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绝对未见过的珍贵历史照片.rar
1、伪满洲国的宣传画 2、1919年5月清华大学师生焚烧日货
3、蒋介石送给宋庆龄的签名照
怎么感觉有点象任达华?
4、爱美的江青
5、陈水扁曾于北京天安门前拍照留念
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败,没把他消灭在萌芽阶段
6、长征时期林彪与毛主席的一张合影
原来这个时候老林就开始活动了
7、蒋氏父子时期台湾对大陆的传单
高科技加美女
8、民国76年(1987年),蒋经国最后一次主持双十节盛会,他此时还不清楚他身边那个人的真面目。
9、上山下乡通知书
这个不比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差
10、走资派身份证
11、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
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看待,简单来说就是几几开的问题
12、皇军与顺民
南京中山路上给小孩玩具车,这是日本宣称“日中亲善“的宣传品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教育的重要了吧,也可以“理解”了对面那个小岛的人民
13、中越战争时,解放军的战地通告
看过这张照片,我知道以后我们的解放军的很多过过激行为都是可以原谅的
14、西藏农奴
15、马尔代夫为纪念毛逝世25周年发行(1893--1976)。
上面的英文配诗是选自毛“菩萨蛮·黄鹤楼”中的后两句: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6、抗日名将吉鸿昌
“我是中国人”
17、袁大头称帝登基
这是天坛吗?
18、尼克松在观摩江青一手抓的革命样板戏。
这个美国仅次于麦卡锡的第二号右派此时的表情非常有意思
这段历史好象真的被抹去了
19、革命婚礼
这时我才想起我们的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月老
20、伪满洲国委任状
傀儡可见一般 21、1940年,马占山在困境中表示:“日本固有新奇的武器,我当以热血应付;日本固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拼挡。”
他在一次营团以上军官会议上慷慨誓言:“作为军人,志在以身报国,苟有一线之机不减,自应鼓舞勇气,而为国家尽其最后之牺牲。凡为官为吏,不过一时职业之选择,民族之保存,始为骨头之归宿!”
虽然这几个字写不能恭维,可这人决配“满江红”
22、日本战时国防大地图
23、当皇帝只是听起来比较过瘾罢了,瞧瞧吧!这些就是清帝的妃子!
24、毛泽东追悼大会
国丧?国殇?
25、国民党特务潜伏证
《一只绣花鞋》的道具之一
26、张国焘和毛泽东
一个当年的北大学生领袖,一个当年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
27、文革时的中共空降部队,跳伞前还要诵读红宝书!
大家灾想想还有些我们想不到的场所需要读红包书的
28、国民政府举行孔老夫子诞辰纪念大会!
我们现在的政府做的也不差,是吧
29、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至哭泣!
这可是绝版
30、林彪给叶群的题词
看不清上面的字,但还是天遂人愿了
31、我国南沙群岛被侵占岛屿明细表!
马来西亚3个:
岛 名
北 纬
东
经
时间
弹丸岛
07度24‘00“ 113度48‘00” 1977
兴星仔礁 07度37‘00“ 113度56‘00” 1977
南海礁
07度58‘30“ 113度56‘00” 1979
文莱1个:
岛 名
北 纬
东
经
时间
南通礁
06度20‘00“ 113度14‘00” 1993
菲律宾8个:
岛 名
北 纬
东
经
时间
费信岛
10度49‘00“ 115度49‘30” 1970
马欢岛
10度44‘00“ 115度48‘00” 1970
中业岛
11度02‘30“ 112度16‘30” 1971
南钥岛
10度40‘50“ 114度25‘00” 1971
北子岛
11度27‘03“ 114度12‘00” 1971
西月岛
11度05‘00“ 115度00‘00” 1971
双黄沙洲 10度44‘01“ 114度21‘00” 1978
司令礁
08度22‘00“ 115度13‘00” 1980
越南24个:
岛 名
北 纬
东
经
时间
南威岛
08度39‘00“ 114度05‘40” 1973
鸿庥岛
10度11‘00“ 114度21‘30” 1973
南子岛
11度25‘30“ 114度19‘02” 1973
敦谦沙洲 10度22‘55“ 114度28‘00” 1973
景宏岛
09度54‘00“ 114度20‘00” 1973
安波沙洲 07度54‘00“ 112度54‘00” 1973
染青沙洲 09度52‘30“ 114度30‘40” 1978
中礁
08度56‘00“ 112度22‘00” 1978
毕生礁
08度58‘00“ 113度42‘00” 1978
伯礁
08度10‘00“ 112度14‘00” 1987
西礁
08度52‘00“ 112度14‘00” 1988
无礁
08度52‘00“ 114度39‘00” 1988
日积礁
08度30‘00“ 114度40‘00” 1988
大现礁
10度04‘00“ 114度52‘00” 1988
东礁
08度49‘00“ 112度36‘00” 1988
六门礁
08度49‘00“ 114度00‘00” 1988
南华礁
08度45‘00“ 114度13‘00” 1988
舶兰礁
10度24‘50“ 114度30‘00” 1988
奈罗礁
11度23‘00“ 114度18‘00” 1988
鬼喊礁
09度46‘00“ 114度20‘00” 1988
蓬勃堡礁 07度56‘00“ 111度42‘30” 1989
琼礁
不 详
不
详
1989
广雅礁
08度08‘00“ 110度02‘00” 1990
万安滩
07度32‘00“ 109度00‘43” 1990
第一次这么清楚的看到我们的南疆,可惜的是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32、中华民国纪元第一年的宣传画!
