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崛起
《世界强国崛起之路影视鉴赏》大作业
英国强国之路有感
姓名:_______ 专业:_______ 学院:_______ 学号:_______ 电话:_______
摘要:英国虽然一直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但只是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才开始真正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方成为无可撼动的世界性强国。促成近代英国崛起的要素包括: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国家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从而激发了英国的潜能;不断壮大的海军力量及其“蓝水”政策使英国拥有了保障国家安全和进行海外开拓的有力工具;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使英国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关键词:英国 崛起 政治 经济 海权
正文: 前言
所谓“崛起”,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指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在它所处国际体系内力量排位的快速提升,成为该体系内的一流大国;至于数一数二的顶级大国继续壮大的历程,或一流大国之间的相互赶超,则不应划入“崛起”的范畴。换言之,“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因为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绝对力量都在不断增长,而是指较弱小国家之国力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值”的急剧上升。就此而言,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我们研究英国的崛起,正是要研究导致其崛起的各种因素,并且揭示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地理环境
英国国土总面积244,200平方公里,南北跨10个纬度、966公里,东西483公里,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不列颠群岛与法国和欧洲大陆隔英吉利海峡相望。不列颠群岛最大岛屿是大不列颠岛,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3个区域组成。作为岛国,英国海岸线很长,而且异常曲折,构成众多港湾。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多雨。不列颠人是靠海洋生存的海洋民族。
政治基础
国内政治制度的运行良好与否关系到一国国际地位的强弱。当英国王权与英国议会相互谅解之时,英国便能推行积极有效的对外战略,而当双方无法协调相互矛盾之时,英国也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16世纪下半叶,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凭借英国民众的普遍拥戴和英国议会的衷心支持才敢于起而对抗西班牙,而英吉利共和国之所以能强盛一时,其重要原因是它本身就与议会浑然一体;斯图亚特王朝和复辟王朝始终无法处理好与议会的关系,致使其当政时的英国在国际上碌碌无为,直至其王朝统治两度被推翻。在威廉三世和英国民众双向意愿的组合下,实行了光荣革命,立宪君主制度在英国诞生。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1694年的《三年集会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案》等一系列法令极大地约束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英国议会的立法、财政、司法等各项权力,从而解决了始终扰乱斯图亚特王朝时代英国政局稳定的王权与议会对抗之难题。
财政支撑
一个国家的潜能以其领土人口规模及经济实力为基础,同时,使这种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出来的实际手段和具体措施也不可轻视,在许多时候,国家调集政府可支配资金的能力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如前所述,光荣革命时的英国整体国力不强,远逊于当时的欧洲霸主法国,但它却能在对抗法国的斗争中迅速崛起,其重要原因是其优于其他欧洲国家的财政体系。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发行国债。英国政府通过国债获得的大量资金使它得以大大提高国家支出,这种‚国家支出的猛烈增长,特别是海军部订货造成的对生铁、木材、布匹和其他物资的巨大而持续的需求,造成一个‘反馈环’,促进了英国的工业生产,刺激了技术上一系列的突破‛,为工业革命的来临开辟了道路。
海军力量
如果说高效的财政体系是英国崛起的必要基础,那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则是英国与他国争锋的有力武器。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表明,最直接推动英国壮大的支柱是其海上力量。虽然16世纪末英国有过击退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经历,但英国真正挺进海洋还要到英吉利共和国时期,其时,长期议会屡屡拨款扩建英国海军,并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战胜了当时的头号海上强国荷兰,英国海军舰只从1642年的35艘发展到了1664年的126艘。然而在斯图亚特复辟王朝时期,英国海军也如同英国整体的国运一样停滞不前,舰只数量仅略有增加,1685年为143艘,到九年战争开始之际,英国海军规模小于法国海军。虽然英国与荷兰两国的海军组成了联合舰队,但在1689年和1690年间,法国的海上力量还是比英荷联合舰队强大,1690年7月法国海军在比奇角战役中重创英荷联合舰队,此后两年中占据了上风。然而,在1692年5月,英荷舰队终于在拉乌格战役中打败了法国舰队,此后直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英荷与法国之间再没发生重大海战和非常重要的海上事件,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袭击战,原因是在1692年之后英荷两国逐渐拥有了绝对的海上力量,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海军实际上已经零落不堪。
双向发展战略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为外交提供强大的后盾并规定着外交战略的基本框架,而根据国家实力、地缘政治以及战略对手的竞争态势作出具体准确的谋划并适时调整,同样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外交。英国三岛位于欧洲大陆西端,一条并不太宽的英吉利海峡将英国与大陆隔离开来。这种地理位置,促成了英国的双向发展战略: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海权是其立足之本;但它又是欧洲的一部分,它必须关注欧洲大陆战略格局对它产生的任何有利或不利影响。故有学者称,在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案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这两个政策看似有所冲突,实际上却较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颇为有效的双向发展战略。英国海军的部署状态或许可以反映这两种趋向之间的融合:在18世纪的历次战争中,英国海军主力从来都没有离开包括‚西方通道‛在内的英国周围水域和欧洲水域,即便是在海外殖民地争夺战最激烈的七年战争期间也是如此。在这场战争初期的1757年,英国海军71%的舰只和67%的将士在英国周围水域作战,另有12%的舰只和18%的将士在地中海作战;在1757—1762年间,英国海军64%的出港船舰都在英国周围海域和地中海活动。如此部署的海军力量,一方面是要确保英国本土的安全并对大陆敌国造成威慑和封锁,策应大陆盟国及英国派遣军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又能切断敌国与其美洲和印度殖民地的联系,确保殖民地争夺战的成功。英国的双向战略由此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总结
