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基础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基础练习题
一、名句默写:
1、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
2、,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3、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
4、袅袅兮秋风。(《湘夫人》)
5、,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6、,夕济兮西澨。(《湘夫人》)
7、天长地久有时尽。(《长恨歌》)
8、,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9、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
10、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剪梅》)
11、在天愿作比翼鸟。(《长恨歌》)
12、宫女如花满春殿。(《越中览古》)
13、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14、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15、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16、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春江花月夜》)
17、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
18、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19、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20、__________________
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22、________________,浩腕凝霜雪。(《菩萨蛮(其二)》)
23、______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其一)》)
24、山寺月中寻桂子,____________________。(《忆江南(其二)》)
25、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26、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27、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28、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9、自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
30、钟鼓馔玉不足贵。,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31、五更鼓角声悲壮。(《阁夜》)
32、,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33、梦入神山教神妪。(《李凭箜篌引》)
34、,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35、,水面清圆。(《苏幕遮》)
36、身既死兮神以灵。(《国殇》)
37、,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38、歌台暖响,;,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39、明星荧荧,;绿云扰扰。(《阿房宫赋》)4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4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42、,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43、,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44、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5、。会桃花之芳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文学常识填空:
1、词是在________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________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
2、韦庄是“
”中的代表作家。虽然他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词中常常注入平生漂泊、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形成、明白晓畅的风格。
3、李白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风格,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意境,形成了的诗人风。
4、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的艺术境界。
5、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单元则是怎样以“置身诗境,”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6、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唐代,两大诗人把这两传统推向高峰。
7、中唐的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
8、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
和
。而另一大诗人
开创了山水诗派。这两人对盛唐诗坛的 诗派产生极大影响。
9、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是
。而这一时期文人诗最高成就的两个代表是
和。
初唐四杰为王勃、、、。其中,王勃的代表作为、。
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是
。而黄庭坚开创了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
;诗歌创作数量极多的是南宋诗坛的。
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是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前期的代表作家是、、等,代表作分别是、、;后期代表作家是
、、。
清初诗坛的三大家是、、。我国第一部成篇的散文是
。先秦的两类散文是
和
;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
和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三类。其中,史传文作家,西汉成就最高是,代表作
,这也是我国第一部
;东汉有,代表作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将之与、、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的 和
;而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的。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是
,代表作
和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代表做。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 时期,盛行一时。
中唐的韩愈、柳宗元倡导,旨在树立一种质朴的新文风;宋代的继续推动和发扬。
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
,他与其父、其弟
并称“三苏 ”。明初文坛的主要作家是、。中期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成就较高的是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意义,若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指出。
1、遗余褋兮澧浦
2、姊妹弟兄皆列土
3、葺之兮荷盖
4、吞声踯躅不敢谚言
5、两朝开济老臣心
5、吴楚东南坼
6、烟涛微茫信难求
7、栗深林兮惊层巅
8、失向来之烟霞----------
9、熊咆龙吟殷岩泉
10、将进酒
11、岁暮阴阳催短景
12、岸土赤而壁立(《过小孤山大孤山》)
13、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14、善刀而藏之
15、项王军壁垓下(《项羽之死》)
16、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1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8、田父绐曰“左”
19、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0、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2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2、辇来于秦
23、杳不知其所之也
2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族秦者秦也
27、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9、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0、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31、暴秦之欲无厌
3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3、始速祸焉
34、李牧连却之
35、当与秦相较
3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3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0、乃能衔哀致诚;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41、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4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43、比得软脚病
44、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45、投诸地而骂曰(《文与可画偃竹记》)
46、余为徐州
47、废卷而哭失声
48、名我固当(《种树锅橐驼传》)
49、驼业种树
50、早实以番
5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5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53、鸣鼓而聚之
54、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侍坐篇》)
5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6、异乎三子者之撰
57、风乎舞雩
58、吾与点也
5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60、大快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记》)
61、序天伦之乐事 6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63、妪,先大母婢也
64、吾妻归宁
四、文言文翻译: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五、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小题。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意象)有
