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团队的管理
设计团队的管理 2009-10-15 10:14
三、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因素
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是一门横跨了设计学、行为组织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设计团队与个人设计师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就是组织管理的实现方式不同。设计团队对于组织管理理论的热切需求是个人设计师难以体会的。
但是,现代设计公司或设计团体对于如何实现设计团队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的认识并不成熟。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设计团队管理体系建立,更多地是依靠过去团队实际运作经验或从其他经济学科移植的组织绩效知识的结合。而设计作为一门特殊的行业是与普通的经济部门相区别的,对他的科学管理必须考虑该行业的特殊性,即在设计团队的管理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设计师创新的积极性维护。
当然,针对设计团队的积极性维护,绝不是讲自由就可以创造出最好的作品,设计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产业。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制定一个计划很快,规划也不难,但是却需要很多人用一定的时间去执行,去操作,这是一切团队工作的根本问题。设计创意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疆界,它可以用流程规则来控管和把握。比如交给设计团队一个案子,期限是五天,在这五天里团队不单单只做着一个案子,可能会是六七个。因此,设计团队要同时完成如此多的设计方案就需要规划,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分配人力,通过合理的流程来控制时效。这是一个创意型设计团队的精髓。
事实上,设计团队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建立一套有效地组织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套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流程建设部分。即设计有设计流程,制作有制作流程,所有的工作就是流程的串联。其中,业务的流程要介入到设计的流程中,设计的流程要导入客户的流程当中,中间有枝节分开,互相找寻连接点。这样,设计团队的组织工作经过一个流程下来,其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等都可以立刻显现。[5]长期这样做下去,该设计团队做包装就会形成包装的流程,做品牌的就会形成品牌流程。最后,设计团队可能不仅形成了各种的实用流程,而且能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团队文化也就形成了。
根据《产品设计》杂志的调查,中国的汽车生产商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流程中很少能够完整地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大多数厂商仅仅凭靠想象和热情就转入了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中。这样就导致其设计部门在缺乏可靠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没有根据的创新设计。通常国际知名品牌的市场调研过程都要经过制定庞大的市场调研计划,进行繁杂的市场调查和细致的数据分析,最后经过分析数据的严格检验之后,才可以完全转入设计部门进行设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欧洲最大的园艺工具生产商FELCO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六年里一直在中国农村市场进行着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此前,该公司一直因为调查结果不理想而多次重新开始调查过程,始终没有进入市场。在他们确信自己已经基本掌握到中国果农的工具需求和消费心理时,该公司的设计部门就专门设计和生产了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该产品在保证其一贯的产品质量下,将成本价格降到了150—200元人民币,而FELCO在欧洲最便宜的产品也要30欧元(300多人民币)。FELCO公司的市场总监波吉先生讲:“该产品对成本的成功控制是通过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实现的,而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严格的工作流程是关键。
经过对以上设计团队管理经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不管是设计领域的哪个行业都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体系。职业的设计团队应该向客户提供从市场调查、设计方案创意、工程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到设计实施等不同阶段的专业化系统设计服务。
四、塑造优秀设计团队的必要因素
第一,建立设计团队的多元化交流平台
现代国际设计潮流正从曾经包豪斯功能主义的机械化造型转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和本土化的后现代设计新时代。我们思考这些标准的满足,仅仅有设计师的理性认识能实现么?其实,设计团队对各种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学的参与等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更重要。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构建设计团队的多元知识体系,形成高效稳定的交流平台。最终,通过整合资源综合商业设计推出适合市场多元化要求的产品。
汉斯格雅品牌的设计总监飞利浦?格罗厄(Philippe Grohe)在2006年米兰国际家具展接受记者采访讲:“我的角色是做一名沟通人员,汉斯哥雅与设计师合作的历史有35年,我们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团队文化。设计师很有远见,但他们并不样样都懂。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家具,不懂得如何制造水龙头和洗浴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交流。交流的质量决定了最终的产品和结果。” training.mypm.net
另外,设计团队的交流层次是不同的,我们按照交流主体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设计团队内部人员的交流、设计团队与其他相关领域人员的交流、设计团队与客户和消费者的交流。对于其各种交流的必要性就不再多讲,因为这已经是设计师基本的共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建立成功的交流平台,以实现能够整合资源和设计交流的目的。
设计团队的交流平台的建设根本原则是“合而不同”。具体分析,“合”即基于共同的美学理念、强大的团队精神、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共同合作的工作方式以及一致的工作目标。“不同”即设计团队内专业人才各有所长、因材施用。从设计团队最初的人员召集开始,就要注意根据设计任务的需要对差异化的专业人才的引入。其次,在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非常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当设计团队碰到困难时,团队精神的引导要比某个设计师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有成效
五、设计团队在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
设计团队作为新的设计主体,它的成长过程必将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现象。设计管理者只有透彻认识到设计团队的特性,以及联合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协作,设计行业才会更快的发展。无论是设计的哪个领域,基于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将迅速发展,它象征了新的设计时代已经到来,它的发展必将伴随世界商品经济新时代的来临而更加兴盛
设计团队的管理 2009-10-15 10:16 第二,树立设计团队的先进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的方向是设计团队进行创新设计的根本指导。设计团队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只设计出漂亮的产品,或者创造出生产成本很低的产品,事实上两者都需要兼顾。这就注定了设计团对的创新设计需要很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协作来实现创新的想法。国际知名设计顾问公司Tangerine的设计理念是:“设计不是艺术,它是一整套销售产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是产品设计师,但是我们不做设计师产品;我们开展研究,但是我们不是研究者;我们为产品设计审视机遇,但是我们不总在设计产品。”
过去,商业设计团队的设计理念围绕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基于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创新论;第二种,把设计看成是从工程部门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行为。但随着全球市场品牌大战的发展,商业设计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运作。FELCO公司的市场总监波吉先生讲:“我们需要的不是样式的不同,而是崭新的理念。设计团队不一定非要把设计产品制造出来,但必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优秀方案” 项
设计团队进行创新设计的本质是理念创新,在外形样式上的所有变化不过是理念的外在表现。B&O音响开发公司的设计师大卫?李维斯和他的设计小组为其音响系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新模式“全一体化系统(all in one system)”,它改变了过去黑色无个性的方盒子音响设计风格。不仅当时拯救了濒临破产的B&O公司,而且该设计理念被沿用了数十年。公司的设计团队延续这一理念推出一系列引导世界潮流的新型音响,为 B&O公司创造了完美的品牌形象。项目管理论坛
第三,设计团队的设计为客户服务
