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建设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卢卉 2010-8-17
在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小组历来是基本单位之一。但小组建设的是否合理?其功效是否在教学中发挥出来?这些问题却被大家所忽视。目前,班级小组的构建大多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生理因素;小组成员角色设置也极为简单,一般只设组长一个角色。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的小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较差,参与积极性低等等问题。限制了小组建设对班级管理及班级学习方面功效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互相合作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为补充、以教师导学为辅助,这种模式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许多本质的不同。“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有以下几条特征:小组内人人参与,分工明确(如有组长、各科学科组长等);小组内成员共同交流;小组有共同的目标;小组有明确的目的;小组有合作交流的气氛;另外,组间还有竞争的氛围。
我们在班级开展 “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之前,应该先做好小组建设。我认为只有建设好班级内的每个学习小组,我们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接下来我就小组建设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因为只有了解小组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我们才能更有目标,更有信心,更加坚定的建设好每一个学习小组,迈出我们改革的第一步!
1.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学角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从这句话很直观地看出了教师的职责,这句话从古代流传至今,仍然是一句名言,传统的教学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解决疑惑的时候,教师如同是一台回答、解决疑难的机器,让学生只关心他们提出问题的结果,长期持续这种“答疑解惑”限制了学生 的思维空间。而恰恰不同的是如今的教学是“素质教育”,同样是这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从教学方法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光让学生明白某一道题的解法,而且还要给学生讨论、想象、猜测、向老师说出自己想法的时间,虽然有些想法是通过几个人讨论得出的不完全正确的结果,但是慢慢的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引入应该认真思考,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这样才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备好的课,单方面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来进行练习,所有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久而久之,他们心中认为老师就是他们的靠山,老师就是他们的一切。长此下去,学生没有了自我,这样的老师大包大揽,而学生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可想而之,老师教的学生会是怎么样的。《21世纪课程改革》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舞台,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表演,学生还没有达到脱离老师而完全依靠自己的境界,我们每位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我们要把他们头脑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我们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各抒己见,发表议论。我们将在这样的课堂上体会提倡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淡化,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担当好新角色——指导者和组织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
一个人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易忘记的,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对于中学生而言更是重要,有了兴趣,自然有了自主,离自信也就相去不远了。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学生就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对于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对优异者则
受益更多,这个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发挥特长,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3.培养团结协作,锻炼竞争能力。
课堂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往往能衍生出解题的多种思路、多种方案,学生通过活动学会与别人交流,吸收别人的长处。有些学生因为基础知识差或理解能力不强而不能较好地掌握新学知识,在做作业时遇到困难,部分学生会求助于教师,但相当多的学生“怕”问教师问题。学习小组为这部分同学提供了小老师的帮助,对于问问题的同学和解答问题的同学起到了互助、互纠的作用。即使问问题的同学解决了困惑,也是解答问题的同学更清楚地理顺知识,甚至发现自己原有思路的漏洞。他们因为课业有了更多的交流,团结协作体现在小组内,而且因为长期的交流而使小组更加团结。
小组内以合作为主,而小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会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每个同学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课堂上,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观点,思想不断融合。适量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让我们的课堂节奏更加紧锣密鼓;让我们的小组明确更多的短期目标;让我们的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具有很多适应社会的能力。
4.提高个人能力,深化素质教育。
学生在小组内体验课内的学习过程,从中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技能,依循类似的方式产生联想、孕育创新;而且在课外,离开了教师的视线,学生会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而争论,相互说服。
总的来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
建设好学习小组能够更多更好的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我的一些尝试我认为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做好小组初期建设:
首先,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同一小组针对不同学科应有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成员的角色更多样化,达到“分工到人”(即小组内每人有一个身份)、“责任到人”(即小组内每人有一项责任)。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A、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飞天火箭、畅游太空、终极一组等等。
B、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C、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最后,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小组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日常事务等方面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要求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2.一定做好课前培训:
第一,课前,教师要对班级内各个学习小组的A层同学进行培训,一方面是知识点的培训,一方面是对于组内的组织管理培训。所谓“知识点的培训”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答疑解惑,展示点评的注意事项。刚开始实施,教师的课前培训时间要充分些(10-15分钟左右),需要强调很多细节,比如“这里要总结……”“这里要强调……”“这里展示的时候要画图”等等。实施一段时间后,这个步骤就会变得简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培训就变成了点拨(5分钟左右)。另一方面是对于组内的组织管理培训,这个培训主要面对学科组长,要求他把握好本节课每一个环节的时间,组织好组内的讨论,展示和点评,协调好组内不同层次同学的答疑解惑,使课堂节奏更紧凑,内容更丰富!
