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在大海上采撷浪花,在路途中寻觅小径——高考命题作文新变化及写作指导专题辅导.doc
高中语文在大海上采撷浪花,在路途中寻觅小径——高考命题作文新
变化及写作指导
李强
如果以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近20套试卷的作文题为据,我们可以发现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越来越宽泛、宽广、宽大的趋向。也就是说,命题者所给的只是一个较大的写作范围或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观点。
例如,上海卷的“他们”,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天津卷的“人之常情”,江苏卷的“好奇心”,等等,所给内容都是比较泛、广、大的。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等,与前者相比内容虽然稍稍显得“窄”了些,但就题目本身看,涉及的内容(观点)仍旧是比较“大”的。
看来,给考生一个“大”的写作空间是高考命题作文的趋势。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考生面对茫茫的大海,往往采撷不到一朵自己喜欢的浪花;面对茫茫的路途,常常寻觅不到一条自己需要行走的小路。于是乎,自己的作文也就进入了一个宽泛、宽广、宽大的写作“误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所以,面对高考作文题,写作材料的选择似乎对作文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训练”自己的“选材”呢?我一直这样认为,作文复习或练习的重要一环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采撷”“寻觅”日常阅读中、平时生活中的事或物,进行与作文题目的最佳链接。
在每个人记忆的仓库里,都有许多令我们难以忘怀的画面和故事。它们有的是我们课堂学习中积累的,有的是我们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的是我们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总之,我们记忆的仓库里都有一本本厚厚的“相册”,那里面有着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的“材料”。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能够把这些材料“搬”到我们的文章中,那还只是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想写好作文,要使得自己的文章达到“发展等级”,就必须学会对记忆仓库里的那些画面和故事展开最佳的链接。这样的链接应该是独特的,创新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显示出它鲜活的魅力。
看到作文题的第一反应,常常是阅读作文材料后最简单的联想。例如,看到“逆境出人才”,马上会联想到遭受宫刑的司马迁,近乎耳聋的贝多芬,举家食粥的曹雪芹,身体残疾的霍金、史铁生、张海迪等等。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最直接也最容易,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它们简单地“叠加”起来组合成我们的文章,但这也仅仅是作文的“基础等级”。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完成了最简单层面的链接,并没有作深层次的联想。面对无数的浪花,你会采撷哪一朵?面对众多的路途,你是否会寻觅一条便捷的小路?司马迁、贝多芬、曹雪芹他们创造奇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霍金、史铁生、张海迪他们成为人才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再联想下去,那么一个个答案就会凸显出来。我们的链接也会产生新的发现。
链接是一种联想,它能帮助我们在写作文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面对一个命题,我们应以命题为出发点,去链接尽可能多的,与之相关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
[佳作示例]
你,是我慢慢读懂的诗行
江心筑
喧嚣中,我在寻找一份静谧;混沌中,我在探觅一泓清泉;骤雨中,我在期盼一把无需太大的伞„„我曾经以为那4年里我什么都没有找到,只是手机里多了一个能经常寒暄的号码。
和这个世界上所有朋友差不多,这份友情建立在校园之中。我们朝夕相伴,形影相随,说话总很投机,日久了也自然就生了情。那个她,名叫“阳”。
阳,是个难以捉摸的女子。外表不算美丽,却有些魅力,或说有种气质。别人也许难以体会。我却感受得到,但只是朦胧的,纵使我们离得很近。在我眼里,阳,一直是我读不懂的。
我们去操场时,她时常走在我前面,我们中间保持着三步的距离,她娇小的样子正好占满了我的眼眶。那俏皮却故作淑雅的姿态,不深不浅地印进了我的记忆,让我始终记得——那是我朋友的背影。
朋友间,最常做的事是什么?不可否认,就是闲聊。领操台旁的阶梯上,黑漆漆的顶楼空教室„„我和阳的闲聊向来很闲,最近哪部片子出奇搞笑?哪个新闻十足火暴?哪个地方不得不去?甚至邪恶地说说他人是非。的确有许多没营养的对话,但正是这些睡一觉就会忘记的话,让彼此间的寒暄关系坚固起来,然而,我仍不懂你,阳。
