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忧教育: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12: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无忧教育: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无忧教育: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学无忧教育: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写写帮推荐)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

很多家长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读书也不少,但是一写作文还是没话说或写不好呢?”

阅读,是学习语文以及一切人文学科的根本,故古文谓学习为“读书”。但是,确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难道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

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一)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很显然,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

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的那么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或是气势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

古人在幼年的时候,不仅扎实的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基本功。所以旧时的孩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阅读障碍”。但现在的启蒙读物是什么呢?

我不否定,很多儿童文学读物是非常好的,但悲哀的是,大部分所谓的“儿童文学”,粗制滥造、毫无营养、害人不浅、骗人骗钱。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另外我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关于“四大名著”。很多家长,到了孩子六年级,甚至初中后,还是让孩子看一些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每次我看到听到这样的情况时都痛心疾首,这真真是在毁灭孩子的阅读能力啊。

家长给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书中有很多封建糟粕。家长的初衷无疑是善良的,但是第一,“四大名著”其实本身就是白话文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初读“三国”的时间是小学二升三的暑假,用了三个整天,看完了这本书。

其实,孩子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刚开始阅读时接触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这就像游泳一样,婴儿是天生就会游泳的,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水,长大后这种本领就丧失了,还要专门再去学习游泳才能恢复这个技能。

第二,知识的更新迭代确实是很迅速的,但我们要记住那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个问题并不明显,谁敢说自己的写作水平胜过《史记》、《资治通鉴》?

而且,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我们总说古代书里面有封建糟粕,那么我请问,一本书里99%是优良传统,另外1%是封建糟泊,一个人连那本书都没认真看过,就因为里面的1%,而忘了那99%,进而否认这本书,这样做,意义何在呢?

中外的经典与名著,都是众人、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且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方能流传至今,所以,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那么熟读《猫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

所以第一个问题出在,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二)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

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绝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之所以能够让他感到快乐,是因为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等等;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等等。

浅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让他想想,读了这本书,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为什么你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积累书面语言,去语言环境中学习吸收

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像狼一样地叫,不会讲话。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我们都是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乱坠”谋篇布局的技巧“铭记在心”,但看到了个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张口不能言,为何?没词儿呗。同学们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背诵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因今天只谈和写作的关系,故不展开来说了。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重要原因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四)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五)任何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

孩子的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像积累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口”让他尝到甜头,积下来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评,那他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了。

西方管这个叫“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法。任务只要适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

孩子被赞扬,但这个赞扬不要是泛泛的,不要说“你写的真好”等等,要具体的夸奖,比如说“儿子,你这段比喻的修辞写的真生动,读你笔下的小猫,妈妈感觉都亲眼看见它了”,然后他自己如果能继续做到我说的“破”和“吸”,他自己对文字,中小学个性化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解会不断深入,他的参与感和悟透感就会越来越强,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们也就不再会为孩子的阅读与写作而担心了。

第二篇: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有很多家长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读书也不少,但是一写作文还是没话说或写不好呢?”对于一些家长的这个疑问,黄老师想问问:您的孩子真的会读书吗?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第一,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很显然,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的那么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或是气势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古人在幼年的时候,靠“

三、百、千”这样的启蒙读物,不仅扎实的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基本功。所以旧时的孩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阅读障碍”。但现在的启蒙读物是什么呢?我不否定,很多儿童文学读物是非常好的,但悲哀的是,大部分所谓的“儿童文学”,粗制滥造、毫无营养、害人不浅、骗人骗钱。

另外我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关于“四大名著”。很多家长,到了孩子六年级,甚至初中后,还是让孩子看一些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每次我看到听到这样的情况时都痛心疾首,这真真是在毁灭孩子的阅读能力啊。家长给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书中有很多封建糟泊。家长的初衷无疑是善良的,但是第一,“四大名著”其实本身就是白话文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初读“三国”的时间是小学二升三的暑假,用了三个整天,看完了这本书。其实,孩子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刚开始阅读时接触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这就像游泳一样,婴儿是天生就会游泳的,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水,长大后这种本领就丧失了,还要专门再去学习游泳才能恢复这个技能。第二,知识的更新迭代确实是很迅速的,但我们要记住那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个问题并不明显,谁敢说自己的作文水平胜过《史记》、《资治通鉴》?