第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注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第三,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2.为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3.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以合作和友好的态度对待争议。4.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再听的过程中分享别人的成果,使自己懂得更多,说得更好。5.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通过提高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3.必须注重课上细节要求:
任课教师应在每节课前安排好一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进课堂,到几点几分引入,再到几点几分开始讨论,几点几分讨论结束,几点几分开始展示„„都要部署清楚,甚至要精细到几点几分更换投影画面,几点几分提醒学生哪些注意事项等等。这些要求做的越细致,我们在课堂上浪费的时间才越少,课堂才能高效!
4.及时评价,坚持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价。没有评价,学生学习动力会大大下降。在进行这类似的评价时,不要局限在学生得出的结论上,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的表现情况,这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评价。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主要包括:参与度高不高、是否和谐、分工合不合理、配合好不好、是否每个成员都有贡献。这样,合作学习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培养了学生合作、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通过口头、书面对学生进行表扬,要引导其他小组向表现好的小组学习。
将评价体系做完善,并且坚持按要求完成其实是很有难度的。要想提高它的持久性,保持学生的热度,我们必须让评价体系具有本班的个性,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制定工作中,并且将评价体系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新鲜感。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要“ 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主要的是使他们“会学”,并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科学素养。
第二篇: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在高效课堂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最倾心的是导学案与小组建设。这两项内容比较而言,导学案更具有预见性,而小组建设需要在预设中不断地进行因时、因人、因势的各种调控,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教育智慧去投入到教育细节中。这样才能有良好的生成。如果说导学案的运用在课堂,那么建立小组机制,完善小组建设则是一门“大课堂”,它为我们的“课堂”保驾护航,让我们的课堂会更有深度。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对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的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调整方案。现总结如下,希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能“通幽”的一种“曲径”也好!
一、完善班集体干部机构。
原来的班级干部包括: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有的班级还各设了两名。臃肿的班干部机构并没有将“干部”的荣誉与责任落到实处。责任不能到人,分工不能明确,那么就或多或少的有了“虚设”的味道。
这学期,我首先重新建立班干部机构:三位班长和七名小组长。三位班长分别是:学习班长、纪律班长、艺体班长。学习班长负责班级的学习情况,主要负责:布置早自习的任务、“日积月累”的内容和检查七名小组长的学习情况。纪律班长负责班级的纪律和卫生,卫生属于劳动纪律,所以也由纪律班长负责。他的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帮助并指导值日班长管理班级的日常纪律和卫生。
二、检查、监督七个小组的纪律卫生情况。艺体班长也可以说是常务班长。他协助老师的日常管理,主要负责上操和德育方面的活动。凡是学校组织班长开会的事务都是艺体班长去。
七名小组长,一组一名。高效课堂倡导管理多元化,每个小组中设有正组长,又分设卫生小组长、纪律小组长等。但我认为官多了,就有可能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毕竟低年级孩子的自律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六人一组,每组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内的学习、纪律、卫生等各项内容。
二、小组评价。分为个人评价与小组整体评价。
㈠个人评价。根据高效课堂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的分组理念,我衡量学生学习、纪律、性格、身高、性别、组织能力等多种因素将学生分组,安排座位。同组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值日,结对的学生共同来当值日班长。为了便于个人评价,开学的前一个月,我给每组制了一张表格,没有姓名,而是贴上了照片,这样在一目了然的同时更让孩子注重自己的成绩、形象。根据“大课程观”的理念,我将每人下面分成了:学习、纪律、卫生三项。学习一格有我和组长填写,有时也由学生自己填写。比如作业得“优”了,自己美滋滋地加了一分。他加完分后一定会上“瘾”的,什么时候我能加第二分呢?纪律卫生方面由值日班长负责。值日班长手中有了权力,他们会更负责任,减轻了老师和组长的压力。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我决定对评价体系做以下调整。将原有的“学习、纪律、卫生”三项改为“自主与合作”,“自学与积累”,“自律与卫生”三项。“自主与合作”主要针对课堂表现来评价。“自学与积累”针对预习,课后积累与家庭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自律与卫生”呢,其义自见。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不是老师与班级干部全权负责。同时,我打算增加“满分榜”的设置。设置的初衷并不是从简单的应试出发。我认为在一个集体中既要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又要给优等生展示与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将”,让“将”来带“兵”。当然“满分榜”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不仅测评学习,也测评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例如:古诗比赛,行为规范竞赛,体操比赛等。
