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答题技巧
最全、最实用的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此类问题不常问)4.语言品析
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3.定性
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文体都能见到,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①.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说明方法,见点2。
议论文
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①.题目 ②.首尾段 ③.论据观点 ④.承上启下句 ⑤.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格式: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格式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事例,证明了 1 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②.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证明了xx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④.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和xx进行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强调了xx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以上四种答题格式应该是比较全面了,照搬再围绕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的。4.语言特点(不外乎简明平实和生动形象)
格式:xx(句、段、全文)具有xx的语言特点,从xx(词、句)中体现了xx的语言特点。5.作用类
⑴.题目作用 ①点明论点 ②交待论题
⑵.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强调xx的中心论点 ②总结全文,得出xx的中心论点 ③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记叙文
1.概括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1)摘录法。提取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句。(2)拼接法,选取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整合
2.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主题(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主题)与首尾段、关键句)格式:本文通过对xx的描写/记叙,赞美了xx(文章线索),表现了作者对xx的欣赏,抒发了作者对xx的喜爱之情和„之情(具体要结合文章主旨)3.描写及作用
描写(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3)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1)人物描写:运用xx描写准确揭胤示了xx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
(2)景物描写:
1.通过对xx的描写渲染了xx气氛
2.烘托了xx人物的xx(人物形象/心情/性格)3.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 4.渲染、突出了xx主题
5.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3)议论的作用:抒发了作者xx的情感,画龙点睛,突出xx中心,深化主题(此格式不常用到)。
(4)第二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作用(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排比:强调了xx的xx特点,增强语言气势,增加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拟人:赋予xx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4)对比: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5.词、句赏析
词语格式:该词词义,该词深层义或在本文中的含义,表现了„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句子主要是找修辞手法(见第四点)以及围绕中心组织。
6.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抑扬结合、首尾呼应、开门见山、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作用(1)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先抑后扬:先贬抑再颂胤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插叙①.补充、衬托的作用②.解释说明③.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使结构紧凑。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8.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标题(1)引起读者兴趣(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行文的线索(4)形象的体现文章的主题(5)设置悬念
首段及段首(1)开门见山(2)总领下文(3)设置悬念(4)埋下伏笔 某句话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线索。内容上: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①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行动(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心理描写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⑤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①渲染某种气氛 ②烘托人物性格 ③突出中心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情感。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三)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抒情
它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它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一般不常考到。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或某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某处运用的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3.这种巨鲸,名列世界第五大,有时能长到体长超过45英尺,体重40多吨,寿命长达30—40岁。
4.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更应挺起胸膛,用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去创造将来,使人人都
能够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安定和幸福的生活。希望全人类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5.妈妈呀,你把您的爱深深的藏在了心里。是女儿不懂事,错怪你了。我再也不会以为您不爱我了,因为我从那张字条上,读懂了您对女儿深沉的爱„„
第二篇:现代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整理人:蒋丛辉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臵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记叙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记叙了……,点明了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叙述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臵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臵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以上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1、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2、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 B、为后文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衬托
F、点明主旨(画龙点睛)G、渲染 H、呼应、照应 I、对比 J、象征 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包括(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
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
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
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以及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 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 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臵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
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4、常见的考点: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3、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4、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
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
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
“此外”等词语
8、中心句:出现的位臵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9、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
是其中的一部分。
10、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
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臵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
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
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
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臵: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
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
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
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例证法: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证法: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喻证法: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
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法: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
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
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
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
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 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复习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答题技巧:本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二、归纳或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内容要点(概括、提炼某一方面的主要信息)
答题技巧:第一步,确定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第二步,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句和句子;第三步,对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请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句中的xx能不能用xx替换?为什么?)
