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须隆、贾秀东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党委宣传部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第142期)

时间:2019-05-14 12: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须隆、贾秀东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党委宣传部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第142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须隆、贾秀东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党委宣传部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第142期)》。

第一篇:陈须隆、贾秀东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党委宣传部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第142期)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 陈须隆 贾秀东

苏晓晖 李青燕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不安分的10年。如果说“9·11”尖利的撞击声是标志性的开始,那么其结束则是“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所拖曳的漫长尾音。这10年,是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格局大变化的10年,是大国实力此消彼长的10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其趋势将影响第二个10年的世界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在不断出现,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国际安全形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

一、大国安全战略相继调整

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的矛盾摩擦不时显现,局部;中突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一些国家因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矛盾引发的动荡频仍,天下仍不太平。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均衡性依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蔓延,引发部分国家和局部地区动荡。恐怖主义、经济安全.气候变化、核扩散、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对各国安全威胁明显增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国内与国际安全问题互动,传统安全观念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威胁和挑战。

1.美国积极调整国家安全战略

2010年2月1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同年5月27日,美国白宫公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1年2月8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了2011年版《美国国家军事战略》。5月16日,美国白宫公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6月29日,美国白宫公布了新版《国家反恐战略》。7月14日,美国国防部发布首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

上述一系列文件全面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国家安全环境的评估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第一,美认为国际安全环境“更加复杂,不断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当前地缘政治存在四大趋势——一些大国崛起、非国家行为体力量日益增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性问题突出。上述趋势将塑造未来安全环境。

第二,改变了布什政府时期“先发制人”战略指导原则和军事行动思想。先发制人战略的实质是在敌人可能实施军事进攻、尚未形成直接而迫切威胁时就对敌人采取积极行动。布什政府据此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奥巴马政府认识到,先发制人战略不符合美国的安全战略态势,明确指出滥用武力、擅用武力将使美国不堪重负,应先考虑其他手段的可行性,动武应作为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

第三,放弃”单边主义”,强调“全面接触”。接触的内容包括美国积极参与海外事务,加强与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合作来应对挑战,以及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大国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奥巴马政府认为,新世纪的国际责任不能由美国人独自承担,需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分担。

第四,以”混合型战争”代替”两场战争”理论。美军在克林顿和布什政府时期一直推崇“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理论。奥巴马政府明确提出放弃该战略,强调美国要靠”混合型战争”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威胁,要适应常规战争与非常规战争界限日益模糊的新战争形态,在不同的环境中执行多样化的任务。

第五,调整了”反恐战争”的提法。美军击毙本·拉登标志着美“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后拉登时代”的恐怖主义组织呈现分散化、本地化,奥巴马政府正式放弃使用“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强调瓦解、铲除和击败“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成为美国反恐战略首要目标。美国反恐将常态化,并首次提出把本土作为反恐的一个主战场。

第六,“全球公地”成为新的战略重点。奥巴马政府沿袭了过去美国对中东、南亚、东亚、欧洲等传统“战略重点区域”的关注,同时提出重点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地”,强调其国际战略意义。

第七,强调经济.外交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作用,认为经济手段是美国可持续发展、繁荣和影响力的基石。

奥巴马政府在推行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也遭遇了一些困局。2010年8月,美国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并着手从阿富汗撤军。美有选择、有限度地介入利比亚战争和西亚北非乱局,同时强化对亚太的投入。美国利用“天安舰”、“延坪岛炮击”、“钓鱼岛”等事件巩固美韩、美日同盟关系,并通过日韩相互交换情报和所谓的“后勤支援”等协议以及联合军演等形式,构筑事实上的美日韩三国军事同盟。美国一方面积极修复美中关系特别是两军关系,启动美中战略安全对话和亚太事务措施机制,强调加强两国在应对全球和地区挑战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加大介入南海诸岛等问题,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奥巴马政府支持欧盟统一的外交安全政策。在对利比亚战争中将北约盟友推向前台。奥巴马政府坚持对俄接触政策,认为在解决类似核裁军、防扩散等国际和地区重大安全事务方面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和配合,强调要力争避免把美俄关系定义为”零和游戏”,并在“重启”美俄关系过程中批准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由于受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全球反恐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拖累,同时面临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带来的挑战,美国实现安全战略目标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在应对一些全球性、地区性问题和热点问题上举步维艰。2.俄罗斯的安全观呈现若干调整

2009年5月1 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第537号文件。该文件第一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安全利益和战略方针,提出了安全战略的新思想和新内容,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三股势力”、北约东扩、资源竞争、金融危机等,指出国家安全新战略“要成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国防和法制、提高俄联邦竞争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强调主要通过发展保证安全,并把维护经济安全提到保证国家安全的首位,确保俄罗斯在2020年前实现跨入世界五大经济体行列的战略目标。

在应对美谋求军事霸权、北约东扩等传统安全威胁的同时,俄罗斯开始更多关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俄主张采取传统(军事)和非传统(非军事)的综合手段解决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例如,俄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法处理俄美反导纠纷,表明俄正逐渐摒弃“冷战”思维下的必须动用军事手段应对军事威胁的传统安全观念,宣布实行无冲突的对外政策方针,不卷入军事角逐。同时,俄在经济困难情况下继续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加大国防采购,致力于完成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并研发新型武器系统,以维持与美战略平衡。当前,俄军备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核力量、空间武器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常规部队的新武器系统和装备等方面。