左为黄兴,中为孙中山,右为黎元洪,大家不反对吧
33、林彪与其“反革命团伙”成员的珍贵合影 左起:李作鹏、吴法宪、林彪、黄永胜、邱会作。
这张照片,是1970年9月6日,林彪下山回京前,在九江机场所摄。因为九江机场小,大飞机无法降落,故林彪不得不乘安─24,此照是在安─24飞机中摄,所以很不清楚。这是庐山会议后,他们五人惟一一次合影。林从九江到安庆机场,转乘伊尔-18回京。
五虎将?!
第二篇:你绝对没见过的结婚证书
你绝对没见过的结婚证书(组图)
这是1949年5月5日,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发给黄涛夫妇的结婚证书
这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活剧。
一九四九年“五四”青年节的下午,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治安科工作的女警官马艳秋,正和同事们热热闹闹地欢庆自己的节日,大概到了快五点钟的光景,联欢会结束了。这时,局长突然叫马艳秋去一趟他的办公室。只有十八岁的小马自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以来,还是第一次受到领导这样的特殊待遇。
局长说:“我说话开门见山,找你来就是一件事,组织上给你介绍了一个革命的伴侣。”
马艳秋摇摇头:“我还小,我个人的事不用给组织上增加麻烦。” “找你来,并不是征求你的意见,希望你服从组织上的安排。给你介绍的那个人叫黄涛,是东北军政大学第四营的教导员,今年二十九岁。”局长的表情明显比刚进屋时要严肃得多。
一听这个岁数,马艳秋有点急了:“我是来参加革命的,不是找爹的,爹我有。”
局长反驳道:“小马你说什么呢?你的情况组织上是掌握的,你没有哥哥,正好找个大哥,他能帮助你,能关心你,能爱护你。你家里那么苦,你应该有个依托。”
局长说到这里,马艳秋把头低了下去,眼泪在眼圈里打着转转。她在心里想着局长是挺爱护自己的,是为自己着想的。转念又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也是组织上对自己的考验。因为再过两天,黄涛就要随队伍南下了。革命战争到了这一步,就算自己做出贡献,也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于是,马艳秋点头同意了,整个过程不到三十分钟。
你绝对没有见过的结婚证书
第二天上午,马艳秋在单位办好了调动手续,取出自己的档案和组织关系。下午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个人的物品,傍晚就连人带东西搬到三四里外的黄涛部队上了。刚出门,正巧碰到了局长,局长连忙吩咐别人,派公安局唯一的一辆马车送马艳秋过去。
马艳秋到黄涛那儿,他们已经吃晚饭了。黄涛就安排他的搭档那一家两口子,和他们两个,四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这就是婚宴了。没有婚礼。没有新房。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将各自的行李存放在一起。当晚,黄涛马艳秋结成了革命的夫妻。第二天凌晨四点钟,他们就起床了,赶到火车站集结,准备进关。就这样,黄涛和马艳秋一起南下,随部队挺进大别山。再过一年,这对革命的夫妻将迎来婚庆六十周年。马艳秋将她的婚姻幸福归结为“运气好”。这一生中,他们之间默默理解多于言语,有一种星星离不开月亮的感觉,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今天看来,在这有点带涩的婚姻背后是与时代的冲撞,是与时尚的格格不入。其实,那是一代革命人为了信仰走到一起,让我们这个时代人看到崇高的真实记录。
黄涛遗物展上展出的原件照片 一九九九年国庆五十周年前夕,北京市朝阳区教委老干部科在北京市市长之家举行金婚纪念活动。黄涛和马艳秋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因为马艳秋离休前是该区教委的离休干部。接到通知后,马艳秋找黄涛商量。这是为了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组织的活动,澳门刚刚回归祖国了,在这大喜的日子里,组织上还能记得我们,我们要对得起组织上的关怀。黄涛同意去了。
那一天,马艳秋特意穿了一身红色的新衣,胸前戴上新娘花,区教委领导给每对老人中女的戴上新娘花,男的戴上新郎花。那一天,对这对革命夫妻来说,完成了N个第一:五十年来,他们第一次照结婚合影;五十年来,他们第一次一起看文艺节目;五十年来,黄涛第一次上马艳秋的单位;五十年来,他们第一次佩带新娘新郎的花束;五十年来,他们第一次喝上了交杯喜酒„„
