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成考政治+要点
一政治
1.选择题(单选)
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2.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为转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4.事物的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5.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7.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 2种不同属性。
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10.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2.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 13.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192716.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8.金1931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 19.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20.21.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22.1974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
23.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24.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
25.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26.2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29.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30.3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违法必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32.3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5.3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7.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39.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40.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1.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42.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3.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会成员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
44.4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46.47.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48.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51.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会的特殊国情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52.53.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4.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府主席:毛泽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55.于:人民内部矛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56.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8.兴起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59.60.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4.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的“十五大”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66.6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利益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68.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69.70.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1.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4.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75.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6.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7.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78.79.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发展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80.8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2.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3.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84.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会议是:遵义会议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86.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87.88.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9.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90.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91.提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92.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93.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来的95.9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
97.9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9.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100.101.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于:集体经济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
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102.10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106.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107.10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10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111.112.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113.114.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11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6.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7.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11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9.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1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121.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从1927年11月到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122.123.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2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5.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126.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主义的过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127.1956
齐放、百家争鸣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128.129.从1978年至
1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姓“社”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 “资”131.13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33.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保障制度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 135.136.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3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9.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主张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140.14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3.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
144.14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
147.14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状况的规律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150.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151.152.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3.20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154.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155.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156.平衡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
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158.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159.是在:三湾改编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160.改革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16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62.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163.廓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164.两方面经验教训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165.正反16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167.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8.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9.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170.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7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7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174.武力175.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17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177.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这个论断的哲179.点去认识事务。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180.18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2.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83.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185.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186.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7.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8.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中山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189.1940
共和国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190.19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民族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192.19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4.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中去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195.19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7.邓子恢20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 198.论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1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
史经验200.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201.20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3.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5.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20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8.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9.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10.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定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21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12.213.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14.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215.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216.217.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1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9.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2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的直接动力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221.一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222.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223.22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5.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绅阶级政权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226.227.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228.229.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3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略是: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231.1953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232.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233.234.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5.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236.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37.238.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239.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240.24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2.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43.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246.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主义物质观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248.24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50.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2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253.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
254.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关系的原理256.257.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258.1948
民主专政”的概念: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259.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将革命进行到底》
紧密结合261.262.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设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263.264.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265.的学习》毛泽东在
266.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267.结合”制度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268.269.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70.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271.272.19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3.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274.275.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276.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们服务
278.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9.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280.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
互区别,不可混淆。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物。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实现条件: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
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是由客体决定的。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
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
在。
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
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
研究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 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
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
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
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践中形成的。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 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
质也就不同。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
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1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件下进行的。首先,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 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
的制约。再次,自觉程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 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
创造。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范围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
的认识真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真理;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发展的;全面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
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 13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
展中的作用 14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的作用:
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
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
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
的矛盾及其变化,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
是主观任意的否定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再次,否定肯定和否定。
16、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中的地位。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
使国体得以实现。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性。17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
18、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遵循一下原则(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
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
(3)
19、为什么说反对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
义制度,是同任何(1)****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和社会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2)****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 建设的顺利进行。(3)****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2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者是互为条件的。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
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 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基础。标的物质 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2)
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但是我们只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21
配制度的主要原因。、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 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
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资本、管理应的收入。)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劳动、土地、等等。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
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2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
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劳动力等。;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 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
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的积极性。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
安定团结。
24、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的科学体系。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是对认的一个重大突破。
两极分化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既强调
“,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 消灭剥削,消除
