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念母亲 王俊芳主备
华山实小Y6
014——015
班级:
姓名:
6.怀念母亲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感情朗读。
学习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学法提示: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永久的悔》,课堂上采用多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
《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达标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我能把生字写正确美观,○”寝、朦、胧、频、挚”等字我要多写几遍。
2比一比,组成词语。○挚()侵()班()遍()执()寝()斑()篇()3联系句子,理解词意。○在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弃养”是指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指,说明”我”。
学法盘点:联系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围绕题目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自我挑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4、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环节
二、深入探究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华山实小Y6
014——015
班级:
姓名:
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
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批注。
三、当堂测试: 听写词语
四、课后达标题: 《配套练习册》“我会读”“我会写”“我回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造句:
可见一斑——
沮丧——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通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画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读、画、思、批、议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怀念生母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作者的思母之情。
2、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联系上下文尝试回答问题。
(1)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这篇课文的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记来叙述,你觉得这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
4、阅读歌曲 《我的中国心》
二、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环节
一、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环节
二、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华山实小Y6
014——015
班级:
姓名:
环节三: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三、达标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bì miǎn yǐn yîng qī liáng qiáng liâ mãng lïng()()()()()()sī cháo qǐ fú kě jiàn yì bān pín lái rù mâng qǐn bú ān xí
()
()()()
2、根据下面意思,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1)食不下咽,寝不安席。()(2)沉静到不能再沉静。()(3)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3、缩写句子。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四、拓展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 郑振铎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1、”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从中你体会《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华山实小Y6
014——015
班级:
姓名:
到什么?
2、作者为什么离开祖国?
3、他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
五、相关链接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第二篇:第一次抱母亲王晓辉
第一次抱母亲
深圳市南山区 王晓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爱心”为主题编排,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这个特点,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特别注重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特别注重语文意识、整合意识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但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加上文中人物所处时代久远,小学生的认知与文章之间有很大差距。因而,努力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的真情实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力求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研学、同桌互学、整合拓学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辅以想象留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让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在课堂汇流,让课堂容量适度、结构优化、效率提高。从而实现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受到心灵的启迪,感情的共鸣,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关注课文表达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体现自学互动,通过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合作交流和教师导学中,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将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入朗读之中。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唤起学生对母亲的崇敬、感恩、回报之情。
三、教学准备 1.预习单 2.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
(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 结合预习单,明确初读要求
(三)检查初读,认读字词
结合预习单,检查读音词意
(四)再读课文,要求读通
结合预习单,梳理文章内容
(五)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结合预习单,布置家庭作业(另附预习单)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设置开放的自学 1.齐读课题,走进故事。2.配乐读第一自然段
3.聚焦三处“没想到”,体会作者的心情;聚焦“作者的回忆”,体会母亲的形象。学法提示:找→画→圈→品→写→议 先自读自悟,再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
(1)聚焦三个“没想到” 出示句子: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 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 担子。