㈡小组整体评价。
小组整体评价,包括了孩子间的个人差异,将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捆绑在一起进行评价。促进了兵教兵,兵带兵的作用。让优等生乐于教,差等生乐于学,学生间无距离的教与学,就让老师有了分身术。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成就感,让班集体更有凝聚力,向心力。
小组整体评价,我想以“收获苹果”的情境图展开。将小组的得分在情境图中以不同的图案呈现。针对小组整体评价,我认为要做到“少而精”。因为在个人评价中,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宏观调控,这种加分可以“多而频”。比如,刚开始讨论,学生不爱发言,动不起来,我就以积极发言,主动合作为加分侧重点,加分很大方,哪怕一句话说得好就可以加分。那么整体评价时就反之,每一次评价都要精准,拉开距离。在“情境图”中,也分两个方向:
一、小组整体评价。一分可以使树长一个叶子。
二、个人评价得分,满20分可以使树长一个叶子。然后满20个叶子可以开一朵花,开10朵花可以结一个苹果。做几点说明:
1、这棵树分为三个杈:自主与合作,自学与积累,自律与卫生。
2、个人加分不吝啬,可以在叶、花、果的分值上加以调控。这样让孩子总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能感到不足,不断努力。
3、个人评价纳入到小组评价中。
三、小组长的培训,激励与指导十分重要。
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以最会栽培人才而出名。有一次,他对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说:“我每天有做很多决定。但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都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是我觉得只是过得去的。”面对经理的惊讶,他又说:“你不可以对任何事说不,对于那些你认为算是过得去的计划,你大可在实行过程中指导他们,使他们重新回到你所预期的轨迹。我想一个领导人有时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
假期时读了一本《工作就是责任》的书。这是其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就是一名管理者。作为一名管理者,否定一件事只需说“NO”,但“在实行过程中指导他们,使他们重新回到你所预期的轨迹”是需要智慧的。
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组织管理好班集体,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样重要。而且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培养一批优秀的小组长,对班级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班主任之“整”为班干部之“零”,犹如班主任使了“分身法”,让班主任工作不再事无巨细的繁琐,也关系到班级的班风、学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信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能干的小组长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所以选用小组长一定要慎重。一旦选定,就要信任他,在各方面维护他的权威,一旦发现不胜任者,坚决换掉。尊重和信任让人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在对小组长工作的评价中,我极力避免用“你不行”、“你不会”、“你不知道”、“你应该”这些字眼。我经常对他们说“你行”、“你一定会”、“你一定要”、“你会”、“你知道”等等。小组长的言行一旦受到班主任的肯定、认可,便会产生思想上的活跃、心境上的欣慰、行动上的刺激。
(二)、激励
连成年人都不喜欢被否定,何况是孩子们呢?激励可以分为两种:褒扬和奖励。这两者都有其重要的作用。褒扬是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人产生动力,犹如能力的催化剂。对他们在工作中的点滴“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会更加“心满意足”,有无比自豪,被人肯定的喜悦。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以榜样身份要求自己。当然,表扬也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样才能“满而不溢,而不厌”。奖励也是一种激励手段。一张奖状,一块橡皮,甚至一个“奖”字,都像一面旗帜一样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严格要求自己。
(三)、竞争
废除终身制,竞争上岗,使之在其位谋其政,班上学习能力不强,有一个孩子叫王文博比较突出,但得不到其他孩子的认同,孩子们总是各自为政,使他在班级中工作比较困难。我并没有在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能力,我也把班上几个“不服”,自命不凡的孩子列为候选人,和他一起竞争。当王文博把自己以前的工作说的条条是理,将以后的思路讲的有条不紊时,其他的孩子自然被比下去了。通过竞争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让孩子们知道只有有能力才能当选。
(四)、引导
不管是小组长还是班长,孩子就是孩子,别把他们神化。例如导学案的讲、评、判的过程,十分繁琐。有人说,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啊。小组长不是神,他能把老师都觉得有压力的东西完成得毫无差错吗?如果让他们与我们分忧,就一定少不了培训与引导。在引导时,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在错中不断改善、成长。
每个人对小组建设的理解都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也不相同,所以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也要“因材施教”。如果说高效课堂在路上,那么我的小组建设也是在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中。但秉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整体素质的理念,我们的小组建设一定会助课堂更高效,让高效课堂的路更平坦!
