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十二五规划的认识和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判断。”十一五“的辉煌成就,证明了理论的强量,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的极端性,表明经济发展转变的极端性。切,必将地激发全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地全国走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思想、工作和发展中,都强调了保障和民生的性,并了多的要求,体现了党对生活的关怀,表明了保障和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重大。
执政为民是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建设的目的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下五年,是为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性文件。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到决策部署,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人本、绿色、创新、“的主线,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近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经济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把握,才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凸显,如何解决问题,”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更是”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面临的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是核心任务,要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居民消费经济发展转变,进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分理、生活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的历史转型。”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四个“强调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民生,社会公平正义。
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的精神,努力工作,的大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有益于的人。为和”十二五"规划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征是,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这次规划建议最突出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九五”计划提出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时,把这一提法的“增长”改为“发展”,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地也进行了多种实践,但此次为何仍然要作为主题、主线提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认为,从2003年以来,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经过“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使大家进一步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了我们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鲜明地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应该说是切中要害,反映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表示,今后五年将是中国的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不仅仅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更是未来十年,乃至未来40年的发展基础。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这些目标,未来五年异常关键: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十二五开始,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将迈向高收入国家。目标孜孜以求,但是面临的挑战也非同一般,所以辛鸣将十二五又形容为攻坚时期。他认为,中国过去管用、好用、能用的发展方式、理念已经不再能用、甚至不再敢用,我们中国社会要从熟悉了的、习惯了的、做顺手的,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经济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影响世界的经济结构甚至生活方式,辛鸣强调,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巨大的机遇:“中国在十二五的时候,由于我们拥有广阔巨大的市场,由于我们可以利用结构调整迸发出的巨大活力,能让我们中国在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转型四大战略
1、扩大内需战略
重点:消费需求拓展和升级
手段:
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居民预期,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改进对消费的金融服务,把部分未来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等。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而扩大消费总量,包括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放宽对服务业的进入限制,增加竞争,降低成本,刺激消费增长等。
2、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重点: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
手段:
一、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二、在新能源、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等领域酝酿技术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
3、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 重点: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加强教育培训
手段: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4、节能减排战略
重点:减排与创新并举、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手段: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走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切实推进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
“十二五”政策重点应是让老百姓富起来,凡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省区,如浙江江苏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基尼系数低;而凡是政府管理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省区,如东北、西部等一些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大,基尼系数就高。
彻底改革目前土地政府寡头垄断供应的招拍挂制度,形成竞争性的供应市场,以抑制地价暴涨,并且逐步降低土地的价格水平。改变土地一次将几十年出让收上来的体制。农村和城郊集体土地,除其公共使用的部分,承包的耕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永久归农户所有。并且,这种使用权,除了国家在公共利益时征用外,在符合规划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农户可以将土地长期使用权在各种用途中转让、出租、抵押、入股和出售。从而扩大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年均9.8%,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十年,应着力加以综合解决。
公平分配、缩小差距和富裕百姓的全新思路,,“十二五”期间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GDP中居民分配比例低,要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动、地区人口流动等这样一些经济规律和趋势的角度和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要鼓励创业、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学习东亚地区用发展小企业增加中等人口、增加就业减少贫困人口的办法,防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尼系数的攀升,从调动社会自我平衡收入分配的机制和力量方面去思考问题;既要发挥人民群众创业和创造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全面和综合地思考问题。进而形成“十二五”以及以后一个较长期间,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各种差距、富裕人民群众的全新思路和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剧烈转型的期间,许多拉美南亚非洲国家在这一时期,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是拉大的,对控制这些差距的扩大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局面还没有得到改善,如不加以高度重视,可能还会恶化,以至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甚至涉及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安全。从这个角度看,GDP居民收入持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间收入基尼系数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然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大思路、方向和路子一定要正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并且要敢于触动政府本身、各部门和各阶层的利益,坚决地推进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真正向分配公平、人民富裕的目标迈进,最终建设一个美好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篇:学习十二五规划体会
学习“十二五”规划之体会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一、概况
“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执行的国家的中短期的一种规划,第一个五年为“一五计划”,以此类推。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改“计划”为“规划”。“十二五”规划即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上一个的继续和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指导路线,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国家发生了新的历史性的变化。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2010年第3季度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中的单位能耗也不断的下降;其次,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真正的免费实行义务教育、城乡保障的不断健全;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改革三十周年庆典、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经受住经济危机、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的背景:“十一五”中,我们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因此它的制定就要充分考虑到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形式:国际上,国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一五积累的经验教训都能有力的推 1
