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俗文学(辩论大全)
我们还应该以人文精神的尺度来审视通俗文学的积极面。文学本身除了人们常说的陶冶情操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还有娱乐功能。
通俗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通俗文学的主要题材、类型、形式、技巧、通俗文学历史发展,以及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等方面内容。通俗文学的题材,除了诗歌、散文、小说之外,对传奇故事和广告文学也应该给予充分的注意。通俗文学的类型,除了传统的武侠小说、历史演义小说、公案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言情小说、童话。传说、歌谣、打油诗之外,还应该包括近几年来走俏的财经小说、留洋小说、明星自传
通俗文学的形式技巧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它何以能吸引读者大众方面。即以通俗小说为例,程式化或口语化的叙事语言,消除了读者对它自身特质的注意,从而促使读者直接将其注意力投向故事情节;再如大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混合着感伤倾向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缺乏具体性的简化的人生模型,是为了缩短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使之与作品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此外,曲折起伏、变幻莫测的悬念,则迫使读者不断地关注情节内容的高密度发展
比如历史演义小说为什么由古代的历史事件为中心组织文本,转变为当代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文本?为什么古代公案小说颇为发达,而今天却消失在《蓝盾》、《警方》之类杂志以及报刊周末版的某些纪实性大案描写中?为什么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通俗文学借鉴先锋派语言艺术的实验,那也会造成大众的阅读理解困难。通俗文学也就不通俗了
通俗文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寓言故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再到唐代的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以及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通俗文学一直是久盛不衰。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文学作品也以一种商品的形态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市场。在市场效益的刺激下,沉寂多年的通俗文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开始蓬勃发展。譬如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等作家的言情小说,一时间风靡中国大地,成了炙手可热的娱乐文本。
就通俗文学的内涵来讲,它是一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东西,是一种“下里巴人,和者盖众”的东西。何谓“通俗”?茅盾先生解释道:“„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和思想”②。而高雅文学恰好与之相反,它是一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东西。
通俗文学也并非是一味的取悦读者,也有其劝谕的作用。鲁迅先生指出:“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③”。在优秀的通俗文学中,其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都是统一的,并将其思想和教育意义灌注到娱乐中。是故明代通俗文学研究者冯梦龙指出当时的说书艺术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咏《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④”
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是连环画。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阅读。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通俗是文学的生命力,是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这不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是不争的事实。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普希金说过:“俗语曾经是必须和文语分开的,但后来两者接近起来,而这就给了我们表达我们思想的巨大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它的通俗化昭示着文学要走一条不断通俗化的道路。通俗是文学的生命。通俗文学是文学的根!其影响力也必然大于名著。今日文学最主要的形式是小说。小说产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通俗”的烙印。《汉书•艺文志》“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于民间,其书故当甚夥,而史志皆不录。”小说自上古神话,志怪笔记发展至初具模样时,为正统所不屑。大多数文学名著诞生时就是通俗文学。
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上接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中承晚清之谴责与黑幕,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还有三少、番茄等作者吧
我方的观点是:通俗文学比经典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大。
如果抛开‚文学‛的后缀,只考虑‚通俗‛与‚经典”的对立,可以很容易地将‚经典‛理解为身披铠甲,手持宝剑的骑士,将‚通俗‛理解为手握镰刀的农民。视觉上的对立让他们不可同台而立。因为‚经典‛嘛!几乎永远可以居高临下,泰山压顶。但如若我们在‚通俗‛与‚经典‛之后委以‚文学‛的定义,那么看问题的角度也应随之改变!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这就决定了文学是艺术性的,因而我们不能从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艺术风格的不同就对其拥有的艺术性施以对比与批判!理应肯定其艺术地位的平等性。
那么,要比较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谁对人的影响更大,我们就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做分析:
首先,从影响范围来说。
何为通俗文学?‚通‛者‚达‛也,也就是创作的作品与读者之间应该是交流大于障碍,‚俗‛者‚大众‛也,通俗文学面向的大众,而经典文学名著则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阅读都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第二,从文学对人产生影响的方式与效用来说。
通俗文学是时代的代表,其通俗易懂的行文方式更易于被同时代的人接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名著所讲的固然是经典,但因长时间的沉淀,就算多次阅读也未必能读懂,许多人往往在这样的细嚼慢咽中失去了耐性。名著就像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使人敬畏大于亲切!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其作品本身,而是来自其它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名著走入千家万户,将高深枯燥的道理寓教于乐难道不好吗?
