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绝望的主妇》中布里形象的精神分析解析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主角赛丝的女性形象研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研究网络英语新词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英汉翻译中动物词汇的翻译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inancial Reports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及其他》的唯美主义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Key Factors to Cause the Tragedy of Mariam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论《莎乐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分别所代表的的社会阶层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凯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女性话语权威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论电视剧《绝望主妇》和《婚姻保卫战》中所体现的中美女性人生观差异 45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 46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48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50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52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跨文化解读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 55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56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 57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 58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策略 59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61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广告创意对营销的影响——以聚美优品为例 63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64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6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66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68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70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71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73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74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78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80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82 从自私基因论分析《伊索寓言》的寓意 83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85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87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 89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91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93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 94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95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 96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0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101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03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06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107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110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111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新哥特元素 112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 115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117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119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20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21 论汉英外贸合同翻译的得体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23 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性与和谐性 12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S.125 分析简爱的美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 127 英汉歌词衔接手段的对比及翻译 128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1 论翻译的艺术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 13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135 《蝇王》中的象征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37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39 解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精神之旅 140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141 142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44 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4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8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50 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51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152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153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154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155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156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57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8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159 中美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对比分析
16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61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62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 163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16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165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
166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167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68 口译中的停顿原因分析及处理
169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1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172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
173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174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
175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176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177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78 商务会谈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179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180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181 中外教师教学体态语的意义差异研究 182 《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文体分析 183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84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185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86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87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188 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 189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190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19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92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193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
194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195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196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97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198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99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 200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
第二篇:红高粱中我奶奶形象解析1稿已阅
浅析《红高粱》中“我奶奶”形象
摘要:在作品《红高粱》中,“我奶奶”这个集万般美丽与一身,独具魅力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她敢爱敢恨,性格中充斥着野性和情欲,敢于冲破传统封建礼数的束缚,敢于悖异传统的理论道德,给人以鲜活的生命形式。内容摘要用陈述语言对全文加以概括,300字左右,不分段。文章写成后撰写。关键词:“我奶奶” 悲惨命运 反抗
莫言,他著有《四十一炮》、《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丰乳肥臀》、《白狗秋千架》、《酒国》、《蛙》等作品,《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特别是《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更是为广大读者喜爱、大数评论家所推崇的作品,它在2012年首次获得我国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华人作家。可删除。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我奶奶” 戴凤莲是一个丰腴且成熟、非传统贤妻良母的风流少妇形象,概括不准确。她富有鲜活的生命和传奇色彩,她敢爱敢恨,性格中充斥着野性和情欲,敢于冲破传统封建礼数的束缚,敢于悖异传统的道德理论,给人以的崭新生命形式。本文 “我奶奶”的形象形象作如下探讨。
一、叛逆反抗
“我奶奶”婚前手很巧,会剪窗花的一个很普通的少女,有着一个普通妇女的普通愿望:盼着“一个识字解文,眉清目秀,知冷知热”的男人,“躺在一个伟岸的男子怀抱里缓解焦虑消除孤寂”。但是命运没有给她那样的机会,父母为了贪图富贵聘礼(一头骡子)将她许配给丑陋无能,患有麻风病的单扁郎。从此开始了“我奶奶”的悲惨命运,也开始了他的人生反抗之路。
当感到现实违悖理想时,“我奶奶”的反抗之路也就开始了,但是反抗是徒劳的,在那个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具有非常不可思议的约束力,普通的妇女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更不用说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对于名节看得很重要,没人敢随便站出来挑战这个权威。
“我奶奶”是个聪明女人,她意识到这一切无法改变,所以即使知道了单扁郎是个麻风病人,也还是义无反顾地往这个至少在当时看来非常富裕(在当时看来)但是个火坑的家里嫁了进去。她知道,即使勉强留下来,也未必能过得好到哪里。更何况在当时根本就留不下来。俗话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走出这一步没准儿有新的转机也不一定。怀揣这样的心情,便出嫁了。但在出嫁的当天,她还是起来反抗了:她坐在花轿中不顾母亲不能自己掀盖头的叮嘱,兀自掀开盖头,打开轿帘看路旁的红高粱,看轿夫,端详自己的小脚。她的这种叛逆充满着对封建礼教的亵渎,这也是她生命里浅意识的自觉的反抗。
二、敢爱敢恨。
“我奶奶” 戴凤莲有如高粱般火红的高密东北乡农民性格,在她的灵魂中,渴求的是一种朴实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归于自然的人类本性的需求。她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一个充满野性和情欲的女人。
在出嫁的当天,她抛开出嫁时“哭”不吉利的束缚,随心而活,想到自己的悲惨命运就大胆的哭,随意的宣泄;将“一只小脚露在花轿外面”,是她想要逃离这“火坑”的潜意识欲望的展示。正像毛主席说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变成鸡子,但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子。”当“我奶奶”恐惧地看到单扁郎那张丑陋的麻风病人的面容时,她感到恶心,内心甚至奔溃。“我奶奶”就开始了反抗(在出嫁前就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剪刀,无论是为单扁郎准备的,还是为她自己准备的,都充分地表现了“我奶奶”当时捍卫自己的婚姻、追求爱情自由的反抗精神。)。
“我奶奶”的性格发展毫无疑问具备了内在条件。正因为她有了内在条件,当客观条件推动时,她便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敢于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一个充满野性和情欲的女人。
“她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的活法悖逆了传统的道德,她的生命意识给人一种新的美感。正如斯玛特指出:“悲剧全在于对于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的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包围圈而逃奔。即使她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在“我奶奶“戴凤莲倔强的生命旅程中,我们看到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骑驴的姿势都是与众不同的,她不是按着女人骑骡子骑驴的规矩偏坐着,而是把毛驴的脊梁夹在双腿之间;我们看到 “我奶奶”和“我爷爷”余占鳌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但为了自己的私利,还让自己的女儿去跳火坑的父母断绝往来,这一切说明她敢爱敢恨,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真应了她的那句活:“我的身体是我的,为自己做主”;但当发现余占鳌与恋儿有染之时,她不仅打了恋儿,也打了余占鳌,这是从心底去捍卫纯洁的爱情,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些并没有令人生厌,也没有那种污秽般的感觉,正如,她在你留之际的默祷:“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正是这种反叛精神,重新阐释了我们民族对于生命意识的理解,她渗透了“红高梁”炽热的土地,并开花、结果,作为个性解放的领头人。
三、自强自立
在当时那个男权主义封建思想笼罩的社会下,对女性的迫害达到顶峰,而莫言《红高粱家族》里的“我奶奶”戴凤莲却一反常态,不光是个性解放的先驱,更是妇女自强自立的模范。
坐花轿出嫁的路上,遇到“吃佧饼”的劫匪时,“我奶奶”戴凤莲更没有乱半分方寸,只是用亢奋的眼神暗示轿夫余占鳌去教训那个“吃佧饼”的人,然后大雨滂沱,她也没有躲避,只是掀开盖头,束起轿帘与轿夫们一起接受大雨的洗礼!
