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11: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

第一篇: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

20世纪初,陈独秀高举中国新文化运动大旗,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李大钊等缔造了中国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晚年,他从国民党监狱里出来,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在乡间鹤山坪石墙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4年。

一、破帽遮颜过重庆

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体态清瘦,身着洗

得发白蓝布长衫的陈独秀,由妻子潘兰珍搀扶着步履蹒跚地随人流来到江岸。他先期抵渝的儿子陈松年迎上来,取过行李,领着他们来到禁烟办事处李仲公寓所。

陈独秀对新闻记者采访和社会名流约见,一律回绝。可是,张恨水等安庆老乡专为他举办的接风洗尘宴会,不得不入席。

几天后,北大时的老朋友沈尹默寻迹登门畅谈离别之情,相见之欢。别时劝道:“到山中歇息吧。”陈独秀说:“已是这样打算,几年的监狱生活落下一身病„„”沈尹默赠诗中有“时乖遂入市,曲尽宜归山”句,陈独秀领悟其意,接受老朋友忠言。

邓仲纯得悉陈独秀已来重庆,多方寻访,在上石板街15号见到陈独秀。老友重逢,欣喜若狂。邓仲纯原名邓初,与陈独秀是同乡、同留学日本、同在北大共事、同参加革命活动。两人从青年谈到壮年、老年,从个人谈到家庭、事业„„各有成功失败、酸甜苦辣。最后,邓仲纯诚恳、热情地邀请陈独秀夫妇:“到我那儿去住吧,乡间比城市好!”

陈独秀在交谈中了解到江津比重庆凉爽、日机空袭少、生活费用便宜,加上邓仲纯是医生,便与家人商量,都同意去江津居住。

二、邓宅门前遇故知

8月2日早晨,陈独秀和潘兰珍在陈松年陪伴下,登上了由重庆去江津的小客轮。

粗心的陈独秀在重庆动身前未向邓仲纯捎个信;大意的邓仲纯邀请陈独秀夫妇来家住这样的“大事”,竟没有取得太太的同意。陈独秀一行人来到邓宅门前,不巧,邓仲纯出诊乡下。邓太太随丈夫在北大时是认识陈独秀的,也略知今天的陈独秀是“危险”人物。她在门缝里瞧见这老夫少妻,心生厌恶,嘱佣人:“我不会客,不要开门!”

在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唇焦舌燥的陈独秀夫妇久等不见门开,很不是滋味,进退维谷。

闻陈独秀遭邓夫人冷落的浙江桐城人方孝远赶来,打破了这难堪的局面。他热情地握住陈独秀的手恳切地说:“仲纯这里是医院,来往病人频繁,恐不宜先生休息。如不嫌弃,请到我那儿去住。”他乡遇知己的陈独秀泪水和着汗水往下淌,战战抖抖地感谢老乡的盛情。街坊们上来提的提、扛的扛、簇拥着陈独秀夫妇和方孝远从邓宅向方宅走去。

陈独秀夫妇受到热情款待,方太太挪出间楼房,供陈独秀夫妇作卧室。

立秋后,酷暑未减。高血压时而发作的陈独秀,感到木板房散热不佳,托方孝远在东门临江的郭家公馆租下底楼房屋两间。搬到这里陈独秀很满意:凉爽、宽敞、明亮、宁静,主人闲置的桌凳,可供读书写作、泼墨挥毫„„

三、寄人篱下挨日月

其时,邓仲纯的生意红红火火,用积蓄在江津城内黄荆街租房开办“延年医院”。1938年冬迁入新居的邓仲纯,目睹年迈体弱、落泊潦倒的陈独秀居无定所,出于同情,也出于歉意与内疚,终于做通了太太的工作,想把陈独秀夫妇接来住。陈独秀坚辞不往,后来见邓仲纯确实

发自内心、出于真诚,邓夫人也主动前来赔礼,便搬进“延年医院”后院。屋室宽大,通风采光良好,陈独秀把在老家的嗣母谢氏、在重庆的儿子儿媳接来同住。

1939年3月初,78岁的嗣母卧床不起。陈独秀请医索药,调养将息,入微服侍。22日谢氏去世,身披麻衣的陈独秀十分悲痛地向致哀吊唁的亲友说:“嗣母是我的婶母,终生未育,我自幼过继给她为嗣子。当年我在外,她一直同高晓岚生活在一起„„”他对儿子陈松年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回安庆老家,一定把祖母的遗骨带回去重新安葬。”办完丧事,陈独秀身体陡衰,血压升高,耳鸣心悸,旧病缠绵数月不愈。寄人篱下的陈独秀,感到说话、做事都得看邓太太的脸色很苦恼,更有那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污言秽语不时冲进半聋不聋的耳朵里,很难受。陈独秀劝慰潘兰珍忍气吞声地苦挨到夏初,邓太太终于点燃“战火”,双方唇枪舌战地对骂一阵。实无以忍耐寄人篱下度日的陈独秀,愤然择房另居。

