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高考英语湖北卷试题和答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英
语
本试卷分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听
18.According to the program, where should plastic bags be put?
A.Into white cans.B.Into blue cans
C.Into pink cans.19.According to the speaker, why are many recycling programs NOT successful?
A.Because most recycling rules are not clear.B.Because most collecting tasks are too difficult
C.Because most people are unwilling to sort rubbish.20.What is the job for the volunteers?
A.To sort the collected rubbish and then deliver it
B.To collect the sorted rubbish and then deliver it
C.To collect the sorted rubbish and then recycle it.A.has been working
B.will have worked
C.will have been working
D.had worked 33.AIDS is said ______ the biggest health challenge to both men and women in that area over the past few years.A.that it is
B.to be
C.that it has been
D.to have been 34.Don't sit there ________ nothing.Come and help me with this table.A.do B.to do C.doing D.and doing 35.--You know who came yesterday?
--Yao Ming?.We had a basketball match.--________He came and watched the game.A.You guessed it!B.How did you know that?
C.Well done!
D.That was good news!
38.A.photo
B.painting
C.picture
39.A.baking
B.frying
C.steaming
40.A.hoped
B.arranged
C.liked
41.A.described
B.imagined
C.created
42.A.tense
B.cheerful
C.relaxed
43.A.times
B.question
C.classes
44.A.curious about
B.good at
C.slow at
45.A.kick
B.pass
C.carry
46.A.through
B.into
C.over
47.A.after
B.if
C.because
48.A.believed
B.considered
C.wondered
49.A.warned
B.sighed
C.ordered
50.A.excitement
B.encouragement
C.persuasion
51.A.interested
B.doubtful
C.puzzled
52.A.never
B.already
C.seldom
53.A.happened
B.applied
C.seemed
54.A.continue
B.stay
C.exist
55.A.merciful
B.bitter
C.simple
D.drawing
D.boiling D.attempted D.discovered D.deserted D.projects.D.nervous about D.hit D.past D.until D.sensed D.whispered D.suggestion D.sure D.almost D.meant D.live D.easy
www.xiexiebang.com.We guarantee that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if it's not for you;let us know within 6 weeks and we will completely reimburse you.56.The audio-magazines in the passage are_____________.A.published in European languages
B.read on the computer screen
C.designed in the form of small-sized books
D.broadcast on television and the radio 57.The audio-magazines are mainly for_________.A.European journalists
B.professional travelers
C.language learners
D.magazine collectors 58.What is mentioned as a feature of the audio-magazines?
A.They a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B.They are convenient for the users.C.They are very easy to read
D.They are cheap and popular.59.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art “reimburse you” probably mean?
A.Return the money you paid.B.Change the product you bought.C.Offer you a free repair.D.Guarantee you the quality.B
Have you ever received a gift that was so dearly, not your taste that you wondered if perhaps it had been handed to you by mistake? Worse, have you ever given a present and watched your friend look as though she had opened the wrong box? Maybe she responded with a polite “Why, thank you,” but you knew you had missed the mark.Why do presents sometimes go wrong? And what do your choices(good and bad)reflect about your persona] qualities? Choosing the right gift is an art, I believe.It calls for empathy--the ability to put yourself into someone else's head and heart We're all able to do this;in fact, we're born with a kind of natural empathy.After the earliest period of childhood, however, it needs to be reinforced(加强)--by our parents, teachers, friends.When it isn't, we're not able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s sharply.This can show in the gifts we select, and so can many other emotional(情感的)qualities.Think back to the presents you’ve given over the past year, the time and effort you put into your selection, how much you spent, your thoughts while you were shopping, and your feelings when the receiver opened the package.Keep in mind that what you choose displays your inner world.(Y/course, you may express yourself differently with different friends, relatives, and other people you know.We live in a society where exchanging pres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munication.Ignoring the tradition won't make it go away.If you really dislike such a tradition, tell your friends ahead of time.60.The underlined expression “you had missed the mark” means “you had failed to _____'.A.make her feel better
