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家川钢铁厂的三十五年历程—杨克勤
张家川钢铁厂的三十五年历程
张家川钢铁厂——杨克勤
张家川钢铁厂(以下简称张钢)在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1969年11月15日天水地区张钢筹建处成立,70年又由省革委会直接投资领导兴建。建设中执行“边勘探、边设计、边生产”的方针。在最初兴建的两年中,张钢的设计方案曾四次变更,同时规模也由最初的“小范围开采、小规模冶炼”升级为“建设采、选、冶、轧、综合利用全部配套的全省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1970年7月1日,筹建处改为甘肃省张家川钢铁厂建设指挥部,隶属甘肃省重工业局。设政治部、办公室、生产基建处、机动处、供销处、后勤处、上磨分厂、矿山、建材厂、水电队、汽车队等,有职工3395人。
张钢开始筹建,基建战线拉得较长。在1970~1972年中,投资越搞越大,项目越上越多,在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矿山土石方剥离工程和上磨铁厂生产、基建的同时,还相继铺开了公路交通、供电供水、建材厂、动力厂、两处农场、100立方米炼铁高炉以及职工生活福利设施等建设工程。人员最多时达3455人,先后投入各种机械设备1613台(件)。不少项目是在资源不清、厂址未定、没有设计、缺乏技术力量、原材料不落实、无正式施工队伍的情况下,自己组织力量进行的。整个工程进展慢,施工效益差。有些工程对当时和以后都毫无经济效益。而在后来的铁合金生产经营、北道有色铸造厂经营中都暴露出了管理和决策的失误。
上磨炼铁厂
上磨炼铁厂是张钢的一个分厂。它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张家川县兴建的上磨铁厂旧址上建起来的。1958年,张家川县响应全民大炼钢铁号召在县内各地进行土法烧结铁。八月筹建上磨炼铁厂,十月上磨炼铁厂和付川炼钢厂合并,厂址设址设在恭门半川子,十月二十日正式施工,年底建成炼铁小高炉13座。
一九五九年,该厂设冶铁、发电修配、矿山水泥、维修化工等车间,全厂有职工1825人,成立党总支具体领导工作。
上磨炼铁厂一九五九年生产矿石50213吨,生铁2361.35吨;
一九六0年生产生铁1776.18吨,其中合格铁686.85吨,合格率为38.67%。
一九六一年上磨炼铁厂停产,亏损金额为302264.9元,主要物资总价为56044.76远,主要设备有28立方米小高炉2座,13立方米小高炉一座,内燃机16部,780千瓦发电机6台,528千瓦电动机18台,468千瓦鼓风机39台,4-6尺简易车床5台,钻床4台,解放牌汽车7辆。
在停产后的两年中,上磨炼铁厂对全厂设备、材料物资做了清理和集中保管。
1969年张家川钢铁厂筹建处恢复建设一座13立方米的小高炉,1970年8月竣工,共投资84.7万元。
上磨炼铁厂高炉所用矿石部分是张钢陈家庙矿山低品位矿,部分是清水县窖儿洼和洼泉的富矿。炼铁所用焦碳,由新疆、北京、山丹等地运来。
炼铁所用原料全靠公路运输,生产用电靠柴油发电供应,亏损严重。1970年炼铁6个月,产量1270吨,亏损73.65万元;1971年产铁2265吨,亏损115.9万元;1972年产铁3756吨,亏损135万元;1973年产铁481.25吨,亏损24.05万元。
上磨炼铁厂生产期间,共有职工500人。1973年上磨炼铁厂封炉停产。
陈家庙铁矿
一九五七年张家川陈家庙铁矿被当地群众发现,一九五八年三月,甘肃省工业厅405队开始踏探检查,同年交天水地质队华家岭队进行勘探评价,一九五九年六月完成此项工作,探明铁矿石储量为2902.35万吨。
陈家庙铁矿位于秦祁地台东段,六盘山以南的陇山山系,含有铜、铁、硫等多种元素。主要地层为前震旦纪古变质岩系,矿体大部分是黑云母麻岩,混合片磨岩和各种片岩加大理石。属于沉积变质铁矿床。矿体走向近于南北,倾向西,倾角一般为35度,主矿体呈层状,分布在长达1000米,宽400米范围内。
该矿床为20个矿体彼此相距很近。集中分布在总矿体中部和南部,低硫矿体在质和量上在矿区占主要地位。高硫矿体仅占全矿总储量的20.3%。据省储委80年决议20号文审批:铁储量3100万吨,含铁品位在22.4~37.3%之间。铜108462.05吨(金属量)品位0.767%-0.86%。硫41.68万吨。其中6~7号铁矿体达到了设计开采要求,储量占全矿总储量的70%。全矿共钻探16409.58米。挖探1100立方米。各矿种在1700米下未探明。
1970年冬、1971年春展开了矿山剥离会战。参见会战的除矿山正常保持有2000名左右的固定、城乡合同工外,还有张家川、清水、秦安四县民工4500人。在矿山剥离中,张钢共投入价值448万元的机械设备72台(件),还有148千伏的发电机组2组。从1970年到1978年共完成土石方剥离量373.8万立方米,矿山基建剥离任务已经完成,第一开采巷道也已开通。与矿山开采相应的地面建筑工程,如采场排水、供风、动力取暖、采场道路以及空压站、铸造车间等辅助工程也都先后竣工,具备了年产20万吨矿石的开采条件。整个矿山基建国家投资1590多万元。
到1975年底张钢已累计建成厂房、住宅、办公室等40806.83平方米,其中厂房12877.06,办公室2533.52平方米,住宅12592.84平方米,医疗设施4670.48平方米,学校254平方米,其他7878.93平方米。1973年张钢缓建时,共有设备1518台(件),全部设备与设备、材料总价值1062万元。
张家川钢铁厂从1969年至1973年缓建共耗资2381.57万元。1979年4月,鉴于张钢交通条件差,企业亏损大,省革委会决定再次缓建。设备外调或封存,人员少数留守,其余外调。1973~1979年国家又投资1320.10万元。
一九八五年,省冶金厅为了解决张钢职工的困难和看护矿山资源,决定利用张钢旧有设施建设硅钙合金生产线。规模为年产硅钙合金650吨,总投资在600万元左右,资金中旧设施折合300万元,三年维护费160万元,厅里解决200万元。七月十八日,冶金厅以甘冶计《(1985)231》号文“甘肃省张家川硅钙合金项目建议书”为标题上报省上,十月二十八日,省计委在《(1985)421》号文中同意冶金厅的提议,同年开始动工建设,于1987年7月1日建成投产。
