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名著导读--读书报告格式
管理名著导读 读书报告
题
目:科学管理原理
电商0901
张晶晶 200946900118
李玉珍 200946900120
孟凡英 200946900121
一、书籍简介
作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
首次出版:1911年
全书名:《科学管理原理》(ThePrinciplesofScientificManagement)
被誉为:管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古典科学管理运动的巅峰之作
二、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出生于1856年3月20日,他去世的日期是1915年3月21日。他的墓碑位于一座能俯视费城钢铁厂烟囱的小山上,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泰勒是带着郁闷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生前殚精竭虑研究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由于受到曲解而推行举步维艰。国会听证会上国会议员和调查人员无休止的盘问,特别是几次发生的针对推行泰勒制的工人罢工风潮,更是伤透了这位骨子里同情工人并付出了艰巨劳动的思想者的心。为了排除人们的疑虑,这位不善言辞的人不得不屡屡长途履行,为其理论和方法进行说明和辩护。而正是一次外出发表演讲的归途中,他在通风的卧铺车厢感染了肺炎,不久被夺去了59岁的生命
三、内容简介
《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泰勒的管理理论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并非能被一个时代完全吸收。只有亲自翻阅大师的著作,才能领会管
理的真谛;也只有实践大理由的理论,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撰写本文有以下目的:
第一,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几乎所有日常行为的效率低下而使全美国遭受到的巨大损失。
第二,试图说明根治效率低下的良药在于系统化的管理,而不在于收罗某些独特的或不同寻常的人物。
第三,证明最先进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学,说明其理论基础是明确定义的规律、准则和原则,并进一步表明可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几乎所有人类的活动中去。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那些需要紧密合作的大型公司的活动,都可以找到其应用。简而言之,通过一系列实例,让读者相信,无论何时,只要正确地运用这些原理,就能立竿见影,其成效着实令人震惊。
本文原本是作为向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提交的报告。这里所选择的实例能够引起工业和制造业的工程师、管理者和这些企业所有人的极大兴趣。希望读者明白,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这些活动包括家庭管理、农场管理、大小商人的商业管理、教堂管理、慈善机构管理、大学管理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管理,等等。
四、理论思想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 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泰勒在本书中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底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只能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都下定决心每天努力作出尽可能多的工作。
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工人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之。泰勒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1.工人中普遍流行着一种谬见,认为如果他们全速工作,就会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
2.目前通行的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以致“怠工”和“磨洋工”成了工人为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而必须采取的一种防卫手段。
3.凭效率底下的经验法则行事,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这种做法,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
因此,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五、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把他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然后,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 科学管理原理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再次,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的工作量。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曾经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上述的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个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一般为正常工资率的125%;对完不成工资定额的个人,则以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一般仅为正常工资率的80%。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泰罗的计划职能实际上就是管理职能,执行职能则是工人的劳动职能。
(5)实行职能工长制。即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所有的管理人员(如工长)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一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能。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
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指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管理,还需要运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处理一般事物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企业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五、该书的评价
管理史上最重要的一座丰碑,管理人不可不读的经典。“科学管理之父”的代表作!