最后,从时代的角度来看。
经典文学难以在其产生的年代出现,因为经典文学必须成书于过去,并反映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批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它虽然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不断的与我们产生疏离感。而通俗文学则能够很好跨度古今,着眼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新风尚,不是更能影响人后胜于今,与时俱进吗?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通俗文学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影响,比经典文学更大。谢谢~ 攻辩问题:如果打个比方,整个文学范畴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座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对方辩友您同意吗?
您不用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
同意的话相当于您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范围更广,内容主体更加丰富与庞大
不同意相当于您认为经典文学是塔基,通俗文学是塔尖。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就成了一个倒三角,人们平常接触得多,了解得多的是经典文学,通俗文学少之又少。达到了这样一个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不管怎样都能证明我方观点 我想问:若是对方辩友哪位开一间书店为生 只有两个选择
你们是卖经典小说还是通俗小说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但是我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1.对方辩友错误地将价值等同于影响,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价值有多大,我方也承认文学名著有其不可忽视的家长,但是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是两者谁的影响大,而非谁的价值大。鲍鱼鱼翅的营养价值大,但是它们的影响绝对不及街头小面。
2.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知名度大,但是知名度的广度不等于影响的广度,谁都知道四大名著,谁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真正去读,理解其中的真意。3.对方辩友显然在模糊通俗与浅薄的概念,我想说的是,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并非浅薄,只是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更好的理解。通俗文学并不是庸俗文学。
4.对方辩友一直在说文学名著对于人们思想的指导功能,指责通俗文学中的糟粕,但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影响的大与小,而非好与坏,同时正是因为通俗文学有其负面影响,才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我方认为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首先从通俗文学影响的范围看,通俗文学就是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但却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影响力。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其次从影响的深度看,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同样深刻,文学名著中的思想精髓在通俗文学中同样有,忠、孝、礼、义、同样是通俗文学倡导的思想。通俗文学并不等于庸俗文学。同时,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洗涤人们的思想,震撼大众的心灵。整个文学范畴就像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种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没有众多通俗文学的积累,哪来的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文豪们不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最后从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的关系看,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名著诞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学。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所以就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本身而言,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辩论,要注意几点
第一、大纲,第二、经线,第三、纬线。你要抓住几点
从长远观点看,谁更有价值。从历史观点看,谁更有潜力。从世界观点看,谁更有通用性。从发展的观看,谁更有通用性。你不是没有辩论过吧。最基本几条要记住了。
剩下的才是,例子、语言、举止、表情等。
辩论示例
各位辩友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今后几天里就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和各位做一番探讨。什么是文学?《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内容可以涵盖国家、社会、人文、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表现形式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反映时代生活,记述了时代最核心的动态。什么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就是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自古以来,通俗文学被许多正统学者看作是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谓正统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
什么是文学名著?‚名著‛有两层含义:1.作者是名人。普通人写的作品,是不可以被称为名著的;2.作品历经很长时间,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考验。历久弥新,多年之后仍然能够散发出其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才能称的上名著。这两层含义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闲暇时沏一杯茶,捧一卷书,悠闲惬意的阅读。读的什么书呢?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是连环画。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阅读。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通俗是文学的生命力,是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这不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是不争的事实。尊敬的各位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
非常庆幸能有这次机会,来探讨文学名著和通俗文学谁影响大的问题。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文学名著.所谓文学名著,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他们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似陈年佳酿,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传。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它凝结往日的智慧,旧年的时尚;刻写历史的年轮,岁月的创痕。一如远古传下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古老的秘密。文学名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和辉煌,正如同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也正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英国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其次,文学名著的影响,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学名著早已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文学名著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他的力量虽然无形,却如同那无数的溪涧沟壑为人类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泉源。正如儒家经典《论语》,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身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受其影响。《论语》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这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感到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再其次,今天我方强调的是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无论其深度,广度还是持续度,都是通俗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哗的文化工业时代,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应迷失在消费文化浦天盖地的席卷之中,也不应放弃那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文学名著自产生之日,或难以见容于时代惊世骇俗;或激起时代共振,狂扫文坛,最终大浪淘沙铸就成经典传世绝唱。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它所承载的文化力量将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文学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纳天地日月之精华!我们感谢名著,呼唤名著,倡导名著,热爱名著。
我方确信:文学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尊敬的各位来宾、对方辩友、主持人: 大家好!