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
2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 邓小平在提出 “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要思想。的物质基础(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 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 ******** 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
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生产率,是社会主义 需要(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
本上得到巩固。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上说,只能靠不断发 和
围绕这个中心。
2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 “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 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社”姓“资”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 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 ③“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而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
28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
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 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
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统一行动的基础。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
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 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历史更长的时期。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第二、它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的崭新概括
第三、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总结。它理论内涵是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第二篇:成考专升本政治
成考专升本政治.txt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二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六、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2.4条必然
二十七、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理解邓小平理论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二十九、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三
十、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三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转变经济(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三
十二、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三
十三、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三
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依法治国(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三
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2.3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三
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三
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三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三
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四
十、新时期爱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二、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强调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第一,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说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性。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说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说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第一,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第四,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被彻底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质量万变规律(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质、量、度的概念
2.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三、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的这种准备既包括对质变发生所必须的数量基础的准备,也包括对质变发生的方向和性质的准备。所谓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当旧事物的度已成为量变继续下去的桎梏时,质变就会发生并突破旧事物的度,从而使量变的成果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保持下去。同时质变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围内,量变又有了新的展开空间,新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简言之,事物的量变超出了事物的度,就会导致质变,出现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只讲量变,否定质变作用与意义的庸俗进化论和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只讲质变,否定量变作用与意义的激变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将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当现代化建设经过足够的积累,面临质的飞跃时,又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只有这两方面辩证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早日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证否定观的两条含义
四、试述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1)辩证否定观即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中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矛盾推动下实现的合乎规律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第二,辩证否定是扬弃。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定实现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以它既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又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是新旧事物相区别的界限,体现了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一事物被否定不是旧事物变成了空无,也不是新事物凭空出现,而是旧事物通过否定转化为新事物,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长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以改造过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辩证的否定既。能说明旧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说明新事物从哪里来,是新旧事物相联系的环节,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总之,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作为二者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是唯一科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对本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反对任何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之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现
2.三条关系
五、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包含,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总是一定共性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它们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关系。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个性可以转化为共性,共性也可以转化为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原理
2.唯一性(2条)
3.辩证性(2条)
六、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因此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都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连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是一定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是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了客观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人的认识又转化为客观现实。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要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有些认识虽然当前实践能够检验或实践已经进行了。检验,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否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思想僵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七、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人的价值(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提偿奉献精神
八、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九、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
答: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主席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1)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它具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群众路线。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既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对党史的经验总结。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一切依靠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3)独立自主。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基本点就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由本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创造和决定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以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3大形成阶段
2.6大社会特点
3.2对基本矛盾
4.2大历史任务
5.2个革命阶段
十、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内部的阶级矛盾,又有外部的民族矛盾,既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则是最凶恶的敌人。
(2)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求得人民解放;二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改变生产关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任务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不可相互代替,但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这两大任务规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把这两步混为一谈,搞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就会犯“左”倾错误;如果将这两步割裂开来,搞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3条政治纲领
2.3条经济纲领
3.4条文化纲领
十一、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具有过渡性质。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既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作用
2.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内容、性质、方法、主题、方针
十二、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1957年2月,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新学说。毛主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部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和总根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由于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需要用强制性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即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主席提出并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关系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
(2)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3)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根据这一学说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这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三、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
答:(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1.2条内容
2.3条意义
十四、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基本经济制度(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两条内容
2.3条原因
十五、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含义
2.3个基本特征(所有制、分配、宏观调控)
3.5个基本框架
十六、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独立自主的含义及3点体现
2.对外开放的主体及3点原因
3.3条关系
十七、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十八、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答:(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三个代表(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三项内容
2.6项要求
十九、试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答: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辨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答:错。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做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一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这种观点是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3.《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
9.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10.最早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蔡和森
11.毛泽东提出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
A.发动党的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1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A.三湾改编时 B.古田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4.194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政策》
C.《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土地法大纲》
15.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小是指()
A.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 D.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16.1927年~l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性质是()
A.工农共和国 B.人民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D.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7.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形式的会议是()
A.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B.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常委第一次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19.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是______的思考()
A.陈云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毛泽东
20.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B.广大劳动者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2l.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理论创新
2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党的领导
26.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28.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杜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A.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人实体 B.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C.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3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争端问题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目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4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导地位。
三、筒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44.简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
4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辩证关系。
政治预测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l.B 2.C 3.B 4.A 5.C 6.D 7.B 8.C 9.A l0.B ll.D l2.B l3.C l4.D l5.B 16.A l7.C l8.B l9.D 2 0.D 21.D 22.C 23.D 24.D 25.D 26.C 27.B 28.B 29.C 30.B 31.A 32.B 33.C 34.C 35.B
二、41.正确。
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个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我们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割裂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二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倾向。
42.错误。
(1)公有翩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可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43.(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理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4.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的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这不仅是翩止农村两极分化,正确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的唯一正确办法,而且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弓l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这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能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r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其主要内容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目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怍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杜会主义文化。
四、46.(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杜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
(4)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或者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都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割裂,都是错误的历史观。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二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辩证法 D.英国古典哲学
2.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4.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7.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 D.决定生产力的构成12.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13.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是在()
A.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之后
C.五四运动之后 D.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5.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
A.民主主义的思想 B.共产主义的思想
C.民族主义的思想 D.封建主义的思想
16.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并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A.无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D.人大常委会
19.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20.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大干快上,赶英超美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2.党内斗争的目的是()
A.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 B.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打击敌人,团结同志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国家政权的()
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2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党委制 B.四个服从
C.民主集中制 D.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5.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6.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
A.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B.我国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D.我国还严重地存在封建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27.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2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
29.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33.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统一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D.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34.首次提出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5.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
A.重视党的领导 B.服从党的领导 C.统一党的领导 D.改善党的领导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44.人民民主专政主体结构中包括那些联盟?
