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形势与政策——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斯西部的一个小城镇。该镇城管以无照经营为由,将一个26岁失业大学生在路边摆卖的水果蔬菜摊没收了。此举令那个大学生当即愤而点火自焚,最后这个大学生在医院不治身亡。此事一经如Facebook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立即在突尼斯引起了极大的骚动。随后骚动升级,最终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在这次全国性的骚乱中慌忙出逃。长期统治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正式宣布倒台,前后仅用了29天。国际媒体称此次骚乱为“茉莉花革命”。其后,“茉莉花革命”很快冲击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埃及首当其冲,统治埃及长达30年的穆巴拉克在短短的18天后宣布下台。其他阿拉伯国家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包括我们熟悉是利比亚和叙利亚。那到底是什么令这些长期统治这些地区的铁血政权在瞬间土崩瓦解呢?这次令全世界震惊的“茉莉花革命”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的呢?这次动荡又反映了哪一些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呢?我们应该从这次动荡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纵观近百年来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次空前大规模的动荡其实是存在着它的必然因数的。其原因可以大概概括为五点。
其一,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的阿拉伯世界是全世界闻名的政治体制极端僵化的群体。其僵化的程度夸张点说,真让人不敢相信那是现代社会的国家。如果跟你说有一个国家领导人统治了这个国家长达几十年,并且该国的人民没有上街游行的权利,没有选举自己的当家的权利,甚至没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你会觉得这是现代社会的国家吗?你会觉得这个国家会长久吗?再问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没有立足长远的,健康的发展,而是一味依赖自己有限的资源,全国人民都不劳动,都在坐吃山空,你觉得这种发展模式是健康的吗?这些国家是有活力,有希望的国家吗?无可置疑,答案是否定的!而现今的阿拉伯国家正是这样的一种制度的国家。例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埃及长达30年;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突尼斯长达二十多年;而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也统治了利比亚长达三十几年!其实这些国家只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已,在22个阿拉伯国家里,政治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握政权,而且这些政权都是子承父业,比如穆巴拉克要把权力传给他的儿子贾迈勒,卡扎菲要传位给儿子赛义夫。这是一类政权。另一类就是君主世袭的国家。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沙特阿拉伯是以该国王室家族的名字命名的,国王家族就叫沙特家族。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沙特王国的老国王去世后,王位就在第二代兄弟间传承,按长幼秩序轮到谁就是谁。现在的国王阿卜杜拉已经87岁了,目前等待接班的兄弟还有20多位,最小的也已经70多岁了。通过种种的这样的例子,阿拉伯世界政治制度的僵化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极端不合理的制度,骚乱或者可以说是“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因为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穷则思变”。现在的阿拉伯世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几乎已经是穷途末路的了。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正如清末时期的中国!
其二:贪污腐败极为严重,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还是从阿拉伯世界典型的铁血强人穆巴拉克说起吧。穆巴拉克倒台后,有人估计他的身家最低也有50亿美元。而他的三位部长:旅游部长,住房部长,内政部长的身家都在20亿美元以上。一个政治家,却有着数以亿美元计的身家,这是什么概念?并且身家过亿美元的还不止一个人!这对于一个本来就不算很发达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就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极度贪污腐败的后果只有是被别人取而代之。贪污腐败是北非,西亚政客给自己挖的一个坟墓,“茉莉花革命”就是他们的丧歌。
其三:贫富差距不可想象。以埃及为例,数据表明:占埃及总人口20%的富裕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55%;而占有人口60%的低收入和贫困阶层,却只拥有社会财富的18%。社会的赤贫者只能靠国家长期补贴的大饼维持生活。而长期的补贴同样令埃及政府不堪重负。其实贫富差距是其僵化的政治体制的必然结果。权力高度集中于一小部分人手上,同时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的监督,注定会使社会财富向那一小部分人倾斜。而不断积累的财富又会使这种制度继续僵化,形成恶性循环。长久以来,最终突破了底层民众的底线。所以发生动荡是在所难免的!
