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时间:2019-05-14 12: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 “十五”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十一五”纲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成功实践已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勾画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路径和蓝图,主题是科学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我国产业发展过多的是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质的活力,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我们更多的还是依赖物质投入,这是应该转变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52:42,这应该立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很多都是服务业,它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和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机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说,“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影响国际文化市场构成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负载着丰富的意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它同时又与市场相关,因此文化产业今后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理智科学地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都借此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的转化新的战略资源,国家文化主权已具有新的形态和经济形态,我国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因此需要抓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国存在文化产业体制壁垒,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文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整体实力弱,对国际贸易准则不熟悉,受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冲击大。建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以龙头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积极稳妥的构筑国家文化发展的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

一方面,我国文化有事业和产业之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规划在强调文化公益性事业特点的同时,又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相信这些政策,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将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进一步振兴和腾飞。

第二篇: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主,山杏面积0.1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彦塔拉镇、协代苏木,多数刚进入结果期。

(2)水果类面积为1.1万亩,年产水果435.6万公斤。按树种分苹果0.6亩,年产水果225.6万公斤,分布在保康镇、巴彦塔拉镇;葡萄0.1万亩,年产水果1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花吐古拉、白兴吐苏木;李子、杏等果核类0.3万亩,主要分布在保康镇、架玛吐镇;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科技为先导,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强化管理,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经济林快速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实现产销对接。

4、坚持选用优质苗木的原则。保证选用一级优种壮苗。

5、坚持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

(一)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旗的林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考察中仍然存在部分残次林、低产林,目前全旗低产林的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对于这些林地的更新,一方面可以满足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的需要。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经济林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我旗林业产值和林业收入过低的现状,打破制约我旗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这五年的长远计划,我旗就可以实现水果供应自需满足的同时还可进行生产、销售的统一销售服务体系。

(二)建设任务

从2010-2015年完成10万亩的经济林建设,包括巩固原有的经济果木林,力争将残次林、低产林向经济林转变。2010-2015年重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结合地理条件、土壤水分条件、交通条件建立几个果树种植示范园区,巩固和更新现有的老果树林地,加强果树园区的建设,选择适应进行更新果树的残次林地,努力将低产值收入转为高产值收入。

(三)建设布局及进度安排

2010-2011年规划巩固、建设果园0.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白音花林场等地。2011-2012年规划建设1.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花胡硕苏木。2012-2013年规划建设2万亩,重点建设

在乌斯吐林场、花吐古拉镇等地。2013-2014年规划建设3万亩,重点建设在花胡硕苏木、舍伯吐镇等地。2014-2015年规划建设3万亩。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根据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据本地造林成本和市场相关经济指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投资估算。一般以500元/亩计算。

果树产业总投资为5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拓宽经济林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社会集资。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科左中旗果树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科左中旗果树规划面积10万亩左右,比2010年底净增8.8万亩,年平均增长0.88万亩。按照本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5年(生产期)后果品产量将达151.1亿公斤,届时果农单纯年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效益

2015年,科左中旗的果树面积将达到约12万亩。除能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生态效益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林木覆盖贡献率将达到24.2%,提高2.1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音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使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

3.建设成为旅游观光果园,在发挥多树种、多层次、多植物、多色彩的生态果园景观效果的同时,为市民打造旅游空间。

第三篇: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食品,为了丰富人们生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菜农增收,依据《汉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优越;

我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征独具。降水量丰沛,年均降水量1342.2mm,年平均气压1012.1pa,年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有9个月在10℃以上,≥10℃的活动积温5286.4℃,全年无霜期274d,年均日照1696.4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06.87kcal/cm2,年平均风速2.4m/s。年平均相对湿度82%。以上地理环境和气候因子为各种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种植品种齐全。

汉寿县有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10.69万亩,是湖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所生产的蔬菜既有传统特点,又具有湖乡特色,品种繁多,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所种植的藕、藕尖、鸡荷梗、菱角、西葫芦很受市场欢迎。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9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达4.5亿元。主要品种有:辣椒、萝卜、丝瓜、苦瓜、白菜、空心菜、西葫芦、生菜、冬瓜、西红柿、南瓜、包菜、四季豆、黄瓜、茄子、莴笋、冬寒菜、藕尖、菱角、鸡荷梗(芡实茎)、藕、西瓜、菜瓜、香瓜、西兰花、香芋、甜玉米、土豆等。经过二十年生产实践,我县蔬菜产业分区明显,种植区域连片,种植技术成熟,产业地位突出。

