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社会化效应透视国民精神需求[大全]
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经面世,社会各界热议成风。赞赏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调侃者也有之。一时间,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嬉笑怒骂的热评文,调侃解闷的下水文铺天盖地,盛况空前。和以前一样,高考后没几天,我就在网络上看到了网友们疯传的很多所谓零分作文。比如:《站在洗头房的门口》、《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等等。这些文章千篇一律的相似,它们文从句顺,主题鲜明,语言流畅,笔锋犀利,但思想偏激,有些内容庸俗甚至低俗,借高考作文题发泄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读者阅读后有一种切中时弊的快感,但又会觉得可悲、可叹、可惜、可恨。我不禁在想,咱们的国人怎么了?
我想到有篇作文叫《寻找一盏灯》,我批阅的三十几篇作文中,有一半提到了考试。是啊,就是在平时的作文小练中,不论什么题目,写理想、信念、诚信、毅力、亲情、友情乃至爱情,他们故事的背景总是离不开“考试”。高中生作文,提到困难总是说成绩;谈到亲情总是父母的希望。思维之狭窄,理解之肤浅,语言之贫乏,真让人忍无可忍。可是,不写这些,他们又能写些什么呢?不是说,写作就是写生活吗?不是说,要写出真情实感吗?现代高中生,大多数是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成长起来,他们的生活,不就是淹没在无边无际的考试中的吗?面对这种情形,我觉得黔驴技穷,我不禁要问,咱们的学生怎么办?
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批判我国高考作文题的文章,有人说:“某国的作文题是一种大智慧,而中国近年来的作文题却是一种小聪明,以巧取胜,以新引人。”确实,欧美国家的高考作文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有的题与其说是作文题,不如说是哲学论文。比如:新加坡考题――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法国考题――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于是很多人大声疾呼,看看人家高中生的作文,立意何等深刻,视角何等高远,我们的高中生却还停留在“提篮春光看妈妈”的幼稚园阶段。
对于这种观点,我却也觉得有很多不妥之处。我不得不提及我国的国情,我们身边发生着一桩桩跳楼案,“某某门”现象,我们身边时时上演着“马加爵、药家鑫”事件。是的,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调整期,社会整体形态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国。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以及孤独、疏离、冷漠、厌烦等情绪,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为什么变得或不可一世,或愤世嫉俗,或庸庸碌碌,或偏激偏执,或盲目崇拜,或极端个人主义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路上,高压力、高节奏的生活使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他们对政策不满,对一切都不服,这种不满和不服表露于很多环境、很多场合,甚至也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中大爆发。四川今年高考作文题是《总有一种期待》,网络上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宣泄:“总有一种期待,物价不要涨飞快;总有一种期待,房价可以降下来;总有一种期待,食品可以放心买„„”民声,民意,通过下水作文传播得更远更广。这也许是为什么近年来高考语文零分作文“肆虐”、“泛滥”的一大根源吧。
而我们的考生――90后的一代,他们没有阅历和能力把所思所想恰当完整地表达出来,他们被应试压弯了头,抑制了思想。他们的作文开始胡编乱造,不知所云的一字一句。提到理想,他们就谈大学;谈到困难,他们就写考试;写到恩情,他们就写父母送伞。千篇一律,惊人的相似。我认为,这也是现代中学生脱离社会,死啃书本,无暇阅读,头脑机械的精神危机的严重表现。相反,一些出生农村,自小承担了家庭谋生重担的考生的作文,却能在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这也正是生活给了他们创作源泉的直接表现。
所幸,自从我国十八个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作文题目与时俱进,百花齐放。命题者致力于结合时代特征,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引导考生关注身心健康成长,在创新思维、精神家园的构建,独特的价值追求、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映照了健全、健康创新人才建设的基本要求。《好奇心》、《绿色生活》、《拒绝平庸》、《期待成长》、《必须跨过这道坎》、《不轻易说“不”》、《坚守梦想》、《时间在流逝》等很多考题均给中学生提出了积极向上,健全健康的精神要求;《回到原点》、《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等考题在关照考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同时,还努力加强对考生理性分析能力的考查。《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世界需要你》、《拥抱》、《情有独钟》、《总有一种期待》等考题非常体贴地满足了考生压抑已久的情感宣泄的需求。《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谈对世乒赛的看法》等考题更培养了考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总之,近几年的考题,考生们会觉得越来越贴心,越来越有话说。以前那些口号式,套路式的作文少了,百花齐放,写人生百态、人生五味的作文多了。
综合各地高考作文题,我们确实能体会到出卷人的良苦用心。他们用作文题倡导人们要敢于追求高远、杰出、卓越、伟大、非凡、高尚。高考作文已经超出了检测学生写作能力的单一目的,出卷人更是希望能在塑造国人人格、完善国人情志上起到一点微薄之力。他们呼唤着处于精神危机状态下的国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歌颂真善美,呼唤责任感。
第二篇:从20体验磨练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
江苏
秦 葆
一、2004年高考作文的特点
2004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1、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2、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3、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4、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03年话题模式的影响,意在增多话题的限制,加大审题的难度,加强试题的避猜性,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维价值。除外,设计单一式话题的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设计多项式话题的有福建卷,从而显示了话题设计的多样性。