其四: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奇高。众所周知,西亚是全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而对那些阿拉伯人来说,丰富的石油资源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丰富的石油资源也同时“养活”了他们的惰性。现实中,仗着自己丰富的石油资源,那些产油国的国民就翘着两手啥都不干了,只会依赖天然形成的石油和外国劳工,不劳而获,坐吃山空。在全世界出了名的“笨猪五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就是他们惰性的典型代表。由于国家的福利太好,他们不用劳动就能养活自己,所以有惰性是必然的。而最特殊的还算埃及。尽管埃及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没有像样的农耕条件,更不用说工业了。但就仗着那些神秘的金字塔,埃及的旅游业却异常的发达。再加上他们有世界上最重要之一的运河——苏伊士运河,每年的通河费就非常可观。所以尽管没有什么石油,他们也能干坐着不用干,等别人来养活自己。特别是埃及有一种特别差劲的文化传统,就是“小费文化”。那可是快到可耻的地步了。你不给小费,我就给你制造点麻烦。这不是翻版的黑社会吗?这样的环境在经济好的时候还过得去。现在突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没人给他们小费了,没人来养他们了,他们能不乱吗?
其五:新兴的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次**中,网络媒体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有facebook这样网站的广泛传播,才会有仅仅就29天推倒本·阿里政权,18天就推倒穆巴拉克政权的奇迹。其传播速度之快之广,是传统媒体远远做不到的。
前面已经说过,西亚是世界上储油量最丰富的地区。曾经就有人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现在储油量最丰富的地区出了那么大的事,这对世界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首先最起码收到最大影响的是该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动荡让他们失去的和平安定的生活,甚至失去了他们的亲人,他们的生命。其次是在该地区有重要利益的其他国家,中国就在这个行列之中。就拿利比亚来说,他们一打仗,中国就需要抛弃在那里投资了几十亿的工程,马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把我们几万同胞接回来,并且第一次动用了空军。如果局势再这样恶化下去,中国可能要撤回更多的中国公民,更多中国投资的工程会收到影响。并且局势动荡会抬高国际油价,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
但凡事都会有好坏两面的。西亚,北非动荡虽然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世界的原有秩序,但其也带来了不少的好的一面。首先,动荡引起了阿拉伯世界一定程度的改革,有利于该地区更好的发展。而阿拉伯世界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帮助我国化解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最重要的是,西亚北非的动荡,吸引了西方强国的注意力,拖住了他们压制中国崛起的步伐,延长了我国的战略机遇期,有利于我国解决现在闹得很凶的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再者,阿拉伯世界政权的更迭,给我国创造了更多参与西亚石油开发大工程的契机,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机会在西亚立足。
其实这次北非西亚动荡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民生问题事关国家的安危!一个路边小贩扳倒一个铁血政权并不是一个偶然。唐太宗李世民早就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能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稳,过得平安就好!但如果统治者连老百姓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的话,那老百姓就会觉得他们不是自己想要的领导人,一旦这种情绪越积越烈,而有关部门不是及时排解,而是进行压制的话,那这个政权的末日也就快到了!西亚北非就是这样。而在这方面我国也有很多地方是做得不够好的。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房价,物价问题,例如官员腐败问题,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无不不绷紧老百姓的神经。虽然这些问题还没有西亚北非那边那么严重,但也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范于未然才是上策!