当庆典司仪宣布“新人”喝交杯酒时,马艳秋挽过黄涛手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那是一个世纪的期待,两个黑发人到了白发才盼来了这个难忘的瞬间,感谢组织!马艳秋发自内心地感慨道。
第三篇:吴蔚然教授遗体告别仪式昨日(8月14日)在北京医院举行(附珍贵历史照片)
吴蔚然教授遗体告别仪式昨日(8月14日)在北京医院举行
(附珍贵历史照片)
http://www.xiexiebang.com/8月8日,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杰出的外科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吴蔚然,在走过了96个春秋后安详地离开了他兢兢业业奋斗多年的中央保健工作岗位。8月14日,吴蔚然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吴蔚然早在2014年4月就写下遗愿,提出“当我生命走向终结时,尊重自然规律,请不必再采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创伤性治疗以拖延无意义生命。需否行遗体解剖,请医师做主决定,并恳请尽可能不开追悼会,不写生平。”
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党委书记王建业在该院专门赶制的纪念特刊上,写下了《精神永驻 风范长存 向保健工作者楷模吴蔚然同志学习》的文章。特刊还刊登了长篇通讯《无悔人生》,以及他的同事、学生的纪念文章。吴蔚然的3个女儿及晚辈在特刊《送别爸爸》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您把一生中最多的时光和精力奉献给了众多的病人,从不求回报。这些无以计数的生命和他们亲人们的人生,都因为遇到了您而增添了几许阳光。您常说,对于一个医生,病人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病,更重要的是人。他们或者身居高位,或者是平民百姓,或者富有,或者贫困,或者强大,或者弱小。但是在您心里,这种区别无关紧要。您不仅为病人医好身体的病痛,更给了他们以同等至高的尊重,使每一位病人感受到人生的尊严”。
著名外科学家曾宪九教授称吴蔚然的手术“可谓炉火纯青,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与吴蔚然相处20年的同事韦军民回忆老师“他已85岁高龄,我陪他到广州开会,办会方要给他买头等舱,他坚决不肯,说他坐经济舱完全可以。住酒店给他安排了较好的房间,他说太浪费,住一晚有张床、能洗澡就行了。而现在有些所谓的的大专家,讲条件,耍大牌,出去讲学、开会,没有头等舱不去,非高级酒店不住,相比之下不汗颜吗!”
告别仪式现场,白发苍苍者有之(其中还有一位98岁的老人、吴蔚然的大学同学),青年学子有之。悲痛的人们排着长队含泪送别德艺双馨、淡泊名利的吴院长,唏嘘吴氏四兄弟成为"绝唱"。据悉,1920年11月24日出生在江苏常州的吴蔚然,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华西协和大学等高等学府,获得理学学士、医学博士学位。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京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73年调入北京医院,任副院长,开始了他为之奉献了大半生的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在周总理病重期间,他曾守护到最后一刻。1984年10月1日,他与邓小平同志同乘一辆检阅车出席国庆阅兵式。上世纪60年代末,他曾为毛主席做过手术……他是原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专家组副组长。他是全国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届常委。
吴蔚然同志永垂不朽!众人眼中的吴蔚然教授(原文选编)谦和做人 严格做事北京医院原副院长 栾文民吴院长离我们而去了,他和蔼可亲的面孔好像就在我的眼前,近四十年来和他交往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我第一次和他近距离接触是在七十年代初,有一天,医院保健办公室通知我到会诊室给外宾会诊,我提前就去了。看见吴院长正在会诊室坐着,见了我,给我介绍情况:栾大夫,今天会诊的外宾是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可能是口腔黏膜白斑,你熟悉吗?我回答:比较熟悉,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他说:那好。