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新课程改革培训课程文本5
专题五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课标要求】
一、听力技能目标
级听力技能目标: .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听懂日常的要求和指令,并能根据指令进行操作; .能听懂故事或记叙文,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级听力技能目标: .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 .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例如,天气预报。级听力技能目标: .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能抓住一般语段中的观点; .能基本听懂广播或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能听懂委婉的建议或劝告等。
1 2 3 级听力技能目标: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
.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
.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意图; .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及隐含意思等;.能理解一般的幽默; .能在听的过程中克服一般性的口音干扰。
二、听力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听的策略;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本技能: 克服口音、背景音等因素的影响;
抓住关键词;
听并执行指示语;
听大意和主题;
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
预测下文内容;
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评价所听内容;
判断语段的深层含义。
主要教学活动举例:
听前活动
听的活动
听后活动
明确听的目的;
激发兴趣和欲望;
熟悉话题;
预测大意;
处理关键词;
布置任务。
边听边操作;
边听边选择、填空、连线、图画、补全信息;
边听边做笔记;
判断真伪;
讨论;
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笔头转述;
根据笔记写出梗概;
利用听到的信息,以同一题目为主题,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一个文段。
材料选择: 真实语境中的话语;
与学生水平相当;
多种口音的材料
教师角色:提供材料,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评价。
【教学建议】
一、听力技能的内涵
听力技能训练的方式很多,教学策略性就在于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不同的训练对训练方式的要求不同,不同的学习者所适应的训练方式同样存在差别。因此,在选择听力技能的训练方式时必须关注到学习者的差异,培训内容的差异和教学阶段的差异。
要训练听力技能首先必须明确都有什么听力技能。对于听力来说,应该训练的技能主要有: .语音解码
语音解码能力是听力的基础,不能自动识别语音语调则难以理解来自语音符号的信息。语音解码包括对音节、重读、连读、意群、节奏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解读,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者的理解。如:
John said, “My father is here.”
“John, “ said my father, “is here;”
两句话意群不同,意思也不同。
很多中国学生因为不习惯于英语的连读、送气减弱等语音现象造成对所听信息的错误理解。语音自动解码能力是听力教学的起点和基础。.选择注意力
所谓选择注意力指在听的过程中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具体信息或者是文章的总体信息,否则在听的过程中就可能受到来自信息源各种信息的干扰,影响对所欲获取信息的提取。注意力的选择与听的目的有关,如果听的目的是获取有关事故发生的地点的信息,听者就必须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地点有关的信息上。如果听的目的是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听力就应该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原因表达方式上,如 because of, on account of, for, as a result of, lead to, bring about, cause 等短语上,或者事故前后的相关事件之上。.大意理解
大意理解是听力理解中的核心技能要求之一,要求听者能够综合所听信息判断其反映的主题、话题等。由于听力中听者倾向于关注具体信息,加之听力对短时记忆能力的要求,很容易出现听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大意理解对听力教学来说是必须训练的技能。但是,由于所听材料自身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听力都可以设计大意理解活动,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训练大意理解,小学阶段由于听力材料的局限性以及儿童认知特点,一般不做大意理解的技能训练。.细节理解
与大意理解不同,细节理解是所有听力教学都必须关注的技能。细节理解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信息的判断、信息的提取、信息的再现,而信息理解的训练方式也是最多的。教学策略的本质就在于能够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推理推论
推理推论是高层次技能,对于听力来说,推理不仅包括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更要理解语句的言外行为和会话含义。语言具有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之分,交际中只有正确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义才能有得体的言外行为。.词义猜测
根据上下文信息判断说话者所表达的含义是信息理解的基础,听力中听者总是要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判断说话者在讲什么,将要说什么。因此,词义猜测也就成了必须的一中能力。.记笔记
记笔记其实是听力的一种常用技能。有时打电话时我们需要记录对方所说信息,如见面的时间、地点;听报告时也需要做适当的笔记;有时为了避免遗忘我们也会就所听内容做适当记录。因此,做笔记不只是为了训练书写能力,更多地是培养一中生存能力。
二、技能训练的环节
听力教学的基本模式告诉我们,听力教学由准备、呈现、训练、应用等环节组成,训练的环节应该是在呈现环节之后,应用环节之前。当然,实际教学中也可能把训练安排在应用之后,也就是,当通过应用发现学生某项技能的问题时就可以进行专项的训练。
与其它环节不同,训练要求一定的频度和量,而应用可以是一次的行为,呈现也是一次的行为。如果只安排了某项技能的一次性活动,那么活动就起不到训练的作用。
训练可以是基于情景的训练,可以是脱离情景的专项技能训练。也就是说,训练时可以将某项技能分解,而应用则需要听者整体把握。.技能训练的方式
每项技能的训练方式都不是一种,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必须首先明确训练的目标,然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需求,否则难以选择恰当的方式。
听力技能列表
技能
活 动
策略性
语音解码(phonetic decoding)
最小对立体识别训练
听后标示重弱读、节奏、意群等
模仿
重复
匹配
最小对立体识别、匹配以及标示属于输入训练,魔方和重复属于输出训练,两个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同,选择活动方式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
文章大意、主旨等理解(gist listening)
听后选择适当的标题
为听力材料写概要
话题匹配
听后写标题
听匹配主题