导学策略:
抓关 键词,体会作者吃惊、难过、愧疚的心情。顺学而导,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学法。(2)聚焦“作者的回忆” 出示语段: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
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语用选点:翻山越岭 年复一年 导学策略:对比词义 朗读想象
雨天,山路泥泞,一步一滑,母亲------; 夜里,摸黑赶路,行走艰难,母亲------; 夏天,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母亲------; 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母亲------;
……
(3)体会母亲的辛劳 语用选点:“我”的回忆。
这篇以语言描写为主的文章中,我回忆母亲过去辛劳的这段语言描写写得最
为详细,最为具体,突出了母亲当年的艰辛劳苦,也让作者的难过愧疚之意跃然纸上,是刻画母亲形象方面的浓墨重彩之笔。学生对这段回忆写了什么,不难理解。但为什么这样写?作者表达方法上的用意是什么?需要在此处停留,引发学生思维扎根,通过同桌互学讨论,解开作者的语言密码。导学策略: 留白想象重担,体会母亲身轻担重。妹妹考上大学,母亲…… 哥哥要娶媳妇,母亲…… 我在外地工作,母亲……
……
对比母亲变化,深化理解愧疚之情。出示语段: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
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品味对话写法,体会文章表达精妙。
(二)多法并用,升华母亲的形象 语用选点:两个反问句
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导学策略:理解护士眼中的母亲
联系自己的母亲
小时候…… 长大后……
拓展诗词中的母亲,渲染歌曲中的母亲
开掘“瘦”字意象,提示“瘦”字写法,强化“瘦”字书写,促进情感的升华
(三)对比两“抱”,解读泪水的内涵
导学策略:自读自悟,体会两次“抱”的不同
出示句子: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 我抱你入睡吧。”
动情朗读,感受报母恩的真情
出示语段: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
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创设情境,领悟行孝要及时趁早
(四)移觉练笔,言意兼得的训练
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写下来。母亲: 我躺在儿子的怀里,忍不住流泪…… “我”: 我看着怀中闭眼流泪的母亲,感慨万千…… 护士:看着病房里这温暖的一幕,我……
我:读着温暖的文字,看着感人的画面,我……
(五)主题拓展,课堂内外的互通
推荐阅读书籍、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机动环节 读中发现对护士描写中,暗线潜藏的巧妙构思
第三篇:优秀母亲王树霞事迹材料
优秀母亲王树霞事迹材料
王树霞,49岁,汉族,高中学历,协助丈夫承包和管理建筑工程。她有三个孩子,在孩子眼中她是好母亲,也是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树立科学教子、以德育人的理念,教育孩子做事先做人,激励孩子发奋读书。孩子有任何问题都愿意跟她交流和沟通,向她寻求解决办法。在孩子眼中,母亲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母亲就是万能的,哪怕是一句鼓励或者关心的话语,都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希望和跨越困难的能量。在她的关心和教导下,大女儿从小就听话、懂事、爱学习,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时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现在已经顺利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小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忍住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在孩子只有6岁的时候,就毅然决定将其送到学校住宿。亲戚朋友心疼孩子,说她太狠心,可是她说孩子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不吃苦,多一点耕耘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多的收获。为了鼓励孩子,让孩子更加自信,她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一次,正在红旗中学读高中的外甥拿回了一本名叫《心桥》的校刊,旨在沟通和连接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思想,共同鼓励和帮助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她读了以后十分受感染,在及时改进和丰富自身教育方法的同时,她还向其他家长推荐这本校刊。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她自己出钱将这本刊物复印了一百本,让小儿子带到学校分发给老师和其他家长们。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现在仅仅十三岁的小儿子已经非常懂事,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做事情非常有耐心,对人温和谦恭、有爱心,在为玉树捐款时,他主动捐出200元钱支援灾区重建,俨然一位彬彬有礼的小绅士。
对大女儿和小儿子的培养和教育之所以这么严格,除了让他们能够及时学到本领,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让身患疾病的二女儿将来能够受到姐弟俩良好的照顾。二女儿志杰在出生十个月后因高烧引发脑炎,最后留下小脑萎缩的后遗症,左半边身体发育不良,至今志杰生活仍然不能自理,每天从起床开始就必须有专人照顾,洗脸、吃饭、穿衣、照顾大小便,还要时时提防她被任何一点小的障碍绊倒再次引发抽风。为了给志杰治病,他们跑遍了北京、呼市、河北等诸多城市的大医院,寻访了任何一个据说有可能治好志杰的偏方,各类治疗脑病的药给志杰吃了无数。因为大多数药都很苦,志杰不肯吃,她就想出各种办法哄志杰吃。药片太大的就研成粉末,用小勺一点一点地灌,太苦含在嘴里志杰不肯咽,她就逗她张嘴说话,逗她吹蜡烛,有时一次药要几个人合力半个小时才能吃完。志杰喜欢听音乐,她就给志杰买来各类电子产品,录音机、收音机、VCD、DVD、甚至MP3,并搜集各类音乐让志杰听。她还时常教志杰刻意锻炼左半边身体,让她伸左胳膊,用左手摸东西,强化腿部锻炼,教她蹦跳,用左腿踢皮球,使她的身体机能不退化。在她和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志杰的身体没有因为疾病影响发育,而且现在已经能够脱离药物控制,犯病的次数也比以前大大降低。
除了教育和照顾孩子,她还坚持孝敬老人、照顾老人。当年她的婆婆生病,在医院做个大手术,身体不能动,需要专人照顾,是她丢下自己刚刚满月的女儿到医院陪床,日日夜夜,忙前忙后,端水喂饭,还给婆婆经常擦拭身体清洁手术留下的刀口,不知情的人都夸老人有这么个好女儿真幸运,还说如果是儿媳妇肯定没这么细心周到。其实她就是这么一个有孝心的人,不论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是公公婆婆,她都同样孝敬,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百善孝为先”。现在家里的四位老人就只剩下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位了,看着母亲满头银发,还每天忙里忙外帮着照看这个家,她心里除了无限的感激还有深深的愧疚和心疼。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在她的坚持下,家里的田地都承包给了别人,牛羊也逐渐全部卖掉,为了让闲不住的老母亲找点乐子解解闷,家里就剩下院子里的一小块花菜园、两头猪、几只鸡,还有当成宠物养的猫和狗。由于施工工地离家远,她和丈夫几乎是每天傍晚才能从工地回来,可是到了家,她也不立即休息疲惫了一天的身躯,而是马上钻进厨房,帮助母亲炒菜做饭,说母亲在家忙活一天也很辛苦,让母亲先休息一下。等忙完家里的活,她再坐在桌前记录下工地一天的人工量和往来帐,结算工人工资,统计各类账单和报表数据。为了确保账目不出错,她经常要对每本数据核对两三遍,直到万无一失。
除了当一名好母亲、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她还坚持让自己成为一名新世纪合格的好女性。已经年近五十的她,已经开始出现眼花、头晕、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可是她却一一克服这些困难,坚持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由于搞工程应酬多,她担心丈夫喝酒后开车违规并且有危险,她坚持看书、背交通法规、练习驾驶,时间不够就抽空偷空,早起晚睡,头晕眼花就闭着眼睛眯一会,终于在2008年买车前跟丈夫一起考取了驾驶执照,在丈夫喝酒后不能开车时她就充当专职司机。