前面我方和对方的一辩都进行了立论,从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方洋洋洒洒、诗情画意,可内容呢?是空洞、片面而且教条的。我方详细地给出了文学、通俗文学以及名著的定义,而对方只是阐述了什么是名著,而且说的并不完整。最夸张的是,对方将名著的作用无限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似乎没有了名著,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这是一种荒谬的论断,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不禁要问:在文学尚未产生的年代,难道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就一直停滞不前了吗?
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文学名著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是整个文学范畴,也不能替代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文学只影响着我们的精神领域,丰富着我们的思想,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在我们的精神领域,究竟是通俗文学,还是名著的影响更大一些呢? 当然是通俗文学!
整个文学范畴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座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没有众多的通俗文学的积累,哪来的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连那些名著的作者,那些大文豪,不也是经过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下笔如有神‛吗?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接触更多的,是这座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塔尖,毕竟塔尖太高了,那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企及的。看名著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读懂的能有几个?拿过来一部《莎士比亚大全集》,请问对方辩友,你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吗?你能说出它对你的影响有多大吗?
综上所述,世界上先有通俗文学,后有文学名著,通俗文学是浩瀚无际的宇宙,名著是宇宙中的点点星辰,通俗文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普遍的,广泛的,而名著对我们的影响是局限的、提高的,所以,我方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要大于文学名著!感谢正方二辩的精彩发言,下面请反方二辩选手发言: 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前提是我们并不否认通俗文学的作用,也无意放大名著的作用,更无意将之绝对化,只是说文学名著影响比通俗文学大,这一点再次明确告知对方。
文学名著无一不是文化的精粹,历经风雨沧桑的考验,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点我很高兴大家没什么异议。但对方辩友称‚普通人写的作品,是不可以被称为名著的‛的观点则完全是错误的,可以说:只要是精品,任何人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名著!‚归家但恐翁姑责,窃取金杯当照凭‛这样的词句能流传至今,其作者我们只知道是一个窃杯的平凡女子,更不用说《诗经》‚风‛部中的作品了。
对方辩友认为通俗文学‚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我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通俗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如果非要说其‚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未免过于牵强,实乃民族的不幸!人类的悲哀!
有一份教案中这样描述通俗文学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凡俗,二是形式的浅显,三是效应的快适。
其相对应的阶层主要是中下层的人群。其表现形式最初的就是民歌戏曲,还有就是如对方所言的武侠言情等。
要比较影响的大小,我想无非是比较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长短与大小。文学名著是历史的凝粹,其文化内涵是得到世人公认的,其教化作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的警句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是出自《论语》,但其影响可说无处不在了。加之《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其影响早已超出国界的限制,为全世界所认知和认同了。且名著都是历史的积淀,其生命力绝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直至永恒,更不受地域、民族或朝代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时间与空间都可能无限的,非通俗文学可以比拟的。
而通俗文学往往具有地域和时间的局限,大都有较强的地域(地方)性,同时,通俗文学因其‚俗‛之特点,生命力大都不强,有的传播时间如秋蝉般短暂。当然,也可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内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注定了其影响必定是有限的。对方辩友举了一个《莎士比亚大全集》的例子,来否认名著的影响。其一,这毕竟是外国作品,中国人研究毕竟不如其本民族研究透彻;其二,一本《红楼梦》至今无人敢说能研究透,更何况是外国人的一部全集(不是某一独立作品),是不是太为难人了?其三,名著有精髓,通俗文学有多少有精髓?可见对方辩友更多的给人以一叶障泰山的感觉!其实就文学‚名‛著字眼而言,所谓‚名‛,就是名气足够大,影响足够远的意思,否则也就不是名著了!
感谢反方二辩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正方三辩出场: 各位辩友大家好!