到了单家,她发现单家父子是麻风病人,没有惊慌失措,只是拿出她早已预备好的剪刀,不允许单扁郎靠近;作品中这样描述:洞房里,“他站起来,对着奶奶伸出鸡爪状的手,奶奶大叫一声,从怀里摸出一把剪刀,立在炕上,怒目逼视着那个男人。” 当“花脖子”杀了庄长单五猴子后,打算掳她时,问她有没有被单扁郎睡过,她为了保护自己,就平静的说:“睡了”,以至,“花脖子”专程掳她“吃佧饼”时,她也只是被“花脖子”摸奶子而已。
由此可见,“我奶奶”戴凤莲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人,要不也不可能在一开始不确定单家父子是不是麻风病人的情况下,怀揣一把不吉利的剪刀!然后,又在回门的路上,不顾父亲酒醉,不顾一切的与轿夫余占鳌激情野合。以及对待“花脖子”时的随机应变。
待到“我奶奶”戴凤莲再次踏进单家,遇到单家父子被杀害的大变故,她仍是镇定自若,不露纰漏,又不失时机的认曹县长为干爹,连余占鳌这个轻易不服输的人,也不禁暗暗叹服这女的心计。
当她挑起女掌柜的担子,更是独当一面,知人善用,令刘罗汉这个智慧老成的长工为她死心塌地,以致最后为了保护她的财产,两头骡子,惨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而没有一丝抱怨。当高粱成熟,要收购时,她高瞻远瞩,知道今年高粱丰收,过一阵子人家收完了再收,价格自己说了算,高粱也比现时干燥一点点„„仔细用心的把烧酒锅作坊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些,她都没有依靠别人,包括她的男人余占鳌。她宁愿在夜里细碎的哭泣,也要在人前坚强的站立,没有一丝弱者的气息。由此可以看出“我奶奶”是个独立自主的女强人。
当日本鬼子来到烧酒锅作坊,看到如花美貌,心怀不轨,她急中生智,用刘罗汉额上的鲜血,抹脸装疯,吓得“日本人愣然止步”既体现了中国妇女应有的不屈不挠精神,也为妇女自立做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四、机智、强悍
“我奶奶”虽然只是一个女流之辈,但她巾帼不让须眉。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通过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戴凤莲的机智、强悍与勇敢反抗。
直到现在村里的九十二岁的老太婆说起她的事迹如数家珍,对于她的抗日壮举能用快板唱出来:“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可见她在高密一带的影响力。
她以血酒激励自己,教育别人。在冷支队长和余司令唇枪舌战的当口,她以凛然的正气,严正指出:“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接着,倒满三碗血酒,说:“这酒里有罗汉大叔的血,是男人就喝了,后日一起把鬼子汽车打了,然后你们就鸡走鸡道,狗走狗道,井水不犯河水”。带头一饮而尽,促成了两支队伍的“联合抗日”,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强悍和机智。在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中,她又以她的智慧,当了个好参谋,表现出“纯种好汉”的气度和风采。
当余司令知道强奸民女的是他的亲叔余大牙,而想敷衍过去的时候,任副官愤然而去,“我奶奶”便高瞻远瞩地对余司令说:“占鳌,不能让任副官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余占鳌不以为然,她眼喷怒火,指出:“原以为你是条好汉,想不到也是个窝囊废”!余占鳌恼羞成怒,拉开手枪,“我奶奶”毫无音色,一把撕开胸衣,露出粉团一样的胸脯说:“开枪吧”。表现出威武不能屈的女汉子气概。
即使在她的“风流韵事”里,我们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她那反封建传统、反封建伦理道德的力量,感受到民族的生命意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奶奶”最后牺牲在墨水河边的抗日烽火之中,完成了她的人格的升华。“我奶奶”为中华民族而死,为几万万同胞而死,用行动铸就了平凡中的伟大,她壮烈地死在了哺育她的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地上。作者勾画出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美丽诱人的女性,这丰满健康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个躁动奔放、热爱力量和美、渴望自由奔放的灵魂。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与男权文化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个性进行了无情的杀戮,即使制度的更新也不能一下肃清这些旧思想,旧的观念,它们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角落。莫言《红高粱家族》里的“我奶奶”戴凤莲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然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正因如此高密东北乡所孕育的生灵,“我奶奶”有着红高粱和高粱酒那如火似血的猛烈与豪放,她虽然生活在传统三纲五常的社会里,但她敢于“我的身体是我的,为自己做主”,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违反传统伦理道德,也要得到人性本能和生命本身欲望的情愫,她有着酣畅淋漓的生活方式。在顽强抵制旧观念的同时,也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闪出人性美的品质和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可人.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红高粱”的象征意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1:63-64.【2】崔涛.论《红高粱家族》原始生命力的张扬[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4:115-118.【3】赵雯雯.浅谈《红高粱家族》中的“我奶奶”形象[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7:51-52.【4】刘玉龙(1988.04.26-), 男, 山东人,本科,三级飞行员,中国 你的文章选取一个作品一个人物来分析,选题容易把握。从行文看,观点比较鲜明,也准确,论述比较集中。主要问题是:
1、对“我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命运以及性格的分析不够完整,其命运应该抓住其最主要的几个阶段,如初家、婚后、抗日等,对性格大把握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征几个方面。
2、论述不够充分,情节叙说多,不够完整,缺乏剪裁。理性分析少,许多地地方未展开,影响说理的透彻和深度。
3、文章可增加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或可在结尾处论述这一问题。
建议:再对作品加深理解,参阅一些资料,对文章观点、材料、内容加以修正补充。王学亮 6、15
第三篇:(英语毕业论文)布恩地亚家族的女人们--析《百年孤独》中的女性形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琪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卡斯特桥市长》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论《红字》的模糊性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Love under Ascetic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论《紫色》中的女权主义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浅析跟单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措施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On the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翻译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44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45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 47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Vague Language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plomatic Language 49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50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52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 54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 56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59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60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 61 法律英语的特点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63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64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67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68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 69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71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 72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73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75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unicative Rhetoric in Literature—Analysi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78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场独立-场依存性与第二语言习得 80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81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83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迷信思想起源研究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87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