四、石墙院整理遗稿

陈独秀从邓宅搬出住进栈房。此时的江津要租到几间房子谈何容易,天天奔波的潘兰珍总是无功而返。愁眉不展之时,邓蟾秋来看望。他十分同情陈独秀的遭遇。欣然把自己刚落成的“康庄”别墅借给陈独秀暂住。

一日,陈独秀去石桥镇寄信。返家途中在旧书摊购得一本线装《皇清经典》,作者是杨鲁承,江津鹤山坪人,清朝进士。

隔日,陈独秀与邓蟾秋谈及《皇清经典》。邓蟾秋说:“杨鲁承写过不少书,几箱子手稿来不及整理出版就死了。”饶有兴趣的陈独秀问:“他家有些什么人?”同坐的邓蟾秋的侄儿邓燮康说:“只有儿媳妇杨彭氏主持家务,孙子杨庆余,由于家道衰败,没有读多少书,人年轻„„”陈独秀兴奋地抢下话头说:“我见过他孙子,这本《皇清经典》就是从他手里买的。若能同他谈谈更好!”

不几日,邓燮康约杨庆余来到陈独秀住所。陈独秀开门见山问:“你祖父的书稿是些什么内容?”“有《杨鲁承先生读〈皇清经典〉》、《群经大义》、《杨氏林》、《龙溪日记》等。”杨庆余如数家珍地回答,又介绍了鹤山坪的情况。陈独秀深感住到鹤山坪,有利调养病体,还可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骚扰,静下心来了却杨家夙愿,完成自己的著述。

7月初,邓燮康雇了轿子和挑夫,护送陈独秀夫妇去鹤山坪,住进当地大户施怀清家里。稍事休息,陈独秀就去相距两华里的石墙院——杨鲁承故居翻阅书稿,还带些回来细看。在这里,陈独秀心情舒畅,病势也和缓。

杨庆余目睹陈独秀为整理祖父的遗稿,三天两回日晒雨淋的奔走,深感不安。他再三恳求陈独秀住到他家里去。中秋后,陈独秀住进了石墙院。

陈独秀偕潘兰珍绕院眺望,大有“世外桃源”之感。说:“幽静安谧,与世隔绝,悠闲自得,是潜心著述的好地方,正满足了我隐居的心愿,难觅的栖身之地啊!”后来,陈独秀带领杨家佣人将院内外扫除一新,栽上花、植下树,又辟菜园种上瓜果葱蒜,著述之余,领略劳动果实的甘美。房侧有株大榕树,树荫有爿杂货店。晚饭后陈独秀常来到这里与村民们闲谈,他那浓重的江浙方言,引出似懂非懂的川南人的阵阵笑声。

隐居石墙院的陈独秀,花了一年多时间阅读、整理杨鲁承的遗稿,考订、整理出《皇清经解》一部、《杨鲁承先生遗作六种》一套。杨庆余自费在合作印刷所印刷出版《皇清经解》1000册,作传家藏品。

五、劝蒋氏好自为之

1939年冬,陈独秀耳鸣稍减,血压则居高不下。经章士钊联系于1940年2月初住进重庆仁和医院,体检医生低声告诉陪伴的何之瑜:“陈先生活不了三年!”这信息传到时在戴笠手下主持“特种问题研究室”的张国焘耳朵里,张即以陈独秀的老部下、北大学生、今蒋介石的“红人”等多重身份前往探视。探视后张国焘向蒋介石建议:利用陈独秀与中共有隙的契机,派党国高级官员公开访问,将其对中共不满言论编成册广为散发,扩大对延安的反宣传。蒋介石批准了张国焘的提议,指示胡宗南等打前站。

病情得到控制的陈独秀出院了,为调养病体,邓蟾秋派邓燮康接来与他同住。此时,奉蒋介石旨意的胡宗南、戴笠微服探询陈独秀。

胡宗南为避免出现僵局,嘱戴笠尽量少说话,恐言多引起陈独秀厌恶;还请出陪伴陈独秀的高语罕,一再表白是“校长”授意。经高语罕“通融”,二位蹑手蹑足地来到客厅,见陈独秀端坐上首,与一银发白髯老翁谈笑风生。“不速之客”来临使气氛严肃起来,高语罕见状介绍:“这是房东邓蟾秋先生。”胡宗南哈腰点头:“久仰、久仰!”戴笠亦机械地点点头、弯弯腰。