45.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预测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l.A 2.C 3.C 4.C 5.D 6.D 7.D 8.B 9.A l0.A
11、C l2.A l3.C l4.A15.B l6.C l7.B l8.B l9.C 20.D 21.B 22.B 23.B 24 C 25.C 26.C 27.A 28.A 29.B 30.C 31.C 32.B 33.B 34.D 35.D
二、41.错误。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不能只说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和不可动摇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只有最终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宴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局限性,都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的限制和影响,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和确定的,又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
42.正确。
中国的资本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官僚资本主义,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顶峰,其中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他们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代表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翻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是革命的力量和动力;但是他们又未能在经济,E完全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脱离,因此,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并不彻底,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既是革命的动力,但是同时也耍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三、43.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人们的思想动机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44.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存在着两个政治联盟。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一部分可以合作的非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仍然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问的联盟。在上述两个联盟当中,第一个联盟是全体杜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的联盟,是整个联盟的主体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依靠力量,它决定着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第二个联盟不但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就容纳了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一切爱国人士,充分体现了政治联盟的广泛性,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特色。
45.(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一目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是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三是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
四是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至少50年不变,50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四、46.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实质是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统筹兼顾,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三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2.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3.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离不开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唯意志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5.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胖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事物保持自己数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事物的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7.客观真理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认识的客体
C.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8.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中的经验论 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
A.重视伟大人物的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随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C.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个性的变化而变化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13.毛泽东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B.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15.毛泽东提出在人民军队中要实行的三大民主是()
A.政治民主、纪律民主、军事民主 B.思想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C.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 D.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
16.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协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7.我国国家政权应采取的组织原则是()
A.党领导一切 B.民主集中制 C.少数服从多数 D.立法行政合二为一
1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和平赎买
19.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0.刘少奇指出,中国共产党内最主要的矛盾是无产阶级与()
A.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矛盾 D.机会主义思想的矛盾
2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2.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持和改进党的建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5.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建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改革
27.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人的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经济基础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D.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第三篇:2011专升本成考政治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论的说法,其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础润而雨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叉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只看到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宣扬英雄史观
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定进化论
D.不了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
7.历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参与的活动。由此()
A.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C.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不同
D.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8.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阔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
A.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刨造一切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人的意志绝对自由 D.完全摆脱了必然的制约
9.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
10.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旧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 D.封建主义性质
11.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四大 D.国民党一大
12.1930年1月,毛泽东写的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和概括农村包围城市问题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的打败蒋介石的军事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19.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 D.政治建设
20.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
A.初步形成阶段 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
C.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阶段
22.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4.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25.中国共产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讲话中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D.当的十三大报告中
26.中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构建和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富裕的社会 D.构建民主的社会
2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8.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由于()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吸引外资的需要
C.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 D.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29.社会保障是()
A.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产物 B.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B.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1.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A.党风建设 B.文化建设 C.思想道德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3.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各种形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
A.对外贸易 B.对外技术交流 C.对外资金交流 D.承包国外工程
34.1995年总书记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
A.两套方案 B.四项原则 C.六点建议 D.八项主张
35.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作风建设 B.组织建设 C.反对腐败 D.思想建设
(36~40题为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2、共同富裕就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44.简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45.简述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第四篇:成考专升本政治
成考专升本政治邓论复习资料一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论述)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乐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畚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5、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论述)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6、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辨析)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之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会大大增强。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不行的。其次,不解决好发展问题,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其三,中国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国家统一,还是要看经济能不能发展上去。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原因如下
1992年DXP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9、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论述)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给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师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交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12、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论述)
(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论述)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
(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实行对外开放体现在:
(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外开放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从而提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水平。
1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5、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1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18、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同意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1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20、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论述)
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成考专升本政治重点简答及论述一
2008-4-2 10:16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2.4条论据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及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A三个概念(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方式三要素)
B三层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矛盾)
2.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A.三个概念 B.三层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主席”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主席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2.4条必然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邓小平理论常识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2.3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及论述资料四
