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六把“尺子”写好高考作文(徐金国)
把握六把“尺子”写好高考作文(徐金国)
——从作文评卷的角度再谈考场作文的写作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高考作文,90秒钟定生死。”这个说法之所以流行,最主要的依据就是目前高考的作文评卷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评卷教师对一篇考场作文的评定大致只有90秒的时间,是优还是劣,全在90秒内做出评判。那么,作为阅卷教师要在90秒之内对一篇800字的作文的优劣做出评判,评判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想这不仅是阅卷教师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高三师生需要明晰的问题。
简单地说,阅卷老师在90秒之内对一篇作文进行评判,最主要也就是:六看。即,一看审题准不准;二看立意高不高;三看文体明不明;四看思路清不清;五看积累厚不厚;六看亮点有没有。
一、审题如何准确
考场作文一般都是命意作文,即命题人给定的作文题或材料,其实都包涵着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所谓审题也就是考生必须要准确领会命题人透过题目或材料暗示的意图,只有吃透了这个意图,作文的审题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反之就是偏题或离题。例如,江苏省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作文题是“忧与爱”,粗略看上去,只是一个关系类的命题,但如果认真阅读上面命题人给定的三则材料,我们就会发现命题人在“忧与爱”的关系上其实是有严格限制的,即因为爱而所以忧,忧与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表里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如果考生不能紧紧抓住这种因爱而忧的因果关系或者忧是表象,爱才是本质的关系入笔,就是偏题或离题。而对于一篇考场作文审题准与不准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尺度,考生一旦审题出了偏差,就会形成致命的伤害。所以,要做到审题准确,在平时的每一次作文训练之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阅读材料,多角度分析材料的习惯,把材料读通了,把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吃透了,然后再下笔作文,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倚。
二、立意如何高远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是高远还是粗俗,是深刻还是肤浅。例如2012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道被媒体称为2012最“坑爹”的高考作文题,其难就难在文章的立意上。因为本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由头,而如何去对这个材料进行深发,完全取决于考生是否具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如果考生只是扣住“安全”入笔,强调安全要落到实处,虽然没有偏题,但显然思想的深度不够,文章的立意不高;若考生能由此深入一步强调解决问题需从源头抓起,显然文章的立意就提升了一步;如果考生的思想能够再向前推进一步,从细节与人生的角度思考,对问题做出辩证的回答,这样的作文立意就变得深刻而高远。判断一篇作文是否优秀,立意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当然,真正要写出立意高远的好作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考生在考场上的急中生智,就会灵感闪现的。要写出立意高远的好作文,必须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努力养成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努力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多看多思,做生活的有心人,方能成就作文的高远立意。一个整天埋在作业堆中心中只有“小我”的学生,是很难写出立意高远的作文的。
三、文体如何鲜明
翻开每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虽然在写作的要求中都说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不限文体并不是说考场作文就不讲究文体,相反,在作文评卷中,阅卷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文体感。即写记叙文一定要有曲折的情节,精彩的细节,生动的描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生动形象,打动人心;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思维严谨,要强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说理,只有这样,你的写出的议论文方能遵循常识,义正辞严,富有说服力。
以下是两位考生以“人生不一定都要打草稿”为观点的议论文的片段:
A.曾经有一位下岗职工到一家外企去参加部门经理的面试,由于工作经验丰富,他一路过关斩将。眼看着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这个时候,那个老外面试官却突然向他提出了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你会用打字机吗?”他面上不显,快速的打量了一下四周后发现现场并没有打字机,于是他很淡定的回答会用,面试官又问:“一分钟能打出多少个字?”他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您的要求是多少?”面试官说了一个数字,他毫不犹豫的说可以。面试结束后,他向别人借钱买了台打字机,日夜疯狂的练了有两个星期,终于达到了面试官要求的那个数字。后来他被录取了,他的上司一次也没有要求过他打字。
试想。若是他在面试当中表现出哪怕一丝的犹豫,他在面试官的心中也会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杀伐果断且有急智的部门经理比一个太过于谨慎细致的部门经理要受欢迎得多。因为说不定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到手的好机会就这么白白的溜走了。
B.佩服司马迁笔下的项羽,顶天立地的英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打战争的草稿,置之死地而后生;惊叹作《七步诗》的曹植,满腹经纶的才子,才思敏捷,厚积薄发,不打创作的草稿,妙笔生花,感天动地;崇敬导弹之父钱学森,精心推断,果敢决断,不打学术的草稿,功勋卓著,叹为观止。
反观现实,很多人沉溺于凡事必先打个草稿的习惯,把大好的光阴白白浪费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当中。甚至连买个菜也要打个草稿,先想着货比三家,然后再揣度着讨价还价。试想,只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大地耗费半天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草稿打还是不打?答案不言而喻。
认真阅读上面两位考生的作文片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A考生作文中的问题:第一,这位考生所选用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明显缺乏典型性和普适性;第二,在用做论据的事实材料一定要概括、简明,而这位考生却多次运用了人物的对话描写;第三,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立论的时候,这位考生只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就是论理,第四,在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中,作者用以叙述的文字就达266字,占到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还多。相比较而言,B考生不仅论据典型、观点明确,而且语言简明、分析有力。两相比较,A考生的作文显然就是文体不明的文章,在评分中肯定会受到极大影响。强化文体意识,增强自身的文体感,关键在平时要进行规范文体的专项训练。在某一阶段集中对某一文体进行序列训练,如高三上半学期练习记叙文,下半学期练习议论文。等到文体规范后,再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在考场上相时而动。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多搜集一些典范的文章,作为自己写作训练的范文,多思考,多揣摩,努力提升自身的阅读品味和阅读品质,不要总是把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读者》、《意林》、《作文素材》和什么高考满分作文等上面。