最后,希望中国政府勿走西亚北非的后路,及时,妥帖地处理好民生问题为广大的中华儿女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从而逐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迫切希望西亚北非的动荡能早日尘埃落定,还西亚北非人民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重庆邮电大学 自动化 形势与政策
摘要:阿拉伯世界由22个国家组成,覆盖西亚北非,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从去年12月份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西亚、北非国家相继发生了动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西亚北非的动荡产生的结果不容小觑,无论对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国内国外都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西亚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西亚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因此,西亚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
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
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动荡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1、国际油价将持续高位震荡
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石油供给的影响。目前所有抗议活动最为密集的国家(突尼斯、也门、埃及、利比亚和巴林)的总产量仅占全球供应量的3.4%。高盛研究报告也指出,如果**持续下去,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就可能升至105至110美元/桶之间,但若骚乱蔓延至沙特等中东大型产油国,油价就有可能创出纪录新高。
二是对全球石油运输的影响。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是世界经济的生命线。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更是世界贸易的动脉与咽喉,通过运河的航运吨位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90%以上。如果局势升级导致管道关闭,将需要使用油轮绕道非洲运输,使运输时间延长,并占用油轮运力,有可能推高目前全球运费率。综合来看,原油供应增量低于消费增量,再加上局势的动荡,国际油价将持续高位震荡。
2、进一步抬高通胀总水平
当前,全球各类基础商品价格在流动性、供给失衡以及突发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加速上涨,通胀正有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蔓延的趋势,全球整体性通胀的特征愈发明显。目前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提升到6%以上,并有向发达经济体蔓延的趋势。原油作为重要的基本原材料,其价格的飙升会把成本压力传导至产业链的中下游,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使各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3、损害全球经济复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测算,预计,如果油价持续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负担。就以目前的油价来说,全球在石油上的支出可能会让GDP减少5%,或使全球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有所降低,会对脆弱的经济复苏造成伤害。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实本身经济低迷,再加上本身失业率高企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企,发达国家存在陷入“滞胀”的风险。
4、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容小视
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会对中国与两地区的贸易、投资、石油供给等方面产生影响(1)贸易方面,我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在埃及的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如果两地局势不稳,很可能使许多出口企业谨慎下单。
(2)投资方面,近年来,随着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非洲已跃居为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东北非局势不稳定,目前我国正全力组织力量开始撤出我国在利比亚的华侨以及企业派出人员,在政局动荡国家开展运营的企业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损失。
(3)石油供应方面,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其中,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西亚北非的动荡可以说是阿拉伯国家各种日积月累的矛盾在合适的条件下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此为戒,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精选三篇
第一篇: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2010年12月中旬以来,西亚北非地区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多个国家局势动荡。具体情况是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出现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西亚北非地区进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
对于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我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原因。
石油资源特别丰富,其依靠石油贸易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但是,这大笔财富不是掌握在全民手中,而是集聚在很少部分有权势的人手中。所以,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了社会矛盾,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全盘涌出来,特别是失业率、贪污腐败等增加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这些都成了导致了整个地区出现了动荡局面的重要原因。
第二:社会原因。
只要有一个国家出现了动荡,特别是出现了群众运动,周边国家同样会受到影响甚至是起到鼓舞鼓动作用,使得大批反对派都兴起推翻腐败政府的潮流,因此使得有些国家出现了内战。
第三:政治原因。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乘机介入和干涉使得西亚北非的局势更加复杂。同时出现了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在整个地区的恶性发展。比如3月份,西方英法美等国以落实安理会的决议为由开始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
一只北非的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掀起一场全球的风暴。来自OPEC第八大石油生产国——利比亚的“蝴蝶效应”正在迅速扩散。它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也波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因此,西亚北非虽然离中国路途遥远,但与中国的利益也休戚相关,此次动荡对整个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也不能避免。
