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审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申请撤诉经准许后,一审判决是否发生法律效力?
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后撤诉,因未履行协议,一审判决书不因此而发生法律效力 案例分析
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一审判决书不发生法律效力
[案情介绍] 汤某与赵某因代销高压套管发生纠纷,赵某诉至法院,法院作出判决,判令被告汤某支付给原告赵某货款。因双方实际为代销关系,货物并未售出,汤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在二审审理过程中,上诉人汤某与被上诉人赵某达成书面和解协议,双方同意由汤某将未售出的高压套管退还给赵某,协议上并注明该协议已履行完毕。和解协议达成后的当天,汤某立即带领赵某一起来到寄存高压套管的某公司仓库,办理交接手续,并向某公司的负责人李某说明了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的内容,以及来交接货物的意图,李某表示同意。但赵某看完货提出因其暂无处存放,请求下星期一再来拉货,汤谋、李某均表示同意,另外三方还约定,由赵某独自来拉货,不用汤某在陪同。接着,汤某与赵某双方一起向法院提交了和解协议书,并声明该协议已履行完毕,汤某遂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二审法院审查后,裁定准予撤诉,双方息讼。但赵某并未按照约定日期去李某处拉货,货物一直在李某仓库存放了近两年时间,直到某天,李某单位仓库被盗,赵某未拉走的上述高压套管全部被盗走。赵某闻迅后,向一审法院提出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的申请,一审法院受理后,向汤某发出了执行通知书,汤某不服,以双方已和解,一审判决未生效为由提出异议。一审法院以双方当事人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该协议并未履行完毕,上诉人撤诉,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为由,裁定驳回了汤某的异议。汤某对驳回其异议的裁定不服,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复议申请,要求撤销该驳回其异议的裁定。此观点得到了省高院执行局的认可,终止了执行。
案例观点分析:
因法律规定对于二审诉讼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上诉人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另一方当事人能否以该和解协议未实际履行为由申请
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即一审判决在此情况下是否生效的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此案在基层法院、中级法院以及当事人之间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现作出如下分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二审诉讼中当事人撤诉,法院裁定准许后,一审判决书便自动发生法律效力,因此,赵某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审中双方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经审查,该和解协议并未实际履行完毕,汤某并未实际将高压套管按照协议返还给赵某,因此,汤某撤回上诉后,赵某申请执行一审判决书并无不当,法院有权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第三种观点认为,一审判决书因汤某在法定上诉期间提出上诉而未发生法律效力,又因二审中双方当事人以和解的形式将民事权利处分,而后上诉人又以撤诉的形式,经法院裁定准许撤诉后,终结二审,从而使一审判决未发生法律效力,所以,赵某无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现对上述三种观点作对比分析如下:
第一种观点,其错误在于,它只是从程序上注意到了上诉人撤诉这一行为,认为一经撤诉,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而忽略了当事人撤诉是在经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之后提出的,该和解协议的达成即意味着当事人已根据意识自治原则处分了自己的民事权利,上诉人的撤诉是在双方处臵完实体权利后,对诉讼权利作出的处理,它只是当事人一并处理实体权利与诉讼权利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一审判决当然发生法律效力。第一种观点对于除本案情形之外的其它二审中撤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适用,但对本案则不适用。
第二种观点,其错误在于,将该和解协议与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的概念发生了混淆。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对于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法院可以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执行生效判决书。但在本案中,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是在二审诉讼程序中,而不是在执行程序中,该协议不是执行和解协议,因而,法院无权审查该和解协议是否履行,更无权以经审查该和解协议尚未履行完毕为由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这种观点的错误,还在于它将该和解协议概念混同于执行和解协议概念的同时,主观上认定了一审判决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因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双方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及第五十一条:“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在二审诉讼中和解是当事人合法处分自己民事权利的行为。虽然一审判决书也对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作出了处分,但因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上诉而未发生法律效力。因而,本案中在二审审理过程中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合法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直接导致一审判决因此而不发生法律效力。所以,法院无权执行一审判决书。
