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一、填空:
1、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费),而消费又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点家庭的(收入)情况,就会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会(勤俭节约)。
2、我们的日常消费主要依靠(父母的收入)。我们的家庭支出主要有(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费、餐费)等一个学生的消费主要有(餐费、交通费、学杂费、书本费、服装费)等。
3、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大部分是从(不同的购物场所)买来的。主要的购物场所有(超市)、(农村集市)、(百货商场)、(专卖店)、(便民店)、(农村代销店)。
4、超市的秘密有(质量好)、(价格便宜)、(商品齐全)、(停车方便)。
5、买东西有许多学问,如(季节性降价)、(不相信虚假广告)、(不同包装价格差别很大))。买食品要看(商标)、(生产日期)、(产品说明)、(生产厂家)等。
6、“三无”产品指的是(无质量检验合格的产品)、(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厂址的产品)、(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
7、如果商店不同意调换你购买的商品,我们应找(消费者协会)。
8、1993年10月31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9、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可以增进我们对各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10、我知道的民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
11、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叫(花灯节)。
12、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13、“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
14、家庭中的喜事有许多,如(搬新居、迎新娘、祝寿)等。
15、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它是欧美各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16、西方的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17、“热狗”起源于(美国)。(和服)是日本人的服饰。
18、安全上学,安全回家,是家长、学校、社会对每一位同学的期望和要
求。因此,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行人必须遵守: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20、《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旅客必须按规定(旅客必须按规定购票乘车)。
21、在生活中,有秩序的交通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安全,不遵守交通秩序常常会(引发事故)。
22、火灾常常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火险出现时,我们要(冷静),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迅速拨打电话(119)求救。
23、(1987年5月6日),中国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这场大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最多)、(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特大灾难。大兴安岭火灾是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的!
24、“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其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海岸线变化)等渐变中的突变性灾害。
25、面对自然与社会中的意外事件,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更应伸出友爱之手,无私援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26、常用的消防器材有(灭火器、消防栓、火警警铃、消防喷淋、消防应急灯)。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气体)火灾,以及(电器设备)火灾。
二、简答:
1、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答:答:(1).在行人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2.)不准穿越、倚坐人行横道、车行横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3.)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4).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4.旅客必须按规定购票乘车.(5.)禁止在线路上行走或在钢轨上卧坐.2、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答:超载、超速,无证、疲劳、酒后驾驶,行人违章等等。
3、怎样才能避免火灾? 答:60页
1.不许玩打火机、火柴等危险物品; 2.远离高压线路;
3.远离易燃、易爆物品.4、遇到火灾怎么办? 答:61页
答:1.首先要迅速逃离险境。
2.要及时拨打“119”。
5、怎样报火警? 答:61页
1.快速找到电话,拨通火警电话号码:119。2.准确报出失火地点。
3.简要说明失火地点周围环境(包括水源)和道路交通情况。
6、火灾发生时,被困在房屋里该怎么办? 答:61页——62页
1.不能慌张、乱跑,应立即用一条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浓烟呛后晕倒。
2.要选择好迅速脱离险境的路线。
3.如果外边浓烟更大,火势更猛,切不可贸然开门冲出。此时须顶紧房门,并迅速用泡湿的被子等堵严门缝,使外面的火焰、浓烟进不来,再选择水池边、窗户边等通气情况良好、不易被燃烧的地方暂时躲避,大声呼救,等待救援。
4.如果遇到房屋倒塌的特急情况,应迅速躲避到墙角或衣柜下面。相对来说,这些地方比较安全。
7、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71页——72页
面对自然与社会中的意外事件,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更应伸出友爱之手,无私援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爱的阳光.8、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72页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沉着地在老师指挥下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
9、如果发生地震了,我们怎么办?