二人落座、未及启齿问候,陈独秀直截了当地问:“两位来此,必是蒋先生的意思?”“是的。”身穿棉中山服的胡宗南不隐讳地回答,挺直上身注视陈独秀又说:“蒋先生知先生贵体欠安,特令我和雨农来看您„„”不待胡宗南往下说,陈独秀接过话茬:“无事不登三宝殿嘛,二位不会没有公干吧?”趁陈独秀说话时,戴笠令随从将苹果、茅台酒等摆上桌子。陈独秀道:“请收去,我有肠胃病和高血压,早忌酒了。” 胡宗南奉承说:“先生出狱后呼吁抗战,爱国之心感人!对此,‘校长’是知道的。”面无

表情的陈独秀突然激动起来,怒气冲冲地说:“胡将军,不必绕弯子了,蒋先生派你们来,究竟何事?”这一激,胡宗南只好直奔主题:“陈先生,‘校长’派我和雨农来,想聆听您

老对国事的看法。”陈独秀缓缓地说:“我系逃难入川,虽国事萦环,却不闻政治,更不曾

有政治活动。”话锋一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胡宗南、戴笠以为陈独秀要发高论了,陈却慢吞吞地说:“我以为蒋先生当前的抗战决策是符合国人愿望的。敌强我弱,速胜困

难。惟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渡过难关„„鄙人孤陋寡闻,惟不愿公开发表言论,致引起喋喋不休之争论。务请两君对今日之晤谈,勿见诸报端,此乃惟一要求„„转告蒋

先生,好自为之吧。”

胡宗南、戴笠感到无话可说了,起身告辞。陈独秀指着桌上的东西:“烦二位带走,我受用不了!”蒋介石听了二人此行汇报,取消了公开访问陈独秀的方案。

六、著书立说存世间

陈独秀整理杨鲁承遗稿的同时,也编辑自己的著述。他把在南京监狱中撰写的文稿校定编辑,定名《小学识字教本》。该书收(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录他发表在《东方杂志》的《荀子韵表考译》、《实庵字说》、《老子考略》、《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中国古史考》、《禹治九河考》等学术文章。此书在编辑中,国民党教育部向陈独秀预付2万元稿费,准备出版发行。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审定书稿时说:“内容无大碍,‘小学’两字不妥,容易和小学校混淆。”嘱编译馆改改书名,方可出版。编译馆转告陈立夫的意见,陈独秀生气地说:“陈立夫懂什么?‘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一个字也不能改。”就这样,书名不改,书不能出版,预付稿费如数退编译馆。

一次,邓仲纯为陈独秀诊病后说:“你的《实庵自传》写得好,何时能写完?”陈独秀说:“我答应朋友们,写完《小学识字教本》,再写《实庵字说》。”见邓仲纯不解,陈独秀解释:“学者以文立身,《小学识字教本》是指学理研究,对中国文字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可以留传存世。”陈独秀瘦弱的身子比刚来江津时明显干瘦了许多,讲话时显出中气不足,喘吁吁的。邓仲纯关切地问:“什么时候写自传?”陈独秀抬起无力的手,拍拍脑袋:“写字头胀,等一时吧。”邓仲纯给了些药,说些安慰的话:“我等着看你的《自传》。”

七、鸿雁传书寄友情

蜗居石墙院的陈独秀时有朋友、同事、学生来信问候、谈事、索教,他尽可能地回复。

1940年3月中旬,何之瑜代表北大同学会到石墙院看望陈独秀。问:“蔡校长去世,先生听说了吗?”“听说了。”陈独秀闷沉沉地回答。“望先生为蔡校长写篇纪念文章。”何之瑜说着递上北大同学会的信。陈独秀拆看信,深有感触地说:“我在金陵狱中,常受到蔡先生照顾。今蔡先生先我而去,是心中无数伤疤又多一伤痕矣!”泪珠涌出,洒落在信笺上。

何之瑜走后,陈独秀郁郁寡欢,呆呆静坐。潘兰珍问:“为啥不开心?”陈独秀凄苦地说:“我每次入狱,蔡先生都发救援电文,此次在金陵狱中,又承先生照顾。蔡先生去世,实在是件令我痛心的事。”说着缓缓起身,沏杯浓茶,找来信笺,坐下沉思良久,捉笔写下《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文稿感情充沛,十分真诚,颂扬了蔡元培先生的人格与品德。

这年9月,陈独秀给在云南教书的濮德治写信,断断续续写了20多天。信中说:“„„我与你们之间不同,主要在于对民主问题的意见上。”他从6个方面谈了自己对民主的认识。

1941年底,复旦大学教授郑学稼来信谈到陈独秀的《我的根本意见》一文。陈独秀即复信承认文章写得太短,没有详细阐述,可能会被人误解。苏德战争爆发后,陈独秀发觉自己把战争双方的阵线估计错了。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把苏、德视为共同敌人,有的文章已见诸报端,感到很不是滋味。他花了几天查阅与朋友的部分信件,觉得有必要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经过思考,写成《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重庆《大公报》载了一半,因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认为“内容乖谬,违反抗建国策”,禁止登载下半部分。外间议论《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调子太悲观,陈独秀又写下《再论世界大势》,以正视听。

