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时间:2019-05-14 11:3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第一篇:“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解析:选D A项,“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属无中生有。B项,应是“五代和北宋”。C项,“不注重客观写实”表述过于绝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做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解析:选B 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的风格,应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解析:选B 强加因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解析:选C 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项,强加因果。D项,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是说“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解析:选B B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明确表示中国能引领浪潮。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看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解析:选D 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说“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解析:选A B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项,“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D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析:选C C项,“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解析:选B B项,“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第二篇:“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技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 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贡献独特。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D.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解析:选D A项,张冠李戴,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不属于中国艺术观;B项,因果颠倒,原文是后者促进了前者;C项,扩大范畴,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是先秦楚系书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B.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C.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D.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解析:选A A项,“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不是本文的核心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C.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解析:选D D项,“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与文意不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习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解析:选D A项,“中国长远利益”缩小原文含意;B项,“开放贸易壁垒”无中生有;C项,“主要是针对”主次不分。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实并直面现实。

C.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

解析:选B B项,强加因果,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没有因果关系。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

B.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荷兰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解析:选A A项,“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于文无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 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 000~8 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 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性族群。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文化。

解析:选C 张冠李戴,可以证明“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的是宁波发现的独木舟模型器。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了翔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选B 文章并未阐述“古越人的冒险精神”。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解析:选B 由文章第三段可知,县是自唐时从越州独立出来后开始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不能因此得出“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的结论。

第三篇: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解题方法与习惯养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解题方法与习惯养成

论述类文章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若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容应时考试。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一、论述类试题的设问类型及解题思维路径

论述类试题的设问类型有两种:选择题、简答题。

(一)选择题

选择题的设错类型大致有以下七种:无中生有、一叶障目、说法绝对、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

解题思路:

1、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是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审清题干指令后,要紧扣题干指令作答。

2、审选项:对照原文,一字一句地做比对。

(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对: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做好四个“比较”——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

(3)排除确认,清除干扰项。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二)简答题

简答题的设问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列举类、概念类、探究类。

1、列举类

列举类试题考核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般的设问方式是:要求分点概括或者分条列举现象、原因、表现等。

解题思路:分四步——审清题干内涵;划定答题区间;初拟答案;修改答案,工整抄写。

下面以2008年上海试题为例: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解题思路:

第一步:首先明晰题干所指的概念内涵。从文章第一段得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包括“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概述时不要丢掉要点。

第二步:根据全文的脉络,找到答题区间,(1段写国家馆、地区馆的设计;2段写城市地标显示的是城市的魅力和特色;3段写城市地标要和历史文脉相协调;4段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建筑是成功的城市地标;5段写城市地标也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得知本题的答题区间是1段和5段。

第三步:初拟答案。圈划关键句和关键词。

以1段为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此句加点的均为关键词、句,在加上第5段中写“国家馆”文化底色和基调的“故宫红,”基本上构成了答案的雏形。

第四步:修改答案,工整抄写。对上述关键词、句进行调整组合,即可得到如下答案: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2、概念类

概念类试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考试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常见的是比喻;另一类是重要概念。对于前一种,就需要化虚为实;后一种一般用下定义的方式求得答案。

下面以2008上海试卷第2题为例:“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本题中“败笔”就是喻体,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找到它对应的本体。

相关原文:“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对照原文,不难找到“败笔”的本体,即“败笔”指的就是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3、探究类

探究类试题考核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探究类试题的设问方式是: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等。

探究类试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为什么(结合文本分条谈理由)

下面以2008年广东试卷第14题为例: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懂题干要求。本题所指是诗的境界形成的条件,关键词是“只能„„而不能”。二者具有徘他性。

第二步:找到答题区间。划出相关论述。答题区间是4自然段。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按规定要求分条阐释。比如该题,首先要答“这种说法不正确”。然后答“为什么”的理由。即: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思考和联想必不可少;通过思考和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明理的知”。“明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

二、解题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习惯是指带题入文。带着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两遍。初读要圈点勾画,理出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再读要着眼整体,理清框架,做到纲举目张。

(一)初读:

1、做标记

标记的内容有:标段落序号、标句子、标词语。

标句子是指标注中心句、关联句、过渡句(或段)。中心句所在的位置常常是在段首或段尾。关联句要重点关注因果句(具有概括作用)、转折句(有提示重心作用)和递进句(有明确层次作用)。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揭示下文作用。