本人经过分析后认为,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对中国短期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成套设备出口、劳务输出等方面构成了较大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改善能源供应。整个西亚北非地区是中国目前劳务输出重要的海外市场,是中国进口石油、天然气的最重要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成套设备的进口国。因此,我们中国对于该地区的动荡局面持高度重视的态度对待,说难听点就是一旦美国等西方国家控制了北非乃至伊朗,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钳制作用。
在此,出现了这个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国家也需要自我审视和调整,借鉴与正视西亚北非的教训,不断完善国家的各个方面。以下是本人根据参考资料进行总结并得出的观点:
第一,在全球化时代,研究政治不能离开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要以全球化视野来研究中国政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西亚北非格局对世界经济政治来讲是一个扭结,如果不能很好理解西亚北非,就无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反思中国民主政治前途。一国的民主政治根植于一国的历史文化、民主传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仁政”元素,应当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仁政”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建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应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多元参与和协商政治等因素的高度整合和有机统一。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到关键时期,必须保持政治和社会的长期安全稳定,一旦发生大的社会震荡,极有可能被西方势力干涉甚至分割,损害到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反思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在确保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走渐进式的政治改革道路。
第四,研究国内国际政治的科研人员要拓展研究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密切关注国际重大事件,将中国政治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中去考察。
因而我认为,中国在此次动荡的损失是有限且可控的。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2、政治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4、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总结
研究他人教训,是为了警醒自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2、政治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4、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总结
研究他人教训,是为了警醒自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三篇: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1、局势说明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西北亚局势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4、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利比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
由于**,目前估计减产幅度在100万桶/日。利比亚的内部**,一方面使得国外石油公司停产,欧美等国石油公司人员从利比亚撤出而造成减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受阻,且可能有部分管道或者设施受损,致即使平乱,其产能无法短期内得到恢复。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使卡扎菲被推翻,造成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各方势力存在矛盾,**无法中止,也将成为利比亚原油产量无法短期内恢复的关键因素。
3月3日沙特和美国均称,将动用剩余产能和战略储备来弥补利比亚的缺口。因为沙特的原油品质无法完全替代利比亚主要生产的轻质低硫原油,所以初步估计利比亚减产幅度在125万桶左右,将动用沙特30%的剩余产能。
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纽约原油逼近每桶100美元,布伦特原油逼近110美元,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毕竟当一个月前埃及爆发**时,市场并未预期到利比亚的局势会变得如此严重。
4.2 高油价下推进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发展 尽管我国石油及其产品的价格目前受到严格管制,但油价调高对于相关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原油价格上涨对其相当有利。
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在早期这些行业或许还需要政策扶植,但是“百元油价”时代已经给它们带来了商业上的需求,原先的概念在经过油价上涨之后变成了真实的价值。
4.3 油价走高对于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可小觑
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远远不够自身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加强。
对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至120美圆桶,或可导致国内基础产品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农产品、铁路及运输行业。
结语:
什么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在中东地区没有发生?我思考了很久,还是邓小平讲得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30多年,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提交本次人代会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看,我们国家在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会更加重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
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四篇:西亚北非动荡--形势与政策论文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自2010年年底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动荡、内战还引来了法英等国家的军事打击,也门接近内战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北非西亚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这种动荡局势出现的原因何在?对我国有哪项启示?
