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广西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预测: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广西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预测: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背景链接】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按照新方案,我国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行示范,力争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加快实行,驻地方的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同步推进,适时启动事业单位、国企、国有金融企业相关改革,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改革。
【深度解析】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化和市场化,将传统的实物供给和粗放式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改变为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新型公务出行模式。
基本原则:创新制度、分类保障;统筹协调、政策配套;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总体目标: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公车改革,要专门制定方案,适时推出,限时完成。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和范围]
主要内容:各级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特殊公务出行实行定向化保障。
参加改革机构范围: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全部参加改革。除了各级党政机关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按照规范职务消费原则进行改革,对原符合车辆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逐步按规定纳入改革。
参加改革人员范围: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和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原则上参加车改。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市(地、州)、县(市、区、旗)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车改,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但须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
[公务用车的三大弊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公务用车费用居高不下,财政不堪重负
2010年政府采购汽车金额攀升至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平均年增速超100亿元。财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
2.公车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隐性浪费严重
一些党政机关把公务用车看成是一种待遇,不是从工作出发,而是不管条件是否许可,车辆是否超编,有无违反规定,都要想方设法购车,使得有权管钱且领导干部胆大的党政机关公车就多,无权无钱的党政机关公车少,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公车资源配置不合理。
3.监管约束制度乏力,公车私用、滥用等违纪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公车私用实际上就是公权私用,虽为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但这种现象却越演越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车使用时间为公车公用、私用、司机各占1/3,也就是公车只有1/3的时间用于公务,公车不公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领导干部用公车送子女上学、宴请娱乐、外出旅游,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一些领导干部攀比心理、享受心理作怪,违规配备豪华车,导致公车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司机和领导干部与厂商和维修厂家相互勾结,在购车、维修、油料费、路桥费等环节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造成经济违纪违法问题。
[公车制度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 1.公共权力私有化
领导干部掌握与运作的公共权力是用来为公众利益服务,而公车消费与行使权力联系在一起,权力过分集中在领导干部手中,公车消费已异化为权力消费,已成为领导干部权力羽翼下的私有行为。
2.个人利益最大化
领导干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理想中公众总是期望和要求领导干部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现实与我们传统理想之间的冲突成了公车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领导干部在公车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正是他们个人利益导向所产生的行为偏差。
3.缺乏财政支出制度制约
领导干部花钱相对缺乏应有制约,更没有严格规范的公车消费预算,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等,基本上都是用车者说了算。这构成了我国公车消费问题的主要制度原因。
4.没有法律程序保障
公车改革难就难在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在政策文件难以彻底调整现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需要法律来助力。事实上,我国公务用车改革中出现的进退失据,源于改革决策中法律程序的缺失。
[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意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有利于遏制以职谋私行为,展示政府廉政建设的决心。
公车改革展示了政府粉碎浪费纳税人钱财以及以职谋私行为的决心,是反腐行为的又一举措,并且更“接地气”,有媒体称“这场公车改革也是中国向腐败宣战之举”。
二,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中国进行公车改革是为了有效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车轮上的铺张浪费”问题,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廉政运动,而新出台的公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针对性计划。
三,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四,“更近距离”接触到民生。
此番“车轮上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的公共交通方面的问题。改革一旦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官员需要通过公共交通来代替公车,也使得更多中国官员能够“更近距离”接触到关于民生的内容,从而能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官与民之间的关系更近一层。