除了“专职司机”,在帮助丈夫管理工地的过程中,她还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专职秘书”和“资料员”。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工程数据报表,工程队在向业主报表时常常需要求助于其他单位的资料员。由于自己对电脑一窍不通,而制作数据报表又要处处与电脑打交道,为了不总是麻烦别人制表,她就低下姿态,认真地向那些二十几岁的“小孩们”请教,遇到别人不耐烦或者态度不好她也忍着,他们说“错了,要改!”,她就认认真真地改,一遍两遍不成就三遍四遍,还跟人家自嘲地说反正这么老了,脸皮也厚,不怕挨训。在家里,她就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计算机技术,从开机关机开始学起,到现在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拼音打字,对Word文档等办公常用软件进行基本操作了。除了这些,她还学了一些简单的单机小游戏,一是为了娱乐,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学习困了时提提神。孩子们都为她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感到骄傲,说给同学听,同学们都不禁赞叹道:“你妈妈真的好厉害啊!”可是这些,她都不以为然,她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优秀,她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任何一个母亲、女儿和妻子的应该做到的,自己只不过是尽了应尽的义务,实在是太普通、太平凡了。
可是在我们眼中,她用无私奉献的爱和勤劳质朴的行营造和谐家园,以自己的孝心善行孝敬老人,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影响教育着孩子,使家庭温馨和睦、老人幸福安康,使孩子正直善良、茁壮成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母亲自信、自立、自强的高尚品德,她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第四篇:沂蒙母亲王换于备课
沂蒙母亲王换于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腹地,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连山的村子——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抗日战争初期,罗荣桓、徐向前等经常住在这儿,一度成为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家“堡垒户”,带头人就是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人们尊称她“于大娘”。而我们的的学校就坐落在美丽的马牧池乡,学校的前身更是沂蒙母亲王换于所创办的战地托儿所。所以我们对沂蒙母亲王换于更有一种深切的感情。《沂蒙母亲王换于》一书是讲述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拥军模范代表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特有的内涵。在中小学中,学生对爱国教育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借助对红嫂精神的学习,将那段抗日战争时期,沂蒙革命老区农村妇女对抗日战争作出的突出贡献,对培养教育下一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沂蒙母亲王换于》使青少年受到红嫂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单元编排,全册分为四十三个单元。单元题材明确,建构合理,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王换于生长、成长过程。本套教材以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一生为主线,反应出沂蒙红嫂对抗日战争作出的突出贡献。每单元的分类内涵丰富,简单易懂,既富有教育价值,又能处处体现红嫂精神。
三、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读,多想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读多思考。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从红嫂文化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第一课 “沂蒙母亲”王换于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换于的生平、事迹。
2、感悟王换于奶奶身上具有的精神。
3、传承沂蒙母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沂蒙母亲”是对谁的称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王换于奶奶。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换于奶奶,一起来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二、学习事迹
1、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和王换于有关的事迹。
2、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搜到的故事。
3、师总结。
4、师讲解王换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圈里村(今属蒙阴县)人。19岁与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东辛庄。她见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陈仪、艾楚南、江华、朱则民、朱献辉等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主动帮助把上述20多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抚养,免除他们后顾之忧,以集中精力反“扫荡”。
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为“沂蒙母亲”。
1989年王换于老人去世,享年101岁。
三、情感升华
师:王换于奶奶有这么多的感人的事迹,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以及老师的讲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找生回答。
四、课后拓展
王换于奶奶的事迹真是说也说不完,把这节课的关于王换于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从下节课开始细致了解沂蒙母亲王换于的生平。
第二课 生逢乱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王换于出世的故事,理解文章大意,了解生活的艰难。3.引导孩子体会生活的艰难不易,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王换于出生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沂蒙母亲王换于在幼年时期懂事、善良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生平事迹。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时期的王换于,看一下小时的王换于是怎样的?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了解王换于出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条件。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学生讨论体会王换于出生的艰难,生活的不易。
第三课 荒年婚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王换于出嫁的过程,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乱世的艰苦生活。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出生,以及童年生活的艰辛不易,在经历了连年天灾,兄弟出走,爷爷西去,三哥惨死之后顺六慢慢的长大。是金子总有出图的时候,一颗幼芽不仅能破土而出而且能在夹缝中求生,她将面临的是人生中的大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
1.读荒年婚事,想一下顺六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嫁的?划出她出嫁时的矛盾心情,她的痛与高兴是因为什么? 2.读初为人母,感受顺六初为人母时的高兴心情。
3.在经历了为人妇为人母之后,乱世的生活又给了他们哪些难题呢?读课文感受乱世的艰辛。三.情感升华
经过结婚,为人妇为人母之后,体会乱世的艰辛?