俄罗斯自2008年俄格危机后与欧美关系的冷淡状态已经结束,开始逐渐回暖。2010年6月,梅德韦杰夫访美,双方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意在反恐等领域扩大合作。在北约里斯本峰会上,梅德韦杰夫积极回应北约提出的与俄共建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议,同意在阿富汗问题上加大与北约合作,向北约提供转运阿富汗驻军物资的便利。并承诺向阿富汗提供直升机及人员培训等。不过,俄美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地缘政治博弈依旧,俄罗斯与欧美在反导问题上仍互不信任。3.北约确立“新战略概念”,欧盟着力推动共同安全和防务建设

在美国主导下,北约确立了“新战略概念”,扩大了安全威胁的范畴。这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约重申其组织的”地区性”,同时强调安全挑战的”全球性”;申明无意挑战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上的主导地位,同时强调北约与联合国在安全事务上的互补性;认定当前不存在冷战时期那种”紧迫和大规模”的安全威胁,同时确认北约新的安全使命包括应对网络攻击、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问题;认定“新兴力量”均以“和平崛起”为目标,同时对各地区热点或潜在;中突表示“严重关切”,特别是对阿富汗和东北亚局势的关注。上述调整显示出北约“走出防区、超越传统”的安全战略演变趋势,也为其在世界各地就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采取行动做了政治和法律铺垫。

为实现独立防务,欧盟积极介入全球安全事务。欧盟多次表示,只要联合国需要,将随时派出“欧洲部队”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明确支持欧盟加强共同防务建设。包括德国、法国及波兰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开始重点讨论《里斯本条约》生效后如何推进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建设。

4.日本日益将国家安全防范对象转向中国

菅直人内阁认为日美同盟不仅是日本安全的保证,而且是支撑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国际公共财产,主张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同盟”,提高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日本将防卫对象矛头指向中国。菅直人政府明确表示,驻日美军发挥着威慑中国的军事作用。日本在2010年1 2月提出的《防卫计划大纲》中指出,中国的军事动向“是令地区和国际社会忧虑的事项”。2010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将领土争端与安全问题联系起来,借机调整安全政策,明确把中国作为安全防范的对象,加强日美同盟以应对中国威胁,防卫构想转变为“机动性防卫”,即根据威胁需要,将日本自卫队进行针对性和重点性的部署,主要防范恐怖袭击和“他国”侵占离岛。防卫重心由本土和北方移向“西南岛屿(日本九州以南、中国台湾岛以东的岛屿,包括钓鱼岛)”,即从俄罗斯转移到中国。为适应防卫区域重心调整,新大纲决定削减陆军力量,增强海空实力。日防卫手段也不断扩大,计划改革并增强情报机构。另外,日防卫体系酝酿提升。日同盟战略眼光正在拓展,试图构建一个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包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及东南亚各国在内的多边防卫同盟体系。

二、局部地区动荡和冲突加剧

近期,“阿拉伯起义”引发大动荡大变革,西亚北非地区进入动荡期。亚洲传统的地区热点问题仍未得以解决,朝韩、印巴和柬泰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双边:中突时有爆发。

1.西亚北非地区陷入动荡

2010年底、2011年初开始的“阿拉伯起义”引发地区大动荡,西方大国多方干涉加速西亚北非变局,成为影响近期国际安全局势的最大事件。(详见《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2.亚洲地区热点问题升温

一是朝鲜和韩国爆发直接中突,双边关系严重恶化,陷入僵局。2008年韩国总统李明博上台后,放弃了前两任总统的“阳光政策”,转而推行”对朝政策三原则”,导致朝韩关系不断走下坡路。2010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最终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2010年3月26日,韩国“天安舰”在韩西部海域执勤时发生爆炸后沉没。韩国指称该舰艇是被朝鲜小型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进而要求朝鲜道歉。韩方随即宣布了包括中断朝韩贸易、合作与交流以及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等报复性措施。并且不顾朝鲜反对将单方面进行的“天安舰”事件调查结果提交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坚决否认与此事件有关,并在韩提出反制措施后宣布了八项反报复措施,声称将全面冻结朝韩关系,废除朝韩互不侵犯协议。全面停止朝韩合作。

11月23日,韩国在举行“护国”军事演习之际,从其控制的延坪岛上向朝韩争议的海域发射了炮弹,之前已对韩国提出强硬警告的朝鲜立即进行报复性炮击,交火造成韩国军民多人伤亡。韩国军队随即启动了局部冲突最高防范机制,在全军范围加强了戒备态势,并出动空军战斗机前往事发地点进行警戒。

韩国以应对朝鲜威胁为由,加强军备部署,频繁与美军举行联合军演,朝鲜半岛局势陷入紧张局面。2010年12月30日,韩国正式公布的《2010年国防白皮书》尽管没有恢复2004年白皮书中删除的“朝鲜是主要敌人”的表述,但明确表示“朝鲜政权和朝鲜军队是我们的敌人”。经历了去年朝韩双方的战争边缘政策后,今年以来,朝韩双方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但总体上半岛局势仍处于僵持状态。