而且,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我们总说古代书里面有封建糟泊,那么我请问,一本书里99%是优良传统,另外1%是封建糟泊,一个人连那本书都没认真看过,就因为里面的1%,而忘了那99%,进而否认这本书,这样做,意义何在呢?中外的经典与名著,都是众人、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且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方能流传至今,所以,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那么熟读《猫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所以第一个问题出在,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第二,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绝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之所以能够让他感到快乐,是因为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等等,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等等。浅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让他想想,读了这本书,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比如,有的孩子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为什么你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第三,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像狼一样地叫,不会讲话。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都是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乱坠”谋篇布局的技巧“铭记在心”,但看到了个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张口不能言,为何?没词儿呗。同学们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第四,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重要原因。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第五,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孩子的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像积累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口”让他尝到甜头,积下来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评,那他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了。西方管这个叫“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法。任务只要适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孩子被赞扬(但这个赞扬不要是泛泛的,不要说“你写的真好”等等,要具体的夸奖,比如说“儿子,你这段比喻的修辞写的真生动,读你笔下的小猫,妈妈感觉都亲眼看见它了”),然后他自己如果能继续做到我说的“破”和“吸”,他自己对文字,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解会不断深入,他的参与感和悟透感就会越来越强,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们也就不再会为孩子的阅读与写作而担心了。

第三篇: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魏智渊

我们会有一种自然的印象,那些写作水平高的孩子,都是喜欢阅读的孩子。反过来,喜欢阅读的孩子,写作水平一般也差不了。但是,确实有些家长非常疑惑,自己的孩子读了许多书(甚至非常多),为什么作文却写不好,甚至会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

通常,在小学阶段,尤其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孩子的阅读数量似乎与写作水平不成比例。个别孩子,到了中学,写作水平也非常一般,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

遇到这种情况,缺乏经验的老师通常会指出,您的孩子读书很多,但是写作能力有待加强。加强的办法,当然是增加写作的数量。例如,更多地写作文,或要求孩子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老师和家长会认为,孩子多练习写作,多模仿别人的写作,那么,久之,熟能生巧,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甚至,许多家长会送孩子去作文辅导班,孰不知,绝大部分的作文辅导班,往往是摧毁孩子写作能力的地方。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甚了了,我们关于孩子的学习模型,是一种机械的,积少成多的线性发展模型。这种模型将学习简单地看成一个不断堆砌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仿佛堆砌到一定程度,一个丰富而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就形成了。这种观念,已经在校园里造成了无数问题,也是语文学习,乃至于所有学习少慢差费的重要认知根源。

真实的发展,比这要复杂得多,充满了非线性的断裂乃至于跃迁。即在学习领域,孩子从一个水平跃升到另一个水平,常常是经历了漫长的准备,然后在某一刻突然完成的。

那么,对写作而言,漫长的准备是什么?

可以说,孩子的全部有意义的生活,都是写作的漫长的准备。但在学校生活环境中,阅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这里的阅读,主要的和首先的是指海量阅读。

阅读量太少,对写作根本不起作用。有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读书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在于把一本书反复读精透。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只有在自动化阅读完成(四年级)以后才是正确的,而且这个所谓的“正确”,其实还要加许多限制条件,作出许多必要的说明。

缺乏足够数量时,仅仅面对有限的阅读材料,无论孩子如何精读,老师带着孩子如何咀嚼文本,孩子都无法真正地习得阅读能力。万一习得了什么,那只是机械地模仿例文而形成的僵化的作文模型。

为什么缺乏足够数量,孩子是无法习得写作能力呢?因为写作过程同时包含了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而决定性的部分,是无意识过程,即孩子对于话题、主题的丰富理解,以及对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语法、文体风格、词语运用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形成,有赖于海量阅读。就好像任何一个专家的形成,有赖于在相关领域里接触和解决大量问题一样。敏感性的本质,是穿透无数的异质情境后,对相应的原则、规范的活的领会。而孩子对词语的领会,对篇章结构的领会,也自然而然地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能力,是潜在的、默会的、直觉的、自然的、本能的。

如果缺乏足够数量的阅读,又进行大量的加工,或写作上的强化训练,结果会是什么呢?

