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地理会考教学计划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黄云
本人本学年度担任高二110、111、112三班的地理课的教学,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继续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在学校教务科、教科室的指导下,紧抓常规管理,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教学实效。学习专业理论,提高教学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加强对会考模式、会考题型、会考难度等方面的研究,精选试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答题技巧方面的培养。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从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图表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取隐含的有效条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要加强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联系,及时把握会考动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会考试题,通过与省内重点学校的联系,精心收集会考信息,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复习方式,力争与海口地区学校备考的步伐。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2)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会考能取得好的成绩。三个班共有学生近200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对会考不太重视,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全面掌握高中必修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提高学生会考应试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年度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后期加大考试力度,准备进行八次会考模拟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认真登记考试成绩,提供全面认识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多鼓励进步学生。
五、教学进度表:
时间
周数
教学章节或内容
周节数
备注
2009年2-3月
5周必修3第1-3章
2009年4月1日
第1周考试
新学期开始9、7-
9、13
第3章第2节9、14-
9、20
第4章第1节9、21-
9、27
第4章第2节9、28-
10、4
第5章第1节10、5-
10、11
第5章第2节10、12-
10、18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10、19-
10、25
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10、26-
11、1
必修1第1章第1节11、2-
11、8
必修1第1章第2节11、9-
11、15
中段考试
中段考试11、16-
11、22
试卷分析11、23-
11、29
必修1第1章第2节11、30-
12、6
必修1第1章第3节12、7-
12、13
必修1第1章第3节12、14-
12、20
必修1第1章第3节12、21-
12、27
必修1第1章第4节12、28-
1、3
必修1第2章第1节
单元测试元旦放假1天2009、1、4-10
必修1第2章第2节1、11-
1、17
必修1第2章第3节1、18-
1、24
必修1第2章第4节1、25-
1、31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放寒假3、8-
3、14
机动3、15-
3、21
第1周开学考试
开学考试3、22-
3、28
必修1第3章第1、2节3、29-
4、4
必修1第3章第3节4、5-
4、11
必修1第4章第1、2、3节
第一次模考4、12-4-18
必修1第5章第1、2节4、19-
4、25
必修2第1章第1、2、3节
第二次模考4、26-
5、2
必修2第2章第1、2、3节
劳动节放假1天5、3-
5、9
必修2第3章第1、2、3节
第三次模考5、10-
5、16
必修2第4章第1、2、3节
第四次模考5、17-
5、23
必修2第5、6章第 第五次模考5、24-
5、30
必修3第1、2、3章
第六次模考5、31-
6、6
必修3第4、5章
第七次模考6、7-
6、9
学生自学
第八次模考
第二篇: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
对于地理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第三篇: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动
第四篇:高二地理教学计划
2017-2018学第二学期高二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我校共12个文科班,本学期将要学习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两册书及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两大部分内容。虽然有两本选修,但在高考中占到百分之二十的比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对于旅游知识和旅游资源了解甚少,对环境保护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中国地理更是重中之重,每年的综合题必有一道题是中国地理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地理的总体答题解题能力不足。如何加强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加强集体备课活动
每周一上午第三节作为集体备课时间。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全面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紧扣课标,继续深入研究“PBL”教学模式的探究和灵活掌握和细化。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练习的确立,探讨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等,进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力求讲解的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学生情况,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创新。
2.落实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素质可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必备的地理知识,二是一定的地理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是形成正确的观念,包括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等,四是用这种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细化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应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较高地理基本素质的公民,成为能为祖国家乡建设出谋出策和作出应有贡献的人。
3.虚心学习多听课。
听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捷径,教师通过相互听课,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能更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所以,在本学年,我将争取多听课,多学习,多思考,争取更大的进步。
4.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第五篇:高二地理教学计划
湖南永州八中2008年下期高二地理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我教高二 113.117.118班共三个班,高113班是理科班,学习地理情绪不高。高
117.118班两个文科班人数多,基础较差。学生 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
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解决问
题的能力与技巧。
教材分析:
高二第一学期,我们文科班每周开三节地理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内容的学习,理科班每周开一节地理课,本期完成地理必
修三的课程内容,学习任务重。
教学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
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
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
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具体课时安排(文科)
一.地理必修三(30课时)课时课时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2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
1.3 区域发展差异4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2
1.4 区域经济联系4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2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2
3.2 遥感(RS)2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3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2
3.3 数字地球1
二.期中考试 及试题讲评3
三.选修三:旅游地理(16课时)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4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4
第三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4第四章旅游和旅游资源4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18课时)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3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
灾害8
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4第四章防灾与减灾3
五.期末考试及试题讲评3
理科(113班)地理教学:完成地理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