第三篇: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三年级 钟青药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模式和不断地摸索,使我得到了更多的感悟。
一、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
学习小组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阵地,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的环境中,生发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使他们在积极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获得心智的发展,绽放生命的活力。
二、有利于学生合作是小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培训好一个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无论是老师编排还是学生自编都要遵循一个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同组异质”优于“同组同质”。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别、来历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开始学生不熟悉,可由教师指编,熟悉后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整体控制。
三、小组内部,要细化分工,职责具体
首先,要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四、小组评价要公平、公正、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
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地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结果要及时记录,按时汇总,张榜公布。可设计各种表格便于记录,公布之后予以奖励。
当然,在学习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细节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在这里也不能一一详述。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改进,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我们的高效课堂真正走向正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进步,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共同成功,在高效课堂这个阵地上获得成功、收获喜悦,让我们的高效课堂最终绽放异彩。
“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设
薛素君
经过一学年的“高效课堂”试验,我个人认为“小组”是这种课堂中的核心,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心”、“眼”,是课堂“高效”实施的唯一途径。但同时,必须在“平等民主、独立自主”的原则上,小组建设才能发挥它巨大的功效。在一学年的试验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步对本班进行了小组建设。第一步:小组长的选任与培训
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他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小组的成长方向,左右着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学习动力,所以,重中之重要先选任出合适、尽职的小组长。
虽然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了如指掌,但对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力、凝聚力的把握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一向认为最了解学生的还是班级里的同学!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商议,再汇总个人意见,拟定出小组长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积极向上,处处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习态度端正、勤奋,成绩稳定,居班级中上等。
3、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小组成员排忧解难;甘心为辅导其他同学牺牲课余时间。4、有协调、组织能力。能够协调好小组成员间的关系;能组织小组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
(在刚开始选任小组长的时候,不要提出太多、太过于苛刻的要求,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吓倒一部分胆小的学生。)
随后,在班里开始推荐、自荐符合条件、愿意担任小组长的同学。然后,要学生为自己心目中的组长投票。这时,他们都会把票投给自己所支持的人——因为他所选的人可能担任起组长这一职务,那他自己到时候就一定会配合、支持组长的工作,并一定服从分配,听从指挥。
最后,按选票的多少从高到低选出小组长。