华章经典·管理,世界管理智慧,服务中国实践。
“《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无论在哪里都很适用:生产力因之成倍地增长,工人的实际收入急剧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工人的体力、精神压力减小。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而产品价格降低了。” ——彼得·德鲁克
“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为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林德尔·厄威克
“泰勒主义的精华不只是苦干、不断重复的和狭窄的工作种类,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极力主张管理工作不仅要使用鞭子,更要应用知识;承担复杂的工作,应用智慧,找出能更简单、更快捷、更出色地完成它的方法。抛弃泰勒是很时髦的事,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
仅在提高生产力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管理大师50人》
“泰勒的影响无处不在:他的思想决定了麦当劳餐厅对厨师翻烤汉堡包数量的期望,决定了电话公司希望接线员能接通多少个电话。” ——《财富》
“科学管理成为第一个国际化的管理理论。” ——《管理百年》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或科学管理思想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西方管理思想史》
六、科学管理原理的实践应用
1、认真研究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其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所提出的。它的内容里所涉及的方面都是以前各种管理理论的总结,与所有管理理论一样,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它是最成功的。它坚持了竞争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竞争原则体现为给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动作建立一个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工人奖惩的标准,使每个工人都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而且超过越多越好。于是,随着标准的不断提高,工人的进取心就永不会停止,生产效率必然也跟着提高;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为这个理论是适用于每个人的,它不是空泛的教条,是实实在在的,是以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较高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既可使工人不断进取,又不会让他们认为标准太高或太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呆板或愚昧最终会被淘汰。
2、综合概念:科学管理理论很明显地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规程,是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它们是:首先,以工作的每个元素的科学划分方法代替陈旧的经验管理工作法;其次,员工选拔、培训和开发的科学方法代替先前实行的那种自己选择工作和想怎样就怎样的训练做法;再次,与工人经常沟通以保证其所做的全部工作与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后,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管理者将担负起其恰当的责任,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压在了工人身上
3、作用与局限性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另外泰勒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都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
以补充的地方。
七、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的成功案例
利用甘特图表进行计划控制,创建了世界第一条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
泰勒进行的科学管理实验
■ 搬运铁块的实验
1898年,泰勒从伯利恒钢铁厂开始他的实验。这个工厂的原材料是由一组记日工搬运的,工人每天挣1?15美元,这在当时是标准工资,每天搬运的铁块重量有12~13吨,对工人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谈话或者开除,有时也可以选拔一些较好的工人到车间里做等级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资。后来泰勒观察研究了75名工人,从中挑出了四个,又对这四个人进行了研究,调查了他们的背景习惯和抱负,最后挑了一个叫施密特的人,这个人非常爱财并且很小气。泰勒要求这个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给他1?85美元的报酬。通过仔细地研究,使其转换各种工作因素,来观察他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例如,有时工人弯腰搬运,有时他们又直腰搬运,后来他又观察了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和其他的变量。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试验,并把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好地搭配起来,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提高到47吨,同时并不会感到太疲劳。他也采用了计件工资制,工人每天搬运量达到47吨后,工资也升到1?85美元。这样施密特开始工作后,第一
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吨,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资。于是其他工人也渐渐按照这种方法来搬运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很多。
泰勒把这项试验的成功归结为四个核心点:
1、精心挑选工人
2、让工人了解到这样做的好处,让他们接受新方法
3、对他们进行训练和帮助,使他们获得足够的技能
4、按科学的方法工作会节省体力
泰勒相信,即使是搬运铁块这样的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
■ 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
早先工厂里工人干活是自己带铲子。铲子的大小也就各不相同,而且铲不同的原料时用的都是相同的工具,那么在铲煤沙时重量如果合适的话,在铲铁砂时就过重了。泰勒研究发现每个工人的平均负荷是21磅,后来他就不让工人自己带工具了,而是准备了一些不同的铲子,每种铲子只适合铲特定的物料,这不仅使工人的每铲负荷都达到了21磅,也是为了让不同的铲子适合不同的情况。为此他还建立了一间大库房,里面存放各种工具,每个的负重都是21磅。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种有两种标号的卡片,一张说明工人在工具房所领到的工具和该在什么地方干活,另一张说明他前一天的工作情况,上面记载着干活的收入。工人取得白色纸卡片时,说明工作良好,取得黄色纸卡片时就意味着要加油了,否则的话就要被调离。将不同的工具分给不同的工人,就