(每一种景物必须用两个字短语描述)(4分)
2、试结合诗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评析这首诗。(6分)
评析: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3——5题。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4、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5、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5分)
答: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6——8题。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6、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
诗;从体裁看是
诗。
7、《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答:
8、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9、10题。积雨辋川庄①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②炊黍饷东菑③。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青斋折露葵⑤。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②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③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④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⑤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9、王维,字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盛唐
诗派的代表人物。
10、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11、12两题。
杜
甫
周邦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杜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周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1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13——15。
中夜起望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声。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13.这首诗的诗眼是
。(1分)14.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答:。
15.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基础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基础练习题
一.名句默写:
1.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2.(杜甫《蜀相》)3.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4.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5.(屈原《湘夫人》)6.(屈原《湘夫人》)7.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8.(白居易《长恨歌》)9.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10.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11.春江潮水连海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2.江畔何人初见月?)13.,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4.,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5.,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16.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7.世间行乐亦如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8.)19.吴楚东南坼,(杜甫《登岳阳楼》)20.(韦庄《菩萨蛮(其二)》)
2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22.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3.(杜甫《登岳阳楼》)
24.(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48.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49.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50.春水碧于天,(韦庄《菩萨蛮(其二)》)51.,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52.五更鼓角声悲壮,(杜甫《阁夜》)53.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54.,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5.叶上初阳干宿雨,(周邦彦《苏幕遮》)二.文学常识填空:
1.词是在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就是歌词的意思。
2.韦庄是“”中的代表作家。虽然他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词中常常注入平生漂泊、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形成、明白晓畅的风格。
3.李白的诗歌具有意境,形成了的诗人风格。
4.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单元则是怎样以“置身诗境,”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5.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唐代,两大诗人把这两种传统推向高峰。
6.中唐的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
7.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和。而另一大诗人开创了山水诗派。这两人对盛唐诗坛的诗派产生了极大影响。
8.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是代表是和。
9.。其中,王勃的代表作为 10.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是。而黄庭坚开创了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诗歌创作数量极多的是南宋诗坛的。
11.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期的代表作家是、、等,代表作分别是、、。后期代表作家是、、。12.清初诗坛的三大家是。
13.我国第一部成篇的散文是先秦的两类散文是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和。
14.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就最高的是,代表作,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东汉有,代表作是。
15.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将之于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的和;而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是代表作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代表作是。16.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时期,17.中唐的韩愈、柳宗元倡导的18.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19.明初文坛的主要作家是最高的是,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0.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
刚健的风貌,称为“”。
21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22.,后人又将他尊为“”。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若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指出。1.遗.余褋兮澧浦2.姊妹弟兄皆列土.. 3.葺.之兮荷盖4.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两朝开济..老臣心6.吴楚东南坼. 7.烟涛微茫信.难求8.栗.深林兮惊.层巅 9.失向来..之烟霞10.熊咆龙吟殷.岩泉 11.将.进酒12.岁暮阴阳催短景. 13.岸土赤而壁.立14.技盖.至此乎 15.善.刀而藏之16.项王军壁.垓下 17.于是项王乃上马骑.1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9.田父绐.曰“左”20.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22.六王毕.,四海一. 23.辇.来于秦24.杳不知其所之.也 2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2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族.秦者秦也28.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9.盖.世强援,不能独完.30.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32.暴秦之欲无厌. 3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4.始速.祸焉 35.李牧连却.之36.当.
与秦相较 3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4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1.乃能衔哀致.诚将成家而致.汝42.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
坟墓 4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44.比.得软脚病 45.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46.投诸.地而骂曰 47.余为.徐州48.废.卷而哭失声 49.名.我固当50.驼业.种树 51.早实.以蕃.52.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53.字.而幼孩,遂.而鸡豚54.鸣鼓而聚.
之 55.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5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57.异乎三子者之撰.