B.keep your friendship
(2.receive a present in return
D.get the expected effect 6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A.Natural empathy needs to be reinforced.B.Emotional changes influence one's choice of gifts.C.Selecting the right gift is an ability people are born with.D.Choosing gifts requires one to understand the receivers.62.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author tells us that________..A.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ceivers' responses
B.one learns from what he did in the past
C.the choice of gifts reflects one's emotional qualities
D.one should spend more time choosing gifts 63.The best possible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_______”.A.Ways of Choosing Gifts
B.An Important Tradition
C.Exchanging Presents
D.Message in a Gift
C
The young boy saw me, or rather, he saw the car and quickly ran up to me, eager to sell his bunches(串)of bananas and bags of peanuts.Though he appeared to be about twelve, he seemed to have already known the bitterness of life.”Banana 300 naira.Peanuts 200 naira“
He said in a low voice.I bargained him down to 200 total for the fruit and nuts.When he agreed, I handed him a 500 naira bill He didn't have change, so I told him not to worry.He.said thanks and smiled a row of perfect teeth.When, two weeks later, I saw the boy again, I was more aware of my position in a society where it's not that uncommon to see a little boy who should be in school standing on the comer selling fruit in the burning sun.My parents had raised me to be aware of the advantage we had been afforded and the responsibility it brought to us.I pulled over and rolled down my window.He had a bunch of bananas and a bag of peanuts ready.I waved them away.“What's up”.I asked him.“I...I don't have money to buy books for school.” I reached into my pocket and handed him two fresh 500 naira bills.”Will this help?” I asked.He looked around nervously before taking the money.One thousand naira was a lot of money to someone whose family probably made about 5,000 naira or less each year.“Thank you, sir,” he said.'Thank you very much.”
When driving home, I wondered if my little friend actually used the money for school-books.What if he's a cheat(骗子)? And then I wondered why I did it Did I do it to make myself feel better? Was I using him? Later, I realized that I didn't know his name or the least bit about him, nor did I think to ask.Over the next six months, I was busy working in a news agency in northern Nigeria.Sometime after I returned, I went out for a drive When I was about to pull over, the boy suddenly appeared by my window with a big smile ready on his face
“oh, gosh!Long time.”
“Are you in school now?” I asked.He nodded.”That's good,“ I said.A silence fell as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and then I realized what he wanted.”Here,“ I held out a 500 naira bill.”Take this.” He shook his head and stepped back as if hurt.“What's wrong?” I asked.”It's a gift“
He shook his head again and brought his hand from behind his back.HIS face shone with sweat(汗水)。He dropped a bunch of bananas and a bag of peanuts in the front seat before he said, ”I've been waiting to give these to you.“ 64.What was the author's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boy?
A.He seemed to be poor and greedy.B.He seemed to have suffered a lot
C.He seemed younger than his age.D.He seemed good at bargaining 65.The second time the author met the boy, the boy________.A.told him his purpose of selling fruit and nuts
B.wanted to express his thanks
C.asked him for money for his schoolbooks
D.tried to take advantage of him 66.Why did the author give his money to the boy?
A.Because he had enough money to do that.B.Because he had learnt to help others since childhood.C.Because he held a higher position in the society.D.Because he had been asked by the news agency to do so.67.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boy?