雷蒙德?罗维讲:“我的看法是,对于单个工业设计师来说,出色的创意设计能力加上适当的公共关系能力,就可以获得成功,根本就不需要销售。对于一家设计事务所或一家设计公司来说,只有你的设计水平得到客户的公认,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设计是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的一个关键部分。”
设计团队的基本任务是设计一种产品系列的视觉形象,让他和品牌相辅相成,通过设计帮助企业建立起品牌资产。设计团队所进行的任何创新设计必须要和一个公司的所有商业目标相一致,对商业运作产生实质性的贡献,这是设计团队创意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基于客户的设计”并不仅是一个口号。在设计团队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的设计细节需要以它为标准进行设计。.net
首先,团队设计受到客户的时效要求限制。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不是追求唯美的或最具创意的前卫艺术设计,而是严格遵守时间限制以及客户的诸多要求,利用最低成本进行的设计行为。其结果设计出的样式可能是一般性的,但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因此,如果设计团队无法在合理的时效内做成良好品质的创意设计,即无法提供给客户完整的服务,也就失去了商业实际的意义。
其次,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要处处关注客户的差异性。客户并不都是一样的,最基本的常识就是他们有行业上的差别。比如,对于和身份密切相关的产品如家具、灯具、服装等的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形象因素;而对机械设备等投资类工业产品,技术方面是最重要的,必须加强基础技术投入和作适当的设计。大量的民生工业用品,最重要的是产品的性价比,通过设计和制造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大众需求。因此,设计团队对于客户细致的差异化分析和处理在设计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最后,设计团队的设计风格要遵循客户的风格需求。在客户品牌和代理商关系中,品牌应该是显性的,设计团队和创意人员应该是隐性的。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讲:“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在创意表现里可见风格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拘一格才算高。创意应该随客户的品牌和产品定位而变化,而不是每次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有团队的风格的话,应该是理念的和文化上的,而不是创意表现上的。”另外,在设计团队中单个设计师的个人价值是通过融入团队的整体价值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个人的设计风格在团队的风格下都不被提倡。
第四,设计团队需要支持设计创新的鼓励机制。
支持创新的财政支持计划、支持创新的奖励制度以及培养学习型团队的充电机制等等都是设计团队能够保持持续创新力和塑造团队的创新文化所必须的。在那些技术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工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经营多年的奖项。这些就是国家希望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励本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设计先进思想的交流。例如,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每年颁发美国工业设计奖,现代工业发源地英国设计委员会每年评选英国设计奖,意大利有“金圆规奖”,德国“IF产品设计奖”和“红点设计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设计赛事,斯坦的诺维亚的国家均有自己国家的“优秀设计奖”。这些设计大国的设计团队每年都会鼓励设计师积极参与奖项,每个设计师通过参与比赛互相学习,这已经成为他们积极创新的有益动力。
第二篇:如何管理设计团队
如何管理设计团队
——科学合理有效地监管下属的工作过程
在团队管理中,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管理者越来越少,因为过程决定结果,不管过程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如何既信任下属又不至于让团队管理失控,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问题。信任下属,给予适当授权,不过多过频地干涉他们的正常工作,这有利于激励下属,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可问题是,管得少了,又如何能避免下属的过程错误和失误呢?这就是管理者的过程管理技巧,是管理团队的必备技能。
一、管理思路分析
如何有效控制好下属的工作过程,又不遭至反感和抵触,必须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让员工愿意主动汇报工作过程;二是了解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点才是过程控制点;三是要确认清楚的过程责任,为什么结果不好,是因为过程的反馈不够,导致没有将影响结果的问题及时解决或排除,这个责任是要下属担负的。
1、让下属做能做和该做的事情,即有效的授权
不能做与不该做的事,显然不能让下属去做,这也是过程管理有效性的前提。
2、事先约定过程要求,让下属“获得”主动权
管理者在安排工作或召开计划会议时,应事先提出约定:凡影响到工作和计划达成的过程问题,需第一时间寻求解决,不能解决的第一时间汇报;过程中阶段性工作结果的汇报要求。这个约定,可以让下属获得主动寻求沟通和支持的权利。
3、了解什么才是过程中的关键
工作过程中,有关键环节、关键要素、关键数据、关键现象,对于这些所谓的“关键”增加关注和把控,有助于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
有一种现象:上司本想了解下属工作究竟如何,当看到下属忙忙碌碌辛劳工作时,就放心了,可直到工作结果出来,管理者才知道,原来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象的。原因在于什么,在于管理者没有找到事件的关键点,光看是否忙碌,显然不能代表工作过程的有效性。
4、得到下属的承诺,让下属先承担起责任
对下属工作过程的管理与管理方式,需提前与下属沟通,让下属意识到对过程的关注以及过程责任的担负。
5、创造责任和被监管两种压力
让员工意识到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既使如此,也需要在管理要求上给员工一定的持续的监管,责任与监管相结合,才能确保员工以过程的重视以及对过程的把控意识。
6、过程管控制度化,工作安排书面化
对一个下属进行过程管理,需要的是技巧和耐心;对于整个团队、整个企业,则需要制度与流程的支持,规范的管理一定要有书面记录。
二、方法借鉴
1、关键点检查法
找到工作过程的关键点,通过对关键点进行记录、分析与控制,来了解并指导过程的进展。工厂夜间保安巡逻工作的控制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在工厂一些在贵重设备设施和财产的地方以及有安全隐患的偏僻点设置巡逻记录本,保安巡逻时必须到达这些点并签署时间、姓名和巡逻情况,以确保对这些地方的安全巡逻。这就是显着的关键点检查法。
但是对于不同的岗位和工作任力,关键点并不相同。寻找工作关键点的技巧在于,找到工作过程最容易出错出问题的地方、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过程中可展现部分成果的地方。[next]
2、关键事件法
工作进展如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人力资源部整治员工纪律,那么员工考勤打卡的表现、旷工迟到的情况、是否统一穿着工服等等现象都客观展现了员工纪律整治工作的成效。
由于关键事件是个案问题,因此对关键事件的观察,并不能因为关键事件的良好表现而得到工作进展良好的结论,只能从关键事件的问题中反映工作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改善点。因此,关键事件法也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改善法,但不能作为对下属工作的客观评价依据。
3、汇报法
即要求下属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汇报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过程中达至某个结果时汇报
将工作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即向上级进行工作汇报。上级将根据汇报时间的时间点来了解进展情况。比如,公司需要在二个月内招募到500名新员工。那么,将目标分解,第一周要求招募到50名,第二周60名,如此分解后。招到50名员工后下属来汇报工作,此时还未到一周时间,说明进程顺利,若此时已超过一周时间,说明工作进程不利,需要立即检讨与修正。第二种是,阶段汇报
将工作过程分为几个时间或事情阶段,每到某个时间或某个事情阶段,立即向上级进行工作汇报。参考上面的例子,就是第一周周未,不论工作小目标达成与否均需进行工作汇报。第三种是,定期汇报
约定汇报时间,按约定时间进行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法是以提前约定为前提的,如果提前没有与下属进行约定,而是在任务过程中突然提出要求汇报的要求,造成下属的无端压力,会引起下属的反感和不适。
4、小周期高频率的工作等级评价法
此类方法适合针对一个团队或多位下属同时进行。以团队内部员工之间的比较和排序来了解达到工作成效的程度。小周期高频率,简单地说就是周期性的多次评价,最后将多次的评价集合起来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比如,生产部主管对生产车间所有领班每周进行一次评价,将每位领班按工作表现的程度以A、B、C三个等级进行排序,一个季度后,将有不少于12 次的评价和排序。将这12次的排序综合起来,以被评为A、B、C等级的多少为主要依据,以领班评价的变化曲线为参考依据,对各位领班在生产部所有领班中的工作表现情况进行一个较客观地了解。而生产主管也可以任何时间来了解之前的总体评价,以对领班的工作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和判断。
至少内部排序,方法可以多样,如强制分部、倒排等等均可,这里就不详述了。
5、日志自评法
这类方法在很多企业都有运用,但是运用的并不彻底和有成效。
比如,我曾在一家房地产集团企业开展培训,了解到该集团每月人手一本《工作日志》,员工先将自己当月的工作进行列表式的计划。然后,每周均有一个细致的列表式计划,每天都有一个计划和完成情况。一周一次自我总结与评分,每月一次自我总评并交与上级评分。通过这种方式,上级可以很容易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随时通过检查员工的《工作日志》了解到工作的即时信息。
显然,如果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这样的日志自评法就会更有效果。该法有二个关键点值得关注:第一,员工必须遵守规则,即时更新日志信息;第二,员工应按要求列出工作的计划明细并对应如实地评估计划明细的完成情况。