结果是,孩子无东西可写。无东西可写,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缺乏对丰富的生活的敏感性,海量阅读原本是训练这种敏感性的最好的方式。

另一个结果,是孩子在被迫写作的情况下,会形成僵化的写作套路,从而损害写作能力,甚至损害思维和大脑本身。就像一架缺乏谷物的机器,在近乎空转地加工极少数的谷子,最终机器本身受到了损伤,甚至永久性地丧失了深度加工能力。

许多作文教学就是这样的,作文辅导班尤甚。他们训练孩子的作文,实际就是把孩子的思维,装入有限的几种模式中去。包括词语的运用,也被训练得非常僵化,“好词好句”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训练的结果。最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貌似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文,但是缺乏深刻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而一旦这种写作持续下去,孩子将丧失或彻底丧失生动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僵化的写作,反过来会塑造孩子的思维。这是一种可怕的格式化或体制化,是对孩子敏感的脆弱的大脑的严重伤害。

这种伤害更严重的后果,是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使得写作成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如果说孩子在写作中有成就感的话,那么往往来自外在的评价:老师或家长的表扬,或作文分数,而非写作本身带来的愉悦。

老师和家长的短视或急功近利,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

海量阅读使得丰富的语言文字,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在大脑中不断地场景化,刺激了大脑相应神经元的无限生长。这种丰富性,仿佛是在语言中不断地建立联结或修筑高速公路。

然而,高速公路的修筑,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先修筑无数的局部地区,然后再将无数的地区公路联结起来,直到有一天联结成一个整体。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不断地在建立这种联结,因为这种联结首先是主题的、情感的、逻辑的,而后是语言的。到孩子开始写字后,又是文字的。这种联结,在小学低中段是一个高峰,尤其是在三四年级,当孩子通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掌握了相当的可运用的文字后,需要海量阅读,将全部的高速公路相互打通,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公路网络。这样,当孩子要表达思想或感情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重重阻碍。

未来,孩子的任务,是穿越高速公路去各种知识的景点去旅游,但在旅游之前,孩子先得修筑道路,这道路,实际上指的就是基础的学习能力。基础的学习能力,核心的就是读写算的能力,在其中,阅读能力是居首要地位的,其次就是写作能力和基础的计算能力。

显然,如果公路的修建没有初具模型,孩子就很难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并不代表阅读没有意义,而只是说,阅读的数量,还不足以使孩子流畅地表达。孩子必须继续阅读,继续修路并建立联结,直到某一刻(或某一个时期),孩子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提升了,而且不是一点一点地提升,是整体地提升了。

这一个转变时刻的到来,说明孩子迎来了写作自动化时期。

什么叫写作自动化?

先说说阅读自动化。当孩子结结巴巴地读一本中等难度童书的时候,说明孩子没有完成阅读自动化,不能摆脱语言的障碍,直接地穿越文字去领会意义,去感受文字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

阅读自动化的本质,就是一种速度训练。就像练习打字一样,必须练习到根本不必考虑怎么打字,就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这就说明完成了阅读自动化。如果总在想怎么打字,思想就会受阻,许多孩子学习落后(远不止语文),根本原因就是自动化阅读的水平不够导致了理解力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完成自动化。在没有完成自动化阅读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一味地填鸭或补课,自然孩子就越学越辛苦了。

同样,写作自动化的含义,就是孩子能够“我手写我心”,自由地表达思想,而不必过分地受到表达本身的限制。如果写作自动化没能完成,孩子自然会出现书写上的“结巴”现象。

而写作自动化,必然是以阅读自动化完成为前提的。没有阅读自动化,根本不可能有写作自动化。通常而言,写作自动化,会滞后于阅读自动化一年左右。假如孩子通过海量阅读,在四年级末完成了阅读自动化,那么在合宜的教学(甚至未必需要教学而能自然完成)下,孩子将在五年级末完成写作自动化。