就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的观点,我谈几点看法。
一、通俗文学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通俗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俗文学源自寻常百姓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刘恒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例,作品通过俗人、俗事儿、俗语展现出草根阶层真实的生存状态,深受各阶层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有共鸣,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影响力就大。通俗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普希金说过:‚俗语曾经是必须和文语分开的,但后来两者接近起来,而这就给了我们表达我们思想的巨大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它的通俗化昭示着文学要走一条不断通俗化的道路。通俗是文学的生命。通俗文学是文学的根!其影响力也必然大于名著。
二、大多数名著诞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今日文学最主要的形式是小说。小说产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通俗‛的烙印。《汉书“艺文志》‚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于民间,其书故当甚夥,而史志皆不录。‛小说自上古神话,志怪笔记发展至初具模样时,为正统所不屑。大多数文学名著诞生时就是通俗文学。
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三、关于对方观点的探讨。
1.‚文学名著无一不是文化的精粹‛这话我还是有些‚异议‛的。有‚名‛不见得就是‚精粹‛。《我的奋斗》够有名,可那是纳粹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垃圾!2.很高兴对方提到《诗经》中的‚风‛部,民歌不正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吗?
3.‚ 众所周知,通俗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难道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以‚雅‛和‚俗‛的标准来界定吗?
4.对方提到的《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先师言行的一部作品。圣人虽有‚信而好古‛的自供,但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圣人无常师,不耻下问。学习时从来都是眼睛向下的。通俗文学对‚圣人‛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力!
5.‚通俗文学因其‚俗‛之特点,生命力大都不强,有的传播时间如秋蝉般短暂。‛文学名著也多有散失呢!以《战国策》为例,成书时有三十三篇,到北宋时已经散佚十一篇,由曾巩补足。且该书多是后人伪作!更有些名著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了。谁见过《三坟》、《五典》? 素材
正方 : 1 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我们从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是根重要的。西方有学者说:‚晚清时期对于小说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应在西化过程中去寻觅。相反应将这个时期视为文言与白话长期而复杂的相互影响所达到的极盛时期。‛①这一点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新文学的先锋们是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拿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洋文学的眼光去评判‛②。而通俗文学的作家们,则默默无闻地在明清传统小说的影响下,写出言情、武侠、帮会等一系列题材的小说。他们既不提口号,也不谈主义。只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传统,…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臵的。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毛泽东‚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是我们今天更加难以进入历史语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相比而言,‚市民文学‛或者‚市民的文学‛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学和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的联系的。
然而,就是从这样的矛盾的概念出发,中国的‚通俗文学‛在今天是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上接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中承晚清之谴责与黑幕,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可能就有安妮宝贝之类的作者吧。‚通俗文学‛成了一个一脉相传的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当中,赵树理,包括后来的山药蛋派,包括后来的黄子平意义上的‚革命历史小说‛,我想还应该包括今天像张平这样的很大众化的作家,当然就是些异类,更不要说文革时候的东西。对于‚八大样板戏‛,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总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全民‘大普及’,但这些作品的创作既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无法进入民众的心灵‛。2什么叫通俗?鲁迅在谈到《京本通俗小说》时说:‚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
再回头来看一看,我们现代当代一些所谓严肃的正统的文学期刊如《十月》〈收获〉等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难倒它们真的就一定胜过了在〈故事会〉、〈今古传奇〉上发表的作品么?那些杂志办了这么多年,其实经过淘汰后,剩下的精品照样少。有时,我在〈收获〉上看到一篇关于波茨坦公告诞生经过的报告文学,其实这样的报告文学,在〈今古传奇〉这样的杂志上是极多见的。
