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bc纪录片大火老师婉拒采访而我们究竟该从中英教育中分别学什么?
BBC纪录片大火,老师婉拒采访,而我们究竟该从中英教育
中分别学什么?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BBC《中式学校》三集纪录片终于落幕,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尤其是五位中国老师中那位胖胖的数学邹老师就来自我的中学母校,我当然很高兴看到他们终于胜过英国老师,带领孩子取得了胜利,至少在分数上大获全胜。纪录片里,另一位老师说得很中肯:“这两种教育制度值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本来想采访下邹老师,请他从当事人的角度谈谈教这些“熊孩子”的感触,但邹老师显然已经不堪其扰。希望自己成为国内最好的a-level数学老师的他,很诚恳地回复我说:“希望尽快回到忙碌平静的教学生活,决定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当然尊重这样可爱又可敬的老师。iKids登陆bbc的讨论版,结合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的报道,把来自中国、英国甚至其它国家的声音,觉得言之有理的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精英学校的老师教普通学校的学生BBC为了这个纪录片实验,花了6个月时间去选择合格的中国教师。他们必须是在中国有超过五年的教学经验的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他们还必须能够完全用英语教学。精选出来的这5位老师,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双语国际学校。在纪录片里,提到这些老师在中国执教的学校,BBC不止一次用到“prestige”这样的形容词。就邹老师执教的外国语学校来举例,虽然我读的时候它还是一所公立学校,但当中的学生都是当地小学最好的生源,老师提倡用宽松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习压力相比同类学校来说算是很轻松,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同样是学英语,记忆中很少有老师逼迫背单词的画面,但是却记得老师教我们大段大段背《简爱》和《音乐之声》的台词然后自己做教具上台mini play。所以一点也不奇怪,习惯面对这样的学生的老师,“当我走进教室时,一些学生在聊天,一些学生在吃东西,甚至有人在化妆。我必须控制自己,要不然我会疯的。其中一半学生是在尽力跟上我,而另一半,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是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Li Aiyun老师和媒体所说。
Yang Jun,西安的科学老师,同意Li Aiyun的观点。让她同感迷惑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学生流着泪离开了教室,就因为她读了一篇报道说歌手Zayn Malik已经退出了One Direction这个男子乐队。“在中国,我们不需要课堂管理技能,因为每个人受到自然、家庭、社会的约束。我发现很难理解为了一个流行乐队会这样情绪化。”她说。
Yang还遇到的挑战包括,英国教育体系高度注重个性化,而在中国,“你有不同的教学大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我们不是的。我们有一个课程,一个标准,你生存或者死亡,你自己决定。”她补充道。
同时15岁的Rosie Lunskey告诉BBC记者,她发现自己很难适应中国的老师。“表现得像机器人一样就对了。我习惯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给自己的观点,通常是通过团体一起学习来提高我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但很多时候,在这个实验中,我唯一学到的东西是如何飞快地复制笔记,听老师教训我们。”她抱怨道。
但另外一个声音值得关注,在1997年-2008年期间担任英国著名私立名校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说:“如果这个实验在伊顿公学做,结果一定不同。中国老师们会非常开心,因为伊顿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很强也很自律。” 在英国,中学也分成公立和私立。优秀的私立学校校规非常严格,学生需要优渥的家庭背景、经过层层选拔才能进入,虽然私立学校规模不大,但每年考入牛津剑桥等名校的比例却高得吓人。Kramer甚至说,英国的精英教育从来不是什么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只是那些无法进入精英教育的孩子的自我麻痹。福利太好导致娇生惯养(feather-bedded)的青少年吗?据BBC报道,中国教师认为优渥的福利制度,导致了“feather-bedded”的青少年的产生,他们在课堂上言行粗鲁,不尊重老师和课堂纪律,而不会努力学习以期获得成功。五位老师之一Wei Zhao在中国的学校工作了14年,在这次实验中教授中文,认为削减福利体系,将会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即使他们不学习,他们可以得到钱,而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但在中国,他们不能得到这些,所以他们知道,需要努力学习,需要努力工作赚钱,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他们(英国政府)真的削减福利迫使人们去上班,学生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看问题。”她说。中国的教学方法与英国青少年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冲突Buhunt学校的Head teacher,Neil Strowger并不同意中国老师的意见,“我不相信导致孩子失败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福利制度”。虽然失败,他还描述了中国风格的教学“极为无聊”,并表示学校里平均的纪律水平,并没有中国教师描述的那么松散。
“中国的教学方法与英国青少年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冲突。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可以直接问老师问题,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尊重和认真考虑。此外,英国学生希望可以在学习中,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他们不习惯被限制在一个大集体中,在同一个教室学习被限定好的几门课程。”他补充道。来自各国网民的声音莫衷一是,约束和个性哪个重要?学习和社交哪个重要?