3、产业体系完善。

我县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我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8加,每家合作社都有农户几十到几百家不等,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其中4家专业合作社建有冷冻冷藏库,全县库容量达3000吨,文利专业合作社兴建了净菜生产线;汉美合作社和华诚合作社的南瓜、冬瓜淀粉加工厂正处在调研论证阶段.各个合作社都有完整的鲜菜销售体系。江门蔬菜批发市场、虎门果利来批发市场、广州江南市场、厦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市场、深圳民润农产品配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深圳志健实业有限公司、深圳佳佳鲜食品有限公司、重庆盘七市场、桂林平乐和利兴农产品有限公司、长沙新一佳连锁超市等61家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都有我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常驻代表,现在全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各地都有我县蔬菜销售。

4、区位优势明显。

我县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地处水陆要冲,境内沅水、澧水通江达海,东临益阳市,西靠常德城,南衔桃花源,北濒洞庭湖,距省会长沙仅百余公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9国道横贯东西,省道S205线纵穿南北,常德机场近在咫尺。我县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经营粗放,产品价格优势不大。我县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虽然全县品种多,但大路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我县蔬菜生产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外我县蔬菜加工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差。齐前年白菜走俏,每亩卖到3000多元,去年流通企业、经纪人和外地客商大炒白菜期货,由于对市场的判断不够,出现大面积亏损,每亩1800元买进,到现在还有几千亩白菜长在地里无人问津。

3、基地建设落后,“九五”、“十五”期间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因年久失修,沟港渠道道路不配套,给排水设施不够,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由于道路路况差,硬化率不高,导致运输成本加重。

4、政策扶持不够。我县是财政穷县,县委、县政府对蔬菜产业爱莫能助,一是经费投入不大,这些年来,除了给县蔬菜办一点工作经费外,对蔬菜产业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其次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大。2008年我县出台了《汉寿县城镇蔬菜基地管理实施办法》(汉政办发〔2008〕20号),由于缺乏部门配合,一直没有真正实施,在新菜地开发基金上没有收到一分钱,制约了新菜地的开发。特别是现在产业经济让位于地产经济,近几年我县城镇老的主干蔬菜基地有很大部分就被拿去开发房产,龙阳镇的宝塔河村、新街村等领近城区的基地有近50%的面积兴建了住宅小区。出现老基地消失,新基地无钱开发或简单开发的境况,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到位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近十来,由于政府重视、市场的作用和蔬菜产业自身的优势,推动了我县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生产稳步发展。现在全县有8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内部按照“种放心蔬菜、阔海外市场、创新型机制、增成员效益”的经营理论;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运作,舞活了蔬菜产业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发展。据县统计局统计,播种面积由10年前的8.39万亩增长到16.67万亩,总产量由30万吨增长到90万吨,年均增长超过10%;

二是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县蔬菜农残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农残检测范围不断扩大,检测到基地、到超市、到市场,检测频度不断增加,连续几年,我县的蔬菜农残超标率都控制在1%以内,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以内的控制要求;各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基地建设上台阶,三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我县已有12个基地或品种获得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月明潭桃花岛的有机蔬菜就因为质量好,在长沙的超市售价是同品种的普通蔬菜的2倍。

三是出口稳步增长。我县已申领了8个《出境蔬菜基地注册登记证》,基地面积8500亩,2010年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蔬菜5000多吨,除新疆、西藏外,我县的蔬菜畅销全国各地;

四是效益稳步提升。一是农民经济效益提升,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产业的贡献由705元增长到1163元;二是我县蔬菜产业社会效益提升,2010年我县文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承建的1000亩基地就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我省仅有15个。

四、今后五年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湘政发〔2010〕31号)精神,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促进全市“菜篮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蔬菜的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进度明显。建成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北有寿光,南有龙阳”的蔬菜产业格局。到2015年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培管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力争培植一个过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确保培建1—2个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或集团,积极培育本地各具特色的产业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90%的蔬菜板块基地和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发展布局