首次这样选出来的组长,比较民主,但也可能有偏差:例如,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有能力的同学却不想担任;有些能力偏低却有好人缘„„但经过小组合作的实践之后,这些缺点慢慢都将暴露出来,一开始不愿意担任的同学会被老师和同学“感召”要一试身手,能力低的会自动退位„„学生的选举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科学,因为只有经过实践,他们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小组长”、“怎样的组长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在上个学期,我们每月一次选任活动,进行了4次民主选举,很频繁——因为刚开始实施,不稳定因素太多,自己还摸不到门道。但经过这四次选任,我们班有3名组长自始至终连任4次!甚至有1名组长连任时,她的组员谁都不愿意离开她!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做得真好!这不是老师的评价,不带有任何个人倾向,而是他们的工作扎扎实实,他们的表现博取了同学们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组长有了,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谁也不会是天生的组长,谁也不知道怎样当好这个组长。老师就要一一告诉这些组长,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情组长必须亲自做,什么事情可以放手让组员来做„„这些“行为”都是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需要进行培养的。我们班每周一次小组长培养例会,进行小组长经验交流、评选等活动,让这些组长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怎样做才会成为“优秀”或“合格”,别人怎么做的,我需要怎样改进等等。他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交流。优秀组长的好方法从不
保守,百分百坦诚相告,使得别的小组长进步也特别快。
第二步:小组的组建和分工
根据资料显示:小组的成员以6—8人为宜,并且要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原则,基本上每组要有两名A生,两名B生,两名C生(A、B、C生的分类当然是按照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然后,提出分组要求: 1、每组要有两名A生,两名B生,两名C生。
2、每组一般要3名男生,3名女生。我班实际情况是男生比女生多9人,无法平均分配。
3、兼顾各科、各特长。
4、自愿选择,能够兼容并蓄。
最后,组长和组员就开始互相选择了。
这样最先选择出来的小组比较民主化,但不一定科学合理,我也尝试着和任课老师一起进行微调,发现被调过的学生会极不愿意,甚至个别同学还会专门做一些有损小组声誉的事情来“捣乱”。于是,我采取绝对不过问原则,由着他们去,哪怕有些不合适,在小组的运行过程中,最难受的还是他们自己,于是,他们会想办法解决,最终也会在下一次挑选组长和组员的时候进行调整。在不断地磨合和调整中,他们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组成员。然后,在小组内按照综合成绩的高低排出1到6号同学。
刚开始我就有一定的担心:有的学生在一起玩得好,分到一个小组后,上课坐得近,可以凑机会互相说话了,是不是会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呢?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可一旦组里有了自己的规定,他们有话也不敢乱说了。
于是,我在小组组建之后,组名、组规组训、小组职务、任务的分配等工作马上到位。对小组长进行了简短地培训之后,他们马上到各自的小组召开会议,起组名,做组牌,画组徽,命组训,然后从纪律到卫生到作业等凡是组里需要做的工作分配任务,要求: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有了专职人员对各项工作进行承包,以后每有工作时只需要找各组相关人员即可。例如,要大扫除了,班主任就找小组负责卫生的同学来,一分配任务,他们就下去把任务分配到各组员,十分快捷;检查时,负责人各司其职,怎能不快?又怎能不好?我们年级组织学生到锦屏松林坡春游的时候,我就尝到了小助手的甜头:一开始各小组长就负责给各组员分配任务:有负责春游安全的,有负责强调纪律的,有拟定春游计划的,每组有专人负责回收春游野餐后产生的垃圾。所到之处,每一次分散活动,由小组长带领,活动非常有序。集合时更显迅速,我只需点组长的名,由他们各自负责组员的清点,所以总是很快的集合完毕。
组规的制订有难度,很多时候都是边执行边制定,感觉像我们的国法一样——开始不可能完善,当遇到不同的事情后就讨论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各个小组的组规是不一样的,我同样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不加干涉,当需要我帮助的时候,小组长会提出请求。例如,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便于老师上课提问,记住谁是哪类学生,我把各小组内的座位按照由1到6的顺序排列出来。只要是这个位置,就知道是几号学生。问题不久就出现了:C类的5号、6号学生本身学习就不积极,这又坐到了一起,更容易互相说话了。还没有等我这个班主任想出办法来,组长就建议说:“老师,我们组谁谁和谁谁坐在一起管不住自己好说话,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我能不能给他们调一下座位?”“好啊!”一得到我的赞许,组长马上行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选择出最佳座位方式使自己的组员能够说不上话,并且还有助于互相督促与辅导——因为纪律和学习是他们小组制胜的关键,谁能不听呢?
小组内还应该有帮扶对子,我们班里有个别需要帮助的男生,贪玩又调皮,一般组长帮一两次就不再愿意帮,该怎样帮扶呢?下个学期我还需要继续尝试,力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第三步:小组的评价与奖惩
对于小组的评价是促进小组成长的关键:小组长需要通过评价来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向和方法;小组成员需要通过评价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小组的影响;老师需要通过评价向小组和学生要自己所需要的纪律、成绩等。
刚开始的时候,我分好组后,按照小组的分配情况对班里每一名学生都进行考评。每个星期把各小组所有成员的分数总出来之后,公布每个小组的得分,并依据得分的高低评选出“明星小团队”。
这个方法运用了两个星期之后,我发现学生的缺点依然如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犯错误而扣分的学生转眼就忘记了,各小组长也毕竟还是孩子,对组员的提醒也总不能时时挂在嘴上,就连老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做到这一点,那该怎么办呢?并且每天这么详细地考核,让做班主任的我特别累,这又该怎么解决呢?
