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晏子使楚》教学资料 长春版讲解
一七 晏子使楚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的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国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反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的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彩。
此篇以叙事为主,情境构造简而有法,勾画人物能传神写态。大抵于发人深省的喜剧氛围中凸显人物的智愚美丑,而在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中隐含深刻的褒贬。
全文虽只一个“笑”字,而其实处处皆含“笑”趣:群臣自以为“智”的亵笑,“王视晏子”的黠笑,晏子看破伎俩的窃笑,楚王黔驴技穷的讪笑……读者阅之,也忍不住要掩口而笑。文章虽短,而写得一波三折,抑扬有致,这也是本文叙事的成功之处。
二、问题探究
用心
爱心
专心 1.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面对楚王的挑衅,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辱,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交好,这对晏子不能不是坚持气节和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对方自取其辱。使读者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
晏子舌战荆楚地,也如后来的诸葛亮舌战东吴,力克群儒一样,令人惊心动魄。晏子以其极为犀利的语言和纵横捭阖的舌锋,显示了春秋时期我国雄辩家的雄辩方略和技艺。难怪同一时代的孔子称赞他:“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智矣。”而汉代司马迁则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其次,他善于运用打比方、类比推理的方法。
楚王侮辱晏子早有预谋,当晏子到来时,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齐人固善盗乎”的 疑问来迎接他,对于这一“礼遇”,晏子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的生长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不同。这一比方同时也是类比推理:人和橘一样,齐人在齐国不盗,而到了楚国为什么会偷盗呢?原因是在楚国就有这样的风气。这一回击,极其有力,使楚王尴尬不已。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中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就会成为诡辩而使人物黯然失色。2.本文的语言特色
《晏子春秋》是记述晏子言行的散文作品。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本文值得称道的是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易懂。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个性突出,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例如“齐人固善盗乎”短短一句问话,就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刻画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尴尬面孔呈现于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正气,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思考与讨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春秋争霸,外交成为胜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重视辞令,成为当时的风气。晏子出使强大的楚国,受到楚王的侮辱时,是如何运用巧妙的言辞来反击楚王,并使楚王屈服的?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论辩艺术。晏子在论辩中战胜楚王,取决于晏子的勇气和机智。当楚王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时,晏子随机应变,以橘枳为喻进行类比推理,把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应用于社会生活,把善盗的原因归结为楚国的社会环境使然,使傲气十足的楚王自取其辱,陷入尴尬境地。
第一段写楚人设“辱”。通过简短的对话活画出楚王及群臣的形象。楚王的刁蛮好胜,群臣的阿谀迎合,通过一问一答的近于滑稽的描摹而呼之欲出,跃跃欲动。特别是“王曰”“对曰”的神态语调的重叠摹状,以及五个“也”字语气强弱的不同运用,更是韵味十足,余音缭绕,将设“辱”者自以为得计的得意嘴脸和盘托出,为下文写晏子的机智起了很好的衬笔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没有写晏子,而实在是笔笔写晏子。楚王宫廷上下的惊动,以及群臣煞有介事的商筹,都在为晏子的出场作紧锣密鼓的蓄势。写法如游龙戏珠,虽腾挪盘展,而笔笔不离其珠。第二段写晏子在楚王与群臣的围攻中从容镇定,应付自如;“王曰”与“对曰”不惮反复的搬演恰似令人啼笑皆非的“傀儡戏”,而一个“视”字则将楚王的“愚人心理”披露无遗。“晏子避席”无疑是给楚王一伙的热闹搬演泼了一盆冷水,而晏子也于故意作态的冷峻庄重中包寓有幽默的光芒。特别是有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一番宏论,更是譬喻精妙,顺势成理,并在逻辑上翻腾出奇,变宾为主,将颇有得意之色的楚王驳得哑口无言。这充分表现出晏子机警过人,习辞善辩的聪明才智。故事以楚王的自白认输结尾,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晏子“智”的一面。
二、按照现代观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并不科学。因为橘和枳本是不同品种,淮河以北的自然条件不适于橘树生长。但晏子面对楚王的刁难说出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论辩中的关键所在。晏子的目的是回击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是楚的社会环境使然。从而论证了外界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楚人“辱”人反被“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者总是让愚人们在自以为聪明的表演中自呈其愚,而字里行间波荡着笑齿嗤嗤的无声嘲讽。其妙处更在于情境营造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物的智愚也在喜剧的对比中显出幽默。教学建议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篇文言文。
二、本文只节选两段文字,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诵读,可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发动学生自查资料,结合晏子使楚的前两个故事,编写课本剧。并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评出最佳表演奖。
四、教师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向学生说明论辩在当时外交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并学习晏子的论辩技巧,课后开一场辩论会,评出最佳辩手。相关资料
一、晏子和《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叙录《晏子春秋》,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子春秋》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语言明快、简洁、幽默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晏子使楚的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且纷争不止,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一时间,迫于楚国的压力,诸侯国纷纷到楚国称臣朝贡。
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的盛世已过,虽国力远不及楚国,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间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三、《晏子使楚》鉴赏