A.Brave and polite.B.Kind and smart
C.Honest and thankful.D.Shy and nervous.D
An environmental group called the Food Commission is unhappy and disappointed because of the sale of bottled water from Japan.The water, it angrily argues an public, has traveled 10,000 ”food miles“ before it reaches Western customers.”Transporting water halfway across the world is surely the extremely stupid use of fuel when there is plenty of water in the UK.“ It is also worried that we are wasting our fuel by buying prawns(对虾)from Indonesia(7,000 food miles)and carrots from Sooth Africa(5,900 food miles).Counting the number of miles traveled by a product is a strange way of trying to tell the true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clone by an industry.Most food is transported around the world on container ships that are extremely energy-efficient(高能效的).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 ton of butter transported 25 miles in a truck to a farmers' market does not necessarily use less fuel on its journey than a similar product transported hundreds of miles by sea.Besides, the idea of ”food miles“ ignores the amount of fuel used in the production.It is possible to cut down your food miles by buying tomatoes grown in Britain rather than those grown in Ghana;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British ones will have been raised in heated greenhouses and the Ghanaian ones in the open sun.What the idea of ”food miles” does provide, however, is the chance to cut out Third World countries from First World food markets.The number of miles traveled by our food should, as I see it, be regarded as a sign of the success of the global(全球的)trade system, not a sign of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68.The Food Commission is angry because it thinks that_______
A.UK wastes a lot of money importing food products
B.some imported goods cause environmental damage
C.growing certain vegetables damages the environment
D.people waste energy buying food from other countries 69.The phrase “food miles” in the passage refers to the distance _______.A.that a food product travels to a market
B.that a food product travels from one market to another
C.between UK and other food producing countries
D.between a Third World country and a First World food market 70.By comparing tomatoes raised in Britain and in Ghana,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ain that ______
A.British tomatoes are healthier than Ghanaian ones
B.Ghanaian tomatoes taste better than British ones
C.cutting down food miles may not necessarily save fuel
D.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ay cost a lot of money 71.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the author is most probably.__
A.a supporter of free global trade
B.a member of the Food Commission
C.a supporter of First World food markets
D.a member of an energy development group
E
Silence is unnatural to man.He begins life with a cry and ends it in stillness.In between he does all he can to make a noise in the world, and he feats silenc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Even his conversation is an attempt to prevent a fearful silence.If he is introduced to another person, and a number of pauses occur in the conversation, he regards himself as a failure, a worthless person, and is full of envy of the emptiest headed chatterbox(喋喋不休的人).He knows that ninety-nine percent of human conversation means no more than the buzzing of a fly, but he is anxious to join in the buzz and to prove that he is a man and not a waxwork figure(蜡塑人像).The aim of conversation is not, for the most part, to communicate ideas;it is to keep up the buzzing sound.There are, it must be admitted, different qualities of buzz;there is even a buzz that is as annoying as the continuous noise made by a mosquito(蚊子).But at a dinner party one would rather be a mosquito than a quiet person.Most buzzing, fortunately, is pleasant to the ear, and some of it is pleasant even to the mind.He would be a foolish man if he waited until he had a wise thought to take part in the buzzing with his neighbours.Those who hate to pick up the weather as a conversational opening seem to me not to know the reason why human beings wish to talk.Very few human beings join in a conversation in the hope of learning anything new.Some of them are content if they are merely allowed to go on making a noise into other peoples ears, though they have nothing to tell them except that they have seen two or three new plays or that they had food in a Swiss hotel At the end of an evening during which they have said nothing meaningful for a long time, they just prove themselves to be successful conservationists 72.According to the author, people make conversation to ______
A.exchange ideas
B.prove their value
C.achieve success in life
D.overcome their fear of silence 73.By “the buzzing of a fly”(Para.1), the author means"________”
A.the noise of an insect
B.a low whispering sound
C.meaningless talks
D.the voice of a chatterbox 74.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people usually ______talk to their neighbors ______.A.about whatever they have prepared
B.about whatever they want to
C.in the hope of learning something new
D.in the hope of getting on well 75.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________.A.To discuss why people like talking about weather.B.To encourage people to join in conversations.C.To persuade people to stop making noises.D.To explain why people keep talking.
76.77.78.79.80.81.82.83.84.helping hand is always stronger enough to lift you up.85.The survey shows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like to read news most.Twenty-six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say that English stories are their favorite.Only seven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are most interested in reading articles about learning methods.However,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enjoy reading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 doubles that of those who prefer reading articles about learning methods.
第二篇: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
提高农村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四步法”
(武都区隆兴九年制学校 甘肃 陇南 李明红)
摘要:在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新课改素质教育潮流的冲击下,中学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不断加大,分值也随之上升。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现代文阅读更是最容易却又最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现代文阅读
四步法
对阅读面相对狭窄的农村中学生而言,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他们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阅读能力较差,远远没有达到语文新课改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需做到以下四步: 第一步:整篇通读,把握文章线索
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是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它能使文章的复杂材料成为有机整体。这好比一堆珍珠,用一根丝线把它们按一定要求串起来,组成一件珍品一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的从深层领悟和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线索?