二是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仍较为严峻,各国固有矛盾、分歧如领土争端、民族冲突和宗教极端主义盛行等依然存在,甚至有加剧发展的趋势。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0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其一,美巴关系出现危机,反恐合作受到影响。其二,卡尔扎伊政府体系尚十分脆弱,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其三,阿富汗安全局势严峻,以美军为首的北约驻阿联军虽然加大了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但是塔利班实力犹存,加之其重组和再生能力很强,发动爆炸、袭击和暗杀的次数和范围明显增加。其四,阿富汗政治和解前景难料。塔利班一直公开表示拒绝与阿政府展开和谈,而且希望“以拖代打”,欲待外国驻军撤走后再图打算,对和解并不热心。虽然美国为使撤军计划顺利进行,可能加紧与塔利班和谈,但是阿政治和解还面临重重困难,前景尚难乐观。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 有局部;中突。2010年,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 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 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三、传统安全形势面临复杂挑战

1.全球军备继续呈现上升态势

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很多政府收入减少、赤字增加,但由于军事力量仍是各国实现安全战略目标所倚重的主要政策工具,且增加军事投入也是经济刺激计划的组成部分,世界军费开支仍保持了增长态势。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数字显示,在统计涉及的1 20个国家中,65%的国家2009年增加了军事开支,包括属于二十国集团的16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从地区看,2009年几平所有地区军费开支都在增长,亚洲和大洋洲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速度为8.9%。南亚的增速尤为突出,高达10.9%。

美国一直是全球军备增长的主导力量。2009年,美军事开支增长占到全球增长总量的54%。从2000财年至2009财年,美国防预算增长了约75%,占GDP的比例从3.1%增加到4.9%。2008财年和2009财年,国防预算以更高速度递增,分别为4814亿美元和5154亿美元,同比增长9.6%和7%。以上各年的国防预算不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费用。2011财年,五角大楼获得7080亿美元预算,其中不包括对阿富汗追加的拨款。尽管美迫于财政压力开始着手削减国防预算,但反对者宣称,这将严重削弱美防务能力。

根据俄财政部门数据,2009年俄国防开支约为13765亿卢布(383亿美元),2010年为13795亿卢布(384亿美元),2011年提高到14767亿卢布(410亿美元),增速较前几年不降反升。2011年,俄政府又宣布了重整军备的目标,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将要采购100艘舰艇、600架飞机和1000架直升机。俄政府还修订了《国家军备计划》(SAP),计划将俄国防开支在GDP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到3%以上,这是几个年来的第一次。

印度在制定国防政策时,将中国和巴基斯坦列为重要的防范对象。2008年,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后,针对跨国恐怖主义猖獗和更加严峻的反恐形势导致印巴间紧张加剧,印度政府进一步加大国防投入。印60%一70%的武器是从俄进口的,已超越中国成为俄第三大武器出口对象国。俄专家预测,未来印很有可能跃居俄第一大武器出口对象国。

2.核裁军、防扩散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大国核裁军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变数。美俄于2010年4月签署《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美俄目前拥有全球95%以上的核武器,因此,两国大幅度削减核武库,对全球核裁军有积极意义。条约规定,条约生效,之日起的7年内将把各自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上限从2200枚裁减至1550枚,部署的运载工具裁减至不超过700件,另外允许保留100件非部署状态的战略运载工具。条约已获得美国会和俄议会批准。

但核裁军协议只是“适度”削减核力量,不意味着美俄会放弃核武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11年6月发布的《SIPRI年鉴2011》指出,鉴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继续开发并更新核武库,短期内实现有意义的核裁军前景渺茫。美俄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覆盖今后几十年,核武库现代化在两国国防政策中都占有优先地位。美国计划今后10年斥资920亿美元更新核武库基础设施,俄罗斯对弹道导弹系统实施现代化改造,并计划购买8艘新型核潜艇。美共和党为新战略削减条约设置了重重障碍,尽管在奥巴马的努力下,条约勉强通过,但未来的履行过程仍可能面临多重阻力。

二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审议大会取得一定成果。2010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尽管实质性成果有限,但达成了会议最后成果文件,避免了2005年审议大会最终未能达成成果文件的尴尬局面,表明各方对条约的政治攻势和信心得以恢复和增强。在核裁军方面,成果文件呼吁核武器国家做出具体核裁军努力,迅速削减全球所有类型核武器,进一步降低核武器在军事和安全概念、战略和政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呼吁核武器国家向2014年NPT筹委会报告履行核裁军措施的情况。会议还决定在2012年召开一次有关“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会议,推进和落实1995年NPT审议大会关于中东无核区决议所确立的目标,这一内容使多年来被抛在一边的中东无核区问题再度得以激活。

三是国际防扩散形势仍然严峻。核武器日益小型化与核武器管理混乱,核武器及核技术外泄的可能性增大,加之恐怖主义组织获取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使防扩散面临严峻考验。据统计,1993年以来全球共掌控核走私事件约1600起。其中,有20余起走私的核材料足以制造初级的原子弹,而且这些被掌控的核走私事件只占实际核走私活动总数的5%~10%。在2010年4月在华盛顿举行的首届核安全峰会上,与会各国代表签署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公报》和<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就全球范围内加强核安全和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达成广泛共识,但要落实这些共识任重而道远。

四是朝核、伊朗核问题前景不明朗。有关各方立场差异加大,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继续陷于僵局。自2008年12月六方会谈团长会议以来,六方会谈始终处于停滞状态。2009年上半年,朝鲜发射卫星和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先后遭到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与制裁。作为报复,朝声称将“永远不再参加六方会谈,也不再受六方会谈协议的任何约束”。2010年朝鲜改变态度,称有意重返对话机制。然而,由于”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美韩反对立即恢复对话。在对话停滞的同时,朝鲜的相关核活动有增无减。2010年1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代表团访问朝鲜后向国际社会透露,朝鲜在建轻水反应堆和进行铀浓缩活动,让美国大吃一惊。