陈独秀在病危之际,还是挣扎起来硬挺着给何之瑜写了封“殚精竭虑”的信,把论世界大战的几篇文稿寄给何之瑜。这竟成绝笔信。

八、谈诗挥毫留墨宝

陈独秀著述之余常与欧阳竞天、苏鸿怡、高语罕等聚在一起,谈诗论词,朗诵吟咏,交流诗作,相互评头品足,其乐无穷。

逢年过节,民俗庆典等,陈独秀乐于为村民写对联、条幅。江津县五举乡青年农民阙森云喜爱书法,常请教陈独秀,相交甚笃。为勉励阙森云学习书法,陈独秀用赵体书写单条相赠:“问我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阙森云将字幅珍藏40多年,1982年献给了人民政府。双石场陈相国茶馆开业,陈独秀以黄山谷字体录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句相赠,以表庆贺。

1940年3月的一天,江津县县长罗文宗,来到陈独秀住处问安求字。陈独秀铺纸挥就“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说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邀。”罗文宗赞叹字写得好,并问:“先生所书诗句出于何处?”“此乃杜工部的七律《曲江对韵》第二首的后四句。”陈独秀说着,在落款处钤上图章。

一次,朱蕴山带几只鸭子来看陈独秀,两人尽兴而谈。别时,朱蕴山请陈独秀题诗作留念。陈独秀写下“贯休入蜀唯瓶钵,山中多病生死微。岁晚家家足肥鸭,老馋独噬武荣碑。”朱蕴山说:“贯休是五代时的名僧,前三句好懂,后一句怎样讲?”陈独秀笑笑说:“支那内学院欧阳大师有本《武荣碑》,我写了这首诗送他,他就把《武荣碑》给我了。”朱蕴山笑道:“你用诗换帖,我是用鸭换诗了!”

时在成都读书的杨鲁承孙女杨树君来请陈独秀题字。陈欣然写下“相逢鬓发重重老,且喜疏任性未移„„”杨树君念念有声,不解其意。陈独秀停笔道:“最近,我的朋友从苏联回来见到我,我写这首诗送他。意思是虽然我们都两鬓斑白了,但是高兴的是我们的性格和意志都没有变。现在我把这首诗转赠你,望你在两鬓斑白时,永葆青年时代的意志和性格。”说着,挥笔写完全诗。

陈独秀在江津时虽贫病交加,但笔耕不辍,泼墨挥毫,留下许多诗词书联与墨迹。由于他与时代落伍,给人们的印象淡漠,存者不多。

九、无功不禄持晚节

陈独秀落泊江津期间,无固定经济来源,除微不足道的一点稿费外,主要靠亲友接济度日。通过原“无产者社”成员薛农山任《时事新闻》名誉主笔,领一点津贴。偶尔,《东方杂志》和编译局付一点稿酬。北大同学会坚持捐赠生活费,好友蔡元培、同乡世交邓蟾秋弟兄叔侄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用的“独秀用笺”、“仲甫手缄”,全由四川绥靖公署少将参军杨鹏升私人名义印刷资助。1939年冬,国民政府委员柏文蔚来重庆开会时拜访陈独秀,见他无御寒冬衣,当即将身上的灰鼠皮袍相赠。

别人馈赠的钱物,陈独秀有分寸地接受。“素无知交者,不愿受赐”。国民党政要罗家伦、傅斯年,出于尊师、同情与怜悯,亲自送上钱物,他不收。1941年3月,陈独秀收到5000元汇票,是朱家骅托张国焘转寄来的。陈独秀给张国焘写下短函:“却之不能,受之有愧,以后万为我辞。”随函将汇票退给了张国焘。

“无功不受禄”,是陈独秀接受馈赠或收受酬金的原则。北大同学会为陈独秀安度晚年,不仅定期资助生活费,还委托罗汉、何之瑜具体照顾其入川后的生活。1941年,陈独秀拿出他撰写的《连语类编》,对邓仲纯说:“北大寄钱给我,我没什么报答,将这本油印稿送给北大。”弥留之际的陈独秀对何之瑜说:“我的书,由你经手,送给北大。”

其他友人相助,陈独秀是以字条、字幅、字联或墓志、碑文等回报。虽然这种回报是象征性的,确也体现了陈独秀“无功不受禄”的人格品质。

十、寿终正寝鹤山坪

进入1942年后,陈独秀的病情日趋沉重。他听别人说,蚕豆花泡水常饮可以降低血压,就备下蚕豆花,坚持饮用。

1942年5月12日上午,陈独秀高血压复发。治病心切的他仍服蚕豆花泡的水,这次的蚕豆花未十分晒干而霉变,饮后中毒致腹泻。隔日,罗汉从重庆来看他,陈独秀很高兴,嘱潘兰珍去石桥镇买来猪肉、豆腐等。中午,陈独秀多吃了些豆腐烧肉及汆汤,引发了胃病,呕吐不止,夜眠不安。后来数天内头晕目眩,耳鸣加剧,四肢僵厥,冷汗如浴,辗转床第,昏昏迷迷„„经医生多次抢救,偶有短暂苏醒。