1、龙阳镇围堤湖片区8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2、以罐头嘴、文蔚、酉港、坡头为核心的西湖片区3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

3、以周文庙(3000亩)、岩汪湖(3000亩)、大南湖(8000亩)、罐头嘴(3000亩)、沧港(3000亩)、文蔚(3000亩)、坡头(3000亩)、酉港(12000亩)、新兴(4000亩)为中心的4万亩湖区水生蔬菜产区。

五、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措施

1、摆正工作位子。要把“菜篮子”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议事日程来抓,首先要建班子,县里要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牵头抓。其次是要有“位子”,政府要把蔬菜产业纳入绩效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层面,专题研究部署。第三是要给“票子”。要加大新菜地开发基金的征收力度,把征收的钱用于扶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2、向上争项目。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拉动内需的契机,向争取项目投资,逐步改善我县蔬菜基地发展的条件。

3、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我县土壤、气候利于蔬菜生产的优势,以及蔬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优势,吸引外资投入我县蔬菜产业,以优惠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重点加大蔬菜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完善我县蔬菜产业体系,为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强化质量监管。实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无公害。产前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推行专业化生产,制定蔬菜操作规程标准;产中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加强化肥、农药双控制;产后重点建立抽测和定期公布制度,加强市场标识化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5、完善服务体系。首先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现在全县已有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8家,各合作社在全国各地都有业务代表,要通过整合资源,把重复设置的业务代表派往市场开拓空白的地方,增大业务覆盖范围。或者加强蔬菜经纪人培训,把一些头脑灵活,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培训成专业的蔬菜经纪人,让他们活跃在蔬菜营销第一线,沟通产地与销地蔬菜信息,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其次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蔬菜专业合作社强大的营销大军,信息反馈灵活迅速的特点,创建汉寿蔬菜网和汉寿蔬菜工作群,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引导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6、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要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企业领头人。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报道,组织宣传车、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无公害蔬菜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销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开展蔬菜板块的无公害生产,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形式,从示范基地入手,按照《常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灯、防电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控制性技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其它有害的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三是加强蔬菜检测网络建设,建好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加强监管执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蔬菜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多层次质量检测网络。四是要全面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品)认定(证)工作。全力支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申领无公害蔬菜标识,实现无公害蔬菜向有机蔬菜迈进。

第四篇: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特提出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使我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7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处(钧官窑址博物馆),国家3A 级景区2处(森林植物园、大鸿寨);共有旅行社12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11家;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级1家(禹州宾馆)、三星级1家(梅园酒店),二星级2家(锦阳宾馆、良友大酒店),正在进行评定的星级饭店2家(开元国际饭店、梨园大酒店);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车辆

台;旅游企业经理

人、获得导游资格证

人、旅游从业人员

人。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神垕镇),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鸠山镇),建成各类农家乐

家。全市己初步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平均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共接待游客1291万人次,比“十五”增长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8亿元,比“十五”增长

%,占全市GDP 的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先后编制完成了《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加快项目建设

有利地促进了钧官窑址博物馆、神垕古镇、大鸿寨、森林植物园、逍遥观、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等景区的开发。

——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通过加快公路网络和城市道路、公用场馆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旅游配套及城市功能设施日趋完备,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标线)、旅游厕所、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供需矛盾基本解决。

——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叫响。通过创新运用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大力实施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来禹观光人数和旅游咨询逐渐增多,禹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景区创A、宾馆、旅行社创星、旅游名镇(村)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大旅游”的产业格局已经初步行成,“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说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宣传促销力度较为薄弱,宣传促销的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缺乏包装策划。三是旅游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四是旅游企业行业竞争力不强,“小、散、弱、”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管理体制不顺,保障体系欠缺,还不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周边市县都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

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构成等方面都与我市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企业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强力打造“钧瓷古镇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中医药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旅游业逐步培育为我市的重要产业,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市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翻两番的目标,相当于全市同期GDP的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

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

人。培育1-2家旅游龙头骨干企业,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星级旅游饭店达到15家,旅游名镇(村)达到5个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宾馆”达到

家。

三、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修订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

产业竞争力。修订完善《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州旅游宣传营销方案。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修订完善区域性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变更。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原则,未经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滥开乱挖旅游资源,坚决杜绝私自开发、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建设等现象。