匹配、正误判断、选择等都属于理解性活动,而拟订、撰写属于输出性活动,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训练时可以先进行理解性的训练,然后设计输出性活动。
细节理解(listening for specific or detailed information)
信息图表化,学生根据文章完成信息表格
正误判断
回答问题
根据听力进行句子排序
听力书写要点
听故事将图表排序
听后匹配
完形听写
听后画画
听后做动作
听回答问题
角色扮演
听后匹配、画画、做动作、排序等都属于细节辨认的练习,而信息图表、听写、回答问题等都属于信息提取活动,细节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转述以及信息重组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时应该先理解性活动,然后是信息转述或重组性活动。
推理推论(inferring)
听后判断正误
听后匹配
听后回答问题
听后讨论
正误判断、匹配等可以涉及各种各样的推理推论,可以是人物与其说话目的之间关系的判断,可以是事件与其因果关系的匹配,可以是言内行为与言后行为之间关系的判断。
猜测词义(word-guessing)
对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
通过替换练习检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就上下文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汇
匹配
解释
提供类似上下文作词义猜测训练
提供类似结构作词义猜测训练
1-5 所训练的只是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真正属于训练的是提供类似的上下文,提供类似的结构让学生运用呈现的猜测方式猜测新语境下单词的意思。
记笔记(note-taking)
定点听写、复式听写(spot dictation and compound dictation)
信息图表
填图
这三个活动都能用于训练学生记笔记的能力。但是,记笔记的方式很多,可以记录关键词、可用符号记录。作为记笔记的训练应该明确训练的内容,鼓励学生用所呈现的笔记记录方式记笔记,否则就不是严格意味上的训练。.听力技能的应用
教学的策略性高速我们,没有应用就没有技能的掌握。要帮助学生掌握听力技能就必须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要设计应用性的活动,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应用。
(1)应用的含义
所谓应用就是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能够运用某种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通俗地讲,在没有告诉学生必须根据表示原因的动词判断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而学生却可以通过对表示原因的动词的理解判断听力中的因果关系,就说明学生能够应用这一技能。
与训练不同,应用前并不明确所使用的技能;与训练不同,应用必须是新的语境,新的任务,新的问题;与训练不同,应用要求活动具有真实性,人物角色具有真实性,活动的目的具有真实性,活动形式具有真实性。但是,就技能的发展来说,也不尽然,如果技能过于细化,在现实生活中单独使用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教学中也可以设计准真实的活动帮助学生使用听力技能。
(2)技能的应用
要设计技能的应用活动首先必须明确每项技能的具体体现。大意理解是听力的一种技能,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听后判断听力材料的主题则不是技能的应用,因为学生在理解时所利用的不是大意听力,而是运用了某种技巧帮助自己理解大意。因此,在设计听力技能应用活动时必须明确每项技能的实践方式。
以推理判断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各种方式进行推理判断,比如表示拒绝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决绝,可以是先表示接受然后转折陈述不能接受的理由,也可以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其它方式。听时听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判断说话者是接受还是拒绝。例如:
Boss: Xiao Zhang.Can you stay behind to finish the task today? We need to hand in the report tomorrow.Xiao Zhang: I am glad to, but my mother is in hospital and I have to go to take care of her this evening.Xiao Zhang: Xiao Wang has no arrangements this evening.I think he is the best person for it.Xiao Zhang: I think we can talk to the company and hand in the report a little later.如果训练时借助这些技巧进行推理,我们就可以设计新的语境,让学生判断回答者是接受还是拒绝。
再以词义猜测为例,词义猜测的方式很多,可以利用上下文,可以利用同义词反义词,可以结合后面的例证。如果训练的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在应用阶段就可以给出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猜测单词在新语境中的意思。
但是,学生能够理解,学生能够回答问题不等于说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技巧,尤其是当问题采用匹配和选择的形式时,因为匹配与选择会涉及很大的猜测成分。即使是回答问题,同样会出现回答正确而未能真正理解的现象。要评价学生是否真正能够应用某个策略,在教学活动反馈时可以采用让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的,也可以给出集中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判断方式。.听力技能的评价
(1)听力技能评价的内涵
听力技能的评价不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某种技能获取信息、理解大意、进行逻辑判断等。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会话含义,是否能够提取信息,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因此,要评价学生听力技能,首先必须明确听力技能的表现形式(见表 5-1)。
评价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阶段性听力技能发展所做的诊断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的范畴,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听力教学活动提供前馈。课堂结束时的目标达成评价,单元测试中听力评价以及期中期末考试中的听力评价属于总结性评价的范畴,目的在于评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某种技能。
(2)听力技能评价的原则
A .真实性原则
随着评价理论大发展,真实性评价的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所接受。要评价学生真正的听力技能有必要采用真实性评价的理念。真实性评价要求听力评价中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目的具有真实性,情景具有真实性,人物角色具有真实性,评价学生能力的方式也具有真实性。
B .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指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听力技能的发展为目标,评价也必须能够促进学生的听力技能发展。而要实践发展性原则,评价就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中,评价活动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技能图式自我建构的机会,通过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的发展表现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两个方面。所谓全面发展指评价必须能够促进学生所有听力技能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技能发展的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所谓个性发展指评价必须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每个学生语言基础不同,发展速度不同,同一个时间内所能达成的目标也不同,评价必须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评价方式。
