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刊销售:国外部分著名期刊经营管理及办刊特点
三、办刊特点
研究中,我们发现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外著名期刊均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独具特色的经营机制。
1、实行严格的编辑和经营相分离
国外著名期刊普遍将内容编辑质量视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维护自身品牌。为了确保内容不受广告商和经营环节的影响,刊物内部大多将编辑部门同广告、经营部门业务严格分离,采编报道不同广告、经营发生任何关系,广告、经营部门无权过问采编部门的事务。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刊物的定位和编辑方针的实现。
美国《财富》杂志设有两个独立平行、互不干涉的序列,即以总
编辑不考虑经营,只考虑按他们的原则和理念办出一本读者信任的最好杂志。总裁负责市场推广,但不能对总编辑施加任何影响,干涉报道。这种独特的内部组织结构确保了《财富》长期恪守职业道德,较为真实与公正地报道和评论工商界的人物和活动。
《商业周刊》同样采取严格的编辑和经营分离制度以保证编辑质量。主编斯蒂芬•谢泼德在谈到《商业周刊》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商业杂志时曾说:“《商业周刊》的报道遵守三条原则,一是不受政治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二是不受企业影响,采编与广告经营严格分离;三是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观点,别人难以效仿。”当然,《商业周刊》维护的是美国商业企业界的利益,在报道上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
2、实施多媒体跨国经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是《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起,时代公司连续成功推出了《生活》、《体育画报》、《人物》等一系列畅销杂志,并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国际版。20世纪60年代至今,时代公司陆续进入电影娱乐、有线电视、音乐和互联网等领域,发展为著名的时代华纳媒体集团。该公司实施多媒体经营,收入来源多样化,投资风险分散,所涉各个行业对集团收入都有贡献,公司整体运营稳定。2000年,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在线公司以换股的方式合并,组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跨国媒体集团。
世界最大的期刊出版商法国阿歇特集团,创业初期只经营一些儿童教育类和旅游指南类图书,1945年开始出版著名的娱乐性杂志——《她》(Elle)。此后陆续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在图书、期刊、发行、广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尤其在期刊出版方面。该集团在全世界34个国家出版204种期刊,亚太地区35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她》、《巴黎竞赛画报》、《旅行假日》、《划船》、《汽车与驾驶》、《妇女生活》、《大众摄影》等。
3、发行与广告并举,广告在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相当多的国外著名期刊并不单纯依靠杂志的发行收入,而是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举的战略,使杂志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许多杂志的经营甚至更多地倚重广告。比如《商业周刊》以杂志、在线网络和“商业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客户提供广告,具有强大的商业影响力,广告收入可观,1999年达4.4亿美元,而该刊发行收入不到6000万美元。《人物》杂志的收入也是以广告为主,2000年发行总收入为4.34亿美元,而广告收入为6.56亿美元。
这一点在那些专门为某项产业服务的期刊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类期刊的读者往往是该项产业中的某个特定群体,广告客户需要将自己的产品定期在该群体中作宣传,宣传费用(即广告费用)包含在产品成本中。于是期刊不需要无限制扩大发行量,只需将期刊固定投递到需要关注该产品的特定群体中即可。此类期刊的经营完全依靠广告客户,发行量是一个定数,多印多发反而赔钱。
4、注重品牌战略,延伸品牌效应
国外各家著名期刊非常注重开发品牌资源,逐步营造以期刊品牌为核心的媒体集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充分发挥该品牌的强大影响力。《电视指南》杂志拥有《电视指南•名人逸事》、《有线电视指南》等系列子刊,并相继开发了电视指南频道和电视指南在线网站。《读者文摘》、《新闻周刊》也以各自品牌为纽带,整合不同媒体资源,形成多媒体集团。