关键词:北非西亚 利比亚 社会动荡 启示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一家独大,埃及、沙特、巴林、约旦等国对美
国过渡依赖,利用美国提供的支持对抗经济改革的要求。因此,中东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但是,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主席哈斯所言,埃及的革命 成功了,但是革命之前所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得到解决。经济结构转
型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但是埃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这样一个政府;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显然埃及何时能拥有社会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 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 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目前,利比亚处于内战的边缘,要求国际社会军事干预的呼声很高。日前,阿盟已经同意国际社会设立禁飞区,限制卡扎菲政府的军事行动自由。若禁飞区提议最后得以落实,美欧再次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对中东地区实施军事干涉。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 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此轮中东变局,引发地区权力平衡变化,美国核心利益受损,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
(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2、政治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4、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总结
研究他人教训,是为了警醒自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国家地理》
[3] 百度百科地理频道-西亚、北非
[4] 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9170360.html
第五篇: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教案
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教学内容: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来龙去脉
二、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三、西亚北非动荡对国际社会及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一年来,西亚北非局势引发地区大动荡,政治冲突和政权更迭。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明确当前我国应着重抓好经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
西亚国家,也叫西南亚,指亚洲西南部,介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之间,通常包括伊朗, 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以色列,黎巴嫩,也门,沙特,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土尔其,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在内。
北非国家,北部非洲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撒哈拉沙漠以北广大区域,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来龙去脉
这次西亚、北非大动荡发端于突尼斯。最早是去年的12月17日,突尼斯中西部的一个小城镇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失业的大学生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摊子被当地政府的执法人员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这件事能够过新兴网络媒体,特别是脸谱等网站的广泛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是第一个导火索。事件发生后,突尼斯接连发生了类似事件。2011年1月4日,那位点火自焚的大学生在医院不治身亡,消息迅速在突尼斯国内传播,1月5日发生全国性骚动,为死亡的大学生送葬。短短几天之内,突尼斯国内的局势完全失控。1月14日,突尼斯本﹒阿里政权倒台,本﹒阿里本人仓皇出逃到沙特阿拉伯。
这次革命被称之为“茉莉花革命”,“茉莉花革命”的冲击迅速在阿拉伯世界蔓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冲击到类似的突尼斯的本﹒阿里这样的政治强人掌权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人长期把持政权,比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981年上台,迄今当了30年总统;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位有33年,都是强权统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通过政变上台,统治了42年;叙利亚总统小阿萨德2000年子承父业,在父亲去世后掌握了政权,他的父亲也是当政30年。另外一个是朝着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冲击,包括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约旦、以及北非的摩洛哥这8个君主制国家。
本﹒阿里出逃的第二天,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月25日,冲击波到了埃及,当天首都开罗发生了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到1月28日参加所谓“愤怒日”有形的人超过20万。1月31日又发生了号称百万人的大游行。2月11日穆巴拉克离开开罗下台,示威人群达到200万。穆巴拉克倒台前后仅用了18天。