要进行事先的计划,要有人对这项工作专门负责,需要增加管理人员,但是尽管这样,工厂也是受益很大的,据说这一项变革可为工厂每年节约8万美元。
泰勒因这项实验提出了新的构想:
1、将实验的手段引进经营管理领域
2、计划和执行分离
3、标准化管理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 金属切削实验
在米德韦尔公司时,为了解决工人的怠工问题,泰勒进行了金属切削试验。他自己具备一些金属切削的作业知识,于是他对车床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始了预期6个月的试验。在用车床、钻床、刨床等工作时,要决定用什么样的刀具、多大的速度等来获得最佳的加工效率。这项试验非常复杂和困难,原来预定为六个月实际却用了26个年头,花费了巨额资金,耗费了80多万吨钢材。最后在巴斯和怀特等十几名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项试验还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高速钢的发明并取得了专利。
泰勒的这三个试验可以说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是这些科学试验为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管理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这对以后管理学理论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八、贡献
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集中体现了其管理思想与研究成果,引起了当时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制度被称为“泰勒制”,激起了当时人们研究和发展科学管理方法的热情,许多人成了泰勒的追随者并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漫长的管理理论发展史中,这本书被公认为是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的来临,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的变革,使得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早期工厂管理实践向科学管理迈进了一大步。时至今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直被奉为管理人不可不知的经典。商品描述
九、读后感想
管理学无疑是最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 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的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除科学管理外,泰勒对管理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并认为这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泰勒希望依托“稳定工资支付率”和“标准作业量”,找到劳资两利的接合点,消除劳资对立,实现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泰勒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从随后的劳工罢工和更大规模的劳资冲突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劳资双赢,直到今天仍是一个难题。目前,消除企业内部利益对立的比较通行的方式是:依靠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来统一组织成员的价值立场,在此共同的价值立场上,依靠制度性规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的协同效应,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篇:管理名著导读--读书报告格式
管理名著导读 读书报告
题
目: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
号: 1文献来源信息(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
行,段后0.5行,下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1.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
×××××××××(小4号宋体)××××××………… 1.1.1 ××××(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不加粗)
×××××××××(小4号宋体)×××××××××××××××××××××××××××……… 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
×××××××××(小4号宋体)×××××××××××××××××××××××××××××××××××……… 2.1 作者的成长背景,主要作品,观点 2.2 文献主要内容 2.3 文献结构 问题的拓展及思考
×××××××××(小4号宋体)×××××××××××××××××××××××××××××××××××……… 3.1 作者所讨论问题、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总结
3.2 与此问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其他文献对此问题的看法 3.3 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提出依据
结论
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英文字母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空2行)
参 考 文 献(小3号黑体,居中)
〔1〕 ×××××××(小4号宋体,行距18磅)××××× 〔2〕 ××××××××××××××××××××××××××××××××××××××××××
〔3〕 ×××××××××××××××××××××× ………… 期刊类例如:
〔a〕 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 图书类例如:
〔b〕 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中.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47 外文类例如:
〔c〕
Borko H,Bernier C L.Indexing concept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1978 …………
第三篇:管理名著导读
管理名著导读 读书报告
题
目:
《营销管理》的读书报告
院系名称: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11级公关2班
学生姓名: 多吉 学
号: 0111133042
目 录