5、充分应用高新技术,积极开发新型媒体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往往能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公司抓住摄影技术出现的契机,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的领先者;50年代当电视冲击出版业的时候,投资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华纳公司依托电影新技术起飞。美国在线(AOL)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世界最大的ISP服务商。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更是“大媒体观”下媒体融合的典范。《读者文摘》、《新闻周刊》、《时代》等期刊都先后开发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时代》的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并不仅仅将刊物内容平移到网上,而是报道更全、角度更新、分析问题更透彻深入,还可以滚动发布、连续报道、追踪采访,充分发挥网上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6、在保持刊物传统编辑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不断创新
国外著名期刊非常重视以读者阅读需要为中心,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以保持刊物的长盛不衰。美国《人物》周刊最初主要是一份影迷杂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刊扩大报道范围,加强了对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深度报道,如里根遇刺、旧金山大地震等,社会新闻色彩越来越浓。90年代,该刊在报道即时新闻的同时,着重加强对癌症、早孕、饥饿、虐待儿童、种族歧视等中长时段社会性问题的报道,力图引导读者全面了解社会。《商业周刊》尤其注重报道的时代性。90年代初信息技术刚刚在美国兴起时,该刊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醒目标题,对信息技术的产生、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做了全面报道和预测。随着电视24小时滚动新闻和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商业周刊》加大了对信息传播、计算机、纳米等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的报道力度。《电视指南》杂志为了应对电视节目预报渠道增多带来的冲击,调整办刊理念,减少介绍性内容,增加有分量的评论性内容,由原来的为读者提供收视信息发展为引领读者对电视节目的选择。
7、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要,内容风格趋向细化
国外著名期刊十分重视市场调查,研究不同读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收入、阅读习惯,以此确定办刊思路和内容取向。美国《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同为著名的三大商业财经类期刊,但内容风格有着显著不同。《商业周刊》新闻性最强,是三者中唯一的周刊。该刊强调事件对社会和经济的推动力,对国际重大经济题材反应迅速,能够推出有针对性和深度的报道。《财富》重点强调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更侧重于对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的报道。《福布斯》则推崇精英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总是不遗余力地介绍企业家,介绍企业的成功之道。
第二篇:城中村报刊零售点的期刊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中村报刊零售点的期刊销售情况
学院:传播与动漫学院
专业:编辑
组员:王园园
指导老师:吕辛福老师
调查报告091赵晓雯 李胜南 刘媛媛张雪张阿凤
2011年5月13日
关于城中村报刊零售点的期刊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年5月13日
二、调查地点:青岛中韩
三、调查对象:青岛中韩报刊零售点
四、调查目的:了解城中村报刊零售点的期刊销售情况,分析其突出特点,提出对期刊
销售的建议。
五、调查方式:访谈法
六、调查内容:
(一)调查地环境:
我们去青岛中韩的报刊零售点调查期刊销售情况时,正逢中韩修桥。原来的主干道上架满钢筋,整个中韩成了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只留下机器刺耳的轰鸣声和漫天的尘土,整体环境远非仅仅“恶劣”二字可以形容。
中韩的人群相当复杂,除了一些青岛本地人在这里做些小生意外,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在此。人群大体可以分为三类:30到50年龄段的男性,多为建筑工人;15到25岁的年轻人,多是在工厂工作;附近有小学和初中,所以也有一些学生。周边多是一些五金店铺和小饭馆,鲜有文化或娱乐设施(除一些网吧外)。
刚到中韩,我们就满怀信心地开始寻找报刊亭,但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再观察一下周围环境,我们感觉中韩不像是会有报刊亭的地方,向两个看起来应该对当地比较熟悉的人打听,得到的答案都是“应该没有卖杂志的地方”.由此可见当地人对于期刊杂志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最后,我们终于在转过街角处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报刊亭。和香港中路上一些硬件设施较完备、期刊较齐全的报刊亭不同,这儿的小屋和书架要破烂很多,杂志上也都落满尘土,只能算是一个报摊。
(二)调查结果:
