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

时间:2019-05-14 12: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

第一篇: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

《百家讲坛》是一档科教性很强的讲坛栏目,与之类似的还有其他一些颇具影响的节目,比如说凤凰电视台的《世纪大讲堂》、山东电视台的《名家论坛》和央视经济频道的《中国经济大讲堂》,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栏目理念和形态构建又上不乏共同之处:以知识的传播与探讨为根本,采取讲坛的形式,带有浓厚的专业学术化色彩。从《百家讲坛》的成功,可以预见,媒体将会涌现出更多类似的节目,我们把这种电视节目类型称之为“电视讲坛”。电视讲坛栏目是一种以教育为目的,以讲为主的节目形式。电视讲坛节目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各个领域以及历史、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人类活动各个方面。凡是有益于人们德、智、体、美身心健康的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讲坛节目的形式表现,可以说它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容[1]。拥有如此丰富的题材内容,便应该有广泛的收视群,但是例来的讲坛类栏目常常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一谈到底,画面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节目编排缺少变化、视觉效果差,很难抓住受众眼球,因此此类节目也就不受观众关注。

《百家讲坛》是电视讲坛节目类型的代表,它经历的由萧条到繁荣的过程说明电视讲坛类节目不但有其生存空间,而且可以在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发展得很红火,那么电视讲坛类节目有什么好的发展策略呢?我们可以从《百家讲坛》的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分析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与参考路径。

一 《百家讲坛》栏目的发展历程

1.1《百家讲坛》栏目的初期概况

2001年7月9日,伴随科学教育频道一起诞生的《百家讲坛》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最具学术品位的栏目,期期都是学术“大餐”,但收视率异常惨淡,最低只有0.02%,排在了倒数位置。《百家讲坛》节目在早期的定位里,走的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路线,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电视版的百科全书,将观众群定位在受教育程度高,欣赏品味不俗的知识阶层,主讲人选也瞄准了全国最好的专家教授,《百家讲坛》前任制片人聂丛丛说:“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儿,都在我们的选题之列。主讲人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也有邹静之、张维迎等少壮派学者,都是在各学术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当时的《百家讲坛》是靠知识性极强的选题和高水准的学术专家来保证学术性的。”[2]栏目将自己的门槛定的很高,采用的也是大学演讲的形式。

《百家讲坛》初期没有自己的演播室,没有自己的专职主持人,没有固定的录制时间、地点,演讲信息主要靠节目编导用电话和北京的大学、研究所联系进行收集,确定选题之后派人前去录制,节目播出了两年多,却还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2003年,《百家讲坛》几度几近停播,到处学习,在节目普及性和可视性上下功夫,栏目放下了学术架子,将主要收视人群定在了中学文化水平的群体,并加强画面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然而努力收效不大,一年中,节目总体收视率最高端为0.20%,最低端几乎为0,栏目经历了最难过的一年。2003年央视节目开始采取“栏目警示及末位淘汰法”考核机制,相继而来的又是存在了8年之久的《读书时间》终究在央视的大屏上谢下帷幕的事实,《百家讲坛》栏目在残酷的事实下经受着巨大的冲击,面对自己节目极低的收视率,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1.2《百家讲坛》栏目的改革分析 1.2.1栏目改革的原因分析

央视栏目由于采取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使收视率成为各电视栏目关注的焦点,各栏目间的收视率竞争非常激烈,而《百家讲坛》改革前的收视率却很不乐观且不稳定,造成其栏目收视率偏低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

1.2.1.1内在因素

目标受众过于狭窄:《百家讲坛》栏目从诞生之初就定位在了高品位上,又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性,这就决定了其窄众的传播特点,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雅俗共赏的节目,而栏目自身又未必能紧紧抓住其小部分受众的心,从而影响了收视效果。