穆巴拉克的倒台,给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这个冲击波带来了更大的推力,中东的第二波起来了。第二波中有两个国家——利比亚和巴林,这两个国家情况比较复杂。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同一天海湾地区的巴林也发生了示威游行,这是海湾地区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这里是君主统治,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亚北非的局势动荡远远还没有结束,可能最高潮还没有到来。长远来看,“茉莉花革命”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迄今为止,实际上22个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被冲击到了,现在唯一一个国家没有发生状况的是卡塔尔。没有出现状况的特殊原因:卡塔尔人均GDP超过9万美元,高居世界首位,而且这个国家的国王在阿拉伯世界比较另类,他1995年推翻自己的父亲上台的(他父亲当年即位是也是政变推翻自己的父亲的)。卡塔尔多年来紧密贴靠美国,国家的开放度很高,有所谓的“小国家大平台大外交”的声誉。虽然本国人口只有30万,但拥有影响力较大的半岛电视台,既办过亚运会,又要承办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
二、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1.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西亚北非等国家体制比较僵化,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比较僵化的。阿拉伯世界22个国家,政治上大致属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强人独裁,长期把握政权,而且这些政权都是子承父业。另一类是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2.贪污腐败极为严重,引起社会不满
有人估计穆巴拉克的身家,最低也有50亿美元。再比如突尼斯,本﹒阿里第一夫人家族几乎垄断了该国的经济命脉。资料:利比亚领袖卡扎菲及其儿子们的腐败问题。卡扎菲于1969年9月1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利比亚共和国,时年仅仅27岁。1977年3月卡扎菲更改国名,发表《建立人民权威宣言》,取消国家议会,代之以“总人民大会”。同时取消政府,代之以“总人民委员会”。卡扎菲试图打碎一切国家官僚机构,使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卡扎菲本人于1979年辞去总人民大会总秘书(相当于国家元首)职务,自封为“利比亚革命领袖”。虽然卡扎菲不担任国家公职,却是举世公认的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利比亚没有宪法,卡扎菲的领袖任期不受任何约束。今年卡扎菲69岁,已经在位42年,世人不知他将何时下台,谁将担任他的接班人。近年来人们发现,卡扎菲的次子赛义夫·伊斯兰(Saif al-Islam, 1972年生)频频公开露面,以国际慈善与发展基金会主席的身份代表卡扎菲讲话和从事政治活动。显然卡扎菲是在有意培养儿子做接班人。此次利比亚动荡期间,赛义夫多次露面讲话并代表卡扎菲参与谈判。如2月21日,赛义夫发表电视讲话,称“利比亚不是突尼斯和埃及”,“卡扎菲也不是本·阿里和穆巴拉克”,拒绝反对派提出的推翻卡扎菲的政治要求。①
卡扎菲共有8个儿子和2个女儿,长子穆罕默德控制了利比亚电信公司,三子萨阿迪经营出口自由区,四子汉尼拔控制了海上航运,二子赛义夫则在外交领域影响巨大。据维基解密显示,今年1月20日美国驻的黎波里大使与利比亚投资局局长穆罕默德·拉耶斯(Mohamed Layas)会谈。拉耶斯称投资局经营的资产达700亿美元,拥有欧洲蓝筹股如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英国皮尔森出版集团的股份。他还称,到2010年底,利比亚的外交净资产和主权财富基金总额达到1520亿元。②其中存放在美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达320亿美元,分别存在几家银行,每家经营3—5亿美元。③至于卡扎菲家族的财富,据说在意大利投资巨大,拥有埃尼石油公司、菲亚特汽车公司、器械工业投资公司等大公司的股份,甚至还拥有尤文图斯足球队7.5%的股份。④
资料:突尼斯总统本 阿里家族利用特权大办家族企业,疯狂侵吞国有资产,甚至欺行霸市,第一夫人掌管的企业几乎垄断全国经济,总统女婿控制着全国金融业和航运码头。本 阿里家族甚至一度借贷不还,放贷银行几近倒闭。美国外交官在秘报中形容本 阿里家族为“黑社会”和“腐败核心”,估计其资产高达55亿欧元。有报道称,本 阿里出逃时还卷走黄金1.5吨。
英国《卫报》称,过去30年穆巴拉克家族通过介入房地产等方式敛财约400亿—700亿美元。西方情报人员说,穆巴拉克二子在任何重要商业项目中都要抽取2%至5%的好处。美国媒体称,穆巴拉克家资未必有数百亿美元之巨,但也达二三十亿美元。瑞士银行宣布冻结穆巴拉克家族账户的决定,至少印证其海外存有资产的事实。
一位在京阿拉伯人士透露,早在穆巴拉克担任空军司令并一战成名的1973年“斋月战争”前后,其家族公司就已靠倒卖军火大发国难财。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埃及以低于国内价格近1/3的优惠条件向以色列和约旦供应天然气,其中也有穆巴拉克家族公司勾兑私利的交易。埃及街头流传着斥责穆巴拉克卖国谋私的政治民谣:“总统高于国家,收回西奈,出卖埃及。”
其实,“打倒穆巴拉克”的口号2005年在其操弄选举时就已回旋于开罗街头。半岛电视台披露,埃及执政党前组织秘书家产30亿美元,前住房部长为17亿美元,前旅游部长为22亿美元,前商业部长为20亿美元,前内政部长为14亿美元。埃及20%的少数权贵拥有社会总财富的55%,而60%的底层民众只拥有18%。
3.民生凋敝,百姓贫困,贫富差距不可想象
以埃及为例:前几年埃及人均GDP曾与中国相近,但是埃及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和中国相比差得很远。据埃及官方的统计数据,有40%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许多人一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实际情况可能远比这个还糟。据专家估测,穆巴拉克家族身价可能达435亿英镑(大体相当于埃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他的两个儿子在美国和英国大都市的黄金地段都购置了豪华房产。收回穆巴拉克家族的财富将对埃及走出经济困境有很大帮助。开罗美国大学的社会学家阿明指出,埃及全国人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富人集团,他们占20%的人口,却拥有55%的社会财富,这些人或从政或经商,他们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第二个层次是中产阶级,他们也大体占20%的人口,占27%的社会财富。