近代早期英国崛起为世界顶级大国的历程揭示了某些历史规律:任何国家的崛起,不能纯粹依赖巧合的机缘和偶尔的拼搏,而必须具备一些扎实的基本要素。首先,必须有一套稳定、高效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最大程度地体现国内民众的利益,从而得到国内大多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即使不一定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至少必须通过有力的财政体系获取追求国家目标所需的充足资金;再次,必须在军事力量方面拥有某种独特的优势并不断扩大这种优势;最后,必须依据国家的自身条件和国际战略格局,持之以恒地推行合理的国家战略,并围绕大战略目标灵活地推行外交政策。这几大基本要素又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卓有成效的财政体系离不开合乎民意的政治体制;没有高效的财政手段很难发展和保持军事力量的优势;没有足够的军事优势,任何合理的对外战略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当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陷入持续困境之时,它的战略生存空间将日趋狭窄,其国内社会政治制度必将随之面临动荡甚至崩溃的危险。
结束语
每个国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具有复杂性的。不仅有内因还有外因,无论哪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英国之崛起,对世界影响深远,对中国的启示也非常大。1.增强国防,提高军事力量;2.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3.建立正确的符合国情的大国政治和经济体系,政治民主化,管理开明化。
英国的崛起对于‚和平崛起‛中的中国来说,英国的许多经验值得提倡。我们应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力量,巩固国防,提高综合国际地位;政治民主化,建立大国政治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定会崛起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温斯顿·丘吉尔: 《英语国家史略》(下册),薛力敏、林林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肯尼思·O.摩根: 《牛津英国通史》,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3]基佐: 《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程洪逵、沅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4]A.T.马汉: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英国崛起讲稿
哈密地区二中校本课程——《大国崛起》系列之
英国之崛起
主讲人:韩庆东
目
录
英国之概况
英国崛起之路
英国崛起之迷
英国之概况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臵:
英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
2.国土面积:
英国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与此相比,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为23.67万平方公里,陕西省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湖南省面积21.1875万平方公里。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41万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目前可大概区分为以中国儒家文明为代表的大河文明、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大河文明的中国,自古即有安土重迁、血缘与政治结合紧密的特点。
目光转回欧洲西北部的英国,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四周由海洋环绕的情形使英国人的家园显得比较易于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御手段和坚定的防御意志的话。海洋作为英国的天然疆界曾帮助英国人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大陆的入侵者,如16世纪的菲利浦二世、17—18世纪的路易
十四、19世纪的拿破仑。因此海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古代社会因海的便利带给不列颠人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近代不列颠人为寻求财富而通过大海走遍全世界。海的便利和屏障作用同在,21英里(34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使英国既容易保持独立,又避开了岛国常出现的孤立、封闭和停滞。
再以俄国为例,大平原之上的森林、草原、河流及其严寒的气候,构成对俄罗斯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缺乏西欧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单调的平原。单调的平原必然使居民从事单调的职业,而职业的单调又容易造成习俗、道德风尚和信仰的一致。这样,如果不考虑外来影响,生活在欧俄平原上的人民所建立的国家,就自然应是具有保守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与亚洲国家如中国相比,欧俄又不如中国那样封闭。欧俄平原是四面开阔之地,极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影响。实际上,北欧的诺曼人和南部的拜占廷人、西欧的日耳曼人和东方亚洲的游牧民族,都曾对欧俄地区发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入侵,这就使它具有西方和东方两方面的文化因素。同时由于四面开阔,不是邻人经常去冲击它,就是它紧密团结起来向四面扩张,这既是俄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外部条件,也是俄国长期扩张的本源。
3.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4.人口:
6140万,其中英格兰占83.6%,苏格兰占8.6%,威尔士占4.9%,北爱尔兰占2.9%(2008年)。官方语言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
