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50大学里没有德国的大学?
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 MIT 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 ETH 怎么解释?说 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 paper 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 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
德国大学的现状是,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 top50 很难看,看 top500 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
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平均主义
这里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
前者体现在: 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 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 LMU 和 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
后者体现在: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
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 reputation 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 in general 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
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 ivy league+top10 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 short list 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2)自我封闭
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
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2.1)语言不通 + 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 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
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反倒是 post-doctor 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
alumni 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 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2.2)晋升制度坑爹 + 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 + 后备力量薄弱
这 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 LMU 出身,最后投身 MIT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Wolfgang Ketterle 公开表示的„„K 教授当年被 MIT 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 K 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美国的 AP 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 K 教授喜欢 AP 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
不 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 AP 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 ETH 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 ETH 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 ETH 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 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2.3)经费短缺 + 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 + 科研活力下降
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很 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 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 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 paper 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 paper 发在了德语圈子里。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
除 了少数交流能力极强的组,大量的德国科研组都很习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德语圈子里玩,最多跟附近几个国家一起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欲望。其中 最无奈的工科,由于德国长期以来在工业上的领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进而不觉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 而与此同时,英语世界的大学马不停蹄地组队出去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吸取别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毕业生卖出去,把别人的好生源买回来„„
我 可以想象,当年德国科研雄霸全球的时候,在德语圈子里玩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如爱因斯坦当年应邀去德国的段子所说:全世界才几个人读得懂相对论?可是,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德国。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德语圈子再高贵,再严谨,再血统纯正„„也必须承认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里的一个分支,而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科研还是经济,都必须从自己的 comfort zone 走出来才能照亮前方。
3)差钱,但差的不光是钱。
楼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国的大学不收学费,所以科研经费短缺 blabla。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发现自己大大地错了。谁家科研经费从学生的学费里出啊„„真要算起来,德国起码工科很大一块科研经费都找几家巨头公司报掉了,比美国 AP 们苦哈哈地投 NSF 宽裕多了。钱差在哪里呢?或者不如问,美国大学抢了学生那许多学费,都花哪去了呢?除了奢侈的 gym 和 dorm(dorm 还是另外收高昂的住宿费的,花不了学校太多钱),除了傻闹傻闹的本科生活动,我能够回忆起的有几项德国大学不太花,但美国大学花得很爽快的开销: 本科生发 paper 的版面费; 学生开国际会议的差旅津贴; 招博士生时发放的安家费; 邀请外校 / 外国教授来访的费用; 举办 seminar 的 catering;
定期为研究生举办的,旨在促进跨组 / 跨学科交流的茶话会; 校内学术交流活动(poster session)费用和奖金; 各类奇奇怪怪,用于招揽学校心仪学生的奖学金; 宽裕的 administrative 人手; 完善的校园信息服务; „„
说句难听话,美国大学可能更懂得利用人的欲望和需求去刺激和推动人们去交流去工作。这些钱花下去,不是直接作用于科研的,但却极大地刺激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我德国的母校连给博士生们添个咖啡机都要挨骂„„
除了少数圣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除了少数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能够被一些特定的手段驱动的。
而美国大学深谙此道。4)总结
你可以说美国大学功利,实际,奉行精英主义„„
但仍然没有办法否认,要催生“世界顶级大学”,必须执行这一套——本来就是么,所谓“顶级大学”,就是精英主义的东西,你要是真看不上这一套,就别盯着自己年年下滑的排名伐开心啊。是挤上精英的赛道,还是做好原来的自己,是整个德国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选择。而且看起来,这次他们已经选好了。
关于题主的另外一部分问题——为什么排名不高,但工业和科技仍然很逆天,在前面我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但在这里不妨再说得清楚一点:
首先,工业(尤其传统工业)不是单兵作战,它需要的是一个成熟优质的系统,和系统里大量靠谱的螺丝钉(人力)。比起单个精英人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质量更依赖大量的合格人才。德国大学无力冲进顶级的圈子,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大批量合格的毕业生。其次,工业技术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我开口喷自己母校“吃老本”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请原谅我用这样的委婉的方式说:除了积累成分很重的传统工业,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中,德国真的还如传统工业一般所向披靡吗?