节目选题过于宽泛:《百家讲坛》一开始选题内容从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科技学科到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可谓是包罗万象,栏目本身又是靠知识性极强的选题和高水准的学术专家来保证学术性的,但是由于其选题内容过于宽泛,又缺少系列化,使受众思维难以产生衔接点,而且内容不贴近群众,没有兴奋点,所以收视率也很不尽如人意。

播出时间不利收视:《百家讲坛》栏目的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中午12:30,而这个时间段并不是电视节目收视的黄金时间,本身在这个时间段里收看节目的观众就较少,对于《百家讲坛》来说更是如此,它的观众平均文化程度是央视节目中最高的,当节目在中午12:30播出时,这部分人员大都在进餐,而栏目的重播时间为0:15,这又让这些在早9:00还要上班的人实在难以等待,因此收视效果很难保证。

另外在栏目播出时段中,其他电视台播出的金牌栏目也会对其收视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如CCTV-1《今日说法》和《新闻30分》、CCTV-8电视剧、新闻频道《共同关注》、经济频道《全球资讯榜》等,这些节目都是各台的重点栏目,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百家讲坛》的主流观众。

节目制作过于单一: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常常会跳台,这除了有其他栏目冲击的因素外,其主要原因应该是节目自身不够精彩,节目制作精良度不高,从头到尾一直在“讲”的单一形式容易使观众产生乏味感,若在制作方面缺乏精彩环节,就很难留住观众的视线。

在考核面前,存在不少问题的《百家讲坛》栏目必定走得很艰难,自身的低收视率面对无情的末位淘汰制,形势显得岌岌可危,要想提高收视率,必须要进行改革,寻找新的生存路线。

1.2.1.2外在因素

迫使《百家讲坛》转型的另一原因就是电视媒体娱乐化风气的盛行,在电视的荧屏上,随时可以看到综艺游戏的热闹纷繁、益智博彩的紧张刺激、情景喜剧的幽默调侃等情景。在众多的电视栏目之中,娱乐节目比重日渐增大,有人曾作了一首感受周末的打油诗,也足见娱乐节目的泛滥:《花好月圆》之时(南京有线台),你在《为谁心动》(南京电视台)?提醒《非常男女》(凤凰卫视),勿忘《玫瑰之约》(湖南台)。走进《快乐大本营》(湖南台),参加《欢乐总动员》(北京有线台),在这《非常周末》(江苏有线台),一起玩《激情方向盘》(上海东方台)[3]。

电视传媒的娱乐化不仅是指娱乐节目的泛滥,就连向来正统的新闻节目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自己[4],在新闻选材和报道手法上都很注重其趣味性,让你快乐的知道,让你快乐的收看,典型的例子有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其中一期的播报内容如下:

——只要不断挖掘,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一外国人如何教育中国小娃娃)——哆来咪法索拉西,快乐才能拿第一(段老师培养学生有特色)——无限风光在险峰,想看风光要攀登(大围山登山擂台赛)——大家都来看神雕,千万别射雕(介绍猴面鹰等动物)

—一台听话的“机”,遇上了不听话的人(自动取款机被人为破坏)——留学英国(吴江等留学生的生活)[5]

这六条新闻的播报,没有采用深刻的政策性的阐述方式,而是主持人伴随着丰富的面部表情,用自然亲近的语态叙述新闻,把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告诉给大家,语言中又不乏幽默成分,比如对第五条新闻的评论是“记者火冒三丈,提款机招谁惹谁了”,据受众调查显示,这样的新闻播报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尤其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身心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人们渴望通过电视媒介寻求一种轻松的氛围,娱乐因素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压力得到消解与淡化,并带来新鲜刺激的消遣休闲,在娱乐风靡的今天,还有谁会老老实实地守候在电视机旁,耐心倾听一个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的学者在那滔滔不绝地讲艰深的所谓的学术,面对强大的娱乐之风,传统的学术性的讲坛方式显然得不到好的收视效果,栏目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之转型来获得新的生机。