四、思路如何理清
“文章思有路”,凡是好文章一定都是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的文章。但在现实的高考作文评卷中,经常会遇到不少思路不清不知所云的作文。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这些满篇空话、套话,让阅卷老师读了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与当前作文教学有很大关系。当前的作文教学较多的重视了积累和表达,重视了高考作文应试的模式与套路,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作文较多地强调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忽视了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如何把自己的思考说清楚、说深刻、说透彻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只有当一个人真的把问题想清楚了,他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说得清楚楚楚明明白白。反之,如果一个人对问题连想都没有想清楚,就匆匆忙忙诉诸语言表达,其结果必然是“以己昏昏而欲使人昭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一篇思路混乱不清的作文,无论材料多么丰厚,语言多么的华美,都不可能是一篇好作文。
要写出思路清晰的好作文,关键是:一要养成“以问引思”的好习惯,通过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帮助自己廓清思路;二要养成多角度思考,“两点论”看问题的辩证思维的习惯,帮助自己拓展思路;三要在平时的每一次习作中都要养成拟写好写作提纲,再动笔作文的习惯,帮助自己明晰思路。
五、积累如何丰厚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很难写出有厚度的作文的。但在作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尽管学生平时阅读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但是一旦到作文的时候,学生仍然感到胸无点墨两手空空,无法下笔;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作文经常出现只知道大量堆积材料,而不知道如何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与逻辑推理,不知道用材料来准确表达自己思想,证明自己观点。
作文离不开积累,更离不开表达,但真正要把平时的积累有效调动起来,在表达时能做到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运用得当,关键还是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作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才会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只有当学生拥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讲出来的话,才是真话,所抒的情,才是真情。
丰厚学生的积累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只有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下笔时才能真的有话可说,真的有思想想要表达,真的有情感需要抒发。所以,平时的写作指导不要总是在写作技法上打转,要尽可能做好作文训练与生活的有机对接,作文指导要多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六、亮点如何制造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何永康教授曾今讲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高考作文没有月亮要有星星,没有星星,哪怕有只萤火虫也行。何教授这句话其实就是强调高考作文要有亮点,要有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其实又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语文知识的掌握、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反映到高考作文中都可以作为亮点加以展示。比如在书写上认真写得一手好字;在语言上努力做到文采飞扬;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谋篇上先声夺人,卒章显志,打造凤头豹尾;在内容上精心刻画好一两个感人的细节等等。也许上面的各点要全都做到很难,但根据自身的优势,精心打造一两点或许并不太困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作为教师和考生都要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争取在最终的高考作文中把这些优势和特长转化成作文的亮点。
第二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doc徐金国
弘梅小学蔷薇校区教导处
2012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组织与阅卷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于11月6、7、8日进行,考试期间组织严密,教务处统一安排了考务,学生在年级内部交叉安排考号,交换座位,为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有效,教务处强调了考试纪律及监考教师的职责,组织人员巡考,四校区教学人员对调监考,统一订卷阅卷等方式加大对考试纪律的检查。全体老师于11月10日到曹行阅卷,阅卷时分成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每大组又分成A、B两小组。各小组采取的是流水作业,保证了批卷过程严谨、认真。
二、试卷来源及评价
本次考试,试卷一、二年级为校区内试卷,三、四五年级为公办学校统一组织试卷,各年级试题难度总体中等偏易,部分偏难。试题均按照1:2:7的比例进行出题。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兼顾。
三、考试成绩分析:
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单科成绩相比,分析表已经下发到各年级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各年级学科成绩之间的不平衡。(2)、各班级成绩发展的不平衡。(3)各学科间的不平衡。(见各位老师的分析表)、从班级来看:
1.一年级两个班级有差距。但不是很大。
2.二年级两个班是全校数学学科最好的两个班级,平均分较高
3.三年级是为新老师,刚刚接触教学,对教学理念还不够熟悉,故成绩不太理想。
4.四年级三个班的差距不太大。
5.五年级两个班均分相差不多。
四、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层面:
1、学生的基础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3.全校的优秀率整体偏低。尖子生不突出,后进生数量多,严
重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层面:
1.教师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平常的教学常规检查中。
2.结合平时课堂的反映及考试成绩比较,成绩较差的教师表现
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堂无计划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时间搭配、教学进度、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的规划。
二是对基础知识课堂落实不到位,缺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三是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差。
3.教师角色转化不到位。教学方式没有发生实际性的变化。许
多教师仍然把重心放在教上,忽视了练习的过程,学生被动学习。
4、课后辅导抓得不扎实。一味的注重练习,不批改讲评不注重