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59万)。另有天主教会及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二.政治状况
1.国家元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24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2.议会:
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君主、上院(贵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组成。上院议员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获得通过,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袭贵族失去上院议员资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议员将由专门的皇家委员会推荐。2003年2月,英政府提出七项上院改革案,但均遭议会否决,改革上院的计划暂时搁浅。2003年6月,内阁改组后,撤消大法官事务办公室,成立宪政事务部;2007年5月,宪政事务部并入新成立的司法部。2006年7月首次经过选举产生了上院议长海曼女男爵(Baroness Hayman)。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简单多数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议提前大选。本届下院于2010年5月选出。在650个议席中,保守党占307席、工党占258席、自民党占57席、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占28席。下院议长为约翰〃伯科(John Bercow)。
3.政府:
实行内阁制。由君主任命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现政府为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于2010年5月大选后组成。首相为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
4.政党:
(1)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议会第一大党。
领袖戴维〃卡梅伦,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重获执政地位,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近年来,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及英加入欧元区,但强调英应该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
(2)工党(Labour Party):议会第二大党。
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1997年至2010年间连续执政13年。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原领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大选后引咎辞职,由副领袖哈丽特〃哈曼(Harriet Harman)代行领袖职能,新领袖将于2010年9月年会前选举产生。近年来,工党更多倾向关注中产阶级利益,与工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有所疏远。主张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视与美和欧盟关系为两大外交支柱,支持欧盟一体化建设,主张在经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加入欧元区。(3)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议会第三大党。
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2007年12月当选。自民党政治主张居中偏左,在很多问题上与工党立场相近。
主张通过减税还富于民,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吁限制金融城过度扩张,对银行家薪酬课以重税;承诺公平教育,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倡导宪政改革,提出减少议员议席,在选举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区。2010年英国大选后,与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获得5个内阁位臵,首次成为执政党。(4)其他政党:
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绿党(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等。
三、经济状况
世界上第六大经济体,欧盟内第三大经济体。私有企业是英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制造业仅占不到1/5。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英金融业遭受重创,经济形势严峻。2009年GDP收缩4.7%,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截至2009年12月,英国失业人口247万,失业率7.8%。2009年第四季度,英经济恢复增长,但增幅仅为0.3%。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幅仅0.2%。
2009年英经济基本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260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196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7%;货币名称:英镑(Pound Sterling);通货膨胀率:2.9%;失业率:7.8%。
2009年营业收入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英国公司和企业有:
英国石油(BP): 世界第4大公司。主要经营炼油业务。2009年营业收入3670.53亿美元。特易购(Tesco):世界第56大公司。主要经营食品及药品店业务。2009年营业收入943亿美元。沃达丰(Vodafone):世界第94大公司。主要经营电信业务。2009年营业收入691.38亿美元。力拓集团(Rio Tinto Group):世界第134大公司,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公司。主要经营矿产业务。2009年营业收入542.64亿美元。
四、文教科技
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北爱地区实行4~16岁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归地方政府主管,高等教育则由中央政府负责。
英国非常重视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正进行教育改革,允许高校增收学费,同时继续加大教育投资,2009年教育经费为840亿英镑,占GDP的5.4%。中小学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约占学生总数的93%。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约占学生总数的7%。英文盲率仅为1%。