1.2.2栏目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承受着“生存还是死亡”的压力,策划组决定放弃“百科全书”,栏目定位从人文、自然和社会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并将讲台搬到了室内演播室,同时开始注重主讲人的表达能力,内容上注重悬念和起承转合,结构上注重包装,并融入了优美的音乐,一切以贴近群众为主。本着这一思想,在2004年里推出了《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中国电影百年史》等多个演讲专题,收视率也在不断攀升。5月,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持续在科教频道一周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创下了当时科教频道的最高收视率0.57%,成为栏目走出低谷的转折点。

《百家讲坛》绝处逢生之后,通过进一步研究《清十二帝疑案》的成功之所在,针对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做了认真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将传播内容转向系列化、深度化、专业化,多集中于历史文学题材;在语言方面实现表达方式的口语化、叙述方式的故事化、语态风格的时尚幽默化;传播方式上增加悬念,节目制作中融入视听元素等,改革后,节目走出了深闺大院,很快地被人们知晓与接受,并深深的受到了喜爱,栏目的收视率很快的攀升,一路走来红红火火,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并且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百家讲坛》可算是目前最火的电视栏目之一,这作为一个奇迹还被列入了2006年十大新闻事件。

二 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

《百家讲坛》的成功改革不仅挽救了一档栏目,也为其它电视讲坛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式。通过以上对栏目改革的分析和对栏目发展历程的思考,我总结出了几点讲坛类栏目生存策略的要素,希望可以为电视讲坛类节目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2.1在栏目选题上注重系列化

首先找准接近点,就是说节目的选题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找出让观众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或从最能吸引并引发其思考的角度,找出最接近的一点,实现其接近性。比如《百家讲坛》中播出了《生活中的数学》等系列节目,把生活中让人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和发明,用数学原理很好地做了解释,找准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找准了接近点。

再次体现系统性,从《百家讲坛》播出栏目的收视率情况可以比较出,系列节目的收视率普遍偏高,当一个选题拥有丰富的内涵,并值得细细品味与研究的时候,把其内容放大,制作成系列节目,保持其完整性。当受众的记忆出现断线时,也可以从下期的讲座中获得缺失信息,很好地保持了思维的完整性。

再次增强新闻性,信息时代,电视讲坛类栏目也要抓新闻看点,再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内容详细化、深度化、系统化,以满足受众猎奇与解惑的心理,同时也体现出了接近性。

2.2在传播内容上要借势发挥

编导们要深入洞察现实生活并主动贴近群众,为了让经典文化更好的植根和服务于普通观众,必须时时保持着对当前的热点和“兴奋点”的关注。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渴望知道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所以会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名著比较热衷,但是“当公众越来越喜欢电视的时候,他们关注的范围便缩小了,爱读书的公众也许再也没有了。”[6]题材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市场,那么具体内容又如何选择的呢?万卫表示,“借势发挥是我们选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借势发挥的技巧总体说来就是就近说远,就熟说生,由浅入深。例如《清十二帝疑案》的一炮走红也不是偶然,主要得益于各种清宫剧的热播,受众在观看五花八门的“戏说”和较为严谨的“正剧”时,也关注起了真正的历史,但“戏说”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清十二帝疑案》适时推出,恰好满足了受众了解真正历史的心理需要。再如当《汉武帝》热播的时候,栏目专门请了易中天来揭秘汉朝人物,让观众从历史学家这里了解到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又如由《百家讲坛》热播引起了一股史学热之风,而受众对于栏目学术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处理上众说纷纭,这时《百家讲坛》推出了由易中天主讲的《学术精英与大众文化》,适时的来解除受众的疑惑。还有郑和下西洋及二战的选题,都是借势发挥,播出效果也很可观。而《红楼梦》、《聊斋系列》等都是广大受众熟知的古典文学名著,都曾被拍成电视剧、电影,讲述有关这些名著的故事,也很容易吸引观众。《百家讲坛》的宗旨由“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这也是其成功之所在。2.3在传播方式上要贴近受众