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自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楚王恃强凌弱,在晏子还未入城时,就蓄意污辱;入城后,又全然不顾外交礼节,接二连三地对晏子予以捉弄和嘲笑。此文用洗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楚王对晏子的“三辱”过程:一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二是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以图在齐楚争雄中,保持自己的威慑力量,稳操外交上的胜券。倘若晏子仅从个人得失考虑,拒不入门,牙眼相对就是了。这样,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是维护了,但出使的任务也化为泡影。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侮,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和好,不能不是坚持气节与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应付裕如。文章对晏子三驳楚王的刻画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接过对方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其一也。楚王让其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则毫不畏惧,据理反击:“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其暗含的一个逻辑三段论是: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就是狗国。不费吹灰之力,即把拟狗之辱还给楚王。楚王讥笑晏子不堪使命,晏子则回答:“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接过楚王话题,轻易地又将“不肖”之诬回敬给楚王。若细加体味,前后两驳,也有些许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同。前者是义正词严地指出对方逻辑之谬。凡讲究礼仪的君子之邦,是不会让外国使臣从狗门而入的。让人从狗门入国者,必为狗国。分明是骂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到无法容受的地步。紧接着又补了一句:“臣今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故不应当从狗门入,一下子又巧妙地把楚国从“狗国”的尴尬地位上拉了回来,使对方既挨了骂,又无法还嘴,只落得个自知理亏,自讨没趣的下场。后一驳则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你认为我“不肖”,我就自认“不肖”,正因为我“不肖”,才不得使贤主,只好派到你这“不肖”的楚国,见你这“不肖”之主来。罗列事实,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妄,此其二也。楚王讥刺齐人委派晏子,属用人不当,显得齐国“无人”。晏子则将本意上的“有无人才”之辩,巧妙地转换为齐国“有无人”之辩,对以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口众多,“张袂”可以“成阴”,“挥汗”可以“成雨”,行人“比肩继踵”,何谓“无人”?楚王关于齐国“无人”之诬,一攻即破。取类引譬,指出对方论题的荒谬,此其三也。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刘勰曾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此则短文鲜明体现了这一特点。全书描写楚王和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话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齐人无耶?”“然子何为使乎?”“齐人固善盗乎?”短短几句,便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尴尬面孔呈现于纸面。
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高若海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四、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正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盗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喝。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
用心
爱心
专心 晏子说:“齐国人都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柑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晏子使楚》前两则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六、《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年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_晏子使楚_教学设计讲解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小溪生病和变清的原因,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认知人为原因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3.请值日小老师带领同学学习生字。4.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美丽小溪的画面,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述。2.自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美丽小溪的。
“小溪的水清清的、绿绿的。”观察“清清的、绿绿的”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3.如此美丽的小溪有一天生病了,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听听生病的小溪怎么样了
呢?
4.出示生病小溪的画面,看小溪变黑了、变臭了、生病了,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用伤心感受来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导读。
5.小溪为什么生病啊?谁知道呢?找出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结合孩子的朗读、回答)讲解省略号的含义。
6.小鸟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抓住孩
子们提出的重点问题讨论。(如:重点讨论小动物们为什么不好意思了?小动物们怎么给小溪治好病的?)
7.后来小溪的水又变得清清的、绿绿的,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课文,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学生已经在预习时查找了有关环保的材料,此时师生共同交流,使孩子们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六、结束
在清清的、绿绿的小溪画面上打出文后的一段话,师生齐读,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人人都要爱护它,希望同学们都要有环保意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小溪生病了》教学设计 ◆李 欣
教材分析:(略)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
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9个 词语的意思。
3.学会理解句子中含意。
4.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教学准备:查询晏子的资料。课文录像。教学重难点:
1.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话,进行 逻辑思维训练。
2.理解句子含义。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猜看”。请大家根据我的描述说出他是谁。他是 春秋时代的人,虽然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却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他官拜齐国大夫。他就是——
—(板书:晏子,并出示晏子画像)。这节课,我们就来见识一下晏子的风采,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板书:使楚)
1.齐读课题,思考:“使”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意思。2.晏子名婴,课题为何不写晏婴使楚,而说晏子使楚 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看”形式揭题,符合儿童好奇心,激起学习欲望,而晏婴又叫“晏子”的理解,帮助学生对古人“孔子、老子、孟子……”的初识。】
二、检查预习,拓知识 1.课件出示词语。(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写“矩”、“臣”的笔顺。(3)把认为难写的字书写一遍。(4)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
3.通过预习,你还了解到哪些新知识?