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能够培养出大批写作水平高的孩子,这就是其中的基础之一。

所以,在阅读自动化完成之前,孩子不喜欢写作,或阅读的成果不能在写作上体现出来,是非常正常的。

在这一时期,拔苗助长是非常有害的。

例如,盲目地(而不是适量地)加大孩子的作文训练量,会导致孩子严重受挫甚至厌恶写作。而如果频繁地让孩子写读后感,那么不只是摧毁写作,同时也在摧毁孩子的阅读兴趣。

想想看,孩子本应该贪婪地阅读,结果家长和老师却逼孩子把阅读的时间拿来训练作文,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如果这时候再让孩子去模仿所谓的范文,那么后果会非常严重。

实际上,老师,尤其是家长的焦虑,往往是因为心存恐惧,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小学阶段,尤其是四年级以前,孩子主要是在习得基础的学习能力。如果这时候不重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一味地往孩子大脑里面塞未来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同时将同时伤害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自信心。

更何况,不妨自问,现在,有几位语文老师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包括那些课外作文辅导班的老师,写几篇文章让大家看看?

一个自己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老师,居然知道写作是怎么回事,并且能教出写作水平高的孩子,您真的相信吗?

而那些少有的写作高手,会有几个赞成现在学校里语文老师的作法?

作家舒婷曾经写过文章,说自己成年后,花了许多精力,才一点点地把学生时代那种好词好句式的作文训练排除出去了。这真的是在排毒啊。

孩子还小,咱就别让他吸毒了。让写作成为一个自然的、快乐的过程吧!

这并不是说,小学阶段,不要让孩子练习写作。

实际上,“全人之美”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表达。低段的读写绘课程,就是一种意义优先的生动的写作(当然,读写绘项目现在流传甚远,但也有老师把读写绘变成了孩子的灾难)。写作训练渗透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是只读不写。

但是,本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必须重读轻写,尤其在自动化阅读完成之前;一个是必须重视自由写作,而不能过早地进行作文训练。

所谓自由写作,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先自由地写,充满兴趣地写,不要把孩子的写作限制在一种套路中。写错字了不要紧,语无伦次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喜欢写。那么,孩子经过这种不断的有内容的表达,会逐渐地形成对于写作本身的敏感,并习得生动的写作能力。等到了高段,再对孩子的写作本身进行聚焦,进行生动的作文训练,那么,孩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会趋于自觉化。

当然,如何教写作,是另一个话题了。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有些孩子喜欢读书,但到了初中甚至高中,作文都不好。

这种情况通常比较少,原因也较为复杂。通常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种,孩子读的书有问题,而且非常单调。

第二种,孩子是理科类型,读的书也以科普类为主,而对文学作品缺乏足够的兴趣,他的兴奋点不在语言文字上,而在别的地方。

第三种,孩子并非缺乏写作能力,只是厌恶写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但孩子在给朋友写邮件的时候,在另外自由表达的时刻,写作能力是相当好的。这时候,就不能说孩子缺乏写作能力,只是不喜欢写作文而已。

孩子明明拥有写作能力,却写不好作文的情况(类似韩寒),实际上是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利用自身的写作能力,去完成必要的应试作文训练。但这就与本文无关了。

总之,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是遗憾的是,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包括中文系学生,是缺乏写作能力的,而其根源,就在整个应试教育体制上。错误的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伤害的,岂止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觉醒的老师和家长们,真得好好想想,我们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第四篇:《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文字整理稿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

文字整理稿

主讲嘉宾:张祖庆 主持人:唐艳华 文字整理:朱敏

讲座时间:2017年9月6日 【内容摘要】

基本观点:作文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是书读得多的。“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呢?”主要原因:

1、读得多,读得浅;

2、读得多,读得杂;

3、读得多,忘得快;

4、读得多,想得少;

5、读得多,写得少。解决办法:

第一,读得多,一些好书要深度去阅读; 第二,要一系列一系列地群书阅读;

第三,让学生备一本分类积累的本子,积攒一些有价值的语言材料。第四,读得多也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第五,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和写作怎样结合?(以绘本为例)