于是,我专门在教室正黑板的右上角设置了一个小组考评栏:按位置的顺序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小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小组位置每周都要轮换),各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按小组的具体表现随时可以给予加分或减分,由小组长负责用上述表格详细登记各组员的表现,作为小组内部考评的依据。
然后对各项考评的分数进行了统一规定,例如,要求的预习,每位同学都认真完成了加6分,而有一位没有完成则小组不但不加分,还要扣1分,这样,为了不使小组丢分,谁也不敢不完成预习作业了。在“展示”环节,按小组所有发言的号码加分,也就是4号同学展示就加4分,6号同学展示加6分,以鼓励弱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节课最后的总分就是这个小组的最后得分,然后加入小组整体的分数中去。
这样,每节课之后,各个小组的组长和成员都会很清楚自己所缺失的点在哪里,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补足。是预习没有做好,就抓预习;是课堂倾听不认真,就抓倾听;是展示时没有抓住机会,就着重培养小组成员的展示能力
然后要求小组长会利用下课的一两分钟做个小总结,鼓励大家下节课怎么做,提醒大家不能怎么做。这样,每天下午放学前都可以在小组内大总结一次。就是由于时间紧,来不及总结的话,学生一眼看到黑板上明朗的分数就可以大致回想出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确下一步的目标。这个分数每节课都可能有所变化,每天的变化也很大,更不要说一周了——分数的变化说明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这样,每周五下午班会课时,按一周的总分评选出“优胜小组”、“进步小组”和“反思小组”。每月还会评选出的“明星小团队”、“班级小明星”。
这样的考评和奖惩方法经过一年的实施与运作,效果很好,使学生渐渐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少,认真学习的学生多了——他们要提高成绩;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的同学多了——他们要争取荣誉„„一股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形成了,还有什么做不了的呢?随之而来的是团体的成绩不断攀升,班级的管理反而愈加轻松起来。这不就是把每个学生的内动力发动起来,使他们人人都成了“火车头”吗?
第四篇:高效课堂中小组化建设
加强小组建设
创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中的分组方案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充分调研,发挥民主体现人性理念,力求和谐化原则。我所担任的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负责六年级的数学学科的教学,去年学年初我就意识到小组化学习的优越性,在两年多的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深刻的了解,再经过仔细的调研,利用班会课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体现人文性、和谐性原则的前提下,责成班级干部将我班47名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座次由传统的插秧式变成小组圈围式。
2、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文化层面相对均衡的原则。在分组过程中,教师提倡每个小组的成员无论是在学习、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相对均衡,以备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3、小组长的产生力求优中选优的原则。(成绩优异、威信高、组织能力超群、责任心强)
4、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去年第一学期开学一段时间以后,学区中心校大张旗鼓的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对教师紧锣密鼓的高压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高效课堂小组化建设的理论性东西,结合自己已有的小组化建设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细化工作,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上学期,我们班承揽了多次由学区中心校以及本校组织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观摩课,实验课。由于本班学生对课程改革接触比较早,再加上本人对教学改革认识到位,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每次教学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同仁的好评。
一、小组文化建设要集思广益
小组机制建立起来了,小组文化不可忽视,每个学习小组都要有精练的组名,新颖的组徽,响亮的组训,和谐的组照。组名、组徽、组训的采集我都充分发挥民主,集学生之智慧。认真筛选,切不可草率,符合以下要求:组名精炼,耐人寻味;组徽新颖,寓意深刻;组训响亮,朗朗上口。比如:我们班有一个组组名是“芝麻组”,组徽是“一株拔节开花的芝麻”,组训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其中的寓意就很明了了。
二、学习小组的培训及时到位
1、对组长的培训。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语道出了学习小组长作用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再好的组长也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尽管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相对优秀,如果教师不对他们进行诱导,诸事亦不会做得完美,因此,教师对组长的培训工作愈发显得重要。我对组长的培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的:(1)、组长管理调控能力的培训
组长对组员的纪律监管,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每节课每项学习任务完成时间的掌控,都要做到极致,这也是组长素质的体现。只有让每个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参与学习活动,他们才有所收获。(2)、组长评价能力的培训
以往教师是评价的主宰者,作业、练习、课上对学生肯定与否定,都是教师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教师是上帝,掌控着生杀大权。如今小组化学习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是真正民主的体现,组长的评价工作更重要,高效课堂初期,我重点培训组长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评价素质。(3)、组长总结汇报能力的培训
为了更好的实行小组化学习,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发展,组长是小组的带头人,他对本组各个方面情况的了解要比老师更深入。因此,教师要求每个组长每周要把本组各方面情况向老师进行详细的汇报。这样教师要培训组长汇报要有条理性,主次性。教师依据各组长汇报的材料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编写切实可行导学案。