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也停滞不前。2010年6月,在美国积极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 929号决议,对伊朗实行新的制裁。随后,美又伙同欧洲盟国及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面对美国和以色列不时发出军事打击的威胁,伊朗以军演或试验新型武器等强硬方式加以应对,还以各种方式干扰安理会通过对伊决议。2010年5月1 7日,巴西、土耳其和伊朗三国元首签署核燃料交换协议,伊朗将1 200公斤纯度为3.5%的低度浓缩铀运至土耳其,以换取纯度为20%的浓缩铂。巴西和土耳其在安理会表决时均投反对票,表示了对伊朗的支持。同时,伊朗仍在发展自己的核能力。2010年10月26日,伊朗开始向布什尔核电站核反应堆装添核燃料,并于今年5月18日开始投入运行。

3.领土和领海争端日趋尖锐

一是由于南海声索国的争夺力度加大以及域外大国介入确定因素。南海区域安全面临更多不

争议海域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对峙和冲突时有发生。2010年4月,中国渔政船在进行常规护渔航行时,在弹丸礁附近海域遭遇马来西亚海军导弹舰艇和飞机骚扰。马来西亚海军“凶猛”号导弹艇一度将炮口对准中国渔政311船,对中国渔政船的跟踪持续了1 7小时,两船相距最近时仅300米。马空军的一架B-200T海事巡逻机也飞到附近海域,支援”凶猛”号。同年5月15日,中国海监83船在西沙开展地震考察活动,越南外交部发言人指责中国此举“侵犯越南主权”,要求中方“立即停止上述行为”。6月,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印度尼西亚警备艇扣押了进行海上作业的一艘中国渔船。经过交涉,印尼方面才释放了中方渔船。

2011年3月,菲方石油勘探船在争议海域与中国巡逻船只发生对峙,菲方派出了飞机前往该地点。中国船只主动离开后,菲方勘探船又返回礼乐滩海域继续作业。菲外交部之后向中国提出抗议。菲军方宣布,将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军力。负责保护菲律宾在“斯普拉特利群岛”利益的菲军西部军区司令部,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在公主港市部署新的军事设施,包括一套将覆盖菲律宾整个西部侧翼的先进早期预警系统和一艘配备武装直升机的现代化舰艇。以前为美国海岸警卫队所有的一艘配备齐全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也将于2011年第三季度到达菲律宾,在这艘巡逻舰上服役的菲海岸警卫队人员已经在美国完成培训。这支部队将与菲海军一道部署在巴拉望省。菲律宾武装部队还拨款3100万比索,修理菲占领的中业岛(菲称帕加萨岛)上年久失修的机场跑道。2011年6月。,越南派遣武装舰船前往中国政府管辖的南沙万安滩海域,驱赶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导致一艘中国渔船的渔网与当时正在作业的越南油气勘探船的电缆缠在了一起,越南舰船不顾中国渔民的生命安全,拖曳中国渔船倒行了长达一个小时。随后,越南还指责中国渔船割断了其油气勘探船电缆,并于6月1 3日在中国南沙群岛毕生礁周边海域举行实弹演习,进行挑衅。当天,越南总理阮晋勇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声称“要以全党、全军、全民之力保卫东海(即中国南海)”。

大国已开始介入区域军事行动。2011年6月,在南海局势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承诺支持菲律宾的防御.并提供其能够负担的武器。6月28日到7月8日,美国和菲律宾海军在马尼拉以西的巴拉望省沿海举行“作战演习”。美国部署3艘军舰(“钟云”号、“霍华德”号和“保护者”号),菲律宾则动用4艘美国制造的战舰。

二是北极争夺持续升温。北极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还被视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北极五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挪威)对这块“大蛋糕”心动不已,均想染指。有关气候评估报告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北冰洋地区每年至少有长达5个月的适航期,最早在2015年,普通商船夏季时便可在北冰洋航行,欧洲、北美到东亚的海运里程将大大缩短。因此,对海上航道的控制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的重要目标。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鱼类从阿拉斯加、北海等传统渔区逐渐北迁,对渔业资源的争夺也成为相关国家的重要考量。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船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4300米深的北冰洋底,拉开了”新一轮北极圈地运动”的帷幕。此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纷纷增加在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但这些活动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科学考察,更多地带有政治、军事色彩。相关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投入逐步加大,潜艇频频出没。2009年3月21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安纳波利斯”号在北冰洋地区)中破1米厚的冰层露出冰面。同年7月,俄罗斯两艘核潜艇在北极极点附近试射两枚远程导弹。眼见在北极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北极五国”于2008年在格陵兰岛首次就北极问题举行部长级会议,寻求解决办法。2010年3月,五国再次齐聚加拿大,但有关磋商最终不欢而散。2011年7月,俄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表示,该国明年将向联合国提出扩展其北极边界的主权要求。此举可能在俄与其他北极邻国之间引发紧张局势。美国派遣了两艘核动力潜艇前往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以北1 50英里处的海域巡逻。而挪威则把该国的主要军事基地迁往北极,还史无前例投入巨资研发新型军事设备,尤其是打造了五艘顶级护卫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罗布·许贝特担忧会爆发新冷战,他警告说: ”军备竞赛或许即将开始。北极的战略价值正不断提高,北极国家实际上在为;中突做准备。”