1.文献来源信息...............................................................................................................3 1.1 来源信息简介.....................................................................................................................4 1.2 外界对本书的评价.........................................................................................................4 2.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5 2.1 作者的成长背景,主要作品,观点...................................................................6 2.2 文献主要内容....................................................................................................................9 2.3 文献结构...............................................................................................................................9 3.问题的拓展及思考..................................................................................................11 3.1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提出依据............................................................................11 4.结论..................................................................................................................................12 1文献来源信息
1.1来源信息简介
书名:《营销管理》
作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著。译者:王永贵陈荣
版次:2009年11月 地13版 出版发行:上海人民出版社
于洪彦1.2外界对本书的评价
此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管理学教材之一。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评价说,科特勒对营销与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鼓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上,他比任何一位学者或者商业作者做得都多,从而把市场营销从一种边缘性的企业活动,提升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二、他沿着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种趋势继续前进,把企业关注的重点从价格和分销转移到满足顾客需求上来。
三、他拓宽了市场营销的概念,从过去仅仅限于销售工作,扩大到更加全面的沟通和交换流程。2 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
在菲利普·科特勒之前,市场营销是4P营销组合(product:产品,pricing: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推销)的同义词,随着市场营销概念的不断拓宽,重新定义4P成为当务之急,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是他的名言。
市场营销学涉及市场安排、市场调查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写到,市场营销是“创造价值及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准”关键所在,它能在“赢利的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一直试图将有关市场营销的探讨提升到产品与服务之上,1987年出版的《高度可见性》(High Visibility,1998)就是围绕着市场营销的地点、理念和知名度展开的,他的一些论著专门针对特殊的听众,其中包括了非营利性机构、宗教、甚至博物馆等。他深信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市场营销工作应该“带给人们更多的健康和教育,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根菲利普·科特勒(4张)本的改观。”
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科特勒营销新论》(Marketing Moves: A New Approach to Profits, Growth and Renewal,2002)中有深入的阐述,他为全方位营销下的定义是“„„公司将创业资源的安排、供应链的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能量整合在一起,以换取市场上的更大成功。”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组合成合作网络以取得发展,它将是全方位的,因为市场营销不再被看作是以各个部门为单位,不相往来的活动,它还必须成为“企业中供 销链和合作网络的设计师。”
市场营销必须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它的重点必须是在客户身上:“在一个产品泛滥而客户短缺的世界里,以客户为中心是成功的关键。”他审视了亚马逊等公司,亚马逊似乎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它没有庞大的固定资产,但是它必须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以建立品牌形象,维系客户的忠诚度。营销思想的研究
菲利普·科特勒谈杰出CMO的五项修炼科特勒博士一直致力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及社会营销的研究,他的最新研究领域包括:高科技市场营销,城市、地区及国家的竞争优势研究等。他创造的一些概念,如 “反向营销”和“社会营销”等等,被人们广泛应用和实践
2.1 作者的成长背景,主要作品,观点
菲利普·科特勒作为现代营销学之父,具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及苏黎世大学等其它8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同时也是许多美国和外国大公司在营销战略和计划、营销组织、整合营销上的顾问。这些企业包括:IBM、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AT&T、默克(Merck)、霍尼韦尔(Honeywell)、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北欧航空(SAS Airline)、米其林(Michelin)、环球市场集团(GMC)等等。此外,他还曾担任美国管理学院主席、美国营销协会董事长和项目主席以及彼得·德鲁克基金会顾问。同时他还是将近二十本著作的作者,为 《哈佛商业评论》、《加州管理杂志》、《管理科学》等第一流杂志撰写了100多篇论文。[2] 菲利普·科特晚年的事业重点是在中国,他每年来华六七次,为平安保险、TCL、创维、云南药业集团、中国网通等公司作咨询。他的理论深受全世界总裁,营销、经济、管理、教育等各界人士推崇,演讲场面震撼,座无虚席。菲利普.科特勒在GMC总裁论坛作专题演讲[3]菲利普·科特勒本人,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研究。相对于经济平稳发展的欧美国家,中国充满机会。1999年底,有着近三十年历史的科特勒咨询集团(KMG)在中国设立了分部,为中国企业提供企业战略,营销战略和业绩提升咨询服务。自2010年其弟弟米尔顿来华参加GMC总裁论坛后,菲利普·科特勒这位世界级营销学泰斗也表示希望来华与中国企业总裁进行交流。2011年3月,GMC制造商联盟正式邀请菲利普·科特勒来华巡讲,得到菲利普·科特勒的热情回应,“中国GMC总裁论坛菲利普·科特勒专场”已于2011年6月初在中国广州、杭州、宁波举办,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大量媒体。