答: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沉着地在老师指挥下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
10、了解异国习俗有什么意义?(5分)
答: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习俗,能进一步了解世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11、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写出不少于四个。(8分)
答:藏历新年;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打背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述拉节;瑶族的盘王节、“赶鸟”节等.12、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超市购物,写出你认为的四条理由。(8分)
答:(1).质量好
(2)、价格比较便宜
(3)、可以直接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
(4)、不仅有很大的停车场,交通也很方便。
13、你知道我国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吗?写出不少于四条。(4分)
答:守岁、拜年、贴福字、放爆竹、吃饺子、贴窗花、压岁钱、吃年糕等。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 我家的“收支本”
教学目的
1、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及收支情况。
2、知道消费要量入为出,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3、了解现代家庭理财的基本方式,初步树立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讨论: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1、回忆自己因为提出要求后被父母拒绝的事。
2、说说被拒绝后自己的心情,父母又是怎样向你解释原因的。
3、学生交流,知道被父母拒绝大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合理要求,从而感受为什么要“量入为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哪些是不合理的要求。
●活动二 小辩论:家庭富裕了,还要不要再提倡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1、持肯定观点的同学为正方,持否定观点的同学为反方,各站到课室的一边。
2、双方先在本组内搜集本方的观点,然后选出本方的代表参与辩论。
3、教师最后引导同学们总结观点,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提倡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活动三 小调查:家庭与自己的每月开支情况
1、向父母调查家庭生活中每月必需的开支项目,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2、说说自己每月的开支有哪些,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
●活动四 制作“家庭收支本”
1、请同学们按照教材提供的表格,向父母调查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2、分别计算家庭一个月收入和支出的总金额,并看看收支是否平衡。
3、分析家庭的开支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你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
4、与父母交流自己的体会。
●活动五 探究活动:现代家庭的理财方式
1、向父母了解自己家庭结余的钱是如何处置的。
2、课堂交流每个家庭不同的理财方式,教师进行汇总。
3、对学生还没有提及到的家庭新兴理财方式,教师可以启发同学们课后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在下次课上再交流。
●活动六 小讲座:现代理财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金融机构的人员为同学们开一堂现代理财基础知识讲座。
●活动七 小活动:“班级银行”
1、成立“班级银行”,并选举出小行长、储蓄员等。
2、算一算:假设A、B两同学各有1000元的零花钱,存入班级银行,A存一年定期,利率为5%;B存活期,利率为1%。请同学们算算一年后A、B两同学各应得多少利息。
3、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零花钱存入“班级银行”,并确定自己的存款期限。在当地银行的协助下开出小存折,并按照当时的利率,到期付清本息。
4、说说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存款期限。
第二课 今天我当家
教学目的
1、体验家务劳作的辛苦,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2、知道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学会合理开支。
3、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说说丹丹为什么感到惭愧?你有没有同感?
1、请同学们分析教材中的丹丹为什么感到惭愧。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在家庭里承担了哪些家务活,和父母所做的家务比起来,自己有何感受。
●活动二 营养知识大比拼
1、将同学们分成五组,每组同学把自己搜集到的营养知识制作成小卡片,在全组同学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将全部的知识卡汇总起来,设计10个问题,并推选一名发问人。
3、各组依次向其他四组的同学发问,答对的加10分。
4、得分最高的为优胜组。
●活动三 我家的营养菜谱
1、了解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饮食喜好和禁忌。
2、根据自己掌握的营养知识,设计一份家庭营养菜谱。
3、以小组为单位,评一评本组内谁设计的菜谱最科学。
4、将小组选出的营养菜谱提交全班评选,由同学们评出最优秀的设计。
●活动四 生活中的购物小窍门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知道的购物小窍门,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掌握更多的生活中的购物小窍门。
●活动五 今天我当家
此活动可以作为课后活动,请同学们也来当一天家。先设计好自己当家一天的活动计划,然后说说自己当家一天的感受,并根据教材上的“小当家评分表”进行自评或请父母评。
第三课 逛商场
教学目的
1、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知道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具有购买商品的初步常识。
2、学会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3、了解现代消费的不同购物形式和支付方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小调查:了解本地的商业场所
1、将家住在相近社区的同学编成一个组,各组调查社区附近的商业场所。调查前设计好调查表格,如商店的名称、类别(大型购物商场、百货商店、专卖店、个体便利店等)、主要货品等。
2、同学们将自己搜集的调查情况,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说说为什么在社区附近会布局这样的商业场所,并希望增设哪些商店。
3、各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调查情况,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活动二 为什么同一种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