2、对组员的培训。
对组员的培训分两级。一级是教师对组员的集中培训,培训组员中的A、B、C类成员,使之明确自己在本组中的地位,在学习中应达到的程度。交流互学的对象等;二级是组长对本组组员的培训,组长培训组员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以及评价的方法,以便形成一整套小组化学习体系。
三、注意对小组的动态观察,适时调整组员
1、组内调整
每个小组学生的座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的发展,组长有目的的适时调整组员的座次。比如:两个邻居组员课上好动,对学习的参与不主动,组长要进行适时调整;A、B、C级组员根据学习成绩的动态变化组长应适时调整组员的等级第次;同级组员在对学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摩擦或出现困难组长要适时调整互学对象。
2、组外调整
每个小组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小组竞争中落差很大的时候,也有必要进行组外调整,否则就失去竞争的意义。这样教师在动态观察中要合理调控各组的实力,确保相对均衡,教师通过与组长的民主协商,实施调换异组组员。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阻力,比如:相对先进的组,再加上组长的责任心相对负责,外调的组员是不情谊接受的;同样,相对调皮,学习又成绩相对低下的组员,调入各组是不受欢迎的。这样,教师就要对组员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科任教师密切沟通共同管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管理工作并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其他科任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与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我班的英语教师尽管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如此繁忙,但从不放松对我班小组化的管理,哪个组或那个组员出现问题,及时与我沟通,共同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我班小组化建设保驾护航。再如:我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管理,对组长、组员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很有方法,他的语文课教学流程顺畅,完全符合高效课堂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要位,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评价一系列操控形如流水,为小组化学习以及小组管理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今后打算
今后我将继续加大高校课堂的改革力度,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集百家之精华,完善小组化建设,力求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完美。
第五篇:高效课堂中小组化建设
高效课堂中小组化建设
小组化建设的优越性
本人从事教学第一线工作已近二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教学改革,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每次教学改革中本人都走在改革的前列,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在诸多的教学模式中我认为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化学习最具优越性,归结小组化学习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龄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达到语言、心灵的零距离接触与沟通。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去学,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把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一节课下来老师云雾缭绕的一通乱侃,搞得学生昏头脑涨,教师累得筋疲力尽,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小组化学习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学生之间没有敌意,语言交流无所顾忌,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了语言和心灵的零距离沟通。
2、充分启用现有的学生资源,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在班级群体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纪律、品德、管理等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非常愿意在班级群体中发挥展示自己,更非常愿意帮助别人。教师要充分启用班级现有的学生资源,古人云:“教学相长”这个道理大家都理解。
3、发展学生个性,彰显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
一个班的学生从性格上讲存在着很大差异,就是这些差异导致学生学习、纪律、卫生、劳动等方面差距很大。实施小组化建设解决了困扰在教育基层多年的难题,单从学习上看,爱好言表的、喜欢操作的、擅长指挥的都得到了个性的彰显。
4、发挥团队作用,增强合作意识。
世界上的任何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都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或借鉴前人的经验,或由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实施小组化学习就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合作意识,这种合作学习不但圆满的完成学习目标,而且缩短了学习时间,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高效课堂小组建设中的分组方案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充分调研,发挥民主体现人性理念,力求和谐化原则。我所担任的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负责六年级的数学学科的教学,去年学年初我就意识到小组化学习的优越性,在两年多的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深刻的了解,再经过仔细的调研,利用班会课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体现人文性、和谐性原则的前提下,责成班级干部将我班47名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座次由传统的插秧式变成小组圈围式。