《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著作众多,许多都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被58个国家的营销人士视为营销宝典。其中,《营销管理》一书更是被奉为营销学的圣经。《营销管理》他的《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967第一版,与凯文·凯勒合著)不断再版已是第十四次再版,是 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营销学教科书,该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在大多数学校的MBA项目中,这本著作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教材,它改变了主要以推销、广告和市场研究为主的营销概念,扩充了营销的内涵,将营销上升为科学。彼得·德鲁克是敦促管理界重视市场营销的第一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术的华丽版本,和创新一样,它是企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
2009年5月,由菲利普·科特勒博士与约翰·卡斯林博士联手推出的新作《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在市场营销原理(亚洲版)中国正式面世。在《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一书中,菲利普·科特勒和约翰·卡斯林进行了耐人寻味的论述:这些混乱的时期并非失常,而是常态的新面孔。这个世界灾难总是降临无准备者,机遇却总是青睐有准备者——那些强有力的、有能力迅速预见并有效应对潜在威胁的企业。通过众多具有启发性的活力四射的企业成功驾驭动荡的实例,以及诸多对降临它们的混乱束手无策而濒临破产企业的惨痛事例,《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提出了深度的见解和切实可行的战略,不仅为了度过目前的经济不景气,也为了在未来的跌宕起伏中取胜。[5] 其它也被采用为教科书的还有:《科特勒营销新论》、《非营利机构营销学》、《新竞争与高瞻远瞩》、《国际营销》、《营销典范》、《营销原理》、《社会营销》、《旅游市场营销》、《市场专业服务》 及《教育机构营销学》。去年又出版了《亚洲新定位》和《营销亚洲》。2.2 文献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1962—1967年,科特勒教授用5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影响世界40多年的巨著《营销管理》。
它首先受到美国众多高校的欢迎,后逐步流行于美国的企业界,继而冲出美国走向世界。这部“营销圣经”最先被芝加哥大学用作市场营销课程教材,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营销课程教材,广泛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科特勒被美国营销协会推选为营销思想界第一领袖,各界颁发给他的营销奖项不计其数。科特勒的首要贡献在于“把营销原理引入企业管理的最前线”,并始终依据时代的变迁来修正他的观点和思想,永久保持这部巨著的新鲜度。《营销管理》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本企管图书之一。它是目前全球各商学院研究生使用最广泛的教科书,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几乎每位MBA学员都研读过这部经典著作,无不从中深受裨益。不管是资深学者,还是研究营销理论的新人;上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下至普通的一线销售人员,科特勒的《营销管理》都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和营销指南。2.3 文献结构 第一章市场营销概述 第二章企业战略与营销管理 第三章市场营销环境 第四章营销信息系统 第五章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第六章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第七章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第八章市场竞争分析 第九章营销组合与产品策略 第十章新产品开发
第十一章服务产品与服务营销 第十二章价格策略 第十三章渠道策略 第十四章中间商与物流管理 第十五章整合营销传播 第十六章销售管理与直复营销 第十七章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第十八章客户关系管理
第十九章营销策划、营销组织与控制 第二十章全球营销 3 问题的拓展及思考
3.1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提出依据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解营销管理》、第二部分《洞察市场》、第三部分《密切联系客户》、第四部分《培育强大的品牌》、第五部分《开发市场供应物》、第六部分《交付价值》、第七部分《沟通价值》、第八部分《成功地实现长期成长》。稍微浏览了下部分章节,发现菲利普·科特勒的告诉我们,营销的功能太强大了,但是营销的任务是艰巨的,做好营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营销是需要运气和机遇的,但是营销更需要原则和方法,菲利普•科特勒的经验告诉我,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过程。而且我发现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经典之处在于,整个著作的语言风格非常可观,从语言语气上丝毫感觉不到营销大师的居高临下,而是客观,分析、发展的思维,不得不让人佩服。
我觉得我们在做营销的时候也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心的去,我们的品牌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菲利普•科特勒也告诉我们,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能够认真的对待顾客和竞争对手进行监视,也没能够持续改进其产品与服务。他们只是注重短期利益,奉行销售至上的原则,结果无法满足股东、员工、供应商和渠道商的需求。实际上,精妙的市场营销往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今的市场,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市场了。营销人员必须对一系列的重要变化及其发展给予足够的专注并作出及时的反应。我们所在的通讯行业也不是昔日的市场了,品牌众多,竞争激烈,众多厂商的利 润进一步受到压缩,我们更加应该注意消费者的销售观念和消费意向,一个产品要想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做出购买决策,必须了解消费者的行为,这将会使营销者对消费者的消费动向以及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将会有着促进的作用。例如对于乡镇市场和二、三级城市消费市场要做到分机型销售,细分目标市场,提高有效售点。
这里书中讲述了,消费者在下定购买决定之前会有一个购买决策过程,所有的商品到我们的顾客购买,消费者(顾客)都会经历有一个刺激——反应过程。这时,就有可能会引发消费者购买我们产品的欲望。购买欲望越强,那么一般产生的购买反应越强烈。我们厂商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过程,了解消费者行为,将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的机率会很大,从而为自己的营销工作添姿加彩。4.结论