6、不定时不定期的抽查
不定时不定期的抽查是一种很有效的监管方法,不仅使下属始终有持续的关注压力,也使得过程得到有效地持续管理。
通常,对下属的工作进行过程管控,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只要方法选择恰当,时间点选择巧妙,多与下属进行必要的沟通,管理者一定会得到“管得少理得好”的效果回报。
第三篇:设计团队的管理
设计团队的管理
摘要:在商业设计领 域,设计团队取代个人设计师成为设计行业的设计主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关于如何实现设计团队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每个正在运作的设计团队都在努力探寻的焦点 问题。本文将以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根本目标,分别从设计团队的发展状况、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塑造优秀团队的必要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探寻到有 益于促进设计团队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的良好思路。
一、设计团队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发展状况
设计团队作为区别于个人设计师的设计主体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发展异常迅速。现如今,没有哪个工业设计师或建筑设计师是在单打独斗的完成设计任务。或许在设计 的特殊年代,某些职业设计师如雷蒙德•罗维是可以依靠自己的设计才华和渊博知识设计出横跨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优秀设计作品而扬名世界。但现在更多的世界成 功设计作品都是基于其背后优秀的设计团队以及与之相关领域不同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下诞生的。从而,无数的设计事务所、知名企业的驻厂设计部门或小型的设计 团体已经开始作为设计行业的主导力量创造出新设计时代的辉煌。
然而,基于设计团队的设计风潮在国际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不过才二三十年时间,团队设计的实际运作状况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不少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学已经 开始致力于此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例如英国的一些设计学院多年前就开设了“设计管理”学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3年也招收了中国设计管理专业的 第一批学员。另外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设计中心正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例如索尼、东芝等的设计中心,以及像奥美广告公司这样的成熟设计团队都已经开始形 成自己的组织管理体系。
尽管真正完整的设计团队管理学科依然没有建立,但团队设计在世界设计领域的设计行为却高速发展。从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设计团队管理经验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广泛的交流在使该学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真正的团队创新设计已经成为设计主流。
二、设计团队的人员构成因素
设计团队的组织建设首要面对的是团队人员的组织构成问题。设计团队的人员结构一般会根据设计任务的性质不同以及设计团队的规模和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 设计任务的不同,同一个设计师在设计不同阶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设计团队内的不同设计师由于各自设计能力的差异,如专业方向的差异、为人处事方式的不 同等等,决定了他们各自在设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来就不曾相同。因此,一个优秀设计团队的每个设计师必须是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来召集的,每个设计师在设 计团队的应用也必须是因才施用,其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更应是差别互补的协作关系,这样整个设计团队的合力才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益。
首先,设计团队的人员结构需要设计领域内不同专业特长的设计人员构成,其核心组织原则就是根据设计任务的性质决定设计团队的设计人员结构。B&O是丹麦生产家用音响及通讯设备的公司,其统一的设计风格和鲜明的企业形象成为丹麦设计的经典和象征。然而,公司始终没有设立自己专门的设计 部
门,而是根据商业目标的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管理体系将丹麦、英国、美国、法国的多名不同领域的自由设计师汇集组成跨国的设计团队进行产品的设计。根据以上要求,我们会发现设计团队在实际的团队建设运作时,寻找满足团队建设需要的设计人才并不容易。因此,很多团队管理者本着珍惜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初 衷,忽略项目是否需要就加以召集使用。结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要么该设计师无用武之地,要么团队中出现了重复性人才的共存现象。仔细分析,这并不符合设计 团队控制人力成本的原则,其结果更有可能是造成团队成员的恶性竞争。因此,管理者在设计团队的人员召集过程中必须避免重复性人才的引入,应严格根据项目需 要对设计师进行选择。
Work in progress是一家以巴黎和纽约为据点的综合性设计公司。2001年,Work in progress公司为法国服装品牌香奈儿(Chanel)设计新视觉形象和宣传策略。这次设计任务是对公司设计资源的极大考验。从对标识的再设计、广告 活动的安排到服装表演的目录资料、招待卷的设计印刷都要求把一群各具专长和才能的不同设计领域的设计人才聚集起来,建设一支崭新的设计团队。[2]这样合 理的设计资源整合为下面的工作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时总会遇到很多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难题,这些都是设计师无法独自完成的。因此,在现实的设计团队组织情况中,设计领域以外的相关专业人员被经常邀请加入设计团队。
设计不同于纯艺术。纯艺术可以停留在美术家天马行空的画纸上,而设计需要通过材料和工艺制作出来,实现它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实用目的。这也就决定了设计团队 特别需要在信息、材料、工艺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帮助,打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实现其真正的实用价值。通常设计团队通过材料、工艺等其他专业人员的直接或间接 帮助,就能顺利地完成某些设计师不能完成却又无法逾越的关键工作,这对于整个设计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在台湾的少女保健品Heme的新型瓶体开发案中,其设计团队在设计阶段非常顺利,新瓶体外形设计提案几次就通过了,但较复杂的环节出现在开模与内容物测试 阶段。某些保养品的内容与塑料有冲突,为了表现出设计所追求的质感,对材料的要求必须是该材料。经过双方两相权衡的讨论,决定在设计上进行微调以适应材料 的限制;另外,因为瓶盖矿晶头较重,而瓶身是不对称的曲线造型,整体容器的平衡感就必须经过多次的测试和调整。因此,设计团队在设计成熟后,必须与材料部 门进行密切沟通,对设计所需成分、材料、工艺等的共融性进行了解,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交流。
中国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在接受《工业设计》杂志采访时讲道:“一个成熟的设计团队不仅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实施和执行出来。在创 意的执行中遇到困难司空见惯,但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创意却是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设计团队的组织时,必须将设计领域以外的专业人才吸纳进入 团队。”
三、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因素
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是一门横跨了设计学、行为组织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设计团队与个人设计师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就是组织管理的实现方式不同。设计团队对于组织管理理论的热切需求是个人设计师难以体会的。但是,现代设计公司或设计团体对于如何实现设计团队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的认识并不成熟。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设计团队管理体系建立,更多地是依靠过去团队实 际运作经验或从其他经济学科移植的组织绩效知识的结合。而设计作为一
门特殊的行业是与普通的经济部门相区别的,对他的科学管理必须考虑该行业的特殊性,即 在设计团队的管理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设计师创新的积极性维护。当然,针对设计团队的积极性维护,绝不是讲自由就可以创造出最好的作品,设计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产业。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制定一个计划很快,规划也 不难,但是却需要很多人用一定的时间去执行,去操作,这是一切团队工作的根本问题。设计创意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疆界,它可以用流程规则来控管和把握。比 如交给设计团队一个案子,期限是五天,在这五天里团队不单单只做着一个案子,可能会是六七个。因此,设计团队要同时完成如此多的设计方案就需要规划,通过 科学的管理来分配人力,通过合理的流程来控制时效。这是一个创意型设计团队的精髓。
事实上,设计团队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建立一套有效地组织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套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流程建设部分。即设计有设计流程,制作有制作流 程,所有的工作就是流程的串联。其中,业务的流程要介入到设计的流程中,设计的流程要导入客户的流程当中,中间有枝节分开,互相找寻连接点。这样,设计团 队的组织工作经过一个流程下来,其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等都可以立刻显现。[5]长期这样做下去,该设计团队做包装就会形成包装的流程,做品牌的就会形成品 牌流程。最后,设计团队可能不仅形成了各种的实用流程,而且能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团队文化也就形成了。