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较赞同郑振铎对通俗文学的看法: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一种大众文学,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一种文学。佛克马认为经典文学是精选出来的具有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文学精神宝藏,而且起到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作用的一些文学作品。作者创作出一部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接受才算实现其价值,读者在通俗文学转变为经典文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读者对通俗文学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他们要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既由读者转变为作者;要么推荐给志同道合者或其本身的阅读行为也会影响的周围的人,从而形成了一种对某些通俗作品的阅读潮流,这就有利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其次,作家、出版商等也会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作或出版,这有利于形成某种文学主流,而这些主流文学在将来也许会被奉为经典。
其实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在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通俗文学是文学名著的根源,而文学名著是通俗文学的升华.要在影响前面加上一个时间范畴,比如说现代.要是按照现代这个时期来说,本人认为通俗文学要比文学名著的影响大,必定通俗文学是基础,文学名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而且人们对通俗文学比较乐于接受和吸收,因为它通俗易懂,而文学名著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想底蕴来分析名著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哲理.6、通俗文学是名著的基础和土壤,我们今天看的宋词是名著,但在唐代宋词是通俗文学,我们今天看《红楼梦》是名著,但在清代,小说是通俗文学,是不入流的。因此所谓的名著实际上就是经过时间淘洗的通俗文学。既然名著是由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因此通俗文学的影响更大。
中国通俗文学,是指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文学。
通俗文学是名著的基础和土壤,我们今天看的宋词是名著,但在唐代宋词是通俗文学,我们今天看《红楼梦》是名著,但在清代,小说是通俗文学,是不入流的。因此所谓的名著实际上就是经过时间淘洗的通俗文学。既然名著是由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因此通俗文学的影响更大。
因为‚影响‛一词的使用范围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辩论中可以借题发挥,如果站在通俗文学的角度上,影响就要强调范围,如果站在名著的角度上,影响就要强调时间。1)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较来得普遍,读者群更广泛,影响更深。
2)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更容易明白及吸收,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老翁。反之,没有一点墨水,是很难明白文学名著的。
3)通俗文学价钱较便宜。
4)通俗文学被大肆宣传。
5)通俗文学娱乐性较高,比较能吸引读者
难到你不知道许多文学名著以前就是通俗文学吗?最为经典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以及“西游记”都是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通俗文学啊!请你不要对此进行质疑,因为着是我从辞海上找到的,而辞海中就举了这四大名著作为例子~
还有,由于通俗文学极大程度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所以一本书作为通俗文学的影响要比它作为文学名著的影响大.试问作为已经被誉为文学名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现在的我们影响大呢?还是仅仅只作为通俗文学在当时的影响大?要知道,这可是在当时差点引起美国内战的通俗文学啊!只有一种声音太空洞了。
有人问,小孩较之成年人谁对社会贡献大?有人痛快地回答:当然是小孩子了。因为成年人以前也是小孩子嘛,后来才成年的嘛。
四大名著先前是通俗形式存在,影响着当时的人,后来一名著的形式存在并不断地影响着后世的人,这就是名著的影响力所在:即不仅影响当时,而且影响着后世。那么真正意义上的通俗文学呢,虽然名噪一时,事后如过眼云烟,其只能影响当时之人,后人谁能记住呢?
其实,名人、名著,本身就是因影响力大而冠之以名某某、名某某。
换一个角度思考:究竟是一位名人影响力大呢,或是一个普通的俗人影响力大呢,其答案就显然了。那么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大还是一个名人的力量大啊?!通俗性、易懂性、大众化是通俗文学的基本特点,与名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当然要比名著更能影响普通人
第二篇:现当代通俗文学 《笑傲江湖》观后感
《笑傲江湖》赏析
《笑傲江湖》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纯叙江湖上事,但在金庸的小说之中,排名第三。在这部作品中,金庸特意舍弃了他最擅长的历史和虚构相揉合的创作方法,表现了他创作上多方面的才能。在一连串的曲折、奸谋之中,逐渐暴露伪君子的面目,解决了正、邪的真正意义,这是一部写尽人性的小说。
细读《笑傲江湖》全书,可以发现令狐冲,本着他的英雄肝胆、侠士情操,所表现出异乎常人而又令人敬佩的做法实在太多。令狐冲心胸开阔,是个最自然而不掩饰自己的人。他逍遥洒脱,超凡脱俗,是个最难得的恬淡人物。他最令人敬佩及欣赏的是他的侠义精神,以及他坚守原则的态度。同时,他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对任盈盈的深情,拿自己的一切来回报。拎一壶酒,提一把琴;击剑豪饮,抚琴长唱;携手归隐,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这部书虽然称不上文学巨著,但它也绝非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故事的中心是权力,书中对争权夺利者的讽刺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其中最有代表性最鲜明的人物是:东方不败和岳不群。
天下第一的“东方不败”,大家最深刻的该是他的女性化,本为男儿生,却在行为动作、衣饰穿着,女子比之犹有不及,妩媚动人,不得不说金庸笔下的东方不败真是一大传奇人物。
还有伪君子岳不群。此人心计甚重,为了得到辟邪剑谱提前就做好准备,最后得到了,还摆了左冷禅一刀,让他得到假的辟邪剑谱,最后比武输给自己,算计令狐冲时更是摆出了一个个让其自动跳入其中的陷阱,能完全地抓住人的性格。金庸先生对此人物的刻画不在主角之下,真是举手投足之间皆为伪君子。
《笑傲江湖》中渲染的气氛只能用“美”来形容。无数的场景或出尘或喧嚣,或美丽或悲凉,引导着读者去想象去沉醉。尤其是小说最后那幅令狐冲和任盈盈共奏绝世名曲《笑傲江湖》的画面,试着想象一下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冲破了无数羁绊,终于走到一起的知音,一人在山顶,一人在山腰,一人抚琴,一人吹箫,遥遥相望,共奏这一曲流传千古的《笑傲江湖》该是何等绝美的画面啊!
