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柴静幕后的朋友圈 《穹顶之下》
柴静幕后的朋友圈 《穹顶之下》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娱乐资本论 吴立湘
娱乐资本论观点
浩淼繁星,言极穹顶,两会前的这一个周末,是属于柴静的。
在一个习惯着睁眼说瞎话的文宣系统中,产生了“看见”的柴静。然后在一个自我承担风险、资金以及荣誉的自媒体时代,柴静又努力去解释那些“看不见”。
不过真要把柴静当如娱乐资本论一般的自媒体,把《穹顶之下》当做一次私人恩怨,那就实在是属于幼稚。
不信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简单地说,就是提供技术支持和风格定位的罗永浩团队+范铭的文案摄像团队+通过常年客厅社交积累下来的大V智囊团。同时,柴静在全片中运用的21个演讲技巧,也几乎堪称案例教学。
《穹顶之下》片尾字幕
仔细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而在小娱看来,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同时笔者也采访了两位参与人员):
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看见》的原团队
以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为主。按名单分析,应该主要以拍摄、文案为主,是幕后主力。
2.然后是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其中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都是锤子的员工。有人说“演讲的场位是罗永浩指导的”,然后许岑、欧阳念念都是负责 keynote 制作,看样子整个TED式的互联网风格的发布会都是由罗永浩团队决定。
3.大V记者、调查记者等外脑
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届或调查记者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
《穹顶之下》片尾字幕
数到这里,估计不加V就会又急吼吼的称柴静是“客厅派对主人”了,肯定也会有人称柴静是当代林徽因,到底是正常的客厅聚会,还是暧昧昏黄的舞会?或许如何评价柴静的这次人员聚集,也会折射不同的人心。
当笔者采访某位参与了此事的“客厅客人”时,他非常精到的点评一句:“林徽因只是个沙龙主持人的角色,柴静却每次都在吸收众家所长,最终推出了让每个人都吓一跳的作品。”
柴静在饭局上
下面,娱乐资本论也分析下这篇作品的21个演讲技巧,以及她幕后的数十人的团队构成。
一 范铭团队有哪些人?范铭是谁?
原《看见》团队“闺蜜铁三角”
随便找期之前的《看见》对比下名单,就能知道此次《穹顶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见》团队的成员。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范铭,据她自我介绍中透漏,她是无锡人,这个可爱的天蝎座女孩1998年入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2002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任《新闻调查》、《面对面》编导,CCTV-1《看见》主编。
在CCTV的工作中,范铭和郝俊英、柴静等三人在合作中成为铁磁闺蜜,因三人对新闻的执着被称为“三剑客”。
一位电视界的朋友说,2014年最遗憾的事应该是,老郝(郝俊英)、老范(范铭)、老柴(柴静)这三剑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Obscurity-写道:“看到(雾霾调查)编导是范铭,感觉柴静她们又回来了。”@洛之秋 说柴静只是前台,幕后是范铭这样的专业团队。@ 格桑小巫说“做过幕后以后就不容易产生偶像情结了,柴静的这个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最厉害的是范铭。老百姓才崇拜独行侠,圈内人只钦佩好团队。”
原《看见》团队合影
李伦又是谁?是《看见》和《24小时》的原制片人。
柴静还曾经发过一篇和李伦相识的博文,里面详细记载了李伦是如何给予柴静施展拳脚的空间的:“我临时做了几天《24小时》的主播,跟邱启明搭档,他当天重感冒,咳嗽得不得了,有一会儿我实在觉得他够呛,就把他的稿子接过来,对观众说“让他歇一下,我来替他播”。我没有直播经验,不知道图和文是按照主持人坐的位置配好的,我这么一换,导播临时调换图都来不及,这要出点事,就算是播出事故了。李伦是制片人,第一责任人。但他不动声色,节目结束了还噙着点笑。第二天我想在直播中采访新闻当事人。通常为了避免直播的风险,主播只连线记者,但我职业惯性,觉得采访当事人是最接近新闻核心的办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风险都是李伦担着,可他鼓励我这么做。”
二 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柴静与罗永浩
罗永浩就不说了,点击原文,我们会附上了一篇《罗永浩跨界对话柴静:畅谈彪悍人生》的对谈,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在风格上的不同和价值观上的某种一致。
至于备受好评的keynote风格,则是由锤子团队的许岑、欧阳念念负责。其中,许岑是早期罗永浩的伙伴之一,与罗老师在电影进修班相识,后加入老罗英语培训。著名的老罗培训在迷笛上放的广告片(mother fu×k那个),就是和他一起做的。锤子科技历来发布会的keynote制作,均由他负责,之前他还出了一个 keynote 教程,一个英语学习教程,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搜。欧阳念念则是锤子科技的设计师。