2.3.1语言表达上尽量口语化、幽默化

电视讲坛类节目的部分受众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完善,但又渴望涉取各个领域的知识,求知欲望很强烈但又厌倦学堂式的授课方式,这就要求专家学者改变其正统的传播语态。

纵观《百家讲坛》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演讲风格,尽管各自讲演的内容范畴不同,但其语态风格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一甩有板有眼,严谨缜密的语言传授方式。比如:“清军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汉灵帝)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自来水的嘛!” “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7] “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些语言看起来荒诞不经,但能让观众笑过之后更好地理解讲演内容。讲坛是个特殊的课堂,需要把专家学者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下来,让他们走进观众,以浅显易懂,平和风趣的语言讲述传达给观众知识,不能高高在上、照本宣科。讲坛类本身形式单一,视觉冲击力不大,想要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就要融入各种传播手段,而风趣的语言既可以引发受众的兴趣,又可以拉近受众与讲演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固定的受众群。

《百家讲坛》邀请的主讲人一般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授课对象也基本都是高等学府的学生,但《百家讲坛》的观众却是很大一部分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大众,如果仍然是按照专业学术的讲授方法去有板有眼的传授,恐怕受众不但不好消化,而且会对主讲人的讲演产生厌倦,对此,《百家讲坛》追求的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而学者的讲述也必须祛除浓厚的学术味,让艰深的学术变得不再晦涩,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使内容通俗易懂,还要不乏生动幽默,让普通观众都能轻松的理解接受。为此,主讲人的讲稿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阎崇年在答记者问的时候透露,他做一期节目的讲稿要写上12页左右,在录制前都要先讲给初中文化的人听,直到全都可以理解了并听得津津有味,才进行录制。在修改讲稿时还增加了细节、故事、形象,变平铺直叙为螺旋式递进,同样起到了吸引受众的作用。比如,易中天在《汉代风云人物》讲到一个词“避席”,无论怎么解释,观众还是很难理解,他就走下讲坛,进行现场表演:“避席”就是席地而坐,也就是跪下的意思。这种讲法既形象又生动,观众很容易接受。再如刘心武在《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一讲中,在最后揭开秦可卿的出身之谜之前,既讲到了贾府的婚配、秦氏在贾府的生活,又讲到了北静王、蒋玉菡等人物,甚至连书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史湘云的一句酒令也有所涉及。这样把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情节联系起来,不仅让观众对刘心武对于秦可卿身世的解释感到合情合理,也让更多的人更好地理解了《红楼梦》、了解了红学。

2.3.2内容讲述上尽量故事化

事实上“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最常用的、最有效的表现手法,除了叙事节目,“故事化”手法已经融入到了新闻、评论、谈话、娱乐等各种样式的节目中,包括法制、科教、生活服务、体育等各种题材的节目都在努力使自己 “故事化”,如《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实话实说》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目,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会设计故事、非常会“ 讲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使人物、事件变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从而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百家讲坛》也深深得益于此方式,改革之后,制作者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专家“讲故事”的能力,在表达自已观点的时候多穿插细节描述,多讲故事。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是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专家,来到《百家讲坛》担任揭示《聊斋志异》之后,制片人对其多年来讲课的语言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在“惊世骇俗说细候”这档节目中,马教授按照传统的模式先讲故事后分析,制片人却要求她在故事中容入分析,围绕人物命运不断做悬念,然后再一层一层拨开悬念,以此抓住受众的眼球,并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其中同样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易中天把三国里的枭雄和奸雄品评得荡气回肠,刘心武把红楼人物讲得活灵活现,阎崇年把距今三四百年的清朝往事说得如在昨天,受众在听故事的同时,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深深的印在了受众的脑海中,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的很好的表达方式,它使艰深文化更好地走向了大众。