C .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的主体性不只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自评和互评只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的听力技能评价中的价值主体,是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因此,学生在听力技能评价中的主体性还表现为评价的标准必须基于学生的需求,也就是说每个班级的听力技能评价标准可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评价标准的差异要求评价的材料、评价的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学生主体原则另外一层含义指听力评价必须注意到学生认知需求,必须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让学生听一个长对话后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听力评价就可以说没有遵循学生主体原则。
D .能力本位原则
所谓能力本位指评价必须以对学生理解信息、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的评价为目标,而不能是对语音知识的评价。如果听力评价所评价的不属于听力的范畴,而是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读图能力,或者是背景知识,那么听力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效度。
(3)听力技能评价的方式
大意听力评价活动: Listen for the main idea,Listen and write the title,Theme matching
信息辨认能力评价:匹配,问答,排序,填图
信息转述能力评价:图表填充,问答,完成档案
理解能力评价:正误判断,建构性回答,选择,图表填充,数据表填充,行为反应,绘画,路线图
项目任务听力:新闻看板,演讲,角色扮演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璐德学校
杨京京
本次在沧州十五中学进行为期2天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从校长的理念到课程的改革模式展示。本次培训内容比较细致,主要从三种新课改革较好的中学范例。
一、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采用的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它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变“教师中心论”与“教学内容中心论”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中心论”,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1、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2、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最亮点
1、展示课的作用,不仅是学会知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更加自信。采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学习效率。
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可用八个字表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洋思中学,所有学科都必须采用此模式。
2、作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配套工程中--“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从我们的学习中发现,其实质就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直到人人合格。
3、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配套工程之二——充分利用有效时间。
时间是完成“四清”的保证。洋思中学的时间全部瓜分统配,时间上没有盲点,早读、上午上课、午后辅导、下午上课,课后辅导、晚自习全部分解到科任教师,教师可灵活安排“讲、练、考、辅”。
三、乐陵小学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大课程体系
将学生生活的所有空间都变成教育的空间,将教材定位为:文本+生活;将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整理形成三大课程体系:
1、基础性课程:包括字、词、句、诗文经典、朗读;
2、文本性课程: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大系列;
3、实践性课程:经过开发、实践之后进行筛选、合并,确立了20种实践性课型,分别是观察课、朗读课、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经典课、历史课、地理课、规划课、科普课、体能课、家政课、棋艺课、文学课、特长课、书法课。
各种课程协调统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积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二)拓展教材内容
将教材向其他学科内容延伸,向参考资料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延伸。
(三)拓宽课堂范围
将“书本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将“学校课堂”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 课堂。
每个学校他的自我模式和课程改革都实行的不错。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影响很深,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开阔。每个班每个学校的特点都不一样模式不可能照搬。现在思考自己
1、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2、如何提高自己学生的自信
3、从那些方面提高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以及如何及时评价。
4、如何促进潜能生的学习。
5、如何经营好家长。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堂课的处理都应以学生说为主,先学后教,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
我的教学经验还有所不足,认识并不是十分全面,以后应该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努力探究新的教学课堂模式。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继续努力。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 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精选公文范文----------------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智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日益发展需求,我国实行了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其全新的理论备受世人关注,它不但理念新,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方法论、专业学科知识等许多科学知识,而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得到50多位院士及专家的论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一次有深层意义的教育变革,为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妙蓝图。