三 大V记者
柴静,范铭,罗永浩在饭局
下面就按片子名单排列了(最后那十几个我也不认识),不过光看这几十人名单,也可知柴静在圈内人脉之广泛。袁凌告诉娱乐资本论,其实他介入这次的事件比较晚,当时还是一月份他去柴静家里看了原版视频,“视频比现在长,片子在中后段延伸到了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但我觉得难以探讨清楚,觉得没必要在一部片子里操总理该操的心,而且这一部分看起来有点累。我就建议说还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结上这个主要的逻辑链弄清楚,最后再回归到个体经验上。”
从最后的视频成片,也确实可以看出柴静确实采纳了袁凌的意见。可以想见,柴静就是通过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渐进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视频作品,最终造就了这一次成功。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
李伦:原《看见》的制片人
汪韬:《南方周末》绿版记者,探究中国大气的第一记者。
袁凌:著名调查记者,曾发表过数十万字小说、诗歌,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
史航:编剧、策划,影评人。
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网络红人
丁文山:湖南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静相熟于湖南卫视时代。
郝俊英:《看见》“三剑客”之一,著名编导。
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
四 柴静的21个演讲技巧
上面既然分析了那么多柴静的幕后团队构成,下面咱们也具体拆分下,柴静全篇视频,从案例教学的角度,运用了哪些演讲技巧。
同时,如果能活学活用如下技巧,以后无论是技术普及类的培训,还是企业文化培训、敬业度培训、安全作业培训、追求卓越培训、互联网的极致思维培训,都能无往不利。(以下整理来源于微信号“培训经理指南”的文章,作者南哥,原文标题《感动3亿人背后的21个培训与演讲硬技巧》)纪录片《穹顶之下》开场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开场
用数据再现当年的情景
并带出一个有“情怀”的故事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没有什么用听众亲身经历之“痛”更能打动听众了
所以在最好的培训素材始终来源学员
这就是内部讲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纪录片讲述现场
人们的认知错误首先是从概念开始
好的演讲与培训一定需要
帮助学员就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大气污染与城镇思维情况调研报告
南哥感叹的是1981年就有了这些研究
而我们的国家却从未采取过行动!这是城市管理的悲哀啊!纪录片讲述现场
“标记的书籍”是事实的展示
而将文字重新输入
则为听众创造了更好的视觉体验!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一图胜千言
善用图片是一个重要的培训技巧
特别在影响听众态度方面
这一点更为有效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影响学员与听众态度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是
用数据告诉Ta
错误行为的严重后果 纪录片讲述现场
这是激发人类行为最好的方式
通过好的与不好的对比
更能激发人类的行为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这是技术类培训或演讲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用多种手法将专业概念通俗化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数据的魅力就在于此!
因为ta为实施Duang了一下哎!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演讲与培训中
用图文及故事的方式
告诉听众现在行为与未来结果
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态度的有效策略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态度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就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观念及看法
在使用方式也需引起培训师的注意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
引发90后员工的抗拒与挑战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引发听众及学员的思考是最好的互动
这一组数据与悬念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纪录片讲述现场
柴静的演讲
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数据
在影响听众与学员态度上的魅力 南哥在想,这7%+12%的人怎么想的 难道停车就不麻烦吗!