金庸先生以其绝妙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同时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能够“笑傲江湖”。
第三篇:现当代通俗文学 选修课答案
皖西学院
现当代通俗文学
选修课答案
1.《海上花列传》的开创性意义
一、《海上花列传》是率先将频道锁定、将镜头对准“现代大都会”的小说,不仅都市的外观在向着现代化模式建构,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异。
二、在这部小说中已初步看到资本社会带来的阶级与阶层的升沉浮降。它率先打破了狭邪小说题材“才子佳人”的定式,才子在这部小说中不过是扮演“清客”的陪衬角色。
三、这是资本社会的一个具有世界性的题材,《海上花列传》率先选择“乡下人”进城这一视角,反映了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农村的式微,使贫者涌向上海;即使是内地的富者,也看好上海,将资本投向这块资本的“活地”。作品以此为切入点,反映了上海这个新兴移民城市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形形色色的移民到上海后的最初生活动态。
四、《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胡适曾认为其在语言上是“有计划的文学革命”,这部书成了当时想挤入上层社会的外乡人学习和研究吴方言的“语言教科书”。
五、作者曾“自报”他的小说的结构艺术——首先使用了“穿插藏闪”结构法,小说行文貌似松散,但读到最后,会深感它的浑然一体。在艺术上它也是一部上乘甚至是冒尖之作。
六、韩邦庆是自办个人文学期刊第一人,连载他的《海上花列传》的《海上奇书》期刊又利用现代新闻传媒《申报》为他代印代售,他用一种现代化的运作方式从中取得脑力劳动的报酬。
七、《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
2.琼瑶小说的独特风格
1.表现和讴歌爱情是其小说的永恒主题
2.人物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
3.情节结构大致沿用了言情文学传统的“钟情—遇阻—团圆”模式
4.语言流畅气清丽,富有浓郁的诗意
3.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阶段(举例说明)
前期的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
从这两部作品来看,金庸这一时期主要还是模仿梁羽生,从取材上,都是明末清初时期敢于反抗清朝统治者,侵略和统治的英雄人物的活动,与梁羽生《七剑》等题材一致,作品对于历史背景的描绘十分真实,将虚构的主人公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让他们参加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主人公形象也真实起来,这与梁羽生的小说十分相似。
这一时期是作者写作的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情节的安排有些局促,艺术,语言上也都很生疏,篇幅没有拓展开,尚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作品中主人公的矛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陈家洛率领的红花会在起事失败之-1-
后避走回疆,袁承志领导的山宗也不了了之,最后为他们安排的下南洋的出路也十分牵强。
总之,这一时期的作品较之以后的作品,可读性,流传度都不是很好,可以看做是为之后优秀的作品先行探路,铺下基础。
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射雕三部曲”,“飞狐两部曲”
这一时期,是发展和成熟的阶段。金庸的独立风格开始形成。语言流畅自然,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郭靖,杨过等,与前一时期相比,历史的因素相对弱化,比之前两部作品中主人公将民族,王业的责任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这一时期,“江湖”的味道更浓了,英雄主要的驰骋空间就是在江湖之上,作品几乎是全景式的展现了大江南北的武林以及社会,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武侠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行为方式,这个世界的杰出人物。这一时期,作者有意地打造连续的小说模式,几部作品的人物、背景都是一致的,这就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加深印象,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中的人物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这一时期的爱情描写比之前的作品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射雕》和《神雕》中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更是金庸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作。对于作品的冲突矛盾的把握已经比较成熟。主人公们基本上都有了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不错的归宿。值得一提的是《雪山飞狐》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从出现到结尾只用了一天时间,而在这一天时间内,通过三个不同叙述者的叙述,时间又倒回了二十年前,二十年间的事情都在叙述中一一呈现,可以说这在小说中的艺术手法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也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第三阶段,主要作品有《连城决》《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几部作品。