1、选取一种品牌、型号一样的商品,调查它在不同商业场所的价格有什么不同。如可选择大型购物商场、大型批发货仓、便利商店、个体商店等。
2、比较在不同的商业场所同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
3、分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同的主要原因。
●活动三 为什么名牌商品价格高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同一种类型的两件商品,一件是名牌,另一件不是名牌,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价格相差多少。
2、小组讨论,说说它们为什么存在价格上的差距。
3、各小组将自己的观点拿到全班讨论,最后综合各组的观点,得出一个科学结论。
●活动四 制作“购物小常识”宣传栏
1、请同学们事先向父母了解或搜集有关的购物小常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宣传栏。
3、将各小组的宣传栏汇集在一起,做一个小型展览。
●活动五 购物形式和付款方式的变化
1、请同学们向父母了解人们以前的购物形式和付款方式有哪些。
2、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现在人们有哪些购物形式和付款方式,探究发生变化的原因。
3、将自己的活动结果写成一篇小论文。
●活动六 小活动:说说我的卡
1、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拥有的卡展示出来,说说这些卡有什么作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2、教师也将自己搜集的卡向同学们展示,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用途。
3、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卡加以分类,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现在都有些什么卡,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第四课 我是聪明的消费者
教学目的
1、具有初步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
2、知道广告是宣传产品的一种手段,正确认识广告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
3、具有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合法的途径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生活中的假冒伪劣事件
请同学们搜集生活中听到的或媒体报道的有关假冒伪劣商品的事件,并感受它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活动二 说说心目中的广告
1、请同学们每人都学说一段自己最喜欢的广告,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对于广告中宣传的商品,你有没有购买过?说说你购买的原因。
3、真实的商品与广告宣传的是否一样?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三 小调查:人们的购买动机
1、先由同学们在全班讨论,确定一种商品为调查对象。
2、根据教材第16页提供的表格,请同学们回家调查身边的人有没有购买,购买的原因是什么,并记录在表格中。
3、将每个同学调查的人数和结果进行汇总,得出相应的数据。
4、根据调查情况,得出调查结论,并尝试写一份小小的调查报告。
●活动四 故事续编
王红到一家小商店买了一包“旺旺泡芙”,可是到家后妈妈发现产品没有生产日期,王红说要找商店退货,可妈妈说就一包小东西,不吃就算了。请你将故事续编下去。
第五课 做个受欢迎的人
教学目的
1、懂得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的礼节、礼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知道中西方在礼仪、礼节上的不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3、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小活动:评选班级“最佳衣着奖”
1、将全班同学按照男女生分成两组,并在本组内选出一名“最佳衣着奖”的同学。
2、请四位获奖的同学走到讲台上,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服装。
3、每一个小组说说本小组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将各组的评选标准写在黑板上。
4、全班讨论各小组的标准是否合适,最后统一各方的意见,制定一个小学生“最佳衣着奖”的评选标准。
5、在四位同学中评出男女各一名“最佳衣着奖”的同学,颁发奖章。
●活动二 小表演:公共场合中的礼节、礼仪
1、将同学按照不同的公共场合,如餐厅、公共汽车、商店、公园等分成四组,分别带上不同的头饰。
2、每组同学围绕主题,表演自己准备好的小节目,表演完后,请同学们评判,并补充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关场合的哪些礼节、礼仪。
●活动三 情景设置
小晴的班上来了一位外国小朋友汤姆,今天是他的生日,汤姆请班上的同学去他家玩,同学们事先打了一个电话给汤姆,然后带着礼物来到了汤姆家。汤姆接过礼物,马上就打开来看,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谢谢!”汤姆看见小晴穿着一条漂亮的连衣裙,直夸她真漂亮,小晴也非常有礼貌地说:“谢谢。”大家在一起开心极了。
请说说,同学们做得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有哪些不同的礼仪、礼节?你还知道哪些?●活动四 演一演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22页设置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下,看看谁做得最好。
●活动五 小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
1、调查一下你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了解他们的民族习惯和生活习俗。
2、根据自己的小调查,以你喜爱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可以是小手工、小制作,或画画、歌舞。也可以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向调查对象借一些民族饰物或物品,向同学们展示。
●活动六 手抄报: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后的体会,共同合作出一期手抄报,可以搜集有关文明行为的故事或知识,也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六课 告别不良生活习惯
教学目的
1、知道烟酒的危害,善于以适当的方式与家人沟通,帮助家人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学会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毅力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3、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使自己终身受益。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家庭检讨会
1、请同学们将家人召集起来,开一个家庭会议。
2、大家互相说说彼此都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共同讨论如何改正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并订立一份家庭公约,人手一份,彼此监督。
●活动二 故事续编
小花的爷爷今年已经70多岁了,一直都有吸烟的习惯。家里人不知说过多少次,要爷爷少吸一点,可爷爷就是不听,说自己都吸了那么多年了,长期形成的习惯怎么可能改变呢?今天小花听了老师讲吸烟的危害后,下决心要改变爷爷的坏习惯。回到家后,她就把爷爷的烟偷偷地藏了起来,爷爷到处找不到,非常生气,这时候,小花会怎么做呢?