58.风.乎舞雩59.吾与.点也 60.为国以礼,其言不让.61.大快..假我以文章.. 62.序.天伦之乐事6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64.妪,先大母...婢也65.吾妻归宁..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①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②炊黍饷东菑③。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⑤。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②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③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④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⑤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1.王维,字诗派的代表人物。2.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春夜喜雨杜甫春雨周邦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①;②。周诗:①;②。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答:
五.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济: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⑶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景: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让: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的意思。
⑴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以:⑵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以:⑶以.
吾一日长乎尔以:⑷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3.从句式看,下面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B.不吾知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D.唯利是图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B.①剽掠其人,倚叠如.山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技盖.至此乎②进.
乎技矣③批.大郤④如委.土地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悄.然(qiāo)芳馨.(xīn)扁.舟(biǎn)喷薄.而出(bó)B.踯躅..(zhí zhú)摇曳.(yì)嗟.叹(juē)鼎铛.玉石(dāng)C.诡谲.(juã)怆.然(chuàng)窥.视(kuī)羁.旅情怀(jī)D.涟漪.(qǐ)聒.噪(tián)欢谑.(nuâ)沽.名钓誉(gū)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绸缪凋谢朦胧怄心沥血 B.撰玉缈茫隐逸面面相觑 C.踌躇溽暑阴霾率真稚气 D.剽窃言迄凌历切中肯磐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归有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B.《楚辞》收集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赋。这些诗赋描写了楚地的风土人情,故称《楚辞》。
C.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朝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1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 1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哪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乾.坤(qián)商榷.(quâ)扁.舟(biǎn)渌.水(lǜ)B.垆.边(lú)箜.篌(kōng)垓.下(gāi)鼎铛.(chēng)C.暴.霜露(bào)伶.官(líng)千乘.(chãng)皓.腕(hào)D.戎.马(róng)霁.寒宵(qí)缦.立(màn)欢谑.(nüâ)14.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未老莫还乡,幻想需断肠。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躇不敢言。C.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巅。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15.下列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其中《木兰辞》叙事与抒情相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D.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16.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7.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8.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送给)B.负而前驱(背着,动词)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D.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安慰)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负.而前驱负:背着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还是泣.下沾襟泣:眼泪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岂非人事..哉人事:给人安排工作 2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者也⑥非有能早而蕃.