纪录片讲述现场
演讲中的幽默也可以用在严肃话题中
这就是柴静式新闻的一特点
在中国停车费高了之后是这个样子
⊙﹏⊙b汗!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改变他人态度的时候
过度的批评会让对方破罐子破摔
柴静的这种平静的方式或许会更有力量 纪录片讲述现场
在态度类的教学设计与演讲中
一定要阐明到底应该谁为结果负责
否则再好的训练也只不过是听听而已
《穹顶之下》截图比较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对话以及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从轮船、到飞机、到大型工程车
柴静总能用你熟悉的事物来揭露真相
这是值得每一位培训者以及演讲者深刻学习!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好的态度类的培训不仅改变听众的态度
设计者应该还要为听众提供改变行为的工具
(这APP真心不错,今天肯定上不了了)纪录片《穹顶之上》截图
好的演讲不仅是思想
是观念,还应该具备行为指南
这一点柴静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所以好的演讲与培训从来都是精心准备的,都是投入过大量研究的真材实料,从来都是经过严格设计与编排的,面对柴静的演讲对于培训经理而言,你如何能够在广泛采集数据的基础上,真正的将公司的:“人才发展的雾”讲清楚? 用良好的方案与演讲打动老板与业务经理呢?对于培训师如何开发出柴静级别的培训课程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并付诸于行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二篇:柴静 《穹顶之下》语录
柴静 《穹顶之下》语录
1)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
Every time I see this lonely planet rotating in the dark sky, an unnamable sense of attachment and affection aris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2)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够踏实了。
Once we know we can do something to make things better, we will feel at ease.3)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I have no fear of death, but I fear to live like this.4)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穹顶,而我们习惯了低头忙碌地过自己的生活,从不抬头仰望一下头顶上那片最美的天空。
We are all under the dome, but we are too busy to look up and enjoy the most beautiful sky right above us.5)我们不可能改变自然条件,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We cannot change nature but change ourselves.6)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护好你自己和你爱的人。
In the most smog-stricken days, there is at least one thing we can do: to protect ourselves as well as our loved ones.7)当一个产业正在被淘汰的时候,会有另一个产品冉冉升起。An industry is coming to an end while another one is coming into being.8)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It is compassion that drives people to something.9)12369,如果你不打,这就只是一个数字。
“12369” does not mean anything if we don’t dial it.10)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的美好的。
It is our obligation to prove that a planet that is illuminated by energy can still be clean and healthy.
第三篇:柴静《穹顶之下》 读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学院:学院
专业:14级地理科学 姓名:麻凤
学号:2014405044
第四篇:柴静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前段时间一段柴静-《穹顶之下》关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视屏在网上传疯了,各种评价都有,而且短短几天视屏就被封杀,我觉得我应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在朋友那点得到这段视屏,103分钟,用一口气把它看完,直叫人荡气回肠,写下了这篇感受。
视屏是有柴静演讲的,视屏的内容是这样的,她描述现在的北京现在一个月有25天是雾霾天气,而中国有25个城市处于雾霾之中,在雾霾天气里,出现嗓子不舒服人群与MP2.5的含量成上升关系,2013年她怀孕,她听到孩子的心跳,但孩子未出生就得做手术,她认为这是环境污染所致。她去勘察河北,河北是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在那里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她只好亲自携带采样仪,在雾霾中生活一天,结果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她还告诉我们,在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达到这个量的是1860年的伦敦,也在1952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52年12月5日,云层之下,用火把来照明,那时候不知道MP2.5,但是那天SO2浓度高出190倍。在62年后她前往因雾霾丧生者的墓地凭吊。为考察同样恶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对一些人所称的伦敦雾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见成效的说法,她说她发现开始治理的头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气污染物;她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中: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而轮船和飞机的燃油还没有得到像汽车用油那样的哪怕不算严格的监管。她拜访各方面专家,她问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她处理了数据,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
视屏的最后,她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她试着与施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电话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说,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只有信息公开,才能治理污染,我们要从普通的小事做起,此时此刻此地大家一起抵抗污染,保护自己和爱的人,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是清洁和美好的。她建议网友:表达自己的不满、维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我们撇开她的视屏不说,环境的污染确实是事实,因为自己是一个学化学的人,对这些也许是有点敏感,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在大量的消耗着。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你自己做到了吗?回到她的片子里,她说讲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此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难道说,只要我们打破垄断,全面开放石油问题就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情有那么简单吗?