第四课
喜事连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踏入中年的于王氏的逐渐接触新的事物。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人生一世,有不少的歧路、磨难、不幸和挫折,会有不少的幸运、机会、希望和乐趣。希望源于目标,乐趣产生动力。为目标 而吃苦,则以苦为乐,苦中有甜;为目标而死,则死得其所,死的无怨。目的实现了,体现的是生命价值,享受的是人生乐趣。二.朗读课文思考
1.读喜事连连思考于王氏一家又有什么喜事呢? 2.在于王氏一家过上相对安闲舒适日子的时候,一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战争灾难来到了眼前,是什么呢? 三.情感升华
在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感受于王氏的心情。
第五课
取名入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于王氏思想的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激动心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王换于在入党时庄严地誓言!二.朗读课文思考
1.王换于是在谁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换于的名字包含着哪些内容呢?
2.读一片蓝天,星光闪闪,群星璀璨等等感受王换于加入共产党所做的工作。
第六课出任乡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于王氏思想的进步,被选为第女一乡长时的激动心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王换于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但是,王换于对所经历的一切,有着惊人的文化记忆,对新生事物,也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认识能力。对共产党、八路军所号召的、要求的以及所取得的,都具有超人的记忆和理解。他相信,共产党、八路军要办的事,是正确的,是无人能阻挡的,是一定能办到的。
二.读课文思考
1.什么原因使王换于被选为艾山第一任女乡长? 2.走上乡领导岗位的王换于,做了哪些事情? 三.情感升华
她在平淡中坚守,尽心竭力,无怨无悔,持之以恒,她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第七课战时托儿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王换于办战地托儿所的坚持。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名字是什么吗?这所学校就是当时沂蒙母亲王换于所办的战地托儿所。二.读课文思考
1.王换于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设立的托儿所,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在设立的托儿所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样克服的? 三.情感升华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王换于的大爱无私。第八课 受托藏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山东省联合会会刊》的重要性,以及王换于舍命保护会刊的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受托藏书是王换于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王换于到底是怎样舍命保护重要文献的? 二.读课文思考
1.王换于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接受使命的? 2.王换于是怎样精心保管会刊的? 3.王换于是怎么样机智斗敌?
4.经历了多少的风雨王换于终于把会刊完璧归赵? 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之间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九课 掩护毕铁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王换于对共产党员的深切感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41年11月开始的侵华日军大“扫荡”,是一定意义上的大决战。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救护毕铁华的全过程。二.读课文思考
1.读救护毕铁华之一----大战来临,看一下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危机时刻?