(板书:楚王、晏子)
【设计意图:祖国语言文字的书写、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五年级也仍不放松对易错字的字形分析及句子的朗读。本环节还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查询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加深对人物、课文的理解。】
三、了解大意,引重点
1.课文写楚王与晏子之间发生的事,那么事情的起因 和结果各是什么?自由读文,边读边划出相应的句子。
2.指名读出事情起因、结果的句子。(1)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话。(2)你读懂了什么?(可从内容、写法来说,并随机板书:侮辱—— —尊重。)(3)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采用首尾呼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学生的质疑,自然地进入重点段的学习,明白文章的亮点。】
四、研读较量,分轻重
1.快速读课文3、4、5节,说说楚王和晏子较量了几 次,结果怎样? 2.学习第一次较量。
(1)自由读文,用“”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用“
”划出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的句子。
(2)学生回答。(3)重点理解:
A.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他抓住了晏子的什么弱 点来攻击他的?(板书:钻狗洞)
B.读了这些话后,你有什么感受?C.楚王仅仅是侮辱晏子吗?(4)是啊,这太令人气愤了,身材的高矮是父母给的,怎么能作为侮辱人的一个借口呢。在智慧的王国里,计算人的高矮,是从脖子以上的部分来计算的。如果你是晏子,碰到楚王如此侮辱你,你会怎么做、怎么说?(5)晏子是如何说的?让我们仔细品读他的这番话。(课件出示句子)A.学生自由读,说说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来读。B.指名读。教师随机小结:(吃惊语气、气愤语调、胸有成竹地说。)C.老师引读“晏子吃惊地说……”、“晏子气愤地说……”、“晏子胸有成竹地说……”D.你认为晏子这番话高明在什么地方?(板书:楚国
是狗国)
楚王本想让晏子钻狗洞,侮辱齐国是狗国,却反而被晏子反驳成楚国是狗国,这真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晏子利用楚王的小聪明,狠狠地回击他,这叫(板 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6)晏子的这番话说完后,结果怎样?区别“打开城门”和“只好打开城门”。(7)小结:对啊,楚王是
“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被人当作狗王,不如暂且忍耐一下,打开城门,“两害相争取其轻”嘛,反正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只是第一关,下面还有关卡等着呢!
(8)小结学法:学习第一次较量时,我们的步骤是:①认真划划;②入情读读;③用心品品。
(9)学生根据学法,分研究小组自学晏子和楚王的第 二、三次较量。
五、交流汇报,展风采
1.研究小组学习、交流,反馈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较量,根据发言,重点理解: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A.楚王的话中包含着什么意思?
B.“瞅了一眼”是怎样地看?“瞅了一眼”、“冷笑”说明了什么?(2)晏子如何进行反驳的? # 《晏 子使楚》 教学设计 ◆ 杨
丽萍
《珍珠鸟》(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第20课)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情景,揭示了
“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其中,课文结尾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这是以反诘句的形式,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唤起情感体验,从而理解这句话。我们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是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的。
教学片段
师:作家冯骥才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快速浏览课文后)“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明白吗?(生摇头示意不明白)
【评: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提问:“作家冯骥才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中心,即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的含义,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摇头示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时,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知不足,方能主动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生读课文)
师: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逐步地信赖“我”?生:是因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那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生:还有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老师,从前面1~3自然段也可以看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师:说说你的依据。
生: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充分表达了“我”对朋友送来的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在这种喜爱之情的驱动之下,“我”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我”又在鸟巢之上加了一盆吊兰,垂挂的藤蔓覆盖着鸟巢,这简直成了珍珠鸟幽静而安全的绿色的家!如果不是“我”对珍珠鸟有着特殊的喜爱之情,能这样悉心照料吗?