事实果真如此么?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我觉得根本不是这方面的问题,中国现在需要发展,消能源是必不可少的,去说美国怎么做,英国怎么做,各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都说中国物资丰富,为什么不利用好,去开发好新的能源。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有多少东西是放错了地方的宝,就说我们的污染物S02,它真的只会污染环境吗?我们为什么不采取技术好好的利用它?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环境污染真的很严重,空气质量好不好一对比就知道,现在各种癌症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各种畸形儿,这些事实就在我们眼前。我是从乡下来,我们那边主要是农业,没有工业,没有环境的危机感。现在生活在贵阳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去年暑假我到城里去打工,在东莞的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真的生活在了穹顶之下一样,四周都是云雾,那种所谓的大城市的繁华被东西笼罩着,我看不见远方,那里的天空是那么的低,我很想看远一点,看看这个城市的繁华,但是,视线的不远处,一切都消失在雾一样的东西里,有时候走过一些旷地,明明周围什么都没有,可是感觉那里的空气不适合我,我不想呼吸,只想逃离。1950年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如果你有恨的人就买一罐送给他”,这是国外一次大污染事件后出现的市售空气罐头的广告,我们想一想,在我们小的时候中国有瓶装的矿泉水卖吗?没有吧。而现在它已经完全的商品化,这难道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吗?社会的进步需要他吗?当我走到某一个地方渴了就喝水呀,为什么要去买?如果污染到有一天,我们是不是出门要带一罐空气,就像喝水一样时不时的拿出来呼吸一下,或者到商店买空气的概率大过买其他东西的概率,我们真的要这样吗?柴静的片子虽然已经被封了,可是当初不是播出来吗?允许播又封,都是在说明环境污染很严重了。以损耗能源污染环境换来发展真的对吗?咱国家最近几年的环境正在变化也太快了。是该治理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总结检讨,总结一下这些年的得与失,成与败。环境污染到了该整治地时候了,浪费资源浪费掉环境,这样的强大有多少中国人愿意,大家更多的是痛惜。
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爱护它是我们的责任,保护它是我们的权力,我们有权让我们生活的家园干净美丽,环境法不是没有,我们为什么不使用它?我们的环保部门去哪里了?一桩桩案子侵犯生存的事件发生着,在题为《谁承担后果——美国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的著作中,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er Saunders)揭露,为了发动文化冷战,美国中情局向各类美国慈善机构投入巨款。柴静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尽管她的行为是负面的,但是也是一种抵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在保护环境,如果能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在乎,这样做又何尝不可以。还有人说柴静被“软禁”,是权力的惯性使然,也是一直以来权力从未掩藏过的傲慢的凸显。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的气候变化纲要公约(FCCC),希望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减排。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更明确对6种温室气体进行减排。《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其中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人人应该遵守这个法律,行使这个权力。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在我们不断进步的时候我们要不要尊重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和其他国家正积极调处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主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国内及国际法层面上的讨论不仅涉及到这两个术语的定义,还涉及到这些定义怎样才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具有效力。人权作为一个承载着人类美好理想与追求的庄严理念,在当今中国已成为鲜活生动、惠及全体人民的实践成果。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时,中国人权事业必将呈现更加美好的图景。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全面统筹、开放合作,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科技进步是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科技、环境、人权的全面发展与良性互动,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幸福和谐的根本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权,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倡导互利的原则,打破和消除科技壁垒,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人类。不同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异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倡导平等的机制,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另外,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协议》主要是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的GDP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的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多个环保组织和行业协会都对协议不满,认为仅出台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声明远远不够,也不足以向全世界提供足够清晰的信号。
最后,对于柴静的《穹顶之下》为什么被禁播,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的说法,在这里我只想说我自己的看法,不管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是执法力度问题,或是企业国家社会责任感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很难企及的,我们可以讨论它,深究它,批评它,可是我们甚至连给相关部门一个建议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机会都没有。但是思考本身就会带来价值,它会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些又是我们多么欠缺的东西。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即使我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不管我生活在哪里,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气,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你恰逢在环保事业上,在减少环境污染上做着我们企业能做的,也确实起到作用的事业,为什么不坚持呢?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公民都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是的,有人说她的数据造假了,有人说她太做作了,那你为环境做了什么努力?