2008-4-3 10:42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答: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答: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高度精练的表述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一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智力型、知识型、高度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特点。因此,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实践,在变动的生产力演进过程中正确判断并牢牢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一系列体制改革,为教育、科学技术、各类人才的培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的先进生产力。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要求有先进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支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有先进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础工作。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统-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基础。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自觉地把党的建设同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结底都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我们党一方面要为人民最大的,最根本的利益进行顽强的和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地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己任,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怎么理解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
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个代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个方面,而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条件。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既能为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配合的协调。在“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怎样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内容同样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保持与群众、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不断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反映群众的愿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等不断有所提高、有所完善、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因此,与时俱进成为我们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和执行的路线、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正因为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才解决了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执政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上都是为了人民用好权、掌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所以,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答:“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的精神实质。什么时候坚持了 “三个代表”党就会兴旺发达,就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党就会遇到失误和挫折,就会蜕化变质走向自己的反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党的性质最集中、最完整的展示,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三个代表”是党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内容、任务和要求。所以,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是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所以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能经受各种风浪、磨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真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69 怎么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功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国为,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这样才能同”右“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邓小平改革理论的主要思想的什么?
答: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基本纲领包括三点: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1世纪头20年全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答: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晚上,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晚上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答: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答:速度、效益和比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辩正的统一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优越,主要在于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能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因为(1)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2)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都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密切相关。要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地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要求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重点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第一、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第二、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这是吸纳农业劳动力,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第三、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第四、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生机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要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今后要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要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又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在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进步;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上。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原因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这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粹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善有两个基本特点,即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总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呈现也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善。而这种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结构,正是导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及论述资料五
2008-4-3 10:4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答: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中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公有资产占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优势,二是质的提高。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再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讲的,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原因: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第三、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什么是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⑴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济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⑵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⑶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⑷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⑸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什么叫社会保障?它的内容和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个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有:第一,社会稳定功能。第二,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第三,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第四,调节经济功能。
什么叫民主?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民主政治?
答: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是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第二,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第三,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在人民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包括国家必须保证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权利等。
第四,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它与官僚主义的集中制是根本不同的,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民主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走向各行其是的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状态;或者走向官僚主义的集中以及个人的独断专行。
什么叫政治体制?什么叫政治体制改革?它的目标的什么?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具体目标: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最终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什么叫依法治国?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怎么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完整的社会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不仅要表现在它的经济、政治制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即精神文明上。只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同其它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或精神文明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它们又各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相互间不可替代,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民的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坚决反对违法乱纪、愚昧野蛮、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不道德行为。职业道德是同人民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领域有着各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爱党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反对玩忽职守,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基本内容:(1)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4)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5)要坚持睦邻友好。(6)要进一步强调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7)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8)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9)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它国际组织中的作用。(10)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们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说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辨证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前我国怎么提高对外开发水平?
答: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以IT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跨国公司不仅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且不断地从制造环节转移,而且不断从制造环节向研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这为我国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及服务环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就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1)必须鼓励发展加工贸易,促进我国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3)必须增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
答: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后者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⑴“一国两制”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②坚持“两种制度”,好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做贡献。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④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⑤“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容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对新世纪,党中央要领导全党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实施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要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结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出发点、归宿?
