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练习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韶光(sháo)不稂不莠(liáng)B.崔嵬(wéi)运筹帷幄(wù)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C.巢穴(xué)独当一面(dāng)诤友(zhèng)流水浅浅(jiān)D.起讫(qì)嗟来之食(jiē)镌刻(juàn)泥古不化(nì)【答案】 C(A.“稂”应读“láng”;B.“幄”应读“wò”;D.“镌”应读“juān”。)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箫瑟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答案】 B(箫—萧)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答案】 B(指秋天飘落的树叶。)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答案】 B(“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5.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6.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答案】 C(“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7.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答案】 D 8.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形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为____________;下句称为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__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必须对仗。【答案】(1)子美 现实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2)格律诗 律诗 绝句 七律 五律 首联 颔联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第二、四、六字 双数 首句平声韵 两联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阅读后回答问题。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0.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答案】 D(纵<时间>、横<空间>颠倒)1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答案】 D(“新停浊酒杯”的原因是因为老病。)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答案】 D(“每句四个节拍”错。)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①。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注】 鞞:军鼓。
13.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答案】 击柝、捣练。
14.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写的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送别友人。B.全诗显著的特点是三联运用对仗,对仗工整而且各联之间联系紧密。C.“他乡”指的是南方,“旧国”和“残垒”、“故关”全都指的是北方。D.“晓月”、“繁星”、“寒禽”、“衰草”几个意象之中都透出一股愁情。E.本诗后两联既是想象,又是写实,既写出了离别之愁又写出了乡愁。
【答案】 C E(C项“残垒”,“故关”指的不一定是北方,指的应是友人归途中所遇。E项,“写实”的说法有误,本诗后两联全是想象之词,并无写实。)16.有人说这首诗中“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一联最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此联除对仗工整之外,还在全诗中起着前后关联的作用。“他乡生白发”上承首句“世乱同南去”,是就友我二人而言,“旧国见青山”上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写友人;“见青山”又引领下面两联对友人旅途的想象,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感情。(这就是上题B项所谓“对仗工整而且各联之间联系紧密”的主要原因;也是上题E项中所谓“既写出了离别之愁又写出了乡愁”。关于对仗工整可以略答,应该详答出此联在全诗中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作用)(开放性试题,此题可以答同意,也可以答不同意,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如答不同意,也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明自己的理由。所谓“你的看法”不仅包括表明不同意的看法,还应包括认为哪一联最好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对全诗的赏析,复杂感情的把握至关重要。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当共同南奔的友人即将北归时,独自羁留他乡的诗人,心情是复杂的。他自然替友人高兴,而且不免欣羡,可更多的却是触景伤情——友人走后,自己就要独尝凄清孤独的况味了。这复杂的感情全都融于诗中。颔联有承上启下之妙,所领起的后两联的想象,运用“晓月”、“繁星”、“寒禽”、“衰草”几个意象,突出了一个“愁”字。诗人想象的是友人的“愁颜”,其实却流露出诗人自己浓重的愁情。)
四、高考热点
17.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很多流行语应运而生。某出版社拟编一部《当今流行语汇编》,正面向全社会征稿。请你从“出局、封杀、含金量、人气、斩获”等词语中任选一个向该出版社推荐,仿照示例举例,解释含义。
示例:缩水:比喻在原有基础上缩小或减少。
例如:历时三年的北京国际友谊花园“房产缩水”案最终通过协商获得解决,400多名业主获得了一次性补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局:比喻人或事物因不能适应形势或不能达到某种要求而无法在其领域继续生存下去。
例如:由于长期没有开发项目,今年以来,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局已将17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洗牌出局。(解答此题,首先应研究示例的特点。示例中“缩水”,采用了比喻意义,因此,推荐词语时就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要领会其特定意义。此题的难点在于写出一个将被推荐的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的例句。)18.请筛选下段文字的信息,给大脑中的“杏仁核”作一个恰当的阐释。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受到惊吓?这得从大脑中的“杏仁核”说起。“杏仁核”位于前脑,即眼睛的正后方。它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是产生“恐惧”等重要性情的物理性源头。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先给大鼠放出一个声响。之后再给一次微弱电击。反复多次后,当只给声响时,大鼠同样会产生恐惧。他向大鼠脑中注射了可以映射脑部各个连接部分的染料,并发现听觉丘脑(即脑子通过耳朵接收信号的部分)直接与杏仁核相连。随后他把大鼠脑中连接听觉丘脑与杏仁核的路径切断,再重复播放声响,发现大鼠不再害怕了。
杏仁核以某种方式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一旦“恐惧记忆”识别出这一可怕的信息,它将优先于所有其他脑部活动。
研究表明,当恐惧来袭,你脑子的“思考”部分本能地服从于杏仁核。你的恐惧先于你的思考,并启动你的行为。他表示,消除人类的深层恐惧是有可能的,所要做的就是将产生恐惧的相关记忆消除。