第五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从《穹顶之下》到马克思
对于柴静和她的纪录片,我还是佩服的。因为该知道和不该知道的,你都能看见。所以,废话不多说,直接开侃,当然都是个人拙见,仅供娱乐。
我个人认为,中国大气环境问题之根源,正如柴静所挖掘分析的,就在于能源。环境问题是复杂的,但单就大气问题来说,最主要的污染源来自能源的消耗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能源与GDP相关,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必将对此产生影响,因此我国降低了GDP的增速,但是否合适我不知道(尽管仅仅以GDP来评判经济的发展现已有争论),总之经济增长与环境本身存在矛盾。另一方面,能源的品质可以调控以改善环境问题,而我国在具备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依然未推行,这主要是由于能源部门内部的抵制。在这一问题中,我认为主要存在两个小问题:一是政府本身监管能力存在问题与错误,监管不足必然导致利益问题,即第二个问题:小众利益与大众利益的矛盾,或者说既得利益者与新兴改革者之间的矛盾。但第一个问题却由于第二个深层矛盾的存在而难以解决,或者说二者相辅相成,恶性循环。我认为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利益矛盾。对这一矛盾,无需多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答案已经确定,所需的只是时间和高效的方式。而对于柴静所提出的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我持保留意见,我个人认为一定有在保证战略安全下的更好解决方式。
综上,我认为现阶段下大气环境问题的内在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和大利益与小利益的矛盾,前者是固有的,现阶段难以解决,而后者则在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水平下相对易解决,故解决这一矛盾理应成为当下的重点。当然,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必将是曲折和漫长的。唯一有资格评判和见证的只有时间或者说历史,所以对于未站在相对高度的人来说,我认为还是勿论国事的好,因为一切空谈都是徒劳的,除非你要将空谈付诸实践。
然而,相对于内因矛盾而言,依然存在诸多外在矛盾(现阶段还是外在、次要的),比如民众对于空气对生活影响的不满,但这不会成为主要矛盾,因为大部分民众的矛盾还在于生活成本;比如环保部门的执法尴尬,本身执法群体不大,而随着新《环保法》的推行,这一矛盾将大大弱化;比如我国新能源、环保产业不发达,这一问题现阶段由于本身的技术难度、高成本而难以推广,也决定了其小众范围;其他等等。
但是,我们知道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发展、可转化的,因此现阶段的次要矛盾并不代表未来的次要矛盾。内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内在矛盾受外在矛盾所影响,因此我们个人完全可以从自身出发提倡环保生活,并多多发挥监督举报的权利,从而促进内在矛盾的发展。而对于站在相对高度的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坚持马克思大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审慎地观察并处理好主要矛盾,并保证其他矛盾的相对稳定,引导发展的正确方向。
历史的结果往往确定(尽管并不能为大多数当事者所见),但它发展的过程与方式却出人意料。至于方式,想起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