1、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密码,带着孩子们去发现。

2、好故事要有变化,要有波折。

3、选材要有代表性,选择典型事例

4、用绘本来教写作,可以对有些内容进行处理,有一些文字隐去,有一些文字放大,为我所用。

5、一定要写一些让学生好玩的、有趣的、比较轻松的、能够激发他创造力的教学设计,带动孩子们的写作。

6、带着学生穿越童书,让自己走进一本书,和书中的角色发生链接,成为故事中一个新的角色,让自己介入故事当中,去改变故事情节,去创造新的情节。【活动过程】 主持人:

活动马上开始,让我们热烈欢迎祖庆老师闪亮登场!掌声响起来„„ 张祖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第一批名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杂志封面人物。先后被评为市名教师、学科导师、市优秀科技人才。

是啊,现在祖庆老师的成就早已超出当年了!鲜花在哪里?开始了,不要急。

嘉宾精彩分享: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他其实书读得并不多,而根据他自己的反映,也根据别人对卢梭的了解,他在写《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读的并不是很多,但是他一出手就非凡。有人说,如果把西方教育经典全部都烧掉,只留下三本的话,那么,《爱弥儿》这本书一定是能够留下来的。

再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海伦•凯勒,她是个盲人。那你说她书读得多不多(当然她可以读盲文),读盲文的人再怎么多,也不会读的太多,但是她的文章仍然写得非常好。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是读得多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呢,相对同一个人,有一段时间书读得不是很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集中的三五年或十来年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也许对这个人来说,他不读书的那段时间,相对作文会写得差一点。读了很多书,也许他的写作就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总结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是读得多。但是相对情况下,读得多的人要比读的少的人写作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一个观点。

那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总是要问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作文还是写不好呢?他们总认为,读了之后作文就一定写得好,其实我想说,作文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敏锐的感悟飞跃的过程。写作文不是抽水机,把水泵放到河里边,一下子水就出来了,它是一个怀孕的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是一个扎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究竟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呢?我这里有五个读得多:

读得虽然多,但是浮光掠影,读得很浅。这种读不叫读书,它是在翻书。只注意故事情节,读得非常浅,没有深入地去思考,他只是在翻书,而不是在读书。只关注故事情节,情节看完了,这本书也丢了。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读得多,但读得很杂。这个人的书看几页,那个人的书看几页,所得就非常有限。我自己读书呢,有这样一个心得:我喜欢一个作家,我会花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去读。读书还是要相对集中某一个时间读一个人的作品。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读阎连科的作品,我就会特别注意他的比喻句,他的表达,他的语言。有一段时间读汪曾祺,我就特别关注他的语言,是怎样用清清浅浅的语言写出一种士大夫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字感觉来。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带着孩子们读书,最好是系统地去读,一段时间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比方说,曹文轩的成长小说,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读《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我的儿子皮卡》等等,去关注曹文轩《草房子》的特色,关注他的写法,关注他的语言,关注他的整个文章的风格。所以,相对要有一段时间集中力量读一些书。

第三个就是读得多,但忘得快。好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但是这种盲目的摘录,是意义不大的。要让学生有规律地去摘,比方说阅读《草房子》,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风景的词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引导学生其中有一天去关注写外貌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外貌,然后用一个本子把它积攒下来,再到文学名著中摘录写外貌的句子让学生去比较比较。

还有一个读得多,有时候想得很少,没有站在怎么写的角度,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读书,要经常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第五个是读得很多,但写得很少。因为“读得多,读得浅;读得多,读得杂;读得多,忘得快;读得多,想得少;读得多,写得少”,所以孩子们作文基本进步不大。怎么办呢?还是五句话:第一,读得多,一些好书要深度去阅读;第二,要一系列一系列地群书阅读;第三,让学生备一本分类积累的本子,积攒一些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其实学习语文最关键的是积累言语经验,好多词句只有多使用,才会慢慢变成自己的,言语经验要不断地在积累运用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第四,读得多也要想一想,经常停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第五,还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接下来我和大家聊怎样阅读和写作结合的话题。我今晚不讲整本书的阅读,主要讲阅读与写作怎样结合。聊这个话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刚刚聊了一些原因,下面我们举一些案例,看一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六段话对应六个主人,猫对主人怎样,主人对猫怎样,然后是猫意外而死。再后来猫又成了别人的猫,它成了水手的猫,成了魔术师的猫,成了小偷的猫,成了孤独老太太的猫,成了小姑娘的猫。

