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1:0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第一篇: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文体特征

1.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 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 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 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注意:记叙文倒叙中的文章要注意文中的呼应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5.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

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照应前后文或标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某种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揭示文章主题等。

b.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某种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深化主题等。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意: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注意: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7.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8.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烘托和渲染:a.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

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a.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b.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9.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6)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常见的答题模式

1.比喻: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拟人: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3.排比: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感情。

4.设问: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突出文章(作者)××的内容(情感),引起读者思考。

5.反问: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增强语势,突出表达了××的情感(强调了××的中心思想)。散文和小说常见文体知识 散文 1.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优美凝练的语言。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2.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能领会深刻的道理;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清丽隽永,情真意切。“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3.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绪为线索;以景物为线索;以行动为线索。

4.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5.鉴赏方法

(1)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作者在记人和叙事中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鉴赏时要善于从记人和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常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各种材料,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鉴赏时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说理性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鉴赏时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小说 1.概念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不能将小说中的“我”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典型)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3.常用的艺术手法

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夸张;讽刺;埋伏笔;作铺垫;照应;渲染;烘托等。4.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故事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意义;从故事情节安排上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等。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挖掘主题思想:可从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感情色彩或作品整体倾向品析主题。

考点精讲

高频考点:

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5.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2.概括文章内容 6.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重点段落作用7.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4.理解、赏析重点语句8.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题型 1.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3.理解标题的含义:①联系文章主题;②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③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④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⑤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4.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例如1.(2014哈尔滨,19)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

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紧扣主题2分。共3分)(2015山西,16)描花的日子 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

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4分)(2015上海,22)评 语

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每点3分,共6分)(2015舟山,8)其实很简单

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示例一:我认为题目符合文章内容。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言之成理即可。5分)

示例二:我认为文不对题。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是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文弱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的,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言之成理即可。5分)得分要点总结:

1.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2.理解标题含义:①表层含义(标题中特殊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③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

3.标题作用(妙处):(1)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2)妙处:①揣摩标题含义;②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委婉含蓄;奠定情感基调;揭示文章主题;引起阅读兴趣等)。考点二:概括文章的内容

常见题型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某(几)段内容,概括某个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2.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文段,确定与故事或情节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3.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答案。注意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主题、人物感情等综合考虑。

针对文章(文段)的不同特点,答题时可灵活运用如下技巧:

1.故事情节或内容有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补充拓展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答题时对照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补充增添,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故事情节或内容无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归纳要素: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2)合并段意: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值得提醒的是,有的记叙文所设置的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其他题干设置或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得出,答题时注意灵活运用。

1.(2015安徽,10)槐 花

季羡林

文章③~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015上海,18)评 语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1)小学三年级时,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我”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并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发现误读了评语。(3分)(2)十多年后,“我”当了老师,写评语时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的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语。(3分)

(2014哈尔滨,16)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文章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3分)

坚持出黑板报;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风中拉好银幕。(每点1分,共3分)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常考题型

1.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内容上:

1.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

1.(2015许昌模拟,9)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开门见山,引出稻草人这一形象;稻草人的辛苦令人同情,为下文父亲终日劳作令“我”心酸作铺垫;与题目呼应。(每点1分,共3分)

得分要点总结

1.首尾段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过渡段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下启××。

3.写景段落作用:①语段描写了××/交代了××;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段落能否删去:

(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

(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考点四,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某一个句子)?

2.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品读文章指定段落,从某一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等)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方法点拨

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3.表达方式的角度:①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②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③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4.(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

5.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6.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得分要点:1.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考点五: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常考题型

1.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方法点拨: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

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得分要点1.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

(1)①××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②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①××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②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词语的替换及理由:①能替换。/不能替换。②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③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

考点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3.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4.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考点七: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1.某一故事情节如此安排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某段为例进行分析。

3.某一人物安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析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线索/人称作用/详略安排/表现手法及作用等。方法点拨

写作手法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答题形式各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以下三点即可在答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紧扣文章主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的。

2.题干中明确点出写作手法的(如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人称、记叙顺序等),可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其相应的作用进行分析(详见“文体特征”部分)。

3.答题时要逻辑清晰,有条理。考点八:内容理解与扩展探究

1.从全文看,作者(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说)?

2.文章(某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现象/某一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或看法?