●活动三 小调查:小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
1、先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
2、将调查结果填入表内,并请调查人说说自己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3、小组内汇总各自的调查结果,并将被调查对象的理由整理一下。
4、汇总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并统计相关的数据。
5、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讨论怎样正确对待玩电子游戏的问题。
●活动四 主题班会:告别不良的生活习惯
请同学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找自己和他人身上都存在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打算怎样改正或给别人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活动五 故事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2、谈谈这个故事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第七课 我有自己的好主意
教学目的
1、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己拿主意,不从众。
2、善于听取和尊重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的主意和选择负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你说说自己对追“星”的看法
现在有些同学都是“追星一族”,他们将自己大量的时间用在搜集自己追崇的明星的照片、唱片、海报以及各种物品上,严重影响了学习。如果你就是这样的追星族,想想这样做好不好?如果你不是,当其他同学大谈特谈那些明星的趣事的时候,你一点也插不上嘴,大家还笑话你,你又会怎么想呢?
●活动二 小游戏:回声虫
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做,一个人说一句话,另一个人重复他说的话,一字不差,这样不断地重复下去,五分钟后,两人交换角色,再做一遍。做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这样做时有什么感觉。
●活动三 小实验:茶叶水可以浇花吗?
请你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事例,说说妈妈的话有道理吗?如果你自己拿不定主意,不妨做个小实验,就让事实替你作决定吧。
用两盆相同的花进行对比观察,一盆用自来水浇灌,一盆用茶水浇灌,请你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并将结果记录下来。通过实验你会发现,茶水是不可以用来浇花的。因此,当你对一些问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可以让事实来说话,让它帮助你作决定。
●活动四 小辨论:有自己的主意是不是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
1、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各组成一组,互相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一名同学作总结。
2、教师在同学们辨论结束后,可以对双方的观点加以评判,让同学们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学会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五 探究活动:要不要看望程方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2页提出的问题,想办法弄清程方到底得的是什么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后决定要不要看望程方。并说明自己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
●活动六 情景设置
小林是班上的体育委员。今天学校开运动会,要举行4х100米的接力比赛,大家正在为应该找谁来参加比赛比较合适而发愁。因为有6位同学都想参加,小林也是短跑能手,他也想参加。这时候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样作决定呢?自己要不要参加?其他同学又应该让谁参加呢?请你说一说。
●活动七 请你为她出出主意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3页的要求,说说如果是你,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并说出自己这样作决定的理由。
第八课 我看家乡的习俗
教学目的
1、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它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2、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习俗的变化。
3、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习俗小故事或传说
1、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习俗的小故事或传说,在全班进行交流。
2、思考:从这些小故事或传说中,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二 小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
请同学们按照教材第36页提出的要求,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探讨一下它们形成的原因,还存在哪些陋习和迷信现象,将探讨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活动三 小调查:家乡习俗的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表格的要求,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一下当地的习俗有哪些变化,思考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四 中国传统习俗展
搜集有关中国传统习俗的资料或图片,并根据相关的内容办一次展览。
第九课 我是生活小设计师
教学目的
1、感受家庭的温馨,体验生活的乐趣,做生活的小主人。
2、知道健康的生活需要和睦的家庭,懂得与家人沟通的技巧。
3、知道现代休闲生活的多种方式,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丰富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我的设计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9页的要求,布置一下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活动二 家庭休闲活动照片
请同学们将自己家庭休闲活动时拍的照片展示出来,并说说其中一些难忘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活动三 我的休闲活动计划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43页的要求,设计一份休闲活动计划。
●活动四 校服设计赛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44页的要求,设计出自己的服装图。
2、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并说说自己设计这套服装的基本思路。
3、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第十课 小鸟与榕树的对话
教学目的
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2、懂得动植物对保护生态的重要,简单了解有关保护动植物的法律知识和条文。
3、具有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画画我生活的社区
1、请同学们将自己生活的社区用画笔表现出来。体裁不限,由学生选择最能表现社区特点的某一方面来画。
2、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共同分享,并说说自己生活的社区。
●活动二 小调查:社区里的树
1、请同学们调查一下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共有多少种树木,并做好记录。
2、分析为什么要引种这些树木,它与本地的气候有没有关系。这些树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3、与社区管理部门联系,开展“认养一棵小树”活动。
●活动三 探究活动:树多的地方为什么小鸟也多
探究活动不一定要选择在社区内进行,可以在树木比较多的公园或植物园,这样能更容易观察小鸟活动的情况,从而探究其中的原因。
●活动四 环保知识竞赛
1、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把事先搜集到的环保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设计成相关的问题写在小卡片上。
2、由每组逐一发问,其他三个组进行抢答,答对者得10分,答错者扣10分。
3、得分最高者为优胜组。
●活动五 小调查:社区的环保状况
1、设计环保调查表。
2、同学们分组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环保状况,并做好记录。
3、汇报各组调查情况,有哪些好的地方,有哪些还存在着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活动六 演一演:小鸟与榕树的对话
根据对社区环保状况的调查结果,自己编写剧本,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鸟与榕树的对话来表现目前社区的环保状况。
●活动七 小活动:家庭节水环保行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家庭节水环保计划,并请父母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十一课 我家来了新邻居
教学目的
1、乐于与邻里友好交往。
2、了解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
3、当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能够互谅互让,不斤斤计较。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说说我家的邻居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邻居的了解。