第三个层次是穷人,他们占60%的人口,却仅拥有18%的社会财富。据统计,一个埃及家庭月均生活支出起码需要400埃镑(约合人民币850元)。在穷人阶层中,政府下层公务员站了相当大比重。具有大学学历的下层公务人员月收入130埃镑,其他大量的公务员月收入仅80-120埃镑。有数据显示,也门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足以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约占也门人口10%的富有阶层控制了34%的国名收入,其消费总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5%。巴林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2010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33位,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排在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之后。4.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引起年轻人不满
阿拉伯人出生率极高。中国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显示,我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是0.57%,阿拉伯世界达到2.5%还多。人口出生率极高,会导致人口过度年轻化。有一个统计数字,在阿拉伯世界15岁到30岁的人口站了30%。人口年轻化又会导致失业率高居不下,阿拉伯世界失业率普遍高达25——30%,其中青年人站了很大比重。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在街头闹事的80%以上是三种人,或者是同时具备三种身份的人:30岁以下,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的人。
资料:高失业率也严重困扰着突尼斯和埃及。2010年突尼斯官方公布失业率约为14%,中立机构估算在20%,15至36岁就业骨干群体失业率高达30%,部分行业甚至高达60%。突尼斯每年有8万名大学生毕业,却仅有2万人能找到工作。因此,城管人员羞辱殴打失业大学生并导致其自焚身亡,顿时引爆所有失业者心中压抑的怒火。埃及的失业率也比较高,过去3年官方公布平均约为9%,实则不然。以2008年为例,20至24岁年龄段失业率为51.1%,25至29岁为22%,15至19岁为18.4%;另外,高中毕业生失业率大致在55%,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1.7%。
同时,这两个国家低收入、低保障和低幸福指数的“三低”问题相当严重。40%的埃及人日均生活费不足2美元,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换言之,3200多万埃及人每天全部生活费用只够在北京买一碗牛肉面。埃及公务员月薪大约600元人民币,外企高级白领约为40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很难让普通埃及人拥有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幸福满足感,甚至有报道称,60%的适婚男性无钱买房、租房结婚,40%的适婚女性也因经济拮据待字闺中。生计难保、幸福缺失的社会不满情绪无处不在,而且经岁延年,积累到临界点便一触即发。
民生危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也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约旦、叙利亚等国。数年前的统计显示,不足3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贫困人口却接近9000万,至少73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00万人失业,失业率甚至在沙特这样富甲天下的王国也高达30%。民生艰难的对面,却壁立着万亿石油美元的海外资产及帝王将相穷奢极欲的排场奢华。
阿拉伯世界为什么失业率这么高呢?因为它们的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就业。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油国,富得流油。经济80%甚至90%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国家的人啥也不干,啥也不会干,人均GDP很高就业率极低。这些国家严重依赖外国劳工,卡塔尔总人口160万,本国人口只有30万。外国人在科威特占3/4,在阿联酋有2/3,在萨特也至少占1/3。另一类是没有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以埃及为例。埃及有四大经济支柱:第一是侨汇,大量的埃及国民在国外打工挣下的钱汇回来,这是国家最大的收入来源。第二是旅游业,埃及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和古代神庙,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外国游客,好的年份时年旅游收入可超过100亿美元。第三是苏伊士运河的通河费收入。第四,过去是少量地出口棉花(长绒棉),现在出口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没有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绝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出口,人口出生率又这么高。
长期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一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据阿拉伯国家劳动力大会数据,阿拉伯国家目前有1700万人失业,失业率超过15%,一些阿拉伯穷国的失业率一般都在30-40%,甚至更高。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往往也难以就业,许多拥有法律和医学学位的年轻失业者只能沦为没有牌照的出租车司机。从打开地区动荡缺口的突尼斯看,其官方失业率过去10年一直维持在两位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真实失业率可能远远不止官方公布的15%。突尼斯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失业率已经超过20%,15-29岁年轻人失业率可能超过30%。据英国媒体报道,突尼斯年轻人失业率实际达到了惊人的52%。引发突尼斯**的正是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头摆摊的26岁大学毕业生。埃及过去30年人口翻了两番,由2000万激增至8400万,三分之一的人口年龄不超过14岁,一半人口年龄在24岁以下,满足埃及人的就业要求甚至需要创造比人口是3.6倍的美国还要多的新增就业机会。显然,埃及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不具备这样的潜力。也门政府2008年公布的失业率为35%,青年人的文盲率高达42%。5.新兴网络媒体推波助澜