[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举措]
一、必须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必须经过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根据交通成本等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可适时适度进行调整。确定补贴标准要基于三个原则:一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总额必须低于改革前的公车运行支出总额。二是公务交通补贴仅保障城区或规定区域内基本公务出行需求。三是简化档次便于操作,各个级别间补贴差距不宜过大。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不是职工福利,主要保障普通公务出行需求,不包括上下班通勤和所在城市以外的长途出差。同时,要求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二、用多种方式保障司勤人员能够继续就业
必须确保车改平稳推进,重要问题之一是依法做好司勤人员的安置工作。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处置公务用车要求公开、规范
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处置公务用车,要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这项工作一定要公开、规范,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了做到不浪费闲置公共资源,对一时处置不掉的公车,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营,过渡期由各地确定,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得变相为其提供财政性补贴。公车处置的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中央国库。参改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车辆处置收入,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参考范文】
公车改革需要“刮骨疗毒”与“釜底抽薪”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短短十个字让公车改革的“老话题”迅速升温,也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已摆上了本届政府今年的工作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公车改革“得民心、顺民意”,体现了本届政府敢啃“硬骨头”的坚定决心。但公车改革绝非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就拿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压缩公车绝对数量来说,这是公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部分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长期以来养成了“办公离不开公车”的不良作风——不论路途有多近,单位不派车“办不了事”、单位不派车“没有面子”,这些荒唐的理由让原本短时间就能办好的事情为了“等车”而一再拖延。
未雨绸缪才能少走弯路。要想啃下公车改革这块“硬骨头”,考量政府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改革过程中的现实困难。怎样避免在淘汰公车过程中滋生新腐败?“下岗”后的公车如何公开透明地进入市场?公车司机如何妥善安置?一般公务用车依靠哪些力量接续?如何防止一些地方采取货币化补贴的方式让“车补”再次成为不合理的“变相福利”?诸如此类问题不一而足。
既然公车姓“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只有用制度握紧“钱袋子”,才能从源头上防范公车改革中演变出新的问题。正所谓“政在节财”——无论是购车、燃料、维修、过路桥等费用,还是司机工资,涉及公车的任何一笔支出都要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因为无论国家GDP增速高低、财政收入增长快慢,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应当是“节财”的先行者。
而公车改革一旦启动,不仅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铲除“特权”思想和不良作风,还要以“釜底抽薪”的智慧,扎紧公车改革的制度笼子,“勇气”与“智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防范某些地方或部门发生“翻烧饼”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一套完整的、公开的“公车违规使用监督举报系统”更加值得期待。只有发动广大群众都参与到公车使用的监督中去,“上下”齐心,“车轮上的腐败”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更多相关资料请关注广西人事考试网(http://gx.offcn.com/?wt.mc_id=bk12260)
第二篇:2015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预测: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015政法干警考试已经进入备考阶段,考生们此刻正处于关键的冲刺阶段,在这个时候,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行复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夯实基础的同事要加强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山东政法干警考试网(http://sd.offcn.com/html/zhengfaganjing/)祝大家考试成功!
【背景链接】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按照新方案,我国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行示范,力争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加快实行,驻地方的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同步推进,适时启动事业单位、国企、国有金融企业相关改革,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改革。
【深度解析】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化和市场化,将传统的实物供给和粗放式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改变为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新型公务出行模式。
基本原则:创新制度、分类保障;统筹协调、政策配套;统一部署、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公车改革,要专门制定方案,适时推出,限时完成。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和范围]
主要内容:各级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特殊公务出行实行定向化保障。
参加改革机构范围: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全部参加改革。除了各级党政机关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按照规范职务消费原则进行改革,对原符合车辆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逐步按规定纳入改革。