挨到25日,陈独秀自知不行了,对潘兰珍说:“你人年轻,找一个工作做,莫拿我卖钱。遇到合适的,再找一个人。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自立。”又对儿子陈松年说:“以后回家,把我的棺木、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重新安葬。”陈松年接受了父亲的最后嘱托。

27日晚,当邓仲纯为昏迷两天的陈独秀注射强心针及平血压针后,潘兰珍一手托起他的头,一手拉住他的手,陈独秀闭合着双眼,鼻孔间气息微微进出„„突然,陈独秀奋力挣扎几下,嘴唇张合张合,两眼定定地盯着潘兰珍。须臾,两手机械地抓了几下,脑袋一偏,耷拉下来。潘兰珍急拨开他的眼睑,一汪泪水涌出,渐渐地没有了气息,悲恸的她俯身将耳朵贴在陈独秀干瘦的胸脯上,感觉不到心脏的跳动了。陈独秀就这样走完了人生旅程。

中国党、中国人民、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忘记陈独秀。在陈独秀去世前两个月的1942年3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

陈独秀入川后,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几次探视陈独秀,很有礼貌地关心他的病情,入微了解饮食起居。诚恳而坦率地说:“独秀先生,我来此地一是您贵体欠安,看看您;二是请您去延安,中共中央和老同志们都欢迎您呀!”大为震惊的陈独秀楞楞地注视着庄严、认真的周恩来。好一阵子,陈独秀紧张而激动地问:“什么,请我回延安?”周恩来爽快、肯定地回答:“是的,写个书面检查,就回延安。”周恩来耐心地劝说道:“独秀先生,回不回延安,遵便,人各有志。我和同志们都不强求先生、为难先生,但要请您三思!„„”之后,董必武也来江津劝陈独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偏见与固执,写个检查,回党工作。”可是,陈独秀仍回答:“回党工作,固我所愿。惟书面检查,碍难从命。”

周恩来、董必武深知陈独秀生活艰难,送上一点钱,陈独秀虽感动不已,但坚决不收。说:“感谢恩来、董老的关心,把这点钱用来营救狱中同志,照顾烈士遗孤吧!”

陈独秀去世后,安葬于江津县城大西门外鼎山山麓之“康庄”。

本文《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观点。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不少的文人都有作品阐释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个人。

舒婷是当代中国女诗人,她经历过下乡插队,当过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大盘福建省文联工作,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她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并成为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致橡树》也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致橡树》中,出现了不少的形象,它们也有着独特的代表意义。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笠、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其次,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致橡树》讲述的正是舒婷的爱情观。《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透过木棉和橡树这两个饱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舒婷所要否定的一种爱情观是依附:如冰雪花之于高枝,另一种爱情观是奉献:如险峰衬托威仪。它们都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她所肯定的爱是双方平等的人格独立,形态可以迥异,但却必须“做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只有在人格价值上的各自独立,才有在彼此平等基础上的互相扶持。这样作者透过爱情外观表现出来的便是一个更加普遍深刻的人格主题,是潜藏在爱的表层下的更深沉的感情。这是舒婷诗歌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她写爱情,表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她写友谊,激荡的是她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她写自己的骄傲和寂寞,同时也是倾诉一代人对这落漠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诗人在选择某一题材来抒写时,同时也在努力超越这一题材,力求使自己骚动不安的心灵尽可能广阔和多层次的体现。

《致橡树》很贴切的表达了舒婷的感情观。她认为:女性在爱情中不应该只做依附、痴情、善良、奉献。爱一个男子,不应该只是他的外表、物质、名誉、地位甚至才学等,更重要的是这个男子的精神内核,如追求、事业、理想、信念、人格等。而这些,在传统女性的爱情视野中很少出现或没有。作者顺前文而点出,这才是与以往不同的“伟大的爱情”,能坚贞不渝,从而卒章显志。她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爱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观,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就如诗中提到的“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这里却把红硕的花朵 比喻成沉重的叹息,整首诗给人优美,积极明朗的感觉。但这一处却使人心情有些低落,因为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并不能理解这般美丽女子的心声。她那份独立的、特殊的、深沉的爱不被理解,反被灌之以“争强”。因此有了“沉重的叹息”。

作为现在的女性,我也认同舒婷的爱情观。在爱情与人性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本选题主要是有关现代文学方向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鲁迅《人之历史》解读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对有关诗人及作品的评论 鲁迅《野草》中的战士形象简析 论《野草》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论《野草》中鲁迅的想象力

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鲁迅的态度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 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描写 简析《铸剑》中的复仇