首先:明确文章体裁,理清线索。语文阅读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明确此文章属于那种体裁,然后根据文章的体裁把握线索,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如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和地点线索。当然,在教学过中,这些知识必需适当的讲解给学生,让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如《邓稼先》这篇文章就是一篇以人物为线索的文章。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甘于奉献。最后做了三次大手术的他,因失血过多而逝世。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当之无愧。再如鲁迅的《社戏》,本文的整体线索就是“看社戏”。但文章内容又分为两条子线索展开:从“时间”线索: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及“事件”线索: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展开叙述。如议论文,就要掌握它的论据(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等)和论证方法(举例、引证等);如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其次再掌握说明的分类和说明的顺序。以此类推,明确文章的体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每位老师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注重整体把握,不肢解内容。也就是让学生依据文章线索,把握好阅读的每个环节,学会自主阅读,全身心的投入,把零散的珍珠串起来,整体感悟语段,通篇领会文意,感受深层次的东西,透彻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力求融会贯通,完成表达。不能无线索,无层次随意性地瞎读。第二步:立意明确,产生问题质疑
立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艺术支点,是贯穿全篇的气息。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最重要的东西,是它应该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该有这样一个焦点:所有的光全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这个焦点,不可以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古人又道:“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意思是说一篇文章贵在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以思想内容做为文章的统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都以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至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整篇通读,把握线索的同时,一方面要要求他们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到文章的这个“焦点”,并在头脑中清晰的呈现出文章的线索。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对文章产生质疑。带着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好比雕塑家罗丹在雕刻一块完整无缺的玉石,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尊玲珑剔透的象形美玉。如《父亲的秘密》:本文的线索围绕“秘密”展开,中心是“父亲历尽艰险尝毒蘑菇”。那么,学生在掌握线索和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应指导他们对文章产生问题质疑:父亲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父亲为什么尝毒蘑菇?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尝毒蘑菇的?如《伤仲永》:本文以伤仲永才华逐渐衰退为线索贯穿全文,以伤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不学“泯然众人”的可悲经历,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为中心思想。学生依据主线产生疑问:伤仲永才华衰退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变化共经历了几个阶段?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从中的到什么启示?等等。多层次深入、领悟,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而有不同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方面产生质疑、挖掘,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浅显性。第三步:掌握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是促进教学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其次,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农村学校图书不齐全,部分书比较陈旧,形式单一,且时代性不强,内容不新颖。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为了读书而读书。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尤其许多农村学校,缺少的就是一种文化气息,经常有一些不良现象产生。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与方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指导阅读方法,激发兴趣。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普通话演讲赛、优秀作文征订、百科知识竞赛、手抄报设计、灯谜大会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尊重学生阅读自由,营造一种自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在指导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应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就会循序渐进的提高。
再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而近中正也”。这也就是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不断的“渐”,因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至此,学校应多渠道给学生收集与时俱进的书籍,创设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多方面传道解惑,鼓励他们多阅读。如带学生进图书室、办图书角等。俗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
最后:多鼓励学生看健康的、积极的央视节目。农村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那么,作为老师,应提倡并鼓励他们多看有益的电视,关注一些新的知识,如“百家讲坛”、“少儿节目”、“教育新闻”等,这些无形的知识,对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益匪浅。第四步:培养习惯,拓展课外阅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作家巴金语:“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同样,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目前农村状况而言,大部分中学生阅读的习惯性较差,对课外阅读的书目认识不清,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再者,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知识文化有限,对课外书采有敌视态度,带有排斥心理,视它们为闲杂书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效的拓展课外阅读呢?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行为性的习惯。行为性习惯的养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这也就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那么,行为性习惯的养成要做到那方面的要求:①培养按计划阅读的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与片面性。②培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多动脑、动手。③培养善于请教、自主阅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善于思考、善于提问。④培养学生互动质疑、合作性交流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⑤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讲求效益的习惯。指导学生给自己制定阅读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持之以恒,达到专时专用的目的。