在英国约40%中学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国有110多所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2007年高等教育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著名的高等院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等。目前有30多万海外学生在英大专院校学习。
英国是世界文化大国之一,文化产业发达。全国约有2500家博物馆和展览馆对外开放,其中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闻名于世。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伦敦交响乐团等艺术团体具有世界一流水准。每年举行约500多个专业艺术节,其
中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世界上最盛大的艺术节之一。当今世界80%的信息以英语传播。
英国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学术论文占9%,引用量达12%,仅次于美国。获国际大奖人数约占世界的10%,迄已涌现出78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居世界第二。在生物技术、航空和国防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英国趣闻
1.国旗
“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2.国徽
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3.国歌
God save the queen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上帝保佑女王》 上帝保佑吾王,祝她万寿无疆,天佑吾王!
常胜利,沐荣光; 孚民望,心欢畅; 治国家,王运长; 天佑吾王!
以上资料主要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chn/pds/gjhdq/gj/oz/1206_45/
英国崛起之路
1.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88年7月7日,大西洋的海流与此前任何一个夏季一样,波涛汹涌。这一天,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从西班牙起航,这支由西多尼亚公爵指挥的队伍拥有一个显赫的名号——无敌舰队。强大的西班牙帝国在它的护卫下,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无敌舰队此行的目的是控制英吉利海峡,教训大西洋上的岛国英格兰。
一个一直以来并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小小岛国,为什么会对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帝国西班牙发起挑战?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
英西战争源于宗教改革。16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变成了新教国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希望英国恢复信仰天主教,接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员)亨利八世女儿玛丽的管制。
除了宗教信仰,让西班牙国王挥戈动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格兰人正在试图抢占和扩大海上优势,西班牙帝国的利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就军事力量对比而言,形势明显有利于西班牙。在英国一方,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女王所能调集的力量都很有限。但在如此危急关头,英格兰民族最宝贵的品质显露了出来,那就是镇静与自信。当德雷克爵士率队迫近无敌舰队时,西班牙舰队的规模和阵势也着实令这位纵横四海的勇士感到惊诧,但他只说了一句话:“还从没有过如此强大的舰队,但全能的上帝更强大。”
英国人的勇气使无敌舰队遭受了沉重打击,“全能的上帝”则让西班牙舰队遇上了大风暴,17艘船只和5000人葬身大海,沮丧不堪的西班牙人退回了本土港口。一次轰轰烈烈的远征就这样结束了。在这场导致西班牙无敌舰队丧失一半船只的系列海战中,英国海军的损失出奇的小,它没有一艘船受损,战死的士兵也不到100人。胜利之后的英国人也难能可贵地保持镇静,为纪念这次胜利而铸造的奖章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一挥神手,他们四处逃走。”这句话比其他的战斗神话更接近真实。由于没有全歼对手,英国的舰长们甚至对这次胜利多少有些失望。但事实上,这次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此次胜利也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的士气,回顾历史,它确实标志着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自此西班牙的霸权开始向英国转移。无敌舰队惨败后50年间,西班牙仍旧保持着大国地位,但显然其根基已经动摇。
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西班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一个新的海上强国初露峥嵘。
2.《航海条例》引发英荷战争,击败海上马车夫
十七世纪后半期的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经过如下:
一、1651年英国国会通过《航海法》,规定英国的一切进口商品只
准从商品出产国直接进口,而且只能由英国船只或商品出产国的船只装运.航海法的通过实际上是对荷兰的宣战.两国海军立即奉命进入战争状态,剑拔弩张,企图歼灭对方主力.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年~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1653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4年~1667年,英国与荷兰争夺海外殖民地,1664年英军攻占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立即进行反击。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6月22日两国再次宣战,英国舰队随后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击败重创荷兰舰队,法国、丹麦与荷兰结成 反英同盟。1666年5月,经过修整恢复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国舰队,8月荷兰舰队进入泰晤士河攻打伦敦,遭到英国岸炮和海军的联合打击,遭到重创,英国重获制海权。同年9月10日伦敦发生大火,城市大部遭焚毁,无力继续战争,试图与荷兰和谈。荷兰舰队趁机于次年6月19日进入泰晤士河偷袭了伦敦,歼灭了驻泊泰晤士河的英国舰队,破坏了船厂,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1667年7月,英国被迫签定「布雷达和约」,在贸易权上作出了让步,并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1678年,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低档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英荷都无力继续战争,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航海法》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输出国的船只。从此,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在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臵。