生:还有“我”对小珍珠鸟的关爱———“我”由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开始,就几乎与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鸟出生了,“我”忍不住拨开绿蔓察看,映入眼帘的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犹如蓬松的球儿的小鸟,“我” 的喜爱之情不难想象了。师:可见“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没有“我”对珍珠鸟的爱,就没有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爱”与“信赖”相生相伴。
师:那么,“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
生:“白天,它淘气地陪伴我;夜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着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可见小珍珠鸟对“我”的亲近与依恋。
生: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
———这是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师: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呼
唤。
师生:(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评:教师是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该中心句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逐步地信赖‘我’”
;第三个层次是理解“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这三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原因,其中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学生理解的是现象,第二层次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该中心句的关键。】
师:就你们目前所知道的,还有哪些方面信赖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 生:国与国之间……生:猫与狗等动物之间……生:人与益鸟、益兽之间……生:还有人与大自然之间……
师:是的,除了鸟与人类之间相互信赖可以创造出美好境界外,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也都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发出心灵的呼唤吧:(师生齐声作答)“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评:最后这一环节的拓展,由点到面,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白信赖不仅在人与鸟之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与国之间等等,信赖同样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至此,学生对于该中心句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认识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就提升了。】
“爱”与“信赖”相生相伴 ◆李志建
———《珍珠鸟》重、难点教学片段及评析
A.细读晏子的话,体会晏子表面贬低自己最不中用,实际是贬低楚国是下等国家的含义。
B.再次品读晏子的话,体会晏子“请君入瓮”的高明之处。(3)结果怎样?理解“只好”、“笑”。
2.研究小组交流汇报第三次较量,重点理解:
(1)楚王安排这个宴席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如何侮辱晏子的? 重点抓住“没出息”、“这种事情”、“得意洋洋”等词进行分析。
(2)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含着什么意思?通过什么方法推断出来的?两个 “水土不同”意思相同吗?(体会晏子运用类比推理,以达到取笑楚国是强盗国的目的。)
(3)结果又怎样?理解
“只好”、“赔不是”。3.再次理解
“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设计意图:本文中晏子的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就体现在他与楚王的三次较量中,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第一次较量时,老师采用“扶”的方法,让学生划出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反驳楚王的句子,通过入情入境,不同语气的品读,体会话中含着的意思,明白晏子运
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取得了胜利。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师生进行学法小结,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小组自学第二、第三次较量,以汇报形式学习。展示风采、展示个性,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又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六、读后演演,细品味
1.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较量,都以楚王败、晏子胜而告终。请大家再次品味课文3—5节。
2.同学自由组合,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3.欣赏专业演员的演出。
(课件)4.同学们的演出和课件中的表演各有千秋,我们来 评价一下大家表演的亮点和欠缺之处。5.总结:
骄横的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却不想被能言善辩的晏子,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击败,威风扫地,真让人拍手叫好啊。那么,你想对楚王或晏子说些什么?也可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透过文字看文字背后的内涵,把文本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
难点。通过表演,把文本的字词转化为自己的话语,通过欣赏课件找出实践运用时的不足,再通过自评、互评,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加深对文本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达到“螺旋上升”、顺序提高的目的。】
七、推理练习,用方法
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晏子,开动脑子,进行“智力大比拼”。(三个故事略)
【设计意图:这3个小故事的选择,符合本文所学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做到学以致用。练习的呈现先易后难、先扶后放,体现层次性。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培养了思维的广度、深度。】
八、作业超市,现层次 1.讲一讲:把
《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查一查:《苏武牧羊》的故事。3.写一写:《晏子使楚》
读后感。4.编一编:出一张
《晏子使楚》为主题的手抄报。【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背景,设计了作业超市,富含动口、动手、动脑,融合家庭、学校,渗
透综合素质理念。】
“"”“"”“"”“"”“"”“"”“"”“"”“"”“"”“"”“"”“"”“"”“"”"
##
第三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讲解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文言词汇,解释课文大意。2.能结合课外资料和文本内容,说说对晏子的认识。
3.能通过表演感受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并能在情境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难点】
1.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故事,品道理
美国国务卿访华,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常常出言不逊。有一次,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显然这句话里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许多在场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那么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以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意气用事,但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周总理会怎样应对这个场面,怎样机智回答呢?(师请若干学生回答后继续说)就在这令人尴尬、为难的时刻,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你看,周总理的一句妙语不仅挽回了面子,弘扬了国威,而且不露痕迹地对美国国务卿的无礼进行了反唇相讥。当下便博得了满大厅的笑声,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之中化解了,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二、读课文,归内容
1.文言文学习,积累语感很重要。语感哪里来,语感要从经常不断的朗读积累中获得。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下面请你们对照页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并推敲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1)板书或幻灯出示:
①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齐人固善盗乎? ③所以然者何?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学生读书,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点。(4)教师归纳要点:
①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②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③句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
④句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读一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你们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文章所写的故事吗?