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21.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①句读之不知②不吾知也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异乎三子者之撰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兄嫂是依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2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
A.已矣于也彼B.已也于矣其 C.已矣于也之D.已也于也之 2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敛不凭其棺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莫春者,春服既成D.毛血日益衰 2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⑴~⑶题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⑴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事不目.见耳闻 C.盖世强援,不能独完.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⑵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赵尝五战于秦 ⑶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①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 修葺(qì)
芳馨(xīn)
奇葩(bā)
喷薄出之(bó)B. 踯躅(zhú)
摇曳(yì)国殇(shāng)
鼎铛玉石(chēng)C. 诡谲(jué)
怆然(chuàng)
窥视(kuī)
羁旅情怀(jī)D. 霰雪(xiàn)聒噪(guō)戏谑(nuè)
沽名钓誉(gū)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绸缪 凋谢 朦胧 怄心沥血
B. 飘缈 跌宕 隐逸 面面相觑 C. 留滞 溽热 阴霾 真率稚气
D. 剽窃 言迄 凌厉 切中肯綮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手捧录取通知书,他踌躇满志,意气昂扬。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我市理科状元李志强和文科状元沈小凤两位同学已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近日,他们将比翼双飞,同赴北京。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的办事方式让我感到失望。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那天欧盟大使跟龙永图谈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因此升得很高。
B.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C.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经成为一些商家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惟恐其不红不火。
D.在众星簇拥下,被草帽状美丽光环围绕的土星和光芒四射的月亮彼此依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二、填空题(7—10小题每题1分,11题11分,共15分)
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的赞语。
8、唐有两大文学运动,分别是、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9、宋代词坛分为二大词派,分别是以柳永、秦观、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10、“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
11、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缺的诗文
①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恨歌》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 ③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④_______________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
⑦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⑧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⑩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悲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
1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6分)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 ”字,但通篇透露着
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2分)(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台城》与《鸟鸣涧》都着一“空”字,这两个“空”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①—④题。(16分)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①。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有顷,佗偶至主人许,主人令佗视平,佗谓平曰:“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应时归,如佗所刻。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②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注①】差,chài ,病好了。【注②】蛇,一种寄生虫。①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召。B.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语:告诉。C.家人车载欲往就医。车:用车。
D.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寤:睡醒。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①遇良医乃可济救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①太祖闻而召佗