三是中日在钓鱼岛海域的摩擦不断。2010年9月中日在钓鱼岛发生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大幅倒退。9月7日,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在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与那国”号)中撞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日本海上保安厅派出海上保安官,强行登上中国渔船进行搜查,并以涉嫌“妨害公务罪”为名,逮捕了中方船长。此次事件导致两国关系再次进入“冰河期”。

2011年7月3日,日方再次在钓鱼岛进行挑衅。10艘日本渔船从石桓市出发开往钓鱼岛海域。中国外交部严正要求日方渔船撤离相关海域,中国的渔政船也前往该海域。

四是柬埔寨、泰国对边境争议领土的争夺进一步激化。柬埔寨和泰国的边境争议不但事关领土归属问题,还涉及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因此久拖不决。近年来,两国围绕争议地区的;中突不断升级,对地区安全和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2010年1月24日,由于泰国边防部队在边境柏威夏寺附近争议地区进行巡逻,两国军队发生短暂交火。4月1 7日,泰军方在素林府鸽)中县与柬埔寨交界地区发现柬方军人和边防警察越境修建临时王事,双方交火造成1名泰国士兵失踪,柬方多名士兵受伤。尽管两国野战部队长官通过电话沟通后,此次)中突事件暂告停息,但两国均向该地区增派了军队。8月8日,泰国总理阿披实出于国内压力,表示泰柬边界争议土地属于泰国,是柬埔寨侵占了泰国领土,政府会采取外交与军事措施处理侵占问题。柬埔寨对其上述表态非常不满,柬埔寨首相洪森分别致函当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图里基和联合国安理会当月轮值主席丘尔金,称阿披实就柬泰边界和柏威夏寺问题发表的言论是对柬埔寨的武力威胁,柬保留反对任何外来侵略的合法权利。1 2月29日,包括一名泰国议员在内的7名泰国公民在泰国东部与柬埔寨接壤的沙缴府境内视察边境时,与柬埔寨士兵发生口角,并被柬军方扣押。

四、非传统安全出现新动向

1.全球恐怖主义与反恐进入“后拉登时代”

“基地”组织领导人、世界头号恐怖主义分子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于巴基斯坦,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美国政府称这是全球反恐战争的“重大事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表示,拉登被击毙是全球反恐努力的转折点。在即将迎来”9.11”事件十周年之际,拉登之死作为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事件和积极进展,对全球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拉登作为“基地”组织的首脑和精神领袖,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全球恐怖主义的象征,他的死会使恐怖主义遭受历史性挫折,对“基地”组织乃至所有以其为精神导师的恐怖组织都是沉重打击,特别是在精神和思想意识层面上削弱了恐怖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拉登之死让“基地”组织丧失了领导全球恐怖主义的权威,其资金募集能力也会大受影口向。但是,同时还应认识到,拉登的死并不意味着“基地”组织就此消亡,更不是恐怖主义的终结。自从美国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拉登遭美通缉多年,指挥能力受限,逐渐不再对“基地”组织进行直接领导。“基地”组织在伊拉克、也门、索马里等中东北非地区有众多分支机构,均已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拉登之死并不会对“基地”运转造成太大影口向,其活动也不会因拉登死去而停歇。同时,“基地”组织的新生代逐渐崛起,如赛义夫·阿德尔担任袭击西方国家的总指挥和三号头目,其上台标志着“基地”新一代领导核心开始挑大梁,且新生代领导人年富力强,深受“圣战”思想影响,行为更趋极端。近年来,恐怖主义早已出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2006年前后,不少极端恐怖组织加入“基地”组织网络,打着“基地”组织的旗号扩充实力,如今均能“独当一面”、“羽翼渐丰”。因此,拉登死后不仅很快由二号人物扎瓦赫里上升成为“基地”组织的新头目,而且其他恐怖组织借机发动更多暴力袭击。的确,在欢呼过后,拉登的死并没有让国际社会如释重负。短期内,拉登的死会激起“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主义势力发动更多复仇行动,国际社会须警惕恐怖主义报复袭击威胁上升。目前实力最强的恐怖组织之

一、“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利用也门动荡局势变得更加活跃,在占领也门南部阿比扬省省会津吉巴尔市后,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反恐前沿国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已成为塔利班等极端势力的首选目标。近期频繁遭受恐怖袭击,巴海军基地遇袭引起震惊,阿多名高官遇袭身亡,安全局势堪忧。而2011年7月13日的孟买连环爆炸案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更是敲响了印度防范恐怖袭击、加强反恐能力的警钟。长远看,恐怖主义将长期存在,恐怖网络盘根错节,“后拉登时代”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只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民族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西方国家大举的文化入侵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的存在等问题,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恐怖主义威胁就会长期存在。“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也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可以预见的是,恐怖主义将借助新的形式寻求发展,其结合地区内社会矛盾和政治经济困境而发动行动的可能性较大。这将使恐怖主义活动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增强,给各国反恐带来新的挑战。