2.3.3结构编排上注重悬念链

《清十二帝疑案》、《揭秘红楼梦》、《明十七帝疑案》„„从这些系列节目的名称就可看出,《百家讲坛》的制作有意突出了一个“疑”字。不仅系列标题如此,在每一讲的题目中也弥漫着悬疑的味道,如《揭秘红楼梦》第一讲和第二讲为“追寻红学迷踪”,第三讲为“贾府婚配之迷”,第四讲为“秦可卿抱养之迷”„„而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讲演者也不断设置悬念,然后再层层剥笋般地揭开谜底,将观众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如刘心武主讲的《秦可卿原型大揭秘》,节目上就用一连串的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思:“秦可卿,《红楼梦》里谜一般的人物„„她的原型会是谁呢?《红楼梦》中有关她的种种疑问该如何解释?令读者困惑的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暧昧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红楼梦》里对秦可卿这一人物的特殊用笔和她真实的出身有什么关系呢?”[8]在讲述过程中,又不断穿插小的悬念,如“《红楼梦》第十回是‘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个人是给秦可卿看病的。他与秦可卿有什么关系?”“曹雪芹又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写‘张太医论病细源’?”“张太医给秦可卿开了一个长长的药方,药方当中是不是隐藏了什么秘密?”[9]讲述者就是这样引导着观众一步步揭开谜底,探寻真相的。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说,悬疑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10]。悬疑的设置也是《百家讲坛》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单从名称上看“疑案”、“解秘”,一个疑字,一个秘字,就会带来很大的关注度,仅题目的悬念设置就会给讲座的内容与结构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观众的认知心理和感知过程出发,也使历史题材的讲述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使观众的心理总处于一种探求的状态,总是在节目中寻求一份选择答案,这可谓是吸引观众的好方法。电视讲坛类节目把讲堂搬上电视荧屏,如果还是平铺直叙、只是灌输,只会让观众觉得乏味,而插入一个又一个悬念、问题,不仅可以使观众参与到其中,激发观众的兴趣,也使知识很好的得到了传输,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同时也弥补了电视传播信息转瞬即逝的缺点。

2.3.4节目形式上尽量影像化

传统的讲坛类节目形式较单一,用电视这种视听媒介传播效果显然不好。《百家讲坛》改版后融合了电视的视听元素,使得节目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生动了,尼古拉·米尔佐夫说:“视觉文化关注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找信息的意义和快乐。”[11]在视觉方面,红色的地毯、蓝色的背景、精致的棕红色讲台,首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次适时地在讲座当中插入与讲座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形象片段,名著类题材插入根据该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片断,历史类题材的内容插入当年的纪录片片断,比如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时多次引用了《努尔哈斥》、《庄妃秘史》、《康熙王朝》等影视剧中的片断。主讲人讲到历史人物时更多采用的是“说图”的方式,利用镜头的推移,使原本静止的人物画像不断变化移动,仿佛在感受时代的变迁,历尽了世事沧桑。当讲到人物关系复杂的内容时,就插入相应的图表加以解释,当引用史书上某人物的原话或相关记载资料时,就配上字幕,必要时制作成FLASH形式,使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此外,为了更好的烘托讲座内容,在讲座过程中配有恰当的音乐,使受众的情绪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起伏,音乐与理性的讲解、形象的画面相统一共同契合了受众的收视审美,使节目更加鲜活了。