答: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差别。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主要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协商。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吸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的参政议证作用同时得到发挥。这种政治协商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民主监督,主要是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及时有效地改进工作。
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1.哲学及其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四个派别
3.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4.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5.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强调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第一,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说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性。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说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说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
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第一,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第四,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被彻底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质、量、度的概念
2.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的这种准备既包括对质变发生所必须的数量基础的准备,也包括对质变发生的方向和性质的准备。所谓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当旧事物的度已成为量变继续下去的桎梏时,质变就会发生并突破旧事物的度,从而使量变的成果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保持下去。同时质变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围内,量变又有了新的展开空间,新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简言之,事物的量变超出了事物的度,就会导致质变,出现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只讲量变,否定质变作用与意义的庸俗进化论和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只讲质变,否定量变作用与意义的激变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将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当现代化建设经过足够的积累,面临质的飞跃时,又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只有这两方面辩证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早日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证否定观的两条含义
答:(1)辩证否定观即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中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矛盾推动下实现的合乎规律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第二,辩证否定是扬弃。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定实现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以它既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又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是新旧事物相区别的界限,体现了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一事物被否定不是旧事物变成了空无,也不是新事物凭空出现,而是旧事物通过否定转化为新事物,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长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以改造过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辩证的否定既。能说明旧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说明新事物从哪里来,是新旧事物相联系的环节,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总之,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作为二者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
留。
(2)辩证否定观是唯一科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对本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反对任何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之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现
2.三条关系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
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包含,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总是一定共性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它们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关系。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个性可以转化
为共性,共性也可以转化为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原理
2.唯一性(2条)
3.辩证性(2条)
答:(1)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因此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都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连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是一定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是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了客观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人的认识又转化为客观现实。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要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有些认识虽然当前实践能够检验或实践已经进行了。检验,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否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思想僵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提偿奉献精神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答: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主席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1)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它具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群众路线。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既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对党史的经验总结。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一切依靠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3)独立自主。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基本点就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由本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创造和决定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以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3大形成阶段
2.6大社会特点
3.2对基本矛盾
4.2大历史任务
5.2个革命阶段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内部的阶级矛盾,又有外部的民族矛盾,既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则是最凶恶的敌人。
(2)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求得人民解放;二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改变生产关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任务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不可相互代替,但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这两大任务规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把这两步混为一谈,搞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就会犯“左”倾错误;如果将这两步割裂开来,搞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3条政治纲领 2.3条经济纲领 3.4条文化纲领
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具有过渡性质。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既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作用
2.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内容、性质、方法、主题、方针
答:(1)1957年2月,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新学说。毛主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部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和总根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由于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需要用强制性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即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主席提出并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关系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
(2)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3)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根据这一学说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这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常识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答:(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1.2条内容
2.3条意义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两条内容
2.3条原因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含义
2.3个基本特征(所有制、分配、宏观调控)
3.5个基本框架
答:(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独立自主的含义及3点体现
2.对外开放的主体及3点原因
3.3条关系
答:(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答:(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三项内容
2.6项要求
答: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辨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答:错。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做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及论述资料二
2008-4-3 10:3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什么社会存在及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分布等。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等方面。
什么叫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
答: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诸要素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或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在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分别说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内容?
答: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治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和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化结构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的具体形式,主要的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具体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和宗教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怎么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答: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其发展具有规律性的一面;但是,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又具有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就体现在能动的认识世界并能动的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们只有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获得行动上的自由。认识的越深刻,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反之,如果无视或者不尊重客观规律,那就会处于不自由状态,以致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评价个人在历史上是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大小、性质却存在者差别。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区分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杰出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而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社会发展也能起到某种促进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历史人物都加快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历史规律,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
什么叫价值?说明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相互关系?
答: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大,其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大。我们说一个人有较高的个人价值,必然是指他能较少地依赖社会,而较多地靠自己努力工作来获得个人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所以,人的社会价值也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价值,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人的个人价值又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的统一。
什么叫自由?
答: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而且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人的自由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被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说明人的发展的含义?
答: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个人的发展,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的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人的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人的单方面能力的发展。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被外界强加的,或者是由于外界压力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充分发展是指人的才能和能力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三是指运动,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国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前期: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毛泽东继续得到发展,这里,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怎么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在六个方面,即(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或称根本点。
什么叫实是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独立自主。是人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形成的标志、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答:特点:第一,两种经济同时并存,其中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相结合。第二,政治上主权沦丧,资本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的政治基础。第四,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穷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仅见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在革命阵线上,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而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者、动力是什么?
对象:1.帝国主义 2.封建主义 3.官僚资本。任务: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求得人民解放。内容:土地革命动力:
1、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 3.城市小资产阶级 4.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只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而不反对一般资本主义?