其次,从立法意图上看,当事人在二审中和解后,一方当事人申请撤诉,法院裁定准予撤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视为对一审判决书的否定及对二审案件的终结,而不是使一审判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九十一条:“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的规定可以看出,二审中和解可以以两种方式结案,即一种方式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法院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后生效,另一种为和解后,一方当事人申请撤诉,经法院审查后裁定准予撤诉方式结案,从立法技术表达上,该条款两种情形之间以分号隔开,表明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三款:“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的规定,二审和解后,当事人以调解书方式结案的,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使二审终结,并使一审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即视为被撤销)。应当注意的是,这种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和解后,基于当事人的请求而制作,因而,这种方式结案,反映了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以和解形式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在于其否定了一审判决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并以调解书的形式,终结了二审,其产生的直接后果导致了一审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
同样,如前所述,另一种方式是二审和解后,当事人申请撤诉,经法院审查裁定准许后,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第一种制作调解书方式结案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即当事人以和解方式处分了自己的民事权利的同时
即也否定了一审判决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而后又以撤诉方式处分了自己的诉讼权利,以该方式对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的处分是合法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表达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产生的法律后果,终结二审并导致一审判决不生效,因此,在此种情形下法院无权执行一审判决书。综上所述,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认为二审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由当事人申请撤诉,法院经审查裁定准许后,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被以和解协议的形式作出了处分,一审判决书因此而不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如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该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则只能另行起诉,而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本案法院强制执行汤某履行一审判决书是错误的。
以上观点与律师界同仁商榷。
二审和解撤诉后不能申请执行一审判决
如果当事人一审判决胜诉,对方不服提起上诉,在二审中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上诉的一方撤诉。一般来说,一审判决被上诉后,上诉的一方又撤回上诉,那么一审判决即生效。但是,如果是因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而撤诉,那么判决则没有生效。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即使一方没有按和解协议执行,那么另一方也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
例如,购房者起诉开发商逾期交房。一审判决购房者胜诉开发商须赔偿购房者违约金。开发商不服提起上诉。开发商在上诉后与购房达成和解协议并撤回上诉。此后,开发商如果不按和解协议执行,那么购房者则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这是因为一审判决被二审达成的和解协议改变了其权利义务的确定状态,从而判决导致不生效。
当然,二审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上诉后,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又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这并不意味这种情况失去救济权。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可以依据和解协议起诉对方要求按照和解协议履行。
二审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申请撤诉经准许后,一审判决是否发
生法律效力?
作者:金溪县人民法院 侯志丹 发布时间:2012-11-16 10:56:44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案情】
2010年6月,李某与王某因代销服装发生纠纷,王某诉至法院,法院作出判决,判令李某支付王某货款。因双方实际为代销关系,货物并未售出,李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在二审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书面和解协议,双方约定由李某将未售出的服装退还王某,王某自行到李某仓库拉货。双方一起向法院提交了和解协议书,并声明该协议已履行完毕。李某遂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二审法院审查后,裁定准予撤诉,双方息讼。
协议签订后,王某一直未到李某仓库拉货。2011年10月,李某仓库被盗,王某遂向一审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分歧】
对于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一审判决是否发生法律效力,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只要是二审诉讼中当事人撤诉,法院裁定准许后,一审判决书便自动发生法律效力,因此,王某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第二种意见认为:二审中双方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经审查,该和解协议并未实际履行完毕,李某并未实际将服装按照协议返还给王某,因此,李某撤回上诉后,王某申请执行一审判决书并无不当,法院有权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第三种意见认为:一审判决书因李某在法定上诉期间提出上诉而未发生法律效力,又因二审中双方当事人以和解的形式将民事权利处分,而后上诉人又以撤诉的形式,经法院裁定准许撤诉后,终结二审,从而使一审判决未发生法律效力,所以,王某无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分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双方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及第五十一条:“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在二审诉讼中和解是当事人合法处分自己民事权利的行为。虽然一审判决书也对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作出了处分,但因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上诉而未发生法律效力。因而,在二审审理过程中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合法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直接导致一审判决因此而不发生法律效力。所以,法院无权执行一审判决书。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九十一条:“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的规定可以看出,二审中和解可以以两种方式结案,即一种方式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法院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后生效,另一种为和解后,一方当事人申请撤诉,经法院审查后裁定准予撤诉方式结案,从立法技术表达上来看,表明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