2、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文化层面相对均衡的原则。在分组过程中,教师提倡每个小组的成员无论是在学习、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相对均衡,以备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3、小组长的产生力求优中选优的原则。(成绩优异、威信高、组织能力超群、责任心强)
4、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去年第一学期开学一段时间以后,学区中心校大张旗鼓的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对教师紧锣密鼓的高压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高效课堂小组化建设的理论性东西,结合自己已有的小组化建设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细化工作,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上学期,我们班承揽了多次由学区中心校以及本校组织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观摩课,实验课。由于本班学生对课程改革接触比较早,再加上本人对教学改革认识到位,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每次教学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同仁的好评。
二、小组文化建设要集思广益
小组机制建立起来了,小组文化不可忽视,每个学习小组都要有精练的组名,新颖的组徽,响亮的组训,和谐的组照。组名、组徽、组训的采集我都充分发挥民主,集学生之智慧。认真筛选,切不可草率,符合以下要求:组名精炼,耐人寻味;组徽新颖,寓意深刻;组训响亮,朗朗上口。比如:我们班有一个组组名是“芝麻组”,组徽是“一株拔节开花的芝麻”,组训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其中的寓意就很明了了。
三、学习小组的培训及时到位
1、对组长的培训。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语道出了学习小组长作用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再好的组长也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尽管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相对优秀,如果教师不对他们进行诱导,诸事亦不会做得完美,因此,教师对组长的培训工作愈发显得重要。我对组长的培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的:
(1)、组长管理调控能力的培训
组长对组员的纪律监管,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每节课每项学习任务完成时间的掌控,都要做到极致,这也是组长素质的体现。只有让每个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参与学习活动,他们才有所收获。(2)、组长评价能力的培训
以往教师是评价的主宰者,作业、练习、课上对学生肯定与否定,都是教师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教师是上帝,掌控着生杀大权。如今小组化学习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是真正民主的体现,组长的评价工作更重要,高效课堂初期,我重点培训组长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评价素质。(3)、组长总结汇报能力的培训
为了更好的实行小组化学习,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发展,组长是小组的带头人,他对本组各个方面情况的了解要比老师更深入。因此,教师要求每个组长每周要把本组各方面情况向老师进行详细的汇报。这样教师要培训组长汇报要有条理性,主次性。教师依据各组长汇报的材料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编写切实可行导学案。
2、对组员的培训。
对组员的培训分两级。一级是教师对组员的集中培训,培训组员中的A、B、C类成员,使之明确自己在本组中的地位,在学习中应达到的程度。交流互学的对象等;二级是组长对本组组员的培训,组长培训组员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以及评价的方法,以便形成一整套小组化学习体系。
四、注意对小组的动态观察,适时调整组员
1、组内调整
每个小组学生的座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的发展,组长有目的的适时调整组员的座次。比如:两个邻居组员课上好动,对学习的参与不主动,组长要进行适时调整;A、B、C级组员根据学习成绩的动态变化组长应适时调整组员的等级第次;同级组员在对学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摩擦或出现困难组长要适时调整互学对象。
2、组外调整
每个小组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小组竞争中落差很大的时候,也有必要进行组外调整,否则就失去竞争的意义。这样教师在动态观察中要合理调控各组的实力,确保相对均衡,教师通过与组长的民主协商,实施调换异组组员。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阻力,比如:相对先进的组,再加上组长的责任心相对负责,外调的组员是不情谊接受的;同样,相对调皮,学习又成绩相对低下的组员,调入各组是不受欢迎的。这样,教师就要对组员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五、科任教师密切沟通共同管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管理工作并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其他科任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与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我班的英语教师尽管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如此繁忙,但从不放松对我班小组化的管理,哪个组或那个组员出现问题,及时与我沟通,共同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我班小组化建设保驾护航。再如:我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管理,对组长、组员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很有方法,他的语文课教学流程顺畅,完全符合高效课堂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要位,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评价一系列操控形如流水,为小组化学习以及小组管理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今后打算
今后我将继续加大高校课堂的改革力度,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集百家之精华,完善小组化建设,力求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