根据《产品设计》杂志的调查,中国的汽车生产商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流程中很少能够完整地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大多数厂商仅仅凭靠想象和热情就转入了产品设 计和生产流程中。这样就导致其设计部门在缺乏可靠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没有根据的创新设计。通常国际知名品牌的市场调研过程都要经过制定庞大的市场调研 计划,进行繁杂的市场调查和细致的数据分析,最后经过分析数据的严格检验之后,才可以完全转入设计部门进行设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欧洲最大的园艺工具生产商FELCO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六年里一直在中国农村市场进行着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此前,该公司一直因为调查结果不理想 而多次重新开始调查过程,始终没有进入市场。在他们确信自己已经基本掌握到中国果农的工具需求和消费心理时,该公司的设计部门就专门设计和生产了适合中国 市场的产品。该产品在保证其一贯的产品质量下,将成本价格降到了150—200元人民币,而FELCO在欧洲最便宜的产品也要30欧元(300多人民 币)。FELCO公司的市场总监波吉先生讲:“该产品对成本的成功控制是通过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实现的,而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严格的工 作流程是关键。
经过对以上设计团队管理经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不管是设计领域的哪个行业都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体系。职业的设计团队应该向客户提供从市场调查、设计方案创意、工程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到设计实施等不同阶段的专业化系统设计服务。
四、塑造优秀设计团队的必要因素
第一,建立设计团队的多元化交流平台
现代国际设计潮流正从曾经包豪斯功能主义的机械化造型转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和本土化的后现代设计新时代。我们思考这些标准的满足,仅仅有设计师的理性认 识能实现么?其实,设计团队对各种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学的参与等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更重要。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通过与其他学科 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构建设计团队的多元知识体系,形成高
效稳定的交流平台。最终,通过整合资源综合商业设计推出适合市场多元化要求的产品。
汉斯格雅品牌的设计总监飞利浦•格罗厄(Philippe Grohe)在2006年米兰国际家具展接受记者采访讲:“我的角色是做一名沟通人员,汉斯哥雅与设计师合作的历史有35年,我们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团队 文化。设计师很有远见,但他们并不样样都懂。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家具,不懂得如何制造水龙头和洗浴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交流。交流的质量决定了最终的产品和 结果。”
另外,设计团队的交流层次是不同的,我们按照交流主体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设计团队内部人员的交流、设计团队与其他相关领域人员的交流、设计团队与客户 和消费者的交流。对于其各种交流的必要性就不再多讲,因为这已经是设计师基本的共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建立成功的交流平台,以实现能够整合资源和设计交 流的目的。
设计团队的交流平台的建设根本原则是“合而不同”。具体分析,“合”即基于共同的美学理念、强大的团队精神、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共同合作的工作方式以 及一致的工作目标。“不同”即设计团队内专业人才各有所长、因材施用。从设计团队最初的人员召集开始,就要注意根据设计任务的需要对差异化的专业人才的引 入。其次,在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非常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当设计团队碰到困难时,团队精神的引导要比某个设计师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有成效。DG
第二,树立设计团队的先进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的方向是设计团队进行创新设计的根本指导。设计团队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只设计出漂亮的产品,或者创造出生产成本很低的产品,事实上两者都需要兼 顾。这就注定了设计团对的创新设计需要很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协作来实现创新的想法。国际知名设计顾问公司Tangerine的设计理念是:“设计不是艺 术,它是一整套销售产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是产品设计师,但是我们不做设计师产品;我们开展研究,但是我们不是研究者;我们为产品设计审视机遇,但是 我们不总在设计产品。”
过去,商业设计团队的设计理念围绕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基于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创新论;第二种,把设计看成是从工程部门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行为。但随着全 球市场品牌大战的发展,商业设计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运作。FELCO公司的市场总监波吉先生讲:“我们需要的不是样式的不同,而是崭新的理念。设计团队不 一定非要把设计产品制造出来,但必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优秀方案”
设计团队进行创新设计的本质是理念创新,在外形样式上的所有变化不过是理念的外在表现。B&O音响开发公司的设计师大卫•李维斯和他的设计小组为 其音响系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新模式“全一体化系统(all in one system)”,它改变了过去黑色无个性的方盒子音响设计风格。不仅当时拯救了濒临破产的B&O公司,而且该设计理念被沿用了数十年。公司的设 计团队延续这一理念推出一系列引导世界潮流的新型音响,为 B&O公司创造了完美的品牌形象。第三,设计团队的设计为客户服务
雷蒙德•罗维讲:“我的看法是,对于单个工业设计师来说,出色的创意设计能力加上适当的公共关系能力,就可以获得成功,根本就不需要销售。对于一家设计事 务所或一家设计公司来说,只有你的设计水平得到客户的公认,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设计是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的一个关键部分。”
设计团队的基本任务是设计一种产品系列的视觉形象,让他和品牌相辅相成,通过设计帮助企业建立起品牌资产。设计团队所进行的任何创新设计必须要和一个公司的所有商业目标相一致,对商业运作产生实质性的贡献,这是设计团队创意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基于客户的设计”并不仅是一个口号。在设计团队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的设计细节需要以它为标准进行设计。
首先,团队设计受到客户的时效要求限制。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不是追求唯美的或最具创意的前卫艺术设计,而是严格遵守时间限制以及客户的诸多要求,利用最低 成本进行的设计行为。其结果设计出的样式可能是一般性的,但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因此,如果设计团队无法在合理的时效内做成良好品质的创意设计,即无法提供 给客户完整的服务,也就失去了商业实际的意义。
其次,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要处处关注客户的差异性。客户并不都是一样的,最基本的常识就是他们有行业上的差别。比如,对于和身份密切相关的产品如家具、灯 具、服装等的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形象因素;而对机械设备等投资类工业产品,技术方面是最重要的,必须加强基础技术投入和作适当的设计。大量的民生工业用 品,最重要的是产品的性价比,通过设计和制造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大众需求。因此,设计团队对于客户细致的差异化分析和处理在设计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最后,设计团队的设计风格要遵循客户的风格需求。在客户品牌和代理商关系中,品牌应该是显性的,设计团队和创意人员应该是隐性的。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讲:“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在创意表现里可见风格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拘一格才算高。创意应该随客户的品牌和产品定位而变化,而不是每次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 有团队的风格的话,应该是理念的和文化上的,而不是创意表现上的。”另外,在设计团队中单个设计师的个人价值是通过融入团队的整体价值中表现出来的,任何 个人的设计风格在团队的风格下都不被提倡。
第四,设计团队需要支持设计创新的鼓励机制。