(学生口头准备或者书面准备。板书归纳的内容。师生点评。)
三、译课文,演故事
1.在读顺了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对照页下注释,弄懂课文大意。(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教师补充重点词语和句子。参考: 通假字:曷——何
熙——嬉
古今异议:方
坐
徒
其实
得无
避席
特殊句式:何以也
何为者也
何坐
2.根据刚才对课文文意的梳理,我们对课文所写故事经过应该比较清楚了吧。文章所写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情节发展也有起伏,尤其使人物的个性特别鲜明,人物神态非常生动。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准备创造性地来复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要求:故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的表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动作、神态、心理和对话的描写。下面,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这个故事。(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表演)
(1)学生读书。
(2)展开想象,准备复述故事。(3)学生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着重看学生复述的故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突出了人物的个性,有没有展开合理想象,有一定的心理、神态、动作等的描写。)
(5)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之”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的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到楚国寻找珍宝。当然,我们寻的宝不是金银古董,而是比之更珍贵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二、温故知新
1.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知道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如何,现在我要来考考大家。请看这是一份同年级同学的作业,其中有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批改一下吗?
2.出示学生作业。(可以幻灯打出或者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增加检测的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王曰,何坐:犯罪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到(指到尊长那里去)..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④寡人反取病焉: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答:只是叶子相像,其实味道是不同的。
②王曰:“缚者曷为者也?”答:大王问:“为什么要绑人?”
3.师生评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强调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解释。
三、走近晏子
1.晏子出使楚国,既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又要维护个人的尊严,他将要如何应对大国国君的挑战呢?他又是如何取得挑战的胜利呢?
(1)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如何刻画晏子的。
(2)组织学生发言,扣住两个问题: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
(3)教师总结归纳: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采用“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从而达到了自己还击的目的。
2.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 要求:符合诏书的形式,(教师适当介绍诏书的一般形式:开头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归纳人物的性格要准确、全面,语言流畅精炼。
(1)再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觅信息,分析晏子的性格。(2)学生拟写诏书。
(3)学生发言。(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适当布置一下环境,作些化妆。)
(4)师生点评。(评点时主要看学生对晏子性格的归纳是否完整、全面、准确,其次看语言是否精炼,是否符合诏书的形式)
(5)教师总结。
强调以下几点:晏子热爱自己的国家,才思敏捷,机智果敢,善于言辞,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有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
四、展我辩才
1.晏子以自己的口才,赢得了出使楚国的胜利。其实,晏子的话并非滴水不漏,其中也有一些破绽。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2.学生思考,准备辩论词。3.小组交流,完善辩论词。4.大组交流,师生点评。