②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D.①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他不但通晓几种经书,而且精于医方和用药,多次为病人医治疑难病症。
B.病人假如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就立即饮服华佗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了一样,毫无知觉。
C.梅平虽然见到了华佗,但疾病已经凝积,华佗说他只能再活五天,后来果然如华佗所说的那样。
D.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华佗给他看了病做了药汤,同时还告诫陈登,说他这种病三年以后会复发。
④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⑪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5分)⑫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5分)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①—④题。(16分)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复使歙喻旨喻:通告,传达 B.嚣起入,部勒兵勒:统率,率领 C.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案:核查 D.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发:打开
②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2分)A.①遂发愤质责嚣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深忧虑。来歙前去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公孙述也自然灭亡了。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主动请缨攻打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④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5分)(2)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5分)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走近竹林
生于南国,竹总是远远近近地站在我的视野里。
南国的竹,有着一个繁富而庞大的家族,上百个优秀的品种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尤其那深山里的毛竹,只要根在,哪怕是荒沟野谷,岩崖峭壁,一转眼就能蔚然成林。在江南一带,常常见到的那种苍苍浩浩的竹林子,往往就是毛竹林。那成片成片拂云凌霄的竹子,遥看融溶成奔涌不息的波涛,近观是一竿竿如椽巨笔,在蓝天白云之上抒写着山野的情愫。竹林间的苍茂与疏朗更是世界上搭配得最完美的图案。能穿石越涧的竹鞭,几乎无孔不入,寸土必争。但它总是隔三五米一株,疏密匀称,错落有致,使整个林子显得通透,空阔,盈溢着无限的灵气。
竹林就是这样讨人喜欢。但在讲求节操的中国文人眼里,竹林却远不止是一方气象森然的绿色天地,而更是一座磨砺心曲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所。你看那魏晋时期,肯定是一个肯长竹子的年代,“竹林七贤”常在竹林中饮酒猜拳,弹琴赋诗,放浪形骸,飘飘若神仙中人。而唐宋的竹就长得特别高大、挺直,轩昂圆通的主茎,浓密潇洒的枝叶遮掩过李白的豪放与飘逸,遮掩过苏东坡的落拓与傲骨。尤其是苏老夫子,一生宦海沉浮,走过数不清的**险恶,那黄州的竹,岭南的竹,儋耳的竹,万竿千篙,支撑起一袭秀洁而孤拔的灵魂,令世世代代有良知的文人仰慕。到了明清,竹似乎变得清瘦、俊气了。明代那些画竹大师,无论是王绂、夏昶,还是边文进、周之冕,笔下的墨竹无不是叶疏枝瘦,幽情秀骨,透出一种清雅简淡高古的笔意,一种俊逸淡泊绝俗的情怀。“扬州八怪”亦如此,当过七品芝麻官的郑板桥,画竹从来就是一竿,两竿,“写取一枝清瘦竹”。
但竹林毕竟是清寒所在,远离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伴只有冷月清风,林泉鸟音。走进竹林,或许正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的精神。闲暇余日,在清新雅静的竹林里品茗散心,吟诗作画,自然是洒脱得很,而真要像竹子一样一辈子呆在寒山远岫恐怕就没有几人。拿“竹林七贤”来说吧,当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感受到京师天地难以安身时,便纷纷浸淫在幽篁的意境中,去体味大自然自由放纵之清新和情感间相互交融的喜悦。可是,一旦无法抗衡司马氏的强权诱逼,又不得不纷纷走出竹林入仕入官了。唯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一面旗帜,他蔑视权贵虽死不悔,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铸就了世世代代文人不可逾越的品格,一曲《广陵散》,在幽幽竹林里萦绕了千年而不散。不错,真正把竹林作为终老依托的,往往是无视苦难的山里人。他们在荒山野岭种竹、养竹、护竹,从事竹的加工和烘制笋干,以竹为自己的生命。我常常在僻远的深山竹林里遇到披蓑着笠的护竹制笋人。在茫茫竹海深处,有一间小木屋,它既是住房又是笋场。在这里我结识了一位“笋客世家”的单身老竹农。他在竹林里漂泊了大半生,任凭凄风苦雨,一如闲云野鹤一般,始终不改进山时的初衷,用自己诚实的汗水,染绿了一片又一片荒沟野谷,间伐下一车又一车粗壮的毛竹,烘烤出成吨成吨优质的笋干,源源运出大山去。我想,眼前这位老竹农不也是一根生命力顽强的竹鞭么?默默穿越在生活的岩土里,把心底的希望凝结成一颗颗鲜笋,让葳蕤的艰辛和孤独繁衍成一座独特的人生风景,收获着不屈的劲节,去编织人间的荫凉与美丽;收获着鲜嫩与清香,由世人细细地咀嚼和品尝。
望着老人荷锄的背影,渐渐隐入暮色苍茫的竹林深处,我的眼睛忽然潮湿了。
16、从第二自然段看,竹林“讨人喜欢”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7、阅读文章最后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单身老竹农的形象?(2)看着老人的背影,为什么“我的眼睛忽然潮湿了”?
18、在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眼中,竹林有哪些特点?文章两次提到“竹林七贤”,意图各是什么?(6分)
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六、语言表达题(15分)20、提取下面一段话中的信息,为“物联网”下定义。(4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它把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它需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依据是事先约定的协议,它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你如果这次把手磨出了水泡,下次就不容易再起泡,因为手掌的皮愈磨愈结实。