“杏仁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杏仁核”是位于人和动物前脑,即眼睛正后方的,能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从而产生恐惧的大脑组织。(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从所给材料来看,有效信息主要在第一段,第二段是举例论证,属于次要信息。第三、四段是对这一大脑组织的功能的具体阐释。概括起来,关键信息主要有:位置、功能、属性。在组织答案时,要采用单句的形式,语序要合理,概括要全面,不能遗漏关键信息。)19.请按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读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了一位益友,寻得了一位良师。读《史记》,我知道了即使忍辱负重也要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读________,我明白了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
【答案】(读)《老人与海》,(我明白了)什么是顽强不屈、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铮铮铁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懂得了)怎样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一方小小的天空。雄鹰飞到高空,低头能俯瞰万里山河。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向】
“心灵”可以指“内心”、“精神”、“思想”。“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可多角度去立意: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内心就会如天空般宽广、明净,如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或把心灵放飞到高空,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或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精神的世界尽情翱翔,心游万仞,目极八方,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或把心灵放飞到高空,站在真理的高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现实,思考未来,使思想深邃,使眼睛明亮…… 【佳作赏读】
让心灵飞到云层之上
马鸣
让心灵冲破云层,达到那个碧空如洗,纤尘不染的高度。在那里,你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那里,你可以细观秦砖汉瓦,领略唐风宋韵;在那里,你可以以古鉴今,昭示来者;在那里,你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在那里,你可以击楫中流,与时俱进…… 生活告诉我们:没有总是风平浪静的大海,没有能轻易攀登的高山。生活不总是晴空万里,偶尔乌云也会遮住阳光,将我们抛弃在黑暗的角落。然而,不要畏惧,“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让心灵飞到云层之上,她的光芒足以驱散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阴霾。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她带给人们的是坚强乐观的笑容和至纯至美的艺术享受,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生命的美丽。邰丽华——《千手观音》的领舞者,面对生活中的乌云她没有退缩,她给自己的心灵插上了天使的翅膀,让它飞到云层之上,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
李春燕,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间行医,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她赢得了大家的赞扬与敬佩,她感动了中国。聆听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那一刻,她一定体会到了心灵在云层之上自由飞翔的幸福。
回望历史的长廊,有许多人因让心灵飞升而创下不凡的功绩:站在秦王殿上,手持和氏璧,慷慨陈词的蔺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引领了一代诗歌的潮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把鸦片拒于国门之外,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与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洗净了**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但岳飞的满腔热血和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诠释着心灵的高度,铸成了历史上永不褪色的丰碑。
啊,心灵!我要让你飞到云层之上,达到你应有的高度;我要让你拥抱蓝天,感受清晨空气的清新;我要让你拥抱阳光,感受正午太阳的温暖;我要让你拥抱夜空,让闪烁的星辰来抚慰你疲惫的身躯……
【名师点评】
作者把心灵放飞到云层之上,打开了宽广的思路,从古至今,对话众多的名人,赞扬他们的高尚人格、崇高品德,悟其昭示的人生哲理,感其奋发向上的情感,文字纵横捭阖,思想厚重深刻。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
老妪()
不胜簪()泣幽咽()
邺()城戍()
青未了()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
(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
(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
(6)死者长已矣()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2)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3)存 者 且 偷 生,死 者 长 已 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
(一)课内精读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9.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二)拓展阅读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哭,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据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11.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
12.对本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点兵场面,采用问答形式,既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所强加给人民的不幸,又劝勉应征者和送行者以国难为重,应役出征。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和忧念时局的复杂心情。C.“怜俜”是“孤独、孤单”之意,暗示瘦弱的孩子是个孤儿,已经家破人亡。D.“肥男”和“瘦男”形成对照,表明在唐朝兵役制度面前,不管出身富门还是寒门都要服兵役,也表明在唐朝人人平等。
13.这首诗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14.唐代诗人中很多人都有一个雅号,例如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你还知道唐代哪些诗人的雅号?请搜集整理。
参考答案: 一级目标
1.zì yù zān yè yè shù liǎo 2.(1)眼角几乎要裂开
(2)简直。
(3)越过。
(4)还能够。
(5)多么。(6)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3.(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1)国破 / 山河 / 在,城春 / 草木 / 深。
(2)造化 / 钟 / 神秀,阴阳 / 割 / 昏晓。
(3)存者 / 且偷生,死者 / 长已矣。
7.课内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杜甫
课外名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作者:李白
8.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9.C 10.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11.(1)十七八岁的男子极为矮小,用什么本领保卫王城啊?