2.4在经营方式上抓文化主流趋势 2.4.1在经营路线上走品牌之路

现在很多栏目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形式和内容大致趋同,有的栏目还经常在改版,让人一直摸不着头绪,这样都会影响收视率和受众的满意度。所以节目要在创新中求变,打造自己栏目的品牌特色,以取得受众的认可。美国文化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曾提出:“媒介即隐喻,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语言符号。”[12]《百家讲坛》在坚持原来一个人讲的方案下,改变其表述方式,从而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也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一个人讲的形式加上四不像的表达方式打造学者明星秀,“四不像”即节目叙述形式说是讲课不是讲课,说是演讲不是演讲,说是讲故事不是讲故事,说是评书不是评书。例如纪连海在“用历史的眼光解读清朝众臣”的讲座中,更像一位评书或相声演员,每到激动之处就急得直跺脚、拍桌子;对清朝众臣等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他还擅长“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面中去,与和绅、吴三桂、李鸿章等人幽默对话,并得出“和绅是了不起的贪官”、“做李鸿章不容易”等大胆的结论,而纪连海激情澎湃、诙谐幽默的讲演更是创下了现场平均10分钟一次雷鸣般掌声的纪录。

“QQ秀”、“电脑秀”、“网页设计秀”、“古城茶秀”、“2007我型我秀”、“红楼选秀”„„可见秀文化已经充斥了社会各个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其中“梦想中国”、“超级女声”、“莱卡加油好男儿”都在利用选秀来炒作自己的栏目,迎合了受众以争得了收视率。节目的好坏是以观众的收看与否来决定的,所以节目的制作一切都要以受众的接受为出发点。《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没有自说自话,而是有效地把自己的知识传达给了观众,因此,四不像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形式。《百家讲坛》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电视舞台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需要专家学者讲究一些传播技巧,始终以传授知识为根本,要展现出足够的讲演风采,层层制造悬念,增加细节使之故事化。专家学者是节目的主体,引导着节目效应的跌落起伏,他们在讲演中秀着自己的风采,秀着自己的魅力,作为提供服务的大众媒体,专家需要秀出自己的风采,观众也很需要专家的“学者秀”,这种“学者秀”,是专家的一种独舞,他在知识层面上也会与观众形成一种共鸣,也迎合了现代媒体的时尚秀文化。

2.4.2寻找学术与传媒的契合点

学术与传媒的对接其实就是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寻找契合点。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份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份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是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的大众文化[13]。精英文化一直与普通大众保持着距离,犹其是在今天,精英文化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发行量也在不断减少,而大众文化则因其自身通俗、娱乐性,在群众中备受青睐。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想了解更多的知识,想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但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而望而却步。《百家讲坛》通过改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一把学术变成剧本,制片人万卫说:“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在三到五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用悬念分割和牵引节目,实际上《百家讲坛》就是按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我们要和主讲人一起培养编剧的能力,把他们的学术变成剧本,让口播类节目故事化、悬念化、戏剧化。”[14]第二就是把主讲人变成“讲故事”的明星,把艰深的精英文化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从而使让普通大众觉得遥不可及的文化走近了自己,同时也实现了经典文化的普及。

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娱乐也有不同的层次与品位,处于现代的人们已经不中意于浅薄的、满足表面感官刺激的娱乐,而是需要真正的艺术来愉悦自己的精神与心灵,所以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是电视文化讲坛类节目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 电视讲坛类栏目隐藏的危机

毋庸置疑,《百家讲坛》在收视率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隐藏了一些急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关注和解决的话,会影响节目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3.1节目选题狭窄缺乏系统性

由于在历史题材性节目收视率上的成功,《百家讲坛》的节目过于集中在了这一题材上,形成跟风之势,这虽一时抓住了百姓兴趣的热点,但却极大影响了栏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百家讲坛》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术性栏目,要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不能片面追求收视率。讲坛类栏目是服务性的栏目,体现在满足受众的需要,历史文化题材的讲述满足了时下受众的探究真实历史的心理,可集中性的选题又怎么体现其综合性、系统性呢?历史题材的讲述又能在节目的发展中走多远,它能一直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吗?节目选题决定了其收视效果,选题的单一性会成为限制栏目发展的重要因素。