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三款:“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的规定,二审和解后,当事人以调解书方式结案的,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使二审终结,并使一审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即视为被撤销)。应当注意的是,这种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和解后,基于当事人的请求而制作,因而,这种方式结案,反映了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以和解形式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在于其否定了一审判决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并以调解书的形式,终结了二审,其产生的直接后果导致了一审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
4、二审和解后,当事人申请撤诉,经法院审查裁定准许后,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制作调解书方式结案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即当事人以和解方式处分了自己的民事权利的同时即也否定了一审判决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而后又以撤诉方式处分了自己的诉讼权利,以该方式对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的处分是合法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表达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产生的法律后果,终结二审并导致一审判决不生效。因此,在此种情形下法院无权执行一审判决书。
综上所述,二审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由当事人申请撤诉,法院经审查裁定准许后,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被以和解协议的形式作出了处分,一审判决书因此而不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如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该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则只能另行起诉,而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第二篇: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后撤诉,因未履行协议,一审判决书不因此而发生法律效力
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后撤诉,因未履行协议,一审判决书不因
此而发生法律效力
2005年12月17日
案例分析
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申请撤诉经人民
法院裁定准许后,一审判决书不发生法律效力
[案情介绍]
汤某与赵某因代销高压套管发生纠纷,赵某诉至法院,法院作出判决,判令被告汤某支付给原告赵某货款。因双方实际为代销关系,货物并未售出,汤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在二审审理过程中,上诉人汤某与被上诉人赵某达成书面和解协议,双方同意由汤某将未售出的高压套管退还给赵某,协议上并注明该协议已履行完毕。和解协议达成后的当天,汤某立即带领赵某一起来到寄存高压套管的某公司仓库,办理交接手续,并向某公司的负责人李某说明了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的内容,以及来交接货物的意图,李某表示同意。但赵某看完货提出因其暂无处存放,请求下星期一再来拉货,汤谋、李某均表示同意,另外三方还约定,由赵某独自来拉货,不用汤某在陪同。接着,汤某与赵某双方一起向法院提交了和解协议书,并声明该协议已履行完毕,汤某遂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二审法院审查后,裁定准予撤诉,双方息讼。但赵某并未按照约定日期去李某处拉货,货物一直在李某仓库存放了近两年时间,直到某天,李某单位仓库被盗,赵某未拉走的上述高压套管全部被盗走。赵某闻迅后,向一审法院提出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的申请,一审法院受理后,向汤某发出了执行通知书,汤某不服,以双方已和解,一审判决未生效为由提出异议。一审法院以双方当事人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该协议并未履行完毕,上诉人撤诉,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为由,裁定驳回了汤某的异议。汤某对驳回其异议的裁定不服,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复议申请,要求撤销该驳回其异议的裁定。此观点得到了省高院执行局的认可,终止了执行。
案例观点分析:
因法律规定对于二审诉讼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上诉人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另一方当事人能否以该和解协议未实际履行为由申请
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即一审判决在此情况下是否生效的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此案在基层法院、中级法院以及当事人之间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现作出如下分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二审诉讼中当事人撤诉,法院裁定准许后,一审判决书便自动发生法律效力,因此,赵某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审中双方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经审查,该和解协议并未实际履行完毕,汤某并未实际将高压套管按照协议返还给赵某,因此,汤某撤回上诉后,赵某申请执行一审判决书并无不当,法院有权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
第三种观点认为,一审判决书因汤某在法定上诉期间提出上诉而未发生法律效力,又因二审中双方当事人以和解的形式将民事权利处分,而后上诉人又以撤诉的形式,经法院裁定准许撤诉后,终结二审,从而使一审判决未发生法律效力,所以,赵某无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现对上述三种观点作对比分析如下:
第一种观点,其错误在于,它只是从程序上注意到了上诉人撤诉这一行为,认为一经撤诉,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而忽略了当事人撤诉是在经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之后提出的,该和解协议的达成即意味着当事人已根据意识自治原则处分了自己的民事权利,上诉人的撤诉是在双方处臵完实体权利后,对诉讼权利作出的处理,它只是当事人一并处理实体权利与诉讼权利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一审判决当然发生法律效力。第一种观点对于除本案情形之外的其它二审中撤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适用,但对本案则不适用。
第二种观点,其错误在于,将该和解协议与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的概念发生了混淆。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对于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法院可以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执行生效判决书。但在本案中,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是在二审诉讼程序中,而不是在执行程序中,该协议不是执行和解协议,因而,法院无权审查该和解协议是否履行,更无权以经审查该和解协议尚未履行完毕为由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这种观点的错误,还在于它将该和解协议概念混同于执行和解协议概念的同时,主观上认定了一审判决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因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双方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及第五十一条:“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在二审诉讼中和解是当事人合法处分自己民事权利的行为。虽然一审判决书也对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作出了处分,但因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上诉而未发生法律效力。因而,本案中在二审审理过程中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合法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直接导致一审判决因此而不发生法律效力。所以,法院无权执行一审判决书。
其次,从立法意图上看,当事人在二审中和解后,一方当事人申请撤诉,法院裁定准予撤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视为对一审判决书的否定及对二审案件的终结,而不是使一审判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九十一条:“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的规定可以看出,二审中和解可以以两种方式结案,即一种方式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法院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后生效,另一种为和解后,一方当事人申请撤诉,经法院审查后裁定准予撤诉方式结案,从立法技术表达上,该条款两种情形之间以分号隔开,表明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三款:“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的规定,二审和解后,当事人以调解书方式结案的,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使二审终结,并使一审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即视为被撤销)。应当注意的是,这种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和解后,基于当事人的请求而制作,因而,这种方式结案,反映了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以和解形式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在于其否定了一审判决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并以调解书的形式,终结了二审,其产生的直接后果导致了一审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
同样,如前所述,另一种方式是二审和解后,当事人申请撤诉,经法院审查裁定准许后,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第一种制作调解书方式结案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即当事人以和解方式处分了自己的民事权利的同时
即也否定了一审判决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而后又以撤诉方式处分了自己的诉讼权利,以该方式对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的处分是合法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表达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产生的法律后果,终结二审并导致一审判决不生效,因此,在此种情形下法院无权执行一审判决书。综上所述,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认为二审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由当事人申请撤诉,法院经审查裁定准许后,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被以和解协议的形式作出了处分,一审判决书因此而不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如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该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则只能另行起诉,而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审判决书,本案法院强制执行汤某履行一审判决书是错误的。
以上观点与律师界同仁商榷。
律 师王 勇
第三篇:申请执行前达成的和解协议的效力及逾期申请执行是否受法律保护
申请执行前达成的和解协议的效力及逾期申请执行是否受法律保护
申国锋
申请执行人张某。
被执行人王某。
【案情】
2001年5月,王某向张某借款50000元,约定3个月归还。之后,经张某多次催要,截止2002年6月,王某尚欠20000元。为此,张某于2002年7月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于同月作出判决:被告王某归还原告张某借款20000元,于判决书生效后10日内支付。判决书生效后,王某未履行判决书所确定的义务,在法定申请执行期限内,张某也未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03年12月,双方针对法院判决书中确定的借款支付问题签订了还款协议:王某于2004年5月底前支付张某借款20000元。至到期之日,王某仍拒不履行付款义务。
据此,张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法院驳回申请后又依据2003年12月就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达成的还款协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争议】