你如果跌断了腿,以后就得更加小心,因为跌断的骨头,不但不可能长得更加坚固。反而变得更脆弱。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附:参考答案: 1.B(“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简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及其画作成就的)2.C(“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的;另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
3.C(A “葩”应为pā;B“曳”应为yè;D“谑”应为xuè)4.C(A“怄”应为“呕” ;B“缈”应为“渺”;D“迄”应为“讫”)
5.A(B“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C比翼双飞,比喻夫妻形影不离。D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6.D(A中第一个分句主语“大使”后面缺谓语,使得“他”的指代有歧义;B杂糅;C后一分句主语残缺;若承前以“考试”为主语,又不妥)7—11.略
12.(1)梅
梅花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13.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台城》中“鸟空啼”的“空”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着笔,人们在鸟的啼叫中感受到“无谓”与“徒劳”,衬托出“梦”字深意,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早已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依旧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在啼鸣。此句中的“空”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异曲同工,以自然无情反衬人之有情,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限伤痛。《鸟鸣涧》中诗人敏锐地感知“花落”,又通过“花落”这一细微自然变化将夜晚的静谧和空寂传递出来,一个“空”字展现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月出”“鸟惊”以动衬静,进一步营造春涧的静谧,也将与春山契合的诗人的闲适心境表露无遗。14.①D.寤,意思应为“觉得”。
②C.都表示顺承。A.如果。你。B.才。是,就是。D.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③B.应该是病人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去的,就饮服华佗配制的“麻沸散”。
④⑪军队中的小吏梅平得了病,除去名籍后回家,家居住在广陵,还没有走到二百里,留宿在亲戚家中。(“还”、“居”、“止”,语句通顺各1分)⑫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蛇(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入”、“县”,语句通顺各1分)15.①11.D(发,拆掉)②B.(A组②不能表现他善守,C组①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D组①只能表现他忠诚,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②不能表现他能攻)③D(A公孙述并没有自然灭亡,这是来歙的推断B来歙没有“主动请缨攻打略阳”C。原文“刃虽在身”意思是“兵刃虽然还插在我的身上”,而不是“你虽然有兵刃护身”。)
④翻译:(1)国家因为你知道善恶,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臧否”解释为“善恶、得失”1分,“晓”解释为“通晓、能看清”1分,“废兴”解释为“兴盛和衰败的形势”1分,“手书”解释为“皇帝亲手写的信”1分,“畅意”解释为“尽情地表达心意”1分)
(2)没有办法来报效国家了,因此把你叫来,想把统帅军队的事托付给你,可你反而效仿小孩子一样哭泣吗(“无以”解释为“没有办法来,不能”1分,“相”解释为“你”1分,“以”解释为“把”1分,“属”解释为“嘱托,托付”1分,句子大意1分)16.广阔苍茫;高大挺拔;生命力强;疏密匀称,错落有致,盈溢着无限的灵气。(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1)内容上,与上文形成对照,意在说明竹林不仅是一种精神庇所,更是赖以生存的天地(更是竹农终老依托的天地);结构上,更进一层,由历史文化写到现实生活,把竹林的精神具体化到老农身上(作者认为老人与竹林完全融为了一体。)(共3分,意思对即可。)(2)老人就是竹的化身,作者被老竹农无视苦难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所感动,被老竹农编织人间的荫凉与美丽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共3分,意思对即可。)18.竹林特点:①魏晋时期,竹林清新雅静(清寒自由);②唐宋时期,竹林高大挺直(浓密潇洒);③明清时期,竹林清瘦俊气(叶疏枝瘦、幽情秀骨)。(每点1分,共3分。)(答“①在竹林七贤眼中,竹林自由清新②在李白眼中,竹林高大飘逸③在苏轼眼中,竹林挺拔落拓。”可酌情给分。)
第三段、第五段两次使用“竹林七贤”的材料,第三段意图在于表明竹林清新雅静,是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所;(1分)第五段的意图是表明竹林是清寒所在,但要想真正走进清寒的竹林,必须具有“咬定青山”的竹的精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9.行文思路:文章先描写作者走进竹林感受到的竹林自然之美;然后回顾走进竹林的历史人物眼中的竹林特点;最后写现实中走进竹林的老竹农带给“我”的感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只答“现实--历史—现实或实—虚--实”,不做具体分析,只给2分)20.物联网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按照事先约定的协议,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1.作文略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离开家乡,到徐州地区求学,通晓数种经书(指《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沛国的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像青壮年的容貌。