3.2学术过于娱乐化缺少严谨

《百家讲坛》成功之处在于讲演者语言的幽默、不拘一格的形式、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观众喜闻乐见,但是切不可把它和纯娱乐性节目混为一谈,它毕竟是一个学术性栏目,不能只为强调收视率而丧失学术严谨性,学术作为一门科学活动有它的客观性,不同于文学创作。福柯说:“知识,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主体可以占一席之地,[15]以便谈论他在自己的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讲演者如把自己大量的主观思想加到学术中去,就会在某些方面误导观众,这对学术是不负责的。例如《百家讲坛》加入了悬念而调动起了观众的趣味,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引入了悬念,使观众的注意力转向悬念所引起的结果,而不是学术思想本身,从而违背了栏目宗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扬体说,调动观众的趣味,要避免完全趣味化,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保持节目的生命力。

3.3利益驱使学界与媒介“互搭梯子”

讲坛把学者带上了电视屏幕,很好的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但随着现代媒体影响的日益扩大,不免会出现借助媒介谋名牟利的所谓的“电视学术明星”,“这些人既无批判意识,也无专业才能和道德信念,却在现时的一切问题上表态,因而几乎与现存秩序合拍。”[16]我们必须意识到这部分学术专家对知识的颠覆是极其致命的,所以媒体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自律工作,严格把关自己的节目,要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去办节目。

结 论

以上是以《百家讲坛》栏目为例,通过分析其由衰到兴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对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做出的总结归纳,从中可以看出此类栏目还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但切忌不要因为其它栏目取得不错的成效而盲目跟随,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仔细思考其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还要注意在受众群体年龄、节目创作人员和电视观众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节目的服务性比例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创新中求变,相信电视讲坛类节目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谢 辞

洋洋洒洒几千字,很难道尽一档经典栏目的生存策略,本文选择了几个层面来做阐述,在对每一层面进行总结归纳时,我察觉到了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想做到比较完美却不是那么轻而易举,需要对广泛的参考资料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再对汲取出的精华部分加以归纳,使之条理化。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研究社会现象的不易,更对学术产生了一种崇拜感。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耐心、恒心和细心是必不可少的。

论文完成了,在写作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同时修正了我的价值观,在这里我非常感谢石蓬勃老师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从最初的选题、构思,到后面的撰写、修改直到完稿,都是在石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石老师先后给进行了三次论文修改,仔细的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我的论文逐步完善,在此我非常感谢他,“谢谢您的耐心指导,石老师!”

四年的大学时光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太多太多美丽的回忆。我还要感谢父母为我提供了求学的机会,把我送入大学学堂,感谢各位老师传授给我们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谢同窗们在生活中的帮助与照顾,还有太多太多需要感谢的人。

老师教育了我,学校成就了我,谨向尊敬的老师们和母校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

[1] 朱羽君.《对电视的生命感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2] 童宁.《电视节目结构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165页

[3] 项仲平.《电视节目策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83-85页,第265-268页 [4] 孙玉胜.《十年——从改革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第155-163页 [5] 谭树慰.《电视科普节目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37-203页 [6] 《〈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受众为王》http://

[3] 徐瑞青.《如何用收视率指导节目调整和改版》.转引自《收视率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4] 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年冬出版,第14页 [5] 《试析电视媒介的娱乐化走向》.

http://culchina.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93 [6] 拉赛尔·雅各比【美】著 洪洁译.《最后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页

[7] 《于丹现象启示录(6)——从阎崇年、易中天到于丹》.

人文探索子网http://

[11] 陶东风.《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年1月

[12] 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屯丽君.《从当前文化现象看平民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开封大学学报,第20卷第4 期

[14] 马靖培.《“故事化”带来的成功——从<百家讲坛>、<走近科学>迅速“火爆”中得到的启示》.《新闻知识》.2006年,第10期

[15] 米歇尔·福柯【法】著 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第236页 [16] 时统宇.《试论“电视知识分子”》.《现代传播》.2003年第二期,载中国电视2007年第三期

下载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百家讲坛》看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