答:民主革命是不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因为相对于封建主义而言,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情况及其特殊,资本主义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划分为两部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就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的民族资本主义是要保护和发展的,官僚资本主义则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只有官僚资本主义才是要反对的。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的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这种经济的政治代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所供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逐步形成的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买办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式,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发生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另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试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没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上述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一章
1、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3、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和理论是建立在: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
4、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了:苏联模式。
5、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
6、我们党从什么时候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
7、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形成的—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的特点。
8、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
9、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与入党章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体时间是:1945年党的七大。
第二章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力。
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发展生产力。
8、解放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第三章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
6、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农业。
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8、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9、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10、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五章
1、决定所有制结构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普遍采用的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
1、针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3、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能分开。
8、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第七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
3、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5、党的十五大在分配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6、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
7、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八章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7、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第九章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4、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向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8、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
9、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人们培育的义利观是: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第十章
1、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
2、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多极化。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是:中国、印度、缅甸。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7、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9、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一系列新判断的科学依据是:实事求是。
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1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第十一章
1、英国殖民主义宣布占领香港的年份是:1841年。
2、葡萄牙殖民主义强行占领澳门半岛的时间是:1849年。
3、清政府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时间是:1894年。
4、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章
1、旧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剥削制度、剥削阶级。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5、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成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选择题复习三
2008-5-19 9:54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
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
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
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A.刘少奇 B.朱德 C.王稼祥 D.邓小平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
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
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
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
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5.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
A.综合机械化 B.生产自动化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D.科学化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28.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2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
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3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经济特区问题 32.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以下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
A.依法治国 B.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B.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是促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 B.集中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
(三)1.B2.C 3.B4.D 5.B6.A 7.B8.C9.D10.C11.C 12.C13.B
14.A15.C 16.C17.A 18.B19.B20.A
21.A22.D23.C24.C25.D26.C27.B 28.C29.D30.A 31.A
32.B33.C34.B 35.C
第五篇:成考政治笔记
的东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
⑶辩证法:哲学
①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阐明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
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二、根本属性——运动
1.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2.运动与静止(绝对相对,相互渗透)①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二是事物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其二,运动静止相互信赖,相互渗透。③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反对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又要反对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语言和诡辩论。
三、存在形式——时空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不可塑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基础 内容: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变化的一切过程,既包括上升的运动,也包括不降的运动;狭义的发展,特指事物由低级向高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②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
2.辩证性(绝对相对)⑴ 无限与有限
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①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所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征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可变的、有条件的。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但我们也得承认,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是有限的。⑵ 不变与可变 意识:
一、起源(时间上是
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1)适应性:新事物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优越性:在内容、形态、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旧事物;(3)正义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有远大前途的先进社会力量的支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
一、矛盾
概念: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
部稳中有降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1.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
本关系或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含义:
(1)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相互贯通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2.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
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实现质变: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本矛盾;非基本矛盾影响基本矛盾,加速或延缓基本矛盾的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使其显出阶段性的某些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3.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的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1)统一: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双方的本质属性,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对立: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作用(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矛盾的作用
同一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发展的前提(依存):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发展的内容(渗透):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互相利用、互相促
进中共同得到发展。
发展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积累量变: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的矛盾统一体的
产
地位上的特殊性:对矛盾和矛盾双方地位
生。
进行分析,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有条件性。所谓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在由许多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构成的矛盾体系里,各种矛盾力量发燕尾服是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主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作用
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1)内部矛盾(内因)是发展的根据 决定作用的矛盾;非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2)外部矛盾(外因)是发展的条件 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辩证关系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发展盾;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过程中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外因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所谓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是指矛盾对立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相双方必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处于支配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髓)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1.普遍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
时间上普遍存在: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
互转化。唯物辩证法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
空间上普通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展过程中(矛盾无所不在)。
学“一点论”,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2.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均衡论”。
性质上的特殊性:对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
解决上的特殊性:解决矛盾的形式也是多
进行全面分析,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各有其特样的。①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殊性。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归于尽”③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基本矛盾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1.两者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盾是相互作用的。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着非基
别的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③
义: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③它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等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④坚持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法,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有重大的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四、概念:度
1.质:事物的本质,矛盾特殊性
事物的质,它的含义:质是指一事物成为
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事物的数量,事物的结构
事物的量,和质相对就的范畴是量。
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序、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3.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五、规律: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1.对立