又精通医方医药,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熟就让病人服饮,告诉病人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华佗)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去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患病部位,清洗伤口及感染部位,缝合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军队中的小吏梅平得了病,除去名籍后回家,家居住在广陵(郡名),还没有走到二百里,留宿在亲戚家中。一会儿,华佗偶然到了主人家里,主人请华佗察看梅平,华佗对梅平说:“您早遇到我,可以不到这种地步。如今疾病已经凝积,赶快回去还能和家人相见,五日后命终。”按时回去,正如华佗所说的时间(梅平死了)。华佗走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见咱们的祖公了,车边挂着的病虫就是证明啦。”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蛇(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您胃中有虫好几升,将在腹内形成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是吃生鱼、生肉造成的。”马上做了二升药汤,先喝一升,一会儿把药全部喝了,过了一顿饭的功夫,吐出了约摸三升小虫,小虫赤红色的头都会动,一半身体还是生鱼脍的模样(脍:切得很细的鱼肉),所受病痛也就好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会复发,碰到良医才能救活。”按照预计的时间果然旧病发作,当时华佗不在,正如华佗预言的那样,陈登死了。
曹操听说后召唤华佗,华佗常守在他身边。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膈俞穴,应手而愈。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来歙字君叔,南阳郡新野县人。归附光武帝刘秀,封他为太中大夫。当时正为陇、蜀不能统一而忧虑。来歙于是主动请求说:“我曾和隗嚣在长安相遇。这个人开始起事的时候,以拥汉为名。现在陛下圣明的品德盛大兴旺,我希望能遵奉您威严的命令,拿着您的手书作为信物,前往陇地,隗嚣必然乖乖地来归顺您,那么蜀地的公孙述自然灭亡,不值得谋划了。”光武帝认为说得对。建武三年,来歙开始出使隗嚣。建武五年,又恭敬地捧着皇帝的玺书给隗嚣。回来后,又前往劝说隗嚣归汉。隗嚣于是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来洛阳做人质。封来歙为中郎将。当时太行山以东大体平定,光武帝策划向西接管隗嚣的军队,和他一起伐蜀,又让来歙传在达皇上的旨意。隗嚣部将王元劝谏隗嚣,隗嚣疑虑重重,因此好长时间犹豫不决。来歙向来刚毅,于是愤然责问隗嚣说:“国家因为你知道善恶,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足下出于一片忠,派儿子做人质,这是君臣互相信任的结果。如今却想听信奸人的蛊惑之言,做招致灭族之祸的策划,背叛君主、辜负儿子,违背忠信吗?吉凶的抉择,就在今日。”想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入内,部署军队,要杀来歙,来歙从容地拿着节符登车离去。隗嚣更加愤怒,王元劝隗嚣杀掉来歙,派牛邯带兵围困他。来歙做人讲信义,言行一致,并且多次前来这里游说,(他所说的话)都可以得到核实、验证,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尊重他,许多人都替他说话,因此能够免于难而东归。
建武八年春,来歙袭取略阳,率二千多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直达略阳,斩杀隗嚣守将金梁,趁机据守这座城池。隗嚣大惊说:“怎么这样神速啊!”于是调集所有部队几万人围攻略阳,开山筑堤,引水灌城。来歙和将士们誓死坚守,箭用完了,就拆掉房屋把木头断开制作兵器。隗嚣用全部精锐攻城,从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卒疲惫困顿。光武帝于是大规模调集关东部队,亲自率领来到陇地。隗嚣的部队败走,对略阳的包围解除了。于是光武帝置办酒宴举行盛大宴会,慰劳、赏赐来歙,单独给来歙设个席位,排位在各位将领的上首,赏赐采歙的妻子绸缎一千匹。诏命来歙住在长安,监护所有将领。
隗嚣灭亡后,来歙就大规模置办攻战的器具,去金城攻打羌人,彻底打败了他们。陇西虽然平定,而百姓闹饥荒,逃亡的人随处可见。来歙于是倾茶仓库所有,转运到各县。用来赈济灾民,于是陇右地区趋于安定,通往凉州的道路也畅通无阻了。
建武十一年,来歙与盖廷进攻公孙述的部将王元、环安所据守的河池、下辨,攻陷了这两座城池,于是乘胜进击。蜀人非常恐惧,派刺客刺杀来歙,来歙受伤未死,派人紧急召见盖延。盖延见到来歙受伤的祥子,伏地痛哭,不能仰视。来歙叱责盖延说:”你怎么敢这样!现在我作为皇命在身的人被刺客刺伤,没有办法不能报效国家了,因此把你叫来,想把统帅军队的事托付给你,可你反而效仿小孩子一样哭泣吗!刀虽还长在我的身上,难道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盖延收住眼泪勉强起身,接受嘱托。来歙亲自给皇上写表章说:“我不敢顾惜自己,实在是遗憾没有尽到职责,因此使朝廷蒙受耻辱。治理国家以得到贤才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忠诚正直,可以重用,希望陛下裁决明察。”写罢扔下笔,抽出(刺进身体的)兵刃,气绝身亡。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
(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 宁鸿彬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
(三)一、渲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 文 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 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象春天来
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后来广为流传,一千多年了,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4)
互相交流 第三、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第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目标的设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学生读后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似沙鸥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齐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弄清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重点朗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⑴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⑵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