有小朋友说,这个猫总是死得很快;有的说,我发现图的右边有六段话,结构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段前面都有“什么”,这个“什么”就是讨厌的意思。有一个学生说,我还有发现不同哭的人哭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能不能换一下?不能换的,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职业,所工作的环境不一样,哭的姿势、声音、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可见,你得出来什么结论?虽然是编故事,但要编的自圆其说,让别人找不到漏洞,得跟这个人物相吻合。你看,这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密码,带着孩子们去发现。

接下来学生就写了。有的学生写猫是科学家的猫,猫是音乐家的猫,猫是名师是猫。有一回他把猫放在讲台桌边,不小心电脑掉下来把猫砸死了,名师抱着猫静静地哭了。后来名师课也不上了,把猫抱回去埋在教室门前的冬青树下,再也不去上课了。老师问他:“小朋友,你是不是在暗示谁呀?”学生说:“老师,我不是写您,我是想象,好玩,有趣。”你看,这个小朋友就是因为这个绘本写得好玩,自己也非常放松,竟然敢调侃老师,完全进入一种游戏化的状态。其他小朋友也写得很好。老师就问:“哎哟,你们都写的那么好,可为什么作家只写了六个就不往下写了?继续一个一个写下去,多好啊。”

小朋友说,老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活了一百万次啊,一个一个写下来,那多累啊。出版社也不愿出这本书,即便出了我们小朋友也不愿看。为什么?因为重复。对啊,好故事要有变化,要有波折。

接下来就有波折了,在展示波折之前,老师问大家,既然选有代表性的,为什么只写这么一些角色呢?他能不能写有一回是国王的猫,有一回是王后的猫,有一回是阿哥的猫,有一回是格格的猫,有一回是公公的猫?这就成了后宫争宠了,都是王宫里面的事情了,我们得选有代表性的事物。国王是地位的象征,水手是底层劳动者,魔术师是自由职业者,小偷是无业游民,老太太是老年人,小女孩是小孩子,兼顾了地位、职业、年龄、性别,这就是选材要有代表性,这是思维训练,这就是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不仅仅是在关注这个文本画了什么写了什么,还要去研究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同学们在今后选材的时候就要想,同样的例子要有代表性,不能随心所欲,想写几个就是几个,选择典型事例多么重要。

这个绘本如果认真地读,文字读完的话,大概需要六七分钟时间,而我刚才的呈现其实只需要三分多钟就够了。但文字哪儿去了呢?有些文字我把它删去了。如果用绘本来教写作,你可以对有些内容进行处理,有一些文字隐去,有一些文字放大,为我所用。当然,绘本教写作很容易忽略掉绘本的阅读功能,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其实绘本最大的价值在阅读,写作只是它的附带功能,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买椟还珠。否则的话,就是对绘本的一种伤害,一定要让学生写一些好玩的、有趣的、比较轻松的、能够激发他创造力的教学设计,带动孩子们的写作。

刚才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谈了如何用绘本进行读写结合,读了之后,学习它语言的智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康拉德在叔叔的带领下来到懒人国,这里非常好玩,有四种水果同时长在树上。懒人国的老母鸡会背一个金锅,客人来了就会热情洋溢地下一个蛋,变成荷包蛋。房子都建在轮子上,到邻居家去串门,不需要乘车,只要拉一下铃铛,就会来到邻居家。总之,懒人国非常好玩。我们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孩子们说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我们让孩子们说一说,假如你来到懒人国,会遇见怎样的奇葩,你会变成更懒的懒人吗?于是,我们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懒人国奇遇记的文章。

还有的说螃蟹可以成为理发师,你看,多好玩。

这个画面就是老师带着学生穿越童书,让自己走进一本书,和书中的角色发生链接,成为故事中一个新的角色,让自己介入故事当中,去改变故事情节,去创造新的情节。这就是一种处理方式。书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国王说,我们的国民都非常乐观积极,很聪明,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改变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所以孩子们不会写那种很低俗的东西,他会写一些奇思妙想。