阳同学一如既往地与我闲聊时,总会讲些至少外表看起来很精辟的话,听完,我总是望望天,装装深沉,也还是忘了。然而有一句,我始终记得,时常想起,她说,“所谓人生,便在于,你,遇见了谁。”对于这句话,我们也讨论过,却总有种说不透的微妙。
4年,这份友情向来很淡,我不曾造访过她家,而她也未到过我家吃过饭,有时,我也会怀疑,这是交情还是友情,然而我骄傲地相信着“君子之交淡如水”。
当初中临近尾声时,我们都提前收到录取通知书了,那天是礼拜五,快要放学了,走廊上喧嚣依旧,闹哄哄的,左右的人都在为回家躁动着。远远看见阳从办公室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两个信封,其实那一刻我们都已经十分清楚——我们今后的3年不会一起在晚饭后啃着苹果,剥着橘子闲聊了,不会混进教师阅览室看书了,心里突然觉得出奇冷静,只是觉得眼前这位“朝夕相处”湿了双眼,却没发现我眼中的她也模糊起来了。
我知道,一种常态的突变,只是故事中、想象中的。
就这样,算是永远告别了那些日子,而那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才刚刚流淌起来。
如今,当我和现在的高中同学一起站在操场上说着《阿房宫赋》,背着三角公式时,我想起了那个阳,想起了那个和阳静坐操场的我,我们定格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细细寻过去看,才恍然大悟,原来,阳从来没有难以捉摸,只是因为那时的我们太像了。而说起来,我必也是她曾遇见的那个“阳”吧!懂一个人不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点儿距离。
评析:面对这个作文题,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题目中的两组重要信息:你、诗行;慢慢读懂。你——涉及的是写作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是展现作文个性的重要环节,你会选择哪一朵浪花,哪一条小径呢?诗行——涉及的是写作材料的性质。“诗行”是一个比喻,是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比喻。材料的性质是展现作文立意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是使作文成为“优秀”的基石。慢慢读懂——涉及的是文章材料所呈现的内在逻辑关系。
有了这样的解读后,我们就需要采撷、寻觅与这些要素的最佳链接了。“你”,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象,可以是阅读中的一个对象,也可以是联想后的一种感受。
钥匙啊钥匙 奕明
200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毫无偏见地颁给了日本一个小人物——田中耕一,是他用钥匙打开了日本本世纪诺贝尔科学大门,那我们的钥匙在哪里? 难道在一间间实验室,在一排排试管后面吗?老科学家日以继夜地研究,满心期许却最终只能叹息人已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年科学家经历了他们那个年代太多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看多了前辈心血的付诸东流,他们想着的只是科研经费的到位,如何填补“空白”,钥匙不在他们手上。年轻人头顶着科学家的光环,还未褪去学院中的稚嫩,已被训练得要学会服从,服从使雄心壮志化为乌有,服从使满心激情归于平静,服从使豪迈诺言变为絮絮细语——钥匙不在他们手上。
钥匙啊钥匙,你在哪里?
难道在高校神圣的讲台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讲文学、讲艺术已不像过去那样单纯。我承认那些人的一抬手、一注目显现出的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不能及的魅力,但恐怕表演大过了演讲吧?传统文学、艺术的确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它们也许更能被广泛接受,更能填补人们精神上的缺失,更能抹去人们生活中空白的时间。但是文学、艺术毕竟有它们的完整性,只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来哗众取宠,不免使其失去原有的经典性和创造性——钥匙也不在这样的人手上。
更有甚者为了追利,不惜与奸商苟合,开发一种又一种的“快餐文学”“刺激艺术”,鼓囊了自己的口袋,却愚弄了文学和艺术——钥匙一定不在他们手上。
钥匙啊钥匙,你在哪里?
难道在那些牙牙学语的孩子手上?难道在满脸灰尘的“泥猴”手上?的确,孩子是希望,是父辈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只是他们无邪、天真地梦想在天空中飞翔之际,却被我们无情地拉回现实,重重摔落在地。没了梦想的翅膀是难以飞翔起来的,不要以孩子的名义,做善良地伤害孩子的事。害了孩子亦是害了国家的未来。不要让他们在将来也像我们一样把希望又寄托于下一代,自己却无奈、痛心、绝望地问“钥匙啊钥匙,你在哪里?”
钥匙啊钥匙,中国多少代人寻找你,做梦见到你,心里想着你,嘴里念叨你。只是你在哪里?我一直在寻觅,在探索,在期盼。
望眼欲穿,一声叹息:钥匙啊钥匙!
评析:作文题目是一个比喻式的命题,行文前首先要把握“钥匙”在自己文中的比喻义。题目本身是形象化的比喻,所以在作文时要注意与之相匹配的内容。
本文的“钥匙”是指打开诺贝尔奖大门的方法。作者提出了“我们的钥匙在哪里”的疑问,即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打开诺贝尔奖的大门,这一个国人关心的问题。文章层层阐述,逻辑顺序清晰。
文章能否成功,关键是看你能否发现与“钥匙”的最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