科特勒告诉我们,营销不是一个单独的步骤,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营销结果,每个因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不是独立的.如何做好营销,我想,把所有的营销参数协同起来,将会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那就要营销协同最大化,但是我想这只是种理想状态,但是真正执行到位了,我们会在营销效果最大的同时消耗也会做到最低,我们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
第四篇:名著导读读书心得
名著导读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读书心得
学院名称:XX学院
班 级:xx
姓 名:xxx
学 号:xx
成 绩:
201x年月 xx xx 日
作为大三学年实践环节的学科名著阅读,这次我所阅读的是由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著,张雁深所译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名著《论法的精神》。该书被誉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这本书篇幅较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孟德斯鸠对法的观点,读后令我感触很深,让我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叶,当时正处于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巅峰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专制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而《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更是在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残暴的统治导致民众起义此起彼伏,众多思想家、政治家们激烈抨击封建主义的残暴统治,这些社会现象和言论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基础。该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包括法律的定义;政体的种类和各自的原则;法律与防御、进攻力量的关系;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同政体、公民、征税的关系;法律与气候、地理的关系;法律与贸易、人口的关系;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以及关于封建法律学说等内容。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最著名的理论便是他所提出的分权原则。该原则最早起源可以追朔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的政体三要素,亚里士多德将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而孟德斯鸠则在本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正式提出了该原则,即将国家权利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将三种权利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执掌,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家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法律”,“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农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通过这段文字表达出三权分立的重要性,专制主体就是“专”有了国家权利,所有的权利掌握在特定人的手上,其他人已经没有力量与其抗争了,才导致这些人滥用其权利为所欲为。而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这些权利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各权利间可以相互制衡相互监督,若某一主体滥用了其中的某一项权利,则他人可以依据其他权利对其进行纠正或处罚。该原则对后来各国的立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美国就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国会则享有立法权而司法权掌握在联邦最高法院手中,每个部门又掌握着影响其他部门的权利,三者间相互制衡。当然,从现代社会现实上看,三权分立原则也是存在不足的,所以并非每个国家都适用这种体制,如我国就不适用分权原则而是适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不适用三权分立制度的原因如下:第一,三权分立制度虽然避免了权利的滥用,但其实质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其提出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阶级的冲突问题,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来自各种职业、各个民族,其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帮助人民实现其所享有的宪法赋予的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二,三权分立将导致三个权利机关间矛盾重重,难以统一,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保障了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以及各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所以三权分立原则既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也存在局限性。
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地理说”,他认为不仅是人文社会或政体制度与法律有关,还包括气候、土壤等能影响人们的性格、感情、道德观念的客观因素,因此,法律还应考虑这些因素。“如果精神的气质和内心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气候而有极端差别的话,那么法律就应当与这些感情的差别以及这些气质的差别有一定的关系”,“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有不同的需要,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类不同的法律”。孟德斯鸠重视气候对法律的影响,认为不同的气候会对人们的生理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心里,如生活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人们比生活在炎热气候下的人们有更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自信,但在想象、趣味、敏感性等方面则要差于对方。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于正面的影响立法者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认定,而对气候缺陷则应加以抵御,如在寒冷的国家饮酒是不应进行限制的。