2006年秋,天津市也将全面展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7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五天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的观点真可谓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充满思辩性,使我受益匪浅。我喜欢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志华教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引领,喜欢课标组成员、东北师大郑长龙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喜欢天津师大靳莹教授中外教育对比和充满哲理、思辩的教育理论,喜欢市教研员刘红梅、赵俊东老师求真务实、富有激情的实干精神。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教师责任之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扬弃。
新的课程改革不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扬弃。现代心理学认为有七种智能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即语言、教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的过程评价,以考定终身。这种教育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其核心
是教学中心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中也不乏有许多精英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精英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不是靠一味的活动、一味的表扬鼓励、一团和气就能实现的,而是靠不断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良经验,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
二、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课程改革同时也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既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又要避免一味的课堂形式上的创新,要时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牢记教育过程的不可逆性,肩负历史责任感。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树立以上几种意识,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的知识体系,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了“听着学科学,坐着看科学,纸上算科学,脱离社会想科学”的局面,这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有其长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教学有利于短时期内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不定都是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许多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实验验证经常被结论、定理和考纲不要求所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哪有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引入模块选修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建立健全学生完美人格。个性化选课,学分制管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必将更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亲近科学。
四、密切注意课程改革试验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马上就要来了,有些人欢呼雀跃,展望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还
在疑惑观望,消极迷茫。的确,新课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化知识支持,新课程改革也将会“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走进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在理论培训中,天津师大靳莹教授的报告给我们许多启示,例如:
1、合作学习不是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教师不应失去教学主导作用,不要把课堂变成“小组合作秀”。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一定目标,达到某种 效果(如学习目标,科学方法、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学习方式,讨论不是漫无目的、漫无时间、漫无探究欲望的讨论。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学习理念,但绝不是学生想到哪,教师就讲到哪,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有主见。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决定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不能等同于自学。
诸如这样思辩性的观点还有许多,如:课堂不等于课件展示会,探究活动不等“满汉全席”宴,问题意识不等于提问,对话不等于问答,教学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避免走进课改误区,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为期五天的新课程理论培训,犹如清泉一般甘甜,沁人心脾,让我更加坚定信心,此次课程改革在我们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结出丰硕成果。
2006年8月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篇一】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新课程它打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新课程对教师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篇二】
新课改在我省已开展了一年多,可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的接触新教材,仅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些了解。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恍然大悟,开始真正的了解了新课改的实质。以下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知识结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教法学法。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