论胡适《尝试集》的艺术特征 论夏衍的报告文学创作 论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 论周作人三十年代的散文 论周作人二十年代的散文 论瞿秋白的杂文

论戴望舒四十年代的诗 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 论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 藏克家《烙印》解读 论藏克家抗战时期的诗歌 论洪深的《香稻米》 论胡风的诗歌创作 胡风论诗

评曹禺的《北京人》 论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 论杨绛抗战时期的戏剧 论丁西林抗战时期的戏剧

评骆宾基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论谷斯范的长篇小说《新水浒》

从《速写三篇》看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论沙汀的长篇小说《淘金记》

沙汀的长篇小说《困兽记》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解读沙汀的长篇小说《还乡记》 解读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论艾芜的长篇小说《故乡》 论茅盾《腐蚀》对赵惠明的描写

试析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论齐同长篇小说《新生代》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 试谈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几个汉奸形象41、42、43、44、45、46、47、48、论巴金《寒夜》中的心理描写 论钱钟书《围城》的幽默艺术

论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的景物描写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一部进行研究)陈敬容的诗集《交响集》、《盈盈集》(可以择其一研究)谈袁水诗歌的讽刺艺术

陈白尘的戏剧(讨论其艺术特色)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考虑其文学史意义、其精神内涵,以及它的局限性)

49、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艺术成就、人物塑造等)50、40年代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可选择《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渡江一日》等集子来作为研究对象)

51、论40年代孙犁的小说对抗日战争的描写

二、当代文学方向选题可向赵牧、马超、翟创全等老师咨询、面议。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品读论文

《色戒》背后,张爱玲的爱情斑影

色是理性,戒是感性。色易守,情难防。

——题记

小说名为《色·戒》,其实已不单是表面的意义,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该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人的情之戒,当然更包括张爱玲自身,这又是张爱玲的一次不经意地袒露自己。《色戒》,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篇写了三十年的小说,一段张爱玲似的海上旧梦。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艺术成就及荣誉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在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她,却因为和胡兰成的失败婚姻,最后只得远走他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出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

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作品简介

《色戒》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数以前卫手法探讨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进步青年为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实施“美人计”。但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逆转——王佳芝在老易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

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

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小说主要内容

日伪时期,广州沦陷,岭南大学迁至香港,小美女王佳芝是话剧社的骨干分子。汉奸易先生随汪精卫来到香港,王佳芝的同学邝裕民跟易先生的某个副官是小老乡,无意中得知消息。热血青年们心血来潮,决定设下圈套谋刺易先生,最终选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计靠近易先生。

王佳芝本质上不过是个小女人,她暗恋邝裕民,内敛、克制的邝裕民却对她无动于衷。“美人计”可是要玩儿真的,尽管本质上不过是小青年们的热血游戏。原本纯真的王佳芝为了腐蚀”易先生,不得不提前培养“性经验”,为此,与有过嫖娼经验的同学梁闰生发生关系,一切原本都是为了“救国锄奸”啊,可王佳芝却遭到同学们的窃笑,反倒是跟又老又秃的易先生在一起,才能获得内心的宣泄与解放,“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不曾想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暗杀计划流产。珍珠港事件后,学校又迁回上海,王佳芝却留在了香港,因为她不愿再面对过往。两年后,同学们却再度向她发出召唤,让她到上海完成未竟的暗杀事业。

小说展开在王佳芝来到上海后,以“麦太太”的伪装身份出现在易太太及其“闺蜜”们的牌局上。王佳芝要在今晚假借“修耳钉”的名目把易先生骗到暗杀地点:珠宝店。她惴惴不安,借故离开,在南京路上的咖啡馆等候易先生。在焦虑的等待期间,从前的种种复杂心绪掠上心头,王想起与易的种种暧昧情景,以及这两年的经历,内心五味杂陈、徘徊不定。易先生终于来了,他尽管心狠手辣、老谋深算,却也想不到眼前这个跟自己暗渡陈仓了两年的小情人儿会是刺客的布局„„

作品评析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已经面世很久了,假如没有李安和那部电影,恐怕它不会像现在这样洛阳纸贵,充其量也就是研究者的对象,不会成为今天大众人人争说的“八卦”——即便是资深张迷,之前对这篇小说也是见仁见智,但却没有像现在这么热捧。

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往往试图从作品里找到与现实中对应的人或事,动辄考据癖大发,仿佛不如此就对不起作者或者作品。这一点,在《红楼梦》那里被推向极至;《色,戒》现在面临的也是这个命运。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的,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最终完成。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王佳芝或者易先生。作者怎么写固然重要,但读者怎么读却也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张爱玲本身是一个传奇,她和胡兰成的爱恨情仇也是一个传奇;同样,当年郑萍如和丁默邨的故事也是一个传奇。这些传奇加在一起,让很多人在面对《色,戒》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这故事的原型及其影射。加之这篇小说从写作到发表,中间隔了漫长的三十年,而且发表的时间又恰恰是在胡兰成出版《今生今世》之时,这就更让人难以抵御一探究竟的诱惑,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张胡之恋的蛛丝马迹。而现在,李安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正大火,人们对它的进一步探询也就在所难免。