2、说说你是怎样与邻居家有第一次交往的。你们的交往频繁吗?
3、对于不了解自己邻居的同学,想想接下来自己应该怎样做。
●活动二 听爸爸妈妈讲过去邻里间的故事
请同学们的爸爸妈妈讲一讲自己过去邻里间的故事,感受邻里间的和睦共处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情感。
●活动三 探究活动:为什么楼房越住越高,邻里间的交往反而越来越少了呢?
此活动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邻里间缺乏交往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可以听听父母的看法,或者查找相关的资料,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四 制定邻里文明公约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在与邻里的交往中,要遵守哪些基本规则,并形成文字。
第十二课 身边的公共设施
教学目的
1、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2、做到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合理使用公共设施。
3、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主动参加爱护公共设施的公益宣传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小调查:社区的公共设施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表格,到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一下,并做好记录。
●活动二 画画我们的社区
根据调查的情况,画一张社区平面图,并在图上标出各种公共设施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活动三 最佳公益广告语设计
请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选定一种公共设施,为它设计一句广告语,要求构思新颖,主题突出。最后在全班进行评选,选出最佳广告语设计。
●活动四 说说身边公共设施的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观察,说说现在新增了哪些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原有的公共设施又是如何悄悄地变化的。在使用新的公共设施时,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活动五 公共设施小创意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在未来的社区还应增加哪些公共设施。
第十三课 丰富的社区生活
教学目的
1、感受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体活动。
2、热爱自己的社区,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
3、关心社区的发展,能为社区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说说我们的社区活动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社区都有哪些社区活动,自己参加过哪些活动,最喜欢哪些活动。
●活动二 画一画:我喜爱的社区一角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好,将自己最喜爱的社区一角画出来。
●活动三 谁丰富了我们的社区生活:寻访为我们服务的人
社区有为我们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如管理员、保安、保姆、外卖送餐员、清洁工、商店营业员、电信维修人员、园艺工人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人,了解一下他们工作的情况,如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职责等。然后,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们交流,感受正是他们的服务丰富了我们的社区生活。
●活动四 社区情况小调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到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一下社区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小建议。
●活动五 竞选小小居委会主任
1、请同学们共同制定出竞选规则。参选人自愿报名。
2、发表竞选演讲,说说如果自己当选,会采取哪些措施丰富大家的社区生活。
3、全班同学投票选举,确定最佳人选。
●活动六 活动设计方案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以调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活动通知,动员社区居民一起参加。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最有创意。
●活动七 作文竞赛:我心目中的社区生活
1、请同学们以“我心目中的社区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主题鲜明,想象丰富,文字流畅。
2、将自己的作文在班上朗读,由大家评选出最好的作品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级三个班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任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本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一双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向邻里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四、完成教学实施的办法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五、教改专题
怎样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每课一课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校学习生活,学生在知识、能力、习惯养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做游戏,乐于参加活动,乐于动脑、动手,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
三、四年级学生由《品德与生活》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积累,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上课都能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这门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部分学生能积极帮助父母、老师、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然、生命、家庭、社会具有责任感。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使用的是山东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四个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会学习》《各行各业与生活》《多彩的节日》《我跟爸爸去上班》和我的实践活动《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单元有4课,包括《找找我们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中的家乡》《他们是家乡的骄傲》。
第二单元有4课,包括《多问为什么》、《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的老师多》、《同样是学习》。
第三单元有3课,包括《小小一粒米》、《我家的电器》、《走进商场》。第四单元有3课,《贴春联》、《藏历年与泼水节》、《圣诞节与狂欢节》。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时效性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教育内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够从体验的过程中懂得道理。
2、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解家乡、学会学习、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实际行动,进而形成习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熟知的事例来说明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员应该参与的事情的决策,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影响自己,进而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以学习者为主体,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1、在知识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结合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融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让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独立行动、关心家人、帮助同学、增强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游戏设计者。本册教材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这一特点,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将学习内容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就在身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不需要特殊记忆,只要养成习惯就可以了。