无论从艺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作者的成熟并达到高潮的阶段,对长篇幅的小说驾驭的更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几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如《笑》《天》《鹿》,与前两个时期每部作品都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不同,这一时期都有意忽略了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当时严酷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作者也旨在表现人性中某些共通的特性以及对它们的思考,不需要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金庸对于作品矛盾的把握,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天》中:阿朱在爱人与父母的矛盾中选择自我牺牲,乔峰因历史、民族原因产生的巨大而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处处为难,最后也不得不以断剑自杀,从而又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武艺超、独立于世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心灵上的震颤。而作者的收关之作《鹿》,则是一反之前对于正面英雄人物的描绘和礼赞,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搞笑又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市井无赖,一变而成为宫中要臣、帮会骨干、以致于封王封侯,隽得众多妻妾而归,将民族的,社会的、英雄的大事件,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呈现出来,纠结全书的民族的问题,最后在韦春花与韦小宝的对答中变得模糊不堪而又毫无意义。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作者的明显影响。如《天》整部书中都弥漫着一种佛教的思想和氛围。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借武侠小说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如《侠》中作者自我认知的思考以及《连》对人性善恶的思考,都表现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
4.任意一篇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的读后感。(500-600字左右)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
郭啸天、杨铁心的出场是为故事以后的发展的一个铺垫,郭杨的性格特点也仅仅是凭借人物的语言等表现出来的,其事迹在书中并为做过多的叙述,毕竟是
一个侧面的人物,不宜着墨过多。但两人却给读者个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你也许可以不承认郭杨是一代英雄,但其快意的口舌,恣意的怒骂,确实让人痛快淋漓。郭杨是粗人,比不上满口仁义道德的士人君子,我们愿意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两个人说过的什么话,金老先生说不出来,你我说不出来,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我们都还知道“翎毛丹青”都还认识“瘦金体”。
江湖对于郭杨两个人来说应该是遥远的,两个人所向往的应该是驰骋沙场的军旅生活。精忠报国的岳爷爷是二人终生的偶像,正是这样他们的悲剧才令多少读者扼腕叹息。
包惜弱,红梅村私塾中教书先生的女儿,嫁给杨铁心还不到两年。从名字中就不难看出人物个性:惜弱,爱护,怜悯弱小是她最大的特点,这是江南传统女性的共同特点,从另一个侧面也引证着人物同样是一个需要呵护的弱者之一。包惜弱的坚强在于她二十年来对家庭对丈夫忠贞,她自幼便心地仁慈,只要见到受了伤的麻雀、田鸡、甚至虫豸蚂蚁之类,必定带回家来妥为喂养,直到伤愈,再放回田野。这一回包惜弱治愈放回的却是一头狼亦或说是一条蛇,中山狼和农夫与蛇的故事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演义着悲剧。
很有感于金老先生对作品中人物名字的处理,作者对人物名字的处理只是书中诸多细节描写的一个部分而已。或是作者有意在跟读者吊书袋,这方面所透露出的作者丰厚的文化功底,让人折服。
第四篇: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文学: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名著: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基本定义:
满足以下条件的小说、诗歌或戏剧等文字作品被称为世界名著。
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和《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地说要少得多。有人作过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2.“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它们不是专家写给专业人员看的专门性著作,无论是关于哲学或者科学,历史或者诗歌,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学究式的空谈。这些书并非为教授们所作,而是为普通人而写。
3.“名著”,永不过时。为便于比较,我们把眼下流行的书称为“当代作品”,它们只流行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许多早期的畅销书恐怕你连书名也记不起了,也不会再有兴趣读它们。而“名著”却不会因思想运动、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名著不是供学者研究而积满尘垢的遗著,而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文明力量。人类的基本问题代代相同。读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辞和西塞罗的信件,或是培根和蒙田的散文,任何人都会发现:人们对于幸福和正义、美德和真理,甚至对于安定与变幻本身是何等的笃信不疑!人类为其目标而奋斗的道路看来是不可改变的。
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你决不会感到扫兴。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它可以使你百
读不厌,其中的养料汲之不尽。理解能力不同,或对事物持不同见解的人,都爱读“名著”。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和《奥德赛》。儿童可以饶有趣味地阅读,但未能领会其中能为成年人所欣赏的全部妙处和含义。
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
6.“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世上有一些真正奥秘的东西,那是人类知识和思维局限性的标志。人们不仅带着疑问开始探究,也往往满腹疑团终止探究。真正有才智的人老老实实地承认未能理解的东西,认识到这一点不是显得知识浅薄,而是表明知识的渊博。读书的人都以知识不为国界所局限而深感庆幸。我不知道如何冲破政治上民族主义的桎梏,但我确实知道我们可以怎样成为人类各方面精神的朋友,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就是靠阅读“名著”。