1、期刊、杂志品种:大约有100-200种。摆在前面的是《故事会》、《知音》、《商界》、《武侠》、《动漫前线》、《上海服饰》、《爱人》、《伊周》、《都市丽人》、《37°女人》、《瑞丽》、《搜城》、《半月谈》、《读者》、《小说月报》、《萌芽》等。后面悬挂起来的杂志可以分三个板块,右边摆放的杂志大部分是大众类读物,比如《女刊》、《女友》、《歌迷大世界》、《青年文摘》、《演
讲与口才》、《特别关注》、《爱你》、《哲思》、《幽默大师》、《中国烹饪》、《中国收藏》、《科幻世界》等;中间的版块基本上都是军事类杂志,如《世界军事》、《兵器》、《坦克》、《船舰知识》、《汽车之友》、《轻兵器》等;左边主要是漫画类和少量计算机类杂志,比如《看动漫》、《梦幻西游》、《奥特曼》、《大众软件》、《游戏机实用技术》等。总体来说种类比较齐全。
2、每天的销售情况:每天的销售量不确定。销售的时间段较分散,基本上一天都有销售,但主要是中午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畅销本是《故事会》、《知音》、《读者》和一些漫画类杂志,都市类的也可以但不如以前卖得好。《故事会》平均每期大概能卖到三十至四十本。漫画类的销量相对少一些。《知音》和《读者》大概十本左右。其他的种类虽多但销量往往屈指可数。
3、购买人群特点:购买人群较单一,主要是中年男性和学生。中年男性主要是《故事会》等大众类读物的购买人群,学生主要购买漫画类。
4、促销手段:对于正在销售的杂志,基本上不会采取任何促销手段,只是将畅销本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便于顾客购买。对于过期杂志一般会采取打折的方式促销。
5、打折情况:打折情况要分为两类:正在销售的杂志和过期杂志。正在销售的杂志并没有明确的折扣,基本上是按照定价来卖,但也可以比定价便宜几毛钱。如定价9.9元的《搜城》可以卖9元,定价5元的《女人坊》可以卖4.5元。过期杂志会降价销售,一般可以打6-7折。如2010年11月出版的《萌芽增刊》(是过期杂志),定价是8元,可以卖5元。
6、滞销本处理方法:滞销本可以打折销售,也可以跟进货方退换,但畅销杂志不可以。
7、进货渠道:市南区的一个“文化市场”,平均每两三天进一次货,以便于更快的拿到新一期的杂志。
8、进价:一般是按九折购进杂志。(真实性有待考察)
9、购进期刊的依据:按照销售情况,畅销本多购进,而滞销本相对少购买甚至不购买。
10、选址依据:报刊亭所在的位置位于两条马路交汇处,来往人流较多。且附近建筑工人、学生较多,人群较密集。不过现在由于中韩修路,道路受阻,环境较差,所以杂志销售量受到较大影响。
11、周围竞争状况:中韩附近没有书店,只有两个报刊亭(唯一与书沾边的地方),所以竞争并不激烈。在我们采访的报刊亭对面还有一个更小也更破旧的报摊,杂志种类相对少很多,一共只有二十余种,由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经营。据阿姨介绍:像《故事会》等大众类杂志,自己进货顶多进十本,其他的杂志只进两本甚至一本。进货频率相对较低,平均一周去一次。
有几个中学女生喜欢心理测试,经常到她那里买些带有心理测试的少女类杂志。而且阿姨还认真地告诉我们:来来回回的学生很多,但他们不买杂志。附近的建筑工人也没有闲钱买杂志。
12、工作时间:每天大概六七点钟开始营业,晚上八点收摊,平均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
13、报刊亭属性:自己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不属于邮政专营。
14、采访购买人群:在我们调查期间(半个小时左右)只有两拨顾客来看杂志。第一拨是两个穿着校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他们在杂志区看了一会儿,指着一本《植物大战僵尸》的漫画书向老板询问了一下价格,但并没有买。第二拨是一位年轻的女孩,五块钱买了一本《爆笑家族》。我们简单地采访了女孩。
(1)您的年龄是多大?
答:我是1992年出生的。
(2)您是本地人吗?
答:我来自聊城。
(2)您的职业是什么?
答:我现在在可口可乐的工厂里打工。
(3)您的购买习惯是什么?
答:我平时偶尔会买些杂志来看,除了《爆笑》外也会买些《读者》之类的,每月花在杂志上的消费不会超过20元。
(4)您购买杂志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觉得没事的时候看看书或杂志挺好的,《读者》类的可以学到些东西,而《爆笑》能让人很开心。
(5)您身边的朋友购买杂志吗?
答:我身边的同事看杂志的很少,会去买的当然更少。„„
七、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青岛中韩报刊零售点的期刊销售情况调查,我们发现了两个出乎意料的现象:一是,我们原本以为城中村中的建筑工人将会是期刊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身体疲劳,娱乐活动匮乏,应该需要期刊杂志等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很少购买杂志,文化生活极其匮乏。二是,一般认为,学生应该喜欢阅读,喜欢购买期刊杂志,文化生
活丰富,但是同样令我们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很少购买承载文化和提供娱乐的期刊杂志。这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其中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法。
这次调查,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不是漫天的尘土和刺耳的轰鸣声,也不是荒凉的建筑废墟,而是当地就像是一个文化荒漠,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极其匮乏。而承载着文化的纸质传媒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和抛弃,逐渐走向边缘化。这也许是我们编辑专业的学生应该思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