第二篇: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从个人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在SJTU,德国KIT,英国Warwick三所大学念过机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国内前十的学校了,谈谈体会与比较。先抛出结论:
就工科而言,德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可能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学排名,各有各的标准,但如老毕的答案所说,德国强的地方,在各个排名都权重都很低。那德国的工科强在哪里?职业化培养。我在KIT交换半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课程:
1,一个是为期4个月的Group Project,当时组中2个中国人(1男1女),2个德国人(2女),1个文莱人(男)。在国内工科大学做过Project的都明白,所谓group project就是几个人抱1到2个人的大腿。如果按这个思路的话,可以说是我们3个亚洲人抱了2个德国人的大腿,因为她们俩实力高于我们。
但是!实际上,我们5个人最后都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做出的是以下这个东西。其中我做的部分,比起两个德国妞来说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的右半边,变速器: 看似也不是很厉害,但每一个gear的尺寸类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规格,sealing的类型材料,都是经过计算,优化,并且有理有据可循的。我们5个人每周都需要多次见面会议讨论,并严格轮流会议记录,各种查阅资料,利用课程知识和工具。每一个月,学院会组织一次presentation,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助教来验收我们的成果,每次4小时。
专业程度略低于实际工作。2,Mechanical Design(机械设计)课程,前两年每个学期都有,从MD1上到MD4一共上两年。
我只上过MD4,课程内容设置十分贴近工业界应用。上文说的project就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
学机械的都懂,阅读三视图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在交大上类似课程时,说句实话,“制图课”更像是“抄图课”,画了一根轴,却不知道轴上面都是什么玩意。
但在KIT的时候,不仅要求会抄图,还要求说出图的内容,还是拿一根轴为例,需要说出轴上哪块是轴承,哪块是密封,哪块是外壳,轴承用的是X排布还是O排布,为什么用这种排布(从受力角度分析)。期末考试内容是花4个小时在A1纸上按文字描述的要求设计并绘制一个变速器的工程图。就像这样差不多(此图片来自网络)。没上过技校,不知道是不是技校才学这些,但我在参加工作后,就觉得,在德国学的这些真心有用,难怪德国的工程师一直都那么强。------------------------分割线----------------------------再谈谈比较: 学习氛围:KIT>SJTU>WARWICK 学生质量:SJTU>KIT>WARWICK 教学水平:KIT>WARWICK>SJTU(差距不大)通识教育:SJTU>>KIT=WARWICK≈0 毕业难度:KIT>SJTU>WARWICK 生活服务:WARWICK>SJTU>KIT 国际化程度:WARWICK>KIT>SJTU其他如科研水平什么的,我不太了解,就不妄加揣测了。以上的比较也都是个人感受。
第三篇:林肯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8QS世界大学排名新西兰大学情况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世界前十大学排名
2013-2014TIMES世界前20所大学排名出炉
这是泰晤士报连续第10 年发布世界大学排名,排名主要考评参选院校的科研实力。来自五大洲15个国家的17500多名学术人士接受调查访问,50多位教育界权威人士参与了对排名 的审核。此次世界大学排名依旧从5大类13项考评指标得出各个大学的总评分数:科研(30%)、教学(30%)、论文引用数量(30%)、国际视野(7.5%)以及产业收入(2.5%)。
在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中,全球教育总体实力格局变动不大,美国依然独领风骚,加州理工学院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哈佛大学与牛津大学并列第2,斯 坦福大学第4。TOP10中,美国大学占7席;TOP200中,美国大学占得77席。英国紧随其后,在TOP10中占有3席,TOP200中占有31席,虽与美国差距较大,但仍远远领先其他国家。TOP200中荷兰和德国分别以12席和10席位列第三四名。
澳洲共有7所大学进入TOP200,但总体表现相较于去年八大全部进入200强的风头略有下滑。
亚洲的教育实力正在崛起。本届榜单中,共有6所亚洲大学进入TOP100,日本有5所大学入围200强,其中东京大学排名第23位列亚洲霸主; 4所韩国大学进入200强,香港地区3所。北大和清华双双进入50强,且排名均有上升,大陆院校总体表现不俗,共有10所大学进入400强。
以下是TIMES 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TOP200完整榜单:
1、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学院 United States 美国
2、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3、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学 United Kingdom 英国
4、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5、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学院 United States 美国
6、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7、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 United Kingdom 英国
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ted States 美国
9、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10、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帝国理工 United Kingdom 英国
11、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1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ted States 美国
13、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14、ETH Zürich-Swiss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 Switzerland 瑞士
15、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1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17、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18、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ted States 美国
19、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United States 美国
20、University of Toronto 多伦多大学 Canada 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