5.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论辩,尽管还不能和晏子相比,但是,我也从大家的论辩中看到了你们的自信,因为自信才是论辩成功的最重要的要素,相信大家一定会从晏子身上得到深刻的启发。
五、教师寄语
今天,我们跃过时空,与两千年多年前的晏子作了一次有意义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晏子身上洋溢着的爱国情感和他的聪明睿智,也清晰地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事业的成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我想送富兰克林的一句话给你们,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结束语:说话和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别人的同情、合作和帮助。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短文,思考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仕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晏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仕:做官。仄陋:狭窄,浅薄。四维:从周围扶助。弼:纠正,辅佐。(1)晏子为什么要逐高缭?(2)“左右”为什么要劝谏晏子?(3)晏子用人的目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资料宝藏】
1.晏婴的故事
出自《晏子春秋·谏下》。现在用这个典故比喻使用阴谋,借刀杀人。一千多年了,关于这个典故广为流传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手下的三个勇士。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坐着说话,齐相晏婴走过他们面前,他们没有站起来行礼。晏婴进去对齐景公说:“我听说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该把他们除掉。”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既没人抓得住,也没人杀得了。”晏婴说:“主公可以派人送两个桃子给他们,就说:给最勇敢的人。”
公孙接一见使者送来两颗桃子,立刻仰天长叹道:“晏婴是个智者,一定是他出的主意,让主公叫我们三人争功火并。我虽然能看破他的阴谋,但如果不敢接受桃子,也算不上勇士了。”
于是他对田开疆和古冶子说:“三个人两颗桃,只好各摆功劳了。我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拿了一颗桃子。田开疆说:“我率领军队两次打败进攻齐国的敌人。我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也拿了一颗桃子。
古冶子不紧不慢地说:“我曾经为主公驾着马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左边那匹马,把马车拖向河心。我不会游泳,只好猛吸一口气跳下马车,在河底走了一百步,终于把巨鼋杀死,救主公脱了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说着站起来拔出了剑。
公孙接说:“我的勇敢不如你,功劳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谦让地拿了一颗桃子,是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做敢当。”说完交出桃子,拔出剑自杀了。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地交出桃子,拔剑自杀。古冶子看着两具尸体和两颗桃子说:“我们三人本来亲如兄弟,现在为了争这两颗桃子,你们两人都被我逼得自杀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他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也举剑自杀。使者回宫向齐景公报告:“三个人都死了!”齐景公下令为他们厚葬。
还有另一种说法:
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的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鲁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
久远的深宫内幕早已模糊得不为人所知了,但我为公孙接,田开疆勇于认错并敢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而心胸激荡,为古冶子的浩然义气深深地肃然起敬。他本来可以独享那两颗桃子,但他却不肯为利益苟活于世,只愿义气长存。
如公孙接所说,晏婴是有名的智者。作为智者,晏子使楚的故事被历代传颂。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故意在城门边开了一扇小门以羞辱身材矮小的晏婴。晏婴说:“只有出使狗国才走狗洞。现在我是出使楚国,为什么要走狗洞?”楚王只好下令大开城门。楚王对晏婴说:“看来齐国实在是没有人才,竟然派你这样的袖珍型人物出使。”晏婴说:“我们齐国有个惯例,出使文明开化的上邦,就派仪表堂堂的人去;出使野蛮无文的小国,就派我这样不上台面的人来。”楚王连连受挫,还是不肯罢休。在举行酒宴时,他让人押着一个囚犯走过,楚王故意叫住“囚犯”问:“你是哪里人?”“囚犯”说:“我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你犯了什么罪?”“囚犯”说:“我偷了东西。”楚王转身看着晏婴说:“原来齐国人都是小偷呀!”晏子道:“我听说淮南有一种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橘子又香又甜,枳子却又苦又涩。这是因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的缘故。我们齐国人在本国都是知礼守法的国民,可是到了贵国却成了小偷,不知道这是否也跟水土有点关系?”楚王连续三次自作聪明,结果都在晏婴的巧妙应对下变成了自取其辱。