其次: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农村中学生而言,课外阅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有相当的难度,那么,教师该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呢?①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阅读。如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名著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西游记》、《骆驼祥子》、《童年》等。从而使他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读书世界。②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日记或读书笔记。农村俗语: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定时的检查,及时的表扬,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而使课外阅读形成一种明确性、习惯性、自主性的阅读活动。③做好农村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每位家长转变传统的观念,化敌视为鼓励与支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的自由平台。④摘抄精美的语句,力求熟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语段的精髓。⑤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精略得当,深思熟虑。从而使学生在定期内有一定的收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提高农村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而言,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仅是我粗略的看法。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语:“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所以,这种状况的改观,还要靠教育界各位先辈们的悉心指导,精心策划。同时,处在教育领域的年轻一代,也要跟随新课标的步伐,共同探讨,交流经验,发表意见,携手共进,为教育教学事业做贡献。(此文发表于教育教学研究《科教导刊》杂志并在2010年6月获陇南市论文大赛二等奖)
第三篇:2015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shèn)密 感喟(kuì)紫蔷薇(wēi)暗香盈(yínɡ)袖
B.镶(xiānɡ)嵌 驰骋(chěnɡ)栀(zhī)子花 逸兴遄(chuán)飞
C.热忱(chén)别(bié)扭 康乃馨(xīn)积微成著(zhù)
D.菜肴(yáo)酣(hān)畅 蒲(pú)公英 春风拂(fó)面
A项的缜(shèn)密为明显错误,应为zhěn;C中别(bié)扭一词中,“别”应为biè;D中春风拂(fó)面念出来就是错的,应为fú,所以第一题选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 绰约 扣人心弦 扶老携幼 B.博奕 翘楚 以逸待劳 固若金汤
C.笃信 聪慧 日臻成熟 灸手可热 D.溃乏 矫情 所向披靡 汗流浃背
B项中的“博奕”应为“博弈”,C中的“炙手可热”中的“炙”被写成了“针灸”的“灸”,D项中“匮乏”不是“溃乏”,选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根据语境来做辨析。“甄别”强调“认真仔细地去区别”,而鉴别多用于古董真假的分辨;“最终”比之“终于”更客观——综合以上两个词,已经可以排除其他选项,选择C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A项“实施了”改为“实施的”,B项应为“后者”,C项后半句前加一个“为”字,本题选择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文学常识题,B选项中哈姆雷特发出的感慨是“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错误项为B。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本文有删改)
6.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6.C 7.A 8.D
把三道题的每个选项都回归原文,定位分析。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加上细心,才能拿到全分。第6题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天’”这一字眼出现的位置,然后比对信息。
第7题同样回到原文中定位,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将原文和选项对比后会发现,错误项的错因都很明显,主要是错在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上。前两题都属于细节把握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在文章中找到选项提及的内容,然后再做信息比对。
第8题文意探究其实是对于细节题的一个拓展,按照细节题对应原文定位解析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常:地名,指常州。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A选项中“归”字常见用法有六种意义,分别为: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归宿,通假“馈”,并无“称许”的意义,但由基本义推演,称许之义来自归附,一般考生容易混淆,建议看完四个选项之后再做选择,就会发现,D选项中的“居”并非“居住”,而是“处在某种地位或是某个地方”,在这里的意思更近似于“在„„任职”,因此D项错误。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A.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提炼文章大义,在前两段即可找到关于古今“廉者”的讲述,难度适中。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9.(3分)D 10.(3分)B 11.(3分)C
分析原文内容,由“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可知C项不对,选择C。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12.(9分)
(1)(3分)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3分)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3)(3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13.(3分)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14.(8分)第一题描写景物时空变化,类似于翻译和提炼意象,第二题品析字的妙处,更是有成规可循。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表》)(5)三径就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群山万壑赴荆门。(杜甫《咏怀古迹》)
(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5.(1)不亦君子乎(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兰泽多芳草(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松菊犹存(6)惟有幽人自来去(7)生长明妃尚有村(8)玉簪螺髻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
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16.(4分)C E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7.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18.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19.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②不少于5个动词;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④不超过80字。(4分)20.答案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亻口 日 又 月 言 ? 构字词示例:?+又 → 友 →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21.答案示例一:(日+月→明→文明)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答案示例二:(禾+日→香→书香)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22.欣赏右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4分)
22.答案示例一: 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答案示例二: 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 泉水和喷泉,互为表里,题目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其实”这二字之后的部分。“正是有XX那些默默不语的XX不断地XX,才有了„„”这句道理岂不是耳熟能详?