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本册教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学生在这册教材的学习中会从各种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并能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在他的内心产生影响,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首先,应确定稳定的学习小组,集体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分组时即优、中、差兼搭组合、男女分开组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小组意见陈述者等等,特别是小组长要轮流当,人人平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有主人翁感、成就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合作交流顺利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其次,在提出问题时,必须首先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待考虑成熟有了交流的需要时,再展开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记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评价也十分重要。
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构成;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有回顾、解答、谈话、操作等。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设计了“我的收获”板块,给师生进行评价提供借鉴和提示。教学中,不要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而是根据学习内容,交替采用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引领他们获得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第一、二单元中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在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上用“班级之最”的评选作为评价工具。将课堂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融入到“班级之最”中有:回答问题最积极、任务完成最棒、做好事最多、最爱劳动讲究卫生、进步最快、能力最强、班级荣誉感最强、最有爱心等。评选突出强调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并注重过程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关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三)、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将采取以下的方法:
1.在课前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常识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2.在课堂上对于完成课前调查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榜样;
3.在每节课中渗透深一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不断思考,并且提示他们可以进行调查、让学生逐步养成调查的好习惯;
4.在小组活动中帮助学生分配工作,让他们尝试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探索,
5.定期结合各学科组织进行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研究型学习活动后逐渐尝试独立学习。
五、全册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
1、《找找我们的家乡》 1课时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课时
3、《发展中的家乡》 2课时
4、《他们是家乡的骄傲》 1课时
第二单元《我会学习》
1、《多问为什么》 1课时
2、《遇到困难的时候》
13、《我的老师多》
24、《同样是学习》
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
1、《小小一粒米》
22、《我家的电器》
23、《走进商场》
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1、《贴春联》
22、《藏历年与泼水节》
23、《圣诞节与狂欢节》 2课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学内容备注
2
9.4~9.8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13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袭害了谁》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场》
10、《衣食的来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说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复习考查
22
1.22~1.26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六、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2、开展一次“我家喜事”交流会。
3、收集生活中有关交通安全的实例,开一次“交通安全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七、教学进度安排。
每课二课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
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 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 愿意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棉队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 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费观
第三单元: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友谊的珍贵,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四单元: 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 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时亦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能力目标
第一单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 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拒绝;学会面对与人交 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 己的心态,并能尝试加以解决
第二单元: 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 会初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初步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第三单元: 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伙伴合作交流;自觉地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 划策。
第四单元: 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件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土法事情会正确 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 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 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知道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诚实的孩子;了解迷恋 游戏机、沉溺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 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单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 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则办事
第四单元: 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学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并做好课后小记。
2、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努力使每次上课老师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
3、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专课专用,不占用品社课的教学时间。
5、多看教学杂志,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动向。
6、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8、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下良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 日 期 | 教 学 内 容 | 备注 |