明确:第一步,了解词性、词的本义、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有无运用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步,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xx(词语)是...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表现、突出、强调)了......(人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等),表达(抒发、流露)了......的情感。
四、文中xx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5)推动故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作铺垫;(6)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技巧:【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景色,具有......作用(作用是上面这些)】
五、文章为何以《xx》为题?(说说标题《xx》的含义)
明确:(1)提示线索;(2)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标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4)含蓄地或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5)概括文章内容;(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弄清论点的位置。论点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2)抓语言标志。(3)分析论题找论点。(4)明确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七、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八、xx句子在文章结构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全文;照应标题,点名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中间句的作用:提示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等。
结尾句的作用: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绵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等)
九、概括文中xx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明确:(1)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通过分析正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即分析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通过分析侧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他人的描写来间接刻画所写人物的描写方法
(2)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可将人物放在具体情节中去分析
(3)从分析环境描写入手。自然环境描写往往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设置悬念等。
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十一、赏析文章语句语言特色。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1.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2.概括性和简洁性强
3.朴实、明白
4.生动、鲜明、精锐
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有丰富的情感,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勾画生活,含着生活最原始的温度,有韵味,有底蕴,有张力,读来令人遐思悠远,味无穷
散文语言特点:语言美、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富于哲理、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生动形象、精练深邃、细腻深刻、气势磅礴、朴素优美、清新隽永、委婉明丽、质朴、奔放、精巧、雅致、锋利、绚丽、凝重。
答题技巧:文章使用的词有......特点,使用了......修辞手法(没有可不用写),句式上有......特点,表现出语言的......特点。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概括:(全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情节)人物,事件
赏析句子:1.修辞
2.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3.炼字 1.人物描写:常考描写手法。(1)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共同格式:点明方法,生动形象反映人物怎样的思想与性格,揭示怎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外貌多出“交代人物怎样的身份地位、怎样的处境”,语言动作多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心理多出“交代怎样的心理状态”。
结合具体语境,五种方法可能还会涉及“揭示文章怎样的主题”。(2)侧面描写,渲染怎样的气氛,烘托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就事论人,通过事件看人物形象。格式“….,从XXX看出。” 考试重点是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表现手法(如铺垫、对比、象征、烘托、人称、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概括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词语
四字词语热心助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舍己为人,平易近人,见义勇为,实事求是,善解人意,聪明好学,心灵手巧,足智多谋,博学多才,积极进取,正义正直,和蔼可亲,爱憎分明,坚强不屈,持之以恒,意志坚定,锲而不舍,自强不息,风趣幽默,正直无私,成熟稳重,心胸宽广,沉着冷静
贬义词狡猾虚伪,自私任性,骄傲贪婪,奸诈傲慢,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刚愎自用,多愁善感,脾气暴躁,莽撞鲁莽,草率冒失,胆小怯弱
2.环境描写:
(1)作用:1.交待时间,地点
2.渲染了…的环境
3.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心情)
4.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奠定了…的感情基调(在文章开头)
(2)手法: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修辞手法、写景顺序、时空变化。
3.炼字:
原义+引申义、语境义(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写出了…的…特点,情感; 叠词:1.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
2.增加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拟声词:生动形象,形象逼真
概括文章的主题:考点在归纳,从标题,关键句(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反复出现、人物语言),分层三个方面概括。格式为“本文记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特点、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启迪我们什么”。
小说的主旨:通过一件…事,讽刺了…现象(反面),呼吁人们应该…(正面)
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讽刺、悬念、抑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叙议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面与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一语双关、以小见大;(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偶(对仗)、排比、引用、设问、反问、互文、顶针。
句段作用:
开头段: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句段的作用: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使文章衔接自然,内容连贯。
结尾段: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升化主旨;揭示了什么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味无穷。
小说的结尾:小说的结尾又是小说的高潮,戛然而止,受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小说的结尾揭开悬念,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构安排巧妙。开放式结尾,表明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发人深思。
线索:考点在记叙顺序和线索。
(1)顺叙(行文流畅,使读者容易理解)
(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避免平铺直叙)。(3)插叙(补充XX情节,交待原因,丰富内容(人物形象)、突出XX主题、增强渲染力,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
线索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紧凑
多条线索、多重线索的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交流和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更好地揭示文章中心
标题:
对标题的理解(含义+作用)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作用:1.交待人物 2.渲染环境 3.概括情节
4.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揭示中心主旨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修辞的角度
表达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作用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重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
多次写某事某物某人的作用:突出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揭示…的中心主旨,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写某些段落或语句的作用:先要概括这些段落或语句的内容。
语言特色:1.用词:准备,生动,科学,严谨,平实无华,明白晓畅,流畅自然
2.修辞手法
3.富有哲理性,科学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