(1)内容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态或两种状态
①量变是度之内的变化
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 连续性和渐进性。
② 质变是突破度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 质变的根本标志。
(2)形式
① 量变是渐变
② 质变是突变
2.统一
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相互转化: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相互渗透: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客观的 ①肯定是事物维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②否定是事物促使自身灭亡的方面 任何事物内部的因素都可以划分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
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要素与结构的关系:内部与形式 其灭亡的方面。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2)否定是辩证的 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真情煌结构或表现内容
①否定是自我否定 的方式。
②否定是扬弃:A。否定发展的环节 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
B.否定联系的环节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
辩证否定观的要点是:首先,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是通过事确定不确定的关系:必然与偶然 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并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
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其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最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确定的趋势。
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与现实 扬弃。
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
2.否定之否定规律 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可能性是指事(1)形式:三个阶段,两度扬弃,一个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周期
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内容: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
认识论: 趋势是前进的;②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
一、认识论
总是迂回曲折的;③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绪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辩证)革命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坚持前进性和曲折(实践)反映记(唯物)性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片面性。
论,这一观点划清了三个界限:①它把反映论
七、范畴(此范围一般只考选择,不考大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从题)面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
范畴就是指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验论。②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外部与内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 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③它把辩证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
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坚
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基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发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
自学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
关系实践③科学实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本质: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力的反映)
①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于
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认识的客体。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其次,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观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统一: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
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趔和谬误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 = 历史唯物主义 = 群众史观
唯心史观 = 历史唯心主义 = 英雄史观
历史观亦乏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面对的问题很多,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主要根据在于:(1)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2)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3)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属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或历史唯心主义。(4)它是人
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马克思以前,一切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实质:剥削)。
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国家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对应,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体现着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组织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理论等,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作为历史上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中一种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社会政治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的形式亦
称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与正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家类型或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国家形式或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指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全面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的内容,是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国家的社会作用或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内政和外交)。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职能:国防职能、外交职能。
观念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想上层建筑——文化
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①文化具有信息功能;②文化具有教化功能;③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指历史上延续至今,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指本土固有的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任何传统都具有两重性,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之,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成就,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化—自然);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比较而言的(文明—人的过去)。
因而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
发展的文明,应当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历史的发展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
一、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经济上人②自然环境;③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的关系必须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式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①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的矛盾统一体。在生产咬牙的矛盾统一体中①观念、科学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②以及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具有反作用;③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动。
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生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这是历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史观上的唯物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式,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主要表现关系。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对社会存在的信即当生产力发展到原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的时赖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存在的信候,便要求打碎旧的、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赖性;③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对社会存在的信产关系。
赖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否认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肯定社会意产力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信赖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历史观上的(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辩证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
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这种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规律(整个社会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要服务于经济关系)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其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已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萌芽。(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最终解放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必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直接解放生产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即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在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即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时,阶级斗争打碎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
3.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①社会形态的更替;②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化变革。
2.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社会进步的前性性:社会进步的前进性表现在: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旧的社会形态更进步、更高级。
(2)社会进步的曲折性:社会进步的曲折性表现在: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有时会有暂时的停滞,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周程序的倒退。(3)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人性与人的本质
1.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性,亦称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的社会属性离不开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的自然属性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物的本质在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人的本质在于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性。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二是人与人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3.人的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①人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作的给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③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放在 的理论;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线,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其基本内容。(1)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独立自主(中国特色)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事求是、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有求于普遍原理,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 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
4.(另)两个凡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国革命的思想: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社会的实际: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形式上是主权国家,实质上是殖民地;内:无民主制度,形式上民主,实质上是专制)
(2)社会形成: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就是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的过程:A.开端:
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从1840年鸭片战争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已经开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xi维新和义和团运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它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领导,有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且开展了实际革命行动,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为什么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呢?外因:帝国主义不容许;内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根本的原因。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①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B.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近代中国
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高的伟大纲领;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发展是硬道理
3、“三个有利于”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力水平为标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特别强调经济建没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3、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的内容
方针:重在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九、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要求: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及其格局,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一)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3、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1)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4)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5)要坚持睦邻友好。(6)要进一步强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