1~2 | 9.1~9 | 1、《我们的合作》 | |
3 | 9.12.16 | 2、《真正的友谊》 | |
4~5 | 9.19~30 |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 |
6 | 10.1~10.7 | 国庆放假 | |
6~7 | 10.8~14 | 4、《面对欺负和威胁》 | |
8~9 | 10.17~25 | 5、《我要攀登》 | |
9~10 | 10.26~11.4 | 6、《抄袭害了谁》 | |
11~12 | 11.7~15 |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 |
12~13 | 11.16~25 | 8、《擦亮眼睛》 | |
14~15 | 11.28~12.6 | 9、《逛商场》 | |
16 | 12.7~16 | 10、《衣食的来源》 | |
17~18 | 12.19~27 |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 |
18~19 | 12.28~1.6 | 12、《从一滴水说起》 | |
20 | 1.9~16 | 复习考查 |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 第二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第四单元《做聪明的购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知道要守规则,怎样做乐观向上的人,自尊自爱的人以及如何购物等。
3、通过学习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社会阅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重视情感投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20xx-20xx学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校学习生活,学生在知识、能力、习惯养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做游戏,乐于参加活动,乐于动脑、动手,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
三、四年级学生由《品德与生活》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积累,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上课都能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这门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部分学生能积极帮助父母、老师、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然、生命、家庭、社会具有责任感。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使用的是山东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四个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会学习》《各行各业与生活》《多彩的节日》《我跟爸爸去上班》和我的实践活动《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单元有4课,包括《找找我们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中的家乡》《他们是家乡的骄傲》。
第二单元有4课,包括《多问为什么》、《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的老师多》、《同样是学习》。
第三单元有3课,包括《小小一粒米》、《我家的电器》、《走进商场》。第四单元有3课,《贴春联》、《藏历年与泼水节》、《圣诞节与狂欢节》。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时效性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教育内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够从体验的过程中懂得道理。
2、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解家乡、学会学习、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实际行动,进而形成习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熟知的事例来说明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员应该参与的事情的决策,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影响自己,进而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以学习者为主体,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1、在知识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结合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融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让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独立行动、关心家人、帮助同学、增强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游戏设计者。本册教材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这一特点,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将学习内容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就在身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不需要特殊记忆,只要养成习惯就可以了。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本册教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学生在这册教材的学习中会从各种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并能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在他的内心产生影响,激发学生自己教育。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首先,应确定稳定的学习小组,集体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分组时即优、中、差兼搭组合、男女分开组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小组意见陈述者等等,特别是小组长要轮流当,人人平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有主人翁感、成就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合作交流顺利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其次,在提出问题时,必须首先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待考虑成熟有了交流的需要时,再展开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记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评价也十分重要。
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构成;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有回顾、解答、谈话、操作等。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设计了“我的收获”板块,给师生进行评价提供借鉴和提示。教学中,不要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而是根据学习内容,交替采用自己检测、自己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引领他们获得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第一、二单元中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在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上用“班级之最”的评选作为评价工具。将课堂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融入到“班级之最”中有:回答问题最积极、任务完成最棒、做好事最多、最爱劳动讲究卫生、进步最快、能力最强、班级荣誉感最强、最有爱心等。评选突出强调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并注重过程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关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三)、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将采取以下的方法:
1、在课前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常识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2、在课堂上对于完成课前调查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榜样;
3、在每节课中渗透深一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不断思考,并且提示他们可以进行调查、让学生逐步养成调查的好习惯;
4、在小组活动中帮助学生分配工作,让他们尝试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探索,
5、定期结合各学科组织进行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研究型学习活动后逐渐尝试独立学习。
五、全册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
1、《找找我们的家乡》 1课时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课时