3.英法七年战争,击败欧洲陆上强国
七年战争是英国走出欧洲、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决定性战争。战争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贸易实行垄断。英军主要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作战。战争开始后,英国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在北美、加勒比以及印度的陆战中,英军取得胜利;海战方面,从1759年起,英军先后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与大西洋舰队,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到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奠定了英帝国的基础,英国牢固树立了全球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英国崛起之迷
回顾英国从崛起到衰落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它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进步的潮流,吸引着世界各国争相效仿。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衰落,也是因为它文化中的保守因素阻碍其继续创新,因而慢慢落伍,成为二流国家。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新性。英国文化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史实: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领先世界上所有国家,它的工业文化具有创新性;英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它的商业文化具有创新性;英国拥有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它的海洋和军事文化具有创新性;英国率先建立了现代意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它的政治文化具有创新性;另外,英国在欧洲列强间纵横捭阖、折冲樽俎,一向居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它的外交文化也具有创新性……英国文化保守中蕴含着创新,创新中体现着保守,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综合性文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18世纪综合了过去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英国文化正是18世纪这种综合性最生动的体现。英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英国所做出的世界性贡献而言,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而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等条件看,英国充其量只是一个中等国家。我们研究英国的崛起,正是要研究导致其崛起的各种因素,并且揭示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思考题:
结合历史必修一、二及《大国崛起》影视资料,谈谈你认为应该崛起的因素。
第三篇:大国崛起-英国
《大国崛起》英国篇
一、契机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一位英国传记作者这样形容伊丽莎白一世,这位25岁登基,终生未婚的女王,像一只野心勃勃的老母鸡,英格兰在她的哺育下渐渐统一成熟)。在听闻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运贸易中发财的消息后,伊丽莎白眼红,私下鼓励船队进行非法掠夺,在西班牙质问时却推脱不知。1588年,怒不可遏的西班牙国王派出无敌舰队出发进攻英格兰(英西海战)。西班牙自以为人多船大,能快速歼灭对手,出人意料的是,英国由商船和海盗组成的拥有火炮的小型舰队,凭借其灵活机动的优势,在几天内就打败了无敌舰队。英西海战胜利的意义在于动摇了西班牙的霸权地位,英国抓住了新世界的机遇(海外扩张和贸易),以大国的姿态在欧洲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伊丽莎白一世70岁去世后,查理一世继位,查理为了维持战争希望增税,而议会不通过此决议,因此查理强制解散议会。查理破坏英国政治的两大原则:王在议会。国王必须通过议会来统治国家;王在法下,法律高于国王。国王和议会的矛盾加深,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权力,1642年,英国内战又叫英国革命爆发。战争中克伦威尔脱颖而出,英吉利共和国成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这次胜利的意义在于,当时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正处在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或者正渴望实行君主专制,而英国的做法非常超前,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说它最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
克伦威尔被封为护国主之后渐渐踏入军事独裁的泥沼,如同一个没有国王名号的国王。1685年,查理一世儿子詹姆斯二世继承王位。但其专制又引起了议会的不满。
1688年,为免詹姆斯二世将国王之位传给他刚出世的儿子,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起来废黜詹姆斯,请来詹姆斯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时任荷兰执政),威廉带兵进入英国,詹姆斯出逃。意义在于君主从此由国会产生或任命,谓之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胜利,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结束了。
17世纪50-60年代,三次英荷战争,英国逼迫荷兰签订《航海法》。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连续征战中,英国打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英国,地处边缘的小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得了先机,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路口(率先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第四篇:大国崛起 英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 英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英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英国篇观后感