今天还请了两位外院专家,一位是你的老师,北医口腔医院的郑麟蕃教授,另一位是协和医院的宋如耀教授。说着,两位外院专家就到了,我们一起到诊室对病人进行了检查。然后就回到会诊室讨论病情,由吴院长主持,诊断很明确,是口腔黏膜均质性白斑,过量吸烟引起的。吴院长很认真,问了病理的改变,癌变的可能性,及癌变的表征,这都是关键问题,郑教授都给了详细的回答。讨论后,吴院长建议由郑麟番教授向外宾谈会诊结果。郑教授是在日本留学的,英文不太熟悉,需要翻译。吴院长对宋如耀教授说:宋大夫,你来吧!宋教授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您英文好,又是主持,还是您来吧!吴院长也不再推脱,说;好吧!请来外宾后,由郑教授介绍会诊结果,吴院长翻译。这是我第一次听吴院长讲英文,吴院长发音纯正,不紧不慢,有节奏感。谈完后,吴院长又和外宾聊天,吴院长很有风度,和外宾谈笑风生,有时逗得外宾哈哈大笑。外宾对会诊的结果很满意,也看得出来,对吴院长非常敬佩。
这一次和吴院长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大家的风范,对吴院长非常钦佩,决心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特别是一定要学会英文,这是我后来发奋刻苦学习英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在1982年出国留学之前,一直做颌面外科的工作,在手术室经常和他见面。我在做完手术后,常到其它手术间看一看其它科室的手术,以便学习。特别是遇到吴院长做手术,我一定去看。
吴院长在手术台上,总是一改平时和蔼可亲的面孔,变得非常严肃。他对术中的解剖结构都用英文,伸手要器械也是用英文,有时器械护士几次递的器械不对,他会发脾气,把器械扔掉,使大家都很紧张。但是手术完成后,他又恢复了笑容可掬的面孔,和手术护士有说有笑,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我听说有一次,一个年轻大夫给患者消毒、铺巾,违反了无菌原则,吴院长把治疗巾扔在地上,让年轻医生重来,非常尴尬。手术是关系到患者生死的大事,患者命悬一线,来不得一点马虎,严肃和严厉是必须的。现在个别医生在手术台上谈和手术无关的事,甚至谈笑风生,应该反思,好好学习吴院长对手术严格严肃的精神。
有一次,得知吴院长要做一例颈动脉瘤的手术,我很兴奋,因为我在北医进修时,见我的老师做过,手术风险很大,碰破血管会造成大出血,压迫颈动脉窦血压会突然下降,都有生命危险,非常险恶。我的老师手术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常紧张,手术从上午做到下午。这次看吴院长做,大开眼界,他手很灵巧,解剖层次清晰,操作轻柔、准确、果断。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使我非常敬佩!
八十年代,我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去手术室前,外科曹金铎主任给吴院长打了个电话,吴院长在电话中说;你们先进手术室准备,我随后就到,由我来做。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后来吴院长从家里赶到医院,亲自为我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现在连疤痕也很难找到了。
我担任副院长时,经常接见来访的外宾。介绍医院的情况。有一次,接见几个外宾,吴院长也来了,可能是他的朋友。我有点紧张,因为我知道吴院长的英文非常好,我的英文是半路起家不是科班出身,心中有些忐忑。介绍了医院的情况后,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我都回答了,其中有个外宾问了几个关于中医和针灸的问题。这是过去接待外宾没有提过的。所幸我在丹麦进修时,曾给牙科学院讲过“中医和针灸在牙科的应用”对中医的理论和常识及英文名词比较熟悉。外宾对我的回答很满意。接见后,吴院长找到我说 :老栾,你回答得很好!从那次以后,凡有他认识的外宾或朋友来访,他都请我接待。每次有他的外宾来访,吴院长都找到我,介绍外宾的情况和要求,并约定好接待时间。实际上他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吴院长的风格,总是非常谦逊,对他人包括同事、病人和晚辈都表示尊重。
吴院长是政协的常委,我任政协委员时,常和他在一起。有一年,我们一起去吉林农村,考察新农合,基层路不好走,上下坡很多,坡陡路又窄,地上都是碎石,很容易摔倒。吴院长年龄大,我很担心,想搀扶他,他不同意,说自己能行。我只好在上坡时走在他的后面,万一滑下来我可以挡住,下坡时,我走在他的前面,也可以挡一下。活动完成后,他说:老栾,谢谢!