(2)送行的人们不要痛哭流泪,大将郭子仪爱护士卒,亲如父史,关怀备至。12.D 13.两诗均暴露了唐朝兵役制度所带经从民的不幸,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14. 示例:
诗鬼
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恢奇瑰丽,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豪
刘禹锡的诗清新明快,雄奇豪放,故白居易赐他“诗豪”的美誉。
诗骨
陈子昂的诗词意激昂,刚健质朴,洗尽铅华,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诗杰
王勃的诗流丽婉畅,宏放深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二级目标
1.映衬
拟人
摇曳多姿的动感
2.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春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3.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乎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4.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5.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6.(1)广告需要独特的创意才能赢得市场;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需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教育教学培养的应是有着个性差异的个体„„
7.写作指导:作为续写,一定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联想,既要超越于原文内容,又不能和原文的内容相冲突,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主题,甚至人物性格变化都不能与原文相差太远。范文略。中考热点聚焦 1.(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三篇: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杜甫诗三首》精选练习题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齐鲁青未了。⑵烽火连三月,----。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课文精段赏读
(一)望岳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二、春望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 2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
⑴三男邺城戍-----⑵二男新战死----⑶请从吏夜归---⑷犹得备晨炊-----
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⑴老翁逾墙走--------------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dài zì líng fēng zān yú shù yù
2、⑴不尽;⑵聚集;⑶简直;⑷前面的路。
3、唐,诗圣,诗史,杜工部。
4、D(A“层”应为“曾”;B“河山”应为“山河”;C“骚”应为“搔”,“剩”应为“胜”,所以应选D)
5、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⑷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6、A(A项错在:《望岳》不是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而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即“开元盛世”时期)
7、⑴岱宗夫如何?⑵家书抵万金;⑶如闻泣幽咽。
8、⑴三男邺城戍--兵役苛苦;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生活贫困。
课文精段赏读
(一)1、D(D应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C(上句是用虚笔,下句用的是实写)
3、“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5、略。
(二)1、春天登高远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4、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者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
5、C(C项:“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唐王朝为平叛而发动战争是正当的,杜甫他支持平叛。所以说“憎恶唐王朝发动战争”不妥,故C错)
(三)1、⑴防守; ⑵最近; ⑶请让我; ⑷能够。
2、⑴老翁越过墙逃跑了;⑵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3、对偶;“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4、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
6、安禄山,史思明。
《杜甫诗三首》中考链接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二、春望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2分)('05黄冈市)②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04扬州市)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③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7浙江省)
忧国思家的情怀。
④诗歌表达了诗人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__的感情。(2分)('12荆州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国破”或“破”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11仙桃市)②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满目凄然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11黄冈市)8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09滨州市)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④“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04扬州市)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⑤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乐山市)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09滨州市)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07浙江省)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②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12荆州市)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乐山市)“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05黄冈市)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 10 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③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11黄冈市)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唐)杜 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正音正字】
坼chè
渚zhǔ 逾yú
邺yè
戍shù(辨析:戊wù
戌xū)
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抒发了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一开头就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徊的鸟儿„„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不仅感慨万千:自己就像一片孤叶飘零在外,终年客居异乡,如今年岁大了,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抱负远大,一直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乱”,不仅理想成空,而且穷困潦倒,四处漂泊。虽然杜甫从没因此改变自己的初衷,但面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活景况,他内心感慨万千!这首诗歌虽然短,却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课文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叙事诗。诗歌很短,但承载的分量很重。诗人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安史之乱”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老妇对全家遭遇的控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什么?是妻离子散,是家破人亡,是无尽的眼泪,是永远的伤痕。【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逼真地绘画出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的宏丽画面。
2.《登高》中的“无边”、“不尽”两词传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传达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之情。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4.《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中,“捉”有什么表达作用?
“捉”寄寓了批判之意。不是招兵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光明正大地找人,而是趁夜深人睡之时搞突然袭击,可见战乱给普通民众带了的无穷苦难。
5.“夜久语声绝”四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的巨大灾难,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6.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蕴涵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
7.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抒发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拓展学习】
1.简单介绍《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朗读“三吏三别”,感悟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课外预习】
1.读一遍《白居易诗两首》,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总序第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不是虚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3、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诵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请学生吟诵诗歌,读准字音,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
四、诗歌赏析
1、请学生串讲每联大体意思。
明确:首联、颔联描绘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由眼前的丛菊联想到自己久不归乡,尾联追忆故园的思绪被白帝城的捣衣声打断。
2、提问:首联仅仅是写萧森之景吗?为什么? 明确:主要写萧森之景。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凋伤”本现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见出富丽。而“气萧森”则不仅指草木摇落,更指巫山巫峡,涵盖江山万千,为第二联蓄势,萧森里见出壮阔。
3、提问:颔联怎样写景?是萧瑟之景吗? 明确: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上,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用对偶、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而雄浑宏阔的气象。
4、提问:颈联和尾联又是写了什么? 明确:颈联转而由景生情,“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以生活情景收束,余意绵绵。
五、合作探究
1、悟主旨
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为全诗中心所在。
2、品艺术
前人评此诗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明确:这两句是情人仇兆鳌的评语,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略。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者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罩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富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预习后两首诗歌
2.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
首联:霜叶山峡瑟
颔联:浪高风云怒
悲人生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
颈联:菊开相思重
伤家国之乱
尾联:砧急归意浓
杜甫诗三首
总序第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 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京师范大学 张艳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 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播放朗读视频,再次整体感知。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
七、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