《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 89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91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92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93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94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95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9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ane in Jane Eyre 98 论《红字》中的象征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1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102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103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104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107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08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09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111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12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15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16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117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119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21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122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124 无脸之殇——《英国病人》的后殖民指控分析 125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28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130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31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 133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134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xx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136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137 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 139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41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142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144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145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147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9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50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151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5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153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
154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155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56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157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158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59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160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16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162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163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 164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165 中西酒文化比较
166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167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
168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 169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
170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171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172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174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75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英汉女性称谓语 176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7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78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79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180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181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182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183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
184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185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86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187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88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189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 190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191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92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193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194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195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96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197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98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199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200
第四篇:《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
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
关键词:拉斯蒂涅 于连 比较 形象塑造
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贫寒,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于连完全崇拜绝世英雄拿破仑,想从《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拉斯蒂涅想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虽然没有行通,但他通过读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于连不是野心家,而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的典型。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的反抗始终是他的主导方面,他的平民的叛逆性格最终酿成了他毁灭的悲剧。而拉斯蒂涅的形象是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典型,他在巴黎三年的生活史,是他一步步走向堕落、失去纯朴、毁灭灵魂的历史。他没有成为占有巴黎、占有世界的“英雄”,而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帮凶。第二,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拉斯蒂涅显得精明、圆滑、狡诈,他善于向生活学习,在与人的接触中变得具有远见卓识。在巴黎,他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使他的性格逐渐形成。于连是一个孤傲者,他企图以虚伪、卑鄙的方式去实现平民的自尊意识,摆脱平民阶级低微屈辱的现状,这就不可避免要发生悲剧。于连是一个精力充沛、才华出众的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复辟时代,在上流社会的压抑下毁灭了。于连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阶级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当人物所处环境和自身追求的人生目标产生不协调时,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矛盾便突出地表现出来。于连和拉斯蒂涅涉世未深时都曾是心地纯洁、聪明伶俐、感情细腻的青年,但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开始发生转变。一到巴黎,他在经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后,虽然有过一番内心痛苦的搏斗,有过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同情之心和无情之心的斗争,但他那本来就狐疑不决的南方人的性格很快就被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恶水所冲垮,变得虚伪、狡诈、利己、冷酷。而于连则变得自尊、自傲、反抗、虚伪,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跟周围环境产生了矛盾。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第三,个人奋斗使用的手段不同。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颇得上流社会人的欢心,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因此他们也就“幻梦 般地尽情享受“文明世界中 种种乐趣 但由于二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因此,二人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于连向上爬的手段中包含有反抗的因素,虽然为了向上爬但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他的性格。拉斯蒂涅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则没有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拉斯蒂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窥测“猎物”,引诱女性,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而于连,尽管他一生中也有过象拉斯蒂涅试图通过女性向上爬的想法与行动,但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有着很大区别。因为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于连是靠着自己广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干一步步进入上流社会的。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
