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疑 企业签发录用通知书后不录用员工是否需要负法律责任?
解疑 | 企业签发录用通知书后不录用员工是否需要负法律责任?
劳动法实务
【典型案例】
李女士系某公司的研发人员,已经具有多年的研发工作经验。某天,她在某招聘网站看到某外企在招聘研发主管,便投递了个人简历。幸运的是,李女士顺利的被该企业录用了,并且很快就收到了该外企的录用通知书。该企业签发的录用通知书中注明了工作岗位、工资报酬、工作地点、报到日期等。
拿到录用通知书后,李女士便通知该外企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自己将在约定的日期前去单位报到。然后,她就辞去了目前的工作,准备去这家外企报到。可在报到的前两天,该外企突然电话通知李女士不用前来报到了,理由是该外企因为资金链出了问题,需要进行战略收缩,已不需要研发主管的岗位。
对此,李女士表示强烈不满,要求该外企赔偿自己经济损失5万元,公司宣称并没有正式录用李女士,双方尚未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此前发出的录用通知书并无约束力,所以拒绝赔偿。李女士便一纸诉状将该外企告到法院,要求赔偿自己受到的经济损失。
【风险提示】
录用通知书不属于劳动合同,劳动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录用通知书做出规定,因此,大多数企业HR认为,签发录用通知书不会有什么法律风险,其实这认识是错误的。虽然劳动法律法规对录用通知书没有相应的规定,但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录用通知书在法律上的属性应为“要约”。
《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内容具体明确,也就是当事人不需要进一步协商,受要约人单纯接受就可以成立合同;(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接收要约的一方发出承诺,发出要约的一方就要受到要约的约束。上面所述案例,该外企向李女士发出了录用通知,注明了工作岗位、工资报酬、工作地点、报到日期等,同意录用李女士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显然这符合要约的第一个特征,即内容具体明确。其次,李女士在收到该外企的录用通知书后,就告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将会在规定的日期前去报到。
这就说明,李女士对外企的要约发出了承诺,那么这份录用通知书就对双方产生了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予以遵守。因此,该外企突然通知李女士不要去报到,所发出的录用通知无效的行为不仅是缺乏法律依据,而且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因此给劳动者带来损害的,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熟悉法律的企业管理人员或许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录用通知书等同于要约,那么要约是不是可以撤销呢?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达到受要约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且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上述案例中,录用通知书已经送到了李女士的手中,李女士也已经同意,而且还为履行承诺做出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可见,该外企所发出的录用通知书是不能撤销的。
【风险控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录用通知书并非像用人单位所认为的那样,它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且这种约束力对企业一方的约束作用更大。因此,企业在发出录用通知书时,一定要慎重。为避免此类风险,对于一般员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不发录用通知书,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即可;对于发出的录用通知书,用人单位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