投产后三台1800KVA矿热电炉共生产铁合金产品一万一千吨。(其中硅钙合金200吨、硅铁8000吨、硅锰500吨。)未达到设计要求。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过热,全国大上“五小企业”,全国的铁合金产品生产过剩,张钢的炉型属淘汰型电炉。生产工艺落后,且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产供销渠道,全部产品都是由私人转售各大钢厂,货款难以回收。在实行国民经济调整软着陆的过程中,张钢着陆在了市场经济的泥潭中而被迫退出了市场,于1989年10月没有周转资金而被迫停炉。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1990年3月9日,省冶金厅以甘冶计[1990]035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张家川钢铁厂铁合金生产线暂时停产的通知”。1992年8月31日下发了甘冶企[1992]171号文件“关于转发省计委《关于张家川钢铁厂实施“停产整顿、创收自救”方案的批复的通知》”。
1992年5月30日,省计委以甘计改[1992]51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张家川钢铁厂实施“停产整顿、创收自救”方案的批复”,张钢面临破产的局面。省冶金局为了缓解张钢压力,对全厂200多名职工在本系统进行了紧急疏散。
1992年,张钢为了起死回生,抽出张钢库存物资120万,建成了天水有色铸造厂,建成后于同年划归省冶金局集体企业办公室管理。由于没有固定的产品,管理粗放,至2004年负债约500万,职工十年没有发放工资。生活十分困难。
1992年,张家川县工商银行为使自己的债务有偿还保障,对张钢的有效资产进行了资产抵押。这一抵押就是十年。而这十年也是张钢最困难的十年,全厂职工工资标准比同行业低了三分之二。但党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全厂职工齐心协力,以创收自救、看护矿山资源为已任,坚守张钢几十年。
2002年据据省经贸委甘经[2002]191号批复,通过县政府及天水市招商引资洽谈会,于10月22日与天水昊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开发陈家庙铁矿的合同。2003年9月1日建成投产,年生产铁精粉10万吨。
昊峰公司截止2003年底,已对张钢及陈家庙矿山共投资近1900多万元,投入露采设备72台件,架设高、低压线路2000米,变压器12台。上水管道3600米,修建矿山公路9公里。建设日处理矿石1000吨的铁选厂二座。生产形势良好。张钢也再现生机。
2003年,根据省经济改革发展的趋势,全省下划18户企业包括张钢11月8日下划天水市经贸委管理。
为更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天水市下发天政发(2004)82号文件,于2004年7月1日将张钢下划张家川县管理。张家川县政府对张钢的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为企业的改制转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5年6月7日
第二篇:甘肃省张家川县多措并举度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甘肃省张家川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张家川县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促规范、树典型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关键,周密部署,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一是严格程序标准,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党组织工作现状,对照基层党组织“五好”标准要求,精心制作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等不同领域党组织分类定级量化评分表,分别赋予各项定级指标权重分值,按照调查摸底、考评定级、县级审查、整改提升的步骤和“五查三评一改”的方式,综合评定各基层党组织工作等级。至目前,全县共评定先进党组织279个,占50.1%,一般党组织238个,占42.7%,后进党组织40个,占7.2%。
二是完善服务功能,全面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提升年活动。按照“建、管、用”并举和“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筹资30余万元,完善配备了近年来已实施改扩建项目的8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设施。坚持走好“以奖代补、项目整合、土地置换、乡村自筹、部门帮扶、旧房改造”等六条路子,多渠道筹资800万元,合理确定了2012年需改扩建的33个项目村,统筹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
—1—
设,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提升年顺利推进。