参加改革人员范围: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和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原则上参加车改。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市(地、州)、县(市、区、旗)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车改,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但须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
[公务用车的三大弊端]
1.公务用车费用居高不下,财政不堪重负
2010年政府采购汽车金额攀升至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平均年增速超100亿元。财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
2.公车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隐性浪费严重
一些党政机关把公务用车看成是一种待遇,不是从工作出发,而是不管条件是否许可,车辆是否超编,有无违反规定,都要想方设法购车,使得有权管钱且领导干部胆大的党政机关公车就多,无权无钱的党政机关公车少,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公车资源配置不合理。
3.监管约束制度乏力,公车私用、滥用等违纪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公车私用实际上就是公权私用,虽为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但这种现象却越演越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车使用时间为公车公用、私用、司机各占1/3,也就是公车只有1/3的时间用于公务,公车不公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领导干部用公车送子女上学、宴请娱乐、外出旅游,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一些领导干部攀比心理、享受心理作怪,违规配备豪华车,导致公车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司机和领导干部与厂商和维修厂家相互勾结,在购车、维修、油料费、路桥费等环节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造成经济违纪违法问题。
[公车制度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
1.公共权力私有化
领导干部掌握与运作的公共权力是用来为公众利益服务,而公车消费与行使权力联系在一起,权力过分集中在领导干部手中,公车消费已异化为权力消费,已成为领导干部权力羽翼下的私有行为。
2.个人利益最大化
领导干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理想中公众总是期望和要求领导干部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现实与我们传统理想之间的冲突成了公车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领导干部在公车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正是他们个人利益导向所产生的行为偏差。
3.缺乏财政支出制度制约
领导干部花钱相对缺乏应有制约,更没有严格规范的公车消费预算,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等,基本上都是用车者说了算。这构成了我国公车消费问题的主要制度原因。
4.没有法律程序保障
公车改革难就难在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在政策文件难以彻底调整现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需要法律来助力。事实上,我国公务用车改革中出现的进退失据,源于改革决策中法律程序的缺失。
第三篇:2012政法干警申论热点预测3
学生营养餐
【事件链接】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连续调查了云南、广西部分学校免费营养餐情况,在引发了学生集体营养餐安全事件的云南
镇雄县顶拉小学,学生反映“豌豆闻起来是臭的,很难闻;不吃不行,要被罚款”;广西部分学校鸡蛋采购价高出市场价 75%,猪肉与油豆腐的采购价比市场批发价都高出 25%左右。(4 月 21 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广西那坡县有学校将补助用于购买营养品“壮壮水牛奶”,供货商可从 3 元补助中赚取 1 元。在青海也有学校将补助款采 购萨其马等零食。而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细则并未对此加以约束。此外调查发现,那坡县财政局拖延下拨补助款,学校只能 赊账供餐;广西一些学校的食堂卫生安全存在隐患;当学校用补助款给学生加餐,厨师又面临超负荷工作。比硬件提高更为 严峻的是,学校老师的营养意识亟待提高,许多老师不知道什么叫营养不良。
【政策回顾】 回溯农村学生免费营养餐的起步,是 2011 年 3 月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等 500 多位记者、多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福
基会发起的一项名为“ 免费午餐” 的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 3 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一年后,这一民间慈善上升为政 府行为。需要思考的是,“ 免费午餐” 在民间慈善的层面曾经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何以上升到政府行为之后,就暴露出了种 种问题?
观诸民间慈善的“免费午餐”计划,用邓飞的话说是“赢在公开透明”。一方面,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免费午餐”倡导 直接帮助当地学校建立食堂,在当地采购新鲜蔬菜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每个受捐学校开设微博,每天公开账目信息,接受 全社会监督;再者,“免费午餐”依赖当地的村民代表和老干部,对学校进行日常监督,并且动员志愿者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抽 查。
从 2012 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 160 个试点区县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天给予 3 元钱伙食补助,财政拨款达到 160 亿元。但是,试点实施刚刚四个多月,即暴露出两个要害问题:其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其二是资金安全问题存在 一定风险,每人每天 3 元钱的补助没有足额吃到孩子们的嘴里。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农村学生营养改善 计划势必大打折扣。
【问题分析】 营养改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几方面问题。其一,一些地方缺乏周密部署,仓促上阵。贵州八步镇政府有关负责人
解释,“对于我们来说,供餐还是新鲜事,工作中有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 ”。这一解释反映出当地在推行营养餐计划时比较草 率。因此,从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应该认真反思其中存在的工作疏漏,把这一项惠民工程真正做好。
其二,没有建立起营养改善计划的贴补机制。根据广西有关部门的解释,如果在中央财政补助之外,地方政府不为营养 餐的供给提供配套支持,3 元钱不大可能变为孩子们碗中的饭菜。因为这 3 元钱,除了要购买食材,还包括加工、运输、管 理等成本。应该说,这是违背营养餐计划初衷的。要让 3 元钱全部变为孩子们碗中的饭菜,必须考虑到运营成本,这部分资 金要么由中央政府追加,要么由地方政府补贴承担。