后拉登时代,“基地”等恐怖组织为保存实力、发动新袭击很可能转换方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一是以“基地”为代表的国际恐怖组织呈现出分散化特征。过去的10年里,尽管“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中枢神经被打散了,但恐怖势力的新生代力量不断涌现,分支力量的威胁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世界各地陆续产生了各种效仿“基地”组织的结构,它们大都打着“基地”的旗号,在各地发动恐怖袭击,生存能力更强,危害性也更大。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部落地区仍将成为“基地”组织核心、塔利班等极端组织藏匿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这一地区的落后、动荡状况将为其提供广阔活动空间。同时,也门、索马里和北非、中东等**地区将成为“基地”分支快速发展的新乱源。这些地方长期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失序、人民生活困苦,极端思潮大行其道,而西方国家出于各自利益,或坐观其乱,或插手煽动,将使这些地区沦为国际恐怖活动的新基地。其中,阿拉伯半岛分支利用也门政治、经济和社会困境加速发展,营建恐怖基地,成为目前实力最强的恐怖组织之一;伊斯兰马格里布分支实力增强,借中东动荡大肆向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渗透,加紧编织伸向欧美的恐怖网络;索马里“青年党”控制索马里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并向乌干达、肯尼亚等国扩展势力,欲开辟新的恐怖策源地;伊拉克分支在美国逐步撤军后出现反弹,新任头目贝克·库拉西策划了多起恐袭行动,创历史新高。

二是恐怖组织本土化发展趋势明显。使用本地资金、组建本地团队、设计本地恐怖袭击程序,对目标国及其盟友进行打击,这种袭击方式已成为“基地”等恐怖组织发动新行动的主要手段。随着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在全球扩散,今后很可能将有更多新生代恐怖据点逐渐:隆大,特别是当恐怖主义同本地武装组织、犯罪集团和海盗等势力相互结合后,将使反恐行动面对的局面更艰难。本工化的恐怖分子更擅长于在美国和欧洲等本土招募恐怖分子,从国家内部发起攻击,杀伤力更大,造成的心理恐慌尤甚。近年来,美国接连遭遇本土恐怖分子的未遂恐怖袭击,如2010年纽约时报广场发生未遂汽车炸弹袭击事件,而2009年的美军哈桑少校在胡德堡军事基地开枪行凶事件更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欧洲各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主谋者多半是他们本国受极端组织吸引或对社会极度不满的年轻人,包括第二、第三代的移民。因而,在美国新推出的反恐战略中,首次把反恐主战场转移至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并把本土恐怖分子与“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同时列为防范的对象。

三是低成本、小规模成为恐怖组织发动袭击的重要特征。鉴于国际反恐力量多年来的努力,“基地”等恐怖组织的实力受到沉重打击,资金来源减少,人员招募受限。恐怖组织便青睐于采取成本较低、规模较小而频率更高的恐怖袭击行动,目标往往选择普通民众经常光顾的场所或交通设施,以便以最小的代价产生最大的恐慌,而且实施也较容易、隐蔽,往往防不胜防。拉登死后,恐怖组织再要搞“9·11”那样精心策划的大规模袭击难度极大,但小型攻击和高频度的恐怖袭击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小觑,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一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

四是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渐为恐怖分子所利用。恐怖分子不仅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也善于利用传媒大造声势,加剧大众的心理恐慌。对互联网等高科技隐秘手段的利用,反映出恐怖主义也在随时代不断更新,抢占高科技领域和宣传阵地,传播其“圣战”思想,招募新生力量,以更加轰动和蛊惑人心的方式为恐怖主义扩张服务。例如,“基地”组织分支利用网络英文杂志,向美欧国家宣扬极端思想,招募“独狼”恐怖分子,并介绍如何制作炸弹,煽动支持者对西方国家发动“自助式”恐怖袭击。而在阿富汗战场上,塔利班的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攻势与美军展开民心争夺战,成为美国在阿反恐遇到的棘手难题之一。鉴于上述恐怖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后拉登时代,国际反恐态势依然严峻,斗争形势将更趋复杂。首先,恐怖主义生存的土壤犹存,需要标本兼治。恐怖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往往与贫穷、落后、暴力和社会不公等因素有关,消除恐怖威胁需要从本源上寻求解决之道,治标的同时更应治本,否则只能是“越反越恐”、加剧恐怖威胁。其次,国际反恐合作尚不充分,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恐怖主义活动。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敌,国际间加强合作是打击恐怖主义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分散化的恐怖威胁需要国际社会协力共同应对。其三,反恐不能简单地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进行,需要运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综合手段治理。打击恐怖主义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单纯依靠战争、武力惩治恐怖主义,只能陷入长期的反恐泥潭,可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已长达10年,花费巨大、伤亡不小,但国际反恐形势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改善。美国现在转而以政治和外交手段积极推进阿国内政治和解。其四,针对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反恐也需要“与时俱进”。后拉登时代的反恐,需要针对“基地”等恐怖组织的新动向做好预判和准备,适当调整复杂形势下的反恐策略和手段,从大局出发合理整合反恐资源,更加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

后拉登时代,美国未来反恐动向颇受关注。现在两场战争都到了撤军的时候:根据奥巴马宣布的撤军计划,至2011年底前,撤回驻伊拉克的全部剩余美军;至2011年夏季前,3.3万名美军士兵撤离阿富汗,撤军行动将在2014年结束。然而,美国的撤军并不是在国际反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更多出于其国内经济、政治因素和全球战略布局的考虑。拉登被击毙将推动奥巴马政府继续降低反恐在美国军事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反恐战略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在奥巴马政府6月29日发布的《国家反恐战略》报告中也指出,美国将把反恐重点转移至本土,防范对象主要是“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和本土恐怖分子,打击手段也更多借助特种部队突袭等“外科手术式”行动,尽量避免大规模地面军事行动。可以看出,美国经历了10年两地反恐作战,耗费巨大,却难有明显成效,正急于摆脱压在身上的沉重包袱。反恐战争今后对于美国来讲,很可能将不再占据其全球军事行动中最突出的位置,美国对反恐的投入将减少,打击恐怖主义力度可能有所下降,开始将精力转向其他战略关注点。这也引发了外界对美军逐步撤离阿富汗后的担忧——阿重陷内战,“基地”等极端势力卷土重来,全球恐怖组织得以喘息之机,重新发动袭击。鉴于恐怖主义仍较为猖獗,国际反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世界各国持续不断地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2.日本福岛核事故敲响了核能安全的警钟