我第一次读《色,戒》,是在五年前,那时并未觉得这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现在重读,因为年龄、阅历的缘故(相信再过五年,或是十年,重新品读,又会有新的感悟),觉得这小说对人性的复杂有老到的认识和深度的描写,而李安说它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我也觉得未尝不可以这样评价。应当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人其实对人性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于是,对《色,戒》里人性的描写缺乏认识、只对故事的原型、影射乃至外衣感兴趣,就在所难免。

脸谱化或者说平面化的描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难的其实是写出“人”的本来面目以及人性的错综复杂。《色,戒》则恰恰写出了这个“难”,而且驾驭得游刃有余,让人不得不佩服张爱玲的才华以及手笔。本来是一出色诱而杀之的“锄奸戏”,因为人性的缘故,变成了一出悲剧。王佳芝为国锄奸的春秋大义,在易先生为她买下那枚六克拉钻戒的瞬间轰然坍塌,——“这个人是爱我的”,这突然而至的想法,让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却也因此送掉了自己的卿卿性命。神来之笔在于结尾处易先生的想法,“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些话读来令人毛骨悚然,而这正是张爱玲所要达到的阅读效果。人性至此,怎不令人心惊胆颤?

正如张爱玲所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至此,《色,戒》的标题意义、原型故事、影射含义,这些羊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极端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难测。固然,那些羊毛很有吸引力,但无论对《色,戒》也好,对其他文学作品也罢,作为读者,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那只羊的身上。让文学回归文学,这似乎才是读小说的正道,否则,就是买椟还珠,干脆去读历史或者纪实好了。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概论课程论文

【学术短论】

论龙应台家庭教育的“快慢艺术”

姓名:刘亚男

班级:12教(文)学号:12180207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庭教育,越来越多的亲子节目在各大卫视轮番上阵,见识了娱乐圈、体育圈人事的家庭教育,领略了“萌娃”“奶爸”的十足魅力,我们并没有从中得出更多的反思,综艺节目也许就是这样在人们开怀大笑后“留下一片云彩”。人们开始反思,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家庭教育,作为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龙应台是怎样看待家庭教育?本文将以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为载体,深刻探讨龙应台家庭教育的快慢艺术。

关键词龙应台家庭教育熏陶家庭作业性教育

她将自己任命为燃起一把火的热情社会参与者,她不满文化现状,被誉为偏激的女斗士,也被誉为情感泛滥的文学家。她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她客观批判,辛辣讽刺,她文笔犀利,寒气逼人。没有三毛的传奇浪漫,没有张小娴的情意绵绵,更没有张晓风的柔美灵动。她就是被余光中老先生称作“龙卷风”的龙应台。然而,当“龙卷风”以其强有力的破坏力掀开政治的丑恶、暴露文化的缺点时,她一定存在最风和日丽的“眼”。在这个“眼”里,她温柔婉转,充满无限的纯真和喜悦,她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深情款款地看待刚出世的生命,温柔的说“孩子你慢慢来”。

父母的“慢熏陶”,孩子的“自然长”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众所周知,也已经被绝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家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也是孩子的出世让父母学会成长,完成生命美好的跨越。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龙应台和她的德国丈夫也在次不断地进步。

龙应台本人是一个极富野心和事业心的女人,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更“像一批野狼”,她喜欢阅读、旅行、写文章„„但是她是母亲,所以她不想去猜测老二的性别,也不得不被每天的琐碎事件缠身,还要在必要的时候面对自己恶心到不行但在孩子眼里无比可爱的小动物。面对闺蜜的质疑和反问,她回头默默地为安安处理排泄物,任凭自己的孩子将客厅搞得一塌糊涂,她耐心的解释诸如“人”、“龙”、“黑人”等一系列之前一点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她眼中安安和飞飞是上帝送给她作为女人的礼物。

爸爸耸耸肩:“我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去结扎嘛!怎么这么罗嗦。”① 德国丈夫对孩子的爱总是严谨的,他除了教安安讲德语外,其他主要的家庭教育并不参与,但他作为男人却深知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生育时的痛不欲生。为了避免孩子出世当然是做结扎手术的。其实都以为外国男人思想开放,但三姑六婆的丈夫并不愿意男人结扎。安安爸爸对此的反应极为正常,大概也许是因为他从第一个孩子身上知道了妻子的痛苦,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也让他不同于其他男人。

龙应台和她的德国丈夫互相支撑,构建起一个亲情浓郁和严谨责任并存的家庭坏境,这种环境的慢熏陶下,安安和飞飞有足够的爱,也有足够的自由去成长,夫妇俩对成绩和分数的忽视,让两个孩子也不功力。