其三,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国务院去年在决定推出营养改善计划时,明确提到,“要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 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从广西和贵州的两起事件看,这一点并没有做到位。如果经费账目主动公开,所谓“3 元补助赚 1 元” 不可能出现误读;如果配餐标准公开,贵州的家长就不大可能同意 3 元的补助,全用于给孩子们买面 包、牛奶。
【探索之道】 一方面,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度不完善,跟踪落实和监管不到位,由学校自由做主实施,势必会产生一些利益链,从中吃“回扣”获利,这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对学生的健康和国家政策的不负责任。另 一方面,学校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重视不高,对食品原材料进货把关不严、贮存手段不善、食品留样意识不强,甚至是对 外承包经营,经营者只注重利润,不重视安全,必然给孩子带来安全隐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素 质的养成和提升。二十年前日本全民族提倡每天一杯牛奶,直到今天一杯牛奶强盛了一个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了一个民族的 身高。可见加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早已在国际上得到高度重视。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和监 督机制,加大对学生营养补助专款专用的管理,建立规范一体化学生营养食品渠道,保证孩子的营养安全,作为学校只有积 极完善学校食堂设备和卫生堂管理条件,严格进货渠道,提高教职员工的营养意识,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吃得好,吃得放心,身体才能得到保障,党和国家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之路走得更好。
为此,在营养餐计划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各地要制订周密的营养餐计划,完善营养餐成本分摊机制。当前要让 3 元钱补助货真价实,地方政府应适当给予
补贴。具体的贴补方式,可以是向营养餐的供应商贴补(在 3 元钱的饭菜钱基础上,贴补供应商的加工、运输、管理成本),也可以是向学校食堂贴补。前者适用于将营养餐供给外包的情况,后者适用于由学校食堂加工营养餐的情况。其次,要创造条件,让营养餐经费账目和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和家长、社会的监督。前不久,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中小 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委员会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职责;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 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 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因此,结合营养餐计划的推行,应加快启动建立家长委员会。
再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民间的力量。据笔者调研的情况,此前民间资金发起的营养午餐计划运行一年多来,基本没有出 现食品安全事故。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政府部门在推进营养餐计划时借鉴。他们在推进营养午餐计划时,禁止牛奶、面包,而供给正餐。同时,有必要在实行营养餐计划时,引入民间力量,参与管理和监督。比如,可在每地设一个志愿者观察员,跟踪食品的选择、制作和配送,并及时公布信息。
针对当前营养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检查营养餐计划的每一个环节,探索全新的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的 管理机制,真正把这一好事做好。
【最新政策】 继国务院下发专项文件后,教育部等 15 部门近日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用一系列配套文件“打
包”的形式强化学生营养餐规范管理。
实施细则总计 8 章 39 条,重点对食品安全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食堂建设管理等主要方面提出了要求。根据实施细则,县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制订实施方案和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确定供餐模式和供餐内容,建设、改
造学校食堂(伙房),制订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负总责。实施细则从工作机制、供餐内容与模式、食堂建设和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资金使用与管理、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
方面都提出具体要求。如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有关企业(个人)之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评估;学校、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学校食堂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封闭 运营,不得对外承包。
又讯 据京华时报报道,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规定,学生 “营养餐”应以肉蛋奶为主要供餐内容,供 餐模式应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学校负责人应陪餐,餐费自理。
不得以保健品替代肉蛋奶 实施细则要求,试点县和学校应结合学生营养状况,根据专家组制定的膳食营养指南或带量食谱,选择肉、蛋、奶和其
他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作为主要供餐内容,建立定时、定量供给制度,保证学生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供餐食品必须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营养要求,确保食品新鲜安全。供餐食品特别是加餐应以提供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主,不得以保健品、含乳饮料等替代。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学校食堂供餐是最好模式 目前学生“营养餐”供餐模式主要有三种: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家庭(个人)托餐。学校食堂供餐是营养改善计
划的主要供餐模式,也是现阶段最好的模式。细则要求,试点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伙房)建设与改造,在一定过渡期内,要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
实行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 细则中有一个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出,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餐费自理。建