支持创新的财政支持计划、支持创新的奖励制度以及培养学习型团队的充电机制等等都是设计团队能够保持持续创新力和塑造团队的创新文化所必须的。在那些技术 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工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经营多年的奖项。这些就是国家希望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励本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设计先 进思想的交流。例如,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每年颁发美国工业设计奖,现代工业发源地英国设计委员会每年评选英国设计奖,意大利有“金圆规 奖”,德国“IF产品设计奖”和“红点设计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设计赛事,斯坦的诺维亚的国家均有自己国家的“优秀设计奖”。这些设计大国的设计团队每 年都会鼓励设计师积极参与奖项,每个设计师通过参与比赛互相学习,这已经成为他们积极创新的有益动力。
五、设计团队在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
设计团队作为新的设计主体,它的成长过程必将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现象。设计管理者只有透彻认识到设计团队的特性,以及联合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协 作,设计行业才会更快的发展。无论是设计的哪个领域,基于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将迅速发展,它象征了新的设计时代已经到来,它的发展必将伴随世界商品经济新 时代的来临而更加兴盛。
后记
设计团队在商业设计领域的迅速发展也带给设计理论界很多新的课题。对于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成为设计理论研究领域每个从业人员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然而,设 计理论界对于设计主体的研究却依然停留在针对单个设计师的分析阶段,不能及时关注当前一些优秀设计团队在设计实践中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忽视设计潮流的变 动,这对于设计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篇: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
什么是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heterogeneous team),其效果较佳,因为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团队管理基础在于团队,其成员可从2至25人之间,理想上少于10人较佳。而团队建立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团队管理成效。史东和傅立曼(James A.F.Stone & R.Edward Freeman)在管理学一书中提出团队建立有两种形式:
1、管理人员和部属所组成永久性团队,常常称为家庭式小组(family group);
2、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所组成的团队,称为特定式小组(special group)。
后者可以说是一种临时性或任务性的组织,一旦问题解决,可能就解散了。一般而言,团队建立要能成功,必须具有下列要件:
•小组成立有其自然的原因;
•小组成员之经验和能力彼此能够相互依赖;
•小组成员之地位和身分最好相当,不能相差太大;4
•小组的沟通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有效沟通,以利问题解决。
团队管理乃是运用成员专长,鼓励成员参与及相互合作,致力于组织发展,所以可说是合作式管理(collaborative management),亦是一种参与式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随著组织工作复杂性日益增多,很多工作实难靠个人独立完成,必须有赖于团队合作才能发挥力量,所以团队管理有时代需求性,成功组织建立各种不同功能性的团队管理(cross-func-tional team management)。因此,组织若能善用团队管理,对于激发成员潜能、协助问题解决、增进成员组织认同、提升组织效率与效能,具有一定的功能。
为发挥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小组目标与使命及个人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由于沟通在团队管理扮演著相当重要角色,如能事先举办讲习会,建立成员有效沟通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有良好效果。目前学校已设各种小组或委员会,如何加强成员沟通技巧,增进凝聚力,实属重要课题。
团队管理是未来管理的新取向,惟不能陷入团队管理的迷思,认为所有的团队都是好的,成员在一起就是一种团队、彼此会相互喜欢等,都不是务实的看法,只有在一个开放、沟通顺畅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团队管理的功能。
[编辑]团队管理的兴起
团队管理——几百年科层制度的终结者
现代管理如今越来越注重团队这一概念,管理专家建议重新构建组织,以便利团队工作,领导者也向组织阐述团队工作方法的好处和重要性,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管理方面的流行术语是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现在团队工作(teamworking)则成了管理界推崇的理念,有趋势表明过去统治整个世界几百年的科层制将在不远的将来消失,代之而行的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
作为管理人士,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处在各种团队中,而实践证明团队有着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发现,相比与其它工作方式,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企业部门实行团队管理后,生产水平和利润都取得了增加,公司也提高了销售额并改进了经营战略;在公共部门,在实行团队管理后,任务完成的更彻底和更有效率,对顾客的服务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有报告表明,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部门,团队工作提高了员工的道德水平。
[编辑]
一、接受团队的理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团队业绩不错的几个原因,这是团队为什幺在组织中被广泛应用的理由。
第一,团队能把互补的技能和经验带到一起,这些技能和经验超过了团队中任何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使得团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能应付多方面的挑战。
第二和个人相比,团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目前环境变化的越来越快,需要组织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以做出决策。在团队形成自身目标和目的过程中,团队的运作方式能建立起解决问题和提出倡议的交流方式。团队对待变化中的事物和需求是灵活而敏感的。因此,团队能用比个人更为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扩大大型组织的联系网,根据新的信息和挑战调整自己的方法。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剧和产品的不确定性,这种交流的重要性越来越在组织中体现,使得团队开发成为必要和可能。
第三,团队方式为管理工作的提高和业绩的取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加入团队的人们努力工作克服阻碍之前,真正的团队是得不到发展的。通过共同克服这些障碍,团队中的人们对相互的能力建立起了信任和信心,也相互加强了共同追求高于和超乎个人和职能工作之上的团队目的的愿望。克服障碍,取得业绩,这就是使分组的人们成为团队的原因。工作的意义和努力都使团队深化,直至团队的业绩最终成为对团队自身的奖励。
第四,团队中的工作能具有更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往往与团队的业绩是一致的。我们遇到的团队中的人员无一例外地。也不用提醒就会强调他们在一起工作的高兴事。当然,这种高兴事包括聚会、吹牛和庆祝活动。然而,任何聚成群体的人们都会搞个好聚会;而团队的高兴事与那种聚会的区别就在于它支持了团队的业绩,也因团队的业绩而得以延续。例如,我们常常看到在那些有最佳业绩表现的优团队中有高度发展的工作幽默感,因为幽默感能帮助人们对付最佳业绩表现中的压力和紧张。我们也总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最大的也是最让人感到满意的乐事,就是“成为比我个人更重要的某种事物的一部分”。
第五,在团队的情况下,人们对变化的出现也较有准备。首先,团队中的人们都要对集体负责,变化对团队的威胁并不像个人自己对付变化时那幺大。其次,团队中的人们有灵活性,他们有扩大解决问题范围的意愿,团队为人们提供了比那些工作面窄又受层级制限制的小组所能提供的大得多的增长和变化余地。最后,团队也重视业绩、团队成果、挑战和奖励等因素,并且支持试图改变以往做事方法的那些人。
结果,在各种组织今天日益频繁遇到的广泛变化中,团队有助于使自上而下的领导方法集中着眼点和质量,培育新行为,并为跨职能部门的活动提供便利。一旦团队开始工作,团队就能够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理想和价值观转变为一致行为的最好方式,因为团队依赖于人们的共同工作。团队也是在整个组织内培养共同目标感最为实用的方法。团队能使各级管理人员负起责任,而不是削弱他们的作用,能使他们在跨组织内的各个领域中推动事物的发展,并带来多方面的能力以承担各种难题。
事实上,我们听说过的大多数“未来的组织”模式,如“网络化组织”、“集群组织”、“非层级化组织”、“横向组织”等等,都是以超越个人的团队作为公司的主要业绩单位为前提的。根据这一先决条件,在管理人员寻求以更快更好的办法向客户机会或者竞争性的挑战分配资源时,主要的基本板块应该是团队,而不是个人。这并不是说个人业绩或个人责任就不重要了,相反,对管理人员越来越大的挑战反而是要摆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不要偏向一方排斥另一方。此外,个人的作用和业绩也会成为团队要更多开发利用的方面,而不是各级管理人员要开发利用的方面;也就是说,在许多作为例子的团队中,是团队而不是管理人员在考虑那些团队中的个人应该做些什幺,他们会干得如何。
[编辑]
二、抵制团队的理由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团队的应用在组织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大多数人都能同意这一点,然而,当他们自己遇到运用团队方法的问题;他们自己在管理团队时,同样是这些人,却大都不愿依靠团队了。尽管我们周围满是证据,能证明团队在管理行为变化列最佳业绩表现上的重要性,但许多人在自己遇到业绩挑战时,还是要贬低、忘却并公开怀疑对团队的选择。我们不能完全解释这种抵制,我们也并不要说这种抵制是“好” 还是“坏”。但是,这种抵制的力量是强大的,因为它以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这些价值观不可能被完全废除。