效果。
学校层面:
1.教学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粗放型,经验型、时间型的管理
还在主导着我们的教学。
2.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植于我们的课堂上效果不明显。有一
些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机械训练的现象仍然存在。课堂效果不明显。课后辅优补差工作做得还不到位。以至于大多数年级基本上都有不及格人数。甚至有的班级低分现象较为严重。
3.集体备考课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的老
师较少,能带新老师的不多,很多新老师现在在处在成长阶段,所以很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效果欠佳。
五、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意见
1、立足教材,扎根生活。认真钻研教材,从生活数学做起,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把数学基础知识夯实,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
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重视过程,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做多练,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灵活的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3、加强基础,强化习惯。经常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
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不定时地进行检测、评估、矫正。同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审题、估算、验算、检验方法等。
4、“双基”引路,探究创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训练数学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等全面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类指导,分层辅导,个别辅导。各科在进行整体教学的同时,要分层抓好三类生的工作;优、中、学困生。各科齐抓共管,课上组织优秀生讨论难题,典型题,课外增加布置新的内容。课下
可个别面批、辅导。中间生,要常抓不懈。课堂教学时,要盯紧不放课外辅导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要掌握好尺度,大胆降低难以达到的训练要求。放弃预计无法突破的知识,尽量腾出更多自我消化的时间。学困生的工作,难度最大,也是一直影响我们整体成绩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生,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把学困生成绩提高工作。当做一场持久战争去考虑。各科要协调做战,齐抓共管。当面辅导,当面批改作业及检测跟踪辅导可能会有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全体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
体,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反思,互帮互助、博采众长,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相信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期末考试中一定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分析人:徐金国
2012.11.15日
第三篇:徐国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徐国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的含义
2、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3、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4、了解规律的含义
5、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三、教学难点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探究 思考与辨析1 观点1:“刻舟求剑”为何求剑不得?
观点2: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思考与辨析2 观点1: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观点2: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判断: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开上168就是一路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兔子撞上树上
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思考与辨析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教师总结: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感悟与思考:
1、你是否感觉越复习越不会做?
2、你是否感觉越来越难以坚持?
3、你是否感觉高三越来越漫长?(教师投影展示)高考复习三阶段
第一轮复习:从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巩固基础知识,复习时一定要扎实,这一阶段是提高分数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效果最显著的阶段。
这个阶段你经常会觉得越复习越不会做,越考越差,越来越难以坚持。但是务必记住: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
第二轮复习:从2015年4月到2015年5月。灵活运用知识,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有针对性的补习自己的弱项。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有的放矢,稳中求进。第三轮复习:从2015年5月到2015年6月。通过模拟练习找考试的感觉,一般这个阶段成绩趋于稳定,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高考即可。教师引导: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种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与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的观点
2、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4、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法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5、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①量变到达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自身的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我国城市建筑中出现了一种“高度崇拜”现象。盲目攀比,你盖多高的楼,我就盖更高的楼,而不论人文、自然要求,一时间超高建筑层出不穷。这一做法 A、没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没有认识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C、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体现 D、只看到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课堂小结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4、规律的含义
5、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