写作文有一句老话“题简单,立意难”,说的是如果一道题看上去很简单,那么审题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想要写出最佳立意就需要考生再多下思考功夫了。所以我们重新看一遍题目。第一句就暗藏玄机:泉水„„一旦有机会,成为„„喷泉,汇成溪流,奔向远方。所以同学们,泉水和喷泉本是一体,是同一个事物,有机会涌出地面了,泉水也就成了喷泉。“蓄积”与“喷涌”的关联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不难进入考生的视野和笔底。
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
第四篇: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è)盥(guán)洗 粗犷(guǎng)暮(mǜ)然回首
B.书箧(qiè)装帧(zhēn)碑帖(tiè)博闻强识(zhì)
C.敷(fú)粉 脂(zhi)肪 烙(lào)印 刀耕火种(zhòng)
D.采撷(jié)竹笋(sǔn)咋(zé)舌 拈(niān)轻怕重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 切蹉 投桃报李 一笑泯恩仇 B.发轫 枢纽 并行不悖 久旱逢甘霖 C.花哨 原委 如雷贯耳 时事造英雄 D.调剂 伸张 促不及防 真人不露相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十足。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D.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答案】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正如俗语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B.《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会,朦朦胧胧睡去。作者并不去写她有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将令,将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C.周冲是《雷雨》中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四凤对于他来讲不只是理想的伴侣,更是爱与美的象征,因此四凤选择周萍意味着周冲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终归破碎,于是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
D.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是深入而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
【答案】C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十士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1)的钢器,也是 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是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 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 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本文有删改)【注(1)】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答案】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答案】D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答案】A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答案】B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答案】C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2)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行”之“早”有关。(3)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行”之“早”。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与心情的愁苦。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个小题,如超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分)
(1)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
(2)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5)垆边人似月。(韦庄《菩萨蛮(其二)》)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中,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挟飞仙以遨游。(苏轼《赤壁赋》)
(8)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1)乌鹊南飞(2)乃不知有汉(3)独留青冢向黄昏(4)唯见江心秋月白(5)皓腕凝霜雪(6)云归而岩穴暝(7)抱明月而长终(8)弓如霹雳弦惊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泗州大街,仁义当铺。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东家也不换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本文有改动)
16.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错误项得0分)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听到东家与老婆的对话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E.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答案】A B 17.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2)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任务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衬托其贪婪。
18.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侯六的性格特点是知恩图报、迷途知返、行侠仗义。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动投案、东家舍玉救侯
六、侯六窃玉及账本、结尾时茶客们的谈论等情节,生动地写出了侯六侠义性格的内涵。(2)东家的性格特点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宽厚。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扬,东家关心侯六婚事、舍玉救侯
六、为侯六担心等情节,具体地写出了东家仁义性格的内涵。
19.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2)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3)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4)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4分)
(从:跟随)(比:并列)(北:相背)(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答案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后人跟随前人走 字义相背可意会
21.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4分)【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 借智慧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22.右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①必须原创; 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示例一】奔越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答案示例二】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第五篇: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
状元源 http://zyy100.com/ 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政治课件、试卷、教案等教学资源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
试各科资源及中学政治课件、试卷、教案等教学资源下载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010年5月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测试(试卷类型:B)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前进和发展是与不断变革创新分
不开的,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以此举办“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展”,你认为最符合展览要求的哲学主题是:
A.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B.思维决定存在变化推动发展
C.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D.思想引领实践创新促进发展
5A
26.右边的漫画“教育投资”启示我们
①应该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以城带乡
②财政支出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③要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财政
收 入
④要优化财政对教育的支出结构,促进
教育公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7上述表格的内容表明该省