2.读救护毕铁华之二------铁华受伤,想一下毕铁华是怎样受伤的? 3.读救护毕铁华之三-----精心护理,感受王换于精心照顾毕铁华。4.读救护毕铁华之四-----铁华探母,大难不死的人,会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感受王换于对毕铁华的观念之情
第十课 厚葬烈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陈若克英勇不屈的精神。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1941年的日军“扫荡”中,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敌人逮捕后杀害于沂水城。12月中旬,陈若克的遗体被秘密运到东辛庄,王换于流着眼泪为陈若克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将其安葬在村东她家的黄土地里。这节课我们具体看一下。
二.读课文思考
1.读厚葬烈士之一------深情牵挂,感受朱瑞与陈若克的深切感情。2.读厚葬烈士之二------随队突围,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陈若克的坚决果断。
3.读厚葬烈士之三-----坚贞不屈,感受陈若克的镇静、倔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4.读厚葬烈士之四-----情爱绵绵,感受朱瑞对陈若克的爱,王换于对陈若克的爱。
第十一课
我心不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王换于一路风雨,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师:王换于一路走来,一年又一年。50岁的时候,见到共产党,跟着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党。在他的家乡,汶河两岸,沂蒙大山之中,投入了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他在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出生入死,无私奉献且无怨无悔,带领全家,带动全村以及周围村庄的老百姓,同心协力,共同抗战。一路走来,历经风雨,终于同全党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1947年仲秋时节,在;王换于60岁的时候,命运却在捉弄这位至慈至善、至仁至义的沂蒙母亲”.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二.读课文思考
1.读我心不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村支书告诉王换于他不是党员了?
2.了解什么是富农路线?
3.当知道自己不是党员时,王换于是怎么做的? 三.情感升华
感受王换于在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时的激动心情。
第十二课 世纪丰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王换于风风雨雨的一生。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89年1月31日,“沂蒙母亲”王换于在他第101个岁月征途中停止了脚步,无疾而终。我们来看一下在沂蒙母亲王换于走了之后,后人的评价。二.读课文
学生感受王换于风风雨雨的一生。自由讨论,发表感想 三.感情升华 老师总结。
第五篇:独石沟乡优秀母亲王淑珍事迹
独石沟乡优秀母亲王淑珍事迹
王淑珍,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位踏踏实实的党员。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双手、柔弱的身体和无私的母爱支撑着她的家庭,为她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她和她的亲人看到了希望,也让自己得到了心灵的安慰。
一、痛失“主心骨”,独自支撑家。
王淑珍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车厂沟村农村妇女,结婚后,相夫教子,与丈夫一起经营着自己的田地,她孝敬公婆,生活节俭,朴实,平凡,对待邻里礼貌有加,在村里深受大家喜欢。在村里只要提起王淑珍的名字,大家都是慢待微笑的竖起大拇指。一个和谐完美,人人羡慕的家庭突然的就发生了变故,她失去了她的丈夫。这让王淑珍遭受了晴天霹雳,两个人人羡慕,相亲相爱的夫妻,就这样的被拆散了。而这个家,还有两位老人,两个孩子。突发的变故,失去了家庭的“主心骨”让王淑珍迷失了方向,她不知道该如何的走下去。
当两个孩子走到王淑珍的面前时,她止不住的眼泪告诉她自己,她要坚强,为了孩子,为了两位老人,为了这个家。她要坚强的走下去,哪怕是再苦再累也都无所谓,很多人,劝她改嫁,可她毅然的选择坚持自己的心中的信念,那就是
支撑起这个家庭。
二、泪水心中流,苦甜自我知
带着无尽的悲伤与痛苦,王淑珍走上了独自支撑这个家庭的道路。生活总是那么的艰难,起初的几年她一个人经营着自己的田地,还算能勉强持家,生活也过的去。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几年的大旱,庄家的收入可想而知。而两个孩子的每年的上学问题已经成了她心头的一块病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来到了县城里。每天满大街的找兼职,今天去做洗碗工,明天去做钟点工,不停工作着,有时候一天要做好几份兼职,到了晚上就到街上捡垃圾。生活的压力,让王淑珍喘不过气来,夜里一个人的时候,泪水不知不觉的流向心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王淑珍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的孩子考上了内蒙古的一所大学,在整个车厂沟村里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偏远贫穷的山村出了一名大学生,是多么的令人高兴的事啊。而这个大学生还是她王淑珍的孩子,村里每一个人都为她骄傲,为她再一次竖起了大拇指!在她的带领与感染下,车产沟村的孩子们都更加努力的学习,作为一个这样的母亲,是多么的自豪啊!
现如今,她的大儿子在内蒙古读大学,小女儿也上了县城高中。虽然生活苦点,累点,有时候泪水多点,但是她心
中的那份甘甜是别人理解不了的,只有她自己能够品尝,她说:“若非亲身经历,怎能刻骨铭心”。
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是王淑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王淑珍坚强的走过了那些风风雨雨。那曾经的悲苦离别,那曾经泪水汗水,那曾经的无可奈何,都铸造了王淑珍的一棵坚强、无私的心。
王淑珍的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母亲学习,她的坚强,她的无私,她的大爱终究换来了她心中的彩虹。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足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也起到一定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