我出国探亲前,到病房去看望他,去了三次他都在睡觉,不便打扰。第四次才见到他。他半卧在床上,消瘦了很多,话也不多,我临走时,他冲我微笑了一下,叫了一声我的名字:文民,并微微点了一下头。我连忙说,吴院长您多保重!多保重!我向他深鞠了一躬。出了病房后,感到非常难过,意识到这可能是见吴院长的最后一面了。在回来的路上,我在想,我年轻时,吴院长叫我栾大夫,后来叫我老栾,今天叫我文民……心中一阵酸楚。吴院长您安息吧!精神丰碑北京医院普通外科 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心 韦军民近几个月敬爱的老师吴蔚然院长健康每况愈下,我知道不久老师将离开我们,但当他真的驾鹤西去时,心中仍十分难受.....。与老师工作相处20年,与其说学到些知识、技术,还不如说是更多的学了老师如何做人。想起老师思绪万千,一起度过的日子历历在目。尊师楷模我在协和医院的研究生导师曾宪九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也是吴院长的老师,虽然他早年已调入北京医院工作,但丝毫不减少他对老师的尊重和关心。记得1985年,曾宪九教授病重住院,我们几个研究生轮班看护老师,亲眼看到吴院长是多么的关心老师,他不但对治疗方案仔细核查,各个细微环节都一一安排,更令人感动是,曾老师病情危重的几个星期,他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看望老师每日两次,几乎从不间断,大部分是在早7点以前和晚9点以后,在曾老师神智不清的时候,他有时在病床前坐一会儿,摸摸老师的手,然后默默离去。曾老师去世后,他一直挂念和关心师母葛秦生教授,即便师母老年痴呆后是也是如此。大约3年多前,有一次他告诉我,“我去看葛大夫了,她谁都不认识了,但我叫她,她认识我”,小小一些事,足见吴院长对老师的深切情感。这种尊师感恩的美德是现代社会应大力弘扬的。低调生活因工作的关系,我曾学多次陪同吴院长到全国各地会诊、开会和讲学。他那么大的专家,全国政协常委,曾经的中央委员,又那么大年纪,出行理应得到关照,但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记得差不多10年前,他已85岁高龄,我陪他到广州开会,办会方要给他买头等舱,他坚决不肯,说他身体可以,坐经济舱完全可以,途中还能和我说会儿话。住酒店给他安排了较好的房间,便于他会客和休息,他一再说不应该,还埋怨我没把事情办好,说太浪费,住一晚上有张床、能洗澡就行了。而现在有些所谓大专家,讲条件、耍大牌,出去讲学、开会没有头等舱不去,非高级酒店不住,相比之下不汗颜吗!他出差从不让别人帮拿行李,甚至怕麻烦别人匆匆快走。和他相处多年,我深深地感觉到:他总怕给别人添麻烦,但给别人办事他却全心全意、乐此不疲。支持后辈吴院长在医院主要从事保健工作,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普外科的一员,几十年来党员的关系一直在普外科党支部。他时刻关注着普外科的进步和发展,以各种方式支持普外科工作。我做普外科主任15年余,各方面都得到过吴院长的帮扶指导。记得10多年前普外科开展肝移植时,他给了我们巨大的鼓励和支持,并由衷的为北京医院能开展器官移植而高兴。开始几例肝移植,他不顾高龄和白天工作的劳累(移植多是晚上做),亲临手术室指导,常常待到深夜,甚至晚上住在办公室,还告诉我说,“我在办公室,有事儿随时叫我”。今年我院重启器官移植工程,几月前我曾向吴院长提起过此时,他握我手说,“好、好”。今天我院第一例器官器官获取和移植取得圆满成功,深夜撰稿更是思念老师!身为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心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团结同道,努力工作,为在我院建立一个国内一流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心而奋斗。20多年来,有幸能经常得到吴院长的言传身教,获益良多,将受惠终生。敬爱的老师,您永远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您永远在我心中!一声“吴大夫” 北京医院皮肤科 吴意平我是1987年来到北京医院工作的。我分配到皮肤科后一来到科室就协助老主任为北楼的病人做皮肤病的治疗。那时在北楼工作的医生有许多是现在年事已高的老主任,特别是当时在北楼楼道里有时可以偶遇到吴蔚然院长。二十九年前的吴院长比我们现在的年龄也高不了许多,正是承担大量重要工作的年龄,记得吴院长总是亲切微笑着地和大家打招呼,当他见到新来北楼工作的我便问了我的名字,认识了以后每次他见了我都叫我“吴大夫”。当时我刚毕业,同事之间打招呼都很随便,吴院长对我的称呼最正式也对我的心灵最震撼,虽然“大夫”这个称呼在我后来多年工作中被同事和患者或许叫过成百上千次,这个现在看起来如此平凡的职业称谓当时在我看来其实是包含了吴院长那一代医生对自己的同事无论年资高低的尊重和信任,它激励着一个年轻医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责任和职业的光荣。吴院长就是这样用简单朴实沉稳亲切的为人和身体力行为每一个新来到医院新来北楼工作的年轻医生做出了看起来那么寻常却又散发着伟大的人性光辉的医者仁者楷模,这种榜样不仅仅是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尊重他人。他这么多年来也是这样关怀每一个他的无论年轻或年长同事和他每一个遇到的位平或位高的病患。