最后,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命运结局不同。
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涅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与拉斯蒂涅选择的资产阶级道路相对立,于连他所选择的是投靠封建贵族阶级的道路,他根本就没意识到封建贵族阶级经济被削弱,统治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封建贵族阶级的门第又历来密关紧锁,选择的错误注定了他最终失败的结局。
综上所述,拉斯蒂涅和于连是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们代表了法国复辟时期绝大多数青年奋斗者的形象,成为永远的文学画廊中为个人拼搏的强有力的典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他就在野心和良心的冲突中坚定地“埋葬掉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顺着野心家的路迅跑,因而他的命运之帆始终是顺风吹送。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就不然了。于连既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往上爬,就必然要依附权贵,甚至也以征服贵夫人为主要手段;但于连又时而自发时而自觉地要求保持他平民阶级的骨气和良心,这就必然地常常和教会、贵族以及大资产阶级发生冲突,他们就要遏制于连的攀升,最终还是他们把于连送上了断头台。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年轻人,经过社会的磨砺,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参考文献:
[1]许光华.司汤达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冯桂华.拉斯蒂涅和于连的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5):60.
[3]毕成德.复杂而独特的文学形象一于连·索黑尔[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1985,(1):84.
[4]苏千明.于连进取恋爱心理描写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2
[5]韩捷进.外国文学新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08.
[6] 杨周翰,吴达远,赵萝旋.欧洲丈学史:下卷〔M].人民丈学出版社,1979.[7]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等.比较丈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巴尔扎克:《高老头》。伊犁市: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面对伏脱冷提出的谋害维多利哥哥的建议,拉斯蒂涅一方面拒绝了这个罪恶的计划,但同时又没有停止和维多利小姐谈情说爱。高老头的死以及两对女儿的无情无义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让他把为人的最后一点良心与正义埋葬了。
但于连不同。于连的心理矛盾及扭曲是由两个阶级的对立引起的。于连在客观上,出身低贱,倍受虐待与歧视,而主观上他又卓而不凡,有着宏伟的理想,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这种内在的追求在他身上外化成为一种强烈的自尊。“我跟谁一起吃饭?”他还常说“我虽然卑微但不卑贱。”总之,他处处要求平等。社会阶级的歧视加上自尊自傲的性格引发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强烈仇恨和对抗。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他不仅时常鄙视贵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贫苦的劳动人民表示同情,他曾为宴请宾客的钱是从孤儿口粮克扣来的而良心受责,也曾为瓦尔诺禁止被收容者哼小曲而伤心落泪。但是,与连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我当遵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而行动。”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反抗与妥协就使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地痛苦。可以看出,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第三,奋斗的手段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但二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拉斯蒂涅在不断向上爬的过程中懂得凭自己的热情和才气,加之风流倜傥的仪表,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就可以投身于上流社会了。于是,野心勃勃的青年首先靠姑母的力量,受到了贵族亲戚鲍赛昂夫人的优待,又先后结交了伯爵夫人、公爵夫人、纽沁根太太„„在与这些贵妇人交往过程中,尽管他一再地使用“倾心、着迷、心醉”等字眼,却很难说他对她们产生了真的“爱情”,然而勿庸置疑的一点是:他把她们当成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拉斯蒂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窥测“猎物”,对于女性,他更多地使用引诱,是利用。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
伏脱冷曾说,“年轻人”的成功之路既不靠美德,也不是靠才能,恰恰相反,是靠丧失美德和浪费天才。拉斯蒂涅放弃了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利用倾心于他的女子一步步地“爬”上去。而于连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与拉斯蒂涅有着很大区别。因为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在《红与黑》中,司汤达描写了于连三次与贵族女子的爱情生活。除装腔作势的元帅夫人是于连的可笑工具外,于连追求市长夫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减轻她对自己会有的蔑视或为了嘲笑堂堂的市长大人,而追求侯爵小姐的目的是为了挫败贵族青年,获得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他的这两次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他能够把《圣经》倒背如流,才能得到当地神甫的信任;因为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拉丁语,才被聘请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因为能对皮拉尔神父的测试对答如流,使神父对他渊博的知识吃惊不已;因为办事沉稳,工作出色,很得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仅管在客观事实上,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参考资料:王子闻老师--从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看于连是否堕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街口,有一座引人注目的 “撒尿小童”(Manneken Pis)铜雕像[1]。这个小孩蓬松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笑眯眯地站在一个约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旁若无人地在撒尿。他的“尿”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息地浇注在下面的水池里,他那天真活泼的姿态,栩栩如生的神采,十分逼真,惹人喜爱!这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小于廉(Juliaant)。据传说,14世纪时外国侵略军准备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小于廉急中生智,用一泡尿浇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布鲁塞尔古城,使全城百姓幸免于难。比利时人民将小于廉引为自豪,盛赞他那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另一个传说中他是布莱邦特(Brabant)公爵高德福莱德二世(Godfried II)。1142年,这个两岁领主的部队与格利姆伯根(Grimbergen)领主博施奥茨(Berthouts)的部队作战。他的部队把这个婴儿领主放在篮子里吊在一棵树上以激励己方战士。在这个篮子中,小领主向着敌人撒尿。战斗以敌军的失败告终。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人物于连
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于连的命运是其性格的悲剧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与子”中有一段对于连的肖像描写:
他的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似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
这段描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首先,这个年轻人长得十分清秀,这对他以后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于连相貌清秀,身体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他拥有美貌,这成为跻身贵族及上流社会并于两位贵族女性发生恋情的资本,但同时也是铸就他命运悲剧的一个潜在因素。另外,他喜欢深思,探寻问题。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是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这段描写还写他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表情。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内心有着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