3.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 结尾。/结合上下文,补全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方法点拨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

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解答此类题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联系上下文内容;②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表达的落脚点。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3.补写或续写内容:补写题一般要求补写人物心理、语言或景物等。补写时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线索,所写内容要与文段风格(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句式句型等)相协调。续写一般要求为文章续写结尾(或结局),续写时同样要注意题干要求,在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自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或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或符合故事发展的趋势。

4.主题探究:对文章主题的探究一般分为两种:对主题的概括;对主题争议的评判。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②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③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④注意联系文章题目。

得分要点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②联系文章主旨阐述。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①结合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析;②点明感悟、启示或看法(鲜明、积极、健康、向上);③联系生活中典型事例或材料进行说明,阐述理由;④紧扣主旨,总结观点。

3.补写或续写内容:①语言风格及形式与原文相协调;②内容与文(段)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

4.主题探究:(1)①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通过写××),运用了××的手法,②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告诫(警示)××(某种思想道理)。(2)①表明观点(我赞同主旨是××)。②理由: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从文章结构(如详略安排)上分析。(视具体情况可从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阐述理由,也可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4、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6、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2、对比:作用是突出强调。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3、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4、伏笔、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情节发展自然、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6、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7、托物言志: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把要表达的意思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之上,这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8、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四·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1]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叙事时间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情感表达 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坚定不移。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五·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作用:

1.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2.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3.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六·开头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七·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3.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4.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八·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关于结构类考题有几种常见类型:将某个段落(或句子)抽出后问应加在哪两个段落之间,并写出理由;或问某个段落可否删掉,并写出理由;也有问行文顺序(或段落)可否颠倒。2、分段

有明显过渡段时,文章分层一般把过渡段分在后一段。

3、概括段意

过渡段是对上下内容的概括,并且用关联此等把上下两段从内容上联系起来,使下文不显得突然。

4、理解思想内容

总结上文的思想和感情,起转折、递进等作用。

5、归纳中心

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使感情色彩鲜明。

九·人物描写段的作用

1.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3.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4.突出文章中心。5.点明文章主旨。

十·景物描写段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为下文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一·独句段的作用

简洁,强调,突出,承上启下,转折等作用

十二·问句段的作用

1.能引起注意。2.启发读者思考。

3.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4.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5.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十三·排比段的作用

1.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十四·歧义句(双关)的作用

1、可使语言幽默风趣。

2、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第三篇: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另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2004年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总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运用能力,概括表达能力,质疑思辨能力。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彩。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 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21.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

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31.问文章写作特色

一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三、解题指导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

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外貌与神态)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他身材高大(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半饥半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时常遭受肉体上的摧残),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年岁已大,穷愁潦倒)”,鲁迅每一处描写都是来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1)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2)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3)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4)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5)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修辞手法

根据《考纲》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武器”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武器”的特征是“攻击他人或保护自己的工具”,由此便明白,本体“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的作用了。再如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起强调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不仅要记住这些条件,更要根据语言环境来作答。增强(什么)语势,强调(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

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

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如“结合文题《穷人的风骨》,说说文章赞颂了一种________的风骨”,正确答案是:“身处贫困处境,仍保持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自尊、自爱的风骨。”这是根据文章内容来揭示主题的答案。有的同学要么过于简单:“人穷志不穷”,要么去摘录文章中的具体描写,要么回答似是而非,这就在表情达意上偏离了方向,自然难以得到满分。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 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 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当 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 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

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

“„„”(套修辞作用)

注 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

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

“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 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 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① 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② 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

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

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

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快速读懂题意法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必须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读懂主旨

1.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考生要明白,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2006年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有时作者从侧面描写来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妇,因为文章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快速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快速概括文章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如该文的第17、18题即是。

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的语言。

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下面我们来看《孩子和书》第16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3)______;(4)_____”。让我们来理清题干语的内容: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据全文来考虑;B.“表现”意思要具体回答文中相关具体的内容,不能笼统或抽象的答题。C.题目要求回答三个表现,那一定是全文中最为典型的三处;D.题目中出现的第1个答案是为考生提供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基本样式,是示范答案,帮助考生从内容和形式上理解和答题。所以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孩子和书》第17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这道题目,既考了比较,又考了省略号的作用,还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3.留心分值的设置。中考语文总分值为150分,在题量不变的要求下,命题者势必提高各题分值,所以注意分值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从今年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的第18题来看,命题者设下一个陷阱:“联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6分)。不少考生在这题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题纸上只留了一个空格,考生误以为只有一个答题点。其实关注分值,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题一空6分,肯定隐含至少两方面内容,否则该题分值高得离谱了。考生要学会善于识破试题中的干扰素。

一、词语理解 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 [开窍门路] 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物价腾贵(普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卖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还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又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知流了多少馋涎呵!

(1)第一段的“腾贵”是什么意思?