三是规范组织运行,加快规范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程。着眼于推进规范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程,坚持深入调研,查漏补缺,精心编制《张家川县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明确并规范了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基本载体建设标准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工作的25项工作流程与21项工作程序,为建强组织、规范活动、推进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是着力破解难题,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着眼于破解党员结构不优、村干部年龄偏大等难题,积极实行一村一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计划,落实农村发展党员“双线接收”制度。制定《张家川县村干部管理办法》,明确了村干部最高任职年限和离职保障措施,探索完善村干部离任机制,破解年龄偏大村干部不愿退、退不下的难题,优化农村党员和村班子两个基本队伍。着眼于解决机关干部懒、散、庸等问题,积极开展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型机关、高效型机关为主要内容的“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巩固和提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实效,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
五是实施典型带动,积极创建党建示范群。按照支部抓产业、党员有项目的要求,立足现有党建工作基础,发挥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围绕全县“三区三园五带”农
—2—
业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今年农业农村项目实施规划,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积极创建西部以林果、蔬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党建示范群,中部以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党建示范群,东部以畜牧养殖、旅游为重点的党建示范群,努力提升全县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效。
—3—
第三篇:甘肃省张家川县组工干部“五个一”联系制度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
甘肃省张家川县组工干部“五个一”联系制度
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
为了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有序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任务,深化组织部长下基层和组工干部进农户活动,张家川县实行组工干部“五个一”联系制度,切实增强组工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和实践能力。
一是联系一个乡镇。重点指导联系乡镇党委认真落实“三三五五”社会管理工作法,全面推广文建明“3+2”工作法。突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这一重点,着力深化“五个一”优秀乡镇党委创建活动,注重抓好党建示范群创建、巩固、提升及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指导做好党员队伍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范化运行。
二是包抓一个项目。坚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作为包抓工作的重点,协调乡镇做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扩建工作,加强对项目的申报、选址、规划设计的指导,全面督促项目资金、工程进度、建设任务按照相关要求及时落实。目前,全县已申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扩建项目37个,核查审定33个,概算投资800万元,总建筑面积6696平方米。
三是扶持一个能人。按照“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求,实行“县级干部联乡镇、科级干部联村社、全体干部联农户”制度,每名组工干部确定一名村干部或党员作为扶
—1—
持示范户,帮助拟定创业项目,提供信息支持,拓宽产销渠道,促其尽快致富,进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四是帮扶一个贫困户。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帮扶工作重点,每名组工干部对口帮扶一户困难群众,帮助贫困户出一个以上的致富点子、办一件以上的实事,资助一名以上的贫困子女上学,调处一件以上的矛盾纠纷,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五是联系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以开展“三联三引三助”活动为依托,明确组工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具体任务,加强与村党支部、基层党员、宗教人士、信教群众的沟通,进一步推动村支部与宗教活动场所、村班子与宗教人士、党员与信教群众互帮扶、共进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