立由学生、家长、教师等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配餐食谱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方面的作用。
其次是实行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无论哪种供餐模式,都要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同时,企业(单位)供餐、家庭(个 人)托餐等校外供餐若出现下列 4 种情形之一者必须退出:餐饮服务许可证被吊销或注销;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监管部门在 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行为。
【范文】
学生营养餐,少不了制度保障 2012 年 4 月 9 日,云南省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 300 多名学生在吃了学校统一供给的营养餐后,出现腹泻、高烧等不适
症状。记者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当天吃了米饭、豌豆、小瓜、葵瓜,豌豆闻起来是臭的,很难闻;但是不吃不行,要被罚款,老师说不吃一次要罚 10 元。”(4 月 22 日央视)
这不是学生营养餐第一次发生问题了。从营养餐里面出现鸡毛到供货商赚差价,再到多起学生食用营养餐后食物中毒,这些让我们不得不思索,这“营养餐”为何变成了“问题餐”?总结各种“问题餐”事件,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食品 安全出问题;第二,执行力度打折扣;第三,接受监督很不够。食品安全是根本,然而现实却是已发生好几起食物中毒;地 方政府、校方对于推行营养餐的执行力度不够,很容易为图省事而将营养餐配送工作交给社会企业,造成各种问题,比如被 央视报道的云南顶拉小学就是将食堂承包给了一个不具任何资质的私人老板;而营养餐工作接受的监督不够,其资金使用、执行过程、具体配餐工作等各方面,就更容易被操作。在这三方面中,监督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监督,好的政策也 容易在执行中走形,食品安全、资金使用等问题就容易出现。
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缘起――邓飞等人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却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就在于该计划从一开始就确立 了资金使用和监管的原则:在食物供给方面,邓飞倡导直接帮助当地学校建立食堂,在当地采购新鲜蔬菜进行加工,给孩子
们提供热腾腾的午餐,从源头上阻挡问题食品进入学校;在资金监管方面,目前免费午餐计划到账善款已经超过两千万,在 免费午餐的官方微博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受捐助学校的账目信息公开,邓飞认为,有效地监督才能确保资金真正落实到孩 子们的身上。
因此,政府版的“学生营养餐”计划,可以学习“免费午餐”的做法,但在监管上需要更加给力。在制度层面,可以要 求收到专项补贴的地方政府专款专用,并公布资金的具体去处,落实到每个学校、每个孩子上面。在执行方面,各级政府和 教育主管部门更需要明确分管领导的责任,加强工作检查监督,实施校长负责制等,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的相关管理责 任,为学生的安全健康把好关、站好岗。比如吉林就规定,实行营养餐计划的有关学校要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度,设立专 门食品检验员,实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让领导先吃、真吃,且再看这营养餐是否还问题频出?至于社会监督方面应该 让家长们参与进来,教育部曾发文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而在实行 “营养餐”计划的地区,就可以让家长委员 会参与进来,让家长们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营养餐菜谱的选定,以及对食品安全、质量的监督。
对于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说,这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而是必须要干的事;而且 是只能干好,不能干坏的事。而这也是保证 “营养餐”不会营养流失变成“问题餐”的应有之义。
第四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背景链接】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文件指出:“按照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统筹资金使用要公开透明,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单位自行制定。”
政策一出,社会一片叫好之声。【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习近平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习近平[公车改革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对保障公务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第一、公务用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亿元,其中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公车消费的占比更高。此次公车改革的原则之一,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总额必须低于改革前的公车运行支出总额。因此改革将节约政府开支,促进建立节约型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事关民生的刀刃上。
第二、公务用车损害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多年来,公务用车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费用偏高、公车私用严重、公车使用效率偏低等“公车数宗罪”饱受公众诟病,豪华公车满足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享乐欲望,也强化了他们的特权意识,但与群众渐行渐远。
第三、公务用车改革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
[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 公车改革曾是“深水区”改革难推进的典型代表。所以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遏制公车浪费和腐败本身,更是为更多深水区的改革破题、积累经验。
公车改革是毋庸置疑的“老大难”问题,舆论呼吁了很多年,有地方也陆续地进行试点,但效果难言乐观。这次公车改革全面启动,方案内容契合社会预期,而公车改革启动本身也再次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开始在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敢于“啃硬骨头”,不再让一些改革议程悬而不决。
“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是本届政府对于改革的态度。全力推进公车改革,正是这一态度的明确体现。
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公车改革无疑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这些领域没有根本性突破,改革就无法全面推进。从这个层面说,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遏制公车浪费和腐败本身,而且是在为更多“深水区”的改革破题、积累经验。
[对策措施] 公车改革的原则确立之后,关键是落实。将这项改革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对规范权力运行、树立改革威信、赢得世道人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注重落实,避免钻制度的空子