人们不愿接受团队的三大原因是:对团队能比其它组织形式工作得更好缺乏信心;个人的作风、能力和好恶会使团队不稳定或不适应;薄弱的组织业绩理念破坏了使团队生存的环境。
1、缺乏信心
有些人并不相信团队真的能比个人干得好,除非是在不寻常的或是不可预料的环境中。有些人认为团队带来的麻烦比带来的价值要大,因为团队成员在劳而无功的会议和讨论中浪费时间,而且实际产生的牢骚比建设性的结果多。还有些人认为,要论人际关系,团队大概是有用的;但是要论工作、生产成果和决定行动,团队就是个麻烦了。也有人认为,把协同工作和授权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一个组织时,就会取代对具体小组人员业绩的担心,或是取代对他们进行约束的必要。
从这点来看,大多数人对团队都有许多共同的良好感觉,却没能严格地运用团队。譬如说,人们都知道,没有共同目标团队就极少能发挥作用。然而,还是有太多的团队轻易地接受既非严格的、精确的、现实的,也非大家真正公认的目标。况且从另一方面看,“团队”这个词在工作中用得并不十分准确,大部分人仍然并不懂是什幺原因构成了真正的团队。一支团队并不只是在一起工作的一组人员,委员会、理事会和工作组也未必就是团队,不能因为人们把某一组人员称为团队我们就说它真的是团队。任何大型复杂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从来就不是团队,整个组织可以相信协同工作,可以按这种方式开张工作——但是协同工作和团队还不是一回事。
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都公开表示赞成协同工作,而且他们也应该如此。协同工作代表了一整套作法,包括鼓励倾听他人意见并对他人的观点作积极反应、让他人得到提出问题的好处、给需要支持的人以支持,以及承认他人利益和成就等等。一旦实施了这些作法,这些价值观就会帮助我们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也使工作更富有成效,因此,这些价值观也是正确的和宝贵的。显然,协同工作的价值观有助于团队的表现。团队也能促进我们作为个人的业绩和作为整个组织的业绩。换言之,协同工作的价值观,就其自身而言,并不排斥团队,但并不能保证团队的业绩。
团队是业绩的执行单位,不是一套价值观,团队是不同于个人或整个组织的业绩单位。一个团队是少数有互补技能,为了共同目的和具体业绩目标共同工作的人(通常不到20人)。团队的成员都必须愿意为了实现团队的目的而一起工作,并且愿意为了团队的成果而相互协同工作、相互支持。如果只有协同工作的话,从来不能构成团队,所以当高级管理人员称整个组织是一支“团队”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提倡协同工作的价值观。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概念的混淆会引起混乱,造成一事无成。那些把团队说成主要是为了使人们感觉良好或相处得不错的人不只是把协同工作与团队混淆起来,而且也忽视了真正的团队与非团队的那个最根本的特点——目标致力于业绩。
团队因业绩上的挑战而繁荣兴盛,没有挑战便寸步难行。没有根据业绩来衡量的目的,团队就不能长期存在,不能培育和说明该团队继续存在的合理性。正如许多公司在实验了“质量圈”之后留下许多不愉快的感觉一样,为了成为团队而建立的很多群体,在工作培训、沟通交流、组织效率,乃至优越性方面都极少能成为真正的团队。尽管质量代表了一种令人羡慕的目标,但是质量圈却常常难以把具体的可以实现的业绩目标、圈内人士的集体努力联系起来。
我们猜想,忽视业绩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表面化团队的失败,并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团队信心的缺乏。例如,彼得·德鲁克就曾经引用通用汽车公司。宝洁公司、施乐公司及其它公司的一些困难,过分地批评过“建立团队” 的努力。毫无疑问,团队和团队的努力有时候会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常常是因为没有坚持那些可以让团队成功的约束原则。换句话说,这种失败大致可以用思想不明确和做法不合理来解释,而不能证明团队是一个无法取得优异业绩的单位。然而,不管有什幺原因,这种令人失望的在被称为团队的群体中的个人经历,会进一步削弱人们对团队的信心。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注意到,高级管理人员曾经有建立团队的良好意图,但由于一些愿意遭到失败并受到冷嘲热讽,这些人和组织中的其它人可能会对团队渐渐变得悲观和小心谨慎,甚至产生了敌意。
2、个人不适以及风险
许多人担心或讨厌在团队中工作,有些人是独行者——在只剩他们自己时才工作得最好,这些人是科学研究人员、大学教授或专业咨询人员。但是在企业中,大多数不适应团队的人是因为他们发现团队方法太费时间、太不稳定或者风险太大。
有人这样评论说:“我不愿意和那些我并不怎幺熟悉的人,或者我不认识也不知道是不是会喜欢的一帮人一起开会和相处,一个人工作已经不容易了,何况是大家一起搀和,我可没功夫干这种事。”从这种观点来看,团队具有额外风险,这种风险会放慢个人的成就和进步。有些人对大声讲话、和人一起工作感到不自在;有些人对群体的组成持怀疑态度;有些人则怕作了承诺又没能力做到;还有许多人就是不喜欢那种和别人交流才能决策的工作方式;有些人无法忍受他人所犯错误的后果,正是因为这些担心和个人不适,造成了组织成员对团队的抵制。而对于一些管理人员,这一点表现的特别明显,如果自己当不上团队领导,就感到很难使自己加人团队,这些管理人员感到特别无法适应团队工作。
极少有人会否认协同工作的价值观的好处,或者否认团队对业绩的潜在的良好影响。但是,许多人在心中仍然喜欢个人责任和业绩,而不喜欢任何群体形式的责任和业绩,不论那是团队还是别的什幺群体。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其它长者,都把个人责任从小时候就开始特别强调。我们一直是在根据个人成绩,而不是集体成绩,来衡量(学习成绩)、奖励(认可)和惩罚(到办公室谈话)的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直是以名次来决定人生道路,这造成了不论我们什幺时候“想做成点事情”,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承担起个人责任。
那幺,在即将要加人到团队的个人中发现强烈的焦虑也没什幺可奇怪的了。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团队和协同工作。从《三国演义》到《西游记》和《星际漫游》,我们曾读过听过和看过许多著名的团队的故事,它们都完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从事的大多数体育活动都是团队的活动。我们的父母和其它老师也曾向我们传授团队的价值观,并希望我们能去实践。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令人羡慕的、但却只能暗暗地得到奖励的高尚品质,永远是我们作为个人的第二位的责任。个人责任和自我保护仍然是法则,建立在信任他人基础之上的分担责任只是一种例外。因此,不愿冒风险、也不愿把个人命运交给团队业绩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想法。
3、薄弱的组织业绩观念
不愿把个人命运交给团队的想法使人多数组织内的组织业绩观念普遍薄弱。这些公司缺少能从理性和感情上吸引其人员的令人信服的目的。它们的领导人提不出让人们组成这个组织的明确而意义重大的业绩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提不出使人们信服他们的理由。对这个组织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行为表明内部权力争斗和外部的关注,而不是致力于能平衡客户、股东和员工期望的一套目标。最坏的是,这样的环境破坏了相互的信任和团队赖以生存的公开性。公司内部的人都能料到,任何合乎逻辑的决策都必须由最高层领导来作,而极少让执行这种决策的足够多的各层人员充分参与。权力争斗作为日常工作重点顶替了业绩的位置;那幺反过来,那些造成个人不安全感的权力争斗也不可避免地进一步侵蚀了应当建立团队方法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在团队变得比较重要时,对自然而然偏重于个人责任的强烈信念给予修正是必要的。然而,用有意设计的团队来替代注重个人的管理结构和方法将收效甚微,甚至还有害,除非这个组织内已经有了强烈的业绩观念。如果这个组织确实有了这样的观念,那幺使这个组织的重点离开个人转向团队,就能使团队的数量和业绩都大大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管理人员也知道该如何与团队打交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如果团队并不被看作是对业绩确实重要的事,那幺这个公司内还是会缺少有利于团队发展的政策。虽然总会有些团队涌现出来,但它们将仍然是例外。由于团队和业绩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业绩观念薄弱的公司总会自己培养起抵触团队的态度。
[编辑]团队管理矛盾
团队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在于它是一个管理矛盾的过程。回顾一下团队工作过程中的五个冲突的矛盾,管理者必须理解,接受,并尽可能地平衡这些矛盾。
(一)容纳个人的不同和集体的一致和目标
第一个矛盾是需要包容个体的不同和达到集体的一致和目标。团队的有效性常常需要混合不同的个体。团队为了从多样性中获益,它必须具有允许不同声音——观点、风格、优先权——表达的过程。这些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带来了开放,这不可避免地就有冲突,甚至有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过多的冲突和竞争会导致一个“胜负”的问题,而不是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集合个体的不同,从而激励他们追求团队的共同目标。有效的团队允许个体的自由和不同,但是所有团队成员必须遵守适当的下级目标或团队日程安排。
(二)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支持和对抗
如果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得到承认,不同的观点被鼓励,团队需要发展一种成员之间互相激励和支持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团队成员之间有一种内聚性。他们对其他人的想法真正感兴趣,他们想听到并且区分谈论的内容。他们愿意接受其他具有专长、信息或经验和当前的任务或决策相关人员的领导和影响。但是,如果团队成员太过于互相支持,他们会停止互相对抗。在内聚力非常强的团队中,当反对不同意见时,保护和谐与友好关系的强硬的规范会发展成为“整体思想 ”.成员将会抑制他们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不会再互相批评对方的决策和行动,这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个人成本。团队决策时将不会出现不同意见,因为没有一个人想制造冲突。如果持续出现这种情况,团队成员很可能产生压抑的挫折感,他们将只是想“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有效的团队要想办法允许冲突,而又不至于因此而受损。
(三)注意业绩、学习和发展
第三个矛盾是同时兼顾当前的业绩和学习。管理者不得不在“正确的决策”和未来的经验积累的支出之间选择。犯错误应该认为是学习付出的成本,而不是作为惩罚的原因,这将鼓励发展和革新。
(四)在管理者权威和团队成员的判断力和自治之间取得平衡