然而晏婴虽然是个智者,却算不上仁者。如果“晏子使楚”的故事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机智与风度,那么“二桃杀三士”就揭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另一面:诡诈与凶残。晏婴却一直以来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最早的智者和贤相。这是为什么?因为晏婴有最神圣的借口:仁义道德;晏婴有最堂皇的理由:安邦定国。那三个战功彪炳的勇士仅仅因为没有对他这个宰相表示出卑躬屈膝的“礼仪”,便被他怀恨在心。他使了招阴损的诡计,叫人送两个桃子过去,说是给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三人最后都把“最勇敢”的名号让给其他两人,自己又不甘受辱,竟先后拔剑自刎。可奇怪的是,人们对晏子这个阴险毒辣的小人手段不仅不予任何谴责,反对其智谋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冠之以“一代名相”,而那三个豪气如云的勇士居然成了千古笑柄,只有临淄城南“三士冢”还默然伫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词的译文是样的:这我迈出齐国都城的城门,遥望着远处的荡阴里。城南的那三座高坟啊,坟地相连坟形又相似,唉!这是谁家的坟?原来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的,这三人既有推倒南山的勇力,又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可君主一旦听信了谗言,就用二桃设计杀死了他们。这是谁出的计谋?原来是国相齐晏子。
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流传很久。以往对晏子设计谋杀三位勇士,都是赞许的,但诸葛亮却有自己的见解,在填词中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方面,对三位勇士的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被杀寄托无限的哀思之情;另一方面,对文才武将完备的齐国,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敌,造成文设阴谋、武遭谗言、国弱士亡的悲剧,表达一种叹惜、愤懑的感情和除谗去谋、实现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种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诸葛亮非凡的才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但也许诸葛贤人只是路途寂寞中的感慨,许多年后就淡忘了,这才会出现了三国时期又一历史疑案——魏延之死。
2.课本剧
课本剧《晏子使楚》
肖世宗
剧中人物:
晏子:齐国使臣,身材短小,头梳发髻,着袍装;聪颖伶俐,不辱使命。仆从:晏子贴身仆从兼保镖。手执大刀,身材高大,以反衬晏子矮小。楚王:头戴王冠,着黄色蟒袍;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取其辱。卫兵四人,身着盔甲,手持长矛,把守宫门。
大臣二人,一文一武,一袍一盔;溜须拍马,一同戏弄晏子。宫女二人,着艳丽长裙,站楚王背后,手执拂尘、蒲扇。盗贼一人,戴面具,背缚双臂,上插“盗贼”字样。布景及道具:
台中置一“龙床”(高背大椅子),背景为一“龙腾”图案或“山海日出”图;另在一黑板上画一砖砌“狗洞”置地备用;长矛四柄、大刀一把。
启幕:
场外音:大--王--升--殿--啦----
锣音:咣——咣——咣——
随锣音楚宫人员上场:
执矛四武士,正步依次上,分列台前两边;
文武官员各执笏板,着朝服,挽发髻,迈方步上,分列台中两旁;
楚王头戴九珠皇冠,着蟒袍,扶玉带,挺胸腆肚,慢步出场;
二宫女手执拂尘,蒲扇随其后跟上。
楚王入座,锣声停。
楚王:(打着哈欠说)一宿麻将,金银输光;刚要睡觉,锣声已响。宣旨——
宫女甲:大王有旨——有事早报,无事散朝——
文官:(上前半步)吾皇万岁!万万岁!下官有本上奏!
楚王:爱卿有何本上奏?
文官:万岁,今日齐国有一使臣,要面见陛下。
楚王:可是那齐国大夫、小个子宴婴?
文官:正是此人。
武官:听说此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却才智非凡!
楚王:齐王此番派谴使臣,定是远交近攻,有求于大楚国也。
文官:大王,我有一计,可借此机会,戏弄羞侮他一番,看看他是真有才智,还是假有才智?
楚王:(手舞足蹈)好!有趣!有趣!就这么办!就这么办!哈哈哈——
(晏子带仆从,从前台上。)
仆从:大人,楚王宫殿到了。
晏子:哦,快去通报。
仆从:是!
仆从:(上前,卫兵长矛交叉,封锁宫门状。对卫兵)有劳将军通报大王,就说齐国使臣,宴婴大夫宫外求见大王。
卫兵甲:(对仆从)哦,你就是晏婴?
仆从:No,(手指晏子)晏子大人在这边。
晏子:(咳声——)
卫兵甲:(见晏子,嘻笑)哈哈,果然是晏子大人,名不虚传。接大王圣旨,我们在此恭候多时了。这边有请——(手指旁侧一狗洞)
(晏子随仆从近前,弯腰视狗洞,场外音:汪汪汪——)
仆从:这不是狗洞吗?
卫兵乙:不错!
仆从:(怒,执刀上前)你们——
晏子:不得无礼!
晏子:(上前对卫兵乙)有劳将军,请转告你家大王,就说晏婴有一事不明,请问:这里是狗国呢?还是人国呢?若是人国呢,我是应该走正门进宫的;若真是狗国呢,我就只好钻狗洞了。
(卫兵乙为难状)
仆从:(对卫兵乙)还不快去通报!
(卫兵乙转身跑进,附楚王耳边:哇啦哇啦哇啦——楚王吃惊状,摆手,卫兵乙转身跑回。)
卫兵乙:(高声)正门大开,有请晏子大人——
仆从:敬酒不吃,吃罚酒。(侍立一旁)
(卫兵持枪立正,晏子,迈方步进宫)
晏子:(施礼)齐国外交部使臣宴婴,拜见楚王陛下——
楚王:哦,是晏子大夫来了吗?
文武官:是,大王。
楚王:(手搭凉棚,远望状)在哪里?在哪里呀?
文武官:(同时用手由上而下引导)大王,在这里哪。
楚王:(低头寻找,做看见状)哦,哈哈哈——在这里哪。我还以为是潘长江来了哪。啊——哈哈哈——
众人:哈哈哈——
方武官:还叫什么“晏子”哪,跟鼹鼠差不多——
众人:哈哈哈——
晏子:(转身面对观众,自语)真是野蛮之邦!
楚王:晏子大人,难道你们齐国就没有人才了吗?
