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论语》读后感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
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里同学们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一会儿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会儿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我一头雾水。好不易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用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一本,寥寥几千字。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他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眼中,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自身的长处。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况我们呢?从这里让我明白了,与人交往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更应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些那些好的,摒弃那些不好的。
在学习方面,《论语》这本书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要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时常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要温故知新。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是啊,一个人如果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学问,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称之为人呢?
《论语》就像一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心而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人,如何尽孝,如何学习。每每翻阅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会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势必会为我的扬帆起航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篇:小学生论语读后感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1
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大家应该听说过论语吧!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作文。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
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2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我没有能好好guǎn lǐ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1200名学生的入学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3
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4
《论语》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在古代,这可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必读的一本书哦!这本书里编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处事,怎样做人。读了《论语》这本书,我就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有一次考试,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题目都挺简单的。于是,我便飞快地做了起来。做完后,发现时间还有许多,我便东张西望起来。我看见有的同学和我一样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学仍在认真地答题,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细地检查。我见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时间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呢?于是,我又认真地检查了起来。
没想到,我检查了一遍后,才发现原来有些题目设有“陷阱”,很容易出错。于是,我连忙把它们都一一改正过来。刚改完,下课铃就响了,真险啊!
几天后,考卷发下来了。哈,考得还不错,95分!而那些没检查的同学和粗心大意的同学考得都不太理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这次也考得不怎么样。这时怎么回事呢?这时,只听见老师在批评那些同学:“做得那么快有什么用!一点也不仔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太不应该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下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须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这样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这样,学习更是如此。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会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这是最简单的人生哲理了。但是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们并没有过得很快乐?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人不仅要会学,更要懂得思考。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去思考,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只知道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所以,我们要懂得衡量“学”和“思”的重要性。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所以说,人各有志,不能强勉。正如诗人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结交与自己志向相同的朋友。
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互相有了区别。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有的人后来日趋蒙蔽才变得与他人有所差别。这个世界那么美好,我想一直善良下去,我相信善良的人总会被善待。
读书心得: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强调的。学习了《论语》之后,我却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我虽是平凡之人,也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会努力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用一颗真诚且善良的心去面对生活、结交朋友。做一个乐于助人、积极乐观的女孩。作者:张丹妮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6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就仿佛回到了古代,里面一句一句含有精华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诉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论语里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在再温习一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不去温习,那么你就会把所学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学习到的知识再温习一下,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大脑里,不会忘记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我的看拼音写词语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有许多同学在我后面呢,后来看了《论语》这本书后,,想想这也是不对的,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因为有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还保持这种心态,那么我就没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深奥的道理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都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第三篇:小学生《论语》读后感600字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600字
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
作者:巢湖市城南小学五(4)班梁宇帆
指导老师:刘后丽
第四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论语》,看后对《论语》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2000多前的论语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得不佩服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身为人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我认为学生把《论语》中讲到的学习方法了解了不无裨益,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积极。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创新。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学习的态度:《论语》主张“学而不厌”。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了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了,就不想也不愿再学了。就拿我现在任教的艺术班来说吧,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生,自认为有两个艺术细胞,每天以此为骄傲,总觉得自己特殊,把自己划为“特区”,每天都拿自己的这一点来说事,哪有“学而不厌”呢?孔子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的重要。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要用最佳的时间去学习他。“默而识之”,强调了记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强调了“温习”的重要性,2000多年就提出了“温故”才能“知新”或者说“温故”就能“知新”。文章提出了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巩固、知新、再巩固、再知新,才能使知识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的目的:《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此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实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经具有了智勇两种品质。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总之,论语带给我的不止这些,这是一本令我终生受用的书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读后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打开这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经典读本,感受到的更多是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伟大光辉。《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可以说,论语这本书颠覆了曾经的我对迂腐呆板的所谓的士人、君子的片面印象与观点;亦从中懂得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度与胸怀。
《论语》所呈现的是一位任重而道远、诲人而不倦、知行而合一的人性先知形象。也正因此,曾经以为她是如此光辉而仰望不可即,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将她静静涵泳,品其菁华。然而,近观她,静如易中天所讲“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学习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朝闻道,夕死可以”。曾经的我是如此的骄躁,冒进,浮夸,品《论语》,感悟的不仅仅是一种获得知识与经验的途径和方法,我懂得了程子先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谆谆教诲。然而,她更是对心灵的净化与洗涤。在这个与日喧嚣的世界中,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贪脏吐垢,不能自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给处在这个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浮躁的世界的我怎样的如沐清风,如饮甘霖。那一刻的宁静与感悟,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诗篇!
处事之道。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人与人之间即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又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让我懂得要真正地与人和谐相处,首先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还在于把握好彼此的距离与尺度。只有这样,方可于人世中,香远益清,灼灼其华,以人格之优秀,成就人生之卓越。
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曾影响着我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曾几何时,几多烦恼,几多颓唐,几多感伤,又有几多彷徨,倘使我能以己之生拓宽命运之深度与广度,以少年之精锐叠之以中年之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么,无论是岁月的洪流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迷乱了那颗赤子之心,你依然伫立,飒飒西风尽。
其实,再品《论语》,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从而成就自我之弘毅,外柔而内刚,自知而知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清玄曾说:“所谓菩提者,常在提升与超越;所谓般若者,常有弹性与柔软;所谓空性者,扫除了一切的盲点、暗影与欲求;有如湛明的天空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
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等到日历已发黄,徒留下人的喟叹,却又莞尔,那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便是整个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