内因是阿拉伯世界长期积累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矛盾的总爆发。从外因来讲,以“脸谱”、“推特”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是这场政治大地震得以爆发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西亚北非动荡对国际社会及中国的影响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大变革将冲击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
阿拉伯世界陷入剧烈动荡,而且将是比较长期的过程。
政权更迭后的埃及,突尼斯整体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没有动荡过的国家,如海湾国家沙特,高层也开始酝酿在政治上高一些变革,如允许进行市政选举等。可以肯定地说,这场大变革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阿拉伯国家的情况差别较大,对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像突尼斯,埃及这样的国家,由于世俗化和开放程度高,“民主化”过渡会相对快一些;像利比亚,也门这样仍然保持部落形态的国家,在强人政权之后过渡会相对困难一些,可能会出现分裂,割据甚至内战;叙利亚情况更加复杂,一旦阿萨德家族垮台,国家的前景实在难以预料;而像沙特等君主制国家,由于手里握有巨额的石油美元和地处极端重要的战略要地,变革的步伐可能大大延缓。
2、有人欢喜有人忧
从西亚、北非地区的地缘政治上来看,主要有四大力量,即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目前,阿拉伯世界整体陷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动荡,在地区的影响力明显萎缩。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长远看是在上升之中。埃及曾经是西亚、北非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开罗曾经被视为这一地区的中心,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以色列单独,并在外交上一头倒向美国后,一度被阿拉伯联盟开除,地位和地区影响大不如前。在这次大变局中,埃及继突尼斯之后率先革命,并在穆巴拉克到太后拉开了和以色列、美国的关系,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正在重拾升势。
3、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一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消极。二是对一些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定的影响。这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风暴,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1)阿拉伯世界“大地震”带来的机遇
一是中东动荡延长了我国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发展有一个战略机遇期。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全球反恐上,目光投到中东,出现了有利于我们崛起的国际环境。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2002年提出了战略机遇期的说法。而在去年,中国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形势,朝核问题、沿海军演、南海问题、周边局势动荡等,有人就问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现在中东局势大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肯定,这个战略机遇期还存在。
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的30年中,每当我们发展到一个比较敏感的实践节点上,都会出现阿拉伯因素。比如1991年,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态?1989年西方孤立中国,封锁中国。1990年8月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美国大象海湾战争,中国国际环境一下宽松了许多。10年后,2001年,小布什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大幅度调整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把中国重新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变得异常艰难,4月份发生了撞击事件。但是当年发生了9.11事件,是美国把战略重心赚到了反恐上来。又过10年,当奥巴马要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大家开始议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阿拉伯世界又动荡起来了。
其二中东动荡提醒我国未来要更加注重民生。
三是阿拉伯世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帮助我们化解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西方的那一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越来越出现了疲态,弊端丛生,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第一,西方所谓民主政治的弊端日益显露。第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失衡。第三,高福利社会养懒人积重难返。第四,虚拟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搞过了头。第五,新闻自由走到了“媒体恐怖”。挑战:
一是中国的经济利益受损。二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乘机做文章,预让中国内部发生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