方案规定,“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如果监管不力,一些干部不仅会紧抓公车不放,甚至可能同时骗领补贴。另外,在过往各地的改革中经常发现,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一边领取补贴,一边以“借用”的名义长期使用企业的车辆,这种腐败现象在本轮改革中也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同时,在本轮公车改革中,还要特别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第二、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一些领导干部在既得利益受损的时候,总会采取各种变通手段蒙混过关,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车改革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变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通”,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离不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的通力合作。同时,公车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发挥社情民意和单位内部职工广泛的监督作用,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第三、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过往有些地方的公车货币化改革,也规定领取了交通补贴的公务员不再使用公车,实际效果却不如预期,个别地方还出现“补贴一分不少,公车一辆不减”怪象,皆因为“下有对策”难度不高。此次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很明确、易执行,但在保留项中出现“其他车辆”字眼,如若没有进一步明晰、精细,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供变通的“口袋规定”。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打中“七寸” 避免公车改革走样
2、公车改革 以公心树公信
3、公车改革就是一项权力改革
4、新一轮公车改革仍需警惕“下有对策” [开头示例]
1、一直以来“徐步缓行”、“刑难上大夫”的公车改革,如今终于有了加速的迹象。中央发文明确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并以货币化补贴的方式取而代之,且明确给定了时间表。官员“出无车”,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干部待遇的一个重大转折。
2、两千多年前齐国有个叫冯谖的谋略家,跑到丞相孟尝君家里做门客,所求待遇就是食有鱼、出有车、家有养。由此可见,公车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为官的标配。取消公车,将广大公务人员回归到正确的权力观上,可见,取消公车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
[结尾示例]
1、想要确保公车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需要有严格细化的制度及执行力。公车改革的真正“七寸”,不是对于超标公车个案的查处,而是在于对三公开支的收紧与严控,唯有真正管住了公车消费的经费源头,公车改革才不至于陷入“下有对策”的困局之中。
2、“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回首公车改革的历程,我们已经“摸着石头”探索了20个年头。蓄之愈久,其发必烈,现在,公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社会公众翘首以待,正可谓势在必行、功在必成。对社会而言,多一些耐心,对改革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让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在闯关夺隘中驶向目的地。
3、今年年初,总书记曾表示,“八项规定”带有徙木立信的作用。而此次公车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改革作为一项社会舆论长期关注和期待的重大改革,更具有一种面向公众乃至世界,树立和宣示改革信心和决心的作用。它让那些对改革心存侥幸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正视改革的锋芒所向;让那些对改革抱有期待和希冀的人们更加坚定信念而投身其中。
【申论范文】
以破冰勇气 确保公车改革改好
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
车子本是一种交通工具,公车之用在于方便公务人员办理公事,但当权力失去有效监督制约,公车配乘就会脱离其本来功能,变成一种排场。古代官场有所谓“八抬大轿”,算是威仪赫赫。而今天的公车,动辄三点几甚至以上排量,定价几十万元。全国每年的公车消费,据估计以千亿元计,又孳生出公车私用、开特权车等腐败现象,民怨极大。
公务用车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负担和浪费,公车私用、滥用还给党和国家形象抹黑。普通群众未必全面了解公车使用的真实情况,但那些堂而皇之出现在娱乐场所、度假胜地的公务用车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民众的眼睛,寒了老百姓的心,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由此受损。
总书记谆谆告诫,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改革,在阻力中前进。
公车改革首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公车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需要妥善处置、平稳推进,务必以更有效的举措、更细致的工作来推进改革。对公务人员,应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福利,不得以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更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车。对司勤人员,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排转岗就业和相关保障,只有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营造积极和谐的改革氛围。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量。
【延伸阅读】
一、公车改革的地方样本
1、沈阳——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
从2011年7月开始,沈阳浑南新区将原有公务用车从422台减少到71台,这71台车由浑南新区成立国资企业统一运营,为政府提供公务用车服务。
2、杭州——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
杭州市自2009年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基本思路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单轨制就是车改单位的公车一律向社会公开拍卖。货币化是指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进行市场化管理。
3、昆明——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制度
昆明市自2009年开始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制度。经费由区财政核拨至各试点单位,不分配到个人,使用情况按季度公示。
二、公车使用的国际样本
1、美国——各部首长可用公车上下班