非传统意义上的核安全既包括防止核材料、其他放射性物质被怀有不良企图的人盗取而造成的安全关切,也包括避免核设施本身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或操作设施出现失误而造成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因9.0级大地震造成有炉芯熔毁危险的事故,并导致核泄漏,污染周边环境,辐射尘向全球飘散,造成国际恐慌和外交**。4月12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将本次事故定为最高的第七级。

日本福岛核事故敲响了核能安全的世界警钟。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和能源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核安全规划,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指出,此次日本核事故得出的一个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对目前的全球核安全应对框架进行重新评估。国际社会开始考虑重新制定核能安全标准。欧洲国家已为146个核电厂拟定了共同的检测准则,统一自然灾害、技术故障的压力测试。德国总理默克尔称日本的核问题是“预示世界末日的大灾难”。德国搁置了将所有核电站的使用年限平均延长12年的方案,宣布关闭17座核电站中的7所,提高了核电站安全监管标准,对一些核反应堆暂停使用并进行安全检查,并决定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用可再生资源替代发电。德国正投入几十亿美元扩大再生能源的使用,以此来替代核能源满足电力需求。在2011年5月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法国提议由主要工业国家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授权其必要时动用发达国家的相关资源,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核危机,并建议制定更为严格的核安全国际标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在此次峰会中提议重新改写核安全公约。日本已计划于2012年底在本国举行一次国际核安全峰会。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福岛核危机很可能催生新的国际核能安全机制。

3.网络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网络争夺步入新阶段

在“阿拉伯起义”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力得以充分体现。2011年上半年,网络空间的军事化和政治化趋势加剧,并成为各国所看重的外交新战场。随着北约和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形成和出台,网络争夺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此阶段,网络战从暗中布阵走向公开较量,并上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西方着力从战略上和管理上抢抓网络主导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北约加紧发展和落实其新提出的网络安全战略。根据2010年底出台的《北约新战略构想》,北约把加强网络战的力量做为其未来10年的重点之一,奉行对来自虚拟空间的互联网攻击采取集体防御行动的新战略思想,把“网络防御”做为新能力加以重点发展,决定于今年6月签署相关协议,建立集体网络防御机构。2011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次将网络安全问题列入会议日程,充分显示了北约及其成员国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北约国家试图为网络空间建章立制,以填补“法律真空”。

美国谋求网络空间的“决定性优势”,并大力准备网络战。2005年3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明确将网络空间和陆、海、空、航天定义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国维持决定性优势的五大空间。2009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任务使命评估报告》,将“网络中心战”列为美国的“核心能力”。2009年5月29日,美国政府公布网络安全评估报告称,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2010年5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宣布,网络战司令部正式启动。网络战司令部隶属于美国战略司令部,这表明美国将网络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作战方式来看待。多年以来,美国不仅将网络空间提升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还将网络空间视为新军事领域,极力建立并维持美军的优势地位。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正试图独占全球网络空间霸主地位,并着手制定网络战争游戏规则,以抢占未来网络战争制高点。

2011年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再现霸气,在推动网络空间的政治化与军事化上再占鳌头。2月15日,希拉里在华盛顿发表名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美国支持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已经向技术人员和活跃分子奖励了2000多万美元用于寻找途径突破“网络压制”,今年将再投入2500万美元。5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宣布投入1900万美元研发新技术,以打破中国等国家的互联网防火墙。此外,美国国务院还设立了网络事务协调员办公室,并由前白宫网络安全专家克里斯托弗·佩恩领导。美国国务院还宣布推出中文、俄文、印地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社交网络账户。5月16日,美国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霍华德·施密特联合美国联邦政府最具影响力的六大部门领导,发布美国首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在这份长达30页的战略文件中,美国第一次把其国际政策目标与互联网目标结合在一起,将此项努力与二战后建立经济与军事安全的全球框架相提并论,该战略涉及18个联邦政府部门,将外交、军事和网络议题整合在一起。这是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的全盘计划,被称为美国的“历史性战略”。6月4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首次表明在确认遭到来自他国的网络攻击时,将“视之为战争行为并予以武力还击·:。一位美国军方人士称,这一战略意味着“如果你关掉我们的电网。我们也许会向你们的烟囱里发射一枚导弹”。

德国也在20 11年2月由内政部长德迈齐埃宣布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根据该战略,德国将成立国家网络防御中心,统一全国反网络战工作,联邦政府的多个主要职能部门都将参与其中。该中心已于今年4月1日在波恩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转。

法国于5月25日宣布,决定建立一支”网络战快速反应部队”。还借举行八国峰会之机在巴黎举行了八国集团电子论坛,该论坛也被称为首届互联网问题高峰会议,论坛成果提交八国集团峰会供与会领导人讨论。随后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防止网络犯罪”作为中心议题,首次集中讨论了互联网问题。今后八国集团峰会每年都要举办类似论坛,研讨互联网问题。