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的约束:例如,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任务:
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发展目标: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发展;
4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发展任务:1坚持扩大内需;
2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
3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
国家;
6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8互利共赢、深入改革开放。
三、“十二五”规划中的亮点
1方向性更加清晰。该“计划”为“规划”,更加注重全局行性的制定经济政策,宏观的调整经济,整体把握,促进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2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设施促进农村城乡的协调发展。
3对现有分配格局的调整。在第一次社会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调整分配格局,通过税收保障金进行的二次分配,尽量维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
4科学发展观首次以主题形式纳入十二五规划。
5更加突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全面发展部只是单纯的经济的发展,同时要考虑到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出口投资消费的顺序的调整。在以前都是以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在“十二五”规划中,调整了三者的结构。形成消费、投资、出口的形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减少国际经济形式恶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7把扩大内需排在重要位置。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8提出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优势,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特色发展经济: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等。
9将文化产业升为国民支柱产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同时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培养高端人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普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1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使得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最后,我发现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到将文化发展从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同等提出。这就充分说明了国家加强文化软实力见识的决心和希望。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同时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培养高端人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普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大家都知道,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应此十二五期间需要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十二五期间文化实力的全面提升,为人民创造优质的文化生活。
关于“十二五”规划,我认为既然国家已经为我们描绘了十二五规划的美好蓝图,那么也就需要我们全党全社会人民团结一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早,早日实现“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做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骄人成绩。
第三篇:读十二五规划之体会
读十二五规划之体会
“十二五”规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上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上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十二五规划更注重发展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体现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其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和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一是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发挥其支撑经济运行的主导作用。三是继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五是出台相关的有效政策的支持。
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应当更多的考虑人民切身利益,以提高人民的建设热情。在科教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关心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与国家软实力研究上,更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该战略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大对乡镇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使农民的孩子的上学梦不再破灭,使父母不在对自己家孩子以后的出路而担忧。我相信,如果真正的为乡镇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物质、政策上的支持,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在人民生活方面,要特别重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地区应当给予乡村地区帮助,在规划中也应明确规定乡镇地区发展所享受的优惠与福利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减小城乡二元差异。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与此前的规划不同,“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而过去的规划多是以追求“国强”为目标。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也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富民之路的新曙光。民生是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就有失偏薄了,如今,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2011年01月,广东省两会正式通过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综览全文,“幸福广东”是最新亮点。未来5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了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广东将“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预定在8%以上,这一增长率只略高于全国预期目标,低于国内很多省份的目标,也低于广东“十一五”预期目标和实际增长速度。这是为何?对此,汪洋书记解释道:“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这让我不禁为之叹服。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目的,不惜以牺牲环境和少数人利益为代价,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回,广东省以纲领的形式明确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实为我党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重大决心。
2011年2月21日,广州市长万庆良在广州市人大十三届六次会议上表示,广州以“三个突破”、“五个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十二五”目标,并明确“把广州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此外,万庆良用“五味”巧妙地解释了“幸福广州”:生活有甘甜味、环境有清新味、事业有成就味、社会有人情味、文化有高品味。其实,这也可以与建设幸福广州的五个方面相对应:经济要增强实力、环境要散发魅力、民生要彰显给力、创业要充满活力、社会要形成合力。从党中央到省委、再到市县,各地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建言献策。
作为大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我们不能用义教育带给我们的思想模式去思考问题,对待问题。我们要积极的思考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乐观的解决问题。适当的改变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从自身的各方面要素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与技巧。作为代大学生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要为祖国的十二五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提升自我能力。
第四篇:谈谈十二五规划主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就的同时,确定了2011年到2015年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日渐突出。同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危中有机”关键在于从危机中发现问题所在,“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两年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证实,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谁就有可能抢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被抛在身后,陷入被动与落后。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剩下10年时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
首先确立明确的就业目的。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其次,完备自身技能。在校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再次,把自身就业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努力使自己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谈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第五篇:村两委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体会
村两委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体会
目前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过去的五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前者的奠基之下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十二五规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为全国的各个领域做出规划。然而“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因素故为重要,所以安民、富民便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再者具体到“十二五”规划当中,之所以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这也是一个看点同时也是由它自身所必须的原因。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总结如下: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