美国的公车管理主要依据的是《美国联邦管理条例》第41篇第102章第5节“住家到工作地点的交通”和第34节“机动车辆管理”。这两节法规加起来近百页,严格限制使用公车上下班,对公务用车和车辆购置标准等做出原则规定,是各个联邦政府机构制定自己的公车使用规定的基础。条例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各部首长可以使用公车上下班。至于副部级以下的官员,只要不符合这些规定,都是开自己的车上下班。经单位负责人书面批准,可以驾驶公车往返于单位和公交站点之间,前提是该线路没有安全可靠的公交工具或政府通勤车,还必须搭载其他联邦官员,做到经济节约;禁止用汽车服务卡购买私人物品,严禁公车私用,不得搭载亲朋好友,严禁捎带搭“顺风车”的行人。
2、德国——公车私用自掏腰包
德国政府官员的公务车使用规定比较严格,对谁能享受公车待遇、配备什么样的车、公车私用范围等均有相关法律规定。公车私用违规者要受到舆论谴责、罚款甚至可能丢掉“乌纱帽”。
根据德国公车配备使用条例,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才可以配备专车。专车除了满足公务活动外,在德国境内的私人活动也可无偿使用,包括乘车上下班、在德国境内休假等。如公车使用者因私事去国外,包括去国外休假,允许使用公车,但要承担所有费用,如往返里程的油费、司机加班费和司机的食宿费,都要用车人自掏腰包,而且这些支出还要报到财政部有关部门备案。部级以下的公务员如因工作需要也可使用公车,但不提供上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下班接送服务。另外,公务员使用公车只能与公务有关,上下班不允许公车接送,与公务活动有关的接送除外。使用公车的公务员不得任意让非本单位的人搭乘,如果确实需要,必须报告本部门上级领导。
德国还实行严格的公车使用登记制度,每辆公车都要配备车辆行程记账簿,详细跟踪记载每次出车的实际起始时间、地点、里程表公里数,且要定期上报主管部门。从总理专车到一般公务员用车无一例外。德国对购置和更换公务用车都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如果公务员违规公车私用被发现,就要补交罚款,并受到相应处分。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第五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导读】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欢迎加入国家公务员考试QQ群:242808680。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 【推荐阅读】
2015国家公务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网校】
【背景链接】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文件指出:“按照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统筹资金使用要公开透明,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单位自行制定。”
政策一出,社会一片叫好之声。【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习近平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习近平
[公车改革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对保障公务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第一、公务用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亿元,其中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公车消费的占比更高。此次公车改革的原则之一,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总额必须低于改革前的公车运行支出总额。因此改革将节约政府开支,促进建立节约型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事关民生的刀刃上。
第二、公务用车损害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多年来,公务用车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费用偏高、公车私用严重、公车使用效率偏低等“公车数宗罪”饱受公众诟病,豪华公车满足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享乐欲望,也强化了他们的特权意识,但与群众渐行渐远。
第三、公务用车改革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
[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
公车改革曾是“深水区”改革难推进的典型代表。所以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遏制公车浪费和腐败本身,更是为更多深水区的改革破题、积累经验。
公车改革是毋庸置疑的“老大难”问题,舆论呼吁了很多年,有地方也陆续地进行试点,但效果难言乐观。这次公车改革全面启动,方案内容契合社会预期,而公车改革启动本身也再次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开始在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敢于“啃硬骨头”,不再让一些改革议程悬而不决。
“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是本届政府对于改革的态度。全力推进公车改革,正是这一态度的明确体现。
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公车改革无疑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这些领域没有根本性突破,改革就无法全面推进。从这个层面说,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遏制公车浪费和腐败本身,而且是在为更多“深水区”的改革破题、积累经验。
[对策措施]
公车改革的原则确立之后,关键是落实。将这项改革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对规范权力运行、树立改革威信、赢得世道人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注重落实,避免钻制度的空子
方案规定,“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如果监管不力,一些干部不仅会紧抓公车不放,甚至可能同时骗领补贴。另外,在过往各地的改革中经常发现,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一边领取补贴,一边以“借用”的名义长期使用企业的车辆,这种腐败现象在本轮改革中也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同时,在本轮公车改革中,还要特别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第二、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一些领导干部在既得利益受损的时候,总会采取各种变通手段蒙混过关,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车改革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变通”,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离不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的通力合作。同时,公车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发挥社情民意和单位内部职工广泛的监督作用,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推动改革走向成功中公.教育版权。