(二)打造我市特色旅游产品

1、打造国际性钧瓷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围绕钧瓷文化,依托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以神垕古镇为核心载体,以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前沿阵地,以钧瓷生产企业为产业支撑,以古街道、古民居、古玩市场、钧瓷的体验制作等为独特卖点,构建完整的钧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把钧瓷古镇文化旅游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产品。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以画圣故里、逍遥观、定王陵等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以具茨山岩画、瓦店遗址、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张良洞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为延伸,把历史文化古迹旅游打造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3、打造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围绕生态文化,以大鸿寨、森林植物园、白沙水库等景区为核心载体,以颍河景观带、南水北调景观带等城市休闲旅游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农家旅游、城市旅游、水上运动为特色要素和核心吸引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周边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医药文化,以提升现代养生、健身、心理疗养等功能为目标,以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的修缮保护为基础,以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

核心,以药用植物园和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为重点,以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炮制加工企业培育为产业支撑,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1、钧瓷文化旅游

(1)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完成两街(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两园(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陶瓷工业园)、一河(驺虞河)的规划建设,把神垕古镇建成以钧瓷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古镇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在完成钧官窑址博物馆建设后,对市区钧官窑路钧瓷销售一条街进行仿宋风格改造,增加钧瓷文化符号和景观小品,打造钧瓷文化特色街区,把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建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和集研发、展示、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钧瓷文化旅游的主导产品,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休闲旅游

(1)大鸿寨闯王峡生态休闲度假区。总投资1.48亿元,未来五年要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建设理疗中心、单体别墅、游乐场所和标志性建筑,修筑景观水系,把大鸿寨景区建成集观光休闲、拓展训练、登山健体、温泉养生为一体的区域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白沙湖。景区内白沙水库是省级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2.98亿立方米。主要景点有水库大坝、泄洪闸、森林公园、黑龙潭、东岭关遗址、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古栈道遗迹、湖心岛等。东岭关是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未来五年要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把白沙湖建成集观光、会务、度假、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

(3)大禹赛车场。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跨界拉力赛车场。该项目主要包括赛车场、机动车监测中心、驾驶员考务中心和赛车学校。2011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组织承办每年一次的亚太地区冠军赛、每季度的全国锦标赛、每月的全国或地区比赛,成为集汽车运动、汽车文化与汽车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运动场所,届时将对提升禹州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森林植物园。对景区重新定位,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部分景点的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把景区建成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5)颍河景观带和南水北调景观带。修建亲水、滨水休闲娱乐设施,设立各类功能性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与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有关的文化墙、雕塑、景观小品等文化符号,成为提升我市形象的亮点。

3、历史文化体验旅游

(1)画圣故里景区。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整修画圣故里、画圣纪念馆,建设艺术广场、国画产业园区,恢复300亩桑林苑,重修汤王庙及门阁,按唐朝建筑风格重修法融寺,建成集游览观光、修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2)吕不韦故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6亿元,占地4000亩,主要建设吕不韦故居、吕氏庄园、嵩阳书院、吕不韦文化研究院、大秦西市、“一字千金”城门及富甲天下等景观及景观水系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吕梁江,发展生态农业,把吕不韦故里建成集商圣文化体验、温泉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3)定王陵、逍遥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旅游景观,创建国家AA级景区。

(4)具茨山史前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具茨山自然风光秀丽,史前神秘符号和巨石阵分布广泛,十二五时期,要对该资源进行深

度挖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景观,对神秘符号进行保护,制作各种标识标牌,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

4、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

(1)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怀帮会馆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力争2012年年底前建成并对外开放,形成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

(2)中华药城、药膳馆、养生馆和中草药种植基地。拉长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按照旅游标准完善中华药城服务设施,开设药膳管、养生馆,增加中药种植面积,形成中药炮制展示、中药养生和中草药观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5、特色工业旅游

(1)钧瓷生产厂家。对这些重点钧瓷厂家进行包装提升,建成钧瓷文化游景点。

(2)神龙发制品公司和银梅饮料公司。按照工业游示范点标准,完善接待功能,展示我市特色旅游商品生产过程。

6、乡村旅游

(1)农家体验。指导这些四季采摘园增加服务品种和游客参与项目,在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推介,把生态采摘开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特色旅游村镇。顺应周末度假需求及节假日调整的新形势,利用好镇村特色景观资源,2011—2015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2个旅游名镇(神垕镇和鸠山镇),7个旅游村(鸠山后地村、魏井村,浅井马沟村,无梁王家村,鸿畅山底吴村,磨街乡大涧村和小吕乡大吕村)