孟德斯鸠在书中还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先例、风俗、习惯”,所以,地理环境对法律起到一定的影响,但并非是决定性的影响。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在我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幅辽阔,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气候差异极大,导致人们的生理情况、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法律的制定应当考虑到这些差别。如少数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少数民族人民在生活上具有特殊的习惯,立法时应当汲取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合理部分的内容,使国家制定法律有更坚实的社会基础。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地理说”的一大体现。考虑到地理差异等造成的人民生活习惯差异,国家允许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等法律进行变通或补充。
孟德斯鸠在本书中还对宗教和法律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宗教是唯一能约束不惧怕法律的人的头衔,它能把像口吐白沫,四处狂奔的烈马一样的帝王牢牢地勒住”,“宗教和法律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其中一方若偏离了这一宗旨,另一方就应更加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也就是说宗教的约束力越少,法律的约束力就应更多”。法律着重于支配和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宗教则侧重支配和约束人们的内心观念,二者相辅可以达到支撑国家的政权,规范人们的生活的效果。宗教是人们的精神需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控制系统,是一种稳定社会的力量。世界各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法律与宗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从历史来看,法律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可以追朔至西方文明的源头——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法与宗教是分不开的,而后许多国家的法律也都很大程度来自于宗教,如《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又曾是伊斯兰国家的法典。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而宗教的本质就是人们心中的信仰,法律与宗教存在着相同点,所以即使是在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宗教对其法律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宗教的观念在法律中仍然有所体现。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言论和理念,如他对于法的意义的理解:“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关系”,“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法”;对于政体的划分:他将政体划分为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共和政体,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的法律执政的君主政体和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政政体三种还阐述了各种政体的各自不同的原则。他还提出了保障公民自由、反对酷刑、量刑适度等法律理念。而我在这篇心得中只是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谈谈谈我的体会。《论法的精神》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的地位独特而重要,在某些方面是无可比拟的。虽然正如本书翻译者张雁深所说,孟德斯鸠在社会理论上仍然是一个唯心论者,其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而非广大人民,所以在其理论中还存在局限性,但这也没办法掩盖本书的价值及它对后世各国立法的巨大影响。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法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使我对法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第五篇:管理名著导读论文
管理名著导读 课程论文
题
目: 当代中国式说客的成长路径和影响力
院系名称: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工商1101班
学生姓名: 赵军辰 学
号: 201117910103 1引言
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现在已到了一个空前敏感而关键的阶段。以至于以往习惯于“暗中发力”影响中国决策层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游说集团”,也不得不跳到前台,“搏击”舆论的制导权,以“内外夹击”之技获取对高层决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两天,曾“多次上书国务院”、并建议中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而在中国网络上引发“沸沸扬扬”骂声一片的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样本。
1.1 朱中一介绍
朱中一,男,1944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67年7月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2004年4月起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91年5月至1999年12月期间担任建设部体改法规司、政策法规司任副司长、巡视员兼副司长。期间,参与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房地产配套规章的制订、审核等工作;带队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全国人民对其的工作评价未定。1997年1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结业时的论文《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多家报刊上摘登。有些观点值得讨论。
1999年12月至2006年3月期间担任建设部办公厅任巡视员兼副主任、主任。期间,除负责了部办公厅的日常工作外,还配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等有关司局起草了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稳定房地产价格、规范拆迁行为等重要文件和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情况分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报告的草拟与修改工作。
1.2 潜水者