第三、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过往有些地方的公车货币化改革,也规定领取了交通补贴的公务员不再使用公车,实际效果却不如预期,个别地方还出现“补贴一分不少,公车一辆不减”怪象,皆因为“下有对策”难度不高。此次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很明确、易执行,但在保留项中出现“其他车辆”字眼,如若没有进一步明晰、精细,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供变通的“口袋规定”。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打中“七寸” 避免公车改革走样
2、公车改革 以公心树公信
3、公车改革就是一项权力改革
4、新一轮公车改革仍需警惕“下有对策” [开头示例]
1、一直以来“徐步缓行”、“刑难上大夫”的公车改革,如今终于有了加速的迹象。中央发文明确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并以货币化补贴的方式取而代之,且明确给定了时间表。官员“出无车”,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干部待遇的一个重大转折。
2、两千多年前齐国有个叫冯谖的谋略家,跑到丞相孟尝君家里做门客,所求待遇就是食有鱼、出有车、家有养。由此可见,公车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为官的标配。取消公车,将广大公务人员回归到正确的权力观上,可见,取消公车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
[结尾示例]
1、想要确保公车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需要有严格细化的制度及执行力。公车改革的真正“七寸”,不是对于超标公车个案的查处,而是在于对三公开支的收紧与严控,唯有真正管住了公车消费的经费源头,公车改革才不至于陷入“下有对策”的困局之中。
2、“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回首公车改革的历程,我们已经“摸着石头”探索了20个年头。蓄之愈久,其发必烈,现在,公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社会公众翘首以待,正可谓势在必行、功在必成。对社会而言,多一些耐心,对改革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让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在闯关夺隘中驶向目的地。
3、今年年初,总书记曾表示,“八项规定”带有徙木立信的作用。而此次公车改革作为一项社会舆论长期关注和期待的重大改革,更具有一种面向公众乃至世界,树立和宣示改革信心和决心的作用。它让那些对改革心存侥幸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正视改革的锋芒所向;让那些对改革抱有期待和希冀的人们更加坚定信念而投身其中。
【申论范文】
以破冰勇气 确保公车改革改好
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
车子本是一种交通工具,公车之用在于方便公务人员办理公事,但当权力失去有效监督制约,公车配乘就会脱离其本来功能,变成一种排场。古代官场有所谓“八抬大轿”,算是威仪赫赫。而今天的公车,动辄三点几甚至以上排量,定价几十万元。全国每年的公车消费,据估计以千亿元计,又孳生出公车私用、开特权车等腐败现象,民怨极大。
公务用车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负担和浪费,公车私用、滥用还给党和国家形象抹黑。普通群众未必全面了解公车使用的真实情况,但那些堂而皇之出现在娱乐场所、度假胜地的公务用车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民众的眼睛,寒了老百姓的心,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由此受损。
总书记谆谆告诫,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改革,在阻力中前进。
公车改革首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公车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需要妥善处置、平稳推进,务必以更有效的举措、更细致的工作来推进改革。对公务人员,应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福利,不得以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更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车。对司勤人员,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排转岗就业和相关保障,只有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营造积极和谐的改革氛围。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延伸阅读】
一、公车改革的地方样本
1、沈阳——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
从2011年7月开始,沈阳浑南新区将原有公务用车从422台减少到71台,这71台车由浑南新区成立国资企业统一运营,为政府提供公务用车服务。
2、杭州——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
杭州市自2009年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基本思路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单轨制就是车改单位的公车一律向社会公开拍卖。货币化是指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进行市场化管理。
3、昆明——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制度
昆明市自2009年开始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制度。经费由区财政核拨至各试点单位,不分配到个人,使用情况按季度公示。
二、公车使用的国际样本
1、美国——各部首长可用公车上下班
美国的公车管理主要依据的是《美国联邦管理条例》第41篇第102章第5节“住家到工作地点的交通”和第34节“机动车辆管理”。这两节法规加起来近百页,严格限制使用公车上下班,对公务用车和车辆购置标准等做出原则规定,是各个联邦政府机构制定自己的公车使用规定的基础。条例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各部首长可以使用公车上下班。至于副部级以下的官员,只要不符合这些规定,都是开自己的车上下班。经单位负责人书面批准,可以驾驶公车往返于单位和公交站点之间,前提是该线路没有安全可靠的公交工具或政府通勤车,还必须搭载其他联邦官员,做到经济节约;禁止用汽车服务卡购买私人物品,严禁公车私用,不得搭载亲朋好友,严禁捎带搭“顺风车”的行人。
2、德国——公车私用自掏腰包
德国政府官员的公务车使用规定比较严格,对谁能享受公车待遇、配备什么样的车、公车私用范围等均有相关法律规定。公车私用违规者要受到舆论谴责、罚款甚至可能丢掉“乌纱帽”。
根据德国公车配备使用条例,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才可以配备专车。专车除了满足公务活动外,在德国境内的私人活动也可无偿使用,包括乘车上下班、在德国境内休假等。如公车使用者因私事去国外,包括去国外休假,允许使用公车,但要承担所有费用,如往返里程的油费、司机加班费和司机的食宿费,都要用车人自掏腰包,而且这些支出还要报到财政部有关部门备案。部级以下的公务员如因工作需要也可使用公车,但不提供上下班接送服务。另外,公务员使用公车只能与公务有关,上下班不允许公车接送,与公务活动有关的接送除外。使用公车的公务员不得任意让非本单位的人搭乘,如果确实需要,必须报告本部门上级领导。
德国还实行严格的公车使用登记制度,每辆公车都要配备车辆行程记账簿,详细跟踪记载每次出车的实际起始时间、地点、里程表公里数,且要定期上报主管部门。从总理专车到一般公务员用车无一例外。德国对购置和更换公务用车都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如果公务员违规公车私用被发现,就要补交罚款,并受到相应处分。
更多内容请访问:安徽公务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