(四)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1、完善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主要交通干线和通往主要景区道路档次,建设旅游景观道路。规划并开通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支持成立专业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鼓励旅行社成立旅游车队,提高旅游团队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成立旅游汽

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求。

2、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为目标,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在城区或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五星级饭店1家,建设或改造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5家;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建成“农家宾馆”300家。同时,城区要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积极引进全国知名餐饮连锁集团落户禹州,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要积极扶持和引导钧瓷、发制品、红薯“三粉”、中药材等具有禹州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推荐商品,加强旅游景区购物网点、市区旅游购物商店及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构建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体系。

4、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娱乐场所,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重点推出富有文化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满足游客娱乐需求。加快大禹赛车场、体育中心和广电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各景区也要结合自身人文资源,编排文娱节目,提高文化旅游档次。

5、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市区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推动综合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要在干线公路、城市出入口、车站和通往景区公路完善各类标识标牌。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要逐步完善停车场、公厕、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导游服务系统,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导游服务人员配备,逐步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

6、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城

区卫生环境、交通经营秩序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创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着力搞好景观道路,按照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标准,扎实推进我市7条景观道路建设,确保重点道路形成景观。切实抓好景区生态建设,各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绿化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打造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五)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1、拓展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按照旅游营销策划,在全社会广泛征集,确定旅游品牌形象口号。启动钧瓷和钧瓷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申遗带动钧瓷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策划拍摄禹州旅游风光宣传片、开拍30集电视连续剧《钧瓷》,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在国家级、省级等强势媒体媒介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高禹州知名度。举办“禹州国际钧瓷产业文化高峰论坛”,组织开展钧瓷文化神州行、宝岛行、海外行等活动,积极在海内外广泛宣传钧瓷旅游品牌。

2、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努力将钧瓷文化游纳入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把我市旅游线路纳入周边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网中,共同发展跨区县的旅游线路,联手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3、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发挥节会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坚持办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实现节会活动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我市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各旅游景区要结合景区特点,策划举办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节会,形成节会旅游品牌。

(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

1、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2、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促进企业规模集团化。以神垕古镇、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钧瓷生产销售企业为依托,组建钧瓷文化旅游集团;以森林植物园、纸坊水库、白沙水库等景点为依托,以北京天地吉祥文化传媒公司为投资主体,组建三国文化旅游集团;以大鸿寨生态休闲自然风景区为依托,组合颍河景观带、逍遥观、定王陵等景区,吸纳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餐饮、购物、演艺等组建生态休闲旅游集团。

3、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投资合作等方式,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资本。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中央和省、市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后扶、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与旅游业相关的资金,要对旅游项目予以支持。各乡镇(办)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省、市政府出台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列入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

3、落实税费价格政策。对涉及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产销等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完善价格政策,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普通工业企业实行同等价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允许旅游运输企业实行淡季报停制,停业期间免收运输管理费。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将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4、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旅游包机、专列、新评或升级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宾馆饭店、4A级以上(含4A级)的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旅行社以及在旅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八)强化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的领导协调职能,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勤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2、部门配合推动。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把支持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涉旅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力度和宏观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部门要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在用地计划指标中对

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安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卫生、安监、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发改、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物价、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健全我市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标准体系,用旅游行业标准来规范旅游市场。引导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推进旅游行风建设。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统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旅游餐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出台并实施具有旅游行业特点的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

4、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充实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力量。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整合和利用全市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人才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各类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5、加强考核监督。把旅游业发展目标、品牌培育、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纳入市目标考核体系,统一进行评分和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旅游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

篇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 篇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整理版)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下载“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规划多个产业迎来新机遇--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

    十二五规划

    绥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

    十二五规划

    金川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

    十二五规划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浅谈十二五规划

    浅谈“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核心内容......

    浅谈“十二五”规划

    2010-2011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期末考查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浅谈“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十二五规划

    李克强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阐述 新华网于11月14日23点39分刊发了李克强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阐述----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下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