3、《发展中的家乡》 2课时
4、《他们是家乡的骄傲》 1课时
第二单元《我会学习》
1、《多问为什么》 1课时
2、《遇到困难的时候》
13、《我的老师多》
24、《同样是学习》
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
1、《小小一粒米》
22、《我家的电器》
23、《走进商场》
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1、《贴春联》
22、《藏历年与泼水节》
23、《圣诞节与狂欢节》 2课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 日 期 | 教 学 内 容 | 备注 |
1~2 | 9.1~9 | 1、《我们的合作》 | |
3 | 9.12.16 | 2、《真正的友谊》 | |
4~5 | 9.19~30 |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 |
6 | 10.1~10.7 | 国庆放假 | |
6~7 | 10.8~14 | 4、《面对欺负和威胁》 | |
8~9 | 10.17~25 | 5、《我要攀登》 | |
9~10 | 10.26~11.4 | 6、《抄袭害了谁》 | |
11~12 | 11.7~15 |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 |
12~13 | 11.16~25 | 8、《擦亮眼睛》 | |
14~15 | 11.28~12.6 | 9、《逛商场》 | |
16 | 12.7~16 | 10、《衣食的来源》 | |
17~18 | 12.19~27 |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 |
18~19 | 12.28~1.6 | 12、《从一滴水说起》 | |
20 | 1.9~16 | 复习考查 |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己。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 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在一起》;第二单元为《成长不烦恼》;第三单元为《聪明的消费者》;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课序起止时间内容课时
118.18—8.23我们的合作2
228.25—8.30真正的友谊2
39.1—9.6复习巩固第1.2课2
439.8—9.1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2
549.15—9.20面对欺负和威胁2
69.22—9.27复习巩固第3.4课2
79.29—10.4国庆节
8510.6—10.11我要攀登2
9610.13—10.18抄袭害了谁2
1010.20—10.25复习巩固第5.6课2
11——12710.27—11.8我们和诚信在一起3
13811.10—11.15擦亮眼睛2
1411.17—11.22复习巩固第7.8课2
15911.24—11.29逛商场2
161012.1—12.6衣食的来源2
171112.8—12.13塑料与我们的生活2
181212.15—12.20从一滴水说起2
1912.22—12.27复习巩固第9.10课2
20——2112.29—20xx.1.10总复习3
含期末统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学内容备注
2
9.4~9.8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13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袭害了谁》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场》
10、《衣食的来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说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复习考查
22
1.22~1.26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级三个班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任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本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一双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向邻里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四、完成教学实施的办法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五、教改专题
怎样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 第二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第四单元《做聪明的购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知道要守规则,怎样做乐观向上的人,自尊自爱的人以及如何购物等。
3、通过学习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社会阅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重视情感投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六、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2、开展一次“我家喜事”交流会。
3、收集生活中有关交通安全的实例,开一次“交通安全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七、教学进度安排。
每课二课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20xx-20xx学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 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 愿意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棉队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 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费观
第三单元: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友谊的珍贵,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四单元: 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 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时亦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能力目标
第一单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 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拒绝;学会面对与人交 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 己的心态,并能尝试加以解决
第二单元: 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 会初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初步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第三单元: 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伙伴合作交流;自觉地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 划策。
第四单元: 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件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土法事情会正确 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 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 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知道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诚实的孩子;了解迷恋 游戏机、沉溺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 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单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 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则办事
第四单元: 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学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并做好课后小记。
2、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努力使每次上课老师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
3、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专课专用,不占用品社课的教学时间。
5、多看教学杂志,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动向。
6、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8、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下良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第五篇:【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模版)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16人。他们大多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3.了解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