英国正在发展一项网络武器计划,以建设网络战攻击能力,还准备在今年下半年主办一次国际会议,讨论网络空间可接受的行为准则。

此外,日本计划在年内建立一支“网络空间防卫队”。俄罗斯,以色列和伊朗等国的网络力量也带着一丝神秘屡屡见诸报端。各支网军之间的较量日趋激烈。

世界正在进入网络武器竞赛时代。2011年6月10在由总部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北约网络中心举行的一次全球网络;中突会议上,有专家称:“我们已经走进网络武器竞赛时代,但是这项竞赛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其他玩家拥有什么样的新武器,因此我们没有快速有效的方法来对抗他们。” 他补充道:“我们通常还不知道谁在幕后操纵这些竞赛,这些武器的拥有者是谁。” 在伦敦最近召开的网络战争会议上,库尔博士坚信总有一天五角大楼的电脑专家们将会和飞行员或者军舰的指挥宫平起平坐。4.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全球粮食危机再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1年2月发布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2011年1月达230.7点,已超过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创历史新高。据该组织估计,全球9亿人目前正挨饿。世界银行在2011年4月14日表示,由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社会动荡导致的油价上涨等因素,目前全球粮食价格比一年前高出36%,而且价格仍在继续波动,数以百万计的人将由此而陷入更深的贫困。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2011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已成事实,而且不会很快消失。

粮食危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动荡和不安。例如,埃及粮价上涨引发动荡。埃及是世界最大粮食购买国之一,小麦高价掀起了埃及骚乱的浪潮。俄罗斯科学院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索特尼科夫研究员说,食品价格虽然不是埃及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但却成为其触发器。泰国食品通货膨胀严重,原油和食品价格不断上升上涨,甚至出现油荒,超市都买不到食用油,引发社会不安。据联合国亚太经社会2011年5月5日发布的《2011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社会概览》,由于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整个亚洲及太平洋区域,除2010年已受影响的1900万人外,2011年估计还将有多达4200万人陷于贫困之中。联合国人道协调厅在2011年6月发出警告,非洲之角地区的国家正面临几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干旱和战争的双重打击正在使该地区陷入粮食供应短缺的紧急状况。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在2011年的G20峰会上,粮食安全问题被首次列入会议议程,各方欲寻求一套国际合作、多管齐下的应对措施。

五、增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安全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时代,一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类安全之间的相关性、共同性、综合性日益增强,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和潜力也随之在增加。

首先,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全球化趋势,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寻求安全的手段趋向多元化,应对新的安全挑战越来越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由领土、资源、民族矛盾等因素引发的军事对抗与)中突尚未消除,以恐怖主义、生态环境问题和网络安全等为代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又日渐突出。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单凭军事手段和武力办法已不足以解决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综合安全。

其次,安全的国际化、地区化趋势增强,各国在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增多.相互依赖加深,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越发密不可分,共同安全日渐突出和重要。由于各国之间时空距离拉近,利益关系密切,世界、地区和国内事务的透明度和关联度增强,安全问题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遍性和相关性,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安全需以他国及其他地区的安全为条件。

第三,国家权力和市场力量同时推动安全问题的解决,其中市场力量对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区域化、一体化,世界经济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经济化趋势同时都在发展,由市场力量王导的经济安全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2008年底开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快席卷全球,给国家安全、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均带来重要影响,其影响已从金融经济领域蔓延至政治与社会领域,就是最好的例证。

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和21世纪国际安全的新特征,各国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全面维护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信息等各领域安全,携手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孚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

为增进国际安全,实现普遍安全,应遵循以下指导方针:一是以公正求安全。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安全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以协商、调解求安全。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领土、领海、边界争端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三是以发展求安全。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与金融机制,寻求共同繁荣。四是以合作求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问题,又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求共同安全。积极参加地区安全对话和安全机制建设,推动地区安全合作。五是以互信求安全。以增强政治互信为基础,以促进共同安全为目标,遵循平等协商、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不针对第三国、不威胁和损害他国安全稳定等原则,推动建立平等、互利、有效的军事互信机制。定期开展在安全与防务领域的战略磋商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与协调。重视与相邻国家建立边境地区信任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队友好交往,积极预防危险军事活动,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稳定。六是以限制求安全。根据公正、全面、合理、均衡的原则,在各国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

处理当前国际安全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应特别注意综合治理,做到标本兼治。实际上,大多数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国际恐怖主义、核能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有组织犯罪等,根源极其复杂,靠任何一种单一措施如军事手段都不能有效加以解决,而必须依靠多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有效治理。

国际社会应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的反恐努力应以《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基础,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领导与协调作用。安理会反恐委员会及联大反恐执行工作组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各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联合国应发挥自身优势,在消除贫困等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应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国家、民族、宗教或文明挂钩,或采取双重标准。各方应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进程,继续加强各种形式的反恐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反恐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自立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粮食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国际社会应从人类生存和共同发展的高度看待和处理粮食问题,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能源安全同世界经济发展、各国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对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击、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际社会应稳定能源价格,防止过度投机,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合作;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促进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同国际发展合作相结合,通过能源扶贫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面对日益迫切的核能安全与网络安全问题,各方需要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与协商达成国际共识,通过深化合作进行有效治理。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各方应更新安全理念,创新安全机制,加强综合治理,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行动的背后》,王志刚,(学习时报)2011年7月11日

《网络战,怎么战?》,叶征、赵宝献,<中国青年报)2011年6月3日

下载陈须隆、贾秀东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党委宣传部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第142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须隆、贾秀东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党委宣传部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第142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