(2)第二段的“自力更生”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文中“腾贵”后面就用一句话进行解释,通过括号里的话可以确定“腾贵”就是物价飞涨。第(2)题“自力更生”的下一句对此作了解释,答案应为:自己动手种丝瓜,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开窍门路]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例:

依次指出下面语段中加点词指代的内容

这些光都不是为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①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②的发育。一位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③。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这灯光的指引,它④有一天会永存海底。(1)“它们”指的是(2)“它”指的是(3)“如此”指的是(4)“它”指的是

(解题思路:这些题目都可以从词语的上一句找到答案,通过对应关系,可以知道:①“它们”指的是这些光;②“它”指的是我的心灵;③“如此”指的是不光靠吃米活着;④“它”指的是我的心。)3 从释句处开窍 [开窍门路]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开窍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夜黑得很深沉,天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黑暗里有一种呼吸,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灵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觉,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彼此交感!我和这类东西(奇怪,我总无法把它们叫作树)来往了大半辈子。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但是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儿来却感到不安。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他们害怕,不但因为水杉的巨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奇特。怎能不害怕?这些树是上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最后孑遗,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那时水杉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它们在第三纪始新世和第三世中新世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形象,在踏进森林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臭乳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毫无疑问,我们死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亲友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1)加点词“巨灵”在文中的含意是: A、一种巨大的特殊的精神。

B、某种作者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理解的东西。C、富有强力而又古老的水杉林。D、人类蒙昧时期臆造的神秘的幽灵。(2)联系上下文的语言,在文中找出一句能说明划横线句子“奇特”一词所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第(1)题“巨灵”一词的释句在下文,“我很

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这句话揭示了“巨灵”的内涵。正确的答案应是C。第(2)题原文划线句子之后就开始对划线句子进行解释,先解释“害怕”,然后解释“奇特”,正确答案应为: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

二、句子理解

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

[开窍门路]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说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极了,觉得这是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辩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床上。(1)“愧不如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2)“我逃走了”是因为:

A、与狗无法讲道理,正如“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请”。B、我无力驳诘狗的论点和论据。C、怕狗讲不过道理而咬自身。D、我从梦境中醒来了。(解题思路:(1)(2)两题所问的句子在文中都起关键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理解它们必须看全文在“愧不如人”的下文,也就是文章第6自然段对此有些解释,因而第(1)题答案应为:人在许多方在比狗势利,狗为不如人的势利而感到惭愧。第(2)题也可以从上一段(即原文第6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正确的说法应为B项。)从相邻句开窍

[开窍门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邑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定“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之“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1、对“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A 我国书法倾诉着书法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B 我国书法展现着书法家的审美情感。C 我国书法披露着书法家的生活态度。

D 我国书法表达了书法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义是: 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B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C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解题思路:(1)这题必须看原文的下一句,下一句说:“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是打比方作解释,所以不可能是书法家喜怒哀乐,也不可能是书法家的生活态度或对世界观的认识,答案应为B。(2)这题的理解要看上文,上文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由此可见,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而非心绪,而“合度”则是合乎构字的法则,而非把握分寸,因此答案应为A。)

三、根据具体内容

7、从核心词句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那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开窍示例]199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

(1)记得祥林嫂曾执著地问过人,人,到底是有没有“魂”的?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实在是重要得很!

(2)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魂,那么,使只剩了一具空亮,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模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浑然不觉。

(3)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共产党人夏明翰的魂;还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民族的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他们虽然都死了,可他们的魂依然活着,成为我们的脊梁。

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英雄徐洪刚那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沥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的魂;青年志愿者们热心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的一片爱心,这,也是他们的魂„„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却失去了这宝贵的魂,孕妇受辱,围观者甚众,却都“木刻”似的;眼见救人的勇士求助,却浑似不见一般;病者横于闹市,过者达百余人,却都袖手旁观„„还有很多很多的例于,都令人忿忿然。若鲁提辖大官人亲历,不免又要叉开五指,或者挥起大拳头了。

(1)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伟大的话没有错,人本身不能永恒,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永恒!

(2)丢了魂怎么办?要紧的是努力地寻回来,仔细想来,祥林嫂其实并未“麻木”而至于“不仁”,至少,她已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自己失却了“魂”,尽管她所谓的“魂”实属子虚乌有,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失却了至关重要的魂却还懵懵懂懂而不自知,这才是不得了的呢。

(3)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六神无主,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特“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对我们有些人,也该“及时”地“叫”一“叫”:“魂兮,归来!”