简简单单的“大夫”二个字在吴院长的一个普通同事心里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相信在吴院长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一定曾用过无数的话语无数的行动在无数的人生活和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吧。2016年8月14日吴院长的追思悼念会上有国内外许许多多的人纪念和怀念他,虽然现在我正在北戴河工作不能作为吴院长的一个同事亲自参加吴院长的告别会,受今天田家政书记来北戴河的启发特意写下追忆短文,敬爱的吴院长的高尚人格永远会铭记在每一个与之相遇,共事的北京医院工作人员的心中。
吴蔚然院长千古。为患方介绍病情的三个角度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 顾新在从医的三十年中,吴院长一直是众人的偶像,无论从专业技术、从医者仁心、从君子风范等等各个方面都堪称楷模,他的言行影响了北京医院整整一代人。在一次保健工作会议上,吴院长向我们介绍如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并帮助他们理智地选择治疗方案。他说,外科手术是有效的但有风险的治疗手段,应该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担忧,不能简单地宣读一遍可能的并发症获得签字了事。吴院长说,他一贯的做法是以三种不同的角度将问题说清说透。首先是医生的角色,作为专家吴院长会详细向保健对象介绍疾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其预后转归;其次从家属的角度看问题,吴院长告诉家属假如患者是自己的至爱亲朋,他的选择与考虑;最后从患者的切身感受,他会对患者说如果自己患病将如何决策。吴院长告诉我们,经过他这样三个层次的谈话沟通,患者和家属都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吴院长谆谆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地责怪患者和家属的不配合,要反思自己是否工作做到位,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吴院长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在一次次的谈话的细节中得以展现。虽然康复医学专业的工作与外科手术千差万别,但我从吴院长的经验传授中学到了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我在工作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康复专业知识,帮助患者理解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与好评。北京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又有多少像我这样学着吴院长逐渐地成长。
在北戴河出差期间听闻吴院长去世的噩耗,不能回院参加告别仪式,回忆吴院长工作中的一个细节以点代面,纪念我们的好院长。吴院长,我们会传承您的精神!我们永远怀念您!记住病房每一位医生的姓氏北京医院肾内科 杨继红到今天为止,还不能相信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外科著名专家吴蔚然院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想到这一点就不由得潸然泪下。有幸成为吴院长的主管医生,刚住院时吴院长的左下肢还有蜂窝织炎,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每天上午查房时我们会按压吴院长的左下肢,询问吴院长疼痛的情况,吴院长会用他的右手食指和大拇指表示疼痛的变化,从一点到一点点,非常准确地描述着病情的好转;他很希望能做手术,连术式都想好了,这样疾病可能就能彻底治愈了,但是他已经95岁,手术风险太大了,吴院长自己也非常无奈。他是那么出名的外科医生,又是院长,每天查房只要是醒着,我们问他有不舒服吗,他的回答永远都是没有。他能记住病房每一位医生的姓氏,和我们说再见。吴院长的女儿吴清大姐总说他觉得麻烦大家了。我记得吴院长去年下半年参加医院的院庆活动时是那么的精神,当时吴院长身穿白大衣,好多老同事和吴院长照相。当时,我们都觉得应该和吴院长合影,但是觉得他太累,以后有机会再照,吴清大姐也说好啊,你们找个时间。可是吴院长的病情每况愈下,我总希望吴院长能恢复到更好一些,我们再合影。没有留下一张和我们病房医生护士的合影,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想法,我不愿意看着吴院长穿着病号服和我们合影,我更愿意吴院长是穿着白大衣和我们合影的,就让吴院长医学大家的形象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吧。敬爱的吴院长,我们永远怀念您!模范患者北京医院口腔科 刘文斌八年前,“刘大夫,有空吗?帮我看看牙。”和蔼可亲的吴院长站在我面前。“您来得正好,我帮您看看哪个牙不舒服。”我忙站起身,安排吴院长坐好。“这两年都是这儿塞牙,也弄不出来,挺难受的。”吴院长一脸无奈。
我仔细为吴院长清除嵌入的食物纤维,冲洗干净,上好消炎药。
然后告诉他,年纪大了,塞牙是难免的,要学会使用牙线,并建议他买个冲牙器,冲洗清除牙缝的食物残渣。“谢谢你,刘大夫,没耽误你工作吧?”吴院长总是那么客气,其实他才占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
隔了段时间,碰到吴院长,忙问他塞牙情况怎样了。他笑着说:“谢谢你刘大夫,照你的方法我每天用牙线和冲牙器,塞牙问题我自己解决了。”
“我看看。”我怀疑吴院长怕麻烦我们,因为他确实不愿为别人添麻烦。检查后我发现,吴院长清理得很干净,没想到他能做的这么好。