对是否应当受理并支持张某的诉讼请求,或者应否立案执行存在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张某有权据还款协议起诉。因为和解协议是张某、王某自愿达成的,且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对双方有约束力,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张某另行起诉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张某虽无权起诉,但有权据此还款协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理由是王某应当对超过执行时效的债务的确认行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法院不保护张某的债权将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第三种观点认为,张某既无权起诉,也无权申请强制执行。理由是张某起诉将违反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张某申请强制执行于法无据且会使执行时效的规定流于形式。
【评析】
通过以上案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2个问题,债权人因与债务人就履行生效判决自行达成的还款协议而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法院应否受理,以及债权人依据还款协议能否再次起诉问题。
笔者认为,一、超过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法院不予立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9条明确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1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6个月。最高人民法院(1999)执他字第10号复函:申请执行人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便丧失了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双方当事人于判决书生效后达成和解还款协议,并不能引起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的更改,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申请执行无法律依据。同时,法律并未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允许中止或中断的情形,因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不变期间,又称除斥期间,法定的权利因该期间经过而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当权利人超过法定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后,就失去了通过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来实现权利的机会。因此,张某因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在1年内未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失去了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法院不予立案是正确的。
二、仅就履行生效判决达成的协议提起诉讼,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
尽管张某和王某就履行生效判决达成的和解协议,改变了还款期限,约定的内容也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仅仅是对已经法院审判确权的债权债务关系履行的一种重新约定,属于程序权利的范畴。权利人丧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后再次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的是人民法院对已经确权的债权债务的重新判决,请求的是对实体权利的重新审判,显然违反民事诉讼法“一事不再理”的基本原则。
因此,本案中,依据法律规定,张某失去了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同样也不具有再次请求通过诉讼保护债权的权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张某失去了程序救济的权利,生效判决确定的实体权利并未消失,也不否定与王某达成的还款协议的效力。王某愿意按照生效判决或者还款协议偿还债务的,张某依然有权接受,不受法律禁止。
第四篇: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关于如何处理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致使逾期申请执行问题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关于如何处理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致使逾期申请执行问
题的复函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 【发文字号】 [1999]执他字第10号 【颁布时间】 1999-04-21 【生效时间】 1999-04-21 【时效性】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7]粤高法执请字第36号《关于深圳华达化工有限公司申请执行深圳东部实业有限公司一案申请执行期限如何认定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1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6个月。申请执行人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便丧失了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双方当事人于判决生效后达成还款协议,并不能引起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的更改。本案的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申请执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仍立案执行无法律依据。深圳华达化工有限公司的债权成为自然债,可自行向债务人索取,也可以深圳东部实业有限公司不履行还款协议为由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复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致使逾期申请执行问题的请示》内容
一、案件的主要事实
华达公司诉东部公司买卖房屋合同纠纷一案,深圳中院房产庭于1995年8月24日作出(1995)深中法房初字第066号民事判决书,判决东部公司在判决生效后15天以内返还华达公司1629万元本金及利息。判决送达后,双方于1995年9月11日自愿达成一份履行第066号判决的《还款协议书》,该协议主要约定:(1)东部公司向华达公司返还购房款本息18467067元(利息计至1995年8月25日);(2)分期还款,至1996年12月31日前还清;(3)若东部公司不按期付款,华达公司请求法院强制执行;(4)本协议报深圳中院备案。此后,东部公司在判决生效后6个月内偿还了部分欠款,剩余部分未按还款协议书的约定付款。华达公司遂于1996年9月26日向深圳中院申请强制执行。深圳中院于1996年10月14日立案执行。东部公司即向深圳中院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此案申请执行期限已过,应视为华达公司已放弃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深圳中院受理华达公司的执行申请错误,应予撤销。