第四个矛盾就是在管理者权威和团队成员的判断力以及团队自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管理者不能推脱团队业绩最终的责任,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控制。给团队成员越多的自治,他们遵守共同的日程就显得越重要。有效的团队是灵活的,他们可以在管理者权威和最适合的团队解决方案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在功能完善的团队,成员之间高度的互相信任,管理者在做出某些决定时不必讨论、也不必解释。相反,无效的团队中缺乏信任感,即使管理者做最明白的事情或无关紧要的建议,团队成员都要提出疑问。
(五)维护关系三角
对于管理者来说,由于他们最终具有正式的权威,而不是团队成员,所以他们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团队管理者的作用是管理关系三角:管理者、个体、团队,三者处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管理者必须关心三方面的关系:他们和每一个团队成员个体的关系;他们和作为整体的团队的关系;每一个团队成员个体和团队整体的关系。任何一条关系受其他两条关系影响。当管理者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个关系三角求得平衡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不良影响将呈螺旋式向下蔓延。
(六)团队管理的挑战
由于团队的复杂性,难怪常常很多团队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有效的团队不是自然形成的,管理这必须提前把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很多管理者逐渐明白如果他们在管理团队过程中和团队成员分担责任和权威——从管理团队边界到管理团队本身,团队会更有效。如果所有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将取得有效的团队业绩。我们又一次看到,授权是管理者面对竞争现实可以依赖的工具。一位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发现:“我最终认识到我的责任包括把优秀的人员集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环境,然后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在事情进展过程中,这个责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编辑]团队管理和团队文化
提起团队管理和团队文化,企业就把规范和归属感说的震天响,仿佛国内的团队要超越黄埔,直达西点。实际上,只有20年时间的中国市场还相对脆弱,必须抛弃国外的团队文化管理模式,按照中国自己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思考问题。
团队和江湖
团队需要江湖气吗?在国外的团队管理书本教材上,查一百年也得不到答案。因为江湖是绝对中国特色的文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然江湖气息也是中国团队文化的中国特点。
首先我们必须概念化:什么是江湖气息?在笔者看来,所谓江湖气息,就是人际关系中最简单最原始的论资排辈、同甘共苦思想,是为达目的使用各种手段的竞争文化,更是中国老百姓一直默许的“义气”和“强者生存之道”。
比如三国演义,刘备、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等人组成的蜀国就是一个团队,但是更是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帮派。刘关张唯刘备马首是瞻,后来诸葛亮的加入打破了这一平衡,但是老大就是老大,一声令下,要人给人,要权给权,要资源给资源,才有诸葛亮火烧新野、博王坡、赤壁,并且最终建立蜀国的神话。
迄今为止,笔者一直认为刘备是当之无愧的管理奇才,三顾茅庐可见求贤若渴,知人善用方能纵横捭阖,张飞、关羽不可谓不是能人,但是“刘备坐着他们站着 刘备吃着他们看着”,在那样一个诞生英雄的时代,三驾马车稳步前行。
管理的真谛就是正确的决策和100%的服从意识,刘备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谁说团伙就是贬义,如果企业董事长没有核心骨干,估计这个董事长就离下野不远了。相反今天的管理团队,各怀心思尔虞我诈,注定了团队不能走多远。你是张飞,是关羽,还是赵云?跟着老大就要绝对服从。你是魏延还是诸葛,自立山头同样需要机缘,创业肯定是大势所趋,但是别小看了你的老板,而且还要永远感谢带你入行的老板或者前辈。
江湖气息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为达目的用最合适的手段。你的经销商由于各种原因暗自经营竞争对手的产品,甚至粗制滥造你的“品牌产品”,按照规范市场的处理方式,通牒、法院或者断货,但是受损失的还是厂家,甚至使渠道和品牌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在国内,就是有中国的解决办法,他们是祝贺样解决的:某天,企业市场经理带着工商局副局长、还有几十个面色铁青的壮汉把经销商请到高级饭店开饭,要么继续做规矩生意,要么立即倾家荡产,甚至„„那几十个壮汉在旁边不动声色,做金刚状。第二天,经销商上门赔罪,事情圆满解决。
以上所说,皆是真人真事,没有丝毫虚构,笔者虽然不是100%支持,但是也绝不反对,市场有市场的规则,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你敢说跨国企业在中国都是做的规矩生意。哈哈,大企业不过是个大江湖罢了。
按照80后的人生宣言: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一样也适合团队管理,存在就是道理,合适就是生命力!
团队与沟通
老板今年想如何发展?企业今年有什么规划?老板对我们团队有什么期望和看法?员工怎样看待老板?一个个问题成为中国团队成员的心结。
一个开放的老板,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自然会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当然这个平台不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信箱”,从建厂到倒闭就从来没有开启过,在网络时代,沟通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艺术。
诚然,一个团队要实现100%沟通还是有障碍和问题的,尤其是大企业。但是幸好网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沟通和互动性。看到今天很多大型企业都设立了经销商专区,使经销商能够和企业进行资料获取和信息交流,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一个现代化的团队必须要自问是否做到了如下沟通:
你的员工是否知道总裁的电子信箱?(或手机号码)
是否有专人处理总裁信箱并且归类交给总裁?(按紧急程度或者级别)
企业是否每月(季度)有沟通见面会?(公司制度或者重大事情处理)
核心骨干和老板之间是否能做到无障碍交流?(开诚布公、彼此信任)
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之间是否有沟通平台?(网络论坛或者管理终端)
除了公司会议室,骨干之间还有其他沟通场所吗?(咖啡厅、茶馆或者郊游途中或者某一方的家中)
你的下属是否有主动沟通的习惯?(下属会主动给你发邮件汇报工作进展或者主动请缨要任务)
当团队内部对某件事情抱有重大异议时,是否为了团队利益有人做出重大退让,而且这种退让是由衷的,或者是牺牲个人利益的?
个人出现工作之外的困难或者重大变故,你的团队会不会成为你最有力的支撑?
企业出现困难,团队会不会协调一致,共同度过难关?
对照自己的团队,如果符合8条以上,你的团队就是良性的,是开放型的、紧密型的;相反,如果只有5条以下符合,你的团队沟通和凝聚力就肯定有问题。
松下前总裁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善于沟通的高手,他只要在公司,就会每天去工厂和车间,而且能叫出每个员工的名字。如此高明的沟通手段使只有小学水平的他管理着3000名硕士和博士,也使松下集团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公司之一。
一个企业发展有三种重要力量:学习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和品牌的力量,这些都是依靠人来完成的,这也是营销力的核心。
第五篇:团队管理
从业务员到中层管理再到高层管理,从政策执行者到政策参与者再到政策制订者,团队管理中的常见病表现有:
新的营销策略已经开会明确了,可一做就走样,而你不追查还不知道为啥走样;任务的重要性会上已重复再三,可一落实就成了一纸空文,各说各的词,各唱各的调,不守着,不订紧,你根本不明白失望因何而来;有时确实按照公司的部署做了,可效果大打折扣;财务部对费用严防死守,可年终核算时却发现,费用增了,而销量没动;大区经理都签了目标责任书,可还是完不了任务;成员个个都在忙,就是不出成绩„„
概括起来为:执行力差,效率低下,团队意识淡薄,能力问题,态度问题,机制问题。可事实呢?这些问题只是表象,“忠诚力”不够才是本质的原因。
无论是外企,还是国内企业,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定是具有团队“忠诚力”的团队,没有忠诚就没有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无法创造效益,就不可能打造绩效团队,而影响团队“忠诚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管理者影响力
1、管理者外行
外行管内行,这是许多企业均出现过的情况,或多或少犯过的错误。比如,有的营销老总不掌握业务代表的人事权,招聘和辞退都是人力资源部说了算,如何保证代表的执行力,和忠诚力?
2008年本人接盘咨询一家近二百多人的民营企业,总经理助理兼管销售,可他根本就没有做过销售,所以决策和决定全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得销售过程中百漏洞百出,业务人员窃笑无语,但折于他的权威又不敢或不愿直言,致使企业老总最后面对混乱的销售团队,不得不请求于咨询。如此的团队管理者怎能让团队成员有忠诚力,又何来执行力呢?
2、管理者责任心
有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反映的问题还有:员工素质差,工伤不断,废品成堆,管理混乱,使得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建议首先同公司的管理层沟通,当时负责全面管理的是哪位总经理助理,他反映、抱怨的内容几乎同企业主如出一辙,且还大谈特侃团队管理。
职业习惯说明:该公司的问题也许根源不出在一线员工,而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随后,参加了该企业的各种例会及正式会议,感受最大的是作为团队管理者的总经理助理,会议上总是不遗余力地批评流水线员工素质低,质量意识差,部门负责人没有责任心,公司没有培训等,而当我问这些是谁之过时,该助理如数家珍带着愉悦地陈述:质量方面由技术部某某工程师负责,生产方面是某某主任负责,包装发货有某某负责,培训人员公司又没有适合。。。这个我全部作了详细安排的。全程陈述中几乎听不到一句自我剖析的,自负责任的话,好像所有问题与他无关。身为总经理助理,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既然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全面安排工作,为何出了问题就与自己毫无关系呢?可以想象,如此的管理者,不可能有管理者影响力,又怎能管理好团队,培养优秀团队呢?