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快餐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影响:起作用、施加作用
论点:
一、影响的深度:
1、从文学价值来看:文学名著的文化内涵、思想触动人心灵和思想的最深处,影响深刻,启迪人类的思想,触摸人类的灵魂,给痛苦的人以鼓励,给悲伤的人以同情,给勇敢的人以动力,成为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文学名著不是空中花园,被束之于高阁,它是为普通人而写,贴近人们的生活。而通俗文化虽然通俗易懂,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感,但是它是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快餐化的文学作品,带一定的商业利益,它的影响犹如过眼云烟。百家争鸣,一部《论语》让儒家的仁爱传承千年;新文化运动,鲁迅犀利的语言让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作品展示的复杂人性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泱泱华夏,一部《史记》展示了半边历史画卷。而有多少人记得年少时看的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看了小四的《小时代》又有什么启发呢?
2、对永恒主题(历史进程)来看:文学名著能经过历史的推敲,时间的考验。
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以超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在历史进程中,文学名著起到导航的作用,它影响着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反映了它所在时代的特征,给当代的发展带来借鉴之光,为未来指引前进的方向。通俗文学只是特定时代的特定的作品,关注的是当下的事情。通俗文学利在当代,而文学名著功在千秋
二、影响的广度:文学名著穿越时空,跨国越洋,打破文化差异,被世界所认同。文学名著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氛围,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影响我们的一举一动,正如《论语》的思想内容跨越了千年融入我们的生命中,《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越洋跨海而来影响中国几代人。而又有多少本通俗文学能与文学名著所媲美呢?文学名著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给我们一份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唤起我们对社会和生命的关注,不要在这个紫醉金迷的世界了迷失方向。。。。。。。
第五篇:名著文学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尊敬的各位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
非常庆幸能有这次机会,来探讨文学名著和通俗文学谁影响大的问题。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文学名著.所谓文学名著,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他们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似陈年佳酿,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传。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它凝结往日的智慧,旧年的时尚;刻写历史的年轮,岁月的创痕。一如远古传下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古老的秘密。文学名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和辉煌,正如同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也正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英国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其次,文学名著的影响,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学名著早已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文学名著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他的力量虽然无形,却如同那无数的溪涧沟壑为人类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泉源。正如儒家经典《论语》,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身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受其影响。《论语》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这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感到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再其次,今天我方强调的是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无论其深度,广度还是持续度,都是通俗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哗的文化工业时代,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应迷失在消费文化浦天盖地的席卷之中,也不应放弃那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文学名著自产生之日,或难以见容于时代惊世骇俗;或激起时代共振,狂扫文坛,最终大浪淘沙铸就成经典传世绝唱。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它所承载的文化力量将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文学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纳天地日月之精华!我们感谢名著,呼唤名著,倡导名著,热爱名著。
我方确信:文学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