑到最后一排,等老师转身他又已经跑回座位了;平时又爱跟同学闹矛盾,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只要他一犯错就知道我会批评他,于是拉着我的衣角摇来摇去,还主动要求放学了留下来打扫卫生,让你又气又笑„„。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他谈话,希望他在上课时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平时多跟同学沟通,多向同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然而,事与愿违,他每次都说好,我以后改正,实际行动中却依旧保持一贯的作风。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他这样自暴自弃,没有长进,我都决定放弃对他的说教了。当我不管他的时候他就更加放肆的闹。这时候,我发现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改变他。

我知道,要想改变他,必须要有计划,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实效。首先,我专程到他家家访,了解他家的具体情况。通过了解,得知他他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妈妈上班很忙,每天回家又晚,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接着,我试图接近他,跟他拉好关系。通过不断的观察,我发现他小小年纪,非常热爱打乒乓球,这正好是我的强项。于是,到了课外时间我就主动约他打乒乓球,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跟他讲我国乒乓球的发展情况,有哪些乒乓球健将,一边跟他讲一些学习的道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俩的关系变的越来越好,甚至成了好朋友,但是他在课堂纪律上的变化不是太大。第三步,我加大了对其学习上的教育力度。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教他一定要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依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

因为他的课堂纪律上表现好起来了,所以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这个时候我进入第四步,我安排他和班长、学习委员同桌,让班长和学习委员在学习上多帮助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不但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课后跟同学一起玩游戏,学习也非常认真了。这个时候我让他当班上的纪律委员,他不但以身作则,还把上课纪律管的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该学期期终测试成绩平均达70分。现在,每当我看到他认真听讲,履行纪律委员的职责,管理班上不遵守纪律的同学,看到他打乒乓球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起来。

案例分析: 首先,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的成绩好坏不能说明他一无是处,每个人都可能成才,如果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正眼看那些学困生,这是不对的,也说明你不是一个好老师。通过对小齐同学的教育,我也明白了,现在之所以一些学困生越来越差,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责任,主要是老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如果我们多关注他们,像对待优秀生一样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跟他们交朋友,他们也是可以改变的。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其次,尊重和爱护学困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他们得到尊重,才会更加主动去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尤其是对学困生,你尊重他们,他们就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多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积极改正,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优秀生的。我上面所谈的小齐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宽容待之

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对待学困生。小学生年龄很小,更多的需要鼓励,都不喜欢老师太直率,特别不喜欢老师过于严肃的批评。所以,我同小齐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从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十全十美,大人都会犯错,别说小孩了,因此,我们要宽容对待他们的错误,积极的引导他们改正错误。既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将会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只要循循善诱,学困生也能变优生

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行为习惯,不同爱好,根据学习落后的原因制定不同的德育计划。小齐的家庭情况特殊,因为没有父母平常的关爱,爷爷奶奶又十分溺爱。因此,我抓住他喜欢打乒乓球的习惯,跟他在打乒乓球中建立友谊,抓住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循循善诱,并让班长和学习委员帮助他„„总之,我们每一个老师要用真诚的关爱打动他们,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形成自身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由学困生变为优秀生。

通过两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齐同学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一个“调皮蛋”转变成一个纪律委员,还成了优秀学生干部,彻底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一个先进生。

愿我们共同携手,用真爱改变每一个后进生,让他们变成一个个先进生!

下载德育案例背景[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案例背景[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案例

    谢晓斌同学,1995年出生,现就读初二,算是一个大龄的学生。因此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上课总爱睡觉,不管老师说什么都不听。一到下课,表现特别活跃,爱和......

    德育案例

    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案例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怎样把德育贯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留守儿童面前......

    德育案例(模版)

    德育案例 春雨润“花”细无声 [案例简介]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造成学生学习......

    德育案例

    一个鸡腿 案例背景: 我的2014届毕业生里面,有一个学生,他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妈妈生了个弟弟,没多少时间管他,特别是后来父母之间有了矛盾,一直在闹离婚,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内心比......

    德育案例

    宽容也是爱 情景再现 我班一名学生史某,轻度智障,在学校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比较调皮,爱打架,爱管别人。我在他身上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多次找他和家长谈话,收效不大;给他讲道......

    德育案例

    走进社区活动案例 陶艳 一、 选题的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条件——实践的过程;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条件——反复的模拟练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取更需要条件......

    德育案例

    让学生沐浴在关爱中 ----------德育案例董莉 核心理念: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班里几十个孩子,来自各不同的家庭,情况......

    德育案例

    用爱浇灌心灵之花 梨树县实验小学 孟祥华 从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着班主任的教学和工作。说句实在话,当过班主任的教师肯定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班主任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