①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③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④注重科技创新,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状元源 http://zyy100.com/ 免注册、免费提供
28.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元的对物
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下图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图中a、b、c处依次应该填入
①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②企业增加投资,居民消费增长
③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29.自2009年9月中旬起,中国轮胎、中国钢管、中国钢版纸、美国肉鸡和汽车部件、美国
拟议的碳关税……中美之间诸多领域的贸易摩擦成为世界焦点。有关专家指出,中美之间的贸易“合则两利,分则两弊”。专家的这一论断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②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相互联结的③联系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方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0.3G的运营为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一座新的桥
梁。右图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①②
31.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32.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比
1到4比1。有人将此形象地称为“四个农民等于一个城里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修改的选举法则第一次将这一比例规定为1比1,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选举法的这一修改表明
①我国任何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③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④我国的城乡差别完全消除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
33.2009年9月8日,上海白领孙中界因好心帮载自称胃痛要去医院的路人,结果却被城市
交通执法大队认定为载客黑车,遭扣车与罚款1万元。原来那名路人是执法大队的“钩子”,专门诱人入瓮的。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entrapment),从法理上分析,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国家当然不应该惩罚这种行为。上海市政府10月26日召开的常务会议透露,浦东新区将终结孙中界“钓鱼”
式执法案并向公众公开道歉;闵行区张晖事件执法取证不正当,区政府将依法撤销原处罚决定。这件事情给大家的启示是A.政府必须依法行政B.公民要拒绝诱,遵守法律 C.政府行政要不断创新手段D.人民群众要加强对政府监督
34.美国国会掌握着“钱袋子”,政府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要由国会拨款。近二十年来,由于
国会与行政机关之间相互扯皮,美国政府曾六次面临关门的尴尬境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三权分立制会导致效率低下②国会制约着总统的行政权
③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④美国选择三权分立制是从其国情出发的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③
35.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
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假如你看到了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求你写一篇读后感,要确定一组体现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B.和平相处文化渗透提升文化软实力
C.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
D.相互借鉴加强融合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160分)
32图一:W市城乡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图二: 2009年W市农民收入结构
材料二:根据我国不同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三农问题”的特点,从2004年开始的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前三个分别是就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各发了一个。后三个的主题是把“三农”问题整合起来,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政策。实践证明,就“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突破的,需要从城乡统筹的全局上来解决才行。2010年的一号文件更加突出城乡统筹这条主线,基本思想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12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向W市政府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12分)
材料三:世博会已经有156年的历史。最早很多都是商品展览,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逐步演变成现在大家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先进理念的交流;逐步从商品展览,演化成对主题的演绎,各个参展的国家围绕主
题展示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历史,展示自己的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围绕“城
市”主题展开交流合作。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
“”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5)结合材料五,说明世博会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的?(10分)
(6)简要说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的寓意所体现的当代国际社会的特点及中国对外
关系的主张.(10分)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010年5月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38.(32分)
(1)1955年至2009年,W市城乡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逐年加大(2分),城乡恩格
尔系数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城市水平高于农村(2分),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2分),工资性收入逐步取代家庭经营收入而成为主要收入来源(2分)
(2)①七个一号文件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三农问题的特点而突出了不同的主题,坚持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把握了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分)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突出城乡统筹,表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检验标准和发展动力。(4分)③注重从城乡统筹的全局上来解决三农问题,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和内因外因4分)
3,④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生活,增加农民保障性收入。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⑥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创造我们条件。
(说明: A.本题的落脚占是农民增收,不属于农村和农民范畴的不能给分。B.以上六个要点,每点2分。C.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在以上六个要点没有回答完全的条件下,如回答增加对农业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财政补贴等类似以上某个要点的,可酌情给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39.(60分)
(5)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分)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世博会的内容和形式各有其特殊性,但都包含了加强交流与合作的普遍性。(4分)③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会徽、主题都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服从于交流与合作这一世博会的共性。(4分)(6)①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趋势加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5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或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潮流);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建设和谐世界。(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