5、从话题的内容上看大体反映以下几个方面:(1)、审察自我,正视问题:全国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共有三个话题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展开讨论,都是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为核心来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全国卷的另两个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前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所遭遇的挫折,后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谈论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五道题植根于中学生的思想土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关注社会,聚焦热点:上海卷的话题“忙”,抓住了当今社会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浙江卷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炼出来的,让高考作文与现实中的社会矛盾挂钩,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湖南卷的话题“家庭教育”,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考生首当其冲,最有生活体验,也最有发言权。上面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意义重大。
(3)、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 “平凡与自豪”,都属于价值观范畴。发人深省且充满思辩性。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在为伟大而骄傲的同时,也要为平凡而自豪——正确对待平凡,这样的话题广大考生大有发挥的余地。北京卷 “包容”,湖北卷 “买镜”,都跟道德修养有关。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绵延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给考生写作的灵动。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观: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让考生走进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使试题充满人文色彩。
二、“新课标”下的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任何事物的变化,一是本身的矛盾所引起的发展变化,二是外界的原因引起的发展变化。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对于高考作文影响最大的,笔者认为是2002年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响来自于语文考纲,而且考纲是《大纲》《课标》的执行方案以及观念的具体化。新课标、新考试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标准。据此,对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作以下的预测。
1.在“认识”这个话题上继续引申。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2003年的“情感的亲疏与认识关系”,延续到今年的全国卷的四个话题,还有其它省份的几个话题作文,都是讲“认识”的。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全面发展,规划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从“认识”这个话题还可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2.从审美引申到文化。《课标》:“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2004年的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这一方面的可贵尝试。当然,关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对人的审美(帅、酷以及气质),也可能有对社会风尚及流行文化的审美,也可能对传统文化中小说及诗、词、曲、赋的审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范畴。
3.考查语言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在《课标》里“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考题,在90年代有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反映环保问题;上海卷,近年来有假设从某刊物的几个栏目中选一个做编辑;以前上海卷连续两年写小作文:两分钟的发言稿,从考查“说”的角度出题;其实,还可以考讲演稿,还有辩论、采访、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既考了“写”,又考了“说”,把高考作文与语文活动联系起来。
4.把课外阅读与高考作文联系起来。2004年福建卷,列了两组人物,每组5人,5人中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传记人物与文学形象。这古今中外的5个人物都是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两种体裁,一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速(缩)写;二是评论,文学评论或历史人物评论。因此,作为应对策略,除了读小说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没有阅读便无从下笔。
高考作文的演变,还会受到高考作文本身出现的矛盾,从而引起变化。针对有些考生作文“胡编乱造”、“四不象”的作文大量出现和内容空泛、缺少生动的记叙,缺乏深刻的分析推理等情况,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的条目,并且对“四不象”类的作文一律封杀,不及格。为了从根本上整治“四不象”,为了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训练体裁的一致,话题作文开放式的“体裁不限”的规定,有可能改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在实施中矫正,高考作文的形式和选材的开放度将在今后的命题要求中微调。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从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也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继续探索。
第三篇:从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看作文教改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看作文教改 作者:巴晓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0期
让我们先看看今年湖北省的语文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