二、深圳中院的意见
深圳中院认为,其对该案立案执行于法有据。理由有三:(1)第066号判决下达后,当事人达成还款协议,约定了还款日期、数量,并约定东部公司如不按期付款,华达公司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将该协议报请深圳中院备案。该协议实际上是当事人的和解协议,即有条件地变更了生效判决所确定的还款时间和数量,并交法院备案。从主观上讲,当事人双方均表示自愿分期履行判决,权利人华达公司没有放弃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这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立法宗旨是不相符的,即不能将未在法定申请执行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就理解为是放弃了申请执行的权利。故不能简单地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2)当事人之间的还款协议是真实的意思表示。被执行人东部公司在开始阶段(即在6个月的申请执行期限内)按双方签订的还款协议偿付了部分款项,事实上构成了华达公司申请执行的障碍,后来东部公司不再按约定付款,对华达公司来说,限制其申请执行的障碍已经消失。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华达公司有正当理由申请顺延申请执行期限,华达公司的申请执行和深圳中院的受理申请应当视为当事人申请顺延期限和法院准许顺延。这与《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3)被执行人东部公司在主观上具有以还款协议拖延时间,从而达到逃避法院强制执行、逃避对华达公司的债务的目的。还款协议签订后,前期按协议履行了部分还款义务,诱使华达公司未在6个月内申请执行,之后就不再按照还款协议付款。东部公司的上述行为明属规避法律的行为,法院不能支持。
三、广东高院的意见
广东高院认为,华达公司申请执行东部公司已经超过法定期限,法院不应立案执行。理由是:(1)本案判决生效时间是1995年9月8日,双方当事人都是法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申请执行期限为6个月,华达公司应当在1996年3月23日前申请执行。实际上华达公司于1996年9月26日才向深圳中院申请执行,明显超过法定的申请执行期限。(2)华达公司与东部公司签订的还款协议书不是在法院立案执行后达成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只有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的协议,才能引起申请执行期限中止的法律后果。(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关于期限顺延的规定及传统理论,即属不可抗力的事由出现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如当事人突患重病住院、身受伤残等情况),期限可以顺延,而本案中华达公司不能举证有上述可以顺延期限的情形。(4)华达公司虽然在还款协议中声明保留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但此种约定只是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没有法律约束力。如果支持或者允许当事人的这种做法,一则使《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失去立法意义;二则致使法院可能因当事人的私下约定而长时间无法了结案件。(5)从东部公司举证的情况看,其不能按时履行还款协议书的原因是市场因素造成的,房地产卖不出去。尽管如此,东部公司也一直在逐月偿还华达公司的债务,只是数额上不能依约履行,并非是拒绝履行还款或者故意规避法律。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复函
1991年6月7日法(经)函〔1991〕58号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1]宁法经字第3号“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认为:
本案《财产抵押还款协议》是在借款人银川市第三地毯厂采取欺诈手段,将他人委托其代加工物品充作自己的财产进行抵押,致使债权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托投资公司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签订的。这一无效民事行为的实施,不应影响借款合同和从属于它的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借款合同主债务存在,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即不应免除。因此,原则同意你院第一种意见,即,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债权,只要在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限内,保证人仍应对原合同承担保证责任。
此复
附: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的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请示报告〔1991〕宁法经字第3号
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
我院受理的宁夏信托投资公司与银川市第三地毯厂、银川市亚麻厂、银川市民族家具厂、宁夏电工产品检验站借款合同纠纷上诉一案,经审理查明:1988年7月2日,宁夏信托投资公司与银川市第三地毯厂签订了一份借款50万元的合同,由银川市亚麻厂给予担保,1988年12月31日到期。1988年7月9日,原银川市城区皎皎综合门市部(1988年3月与第三地毯厂联营,同年11月变更为隶属于第三地毯厂)与信托投资公司签订了借款98万元的合同,由银川市民族家具厂和宁夏电工产品检验站自力公司(已撤销)给予担保,同年9月9日到期,此贷款全部由第三地毯厂使用。上述两份合同到期后,共有60万元贷款及利息拖欠未还,信托投资公司不断地向第三地毯厂及担保方催收,在此期间,1989年7月第三地毯厂隐瞒真相,用他人让其代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仿古地毯谎称自己所有,作为抵押物,与信托投资公司签订了一份《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规定:限期一个月,第三地毯厂将抵押物加工销售,收入归还贷款本息。签订这份协议时担保方未参加,协议签订后没有履行,信托投资公司于同年8月诉至法院,协议抵押物的主人知道后,也纷纷索要。在法院主持下将抵押物退回原主。本院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此案时,一致认为两份借款合同为有效合同,《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无效,但对于本案的保证人是否还要承担连带的还款责任,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并非成立了新的法律关系,也未造成任何后果,因此,在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限期内,保证人均应对原合同承担保证
责任。最高法院法(经)复[1988]4号批复系指形成了新的法律关系,属有效协议,不符合本案实际情况,不宜引用。另一种意见认为该《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虽然无效,但产生了新的民事行为的事实存在,按照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签订《财产抵押协议书》的双方当事人应承担法律后果。依据最高法院法(经)复[1988]4号批复精神,产生了新的法律关系,原借款担保合同终止,因此保证人不应再承担原合同的保证责任。
以上两种意见,哪种正确,我们拿不准。
请批复。
日 1991年3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