3、团队缺乏时间累积
前几年职场空降兵情况很是火热,职业经理人也立即走俏(中国目前除了唐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销售不通,重金聘销售经理,组建理销售团队,好像有了团队可就可以比拿破仑的部队,无往不胜。企业主们也希望空降管理者能有求必应,且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事实是哪些看上去个个学富五车,光环四射的团队并不能达到企业所预想的成果,最终病没有治好,还再度大失血,几经折腾甚至有些企业也因此休克而息。其实这不难理解,一方面企业急功近利,一方面管理者水土不服,一方面管理者以团为荣,盲从效防,背离实际。牛根生创造了中国的销售奇绩,他团队的主要成员可都是跟随老牛多少年的忠诚下属,同事,朋友;草民刘备能成就一代基业,离不开忠心耿耿跟随他的结拜兄弟关、张。虽然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他们团队的主要成员均是通过多年的了解,磨合凝聚在一起的,已累积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团队中的管理者,如老牛,刘备也在时间的洗礼中确立了团队中的强大影响力。再观哪些各种各样所谓的精英团队,大多不过是临时拉郎配,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没有相互的了解,没有大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如此怎能取得良好的成果呢?本人做业务主管期间接受一项任务:在六天内调查N家经销商的经营情况,并对客户资料进行准确无误的核实。当时的数字确实是很大,且这些客户我均不熟悉,就知道地址、电话及部分联系人,之前作为团队管理者的经理,已安排过队员做过这项工作,但该成员在不愉快地接受这个任务后,最后在规定的时间交上一分答卷:数量太大,只能完成一半。在当时我并没有接受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本书,更没有读过,可通过之前的了解及后来共事的洞察,有了一颗忠诚于团队管理者的心。于是就像伟大的罗文先生一样,接过任务,简单询问,立即行动,最终的结果是提前一天达成了经理的预想成果。可以这么说,当时如果没有之前正面则面对经理的了解,后共事时他人格、魅力的感受,感染,影响,我不可能有对他的忠诚,我相信也一定完成不了哪个完成后才知道很简单的任务。
4、目标、利益及激励机制欠缺 1)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
《投名状》中刘德华饰演的大哥角色,在攻打南京城时,给他的兄弟们下一道命令:城破后3天内可以随意烧杀抢掠,分地分钱。果然士气大振,一天城破。
国内许多中小企业也大都有对员工的激励措施,但是大都有个弊端,或是太过于简单,销量第一,回款为大,指标太单一;或是政策过于复杂,使成员很难算出来下个月自己要花多少精力、达到什么结果才能拿多少奖金,最后这些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2)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
战争时倘若只有“城破后3天内可以随意烧杀抢掠”的承诺,而没有“后退者立斩”的规定,肯定会有一部分士兵找机会开溜,动摇军心。
“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产生于三个方面:
没有评估。比如财务、市场等部门无法设定直接的评价指标,这就要靠懂业务的高管根据经验评估,若没有能力做出公允的评估,内驱力不强的员工就可能怠工。
考核指标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定性指标太多,诸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忠诚度等等,五花八门,人为因素过多。而实际工作中,能力强的人往往不太听话,不干活的人往往练就了抓机会、碰运气、拉关系、盯政策的一身本领,照样能得高分。
碍于情面或保护下属的考虑,宽容了一个,损害了一批。
一支优秀的团队一定有一位优秀的管理者,而优秀的管理者一定具有独到的经营理念,让人信服的人格魅力和品质。故事版三国的刘备,电影“亮剑”中的李云龙;现实版“蒙牛”的牛根生,东山再起的史玉柱等均是优秀团管理者的典型代表。他们既具有勇敢承担风险、责任和压力的胆识、魄力,又充满挑战一切困难、阻力的激情和意志。刘备兄弟仨六条腿打天下,蒙牛几百万发家,史玉柱五十万东山再起。。。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他们个人影响力下凝聚在一起的忠诚团队是密不可分的。
二、提高忠诚力的招数
1、塑造管理者良好形象
电影“亮剑”中的李云龙向敌人进攻时说得最想的就是:兄弟们,跟我上!而不是“兄弟们,给我上”,一“跟”,一“给”道出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者心态和人格。
欧州叱咤风云的人物——拿破仑,一次在前线巡视时看见几名修战壕的士兵正极为艰难地在推一块大石头上一个坡,眼看他们抵不住了,拿破仑几乎不假思索地跑上去帮战士把大石推上坡。霸气冲天的拿破仑,并没有指使自己的随从“快给我上”,而是自己先冲上去,先行动起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中国的做事哲学,而拿破仑更是把这一做事哲学用到细处,并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团队,感染、激励着他的将士们,也让他在历史的书卷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2、民?参与,优化管理
民?是效率低下的根源,专权却蕴藏危机并滋生腐败,这是事实也是真理。我认识一位年轻营销总监,他的团队成员执行力都很好,政策制订既快又轻松。每次制订新的方案及政策,很少看到他会神情凝重,压力重重,下属成员对他也特别敬重。交流中他告诉我他的工作方法:每次要作政策前,他会安排一个轻松愉快的特别会议,坦率地告诉团队成员计划做一个怎样的方案,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建议,且他对每一位成员提出的有见地意见和方案均能给出及时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会后,他会对会上的意见,建议进行整合和优化,并有针对性地在最终的定制方案中融入部分成员的意见。因此每一次方案出台后,团队成员都有一种自己制订的成就感,执行起来也就积极,通畅。
有些管理者也能做到让团队成员参与到政策的讨论中,给队员们感觉很是亲民,但实际这只是个假象,因为政策之前已成型,只是在做一个粉饰的虚假民心
工程,这种忽悠团队成员的不忠诚行为,最终影响队员的情绪,且让成员感觉到管理者有故弄玄虚的作秀状。忠诚拥护政策,努力执行政策也就会大打折扣。
3、激励到位。
所谓的激励到位有三层意思:力度到位(有竞争力、有吸引力)、描述到位和兑现到位(言必行)。最应该注意的是“描述到位”。激励的描述要简洁易懂,最好能够形象化,这样能加强吸引力。比如,你说“100%完成任务后超出部分按3‟提成”,就比“100%完成任务后超出部分另行奖励”更简洁清晰易懂;你说“你今年完成任务就能买一部悦动AT天窗版车”,要比说“你今年完成任务能拿回款3%的奖金”更形象化。
4、考核有效,公正,合理。加重KPI(关键指标)的考核权重,面面俱到只能削弱主要指标的导向作用。尽量将考核指标定量或半定量,并且去除难以评价对错的指标,避免人为干扰。比如不设忠诚度、团队意识、创新能力、主动性等指标。有的公司设有经销商投诉一项,这项指标就很难评价对错,而且可能迫使业务经理向经理商“?国求荣”,牺牲的还是公司的利益。
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造就自己影响力的通常不是通过你做了多少大事,发表了多少的高论,而是通过管理中的细节:责任、风险面前自己承担了多少,荣誉、利益面前又舍弃了多少。“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这是现实中人性最残酷的一面,但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管理者,在团队管理上一定要多些雪中送炭,小些锦上添花,如此才能培养团队成员的忠诚力,向心力。
如果把不同的优秀团队比作一栋栋设计风格独特,有品味的大厦,哪么忠诚力一定是支撑这大厦的基石,而个人影响力,积累的时间及利益激励方式等就是构成大厦的外观风格。不同的团队因其管理者不同而风格各异,但其核心的内容---忠诚力,一定是任何优秀团队必具的,团队管理一旦失去这一核心内容,核心价值,就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