“我不仅自己受益,还把这好方法推荐给许多人,年岁大了,塞牙很常见,谢谢你刘大夫。”他依然那么客气、和蔼。认真对待生命北京医院A6病房 贾雪飞作为普通外科的著名医学家,吴蔚然院长有着太多的丰功伟绩。在我心里,吴院长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普通老人。尽管有抑郁症状的困扰,但在住院期间的每一天,吴院长都用最好的微笑来迎接我们。清晨扫床时,他会对整理病房的护士轻声说一句“辛苦了”;护理治疗操作时对穿刺没能成功的护士微微一笑,说一句“没关系,再试一次”; 测量生命体征时主动伸手配合并风趣幽默的说道“我估计体温是36.6℃”;偶然被我撞见在吃喜欢的汉堡薯条时还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拿给我“你尝尝,好吃的呢!”。每每听到吴院长温和的话语时,都让自己如沐浴在春风中,温暖而踏实。在我心里,吴院长是一位勇敢而不服输的坚强老人。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面对高风险的手术仍要奋力一搏。吴院长曾这样评价过自己:“我希望我生命的每一天都要有价值的度过,而不是在病床上寥寥余生”。正是有这样的信念,吴院长才有了面对手术、骨髓穿刺及PICC置管的坦然。记得骨髓穿刺后为吴院长换药时询问院长是否疼痛,吴院长微微一笑说道”疼,怎会不疼。但我想到我之后的生活会变得有质量,再疼都可以忍受。”认真对待生命的吴院长就是这样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坚持自己进餐、洗漱、如厕。体力好时会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小花园里转上两圈;体力差些时就会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听听广播。即便是到病重期间吴院长卧床了,他仍然会让女儿将自己洗漱整洁,用眼神和每一位护士交流。
在我心里,吴院长是一位心系工作,心系医院的老人。当年86岁高龄的吴院长依然每天按照医院的作息时间上下班,遵照医院的要求,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的状态。到了90岁依旧坚持参加医生查房,工作在临床一线。即便是到了住院期间,吴院长也会定期去办公室取文件了解医院的最新情况。110周年院庆时,正值吴院长住院期间,却是我见过的他最为神采奕奕的时刻,94岁的高龄,认真的梳理,精致的着装,穿上珍爱挺括的白大衣,脚步缓慢却仍坚持自己走到坐席上。睿智坚定的眼神看向大家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满腹经纶的吴蔚然院长,那个将自己的一生都投身到医疗事业中的吴蔚然院长。
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老人,在8月8日凌晨,静静地离开了我们。没有痛苦没有遗憾,他轻轻地走了,留下了无数医学建设,留给我们无限的追思……
吴家千载得奇杰,医界百胜是泰斗。蔚起广厦和华夏,然然正气指向天。——敬吴蔚然院长送别爸爸亲爱的爸爸,2016 年8月8日,您带着尊严从人生的舞台上谢幕了。今天,我们大家前来为您送行,送您去到那个平静而安详的世界里,与妈妈一同团聚。我们深知,您这一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力求完美。对待生死,您泰然处之,从容面对。然而,时光的流逝是这样的无法抗拒,近两年来身体机能上的渐渐衰老,常常使您感到痛苦和无奈。今天,您已经从这种束缚中解脱,进入到淡定安乐,得大自在的境界了。在此刻,您一定是坦然的,安详的。我们大家也会分享您的感受,从中得到安慰,并因此对您的离去得以些许的释然……这一路,风风雨雨,您走过了九十六载春秋。您以诚信,真挚,智慧和知识化解了多少难题,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您一生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待每一位患者,您都全心奉献,务求完美。您把一生中最多的时光和精力奉献给了众多的病人,从不求回报。您为无数的患者治愈了身体上的病痛,消除了心灵中的恐惧,也为他们的亲人和家庭带去了安慰和欢乐。这些无以计数的生命和他们亲人们的人生,都因为遇到了您而增添了几许阳光。您常说,对于一个医生,病人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病,更重要的是人。他们或者身居高位,或者平民百姓,或者富有,或者贫困,或者强大,或者弱小。但是在您心里,这种区别无关紧要,您不仅为病人医好身体的病痛,更给了他们以同等至高的尊重,使每一位病人感受到人生的尊严。而您精湛的医术和至诚的人格也得到了大家由衷的敬重。您一生淡泊名利,地位和金钱,这些东西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然而这份由众多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以及我们家人对您深深的爱,却会伴随您到永远……
今天,您带着一生的尊严,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您将要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为有这样的爸爸骄傲。作为您的儿女晚辈,您的离去,让我们的世界仿佛倾刻之间没有了支撑,我们的生活顿时变得空荡,为我们擎起那片天空的爸爸走了。然而,我们对您和妈妈永远的怀念,我们对那曾经的日子点点滴滴的回忆,会持续地填补这个空缺,伴随并充实我们的人生。我们想告诉您,我们的一生,以及您身边许许多多人的一生,都因为曾经有您而更加美好。爸爸再见!