本文围绕“魂”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段落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请在下面 中各填两个字,以显示本文的思路。

题目,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分析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将每个层次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不过其要求更进一步,每个层次只能用两个字,而且题干上有暗示围绕“魂”,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当中有一个是“魂”字,要求清楚了。

下面依次进行,先分层次,第(1)段为一层,这段的开头一句或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而核心词是“问”,因而填“问魂”。第(2)段——第(4)段为一层。三个段落谈的都是:人是有魂的,第(2)段开头一句即起总起作用,“人,其实是有魂的”,因而核心词即“有魂”,第(5)段的起始句也是中心句,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核心词应是“丢魂”。第(7)、第(8)段合为一层,说的是丢了魂之后,要及时找回来,把魂叫回来,第(7)段第一句通过设问点明这个意思,核心词是“叫魂”或“招魂”。

例子可以看出每个层次大都有一个中心句,中心句大多在每个层次的开头,当然有时也可能在结尾,中心句当中有重要关键的核心词,找到它有助于我们概括具体内容。

8、从设问法开窍

[开窍门路]寻找核心词句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些文章,有些语段,没有现成的中心句,找不到核心词,怎么办?那就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原文来回答,一般说来如果语段是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如果有多个对象,则问相同点是什么、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问记叙对象是谁,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则问主张或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道理。设问法也是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而概括的基本原则就: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从本句的修饰语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就是要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句是重要的语言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所谓句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确切地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领会体察,抓其结构,解其主旨,品其意味,知其作用,真正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窍门之一就是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_______。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等修辞的运用。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4、常见的考点: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第五篇: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六要素、1(: 散文种类、2)抒情散文2()叙事散文1 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特点、3 小说三要素:、4。)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人物、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达方式:、5、6 划分层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2()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1(的短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3(总分总)4(()核心人物1(:线索:记叙的线索及作用、7核心事(3))核心事物2 件6()地点5()时间4()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 答题套路:如: 理清楚、层次清晰。、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

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为文章拟标题、8核心人物)1()作者情感6(核心事件(3))核心事物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9(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1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2(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3(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写作手法及作用:、10„„)、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志、托物言志(即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托物言志)象征 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对比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侧面烘托)手法:衬托,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 ;以次衬主。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运用比喻、:讽刺手法 批判和嘲笑,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突出所写的上下文形成对比,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欲扬先抑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修辞方法及作用、11 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生动)比喻:

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使物人格化,使之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2(的效果。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更形象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4(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互相映衬,互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对偶:使)5(为补充。,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强调某种意思反复:)6(有感染力。)7(,启发思考。:自问自答,引人注意设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反问:态度鲜明,)8(。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引用:使内容更9(,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增加讽刺意味)反语:10(。突出人物性格)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1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12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就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如: 如: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普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卖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腾贵头些,在那物价 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自力更生父亲想到 丝瓜花变成了一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且天天跑去看几次,还帮助他浇水,其间我不知丝瓜又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汤或者炒丝瓜,条条嫩生生的丝瓜,流了多少馋涎呵!第一段的“腾贵”是什么意思?)1(。____________第二段的“自力更生”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题文中“腾贵”后面就用一句话进行解释,通过括号里的1(解题思路:第()题“自力更生”的下一句对此作了2话可以确定“腾贵”就是物价飞涨。第()解释,答案应为:自己动手种丝瓜,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句(明确作者所1: 分析句子的含义、13要表达的意思,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白、)对隐晦难懂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2比喻说明白)回答;

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要明确句子的作用应包含分析句子的作用:、14两;)承上启下(过渡)2总领下文;1)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五种:(或主题上的作用应是点明中心首尾呼应。)5为下文作铺垫;)4总结全文;)3

升华中心)„„。词语赏析)1:欣赏语句方法、15先明确挑选出使用精妙的动词、形容 格式: 词或副词等,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找其表达作用格式: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方法赏析2

。心理等等)美德、(身份、性格„„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情;推动„„气氛;烘托人物„„风光,渲染了„„的描写了)环境描写

3情节发展突出、深化主题。(结合具,„„”比成“”„„如:运用比喻的的修辞手法,把“)修辞手法4”X X“ 答题套路: 联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谈内容)体语句)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记叙文的中心、主题的提炼:16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

(抒发、„„,表达(描)本文通过记叙了一般格式:注意一些常用词语,感情。赞美、揭露、讽刺、揭示)„„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 :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17 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8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 行间的抒情方式。;用第一人称、)1答题时注意:、谈阅读文章后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9 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2,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实、也可以讲道理

摆事

下载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2.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范文]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必须懂得记......

    2.28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分享.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群体感触感染,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认识和创造性的理解。......

    中考记叙文答题格式范文大全

    中考记叙文答题格式: 1. 原文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

    2012中考指导: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

    2012中考指导: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

    中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