老师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这个问题最先提出来的是管建刚老师,他对这个问题做了系统的梳理。我的个人理解是,首先这个老师要有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自己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写作学、语言学有一定的造诣。低段、中段、高段写作教到什么程度,自己大致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我觉得这是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对作文教学知识系统比较完备的话,那他的起点就比较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基础,起点高了,学生就会学得更快。

关于作文训练系统,管建刚老师就提出了一系列,比如说敏感力的训练、对话的训练、观察力的训练,一系列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提高学生作文的基本功帮助是非常大的。对于写作教学比较困难的老师来说,我觉得你补作文教学知识可能不是一两年就能补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把你的作文知识结构补充完整。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找一些参考书,自己摸索着,建构一个训练的系统,这个比较管用,孩子一学就会。我个人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作文教学知识如果不是很完备,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慢慢地积累去完善,我们更应该把功夫下在作文教学的训练系统,有系统地去训练学生。

至于你说的作文教学实践系统,我不知道实践系统跟训练系统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认为教学实践系统更多指向于教学的课程方面,而作文的训练系统更多地指向于学生的训练方法。总体来说,一个语文老师要加强阅读,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写作学,阅读语言学,完善自己的作文知识系统,同时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建构作文训练系统。轮流日记、周报跟我刚才说的作文课程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泥沼,那就是过度地把力气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做一个游戏写作文,看一幅图写作文,做一个实验写作文,体验一段生活写作文,但是到怎么写缺少一种方法的指导,缺失了一种写作的支架。如何让孩子保持写作兴趣,我以为要从激发他表达的动机上做文章。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动机,孩子们才能够保持旺盛的写作力,而发表就是保持孩子写作兴趣最好的一种方法。

发表的途径是多变的,比方说可以在微信群里发表,可以老师直接把孩子的文章拍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表。比方说,我经常在上海朱老师的微信里,把孩子的作文拍一拍,晒在朋友圈,孩子的作文被老师这样一晒,他会感觉非常好。老师如果有公众号,可以发在公众号里,把一些好的作品推出来,加上一些好的点评,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班级的微信群里朗读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让家长把孩子的作文发在家长的微信群、朋友圈。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的作品推荐出去发表,一篇文章发表了,等于老师上十节写作指导课。一个孩子如果他一年发表三四篇文章的话,这个孩子的作文必定会突飞猛进。所以,发表是写作兴趣的最好的保持方法。

过去我们说中年级作文教学起点应该是段的教学,过去我也是赞同这个观点。但是现在自从有了微信,我忽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尝试,比方说,我们用飞讯软件,让孩子对着爸爸的手机说故事,手机把故事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稍作修改一下,你会发现,原来孩子能用自己的嘴巴写很精彩的文章。这样一种用口头输入的方式变成文字,实际上是作文的一种启蒙阶段,但是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仅能说一段话,而是能说完整的、很长的一个故事。所以我们过去说让孩子从写话起步,写段起步,我认为是降低了要求。刚刚我们激活了孩子的表达冲动,孩子也许能写好多好多文字,从写故事开始,让他感受到写作文是很好玩的,是很带劲的,我是一块写作的料。慢慢的,当他拿起笔来自己能写的时候,他也许能下笔千言。

在我们网络上发起的百班千人活动,经常会有三年级的孩子写1000,2000,3000,4000的。深圳的杨婷老师,她的学生竟能写4000多字,这完全是把他写作的小宇宙激发出来了。所以传统的说“从段起步”这个观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当然不要拔高,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他写故事,能力弱的孩子可以从模仿一段话、几段话开始,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来实施写作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写出自己的精彩。

关于写作文的话题可以聊很多很多,最好的方法老师可以自己去摸索,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老师。最好的方法很简单,自己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并且分享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慢慢地,孩子们的写作一定会进步。我想说的是,不要把作文搞得很复杂,公开课上的方法管不管用,可以学,但平常的写作我们更要创设一种人人都是写作者的氛围,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爱读乐写,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写作文不要搞得太复杂,简单一点,喜欢就好。