标词语重点标注关键词和虚词。关键词是指论述的中心话题或承载信息量较大的词汇。虚词要尤其关注副词、连词和指代词。比如表时间的“将、正在”;表范围的“一些、全、都”;表推测的“可能、大概、也许”;表各种句意关系的“因此、但是、假如、如果、而且”;表顺序的“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阅读的时候根据个人习惯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2、做眉批

读完一段就在旁边简单批注,大体上就是提炼出本段的中心议题,进而为理清全文思路做准备。下面以2008年广东省试卷《诗与直觉》为例

1段:读诗、写诗都要见到诗的境界(主旨)

2段:直觉与知觉(分类)

3段:直觉见出诗的境界(作用)

4段:直觉的知与知觉的知及灵感的生成(关系、灵感)

5段:诗的境界与意象(境界、意象)

(二)再读:

再读时要着眼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为答题时尽快找准答题区间做准备。理清思路对论述时内容庞杂的文段意义尤其重大。

下面以2008年江苏试卷附加题第三题为例: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②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③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姑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⑤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⑥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⑦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⑧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⑨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④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本段共10个句子。通过初读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圈画,可以很清晰的理出文段的脉络。①句是中心句,是第一层意思。②③句讲的古镇是古建筑的汇聚地,④讲的是古镇是商品交流地,⑤至⑥句讲的是古镇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地,⑦⑧句讲的是古镇是民俗文化的集聚地,而②至⑧是文段的第二层,是分述古镇的特点。⑨④是第三层,讲的是古镇的现状和隐忧。

做了如此准备。回答“古镇一般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时,只需抓住第二层②至⑧句就行了。回答“说说应当怎样保护古镇”的问题时,只需抓住第三层⑨至⑩句也就行了。

论述类文章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若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容应对考试。

第四篇: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专业类)竞赛内容为大学本科理

智浪教育—普惠英才文库

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专业类)竞赛内容为大学本科理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一、函数、极限、连续

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2. 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

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4.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

限与右极限.5.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的性质及

无穷小的比较.6. 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

准则、两个重要极限.7. 函数的连续性(含左连续与右连续)、函数间断点的类型.8. 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9.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

定理、介值定理).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3.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4.高阶导数的概念、分段函数的二阶导数、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5.微分中值定理,包括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6.洛必达(L’Hospital)法则与求未定式极限.7.函数的极值、函数单调性、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8.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9.弧微分、曲率、曲率半径.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2.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3.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变上限定 — 1 —

积分确定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4.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5.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6.广义积分.7.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

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及函数的平均值.

四.常微分方程

1.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2.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

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全微分方程.3.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

阶微分方程:y(n)f(x), yf(x,y), yf(y,y).4.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5.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

齐次线性微分方程.6.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自由项为多项

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

7.欧拉(Euler)方程.8.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五、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1.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

积、向量的混合积.2.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两向量的夹角.3.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

向余弦.4.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平面方程、直线方

程.5.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

行、垂直的条件、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6.球面、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旋转轴为坐标轴的旋转曲面的方程、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7.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空间曲线在坐标面

上的投影曲线方程.六、多元函数微分学

1.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

续函数的性质.3.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

充分条件.4.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5.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6.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7.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8.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多元函

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七、多元函数积分学

1.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

(直角坐标、极坐标)、三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2.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3.格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已知二元函数全微分求原函数.4.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5.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散度和旋

度的概念及计算.6.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

积、立体图形的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质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八、无穷级数

1.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收敛级数的和、级数的基

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2.几何级数与p级数及其收敛性、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

别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Leibniz)判别法.3.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4.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5.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收敛域

与和函数.6.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7.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8.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狄利克雷(Dirichlei)定理、函数在[-l,l]上的傅里叶级数、函

数在[0,l]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第五篇: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行测备考:言语理解题易错成语梳理之误用字面意义类

行测言语理解考试中,成语类题目也是常见类型之一。在做题时出错的原因一般是对成语的理解不够透彻。大多数考生都是从字面去理解,让分数白白的溜走。比如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多多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避免出错。

下面总结了答题时常出错的成语,考生们要防止望文生义,误用字面意义: 1.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2.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3.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4.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5.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6.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7.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8.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9.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10.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11.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12.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下载“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