晏子:大王何出此言?不用说我国首都临淄,人口过百万,早已进入城市化阶段;就拿德州市的实力学校来说吧,连锅炉房的师傅都是大本毕业;小学生能歌善舞,初中生能诗能画,高中生更是才艺非凡——
楚王:既然贵国如此人才济济,难道齐国的外交官,海拔都是一米二五的吗?啊——哈哈哈——
众:啊——哈哈哈——
晏子:(为难地)这话怎么说呢——说假话呢,怕是有欺君之罪;说实话呢,又怕大王您生气。
楚王:(摆手)我不生气,请讲。
晏子:我们齐国外交部有个规矩:就是出访礼仪之邦,派出的都是那些仪表堂堂、德高望重之人;出访野蛮部落、狗国什么的,派出的都是些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之人。像我这样相貌丑陋、海拔只有一米二五的人,只配出访贵国了。大王您说呢?
楚王:(顾左右而言他)呃——呃——今天天气不错……啊……哈哈——哈哈——
文武官:呃——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哈哈——哈哈——
(两卫兵押一盗贼上,盗贼背剪双手,上插“偷”牌,戴面具)
卫兵甲:报告大王,刚刚捉到一个盗窃犯!
楚王:哦,偷什么了?是哪里人?
卫兵乙:报告大王,此人入室盗窃,偷了朱经理的手机。是一个齐国人。
楚王:(对晏子)你们齐国是专门出产盗贼的国家吗?
晏子:(对盗贼)你真是齐国人?为什么要盗窃呢?
盗贼:大人饶命!都是因为楚国的经理拖欠我们农民工的工资,没钱回家过年,只是想
悄悄地借用经理的手机,给家里打个电话,就被他们捉来了。
晏子:大王一定知道,橘子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结出来的果子又香又甜;可是若把橘子树移栽到淮河以北,结出来的果子却是又苦又涩。同样道理,齐国的良民在齐国安居乐业,而到了楚国却做起盗贼来了,大概是水土不同,入乡随俗吧!
楚王:(干咳——指文武官)都是他们俩要取笑晏子大夫,今天反而被大夫取笑了!晏子大夫真是睿智过人,不辱使命啊!
晏子:大王过奖了。当今世界风云莫测,齐王派我来,诚恳邀请贵国一同加入WCO国际组织,你我两国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楚王:好,我赞同!来人!
众人:有!
楚王:今晚就在大酒店,为晏子大夫摆酒接风,举行签字仪式。备车,出发!
众人:耶!
(锣声:咣——咣——楚王与晏子携手、余众相随,排成一队,谢幕!)
第四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的内容,排演课本剧。教学重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课前准备
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尊严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
3、补充板书使楚。抽学生讲讲意思。
4、师: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课件:读书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②边读边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
3、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指导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读。]
三、精读课文
/ 3
1、问: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课文中几次写到他侮辱晏子?
2、师叙述: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课件: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想:在这个故事中,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
3、抽生汇报自学情况。
[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思考之余,教师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学,了解楚王如何对晏子进行侮辱,晏子又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及语言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朗读训练做好铺垫。]
4、师小结:刚开始,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缺陷,让他钻洞进城,对晏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在晏子见到楚王时,楚王讽刺晏子无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接着楚王借一个囚犯,把偷的罪名安在齐国人身上,侮辱齐国的分量一次比一次更重了。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一一反驳。
5、[课件]晏子的话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你觉得此时晏子的心情怎么样?他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
②试着模仿晏子的语气来读读晏子的话。在读中体会:晏子对楚王的反驳妙吗,妙在哪里?
6、抽生回答,朗读。板书:狗国 最下等国 强盗国
7、这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师生接
/ 3
读,再次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因此,我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晏子对楚王三次反驳时说的话,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晏子的语气来读这三段话。通过自由练读,有感情展示读,师生接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8、在晏子妙语连珠的反驳下,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板书:尊重
9、学到这里,你觉得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四、拓展,表演课本剧
1、师叙述:这三个故事主要由对话组成,大家想要演好,先得过台词这一关,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情地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
2、[课件:排演要求]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练习有感情地读他的话。师叙述:你想扮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还是故事中的配角―士兵呢?赶快行动起来。
3、展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一味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排练表演。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他们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和小组内的同学排练课本剧《晏子使楚》。
[课后的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的延续,设计让学生和小组内的同学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晏子通过逻辑推理,巧妙运用语言,使气势嚣张的楚王低头赔不是的高尚爱国情感和人格魅力。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 3
第五篇:《晏子使楚(一)》教学设计讲解
《晏子使楚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知识与技能: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理解难点词语。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演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3.了解剧本的格式。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排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