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这也是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于连既柔弱又残暴
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一行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察觉到,它处在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的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心里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俄狄浦斯情结
其实,荣格的这一观点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在感觉上把于连当成她的孩子。尽管二者在事实上并非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导致“乱伦”的恐惧。尤其是当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时,两人顿感乱伦必遭惩罚的恐惧。为了避免导致“娶母”的结局,于连只得处处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神示的应验而逃亡异乡。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恋情将要达到“高潮”时,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预了。虽然她对于连母子式的恋情难以实现,但嫉妒之心决不允许她把于连推到别的女人的怀抱里,于是她便采取了最为卑鄙的手段,写信告发了于连,使于连功败垂成。于连感到异常恼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现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锦秀前程,实际上于连前程的断送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边。当于连认识到“娶母”的结局将无可挽回时,他只得采取枪杀德·瑞那夫人的办法。对德·瑞那夫人刺杀的不成功宣告了于连逃避的失败,也宣告了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但于连实际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处在既爱又怕的矛盾交织中。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没有死时,他先是惊喜于他所爱的人并没有死,随之担心的娶母结局将最终难免,于是,于连考虑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杀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杀死。所以当法庭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认法庭的判决是“公正的”。于连的最后逃避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会企图杀害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
在结束以前,于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谈他的悔恨,谈他在那些比较幸福的日子里对德·瑞那夫人怀有的尊敬和儿子般的无限爱。这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恋情的真正告白。于连所认为的判决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并且于连只能选择死,这是他对乱伦的最后逃避。于连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他的理想
仔细比较司汤达的生平与于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军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至于于连最后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讲,则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现,于连的全部人生阅历不过是读了卢梭和拿破仑的两本书而已,于连对社会的认识是幼稚和肤浅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这样富有政治见解的精彩讲演与其说演讲者是于连,不如说是司汤达本人。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内心世界升华的结果。于连性格中的来复线
小说中,德·瑞那市长要聘请于连去他家里做家庭教师,于连的父亲老索黑尔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市长讨价还价,老索黑尔关心的只有一样东西――金钱,而于连关心的是他和谁一起吃饭,是和主人还是仆人。也就是说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就可以去。他的这种自尊心背后掩盖着相当严重的自卑。由于自己出身比较低微,所以他的这种自卑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他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来复线,就是瞬间的自卑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种胜利的满足,这个来复线周期就完毕了。但接着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间的的自卑,他又会激起一个自尊的反抗,然后再获得一种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爱情降临时
比如有一天在花园喝茶的时候,傍晚天色有点黑了,于连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对于一个贵妇人,这是修养使然。但于连马上产生一个念头: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这样一种自卑的意识变成自尊的反抗,他想:“无论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经过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开始两人的爱情。当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甜美的爱情降临了。而于连只是感到一种胜利,感到一种胜利的满足,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瑞那夫人完全不同。疑虑和矛盾中的于连
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而在我看来,《红与黑》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都绝不仅仅在于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记得蓝棣之老师曾经说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我想,是《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于连的性格
我们随便从中挑一段来读,便很容易看出于连的极端细腻和敏感。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已经通过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赢得了德·瑞纳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凭着他清秀的长相、少年的自尊打动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而于连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
就是这样,这个怪异的于连牢牢抓住了读者们的心。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还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但他对于“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终把他引向了歧途。于连的观念
于连虽然有着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义的热情,但当他得到了拉莫尔公爵的赏识时,他却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了,这时的于连仿佛只知道为拉莫尔公爵的一场政治阴谋走足报信。在他的个人奋斗历程中,他经历着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协。他是机智聪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们只能说他是天真而无知的,比起整个社会中精心钻营的人们来,他是无力的,也是无助的。
左拉在《论司汤达》中是这样写的:“他(司汤达)停留在一种抽象的意愿里,他要人这种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边站着,然后宣告只有心灵是高贵的”。左拉觉得于连是“完全装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机器”,“纯粹在思辩中产生的创造物”,他“专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张自然主义的左拉认为司汤达在创作中带有观念学者和逻辑学者的身份,于连似乎只是永远在心理活动,外界的事务,哪管它春夏与秋冬,能对于连产生震动的永远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别人对他的轻蔑与尊重。这不也正说明了作者对于连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画吗? 于连的结局
最后我们来看看于连的结局,于连死了,他也只能这样选择。他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
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第五篇:乔治爱略特作品中的牧师形象解析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3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4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6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文体特征及翻译 7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8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金色笔记》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0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 11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2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13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14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7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 19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1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2 论中美送礼文化差异 六种颜色词语的英汉互译探索 24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26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27 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人性的善与恶 29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30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3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35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 36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37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从生长环境看林黛玉与简爱的反抗性格之差异 39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4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论海明威的反战思想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块研究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冲破种族主义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佩克拉的忧伤--解读《最蓝的眼睛》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简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格特征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87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
跨文化视角下动物寓意的对比及其习语的翻译策略 89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90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91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92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93 论零翻译在公司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94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96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的结合分析 97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 98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析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101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10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103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105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 107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 108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9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浅析中美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以欢乐谷和迪士尼为例 111 英语课堂焦虑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 113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15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 117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18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120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21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 122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124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 125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27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 129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131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 132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134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135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37 英语学习者对合作学习的看法 138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140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 141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142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 144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146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147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48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149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150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151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152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53 基于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性格 154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155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156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57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
158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5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160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61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162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
163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斯蒂芬的心理创伤和恢复分析 164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
165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 166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67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168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16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70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71 The Comparison of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works 172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73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174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175 On Beautiful Women’s Death in Poe’s Fictions
17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177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178 《廊桥遗梦》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爱情审美取向研究 17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80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81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182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83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186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187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8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189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190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 191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92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193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194 浅析《老人与海》和《海上扁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5 从《死者》看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
196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97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98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199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 200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