其实,在中国媒体和舆论有关房地产的“口水仗”中,朱中一算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潜水者”。几乎在所有的房地产政策和市场形势分析的“话语战”中,人们都很少听见他的“发声”。尽管他“贵为”中国房地产协会“驻会会长”(常务副会长),但是在一般的房地产舆论“论战”或是房地产方面的公开活动中,不是见不到他的影子,就是低调到几乎不为媒体察觉。但这不仅没有 丝毫削弱他对决策者和政策的影响力,而且“不露声色”本身似乎更增添了他在业界的“份量”。
1.3 上书
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众多房地产业内人士)可能都没有想到的是,在2008年八九月间关系到开发商命运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变,正是他给“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上书”的结果,对房市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性”影响。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由“严厉”变身为“救市”。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朱中一当时也是以中房协之名“给国务院有关领导上书了一份房地产政策调整建议,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据报道,他“上书”的政策建议主调,就是把当时“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为“适度控制”。具体政策包括:允许地方政府自行救市;降低房地产交易有关税率;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等。”他在一次公开的论坛上曾就自信满满的表示,他的这个“救市”的政策建议一定“会得到采纳”。当时他就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政策储备,择机推出。”
1.4 影响
果不其然,此后中国房地产政策180度的大转弯,不仅证明了他的“预测”,更证明了他的“能量”。
不过,朱中一的“救市上书”,给中国公众、房地产市场本身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所带来的,可谓是一场“空前的噩梦”。不仅众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创下了一年间暴涨50%左右的“世界纪录”,而且市场本身也异化成投机者的舞台,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大的泡沫市场。此前的救市之策,也成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史上最大的败笔。正是为了扫除“救市政策”的恶果,中国最高决策层才出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国十条来加以纠正。
当然,朱中一的“救市上书”给中国开发商阶级所带来的,则是“史上最大的丰收”。据统计:仅2009年中国开发商在商品住宅一项上所获取的“超额暴利”(利润率高于5%国际同行水平以外部分),就高达1.8万亿元人民币之巨。毫不夸张的说,朱中一所代表的中房协及后面的开发商利益集团,正是通过“上书”对中国决策层的影响,使得他们一年的“收获”,远远超过过去几年的“市场努力”(尽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开发商所垄断,独家经营)。2 来历
但是,如果人们就此以为朱中一是一个对高层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神秘奇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充其量只是中国房地产利益集团的一个“突出代表”。翻开他的简历人们可发现他的“官员背景”。退休前他的最高官位也就是建设部(现住建部)的办公厅主任。在建设部最多也只能算是的一个“局级骨干”。他的所谓的“能量”,不是来自于他个人,而是他所“代表的组织”——中房协。虽然该协会号称是由房地产方面“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组成的全国性行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是,它的业务主管部门是住建部。不仅现任的会长为原建设部的常务副部长,而且该组织人员的任命,还必须“抄报”住建部领导备案。可以说,它是有着强烈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该协会的功能主要为:一是“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服务”,二是“反映企业(指开发商)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所以不难看出,中房协本质上就是一个为了开发商的利益而“上书”(所谓“政策建议”)的“半官半民”的游说组织。住建部官方不好说的话,中房协可以用行业协会的名义“上书”;开发商单位和个人办不成的事,中房协又可以“组织”的名义“马到功成”。而作为中房协“驻会会长”的朱中一,只不过是这个开发商游说利益集团的执行者而已,“小卒”一个。
2.1 事实
实际上,在中国有着这样“半官半民”背景的开发商利益集团的“院外游说组织”,远不止中房协这一个。同样以住建部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也是另外一个有着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这个研究会的成员经常用“更民间、更学术”的身份,高调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和开发商的活动之中,公开为开发商利益集团的制造舆论。这点,它和中房协“低调的作风”和“关键的作用”(上书等)有着较大的区别,虽然目的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一个。
不过,最有“资格”为自己“评功摆好”的房地产利益集团的游说者,还当属号称“中国人民最想揍的三个人”之一的任志强。早在几年前,人们在号称“地产总理”任志强的博客和公司的网站的文章就可看见,任本人“多次参与国务院、建设部政策法规的制定,包括2003年国务院18号通知的制定。”而正是“18号文件”的出台,剥夺了一般市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权利,把中国九成左右的市 民的住房供应都推给了习惯于“暴利运作”的开发商。中国房价的暴涨和开发商的暴富,也正是由此而生。实际上,2008年的“房地产救市政策”,任志强也是其中份量最重的主推手之一。不过,任志强也有自己的“组织”——全国工商联下的房地产商会。作为影响政策的游说者,该组织最突出的一次运作,就是在去年全国两会上,用其所谓的“调查”及提案,把高房价的责任推给了土地出让金上。并以工商联的名义,要求降低地价,以保证开发商利益更大化。好在国土资源部已有防备,以全国性的权威调查反驳了房地产商会的“说法”和工商联的“提议”,才使其“阳谋”毁于腹中。说说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历史证明,每当开发商利益集团成功地游说决策层一次,中国的房市就必暴涨和大变一次,不管是2003年任志强的“成功”,还是2008年朱中一的“胜利”,结果都是如此。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开发商利益集团的游说,基本上都被采纳,并可以成功地影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走向?为什么公众的声音,经常在决策过程中被“湮灭”。人们也许还记得今年的全国两会,数以百计的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对高房价问题的提案抨击。但至今,还有多少不是石沉大海!所以,中国的房地产调控若要防止“被空调”、政策和市场的发展要想少走弯路,还必须从“清君侧”开始。
参 考 文 献
〔1〕 新民网评.郑州写字楼网.20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