在大洋彼岸,存在着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它的经济发达,适合旅游,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那种骨子里散发的贵族气息,吸引着许多外国游客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度。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国崛起》英国篇,看过之后,我越发的对这个“日不落帝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一个大西洋彼岸的小小岛国,他却有勇气对抗 当时的海上帝国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用自己的一生去捍卫这个国家,而她的子民也没有让她失望,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崛起!“日 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 世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进行资本累积成为振兴英国的头等大事。这个使命即使在女王死后,查理一世即位也没有荒废。所以在英国发展初期,对殖民地的扩张 和侵略从来没有断过,乃至殖民地遍布全球,对于本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以至于有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时,英国已经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这在当时的清朝时无法想象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瓦特蒸汽机的发明都在一步步的引领着世界走向新时代。从此,世界人民开始走向工业革命化道路。
英 国除了在经济上引领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改革。《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又一次洗礼,乃至对整个欧洲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宪章中首次提到君主的 权力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世界也是史无前例的。查理一世的死证明他想统治人民,控制议会,控制法院,控制人民在英国这 个国家是行不通的,践踏了人民的权力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查理一世的死对那些君主专制的国家,以及那些想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一致命打击。
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总之,《大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日不落帝国”!
第五篇: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英国篇
从欧亚大陆西部终端,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因为在19世纪末,它的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近代英国的兴起始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这位女王的远见卓识和开明宽容是英国繁荣兴盛的重要原因。在伊丽莎白一世治国生涯里,这位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她终身节俭,不轻易战争。她严守《大宪章》,不跨越王权,不随意加税,给人民以宽松的环境发展经济;她有着长远的目光,鼓励发展航海业,是英国最终取代西班牙、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她的宽容,才造就了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巨匠和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她为了维持权利的平衡和英国的独立,终身未嫁;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在她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
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说。它真切地描述了当时的人们看待世界的被动心态。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工业革命)。为保障科技发展,英国准备好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这些机制,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其中,专利保护就是重要的一种措施。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变革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一种能大大提高效率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各个行业相继实行了工厂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整个英国仿佛形成了一个被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高速运转的链条。力量来源于一份文稿,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它使得工业化不再停留于发明机器和制造产品的阶段,而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文稿出版于1776年,叫做《国富论》,作者是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通常并不会考虑他对社会利益起了多少促进作用,他盘算的是他自己的好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后来被瓦特和博尔顿所代表的新兴阶层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他们是从亚当·斯密的理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人。当他们在西方各国的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时,亚当·斯密的理论开始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斯密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以前发表的,它起了一个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强国、世界霸权国家,也使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一个帝国的崛起,要以科学技术、统治者决策、文化氛围等为基础,缺一不可。成为一个帝国绝非易事,但如有前瞻的思想、有正确方向的“指挥棒”、有良好发展的条件,帝国也非幻想,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