BBC节目引起观众的关注,并引发网民在社交网络上的各种不同角度的评论。一些人同意Strowger所说,应该强调学生的幸福感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利物浦的网友Fletch Lives说:“部分是真的,但我们不要忘记中国教育体系是如何充满了压迫性。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快乐成长,拥有自由的思想,而不是像一些机器人那样在四岁会弹钢琴。”---这说法略夸张了点。
伯明翰的Francis McGonigal评论说,中国鼓励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不是独立思考。
还有人评论说,10%的分数差距不足以证明什么,教育远不止是分数,而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可以成为社会一部分的个体。与此同时,几个声音同意中国教师。香港网民Tuppence Worth在《每日邮报》网站评论:“我同意所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纪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需要虎妈和直升机父母那样的家长。孩子需要纪律和孩子有社交这并不矛盾,当然中国孩子的学习时间真的太长了。”
来自格拉斯哥的网民说:“这些中国教师只是陈述事实。学生们的表现差仅仅是一个社会停滞发展或者倒退的产物。在今天的教室里,很少有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在发生。纪录片里head teacher就是英国公立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典型代表,我认为他们做得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得那么快,而我们依然只是我们原来的样子。”
而来自美国的网友在他的评论中写道:“我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人,我同意五位中国教师的意见。对我来说,我永远不会把我的孩子送到英国留学。”
伯明翰的一位网友说,不仅仅是在学校,在家庭中纪律也同样重要。如果英国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带男女朋友回家,甚至意外怀孕也不觉得羞愧,他们怎么会尊重家长和老师,珍惜所拥有的受教育机会呢?英国社会中,尊重长辈、努力学习和奋斗的价值观和学校文化,已经在日益消失。Kiwi妈有话说:
看到纪录片里那几位资深的中国老师又努力、又诚恳、还常常被气到跳脚,我觉得又尊敬又心疼。他们就是我当年中学老师的样子,我们当年也是常常把老师弄生气的熊孩子,当然远没有Buhunt的孩子那么夸张。虽然邹老师执意不接受我这个学生以媒体角度的采访,那我就说说自己一些疏浅的理解:
中国教育中对老师的尊重是应该保持的,当然和老师平等的讨论是应该被提倡的。多说一句,我并没有觉得这五位老师不欢迎孩子讨论,孩子们的表现是藐视课堂,而不是“意见不同我来和你讨论”,这是两码事。英国教育中个性化的培养是应该被提倡的,每个人生来不同,如果资源足够到每个孩子都能被因材施教自然是极好的。关于是否福利导致了这些孩子娇生惯养我不了解。但地球上的资源是紧张的,如果想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具备健康的竞争心态(自己努力,尊重对手,保持正能量),培养自己的竞争力,这是很有必要的,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毕竟世界是平的。如果伊顿公学的前教学长所说都是事实,那么中国的现状来说,孩子受到的教育还是相对平等的,这意味着,泱泱大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而我们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至于这样的相对平等能维持多久就不知道了。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如欲转载,请输入关键词:转载,获取转载规则。也欢迎大家扫码添加Kiwi妈,跟我们随时分享你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