爱读书,爱写作,语文并不难。谢谢!主持人:

再次感谢嘉宾的精彩分享!期待祖庆老师的新书能早日与我们见面。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下次再见!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现在许多小学生家长为孩子写不出作文而担心

现在许多小学生家长为孩子写不出作文而担心,孩子说到作文就头疼。去年我去开一次家长会,有位语文老师说她班有的学生,老说自己脑子就是没货,想不出来,宁愿抄生字十次也不想写作文。

有些孩子说话说得很流利,叫他(她)说起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事儿会涛涛不绝,一旦老师布置作文就会卡壳了。怎么回事呢?其实孩子不是不会写,主要还“怕”的心理,又想写得好,又担心写不好。如果能够克服怕的心理,掌握一定技巧,多学学优秀的范文,我想不会写不好的。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写上几段就成一篇文章。刚开始写的时候不要追求写得特别的好,如果能做到用词准确、句通顺,结构完整就可以。在选择题材时一定要选自己最熟悉、最深刻的事或人,只有这样,才有话可写、写得生动。当然,写文章也不能记流水账,把所有的事与人都罗列上去,要有选择地取材,然后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感而发。

昨天下午,我女儿要写周记,她妈妈说:“今天是教师节,你就写教师节吧。”女儿来问我,题目取什么好,我说写老师可以写:“《谢谢你,老师》、《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或《老师,你辛苦了》,题目应由取材而定,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感想的东西写出来。”女儿想了想说:“那我写数学老师,这个新老师,话特别多,我们下课了,还说个没完,我与同学们都烦死他了。”我说“不行,今天是教师节,你不能写这个题材,重新选一个。”她又想了一下,“那我写游泳老师,他现在走了。刚开始,我们都不会游泳,他叫我们手拉着,在游泳池走来走去,让我们克服怕游泳的心理。还有,我们不听话的话,他会叫我们手抱后脑勺,压我们的肩。原来我以为压肩是一种体罚,前天新游泳老师说,压肩是放松手肌肉,增加游泳速度的好方法。现在想想我们错怪了原来的游泳老师,我们都很想念他。”我说“这个题材很好,你就写这个,OK?”接着她用不子多少时间就写好一篇关于感谢老师的作文。

我点了一句,女儿就跟我说很多关于写作文的内容。可见,要想把作文写好,平时学会仔细观察,才有内容可写、写得生动,避免了套话、空话。

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习作愿望。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做过和想到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并把握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用心体味、观察生活,使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多彩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有时为了配合教材内容,完成指定的习作练习而布置了学生不感兴趣的作文题后,学生常常唉声叹气,大多数人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但如果是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象欢快的小鸟“唧唧喳喳”说个没完没了,甚至会为一个不同的观点争执半天,轮不到发言的课后也会缠着你表述出他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体验、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时间长了,就能使学生自然地步入作文天地之中。

二、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将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很难写好,因此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越怕就越觉得难,越觉得难就越写不好,恶性循环。当然这也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有些教师在教作文时,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从内容入手,往往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大讲写作技巧,这种“要我写”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总担心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畏畏缩缩不敢下笔,怎么会喜欢写作文呢?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打消“怕”的心理,消除神秘感,克服畏惧情绪。教师应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头脑里不要有规矩的限制。学生只要敢说、敢写,就要及时给予鼓励,求全责备的做法,会将学生的写作热情扼杀在萌芽之中。而适当的鼓励、引导则会使学生增强写作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动笔。学生越写就越想写,越写就越爱写。这就产生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质的飞跃。

三、留心积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周围事物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

观察事物要有顺序。按空间顺序可指导学生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地进行观察。如《曼谷的小象》就是先看到“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再看脚下“高低不平的公路”。这就是由远及近地观察。有时由这一部分到那一部分的顺序观察也是可以的。

按时间顺序观察,也就是按时间的先后次序,先看见了什么,再看见了什么,又看见了什么”……一样一样按顺序看。如《观潮》的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犹如置身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总之,观察要有顺序,不可“东张西望”。

下载学无忧教育: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无忧教育:为什么孩子看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