您的儿女晚辈吴清,高文青,高忱,詹姆斯吴彤,张立宪吴林,周郁,周艾丽精神永驻 风范长存向保健工作者楷模吴蔚然同志学习北京医院院长 曾益新 党委书记 王建业2016年8月8日,我国著名外科专家、杰出的保健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吴蔚然教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医疗保健事业,走完了他96载光辉的人生历程。他把毕生精力倾注到国家医疗保健事业上,成就令人瞩目;他把全部爱心抛洒给众多病患,事迹感人至深;他一次又一次与病魔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精神令人敬佩;他的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是北京医院优秀文化与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北京医院“忠诚保健事业,心系人民健康”院训的最高诠释,是北京医院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吴蔚然同志是北京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我院保健工作者的楷模。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始终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他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即使在病重期间,依然心系医学事业发展,想着为国家节省医疗资源。早在2014年,他就向院领导写下生前预嘱:弥留之际不必再采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创伤性治疗以拖延无意义的生命,后事一切从简。我们缅怀吴院长,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曾这样评价他:吴蔚然同志从医数十年如一日,医德医术有口皆碑,一贯勤恳严谨,乐于奉献,坚持以病人第一、事业第一、党的利益第一!吴蔚然同志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党、国家高级领导干部无限赤诚,在光荣而艰巨的医疗保健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近60年来,他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多位国家元首以及社会群众诊病,默默奉献,甘做无名英雄,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学习他,就是要坚定政治信仰,筑牢精神支柱,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融入到医疗保健事业之中,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医疗保健卫士。
我们缅怀吴院长,就是要学习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吴蔚然同志从医半个多世纪,他的医术造诣极高,堪称出神入化。已故著名外科学家曾宪九教授称吴蔚然的手术“可谓炉火炖青,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并说他“ 能结合具体情况应用外科原则,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外科医师的楷模。” 他是我国最早开展胰岛治疗技术的专家之一,是最早在我国开展临床营养学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参与和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学习他,就要始终以发展临床医学为己任,尊重科学、勤于思考,极端负责、精益求精,勇于攀登医学科技高峰,不断以创新的激情创造一流的业绩。我们缅怀吴院长,就是要学习他德技双馨,待患者如亲人的仁爱精神。他始终把“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服务病人”,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对病人深怀着大爱之心,无论是高级首长,还是普通百姓,都一视同仁,极端热情。从医近60年,只要病情需要,无论是谁,都是随叫随到;只要有危重病人抢救,经常守候床旁,全力救治。学习他,就要始终恪守“医本仁术”的医道真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时刻坚守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为广大患者奉献大爱真情。
斯人已逝,风范永在。吴蔚然同志是爱党报国为民的典范,是践行当代干部保健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他以不懈奋斗的模范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为北京医院后来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时代丰碑!他的精神将激励北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奋发进取,在实现北京医院新百年的辉煌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敬爱的吴院长,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寻找激情与才华横溢的你!——《医师报》诚聘新闻、医学编辑
还在为找工作烦恼吗?还在为找不到好工作烦恼吗?如果你喜欢新闻,爱好写作,欢迎加入《医师报》!这里有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这里有简单直接的人际关系,这里有与医疗大咖平等对话的绝好机会!入选条件:
1、医学、法律、新闻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优先;
2、有媒体从业经验优先考虑;
3、热爱写作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4、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价值判断力;
5、英语四级以上,六级优先,有较强的笔译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
6、有激情,愿意加班。职位性质: 全职工作地点: 北京 招聘人数: 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