被优秀的“快节奏”,可选择的“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再到风度翩翩的少年,这无论对于一个孩子还是对于一个母亲,都是一个足够漫长的过程。老大华安作为一个中德混血的“洋娃娃”,无论到哪里都会引起极大的公众关注。然而作为母亲,龙应台愿意给他更多的时间慢慢长大。

她从来不要求安安上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宁可跟他好好度假。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小男孩儿就可以自己分清楚在学校里和老师小朋友讲瑞士语,在家和爸爸讲德语,和妈妈讲中文,偶尔还会将爸妈交流时用到的英语放进小脑袋。她也曾要求安安将家庭作业从新誊写得漂漂亮亮,但最终还是在孩子控诉下反思“被优秀”的不合理性。她极富耐心地解决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矛盾,从一个孩童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引导老大学会分享和包容,也引导老二爱和感恩,在这个过程中她意识到命运对一个人意味。为了让安安不受台湾幼稚园教条化的约束,她宁愿放弃他感受传统文化的尝试,继续在德国享受完全开放的童年。为了让孩子的成长少受险恶的暗示,她反思西方童话故事中关于导致死亡的手段,批判《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所作所为。为了解答安安的疑惑,她不停地对“神话、迷信、信仰”进行思考,却始终不愿意给出自己的解释,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思想你什①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69页

么深的影响孩童。她从不会指责安安记忆事情的方法不对,也不会对安安奇快的食物分类方法提出质疑,只要他乐意,她也快乐着。

其实东方教育的快节奏不仅在大陆愈演愈烈,在台湾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人停下思考真的关于儿童成长的问题,小到家庭作业,达到二十多年不变的教育体制和内容。而瑞士儿童教育的放任体制让他们更会尊重更懂爱,也完全浸染着德国人的严谨和理智。这便是快慢文化的碰撞。

慢慢地长大,快快地放手

对于教育,龙应台并非总是慢慢的来,有事她甚至急于放手,对有些事很早就开始给予启蒙,这应该也是瑞士教育交给她的吧,关于“性”,关于“规则”,她从不藏着掖着,落落大方的姿态,快快地放手。

“小白菜是飞飞的女朋友。如果是周末,晚饭后他们就一起刷牙,上床。他们穿着睡衣,肩并肩躺在被子里,走有个搂着一个毛绒绒的小熊。一会儿就睡着了。”②

也许是在瑞士的缘故,龙应台对孩子的性教育从来不避讳,她同意安安在妇科医生的引导下将手伸进自己的子宫,触摸同样为自己礼物的“弟弟”,上一堂奥秘人体的实习课。她同样疼爱老二的金发小女友“小白菜”,在浴室里为三个小伙伴解释“挤急”、“高玩”、“奶奶”、“血”、“卵”。这个过程充满童趣孩童岁世界的探索,没有肮脏淫乱。有些事虽然足够甜蜜,但做父母的就应该提早教育,一旦到青春期遇到中国父母所认为的大逆不道,丢尽脸面是不是早就来不及了呢?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的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充上了电的线,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步

——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③ ②

③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101页《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125页

安安不是一个令人省心的小孩,妈妈《水浒传》给他,他就带着好兄弟弗瑞第一起“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而且专找老人下手。妈妈突然接到电话说弗瑞第偷窃,而当时安安也在场,并知晓偷窃的全部内容。直到此时的龙应台制止十足够及时的,适当的体罚和说教是必须的,他必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抢劫”,什么是“偷窃”,什么是“共犯”,什么是“欺骗”„„

没有了看似高深的“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的空喊的口号,孩子们从点点滴滴滴看到生活的本质和戒律,学会生活,学会规则,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

在流水的时光中,两个兄弟已成长为翩翩少年,安安眼中的妈妈是一个集责任与一身的教育者,充满温暖。母子之间的拉锯战像拔河比赛一样,面对贪玩的安安,母亲不急不躁,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的一生,他觉得母亲的“放手”让他和亲人之间建立起挚友间的纯净友谊。飞飞眼中,母亲总是慈爱的形象,在生活的各个细小的部分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对兄弟俩晚安前的胡闹有点“气急败坏”。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是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④

无论大人的世界竞争多么激烈,无论我们多么期待他们变得更加优秀,也无论他们是不是会变得优秀,都愿他们在成长的这条长长的路上慢慢地走„„ ④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4页

下载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当代文学学年论文选题(已修改)

    学年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为了防止5000字的学年论文流于空洞,一般要求大家选择现当代文学中的某一个具体作品(体裁不限),在对其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评析,并具备一定的理......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再议现当代文学论文

    在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巨大遗产中,《阿Q正传》无疑是最杰出的作品。它不仅代表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和世界水平,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和研究者,产生了最为广泛 深远的影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